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德育故事孝篇6篇

发布时间:2022-09-17 15:00:05 浏览数:

德育故事孝篇6篇德育故事孝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故事孝篇6篇,供大家参考。

德育故事孝篇6篇

篇一:德育故事孝篇

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入则孝】

 第二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从第二条开始,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回答。

 末学也曾经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也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吗。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吗”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我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吗”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地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看现代的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一个两个。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所以一个就是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

 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因为他在童年当中,在四五年当中,从两三岁到七八岁,这一段不长的时间、不短的时间,他已经养成自大、骄慢的这种态度,所以就很难及时地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们也晓得,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像在冬天,也曾经问过小朋友:会自己叠棉被的,请举手?几乎非常少,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叠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这么小,几乎一生出来他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难免就会反抗。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写功课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

 我们也晓得,由这一点来看,我们知道从小有很多家长,他就不明白应该如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也有很多人,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爱,就让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爱。什么都舍不得,这个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过去的人,从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时地赶快去做。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说非常的散漫。我们从很多学生的习惯,他们的习气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我们再往下看: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个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从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孩子有没有专心地听你讲。我们看现在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了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就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为什么?因为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他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礼貌。一个人在家里不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也可以说很难用虔敬之心去服从别人、去听从长辈的话,或者长官所命令的话,可以说很难有那种诚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弟,要有这样 的态度,以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从小应该要怎么教他?如果我们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们可以讲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故事来诠释给他听,他不但爱听,而且从小就能建立这些德育的观念。

 “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尤其是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地纠正,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等他一错再错,我们再

 来纠正他,已经太慢了。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从你的教诲。如果他有反抗的现象,你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专制的态度,在爱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权利,教导自己孩子的权利,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们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错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教育他,让他改过向善。也要观察小孩子,他在犯错之后,他会不会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没有顺从。所以从小我们对自己的子女,对家庭的每一个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来教育他们。如果这一条最基本的,我们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将来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这种人格。为什么?犯错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教导?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管教,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地接纳。有很多学生会跟我反映,他说:妈妈很无理,她都这样严格地要求我。我就会告诉他:教不严,师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过,母之过。所以妈妈要你好,她才会严格教你;老师要你好,才会严加督促你。你要晓以大义,他才能知道,原来父母严格的督促,完全出于一片慈爱之心。

 所以,我们在教育子弟时也要特别的谨慎,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让子女效法。家里如果还有长辈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时也能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诲,他们哪有不向你学习的?我们看完第二条之后,接下来我们看第三条: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则温”,什么意思?“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渐渐稍微长大的时候,对父母应该尽的这种孝心,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做?就是从关怀父母的起居开始。此地只有讲冬还有夏,春、秋也一样。因为冬天比较寒冷,夏天比较炎热,父母在照顾方面会比较费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并不是春、秋都不管。我们晓得年纪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对父母就要特别的照顾,不要让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让他睡得安稳。现在借着高科技的产品,我们有空调,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让父母睡得很舒爽,很凉爽,我们也可以借助冷气机、电风扇,可以让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适。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问早安。同时问完早安之后,还要关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稳?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这些都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还有孝敬的这一份心。“晨则省,昏则定”,“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为什么?能

 看到子女每天来问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兴的! 做父母的,你能带领自己的子女来向长辈问候,爷爷奶奶看到 孙子也过来,他当然会更为开心。我们知道老人家年纪大了,往往会比较孤单, 比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脸来面对长辈,面对父母,父母一定也会很高兴。但是我们再看看当今的环境,几乎老人很少跟子女住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们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时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历史上陈日方这一家,他们有十几代统统居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温馨的场面。

 但是社会的变迁,使现在的父母往往没有像以前那么幸福。所以为人子女者,我们没有办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生活情形,有空应该拨个电话问候父母。假日也应该携带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让父母高兴。回到家里,能为父母下厨做几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会吃得很高兴。即使他没有办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会觉得生活相当的幸福。

 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们今人刚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问他,你起来了没?好不好?完全相反。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时代会变成这样。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为什么不孝?从小我们就没有好好教他,所以长大他不孝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们也看见现代很多职业妇女,孩子一生出来就是保姆带,保姆带大了,上学。所以亲子关系,母亲的责任与古人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种亲子的互动很少很少,子女对你没有亲切感。既然没有亲切感,他又如何来孝敬你?更何况从小又没有好好地教他,所以长大他不孝,那这个也真的是理所当然。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们今人看了,虽然我们也深觉现在的环境的确与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效法他们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关怀父母的精神不变,体贴父母的精神也不变。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顺了。我们再看: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里也讲到出门一定要跟双亲禀告。孔老夫子他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你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为人子女一出门就一定要向父母禀明到哪里,或者说到同学家,到哪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回来,都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地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个“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就是要固定。我们都晓得,子女长大以后都会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学,一旦我们在外面已经立业或者成家,我们也要让父母

 宽心。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让父母晓得,不要经常变换,让父母担心儿女在外头居无定所,好像到处漂泊流浪一样。所以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读书求学,或者经商做事,我们也要让父母知晓我们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们的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居住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要有规律。有规律地生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你不懂得节制,不晓得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生活不正常,也会让父母为你担心。这个也是为人子女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尤其在现在的社会里头,几乎子女长大之后,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会照顾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什么?人要懂得会照顾自己,你才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创业,你要做任何事情,你才有那种体力跟精神。

 “业无变”,这个“业”,我们可以说事业、学业,或者说你的工作。我们晓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两个月,他就很想再换一个工作,这个都是不对的。学习任何的才艺,或者我们求学的过程,我们也要专注,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定心,不能一门深入,可以说将一事无成。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法”的意思,就是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来;你没有这个忍的功夫,你就会经常变换。人无定,事业经常更换,父母当然也会为你操心,这个都是为人子女应该要避免的。

 我们看到“冬则温,夏则清”,一直到“居有常,业无变”,也告诉我们长大之后,应该如何来孝养父母。从冬温夏清、晨昏定省,已经逐渐告诉我们,长大之后,你的方向是应该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们日常生活起居中,也应该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生活和事业方面都应该懂得如何来安排规划,以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样,才算是一位真正的孝子。

 今天时间已到,我们就讲到第三条,下一堂我们从第四条开始为大家讲解。谢谢!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地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中庸》里头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什么叫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这种独处的时候也要很谨慎。

 孔子 孔子也说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

 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我们在公共场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不自禁地东摸西摸,这些都是犯了事虽小而擅为的情形。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为什么?你去做了以后,有可能就闯了大祸。有一些人他非常的好奇,看到电铃,看到这个按铃,或者有按钮,他...

篇二:德育故事孝篇

德小故事

 一、 闵损芦衣 中华德育故事

 孝篇 周朝时期, 孔子门生之中, 德行出众。

 以孝行著称的闵子骞, 在他很小的时候, 母亲就去世了。

 为了更好的照顾闵损, 父亲续娶了一位妻子。

 后来, 继母生了两个孩子,

 这年冬天, 闵损父亲要外出了。

 对闵损说:

 “有你娘在家照顾你, 我也就放心了。

 记住, 在家要听娘的话。” 闵损说:

 “放心吧”。

 然后父亲就走了。

 父亲外出以后, 闵损的生活就在砍柴挑水之间飞快度过。

 家里所有的重活, 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

 但是闵损对此没有一点怨言。

 继母的两个孩子在放风筝, 继母对闵损说:

 “闵损, 还不赶紧干活儿!

 劈完柴禾, 再把水缸里的水填满。” 闵损说:

 “是的, 母亲。” 这时候, 他的两个弟弟在争着吃饭, 不让闵损和他们一起围着桌子吃饭。

 当闵损看到继母为兄弟夹菜时, 不仅想起生母对自己的教诲。

 生母教导闵损说: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到了 冬天, 后母让他穿着芦花填的“棉衣” , 而让两个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

 闵损被冻得直哆嗦。

 闵损的父亲看见长子穿着“棉衣” 还哆嗦, 追问下知道了实情,十分生气, 要赶走后妻。

 闵损便对父亲说: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单。

 求父亲不要这样做。

 ” 继母得知后, 非常受感动, 悔改了自己的行为, 从此以后对三个儿子一样看待。

 二、 大禹克俭 中华德育故事

 廉篇

  上古尧帝的时候, 洪水遍地, 百姓们不能够安居, 尧帝派大禹去治水。

 大禹为人

  聪明机智, 和蔼可亲, 又意志坚强, 非常讲信用。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 结婚才四天。

 可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 大禹毫不犹豫地告别妻子。

 与大臣益、 后稷一起启程赴任。

 大禹到任后, 吸取父亲鲧治水的经验教训, 努力实践, 终于找到了 合理的治水方法。

 他认为, 父亲用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只有劈开大山, 开挖大河, 让洪水顺着河流入大湖和大海, 才能根治洪水。

 因此, 他不辞辛劳,日夜苦干。

 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 大禹不避风霜雨雪, 总是在奔波劳碌, 忙于治水。

 他的儿子生下来后, 他也没回家去看一眼。

 在治水期间, 大禹曾经三次路过家门, 可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去看一下。

 大禹带着人们治水, 先从帝都冀州开始, 完成了 壶口工程。

 洪水终于被驯服了 , 顺着河道流向大湖、 大海, 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大禹治水立大功, 舜就把王位禅让给了他。

 三、 蔡顺拾椹 中华德育故事 孝篇 西汉末年, 有个孝子叫蔡顺。

 从小就没有了 父亲。

 他服侍母亲。

 非常孝顺。

 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

 那个时候兵荒马乱, 年岁饥荒, 老百姓没有吃的东西。

 蔡顺拿了 两个篮子去采桑椹。

 他拿着两个篮子是为了 把比较熟的桑椹留给母亲吃, 比较酸的留给自己吃。

 蔡顺就这样去采, 不巧回家的路上遇到了 盗贼。

 在这千均一发之际, 刚好盗贼看到他手上拿着二个篮子, 觉得很好奇, 就问:

 “你采桑椹为什么要拿两个篮子? ” 蔡顺告诉他:

 “因为我母亲喜欢吃甜, 所以甜的留给我母亲吃, 酸的留给我自己吃。” 盗贼听了之后很感动, 就送给蔡顺牛、 羊各一头, 谷米一担, 还有一些银两, 让他可以回去奉养母亲。

 蔡顺不肯接受。

 他的至诚孝行感化了 赤眉军, 赤眉军当下该过, 洗清赤眉。

 此后为纪念蔡顺的德行, 这条河改为“洗眉河。”

 四、 孝基还财 中华德育故事

 义篇

  宋朝时候的张孝基, 娶了 同里富人家的女儿做妻子。

 那个富翁只有一个儿子过迁。却是品行很不好。

 那个富翁就把儿子赶出了 家。

 富翁死的时候。

 把全部的家中财产都付给了张孝基。

 后来富翁的儿子过迁流落了。

 做了叫化子, 他无数次悔恨, 却又无颜回家。有一回, 张孝基遇见了。

 就问他:

 “你能够不能够耕种园地呢” ? 他回答道:

 “能够的”。张孝基就叫他去耕种园地。

 见他很勤力的耕作。

 张孝基就再问他:

 “你能够不能够管理库房呢”。

 他又回答:

 “能够的”。

 张孝基就叫他管了库房。

 以后他越加淳厚谨慎。

 很勤俭的可靠了。

 张孝基就把他父亲所有的家私, 统统还给他了。

 五、 田真叹荆 中华德育故事

 悌篇 隋朝时候。

 有一家人家姓田的。

 他家里同胞弟兄们。

 一共有三个。

 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

 小的名叫田广。

 弟兄们三个人。

 要想分家了 。

 家里的钱财产业。

 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

 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

 长得来非常的茂盛。

 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

 也匀均分做三份。

 那里晓得这棵紫荆树。

 还没有等他们来分。

 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 、 叹口气说道。

 树木呢, 原来是同株连根的。

 一知道将要分砍了 。

 所以顷刻憔悴。

 照这样看起来。

 那么我们的人。

 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

 因此悲伤得了 不得。

 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

 大家更加友爱了。

 那棵紫荆树, 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兄弟三人惊呆了 , 神树, 真是神树啊!

 大哥田真双手拥抱着紫荆树, 深深为紫荆树这浓厚的生命感应而赞叹; 我们兄弟骨肉之间, 还有什么理由不团结一心呢? 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啊!

 田真、 田庆、 田广烧掉了兄弟分家的契约。

 兄弟三人围着花儿馨香、 金枝玉叶的紫荆树跳起了吹快的舞蹈。

 六、 姜肱大被 中华德育故事 悌篇

 汉朝时候, 有个人叫姜肱, 和他的两个弟弟仲海、 季江兄弟三人非常友爱和睦。长大后, 虽三人都娶了 妻子, 但一直抵足同眠惯了 , 所以虽各自娶了 妻, 但仍旧不愿分

  开, 便做了 一张很大很大的被子, 三兄弟仍旧在一起睡。

 一次兄弟们同到府城去做事,夜里半路上遇到了 强盗, 强盗们要杀死姜肱, 其他两兄弟便争着替哥哥去死。

 强盗们在他们面前都感到了 羞愧, 便只拿了 一些衣物金钱, 放了 他们。

 到了 府城, 别人看到姜肱他们没有衣服穿, 都很奇怪, 问是什么缘故。

 而姜肱他们都以别的一些话支开了 , 不愿供出那帮强盗的姓名。

 这事不知怎么还是被强盗们听见了, 都很感激, 同时又有些懊悔。总之, 连强盗的心都开始五味杂陈。

 于是他们又偷偷找到了 姜肱他们, 叩头拜谢, 抢走的衣物也统统都还给了他们。

  孝敬 卧冰求鲤

 北风呼啸, 寒风凛冽。

 王祥背着一大捆干柴, 顶着大风, 好不容易从山里打柴回到家里。

 他就觉得头疼发热, 全身无力。

 刚一到家, 他就异常难受地躺下了。

 刚过片刻, 继母走进房内。

 “王祥, 起来, 快去给我和你父亲把炕烧热!

 ”

 “我……”

 还没有等王祥把话说完, 继母就大喊起来:

 “懒猪, 还不快点起来干活!

 ”

 王祥只好强打着精神起了床, 按继母说得去做。

 这时, 父亲回来了。

 继母立刻在王祥父亲面前谗言道:

 “夫君, 祥今不知怎么回事,异常懒惰。

 方才我发现他没有烧炕就睡大觉了。

 真是岂有此理!

 ”

 父亲一听, 立刻大发雷霆。

 他立即叫来了王祥, 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训斥道:

 “祥儿,今日你不干完活就睡懒觉。

 到底为何? ”

 “父亲, 今日我……” 王祥有口难言。

 平时, 自己受再大的委屈, 也从不顶父亲。

 “以后不可这样, 下不为例!

 ”

 王祥委屈地退了出去。

 不久, 继母感到心口忧闷, 很不舒服。

 父亲叫来郎中, 给继母号了 脉。

 郎中开了 药

  方, 声称要治好这种病, 只能喝鲤鱼汤才有会见效。

 可是, 到哪去买鲤鱼呢? 这个寒冷的季节, 市场上根本就没有买鲤鱼的。

 怎么办? 大家为此都在发愁。

 这时, 王祥二话没说, 自己便独自一人向村外那条河流走去。

 “王祥, 你到哪去? ” 父亲问道。

 “我去村外那河上。

 ”

 “大冬天那里封冰, 你去那里干什么? ”

 “父亲, 你别管了!

 ”

 “那孩子肯定又是去那里玩了 。

 你看看, 要这孩子有啥用? 这么多年, 我看是白养了。

 我如今重病在身, 他竟然跑出去玩, 真是不孝之子!

 ” 继母说。

 王祥来到河上, 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这时, 王祥脱掉了上衣, 躺在了冰上。王祥硬是用自己的体温融化了 一块冰。

 王祥敲开冰, 只见冰下有好多鲤鱼。

 他不顾天气的寒冷, 伸手就抓到了两条鲤鱼。

 他高兴地把鱼带回了家。

 “爸爸, 有了, 有鱼了, 有鱼了!

 ”

 “哪来的? ” 父亲感到莫名其妙。

 王祥就详细地介绍了 得到鱼的过程。

 王祥的父亲和继母颇受感动, 尤其是那继母,她羞愧不已, 拉着王祥, 羞怯地说道:

 “祥儿, 你真是个好孩子, 以前为母错怪你了 ,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

 ”

 父亲也说道:

 “祥儿为人善良, 宽厚待人, 真令人钦佩!

 这下, 你亲生母亲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

 一时间, 三人欢乐地相拥在一起, 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 信义 季扎挂剑 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 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

  嘴上没有说什么, 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 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 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

 季子在晋国完成了 出使任务,返还, 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 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

 随从人员阻止他说:

 “这是吴国的宝物, 不是用来作赠礼的。

 ” 延陵季子说:

 “我不是送给给他的。

 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 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 嘴上没有说什么, 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 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 就没有献给他。

 虽是这样, 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

 如今他死了 , 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 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 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

 ” 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 继位的徐国国君。

 继位的徐国国君说:

 “先君没有留下遗命, 我不敢接受宝剑。

 ” 于是, 季子把宝剑挂在了 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 。

 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 歌唱他说: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 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过错 负荆请罪 渑池会结束以后, 由于蔺相如功劳大, 被封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

 “我是赵国将军, 有攻城野战的大功, 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 点功, 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 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 我感到羞耻, 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

 ” 并且扬言说:

 “我遇见相如, 一定要羞辱他。

 ” 相如听到后, 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 常常推说有病, 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 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 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

 “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 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 廉老先生口出恶言, 而您却害怕躲避他, 您怕得也太过分了 , 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 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

 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

 ”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 说:

 “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 ” 回答说:

 “廉将军比不了 秦王。

 ” 相如说:

 “以秦王的威势, 而我却敢在朝廷上

  呵斥他, 羞辱他的群臣, 我蔺相如虽然无能, 难道会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 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 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 如今两虎相斗, 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 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 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

 廉颇听说了 这些话, 就脱去上衣, 露出上身, 背着荆条, 由宾客带引, 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他说:

 “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 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

 ” 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 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 勤奋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 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 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 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 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 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 接触过他的人都说, 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 24 岁的时候, 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 他没有答应, 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 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 不仅常常同床而卧, 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

 建功立业, 复兴晋国,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 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 他一脚把刘琨踢醒, 对他说:

 “你听见鸡叫了吗? ” 刘琨说: “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

 ” 祖逖说:

 “我偏不这样想, 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 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 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 寒来暑往, 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 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 实现了 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刘琨做了 征北中郎将, 兼管并、冀、 幽三州的军事, 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篇三:德育故事孝篇

育课本》 四集第一册  孝篇  一、【太姒嗣徵】

  太姒为妃。

 归宁父母。

 嗣徵太任。

 化及命妇。

  周太姒、 有莘国之女。

 在父母家。

 专志于女功。

 躬俭节用。

 尊敬师傅。

 及为文王后妃。

 不改其性。

 嗣太任之美音。

 妇礼无愆。

 因师氏以告文王。

 归安父母。

 化天下以妇道。

 周人作诗美之曰。

 言告师氏。

 言告言归。

 薄汙我私。

 薄瀚我衣。

 害瀚害否。

 归宁父母。

 又曰。

 思齐太任。

 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

 京室之妇。

 太姒嗣徵音。

 则百斯男。

  尊为后妃。

 犹归宁父母。

 又能嗣太任之徵音。

 以妇礼妇道化天下。

 卒至诸侯夫人。均奉祭祀不失职。

 于以采繁。

 大夫妻均承先祖。

 共祭祀。

 于以采蘋。

 化行若此。

 宜乎周家母仪。

 超今迈古已。

   二、【女娟持檝】

  女娟父醉。

 渡津误期。

 操檝救父。

 通达有辞。

  周河津吏女娟。

 晋人。

 赵鞅伐楚。

 与河津吏期。

 吏醉失期。

 鞅怒。

 欲杀之。

 娟持檝进曰。

 妾父闻主君来渡不测之水。

 恐水神骇动。

 风波震荡。

 谨具牲醴。

 祷祀于神。

 期主君御禧受福。

 不胜杯酌馀沥。

 醉至于此。

 今主君因其醉而杀之。

 妾恐父身不知痛。

 而心不知罪也。

 愿俟其醒。

 鞅善其言。

 遂赦吏。

 娟复代父操檝而渡鞅焉。

  女娟救父。

 操檝代渡。

 且发河激之歌以鸣其意。

 简子悦。

 将使人祝祓以为夫人。娟以妇人之礼。

 非媒不嫁。

 严亲在内。

 不敢闻命。

 再拜而辞。

 简子归。

 乃纳幣于其父。娶为夫人。

 救父有辞。

 处身以礼。

 贤矣哉。

                                                       三、【周青含冤】

  孝妇周青。

 含冤莫吐。

 诬服受刑。

 三年不雨。

  汉周氏女青。

 东海人。

 夫亡。

 养姑甚谨。

 姑曰。

 妇养我勤苦。

 我已老。

 何忍累其年少。

 潜自缢。

 姑女告妇杀母。

 捕青拷掠。

 诬服。

 青将刑。

 以十丈竹竿。

 懸五旛。

 誓众曰。

 青若有罪。

 血当顺下。

 无罪。

 血当逆流。

 及刑已。

 其血青黄。

 缘旛竿而上极标。

 又缘竿而下。

 嗣是郡中三年不雨。

 后任太守至。

 诣青墓致祭。

 并表焉。

 雨随至。

 其岁大熟。 许止净谓匹妇含冤。

 三年不雨。

 天人感应之几。

 不其捷乎。

 然天亦何心。

 岂愿以一人之枉。

 而殃及万民。

 只以怨气阻塞。

 致天地间阴阳之气。

 不能调和耳。

 然则平怨之

 人。

 其能感召和淑之气也明矣。

  四、【梁嫕上书】

  梁嫕上疏。

 荣父之魂。

 还母万里。

 光大梁门。

  汉梁竦之女嫕。

 樊调之妻。

 和帝之姨。

 恭怀后之妹也。

 初、 恭怀后宠于章帝。

 生和帝。

 立为太子。

 窦后母养焉。

 和帝之生。

 梁氏喜相庆贺。

 窦后闻之。

 诬陷梁氏。

 诏收竦杀之。

 家属移九真。

 和帝立。

 窦后崩。

 诸窦皆伏罪。

 嫕从民间上书。

 乞归母弟。

 收葬竦骨。

 和帝嘉之。

 悉如所请。

 称梁夫人。

 擢樊调为郎中。

 改葬恭怀后于西陵。

   梁夫人以哀辞开悟时主。

 卒使恭怀后得改殡于承光宫。

 葬西陵。

 父竦得追谥为褒亲愍侯。

 母及弟等得徵还而封侯。

 夫以一女子、 而为家门开三国之祚。

 使天子成母子之礼。

 其孝也。

 亦即其忠也。

             五、【卢李奔丧】

  卢妻李氏。

 孝事其姑。

 为母奔丧。

 号泣殒躯 北魏范阳卢元礼之妻。

 赵郡守李叔徹女也。

 性至孝。

 父卒。

 执丧毁。

 归卢氏。

 念母不置。

 饮食为日损。

 遂以羸瘠。

 百方宽慰不能解。

 归宁。

 乃复初。

 元礼卒。

 李矢志不贰。

 事姑孝。

 母卒于洛阳。

 讣至。

 恸而绝。

 经宿乃苏。

 水浆不入口者六日。

 力奔丧。

 姑虑其力微。

 亲送之至范阳。

 抵洛。

 攀榇号踊。

 卒。

 赐号贞孝女宗。

 易其里曰孝德里。

   卢李氏天性至孝。

 身虽离其父母。

 心实未尝一刻忘其父母也。

 观其父丧哀毁。

 母丧恸绝。

 苏而水浆不入口者六日。

 尽力奔丧。

 攀榇号踊。

 皆男子之所难也。

 而李氏为之。孝哉女宗。

 千古下犹令人挥泪。

         六、【屠女守坟】

  屠女葬亲。

 孝感山神。

 治病皆愈。

 守墓终身。

  南齐屠氏女。

 父失明。

 母痼疾。

 乡里不容。

 女移父母远住。

 昼樵采。

 夜纺績。

 以供养。

 父母卒。

 亲营殡。

 负土成坟。

 忽闻空中有声云。

 汝至性可重。

 山神当效驱使。

 汝可为人治病。

 必得大富。

 女谓是妖魔。

 不敢从。

 遂得病。

 积时。

 邻人有中溪蜮毒者。

 女试治之。

 病便瘥。

 遂为人治疾。

 无不愈。

 家产日益。

 乡里多欲娶之。

 誓守坟墓不嫁。

  许止净曰。

 以一弱女子。

 不见容于乡里。

 而能奉其父母。

 生养死葬。

 使无遗憾。

 才

 德兼擅。

 宜乎山灵愿效驱使也。

 至其乡里。

 初则陵人贫弱。

 终则涎人资财。

 小人无耻。可哂可叹。

 孝女守墓不嫁。

 尤足多也。

  七、【无忌甓仇】

  卫女无忌。

 为父报仇。

 杀之以甓。

 诏徙雍州。

  唐卫氏女名无忌。

 绛州夏县人。

 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

 时无忌年甫六岁。

 又无兄弟。

 其母乃改嫁焉。

 及无忌长。

 志报父仇。

 会从父宴客。

 长则适在座间。

 无忌乃抵死以甓杀之。

 自诣吏称父冤已报。

 请就刑辟。

 巡察使褚遂良以其事上闻。

 太宗矜之。

 诏免其罪。

 给驿徙雍州。

 赐田宅。

 州县为择婿嫁焉。

   事与赵娥杀李寿。

 相似而不同。

 赵娥尚有昆第三人。

 卫女则终鲜兄弟。

 赵娥以刀剌仇。

 而卫女仅以甓杀之。

 一遇于都亭。

 一得于客座。

 相隔均已日久。

 谓非天赐其机乎。孝心所感。

 靡不如愿以偿也。

   八、【饶娥浮父】

  饶娥父溺。

 不得其尸。

 绝粒哭死。

 雷震出之。

        唐饶娥、 字琼真。

 饶州乐平人。

 生小家。

 勤织紝。

 颇自修整。

 父勣渔于江。

 遇风涛。舟覆。

 尸不出。

 时娥年十四。

 哭于水上。

 不食三日。

 死。

 俄大雷震电。

 水虫多死。

 父尸浮出。

 乡人异之。

 归赗。

 具礼葬其父及娥于鄱水之阴。

 县令魏仲光碣其墓。

 建中初。

 黜陟使郑叔则表旌其闾。

 河东柳宗元为立碑云。

   汉有曹娥叔先雄。

 均以父溺投江。

 负尸而出。

 已云奇矣。

 而饶娥痛哭三日即死。

 未及投江。

 乃天为大雷震电以出其尸。

 真奇之又奇矣。

 曹娥饶娥。

 均十四岁女子耳。

 后先辉映。

 与叔先雄。

 鼎足而三矣。

   九、【郑杨求杏】

  杨氏访杏。

 易服改容。

 得愈姑病。

 又获金龙。

  唐郑邯妻杨氏。

 姑病。

 人言杏实可愈。

 杨谓邯曰。

 非时之物安可得。

 须访求。

 子其傭耕侍疾。

 吾当遍访之。

 乃易男服。

 至邻郡。

 忽于道旁莽秽中。

 得一杏实。

 洁涤取归。奉姑食之。

 疾渐瘳。

 一日、 檐前风雷不断。

 杨以为秽杏绐姑之故。

 乃泣别其姑。

 伸臂立庭以待击。

 忽觉臂重。

 及霁、 视之。

 有二金龙。

 长数尺。

 环两臂。

 自是家日丰。

  

 顾张氏孝其姑。

 应遭雷殛。

 而延寿三十年。

 郑杨氏孝其姑。

 自待雷击。

 而忽得二金龙。

 孝不特可以辟雷。

 更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秽中杏实。

 亦天赐之耳。

 否则不时之物。必已自腐。

 况在道旁秽中乎。

  十、【妹妹殉母】

  唐高妹妹。

 年仅七龄。

 不肯为婢。

 殉母就刑。

  唐高妹妹父彦昭。

 事李正己。

 及正己子纳拒命。

 质其妻子。

 使守濮阳。

 彦昭挈城归河南都统刘元佐。

 纳屠其家。

 时妹妹年七岁。

 母怜其幼。

 请免死为婢。

 许之。

 妹妹不肯。

 曰、 母兄皆不免。

 女生何为。

 母将就刑。

 遍拜四方。

 妹妹问之。

 母曰。

 神可祈也。妹妹曰。

 我家以忠义见杀。

 神尚何知。

 问父所在向之哭。

 哭已。

 再拜就刃。

   高妹妹、 一幼女耳。

 已能知忠义所在。

 其不肯为婢。

 廉耻兼全。

 愿殉母兄。

 孝弟两备。

 问父所在。

 向之哭。

 再拜就刃。

 更明礼矣。

 惜不信神道。

 然未足以责之也。

 年仅七龄。

 焉知忠义每因见杀而益显哉。

             十一、【历女守柩】

  萧历女贫。

 随任丧亲。

 有能归葬。

 乃许以身。

  唐萧历与妻。

 并殁官所。

 女年十六。

 携婢毁容。

 载二柩还乡。

 贫不能给舟资。

 次宣州。

 舟子委柩去。

 女结茅水滨。

 穿圹纳柩。

 坟成。

 有驯鸟缟兔菌芝之祥。

 长老为立舍。岁时进粟缣。

 丧满不释縗。

 有请婚者。

 则曰、 我弱不能北还。

 必能为我致二柩于故里葬之者。

 然后嫁焉。

 杨含以高安尉罢归。

 过宣。

 闻之。

 承其事。

 毕葬。

 乃归含。

   历女诚苦矣。

 父母双亡任所。

 既鲜兄弟。

 又乏资财。

 毁容奉归。

 中道又为舟子所弃。途次躬自结茅。

 穿圹纳柩。

 丧满不释縗。

 必能致二柩归故里毕葬者嫁之。

 以父母之遗体。葬父母之形骸。

 可谓务本矣。

   十二、【菊花无怨】

  菊花被鬻。

 遇父得归。

 劝留后母。

 孝养无违。

  宋张菊花七岁。

 后母潜鬻于范尚书家。

 绐其父曰。

 失之。

 父哭丧明。

 后数年。

 菊花与父遇于金宅。

 相持痛哭。

 遂辞主从父归。

 父欲逐后母。

 菊花曰。

 儿非母不得入贵人家。

 母乃有德于儿。

 又何怨焉。

 儿归而母逐。

 儿心何安。

 乃止。

 父老无子。

 家贫。

 卒。

 菊花孝事后母。

 不能行。

 则每负之。

 后母卒。

 菊花傭作富家。

 忠勤和俭兼备焉。

  菊花为傭。

 每与女仆语。

 谆谆诲以忠勤。

 或不纳而诟之。

 辄谢不较。

 遇劳苦事。

 则以身先之。

 与以钱刀衣服。

 必固辞。

 不得已乃受。

 寸帛尺薪无敢弃。

 女仆之幼者。

 为栉沐隐(注:“隐” 字原为“纟 ” 旁)

 纫。

 视如己女。

 其令德不可胜数。

  十三、【周徐同德】

  周徐二氏。

 相继孝姑。

 失子复得。

 同抚林孤。

  宋林侑妻周氏。

 事姑孝。

 子江妻徐氏。

 事周亦如之。

 徐生子定老。

 甫六月 。

 元兵至。

 江负儿逃。

 寇追射。

 江弃儿走死。

 周徐往迹之。

 又遇盗。

 周祷神。

 同得脱。

 行失道。得所弃儿。

 弗怖弗啼。

 兵退。

 迹江尸。

 得焉。

 家毁。

 僦舍以居。

 妇姑相为命。

 时徐年三十。

 或劝再适。

 则以奉姑抚孤。

 为林氏留一脉辞。

 后定老举进士。

 追赠父母如其官。

   林门二贤母。

 孝慈同德。

 而徐氏尤甚。

 或劝再适。

 则指儿泣曰。

 林氏数十世。

 惟姑及此儿。

 吾何忍弃之。

 天未降割林氏。

 儿幸成人。

 异日持酒酹林氏先塚。

 姑之庆也。

 吾之愿也。

 即死瞑矣。

 闻此语、 令人酸鼻。

                                                 十四、【彩鸾代父】

  徐氏彩鸾。

 救父代死。

 题诗桥亭。

 骂贼投水。

  元李景文妻徐彩鸾。

 浦城徐嗣源女也。

 略通经史。

 每诵文天祥六歌。

 必为之感泣。至正中。

 贼寇浦城。

 彩鸾从父逃。

 贼及之。

 欲杀嗣源。

 彩鸾前曰。

 此吾父也。

 宁杀我。贼舍父而逼彩鸾。

 彩鸾谓父曰。

 儿义不受辱。

 父可急去。

 彩鸾至桂林桥。

 拾炭题诗于亭壁。

 曰。

 惟有桂林桥下水。

 千年照见妾心清。

 题毕。

 厉声骂贼。

 投水而死。

   宋有詹氏女。

 计脱父兄。

 过市东桥。

 投水而亡。

 元有徐彩鸾。

 愿代其父。

 至桂林桥。骂贼以死。

 其题亭壁之诗。

 一字一泪。

 写出心情。

 何其从容不迫耶。

 要之以死全其父。且以死全父之遗体。

 其揆一也。

   十五、【朱寿诉冤】

  朱寿救父。

 效法缇萦。

 衰求恳切。

 冤狱以明。

  元朱寿父环。

 为奴诬其出资助反。

 将被刑。

 环子元病不能起。

 视寿而泣。

 寿曰。昔缇萦能救父。

 我独非人耶。

 乃走告法曹掾冯耿贤曰。

 妾父无罪。

 亡奴挟怨诬之耳。

 若

 事不得直。

 一家枉作泉下鬼矣。

 闻君素长者。

 故敢以闻。

 言与泪俱。

 冯叱曰。

 此岂汝女子所知。

 寿哀祈益切。

 冯心动。

 乃使吏鞫奴。

 得诬状。

 环乃获免。

  人当祸患之临。

 所为之竭力救援者。

 惟自家骨肉。

 为最切耳。

 此无子之所以可悲也。淳于意无子而缇萦救之。

 朱环有子而寿救之。

 存效法缇萦之心。

 则为缇萦不难。

 即不为缇萦。

 亦相去不远矣。

  十六、【韩刘刺血】

  刘氏姑病。

 拭粪啮蛆。

 臂血指血。

 屡进屡去。

  元显官韩太初妻刘氏。

 家徙和州。

 刘氏奉姑宁氏以行。

 姑仆地伤腰。

 刘氏刺臂血。和药以进。

 遂愈。

 至瓜洲。

 姑复病。

 再进再愈。

 至和州。

 姑患风疾。

 不能起便溺。

 刘氏亲手扶拭。

 时盛暑。

 日夜为姑捍逐蚊蝇。

 蛆生枕席。

 刘氏啮之。

 蛆不复生。

 姑病寻愈。一日、 姑忽病危。

 啮刘氏手指。

 意欲永诀。

 刘复刺指血。

 和汤以进。

 病又愈。

   病、 苦矣。

 夏间病尤苦。

 病至于不能起便溺。

 蚊蝇丛集。

 蛆生枕席。

 其苦不可胜言矣。

 若非有孝妇扶拭之。

 挥逐之。

 啮噬之。

 宁氏不几为齐桓公乎。

 最可奇者。

 臂血指血。屡进屡愈。

 益以见孝之无感不通也。

   十七、【诸娥钉板】

  诸娥八岁。

 为伸父冤。

 辗转钉板。

 配享曹媛。

  明诸士吉女娥。

 山阴人。

 士吉于洪武初。

 为粮长。

 有黠而逋赋者。

 诬士吉于官。执法论死。

 二子炳焕亦系狱。

 娥年方八岁。

 昼夜号哭。

 与其舅陶山长走京师诉冤。

 时有令。

 冤者非卧钉板。

 勿与勘问。

 娥辗转板上。

 几毙。

 事乃闻。

 勘之。

 仅戍一兄而止。

 娥受伤甚重而卒。

 里人哀之。

 为肖其像。

 而配享于曹娥庙中。

   是较之缇萦朱寿而更甚焉。

 娥年仅八岁耳。

 能与其舅走京师。

 诉父冤。

 已为人所难能。

 况以嫩肤弱肉。

 辗转于钉板之上。

 是可忍。

 孰不可忍。

 盖只知有父。

 而遑计其他。卒以得伸父冤。

 娥虽死犹生矣。

   十八、【李甄拜道】

  甄氏姑病。

 沿道拜求。

 庐墓三载。

 懿德千秋。

  明栾城李大妻甄氏。

 孝于舅姑。

 夫与其弟异居。

 姑一日出往次子家。

 甄氏随侍不

 忍去。

 姑命之还。

 甫三日。

 甄氏忽心动。

 举身流汗。

 少顷...

篇四:德育故事孝篇

孝篇 第一集 一、【虞舜耕田】

 虞舜大孝, 竭力於田。

 象鳥相助, 孝感動天。

 【原文】

 虞舜, 姓姚, 名重華。

 父瞽瞍頑, 母握登賢而早喪。

 後母嚚, 弟象傲, 常謀害舜。

 舜孺慕號泣, 如窮人之無所歸。

 負罪引慝, 孝感動天。

 嘗耕於歷山, 象為之耕, 鳥為之耘。

 帝堯聞之, 妻以二女, 歷試諸艱。

 天下大治, 因禪焉。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 故不知其他, 只求可得父母之歡心, 故始終不見父母不是處。

 人倫之變, 至舜而極。

 然能盡愛敬之誠, 則至頑如瞍, 尚能底豫允若, 況頑不如瞍者乎。

 二、【仲由負米】

 子路盡力, 負米奉親。

 親沒仕楚, 嘆不及貧。

 【原文】

 周仲由, 字子路。

 家貧, 常食藜藿之食, 為親負米百里之外。

 親沒, 南遊於楚, 從車百乘, 積粟萬鍾, 累茵而坐, 列鼎而食。

 乃嘆曰, 雖欲食藜藿, 為親負米, 不可得也。

 孔子曰, 由也事親, 可謂生事盡力, 死事盡思者也。

 李文耕謂, 事親之事, 承顏日短, 報德思長。

 如仲氏子者, 方樂負米之歡,旋抱銜恤之痛。

 思藜藿而不得, 列鐘鼎而徒然, 子欲養而親不待, 蓋千古有同慨也。

 為子者幸而逮存, 可不思孝養之及時也乎。

 三、【閔損蘆衣】

 孝哉閔子, 衣蘆御車。

 感父救母, 千古令譽。

  2【原文】

 周閔損, 字子騫。

 早喪母, 父娶後妻, 生二子。

 母惡損, 所生子衣綿絮, 而衣損以蘆花。

 父令損御車, 體寒失靷, 父察知之, 欲逐後妻。

 損啟父曰,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單。

 父善其言而止, 母亦感悔, 視損如己子。

 李文耕謂, 閔子留母之語, 淒然藹然, 從肺腑中醞釀而出。

 雖使鐵石人聞之,亦為惻惻心動, 何其天性之厚且純也。

 卒之全母全弟全父, 一家太和之氣, 直從孝子一念懇惻中轉回, 為子者其三復之。

 四、【曾參養志】

 曾子養志。

 請與有餘。

 母囓其指。

 負薪歸廬。

 【原文】

 周曾參, 字子輿, 善養父志。

 每食, 必有酒肉, 將徹, 必請所與。

 父嗜羊棗,既沒, 參不忍食。

 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 母無措, 嚙指以悟之。

 參忽心痛, 負薪歸。

 妻為母蒸梨, 不熟, 出之。

 過勝母, 避其名不入。

 學於孔子, 而傳《孝經》。

 李文耕謂, 凡為父母, 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

 成立於功名者小, 成立於道德者大。

 為子者欲學曾子之養志, 必學曾子之志於道, 悟徹一貫, 三省其身。

 不然,雖多備酒肉, 曲承歡笑, 異於徒養口腹幾何。

 五、【老萊斑衣】

 老萊七十, 戲彩娛親。

 作嬰兒狀, 爛漫天真。

 【原文】

 周老萊子, 姓萊, 佚其名, 楚人, 至孝, 奉二親極其甘脆。

 行年七十, 言不稱老。

 嘗著五彩斑斕之衣, 為嬰兒狀, 戲舞於親側。

 並在雙親前弄雛, 欲親之喜。又嘗取水上堂, 詐跌臥地, 作嬰兒啼, 以娛親意。

  3李文耕曰,「恆言不稱老」 一語, 記禮者原自體貼入微。

 得萊子之斑衣弄雛,乃發揮盡致矣。

 以舜之孺慕, 參之養志, 合為一人。

 其真愛流溢處, 令人神往不盡。

 六、【郯子鹿乳】

 郯子親老。

 雙目皆瞽。

 入鹿羣中。

 為取鹿乳。

 【原文】

 周郯子、 魯人。

 史佚其名。

 天性至孝。

 父母年老。

 俱患雙目。

 思食鹿乳而不得。

 郯子順承親意。

 乃衣鹿皮。

 去之深山中。

 入鹿群之內。

 取鹿乳以供親。

 獵者見而欲射之。

 郯子具以情告。

 乃得免。

 王應照曰。

 孝子事親。

 必養其心志。

 而不徒養其口體。

 鹿乳異味。

 因老人偶然思食。

 蒙皮入山。

 本一片 誠孝之心。

 發為機智。

 得乳歸奉。

 父母之心順。

 孝子之心安矣。

 李文耕謂為反哺至情。

 不亦然乎。

 七、【漢文嘗藥】

 漢孝文帝。

 母病在床。

 三載侍疾。

 湯藥親嘗。

 【原文】

 漢文帝、 姓劉、 名恆。

 高祖第三子也。

 初封於外為代王。

 生母薄太后。

 帝朝夕奉養無倦怠。

 太后病三年之久。

 帝侍疾。

 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

 所用湯藥。

 必先親嘗之而後進。

 仁孝之名。

 聞於天下。

 王應照謂三年之病久矣。

 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

 歷三年如一日。

 仁孝至矣。夫太后役使滿前。

 文帝貴為天子。

 以天下養。

 猶必躬盡子職。

 況平人父母。

 非子媳誰為服事乎。

 事親之道。

 自盡其心而已。

 八、【郭巨埋兒】

  4郭巨埋兒。

 雷震兒活。

 天賜黃金。

 官不得奪。

 【原文】

 漢郭巨、 字文舉。

 家貧。

 子尚幼。

 母減食與之。

 巨因貧難供母。

 子又分甘。乃乘子出。

 進食。

 一日、 子溺斃。

 妻惶泣。

 巨曰。

 毋驚母。

 子可再有。

 母不可復得。

 盍埋之。

 妻不敢違。

 遂掘坑三尺。

 雷震子蘇。

 見黃金一釜。

 上有字云云。

 姜履曰。

 埋兒事。

 諸儒皆非之。

 得林縣人所傳。

 始知子可再有。

 母不可復得之言。

 割慈忍愛、 曲體母心者至矣。

 所以驚天地。

 泣鬼神。

 一釜黃金。

 得自淒愴之頃。

 而雷蘇其子。

 破涕為笑。

 孰謂皇天無眼耶。

 九、【江革負母】

 江革避難。

 負母保身。

 亂平貧苦。

 行傭供親。

 【原文】

 漢江革、 字次翁。

 少失父。

 獨與母居。

 遭世亂。

 負母逃難。

 數遇賊。

 欲劫去。革輒泣告有老母在。

 賊不忍殺。

 轉客下邳。

 貧窮裸跣。

 行傭以供母。

 凡母便身之物。

 未嘗稍缺。

 母終。

 哀泣廬墓。

 寢不除服。

 後舉孝廉。

 遷諫議大夫。

 李文耕曰。

 次翁之孝。

 於險阻艱難中。

 全人所不能全。

 然在次翁。

 初不敢料其必全。

 只盡其心力。

 而造次顛沛。

 必於是耳。

 孔明鞠躬盡瘁。

 寧俞薄鴆橐饘。正同此一副心事。

 忠臣孝子。

 所以爭光於日月也。

 十、【蔡順拾椹】

 蔡順喪父。

 世亂歲荒。

 拾椹奉母。

 赤黑分筐。

 【原文】

 漢蔡順, 少孤, 事母孝。

 遭王莽亂, 拾桑椹, 盛以異器。

 赤眉賊問其故, 順曰, 黑者奉母, 赤者自食。

 賊憫之, 贈牛米不受。

 母喪, 未及葬, 裡中災, 火逼

  5其捨, 順抱柩號哭, 火遂越燒他室。

 母生平畏雷, 每雷震, 順必圜冢泣呼。

 姜書鑒曰, 人子於丁艱之際, 躬當大事, 處常且難。

 不幸遇卒變, 惟有出萬死一生之計耳。

 君仲母柩逼於火, 抱而號哭, 闢患不為, 非天性激發乎。

 至諴感神, 火越他宅, 所全者大, 拾椹猶其餘事耳。

 十一、【姜詩出婦】

 姜詩夫妻。

 孝奉甘旨。

 舍側湧泉。

 日躍雙鯉。

 【原文】

 漢姜詩事母孝, 妻龐氏尤孝。

 母嗜魚膾, 又好飲江水, 去捨六七里, 妻往汲之。

 值風歸遲, 母渴, 詩責遣之。

 妻寄止鄰舍, 紡績市珍羞, 使鄰母往遺, 久之,姑遂召還。

 捨側忽湧泉, 味如江水, 每日躍出雙鯉, 取以供膳。

 子之孝, 不如率婦以為孝, 婦能養者也。

 故堂前得一孝婦, 勝得一孝子。

 范書錄詩妻, 旨深哉。

 其言赤眉賊經詩裡, 弛兵而過, 曰「驚大孝不祥」。

 遺以米與肉, 受而埋之。

 詩亦卓行君子也, 泉魚之瑞, 宜矣。

 十二、【黃香溫凊】

 黃香九歲, 母喪父存。

 溫衾扇枕, 奉侍晨昏。

 【原文】

 漢黃香, 字文強, 江夏人。

 年九歲喪母, 哀毀逾禮, 鄉人稱其孝。

 家貧, 躬執勤苦, 事父盡孝。

 夏天暑熱, 扇涼其枕簟, 冬日寒冷, 以身溫其被席。

 父疾,侍奉尤極其誠, 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後舉孝廉, 官至尚書令。

 王應照謂, 九齡幼童耳, 以常情論, 則扇枕溫衾諸事, 猶是父母愛子之所為,若子於父母, 焉知此哉。

 卓哉文強, 既知思母, 又能孝父, 九齡人能恪供子職。凡老大而不知孝, 與孝而不盡力者, 胥愧死矣。

  6十三、【董永賣身】

 董永家貧。

 賣身葬親。

 天遣仙女。

 織縑完緡。

 【原文】

 漢董永, 性至孝, 家貧, 父死, 賣身貸錢而葬。

 及往償工, 途遇一婦, 求為永妻。

 同至主家, 令織縑三百疋乃回。

 一月完成, 主大驚, 聽永歸。

 至槐陰會所,婦辭永曰, 吾織女也, 天帝感君之孝, 令我相助耳。

 言訖凌空而去。

 王應照謂父死則葬, 理之常也。

 孝子當貧乏無措時, 賣身為之, 亦求心之安而已。

 償工之日, 仙女忽逢, 織縑一月, 已清債累。

 此時賣身窮人, 債主不得役之, 且不能學之, 於以知久停親柩者之罪大矣。

 十四、【丁蘭刻木】

 丁蘭喪親。

 刻木奉養。

 張叔擊之。

 像亦悒怏。

 【原文】

 漢丁蘭, 河內人, 早喪父母, 刻木像, 事之若生。

 鄴人張叔假物, 蘭妻卜筶,木像不許。

 叔醉詈木像, 且擊之。

 蘭歸, 見木像色不懌, 詢知之, 即奮擊張叔。吏至, 捕蘭, 木像為之流涕。

 郡嘉其孝通神明, 奏之, 詔圖其形。

 思親不見, 而刻木事之, 此不得已之極思也。

 而思慕之誠, 木亦通神, 忽而不懌, 忽而流涕, 非孝子精誠所致乎。

 至於為親像被擊, 而奮擊張叔, 只知有親,而不惜以身犯法, 宜郡之嘉其孝而上其事也。

 十五、【陸績懷橘】

 陸績六歲, 作客歸來。

 母性所愛, 懷橘三枚。

 【原文】

 漢陸績, 字公紀, 吳郡人。

 其父康, 曾為廬江太守, 與袁術交好。

 績六歲時,

  7於九江見術, 術出橘待之。

 績懷其三枚, 及歸拜辭, 橘墮地。

 術笑曰, 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

 績跪答曰, 吾母性之所愛, 欲歸以遺母。

 術大奇之。

 情到真處, 小節亦關至行, 況六歲之兒, 一橘不忘母乎, 真千古美談也。

 今人席間懷果, 欲娛其兒。

 夫一樣懷歸, 盍易愛子之心以愛親。

 懷物與兒, 識者賤之, 懷物奉親, 人皆敬之。

 奇哉陸郎, 可以為法矣。

 十六、【孟宗哭竹】

 東吳孟宗, 抱竹而哭。

 冬月筍生, 母疾平復。

 【原文】

 吳孟宗, 字恭武, 江夏人。

 少喪父, 母老疾篤, 思筍煮羹食。

 時冬節將至,筍尚未生, 宗無計可得, 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

 孝感天地, 須臾地裂, 出筍數莖。持歸作羹以奉母, 母食之而病愈, 人皆以為至孝所感。

 脾胃既衰, 飲食無味, 偶思一物, 宛似異常甘美, 急欲得而食之, 此病人常情, 況老而病篤乎。

 無如時當冬月, 筍從何來。

 宗之哭竹, 非乞靈於竹也, 而竹亦效靈。

 情到至處, 不可以恆理測度者每如此。

 十七、【王裒泣墓】

 王裒泣墓, 為母畏雷。

 蓼莪廢讀, 慨念哀哀。

 【原文】

 魏王裒, 父儀, 為晉文帝所殺, 裒終身未向西坐, 示不臣晉。

 母畏雷, 每聞雷, 即奔墓前拜泣告曰, 裒在此, 母勿懼。

 嘗攀墓前柏樹號泣, 淚著樹, 樹為之枯。

 讀《詩》 至「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必三復流涕, 門人盡廢《蓼莪》 篇。

 李文耕曰, 王偉元聞雷泣墓, 事之如生, 淚著樹枯, 痛之欲死,「哀哀父母」之詩, 宜其不能卒讀也。

 不能卒讀《蓼莪》, 因而門人盡廢, 情之剴切感人至矣。

  8若用情不足者, 又當日與之讀《蓼莪》 而念「劬勞」。

 十八、【王祥剖冰】

 王祥至孝, 繼母不恤。

 剖冰求魚, 雙鯉躍出。

 【原文】

 晉王祥, 早喪母, 繼母朱氏不慈, 數譖之, 祥奉命愈謹。

 母嗜生魚, 時冰凍,祥解衣, 將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 雙鯉躍出, 持歸供母。

 母又思黃雀炙, 復有雀數十, 飛入祥幕。

 有丹柰結實, 母命守之, 每風雨, 祥輒抱樹而泣。

 李文耕謂, 王休徵繼母之變, 幾同井廩, 所少者一傲弟耳。

 乃求鯉求雀守柰,至難輒易, 誠孝格天, 而母亦徐化, 不又一底豫之瞽瞍乎。

 世有不能化其繼母者,特誠孝之未至耳。

 十九、【吳猛飽蚊】

 吳猛八歲。

 家無牀帷。

 恣蚊飽血。

 恐噬親肌。

 【原文】

 晉吳猛, 字世雲, 豫章分寧人。

 年八歲, 事親至孝。

 家極貧寒, 榻無帷帳,每當夏夜, 任蚊攢膚, 恣渠膏血之飽。

 雖多, 不敢驅之, 惟恐其去己而噬親也。後遇至人丁義, 授以神方, 屢著靈異。

 宋政和中, 封真人。

 王應照謂父母育子, 為之揮蠅, 為之驅蚊, 癢則搔之, 寒則裹之。

 恐驚之而不敢高聲, 稍不安, 則直欲分痛。

 愛子情深, 何不可作恣蚊飽血觀也。

 惟孝子還以報親, 且寓愛物之意, 此其所以有仙格也。

 二十、【黔婁嘗糞】

 黔婁為令。

 父病棄官。

 禮斗祈代。

 嘗糞心寒。

 【原文】

  9南齊庾黔婁, 字子貞, 新野人, 為孱陵令。

 到任未旬日, 忽心驚汗流, 即棄官歸。

 時父易病痢, 始二日。

 醫者曰, 欲知瘥劇, 但嘗糞, 苦則佳。

 黔婁嘗之甜,心懮之。

 每夕稽顙北辰, 求以身代父死。

 易卒, 居喪過禮, 廬於冢側。

 李文耕曰, 以心驚而知父疾, 已見至孝冥感。

 而斷然棄官, 毫無瞻顧。

 至嘗糞驗疾, 吁辰祈代, 則懮思之迫切, 而不可解矣。

 凡此至性至情之所為, 總不可於世情中覓求見解。

 二十一、【壽昌棄官】

 壽昌離母。

 歷五十年。

 棄官尋覓。

 骨肉團圓。

 【原文】

 宋朱壽昌, 年七歲, 生母劉氏, 為嫡母所妒, 出嫁。

 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壽昌屢求不獲。

 神宗朝, 棄官入秦, 與家人訣, 誓不見母不復還, 行至同州得之,母年七十餘。

 壽昌乃迎歸, 並迎其同母弟妹共居焉。

 王應照謂, 髫年別母, 莫審行蹤, 碌碌塵途, 心常抱疚。

 縱富貴兼全, 但念天下豈有無母之人, 五十年來, 腸一日而九回矣。

 一旦棄官, 入秦求訪, 觀其與家人訣別之言, 誠穿金石, 宜其得以天倫重聚也。

 二十二、【庭堅滌穢】

 宋黄庭堅。

 官居太史。

 親滌溺器。

 不以為恥。

 【原文】

 宋黃庭堅、 字魯直。

 一字山谷。

 又號雙井老人。

 洪州分寧人也。

 元祐中、 為太史。

 性至孝。

 身雖貴顯。

 奉母盡誠。

 每夕。

 親自為母滌穢器。

 不使婢妾為之。未嘗一刻有缺子職。

 蘇東坡嘆其詩、 獨立萬物之表。

 王應照謂溺器之滌。

 自有婢妾為之。

 惟孝子不以官職之顯。

 失其子職之常。

  10溺器且為親滌之。

 其他子職。

 尚有不盡者乎。

 李文耕謂山谷所為。

 仿佛石建。

 皆樂供子職。

 不以貴顯閑其心者也。

 二十三、【李忠辟震】

 李忠事母。

 地震山移。

 民廬盡毀。

 至孝獨遺。

 【原文】

 元李忠、 晉寧人。

 幼孤。

 事母至孝。

 大德七年八月。

 地大震。

 郇保山移。

 所過居民廬舍。

 皆摧壓傾圮。

 被壞房屋一萬八百區。

 人民壓死。

 不可勝數。

 惟將近忠家。

 分為二行。

 五十餘步複合。

 忠家獨全。

 地震而至山移。

 大劫也。

 況被災之區。

 有一萬八百區乎。

 廬舍生命。

 所傷無算。

 惟至孝者所居無恙。

 歷觀孝子傳。

 闢疫闢水闢火闢風闢雷。

 竟至於闢地震山移。

 觀止矣。

 人亦何樂而不盡孝哉。

 二十四、【實夫拜虎】

 實夫歸省。

 虎銜其衣。

 拜請畢養。

 竟得全歸。

 【原文】

 明包實夫, 事親盡孝, 明經力學, 館於太常裡。

 歲暮歸...

篇五:德育故事孝篇

育故事》 初集第一冊「孝篇」

  點選目錄 虞舜耕田

 仲由負米

 閔損蘆衣

 曾參養志

 老萊斑衣 郯子鹿乳

 漢文嘗藥

 郭巨埋兒

 江革負母

 蔡順拾椹 薑詩出婦

 黃香溫凊

 董永賣身

 丁蘭刻木

 陸績懷橘 孟宗哭竹

 王裒泣墓

 王祥剖冰

 吳猛飽蚊

 黔婁嘗糞 壽昌棄官

 庭堅滌穢

 李忠辟震

 實夫拜虎

 一、【虞舜耕田】

  虞舜大孝, 竭力于田。

 象鳥相助, 孝感動天。

  【原文】

 虞舜, 姓姚, 名重華。

 父瞽瞍頑, 母握登賢而早喪。

 後母嚚, 弟象傲, 常謀害舜。

 舜孺慕號泣, 如窮人之無所歸。

 負罪引慝, 孝感動天。

 嘗耕於曆山, 象爲之耕, 鳥爲之耘。

 帝堯聞之, 妻以二女, 曆試諸艱。天下大治, 因禪焉。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 故不知其他, 只求可得父母之歡心, 故始終不見父母不是處。

 人倫之變, 至舜而

 極。

 然能盡愛敬之誠, 則至頑如瞍, 尚能底豫允若,況頑不如瞍者乎。

  【注解】

 1. 虞:

 朝代名, 在今山西。

 2. 瞽瞍:

 時人以舜父雖有目, 不能分別好惡, 故稱之曰瞽瞍。

 3. 頑:

 心不則德義之經爲頑, 即無知無識而妄爲也。

 4. 嚚:

 嚚音銀, 口不道忠信之言爲嚚。

 5. 孺慕:

 謂如孺子之慕父母, 言其誠也。

 6. 號泣:

 哭泣也, 猶曰聲淚俱下。

 7. 慝:

 惡之匿於心者, 言己實侍奉無狀, 不能得親歡也。

 8. 堯:

 古帝名, 帝嚳之子。

 初封于唐, 故曰唐堯,又曰陶唐氏。

 9. 二女:

 娥皇、 女英也。

 10. 底, 致也。

 豫, 樂也。

 允, 信也。

 若, 順也。

 【白話解釋】

 虞代的舜帝, 姓姚, 名叫重華。

 他的父親叫瞽瞍,沒有知識, 又喜歡妄作妄爲。

 他的生母名叫握登的很

 賢德, 可是早已亡過了。

 他的後母呢, 口裏是不說忠信的言語的。

 他的弟弟名叫象, 性子又很傲慢。

 他們常常想了計策, 要謀害舜。

 舜像孩子般的呼號哭泣, 同窮苦的人沒有歸處一樣。

 並且以爲父親、母親、 弟弟的種種行爲, 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 所以不能夠得到爺娘的喜歡。

 舜帝這樣的孝順行爲, 終於感動了上天。

 有一次, 在曆山地方耕田, 大象幫著他耕, 飛鳥幫著他耘。

 堯皇帝得知了, 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 屢次用艱難的事情, 去試驗舜帝, 並不覺得怎麽樣。

 後來天下很太平, 堯帝就把皇帝位子讓給他了。

 二、【仲由負米】

  子路盡力, 負米奉親。

 親沒仕楚, 歎不及貧。

  【原文】

 周仲由, 字子路。

 家貧, 常食藜藿之食, 爲親負米百里之外。

 親沒, 南遊于楚, 從車百乘, 積粟萬鍾,累茵而坐, 列鼎而食。

 乃歎曰, 雖欲食藜藿, 爲親負米, 不可得也。

 孔子曰, 由也事親, 可謂生事盡力,

 死事盡思者也。

  李文耕謂, 事親之事, 承顔日短, 報德思長。

 如仲氏子者, 方樂負米之歡, 旋抱銜恤之痛。

 思藜藿而不得, 列鍾鼎而徒然, 子欲養而親不待, 蓋千古有同慨也。

 爲子者幸而逮存, 可不思孝養之及時也乎。

  【注解】

 1.

 周:

 朝代名, 姬姓, 文王時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後武王滅商, 有天下, 都鎬, 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南。

 奄有中國黃河、 揚子江兩流域, 及遼寧西部之地。

 至平王東遷, 都洛陽。

 2.

 藜藿:

 皆野菜, 貧人所食者。

 3.

 乘:

 輛也, 謂一車四馬也。

 4.

 鍾:

 古量名, 受六斛四鬥。

 5.

 累:

 增也、 積累也。

 6.

 茵:

 音因, 謂加於褥上者, 猶今毯子也。

 7.

 列:

 陳設。

 鼎:

 烹飪之器。

 列鼎:

 謂盛饌也。

 8.

 承顔:

 謂得見也。

 旋:

 俄頃之間。

 9.

 銜恤:

 丁父母憂也。

 見《詩經·小雅·蓼莪》 篇。

 養, 下奉上也。

 慨, 感歎也。

 逮, 及也。

 10.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 有個賢人, 姓仲, 名叫由, 表字就叫子路。

 他的家裏窮苦得很, 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呀、藿呀, 那一類不好的蔬菜。

 因爲奉養爺娘的緣故, 常常出去到百里以外, 背了米回來給爺娘吃。

 等到他的爺娘都去世了以後, 他就往南方遊歷,遊到楚國地方, 楚王就聘他做了官。

 他跟隨的車騎有一百輛的多, 他積聚的谷米, 有一萬鍾的富。

 坐的時候, 便茵褥重疊, 吃的時候, 便鼎食滿前。

 他就歎氣著說, 我現在雖然富貴, 但是要想像從前一樣吃著藜藿的蔬菜, 仍舊到百里以外去背米來養爺娘, 這世裏, 斷斷不能夠再有這種日子了, 叫我怎不傷心呢? 孔子說道, 仲由的服事爺娘, 可以說是活著盡了力, 死了盡著追思的了。

  三、【閔損蘆衣】

  孝哉閔子, 衣蘆禦車。

 感父救母, 千古令譽。

  【原文】

 周閔損, 字子騫。

 早喪母, 父娶後妻, 生二子。母惡損, 所生子衣綿絮, 而衣損以蘆花。

 父令損禦車,體寒失靷, 父察知之, 欲逐後妻。

 損啓父曰,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單。

 父善其言而止, 母亦感悔, 視損如己子。

  李文耕謂, 閔子留母之語, 淒然藹然, 從肺腑中醞釀而出。

 雖使鐵石人聞之, 亦爲惻惻心動, 何其天性之厚且純也。

 卒之全母全弟全父, 一家太和之氣,直從孝子一念懇惻中轉回, 爲子者其三複之。

  【注解】

 1.

 禦:

 執轡在車也。

 長者乘車, 恒以幼者爲之禦。

 2.

 靷:

 音引, 系於車軸之革帶。

 一端系於衡, 以引車前行者也。

 3.

 啓父:

 謂開陳己意于父前也。

 4.

 視:

 即看待也。

 藹:

 音靄, 和氣也。

 5.

 醞釀:

 釀酒也, 借喻之詞。

 6.

 太和:

 陰陽會合沖和之象, 見《易經》。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 有個孝子, 姓閔名叫損的, 表字叫做子騫。

 生他的母親, 早已亡過了, 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妻, 生了兩個兒子。

 那個後母很厭惡閔損, 冬天的時候, 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 穿了棉呀、 絮呀做的衣裳, 給閔損穿的衣裳, 裏面卻是裝著蘆花的。

 有一次, 他的父親叫閔損推車子出外。

 可是因爲衣裳單薄, 身體寒冷, 一個不小心, 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

 他的父親起初很生氣, 後來覺察了兒子是穿了蘆花緣故, 便要趕出那個後妻。

 閔損卻對父親說, 母親在此, 無非我一個兒子受著寒冷, 倘若母親去了, 可憐三個兒子都要受著孤單了。

 他的父親覺得閔損的說話不錯, 也就罷了。

 他的後母, 從此也感悟懊悔了, 以後看待閔損, 就像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

 四、【曾參養志】

  曾子養志, 請與有餘。

 母齧其指, 負薪歸廬。

  【原文】

 周曾參, 字子輿, 善養父志。

 每食, 必有酒肉,將徹, 必請所與。

 父嗜羊棗, 既沒, 參不忍食。

 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 母無措, 齧指以悟之。

 參忽心痛,負薪歸。

 妻爲母蒸梨, 不熟, 出之。

 過勝母, 避其名不入。

 學於孔子, 而傳《孝經》。

  李文耕謂, 凡爲父母, 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

 成立于功名者小, 成立于道德者大。

 爲子者欲學曾子之養志, 必學曾子之志於道, 悟徹一貫, 三省其身。

 不然, 雖多備酒肉, 曲承歡笑, 異於徒養口腹幾何。

  【注解】

 1、

 「善養父志」 五句, 見《孟子》。

 2、

 徹, 去也。

 羊棗, 實小黑而圓。

 3、

 措, 籌辦也。

 齧, 噬也。

 4、

 悟之:

 使之心領神會也, 事見《闕裏志》。

 5、

 勝母:

 裏名, 地疑在山東屬境。

 6、

 避其名:

 惡其名之害義也, 見《子華子》。

 7、

 徹:

 達也, 通也。

 8、

 一貫:

 一理貫通萬事也。

 9、

 三省:

 指以「忠、 信、 傳習」 三者自省也。

  【白話解釋】

 周朝的曾參夫子, 表字叫子輿。

 他的奉養爺娘,和別人不同, 最能夠養他父親母親的志向。

 每逢吃飯的時候, 必定有酒有肉。

 將要收去的時候, 一定問過他父親, 這個餘下來的酒肉, 送給哪個。

 他的父親生平喜歡吃那羊棗子, 後來他的父親死了, 曾參就終身不吃羊棗子了。

 有一次, 他在山裏砍柴, 不料家裏忽然有客人來了。

 他的母親因爲曾參不在家裏, 又沒有錢可以備辦供客的東西, 弄得沒有辦法, 就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指頭, 好叫曾參覺悟。

 果然曾參在山裏, 忽然心頭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陣, 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裏來。

 有一次, 他的妻子替曾參的母親蒸一隻梨子, 沒有蒸得熟透, 曾參就把妻子趕出去, 不要她做妻子了。後來曾參走過勝母的地方, 因爲這個地方的名稱不好, 就不肯走進勝母的裏門。

 曾參在孔夫子門下受學,孔夫子很看得起他, 傳了他一部《孝經》, 內容共總有十八章。

 五、【老萊斑衣】

  老萊七十, 戲彩娛親。

 作嬰兒狀, 爛漫天真。

  【原文】

 周老萊子, 姓萊, 佚其名, 楚人, 至孝, 奉二親極其甘脆。

 行年七十, 言不稱老。

 嘗著五彩斑斕之衣,爲嬰兒狀, 戲舞於親側。

 並在雙親前弄雛, 欲親之喜。又嘗取水上堂, 詐跌臥地, 作嬰兒啼, 以娛親意。

  李文耕曰,「恒言不稱老」 一語, 記禮者原自體貼入微。

 得萊子之斑衣弄雛, 乃發揮盡致矣。

 以舜之孺慕, 參之養志, 合爲一人。

 其真愛流溢處, 令人神往不盡。

  【注解】

 1.

 佚:

 失也。

 2.

 斑斕:

 文彩粲然之貌。

 3.

 弄, 戲玩也。

 雛, 小鳥也。

 4.

 娛:

 樂也, 謂博親之歡心也。

 5.

 恒:

 常也, 語見《禮記·曲禮》 篇。

 6.

 溢:

 滿而流出也。

 7.

 神往:

 心神向往也。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 有個老萊子, 他姓萊, 遺失了他的名字, 只曉得他是楚國的人氏。

 生性非常孝順, 奉養他的父親母親, 凡是吃的喝的, 總是用著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 自然不必說了。

 最難得他自己的年紀, 也已經到了七十歲, 但是他平常所說的話, 總沒有一句說出自己的老字來, 真合著《禮記》 裏「父母在, 恒言不稱老」 的那句話了。

 他又常常穿著了五色燦爛齊整的衣裳, 故意裝作小孩子的形狀, 在父親母親旁邊戲著舞著。

 並且在雙親面前戲弄小鳥, 做出孩兒頑耍的樣子, 要博得爺娘的歡喜。

 有時候又取了兩桶水挑到堂上來, 故意跌倒在地上, 連那兩桶水也倒翻下來, 那衣服都弄得水淋淋的, 他就做出小孩兒哇哇的啼哭聲音來。

 他的父親母親, 這時候哪里忍得住, 便哈哈大笑, 快活極了。

 六、【郯子鹿乳】

  郯子親老, 雙目皆瞽。

 入鹿群中, 爲取鹿乳。

  【原文】

 周郯子, 魯人, 史佚其名, 天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雙目, 思食鹿乳而不得。

 郯子順承親意, 乃衣鹿皮, 去之深山中, 入鹿群之內, 取鹿乳以供親。

 獵者見而欲射之, 郯子具以情告, 乃得免。

  王應照曰, 孝子事親, 必養其心志, 而不徒養其口體。

 鹿乳異味, 因老人偶然思食, 蒙皮入山, 本一片誠孝之心。

 發爲機智, 得乳歸奉, 父母之心順, 孝子之心安矣。

 李文耕謂爲反哺至情, 不亦然乎。

  【注解】

 1.

 郯:

 音談, 國名, 少昊氏之後。

 故城在今山東郯城縣西南。

 2.

 魯:

 國名, 姬姓, 侯爵, 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魯。

 今自山東滋陽縣東南, 及江蘇沛縣、 安徽泗縣等, 皆其地。

 3.

 衣, 披服也。

 去之, 走往也。

 4.

 射, 激矢及物也。

 蒙, 裹也。

 5. 慈烏初生時, 母哺之。

 及長則反哺, 故報親恩曰「反哺」。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 有一個賢人, 叫做郯子, 是魯國裏的人, 歷史上遺失了他的名字。

 他的天性非常孝順, 父親母親年紀老了, 兩個人的眼珠子裏都有些病, 所以心裏常常想吃鹿的乳, 可是一時辦不到。

 那郯子知道他的雙親有這個意思, 他就打定主意, 穿著了鹿皮的衣服, 扮著鹿, 走到深山裏, 夾在群鹿的裏面, 找些鹿的奶來, 預備做醫治雙親眼睛的物品。

 不料有幾個獵人見了他披著鹿皮, 當他真個是只鹿, 就左手拿著弓, 右手抽著箭, 想射中了這只鹿。

 郯子便慌忙立起身來, 趕忙盡情的告訴獵人道,我不是鹿, 原來我是穿著鹿皮, 到這裏找些鹿的奶乳,去醫治父親母親眼睛的, 你千萬不要錯認我作鹿呀。獵人聽到這話, 方才曉到是個孝子, 就放著弓箭不射了, 於是郯子才得免了。

  七、【漢文嘗藥】

  漢孝文帝, 母病在床。

 三載侍疾, 湯藥親嘗。

  【原文】

 漢文帝, 姓劉, 名恒, 高祖第三子也, 初封於外爲代王。

 生母薄太后, 帝朝夕奉養無倦怠。

 太后病三年之久, 帝侍疾, 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

 所用湯藥,必先親嘗之而後進。

 仁孝之名, 聞於天下。

  王應照謂, 三年之病久矣, 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 曆三年如一日, 仁孝至矣。

 夫太后役使滿前, 文帝貴爲天子, 以天下養, 猶必躬盡子職。

 況平人父母,非子媳誰爲服事乎。

 事親之道, 自盡其心而已。

  【注解】

 1.

 漢:

 朝代名, 高祖劉邦滅秦, 有天下, 都長安,即今陝西長安縣西北三十裏。

 2.

 代:

 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

 3.

 親嘗:

 口自嘗試也。

 4.

 夫, 音扶。

 役使, 服役使令之人。

  【白話解釋】

 漢朝的文帝, 姓劉, 名字叫做恒, 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

 他沒有做皇帝的時候, 高祖已經封他在代州地方, 所以又叫代王了。

 他原來是庶出的, 養身娘就是薄姬, 後來才稱薄太后。

 但是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順的。

 朝朝夜夜, 奉養這位母親, 從來沒有懶惰的意思。

 薄太后曾經生病, 足足生了三個年頭的長久。

 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 總是殷殷勤勤, 看護得很周到。夜間睡的時候, 眼睛也沒有閉好, 衣帶並沒有解開過。所煎的湯藥, 必定先要自己親自嘗過了, 才進到薄太后面前, 叫母后吃的。

 因爲他有了這樣情形, 所以仁孝的名聲, 就傳遍了天下, 人人都曉得了。

 八、【郭巨埋兒】

  郭巨埋兒, 雷震兒活。

 天賜黃金, 官不得奪。

  【原文】

 漢郭巨, 字文舉。

 家貧, 子尚幼, 母減食與之。巨因貧難供母, 子又分甘, 乃乘子出, 進食。

 一日子

 溺斃, 妻惶泣。

 巨曰, 毋驚母, 子可再有, 母不可複得, 盍埋之。

 妻不敢違, 遂掘坑三尺, 雷震子蘇, 見黃金一釜, 上有字云云。

  姜履曰, 埋兒事, 諸儒皆非之。

 得林縣人所傳,始知「子可再有, 母不可複得」 之言。

 割慈忍愛, 曲體母心者至矣。

 所以驚天地, 泣鬼神, 一釜黃金, 得自悽愴之頃。

 而雷蘇其子, 破涕爲笑, 孰謂皇天無眼耶。

  【注解】

 1.

 漢自光武中興, 遷都洛陽, 後人遂稱爲東漢。

 2.

 惶, 恐也。

 複, 再也。

 盍, 何不也。

 3.

 雷震:

 疾雷震動也。

 4.

 蘇:

 死而復生也。

 5.

 釜:

 古量名, 受六鬥四升。

 6.

 有字云云:

 即「天賜黃金, 郭巨孝子, 官不得奪, 民不得取」 十六字。

 7.

 林縣:

 河南縣名, 郭孝子所居之地。

 8.

 割慈忍愛:

 謂全孝道而不計及恩私也。

 9.

 曲體, 曲意體貼也。

 悽愴, 悲感也。

 蘇, 複生也。

 10.

 破涕爲笑:

 猶言轉悲爲喜也, 見劉琨《答盧諶書》。

 孰:

 誰也。

 11.

  【白話解釋】

 漢朝的時候, 有個姓郭名巨的人, 表字文舉, 家裏窮苦得很。

 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 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 分給孫兒吃。

 郭巨因爲家裏窮得不能夠奉養母親, 現在兒子又要分母親的食物, 如何是好呢。

 於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 再到母親裏去進食物。

 有一天, 兒子跌在水裏死了, 郭巨的妻子驚慌得了不得, 哭著。

 郭巨說, 你不要驚動了母親, 兒子可以再有的, 母親是不可以再得的, 何不把兒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她丈夫的話, 就在地上掘坑。

 掘到三尺多深, 忽然一個霹靂, 把兒子震活了。並且地裏有一釜的黃金, 上面有字寫著, 說是上天賜給孝子郭巨的。

  九、【江革負母】

  江革避難, 負母保身。

 亂平貧苦, 行傭供親。

 【原文】

 漢江革, 字次翁, 少失父, 獨與母居。

 遭世亂,負母逃...

篇六:德育故事孝篇

育故事》 初集第一册「 孝篇」

  点选目 录 虞舜耕田

 仲由负 米

 闵损芦衣

 曾参养志

 老莱斑衣 郯子鹿乳

 汉文尝药

 郭巨埋儿

 江革负 母

 蔡顺拾椹 姜诗出 妇

 凊黄香温

 董永卖身

 丁兰刻木

 陆绩怀橘 孟宗哭竹

 王裒泣墓

 王祥剖冰

 吴猛饱蚊

 黔娄尝粪 寿昌弃官

 庭坚涤秽

 李忠辟震

 实夫拜虎

 一、【虞舜耕田】

  虞舜大孝, 竭力于田。

 象鸟相助, 孝感动天。

  【原文】

 虞舜, 姓姚, 名重华。

 父瞽瞍顽, 母握登贤而早丧。

 后母嚚, 弟象傲, 常谋害舜。

 舜孺慕号泣, 如穷人之无所归。

 负 罪引 慝, 孝感动天。

 尝耕于历山, 象为之耕, 鸟为之耘。

 帝尧闻之, 妻以二女, 历试诸艰。天下大治, 因禅焉。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 故不知其他, 只求可得父母之欢心, 故始终不见父母不是处。

 人伦之变, 至舜而

 极。

 然能尽爱敬之诚, 则至顽如瞍, 尚能底豫允若,况顽不如瞍者乎。

  【注解】

 1. 虞:

 朝代名, 在今山西。

 2. 瞽瞍:

 时人以舜父虽有目 , 不能分别好恶, 故称之曰瞽瞍。

 3. 顽:

 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 即无知无识而妄为也。

 4. 嚚:

 嚚音银, 口 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5. 孺慕:

 谓如孺子之慕父母, 言其诚也。

 6. 号泣:

 哭泣也, 犹曰声 泪俱下。

 7. 慝:

 恶之匿于心者, 言己实侍奉无状, 不能得亲欢也。

 8. 尧:

 古帝名, 帝喾之子。

 初封于唐, 故曰唐尧,又曰陶唐氏。

 9. 二女:

 娥皇、 女英也。

 10. 底, 致也。

 豫, 乐也。

 允, 信也。

 若, 顺也。

  【白话解释】

 虞代的舜帝, 姓姚, 名叫重华。

 他的父亲叫瞽瞍,没有知识, 又喜欢妄作妄为。

 他的生母名叫握登的很

 贤德, 可是早已亡过了 。

 他的后母呢, 口 里是不说忠信的言语的。

 他的弟弟名叫象, 性子又很傲慢。

 他们常常想了 计策, 要谋害舜。

 舜像孩子般的呼号哭泣, 同穷苦的人没有归处一样。

 并且以为父亲、母亲、 弟弟的种种行为, 都是自 己的侍奉不得法, 所以不能够得到爷娘的喜欢。

 舜帝这样的孝顺行为, 终于感动了 上天。

 有一次, 在历山地方耕田, 大象帮着他耕, 飞鸟帮着他耘。

 尧皇帝得知了 , 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屡次用 艰难的事情, 去试验舜帝, 并不觉得怎么样。

 后来天下很太平, 尧帝就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 。

 二、【仲由负 米】

  子路尽力, 负 米奉亲。

 亲没仕楚, 叹不及贫。

  【原文】

 周仲由, 字子路。

 家贫, 常食藜藿之食,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没, 南游于楚, 从车百乘, 积粟万钟,累茵而坐, 列鼎而食。

 乃叹曰, 虽欲食藜藿, 为亲负米, 不可得也。

 孔子曰, 由也事亲, 可谓生事尽力,

 死事尽思者也。

  李文耕谓, 事亲之事, 承颜日 短, 报德思长。

 如仲氏子者, 方乐负 米之欢, 旋抱衔恤之痛。

 思藜藿而不得, 列钟鼎而徒然, 子欲养而亲不待, 盖千古有同慨也。

 为子者幸而逮存, 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

  【注解】

 1.

 周:

 朝代名, 姬姓, 文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后武王灭商, 有天下, 都镐, 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

 奄有中国黄河、 扬子江两流域, 及辽宁西部之地。

 至平王东迁, 都洛阳。

 2.

 藜藿:

 皆野菜, 贫人所食者。

 3.

 乘:

 辆也, 谓一车四马也。

 4.

 钟:

 古量名, 受六斛四斗。

 5.

 累:

 增也、 积累也。

 6.

 茵:

 音因, 谓加于褥上者, 犹今毯子也。

 7.

 列:

 陈设。

 鼎:

 烹饪之器。

 列鼎:

 谓盛馔也。

 8.

 承颜:

 谓得见也。

 旋:

 俄顷之间。

 9.

 衔恤:

 丁父母忧也。

 见《诗经· 小雅· 蓼莪》篇。

 10.

 养, 下奉上也。

 慨, 感叹也。

 逮, 及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 有个贤人, 姓仲, 名叫由, 表字就叫子路。

 他的家里穷苦得很, 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呀、藿呀, 那一类不好的蔬菜。

 因为奉养爷娘的缘故, 常常出去到百里以外, 背了 米回来给爷娘吃。

 等到他的爷娘都去世了 以后, 他就往南方游历,游到楚国地方, 楚王就聘他做了 官。

 他跟随的车骑有一百辆的多 , 他积聚的谷米, 有一万钟的富。

 坐的时候, 便茵褥重叠, 吃的时候, 便鼎食满前。

 他就叹气着说, 我现在虽然富贵, 但是要想像从前一样吃着藜藿的蔬菜, 仍旧到百里以外去背米来养爷娘, 这世里, 断断不能够再有这种日 子了 , 叫我怎不伤心呢? 孔子说道, 仲由的服事爷娘, 可以说是活着尽了 力, 死了 尽着追思的了 。

 三、【闵损芦衣】

  孝哉闵子, 衣芦御车。

 感父救母, 千古令誉。

  【原文】

 周闵损, 字子骞。

 早丧母, 父娶后妻, 生二子。母恶损, 所生子衣绵絮, 而衣损以芦花。

 父令损御车,靷体寒失, 父察知之, 欲逐后妻。

 损启父曰,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单。

 父善其言而止, 母亦感悔, 视损如己子。

  李文耕谓, 闵子留母之语, 凄然蔼然, 从肺腑中酝酿而出。

 虽使铁石人闻之, 亦为恻恻心动, 何其天性之厚且纯也。

 卒之全母全弟全父, 一家太和之气,直从孝子一念恳恻中转回, 为子者其三复之。

  【注解】

 1.

 御:

 执辔在车也。

 长者乘车, 恒以幼者为之御。

 2.

 靷 :

 音引 , 系于车轴之革带。

 一端系于衡, 以引 车前行者也。

 3.

 启父:

 谓开陈己意于父前也。

 4.

 视:

 即看待也。

 蔼:

 音霭, 和气也。

 5.

 酝酿:

 酿酒也, 借喻之词。

 6.

 太和:

 阴阳会合冲和之象, 见《易经》。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 有个孝子, 姓闵名叫损的, 表字叫做子骞。

 生他的母亲, 早已亡过了 , 他的父亲娶了 一个后妻, 生了 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 冬天的时候, 给自 己亲生的两个儿子, 穿了 棉呀、 絮呀做的衣裳, 给闵损穿的衣裳, 里面却是装着芦花的。

 有一次, 他的父亲叫闵损推车子出外。

 可是因为衣裳单薄, 身体寒冷, 一个不小心, 不觉失掉了 车上驾马引 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起初很生气, 后来觉察了 儿子是穿了 芦花缘故, 便要赶出那个后妻。

 闵损却对父亲说, 母亲在此, 无非我一个儿子受着寒冷, 倘若母亲去了 , 可怜三个儿子都要受着孤单了 。

 他的父亲觉得闵损的说话不错, 也就罢了 。

 他的后母, 从此也感悟懊悔了 , 以后看待闵损, 就像自 己亲生的儿子一样。

 四、【曾参养志】

  曾子养志, 请与有余。

 母啮其指, 负 薪归庐。

  【原文】

 周曾参, 字子舆, 善养父志。

 每食, 必有酒肉,将彻, 必请所与。

 父嗜羊枣, 既没, 参不忍食。

 采薪山中, 家有客至, 母无措, 啮指以悟之。

 参忽心痛,负 薪归。

 妻为母蒸梨, 不熟, 出 之。

 过胜母, 避其名不入。

 学于孔子, 而传《孝经》。

  李文耕谓, 凡为父母, 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

 成立于功名者小, 成立于道德者大。

 为子者欲学曾子之养志, 必学曾子之志于道, 悟彻一贯, 三省其身。

 不然, 虽多 备酒肉, 曲承欢笑, 异于徒养口 腹几何。

  【注解】

 1、

 「 善养父志」 五句, 见《孟子》。

 2、

 彻, 去也。

 羊枣, 实小黑而圆。

 3、

 措, 筹办也。

 啮, 噬也。

 4、

 悟之:

 使之心领神会也, 事见《阙里志》。

 5、

 胜母:

 里名, 地疑在山东属境。

 6、

 避其名:

 恶其名之害义也, 见《子华子》。

 7、

 彻:

 达也, 通也。

 8、

 一贯:

 一理贯通万事也。

 9、

 三省:

 指以「 忠、 信、 传习 」 三者自 省也。

  【白话解释】

 周朝的曾参夫子, 表字叫子舆。

 他的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 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

 每逢吃饭的时候, 必定有酒有肉。

 将要收去的时候, 一定问过他父亲, 这个余下来的酒肉, 送给哪个。

 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 后来他的父亲死了 , 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 。

 有一次, 他在山里砍柴, 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 。

 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 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 弄得没有办法, 就用 牙齿咬破自 己的指头, 好叫曾参觉悟。

 果然曾参在山里, 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 一阵, 就慌慌忙忙背了 柴回到家里来。

 有一次, 他的妻子替曾参的母亲蒸一只梨子, 没有蒸得熟透, 曾参就把妻子赶出去, 不要她做妻子了 。后来曾参走过胜母的地方, 因 为这个地方的名 称不好, 就不肯走进胜母的里门。

 曾参在孔夫子门下受学,孔夫子很看得起他, 传了 他一部《孝经》, 内 容共总

 有十八章。

 五、【老莱斑衣】

  老莱七十, 戏彩娱亲。

 作婴儿状, 烂漫天真。

  【原文】

 周老莱子, 姓莱, 佚其名, 楚人, 至孝, 奉二亲极其甘脆。

 行年七十, 言不称老。

 尝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状, 戏舞于亲侧。

 并在双亲前弄雏, 欲亲之喜。又尝取水上堂, 诈跌卧地, 作婴儿啼, 以娱亲意。

  李文耕曰, 「 恒言不称老」 一语, 记礼者原自 体贴入微。

 得莱子之斑衣弄雏, 乃发挥尽致矣。

 以舜之孺慕, 参之养志, 合为一人。

 其真爱流溢处, 令人神往不尽。

  【注解】

 1.

 佚:

 失也。

 2.

 斑斓:

 文彩粲然之貌。

 3.

 弄, 戏玩也。

 雏, 小鸟也。

 4.

 娱:

 乐也, 谓博亲之欢心也。

 5.

 恒:

 常也, 语见《礼记· 曲礼》 篇。

 6.

 溢:

 满而流出也。

 7.

 神往:

 心神向往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 有个老莱子, 他姓莱, 遗失了 他的名字, 只晓得他是楚国的人氏。

 生性非常孝顺, 奉养他的父亲母亲, 凡是吃的喝的, 总是用 着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 自 然不必说了 。

 最难得他自 己的年纪, 也已经到了 七十岁, 但是他平常所说的话, 总没有一句说出自 己的老字来, 真合着《礼记》 里「 父母在, 恒言不称老」 的那句话了 。

 他又常常穿着了 五色灿烂齐整的衣裳, 故意装作小孩子的形状, 在父亲母亲旁边戏着舞着。

 并且在双亲面前戏弄小鸟, 做出 孩儿顽耍的样子, 要博得爷娘的欢喜。

 有时候又取了 两桶水挑到堂上来, 故意跌倒在地上, 连那两桶水也倒翻下来, 那衣服都弄得水淋淋的, 他就做出小孩儿哇哇的啼哭声 音来。

 他的父亲母亲, 这时候哪里忍得住, 便哈哈大笑, 快活极了 。

 六、【郯子鹿乳】

  郯子亲老, 双目 皆瞽。

 入鹿群中, 为取鹿乳。

  【原文】

 周郯子, 鲁人, 史佚其名, 天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目 , 思食鹿乳而不得。

 郯子顺承亲意, 乃衣鹿皮, 去之深山中, 入鹿群之内 , 取鹿乳以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 郯子具以情告, 乃得免。

  王应照曰, 孝子事亲, 必养其心志, 而不徒养其口 体。

 鹿乳异味, 因老人偶然思食, 蒙皮入山, 本一片 诚孝之心。

 发为机智, 得乳归奉, 父母之心顺, 孝子之心安矣。

 李文耕谓为反哺至情, 不亦然乎。

  【注解】

 1.

 郯:

 音谈, 国名, 少昊氏之后。

 故城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南。

 2.

 鲁:

 国名, 姬姓, 侯爵, 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

 今自 山东滋阳县东南, 及江苏沛县、 安徽泗县等, 皆其地。

 3.

 衣, 披服也。

 去之, 走往也。

 4.

 射, 激矢及物也。

 蒙, 裹也。

 5. 慈乌初生时, 母哺之。

 及长则反哺, 故报亲恩曰「 反哺」。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 有一个贤人, 叫做郯子, 是鲁国里的人, 历史上遗失了 他的名字。

 他的天性非常孝顺, 父亲母亲年纪老了 , 两个人的眼珠子里都有些病, 所以心里常常想吃鹿的乳, 可是一时办不到。

 那郯子知道他的双亲有这个意思, 他就打定主意, 穿着了 鹿皮的衣服, 扮着鹿, 走到深山里, 夹在群鹿的里面, 找些鹿的奶来, 预备做医治双亲眼睛的物品。

 不料有几个猎人见了 他披着鹿皮, 当他真个是只鹿, 就左手拿着弓 , 右手抽着箭, 想射中了 这只鹿。

 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 赶忙尽情的告诉猎人道,我不是鹿, 原来我是穿着鹿皮, 到这里找些鹿的奶乳,去医治父亲母亲眼睛的, 你千万不要错认我作鹿呀。猎人听到这话, 方才晓到是个孝子, 就放着弓 箭不射了 , 于是郯子才得免了 。

 七、【汉文尝药】

  汉孝文帝, 母病在床。

 三载侍疾, 汤药亲尝。

  【原文】

 汉文帝, 姓刘, 名恒, 高祖第三子也, 初封于外为代王。

 生母薄太后, 帝朝夕 奉养无倦怠。

 太后病三年之久, 帝侍疾, 目 不交睫, 衣不解带。

 所用 汤药,必先亲尝之而后进。

 仁孝之名, 闻于天下。

  王应照谓, 三年之病久矣, 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 历三年如一日 , 仁孝至矣。

 夫太后役使满前, 文帝贵为天子, 以天下养, 犹必躬尽子职。

 况平人父母,非子媳谁为服事乎。

 事亲之道, 自 尽其心而已。

  【注解】

 1.

 汉:

 朝代名, 高祖刘邦灭秦, 有天下, 都长安,即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三十里。

 2.

 代:

 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

 3.

 亲尝:

 口 自 尝试也。

 4.

 夫, 音扶。

 役使, 服役使令之人。

 【白话解释】

 汉朝的文帝, 姓刘, 名字叫做恒, 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他没有做皇帝的时候, 高祖已经封他在代州地方, 所以又叫代王了 。

 他原来是庶出的, 养身娘就是薄姬, 后来才称薄太后。

 但是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

 朝朝夜夜, 奉养这位母亲, 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薄太后曾经生病, 足足生了 三个年头的长久。

 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 总是殷殷勤勤, 看护得很周到。夜间睡的时候, 眼睛也没有闭好, 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所煎的汤药, 必定先要自 己亲自 尝过了 , 才进到薄太后面前, 叫母后吃的。

 因为他有了 这样情形, 所以仁孝的名声 , 就传遍了 天下, 人人都晓得了 。

 八、【郭巨埋儿】

  郭巨埋儿, 雷震儿活。

 天赐黄金, 官不得夺。

  【原文】

 汉郭巨, 字文举。

 家贫, 子尚幼, 母减食与之。

 巨因贫难供母, 子又分甘, 乃乘子出, 进食。

 一日 子溺毙, 妻惶泣。

 巨曰, 毋惊母, 子可再有, 母不可复得, 盍埋之。

 妻不敢违, 遂掘坑三尺, 雷震子苏, 见黄金一釜, 上有字云云。

  姜履曰, 埋儿事, 诸儒皆非之。

 得林县人所传,始知「 子可再有, 母不可复得」 之言。

 割慈忍爱, 曲体母心者至矣。

 所以惊天地, 泣鬼神, 一釜黄金, 得自 凄怆之顷。

 而雷苏其子, 破涕为笑, 孰谓皇天无眼耶。

  【注解】

 1.

 汉自 光武中兴, 迁都洛阳, 后人遂称为东汉。

 2.

 惶, 恐也。

 复, 再也。

 盍, 何不也。

 3.

 雷震:

 疾雷震动也。

 4.

 苏:

 死而复生也。

 5.

 釜...

推荐访问:德育故事孝篇 德育 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