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5 09:40:05 浏览数:

摘要:为构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网络管理与运维职业岗位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以及企业认证标准,对中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进行重组,并提出一种中高职衔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提高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质量进行必要的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体系,数量和质量近年来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源情况变化加快的趋势下,仍面临如何增强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国内有识之士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特别是《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从中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协调、衔接、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22条指导意见,[2]明确了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和关键要素。研究中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衔接的具体做法,特别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从微观层面落实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探索。

一、国内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典型模式

国内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1985年至今,大概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3],期间各地中高职院校探索实践了不同的衔接模式,主要体现在选拔方式和学制设计上,归纳起来主要有分段贯通式和一体贯通式[4],前者的衔接形式包括对口升学、自主招生等,后者以“五年一贯”为主要形式,不同的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分别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中职与高职根据各自的学制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中职毕业生完成中职阶段学习后可以自主选择报考当年在省内招生的高职院校,再接受三年高职教育。“自主招生”模式是指获得高考报名资格的中职生,可自主选择有一定资质的高职院校报名,参加并通过该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目前的操作模式主要有“单独招生”(近年各地示范校、骨干校试点的一种入学模式),可不参加高考,直接获得高职院校入学资格。这两类衔接模式都有一定的选拔机制,学制和教学实施仍然是中高职分段,可以是“3+2”或“3+3”。根据近年来的实践,无论是“对口升学”还是“自主招生”,中高职双方在人才培养一体化上的考虑并不多,多停留在建立一种升学机制层面上,不少学校为了解决中职升学和高职招生的压力而降低了高职的入学门槛,忽视了专业和课程的衔接,一方面生源质量在下降,另一方面部分优秀学生的专业技能又难以在高职阶段得到提升。若不能及早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日后的就业,中高职的衔接也将难以持续。“五年一贯”模式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由于是在同一所学校完成五年学制,学制过长,缺乏淘汰机制,难以凸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差异和特点,培养效果并不明显,且管理中问题多多,一些地区已经减少招生人数或暂停实施该模式。

无论哪种学制模式的中高职衔接,只有深入到教学层面的衔接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够真正促进中职和高职的统筹发展[4]。自2012年以来,一些职教发达地区开始实施“3 + 2”中高职连贯或者新的“五年一贯制”模式试点,即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共同研究制订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由高职院校为主统筹中职、高职阶段的教学与管理,中职阶段的课程教学以中职学校为主,高职课程教学以高职院校为主,高职可以在中职主要教学任务完成后,提前介入中职阶段,使符合升学条件且愿意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的学生提前融入高职的教学氛围中。

二、中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设计

中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衔接有其有利条件。首先,在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均设置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5,6]中职专业目录中还包括了若干与网络技术相近的专业,并且注明这些专业毕业后可以继续学习高职的网络技术专业,解决了中高职衔接中的专业对口问题。其次,网络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技能熟练程度要求较高,且社会需求比较稳定,这样的行业背景为中高职培养目标相互衔接贯通提供了的人才需求大环境。

根据前期各地中高职衔接的实践,“3 + 2”中高职连贯模式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共识。要实现这种连贯培养模式,关键是衔接的内涵要设计好,建设好。即在专业衔接、学制衔接的基础上,中职和高职应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中、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分析二者间的可衔接性,确立不同阶段的可衔接的教学目标,共同开发适合专业特点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及其体系。必要的时候可以打破专业和类型等界限,既要保证阶段性教育目标的实现,又要保障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的递进和提升[7]。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职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的一致,又有着层次的差别。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培养目标的递进性,又要考虑培养目标的衔接性,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更高阶段[8]。中、高职阶段的培养目的衔接,可以理解为岗位能力层面的衔接,在目前各类人才层级评价标准共存的状况下,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中高职衔接的纽带是一种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方式,具体操作一方面可以参考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层级划分的参照,另一方面参考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目前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定义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从事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工作的人员,标准共设四个等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国内主流网络企业职业资格认证级别主要有网络管理员、助理网络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高级(资深)工程师、网络技术专家等。分析对比其职业功能与职业面向、知识与核心技能标准,得出与中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实施“3 + 2”中高职连贯模式,可将职业资格认证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衔接机制,中职阶段教育应该获取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的证书,只要获取该类证书,就相当于达到了高职入学的技能测试条件,高职阶段应获取高一级的证书,这样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上实现衔接。

2.学制与课程体系的衔接

在调研海南省内部分中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将近70%以上的专业课程无论从名称还是内容上看,都有一定的关联,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部分重复较多,但通过对2届“单招”学生的调查发现,中职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普遍不扎实,不熟练,另外学生对属于文化基础课的数学和英语的掌握能力几乎无法与高职同类课程衔接。这与中职阶段(大多是2+1模式)校内学习时间短,课程多而散,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导致学习内容普遍过浅等因素有关,事实上高职阶段也存在类似问题。

(1)学制的衔接

重新思考中高职顶岗实习的设计,使实习活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避免时间的浪费,探索中职学生进入高职校内实习基地顶岗实习。“3+2”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探索采取“2+1+2”的形式,中职完成2年的主要授课任务和职业资格(相当于中级)鉴定或认证后,学生在第5学期开始前即可以作出进入就业实习还是升学深造的选择。[9]在这个“1”的阶段,由中高职双方协商安排好教学和实习活动,建议在高职学校实施,即从第5学期开始,对升学的学生提前进行部分高职课程教学,同时中职的顶岗实习纳入高职实训实习计划,并在高职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

(2)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素养模块(包括职业素养课和职业素养拓展课)、职业能力模块(包括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职业能力拓展模块、集中实训、第二课堂等。5年培养期的课内课程衔接计划表如表2所示,各类课程学时分配如表3所示。

本课程体系设计的特点是,第1—4学期保证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学时数,丰富职业素养课程,将原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重复内容较多的基础课程部分移至中职阶段,并适当增加学习的深度,保证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完成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并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把部分对中职学生而言难度大的专业课程移至高职阶段,适当合并缩减课程数量,整合课程内容,并增加职业拓展课程。

三、小结

设计中高职衔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参照了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中级和高级)、国内主要的网络管理员与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华三和锐捷认证体系),按照网络管理和运维的培养方向,对中高职课程进行了重组,使两个培养阶段的课程有分工有承接,既实现中职的培养目标,也体现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高移”。

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由于经济环境、就业环境对中职阶段教学内容和人才质量影响很大,职业素养课模块中的中职部分文化课的设置应有灵活性。二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应该重视平时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和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主线,尽量采用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考核的形式应多样化。三是完善顶岗实习的考评制度,保障实习的质量。四是中高职教学尽量统一实施学分制,以便于课程重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l.

[2]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EB/OL]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09/**gk_124851.html.[3] 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3):3-11.

[4] 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27-32.

[5]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通知[EB/OL].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30/201005/**gk_87384.html.

[6]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EB/OL].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7/201010/**gk_110109.html.

[7] 朱琳佳,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J].职教论坛.2012,(22):57-59.

[8] 吕江毅,刘敏杰.“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吕江毅.教育与职业.2012,(11):102-103.

[9] 范敏,芦京昌.中、高职衔接的模式、问题及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78-80.

推荐访问:衔接 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 高职教育 研究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