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5篇

发布时间:2022-09-08 12:40:18 浏览数:

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5篇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环节过程与方法设计依据及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引入新课结合乡土,联系诸城城区近年来的变化,引入本课学习内容展示:1987、1997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5篇

篇一: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环节 过程与方法 设计依据 及意图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结合乡土,联系诸城城区近年来的变化,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展示:1987、1997和2003年的诸城城区地图和这三年的城区人口数量变化图 学生观察身边的变化 创 设 情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新

 课

 教

 学

 一. 城 市 化 的 定 义 、 主 要 标 志

  提问:比较图表,得到什么规律? 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观察两图后回答问题。

 结论:城区面积扩大 城市人口数量增多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新课标要求),自己得出城市 化 的 概念。

 展示:诸城市城区面积和人口的变化表格 时间(年)

 1987 1997 2003 建设用地面积(km2 )

 11.95 20.15 35.14 城市人口(人) 4.97万 10.58万 19.64万 城市人口比重% <12 12 30 提问:改革开放以来,诸城城区的面积、人口及城市人口比重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问题。

 结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归纳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即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 由于人口增加和用地变化不好衡量,指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提问:归纳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结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帮 助 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

 过渡 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呢?城市化的动力(推力和拉力)是什么?

 自 然 过渡,转入下一个问题

  新

  课

  教

  学

  2. 城 市 化 的 动 力 及 意 义 首先,指出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引导学生读图 2.17,联系生活实际,然后归纳出城市化的推力和拉力分别有哪些? 注意不可强求答案与课本相同,应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诱导发散性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提问:城市化好还是不好?并阐述理由。

 学生读图,并联系已学过的人口迁移知识和各自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阐述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引导学生归纳出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通过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温故知新,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

  过渡 承转:城市是区域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到底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我们接下来探讨本节课最重要的问题:世界城市化进程。

 联系相关历史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

 世 界

 城 市 化 的 进 程 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 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学生看书和读图 2.19,分组讨论,补充完成左表(课本 P34 活动题):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图表、数字等资料,从时间尺度归纳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导读填表:

  引导读图 2.19 城市化进程示意,学生自主探究。明确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

 提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起步 水平 速度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通过学生讨论、读图分析和图文转换,既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又锻炼了图文转换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空间尺度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新

 课

  教

 学

 案例导读: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提出两个问题:

 1.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开始时间、城市化迅速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改进阶段性,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2 . 英 国 城 市 化 过 程 有 哪 几 个 表 现 ?

  学生读案例回答问题:

 英国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 2.英国城市化过程有哪几个表现? 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依据案例教学法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P35 的活动安排 读图 2.23,提问:比较英、美、巴西、印度等国的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活动内容是对图 2.19 内容的再一次运用)

 教师归纳: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属于中期阶段甚至初级阶段,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城市化水平属于后期阶段。

 学生回答问题:

 比较英、美、巴西、印度等国的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英、美、巴西属于后期阶段,印度属于初级阶段。

 通过这个活动,加强学生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

 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填写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归纳总结,以肯定为主,但要实事求是。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做城市化,学习了世界城市进程的地区差异和时间进程两个特点。

 建构知识系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课后作业

  收集本地相关资料,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城市化》学情分析 艺术专业学生基础较差,虽然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对城市化的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全面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一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感到茫然,而这些基本上又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因此教学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的城市入手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去分析和认识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 学习 目标评估】:

  掌握 基本掌握 不太理解 不理解 城市化的定义 95.2% 4.8% 0 0 世界城市化进程 的地区差异 88.6% 10.2% 1.2% 0 世界城市化进程 的阶段及特点

 83.4% 13% 3.6% 0

 《城市化》教材分析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城市化》评测练习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城市化是 20 世纪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 B、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水平的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C、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 D、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别不断扩大 2、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

  )

 A、城市人口数量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C、城市面积的大小

  D、城市职能的重要性 “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 3—5 题 3、此图说明了该地区 (

 )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约为 2500 万 C、约 10%的人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 4、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

 A、巴西

 B、印度

 C、英国

 D、中国 5、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

 (

  )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 《城市化》教学反思 1.地理课应该要展示给学生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3.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4.课堂上有学生活动,但暴露出学生的互动面还不够大,学生说的太少,教师讲的偏多。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也是上完这课后需要进行反思的。

 《城市化》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运用、概括和解释就是关键词。培养学生读图表资料的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借助图表文字资料把城市化的过程及特点说出来。

篇二: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2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守正出新的地理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2019 年年初,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一、修订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组在的统一部署下,从三方面进行了课标修订的前期研究。

  一是文献研究。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献,尤其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以及发布的有关文件;地理科学发展文献,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内容,关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地理教育发展文献,关注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地理课程评价实践等;教科书研究文献,从初中地理教科书内容的变化,把握地理课程内容的新动向,如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大内容占比的变化,区域选择的变化等。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更加明确了地理课程要有清晰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育人目标,要有体现地理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独特贡献的课程内容,要有反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指导。

 二是对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现状进行调研。我们确定了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即“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和‘顶天立地’”。“摸清情况”就是全面了解《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2011 年版义教课标”)实施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准问题”就是要有问题意识,着力了解和

 研究地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顶天立地”就是我们进行调研的目的,即通过调研和学习,进一步明确课标修订的方向,既要保证此次课标修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地理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地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又要符合初中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心智水平、学习规律,使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次调研选择了辽宁、山东、湖南、安徽、云南、内蒙古六个省级行政区,大约有 2500 多名地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参与此次调研。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书面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基本了解了初中地理教育现状和广大教研员、一线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义教课标”)的期望。例如,课程目标应进一步突出育人导向,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地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将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学;课程结构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的关系,并统筹考虑与小学和高中的纵向衔接,与同学段相关学科的横向衔接;课程内容应在夯实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突出时代特征;课程实施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求应明确具体、利于操作、讲求实效。

 三是进行地理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我们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爱尔兰、加拿大安大

 略省、新加坡、芬兰、俄罗斯、法国、韩国共 13 个国家(或地区)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这些国家(或地区)有较为深厚的地理教育传统,是引领国际基础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这些国家(或地区)2010 年以后颁布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内容集中在课程标准的框架、课程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地理学科能力和技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业质量标准与评价、教学要求八个方面。通过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初中地理教育发展的一些趋势,如重视空间能力和地理技能,以及跨学科能力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通常以地理核心概念、核心主题或核心能力等组织课程内容;倡导地理探究、田野调查、案例学习、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地理教学方法。这些国际经验对我们修订课标有重要的启示。

 二、修订的总体思路 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我们确定了此次课标修订的总体思路,即两个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从目标导向来说,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地理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优势,彰显地理课程育人价值;二要从学生立场出发,更接近他们认识地球、认识地理环境、认识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搭建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使地理课程标准“有温度”;三要更新课程内容,平衡好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并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推进教学改革。

 从问题导向来说,一是解决课程价值问题,即依据义务教育培养

 目标,确定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形成能体现地理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性育人要求的地理课程目标,并以核心素养统领整个课程标准;二是解决课程内容结构问题,从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角度出发,重新考虑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并在此框架中提高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等相关内容的显示度;三是解决课程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在具体的“内容要求”条目设计中,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做中学”的要求,同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容量和难度,适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依据课标修订的总体思路,并遵照课标修订的统一要求,确定了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框架。

  三、课标内容的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核心素养的确定

 依据义务教育“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下,借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仍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现了地理学的本质,反映了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的地理方面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所需要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则是学生秉持人地协调观、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在分析和解决地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所

 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我们认为,核心素养的确定要考虑两个“一致”:一是与上位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的培养目标取向一致,形成一个统一体;二是与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定义、内涵的表述上基本保持一致,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在育人价值方面更加强化时代的新要求,并且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联系更加紧密。

 依据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修订组确定了地理课程的四个目标。每一个目标围绕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从认知地理知识、学习和运用地理方法和技能、提升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是对 2011 年版义教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和提升,利于教师汲取已有经验,加深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表1 以“综合思维”为例,展示与之对应的课程目标。

 (二)地理课程框架结构的调整

 尽管广大地理教师对现行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是认可的,但是面对新要求,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仍需加以改进、重组。例如,一些学界的专家要求加强地球科学教育,而原内容结构中关于自然地理(地球科学内容的一部分)的内容多包含在世界地理部分,不够突出;又如,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原内容结构中没有明显的展现;再如,原内容结构是以区域地理学的领域(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平行设计安排,从学生学习角度考虑,认知人

 类地球家园的逻辑线索还不够鲜明,等等。因此,修订后的课程内容结构力求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展现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一种思路或路径,并在这个内容结构中更好地解决地球科学等内容的显示度问题,以及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

 表达了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思路:从空间尺度的视角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课程内容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核心线索,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在“认识全球”部分,落实了加强有关太空探索、地球科学、海洋科学内容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努力做到两个“突出”。

 一是突出基础性和时代性。尽管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部分地理内容,但是侧重点与地理课程有所不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课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需要筛选最为基础的内容。例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世界大洲、地区、国家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和人地关系,中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人地关系,地图等地理工具的运用等。同时,地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体现出地理对科学认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就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价值。例如,主题一“地球的

 宇宙环境”,安排了太空探索内容,尤其要求了解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主题三“地球的表层”,安排了加强国际合作的内容;主题四“认识世界”,安排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内容;主题五“认识中国”,安排了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内容。

 二是突出地理活动和实践特色。地理活动(动脑、动手、动口等)和地理实践由两条线索支撑:一条“暗线”隐含在“内容要求”之中,一条“明线”表现在每个学习主题的“教学提示”中,都有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使用学习素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提示。此外,附录 1“地理学习活动参考示例”和附录 2“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为教师组织学习活动和地理实践提供参考。

 在具体的“内容要求”表述中,将学生地理学习活动行为贯穿其中。例如,“认识中国”主题中,有一条内容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其中,行为条件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行为要求有“说出”“说明”“认识”,核心内容是“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种“行为条件+行为要求+核心内容”的行为化表达方式,强化了地理课程“做中学”的要求,有利于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这样的写法贯穿全部“内容要求”。

 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减负”的要求,修订组在行为动词的选择上注意层次的区别(图 5),总体来

 说,较易和中等难度的行为动词占到 90%以上。

 (四)地理课程学业质量的研制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两年地理课程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对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需要把握好每个学习主题中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的异同。两者都有评价的功能,但是评价的着眼点又不相同。

 “学业要求”是对学习主题内容的概括,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业质量”是对学生面对不同情境时,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展现出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综合评定,反映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地理课程内容分为五个主题,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异同,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第一、二个主题为第一部分,第三个主题为第二部分,第四、五个主题为第三部分。按照这三个部分,依次对学业质量进行了描述。在学业质量的描述中,特别观照了学业表现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的设计思路。例如,对第一部分的学业质量描述如下:

  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图像、模型、模拟演示实验、影视片段等工具和手段,能够秉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简要描述地球与宇宙的关系,说明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综合思维);能够初步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简要描述、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并将地球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扩展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建立爱护地球的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能够怀有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进行简单的天文观测等活动(地理实践力)。

 (五)课程实施部分的内容更加实用

 课程实施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等内容。

 教学建议部分,按照地理教学的过程,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建议。本部分结合当下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地理教学实际需要,有重点地提出了若干建议。例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对每一个方面的教学建议都安排了实例,帮助教师学习、理解和掌握。

 评价建议部分,首先对评价提出了三点总体建议,即明确评价目标,把握评价依据,发挥评价功能;然后分别从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方面提出建议。对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建议,充分吸纳了 2011年版义教课标中已有的、被教学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评价方式,如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由于这些方式地理教师比较熟悉,在这里只是点到为止。对学业水平考...

篇三: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经验 382021 年 第 18 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标志,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构建学习知识框架,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

 [1] 根据2017版课标对教材编写的要求,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加强了学法指导功能的设计,在每个主题前增加了“问题导引”栏目,用贴近生活且有趣的两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本文以上海高中地理必修两册新教材的“问题导引”栏目为研究对象,分析“问题导引”栏目的相关特点,并为教师运用“问题导引”资源,开展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一、问题与问题式教学问题一般是指“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出问题,问题的质量会影响教学的质量,简单的问题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建立与发展。问题式教学则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问题”一般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学生思考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情境,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另外,问题情境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贯穿整个课堂。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就地理教学而言,将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会被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问题可以是来自于生活实际的场景再现,也可以是模拟情境下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提升他们面对真实复杂现实问题时的问题解决能力。二、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问题导引”栏目分析1.问题内容与栏目数量在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每一个主题内容开篇都设有“问题导引”栏目。通过分析可知,每一主题“问题导引”的内容都与该主题教学内容联系紧密,且问题内容基本都是围绕学生生活提出,形式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表1所示,“问题导引”栏目在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分布总体较为均匀,每个单元的问题数量根据主题数的多少略有不同,从必修两册教材来看,平均每个主题都配有两到四个问题作为学习导引。表1 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部分“问题导引”栏目 数量统计  单元 主题数 问题数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 3 11第二单元 3 9第三单元 3 6第四单元 3 10小计 12 36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 3 7第二单元 3 7第三单元 3 7第四单元 3 7第五单元 2 4小计 14 32必修 合计 26 682.栏目特点(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引”栏目的问题设计关注知识的实用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关系紧密的学科,让学生对主杨 洋 1

 狄维维 2(1.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 上海 201499; 2.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 上海 201411)摘要:基于2017版课标的要求,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增加了“问题导引”栏目。文章介绍了问题与问题式教学之间的联系,以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册的“问题导引”栏目为研究对象,从问题内容与栏目数量、栏目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用好“问题导引”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新教材;问题导引;问题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55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问题导引”栏目 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学经验 392021 年 第 18 期题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如第一册主题4提出了“云、虹等大气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是什么?”,让学生关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第二册主题7的问题“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吗?”,可以激发学生对日常饮食背后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学习兴趣,又如第二册主题13的问题“为什么一些城市纷纷推行垃圾分类?”,让学生深入思考垃圾分类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导引,可以让学生快速对主题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机,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主题学习内容。(2)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是基于自身积累的知识、经验而建构的,“问题导引”栏目的问题设计很好地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将学生的知识基础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如第一册主题6以台风来临前后天气的变化为问题,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台风现象”这一感性认知作为“气旋系统对天气影响”这一知识的生长点进行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再如第二册主题7从身边的反季节蔬菜与水果为思考起点,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从而深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一知识点。(3)凸显学科育人价值。2017版课标提出新教材的编写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提升地理教材的育人功能。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问题导引”栏目的编写关注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提高了教材的育人价值。①第一册主题6“为什么有些城市会发生‘雨涝成海’的现象?”、第二册主题3“为什么我国一些大城市提出要控制人口规模的上限?”等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其将来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②第一册主题7“为什么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层的纽带?”、第二册主题3“人口为什么要迁移?”等问题,有利于学生运用综合的视角思考地理问题,关注不同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③第一册主题10“桂林山水为什么能甲天下?**的荒漠中为什么会有‘城堡’?”、第二册主题4“为什么中心城区房价较高,郊区和乡村房价相对便宜?”等问题,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区域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从而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④第一册主题6“地理信息技术能在气象灾害防灾和减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第二册主题8“你所在社区有便利店或者银行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等问题,有利于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三、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问题导引”使用建议1.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部分主题的问题设计较为简单,仅为选择性质的问题(如第二册主题1“地球上是北半球的人口多,还是南半球的人口多?”)或填空性质的问题(如第二册主题3“我国人口规模达到2000万的城市有哪些?”),教师需要对这些简单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创设更加合适的教学情境,将问题的解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从而避免将问题仅仅作为“导入”的做法。如对于“地球上是北半球的人口多,还是南半球的人口多?”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提供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等资源,让学生观察、获取地理信息,综合分析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从而将人口分布与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社会经济等因素联系起来,更好地达成“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一课标要求,并且在这过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2.基于问题开展过程评价“问题导引”栏目中的一些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如第二册主题5“如何**‘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困局?”,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当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开展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进行评价。如思维结构评价中,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何建立这些因素与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通过问题回答过程中思维的呈现,避免了以往单纯以“知识点”为评价依据,有利于教师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优化后续的教学。此外,以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这一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观察一个小组内各成员如何沟通、如何处理获取的资料、如何合作完成问题,从而综合评定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要充分利用“问题导引”栏目中的问题开展思维结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责任编校:丁荣)

篇四: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单元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一课时

 《 影响 工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设计

 一、 课标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根据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主要采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体现新课程“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展示玉树地震前后的图片,灾后重建中我们该如何帮助当地恢复经济建设?

  展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图片,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工业的重要性。

  那么,人们该如何来选择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又该布局在什么地方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 设计思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求知欲,同时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体现新课程“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新课学习】

  一、工业及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活动:展示工业生产图片及课本图 4.1,说出工业生产有何特点?

  生回答:略(提示:与农业相比,从生产场地、投入——产出要素等方面分析)

  师小结 :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中进行,建什么工厂、工厂建在什么地方是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任务。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进一步结合课本图 4.1 和图 4.2,分析工厂建设要考虑哪些因素?

  生回答:略(提示:从投入要素的来源、产品的销售、工业三废的影响等角度讨论)

  师小结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 设计思路:通过与农业的对比来迁移学习帮助学生理清分析思路,引出影响工业布局的一般区位因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情境创设:

 自主创业正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假如你获得了一笔贷款,计划投资办厂,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工厂的选址主要考虑哪些因素?你理想中的厂址有什么特点? 友情提示:经济效益=经济收入-生产成本 理想区位:

  现实区位:

  (一)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的导向型工业)

  角色扮演 1 1 —— 企业家

 活动 1 1 :假如你们就是与会的“ 企业家”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工厂建在什么地方?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地方是否能找到?如果找不到该怎么办?以炼铝业为例,分析这类企业的布局原则。

  生回答:略(提示:从降低成本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理想区位与现实区位的差异,炼铝业的生产特点等角度分析)

  (师归纳小结)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

  1.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 2.识别主导区位因素 3.选择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

 设计思路】:通过企业家这一角色扮演使学生抓住经济效益这一目的进行分析,就理想区位与现实情况的对比理解抓住主导区位因素的重要性,通过炼铝业进行分析归纳出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使学生明确工业布局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活动 2 2:根据以上思路分组讨论水蜜桃罐头厂、雪花啤酒厂、服装厂、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的区位选择,完成下表。

  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生产特点

 主导因素

 选址要求

  举例

 原料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动力导向型

  劳动力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

  【】

 设计思路】:分组讨论,选择学生熟悉而典型的案例针对不同的工业部门特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那么工业区位选择将会怎样变化?

  (二)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活动 1 1 :读 P59 案例及图 4.3,对比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差异,完成下表,试分析其原因

  鞍钢

  宝钢

  兴建时间

  地理位置

 铁矿石来源

 煤炭来源

  市场条件

  主导区位因素

 活动 2 2 :结合 P60 图 4.5,试解释钢铁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原因

  生回答:略(提示:从生产技术改善、交通运输能力提高的角度分析)

  师小结 :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区位选择对原来、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 设计思路: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时空发展变化的案例分析,逐步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初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2、环境效益的影响

  角色扮演 2 2 —— 城市居民

  活动:假如你们就是这个城市中的普通居民,你认为当地的主要工业区位选择是否合理?

  图中各企业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

  曲阜造纸厂:

 曲阜热电厂:

 曲阜污水处理厂:

 曲阜水泥厂:

 生回答:略(提示:从工业三废的影响、环境质量的角度分析)

  (师 归纳小结)污染严重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

  1. 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产生的污染

 2.选择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布局

 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布局在居民区河流的下游地区,远离水源地。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企业:原理居民区和农田

  【 设计思路】:通过普通城市居民这一角色扮演使学生明确工业布局也要考虑环境效益,采用对工业布局的合理性的讨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活跃课堂,培养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树立环保意识

 3、社会需求的影响

  展示长虹电子,西部大开发,华侨投资等说明:国防安全、政府政策与个人偏好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完成学案的课堂反馈部分

  学情分析:

 本教材前两目内容对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难度不大,难点在于具体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所以本节前两目的教学主要考虑针对高中学生以问题形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如何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可以利用课前搜集资料,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工业发展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但工业不合理发展所引发的问题以及某地区工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可以应用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来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效果分析 自主学习部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课前探究部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多方面搜集资料,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地理学习水平。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

 本节课在教学时,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工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各抒己见,重视全员参与,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了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创意总结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自身价值及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地域”、“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区位是本节课的基础,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前一部分内容的应用和延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工业生产活动的结果之一。

 第一课时“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又以知识窗的形式安排了工业区位论的相关原理,为知识的应用搭建了平台。

 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是不同的;不同的工业类型或者部门。其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教材从这两方面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评测练习 一 、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家电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四个阶段。读图回答 1-2 题。

 1.该公司在 I、II 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A.降低生产成本

 B.树立品牌形象

  C.降低运输成本

  D.开拓国际市场 2.该公司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可以 A.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B.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 C.降低成本,便于产品销售

 D.实现全球分散经营

  图 2 为某企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模式图,自由贸易区国家之间商品进出口关税较低或为零。读图回答以下 2 题。

 3.该产品选择在墨西哥组装的最主要目的是

 A.降低关税成本

  B.减少土地租金 C.接近消费市场

  D.利用当地原料 4.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可能是 A.大型客机

  B.智能手机

 C.化工产品

  D.高级时装

  图 3 为长江经济地带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 2 题。

 5.图中经济地带 ①Ⅰ轴、Ⅱ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

 ②Ⅱ轴较Ⅰ轴经过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 ③ M 区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从外区调入

 ④N 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 N 区域可大力承接 M 区域 A.原料指向型工业和技术指向型工业

 B.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C.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

  2014年8月4日,斯坦福大学一研发团队对外发布消息,其研发的新型锂电池的电量可供纯电动汽车一次跑480公里,引发外界对该项目的浓厚兴趣。读图,回答7-8题。

 7.与北美红杉类似的树种,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分布在(

 )

 A.澳大利亚中部

 B.中国东北部

 C.法国南部

 D.印度西部 8.若该类纯电动汽车大量普及使用可能产生最直接影响是(

 )

 图 3

 A.导致全球油价大幅度下降

  B.使锂矿价格持续上涨 C.使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扭转

  D.使城市大气质量改善

 下图是三类工业投入结构图,读图回答以下 2 题。

 9.下列地区所建企业与图中乙类工业投入相符的是

  (

 )

 A.广西建制糖厂

 B.成都建集成电路厂

 C.云南建棉纺织厂

  D.珠江三角洲建核电站 10.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工业投入结构由甲类向丙类转变的地区是

  (

 )

 A.辽中南地区

  B.黄河河套地区 C.京津唐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二 、非选择题 11.下图为我国“长三角经济圈”与“西三角经济圈”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与“长三角经济圈”相比,“西三角经济圈”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发展“西三角经济圈”有何积极意义?

 (3)重庆和西安在“西三角经济圈”的地位突出,如果非要选一个作为经济圈核心城市,

 你认为哪个最好,说明其优势条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自助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步骤有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和课后巩固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解决力所能及的内容。重难点问题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适时点拨,引发讨论,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了解曲阜工业布局是否合理。

 教学各环节环环相扣,整体感觉还不错。同时也感觉有不足之处,就是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篇五: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际合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综合思维) 2.理解国际合作的必然性和世界经济“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的不同。(综合思维)

 3.分析图文资料,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影响。(综合思维) 教学重点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2.世界经济“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的不同和国际合作的必然性。

 3.“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实例,说明国际合作的意义。

 世界经济“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的不同。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学案 【课堂导入】

 以课本中的案例导入新课。2010 年,日本半导体生产设备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 37%,半导体材料占世界市场份额达 66%。2011 年 3 月 11日,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日本半导体设备与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暂时停滞,直接影响北美、欧洲西部、东亚等地区的半导体生产网络,间接导致一些手机、计算机、数字家电和汽车等生产厂临时停产,影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提出问题:

 为什么日本地震会影响这么多地区的生产活动? 一、【板书】第四节 国际合作 讲解本节课的课程标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展示:

 • 1、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综合思维)

 • 2、理解国际合作的必然性和世界经济”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的不同(综合思维)

 • 3、结合图文资料,理解并掌握”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合作的影响(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用课件显示。

 然后是处理学生预习学案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世界经济的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另一个是国际合作的必然性,给学生补充区域差异内容。具体如下:

 1 、“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的不同

 2 2 、国际合作的必然性(原因)

  在本部分内容中结合课本图 4.35 解决本节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板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让学生起来回答,然后老师补充:由于日本半导体产业占比大,东日本大地震不仅影响全球的半导体生产,影响全球的半导体生产,还影响全球相关重要产业,世界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导入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开始进入课堂探究环节。

 要求:

 1.分析材料时有效信息进行勾画。

 2.先自主做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3.讨论激烈,回答问题时要声音洪亮,语言流利,仪态自然,并对答案做出解析。

 4.时间:8 分钟

 【板书】“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合作

 1、说明重庆积极推动“渝新欧”班列开通的原因。

 重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笔记本数量庞大;

 重庆市是许多产品的生产地,能够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

 “渝新欧”班列的开通可以将产品快速便捷的运往欧洲市场,缩短时间且降低运费。

 2、渝新欧班列经过哪些国家?有几次换轨?

 国家: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共 6 个国家

 中途经过两次换轨,中国到哈萨克斯坦换轨一次,白俄罗斯到波兰换轨一次 3、举例说明“渝新欧班列”开通需要哪些国际合作?为什么 沿线各国的运价、通关、货物检验和检疫、运输的安全保障问题、技术标准问题、沿线冬季气温差异,必须进行各国协调合作。

 原因:沿线各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标准存在明显差异。

 4、说明渝新欧班列开通对沿线国家的意义。

 ①对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②提升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③推动现代物流、旅游、文化、新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④促进欧洲部分国家与我国的友好往来

 ⑤打造了新型的国际合作模式 该探究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并在讲台用实物展台投影讲解,结合图文材料分析,老师进行点拨,讲解,补充,然后让学生完善答案。

 接着让学生做另外一个关于一带一路的案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分为两个题目。

 材料一:中国国家***** 2015 年 4 月出访巴基斯坦,就稳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图中虚线示意)建设进行了磋商。中巴经济走廊是指连接位于中国西部和贯穿巴基斯坦南北的公路和铁路主干道,将从**的喀什一直通至巴基斯坦的西南港口城市瓜达尔港。

 材料二: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和从巴基斯坦向中国**油气运输管道起点的瓜达尔港是巴基斯坦难得的深水良港,毗邻巴基斯坦和伊朗边界,濒临阿拉伯海,靠近霍尔木兹海峡。

 (1)简析中巴铁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需要克服的恶劣自然条件。(8 分)

 ①地势起伏大,多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4 分)

 ②部分地段多风沙、春季融雪性洪水(或夏季暴雨)等气象灾害(4分)。

 答案补充: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冻土广布;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2)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具有针对性的双赢战略。分析该经济走廊的建设贯通将对中巴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8 分)

 ①可以扩大中巴两国的货物进出口量,从而促进中巴贸易发展(2分); ②能有效增加中国能源的进口路径,把中东石油直接运抵中国西部腹地(2 分); ③对巴基斯坦来说,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将会带动其西部山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2 分); ④带动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终点的西南部港口的发展(2 分)。

 【课堂总结】

 教师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1、含义、表现 2、国际合作的原因 二、“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 2、“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学情分析 关于国际合作方面的感性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接触到,但是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时出现了很多无从下手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在组织知识时还是欠缺能力。特别是这一届学生懒于独立思考,因此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会学生能结合图表、文字资料分析实例,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资料获取信息,然后分析信息,组织答案。

 效果分析 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

 1、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导入本节所学主题,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互助。

 通过两个合作探究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产生知识的碰撞,激起思考的火花。尤其是“渝新欧”班列的案例,材料丰富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表资料,需要学生学会从中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要求较高,需要小组合作解决。从学生的回答看,效果不错,能获取有效信息。

 3、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预习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掌握程度不一样,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检测预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1. 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2 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是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延伸和总结,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展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2.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难点:“二元结构” 与“三元结构”区别 本节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点拨。“一带一路”案例选取了“渝新欧”班列这一热门,图文材料比较多,多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及时指导。

 3. 课时要求:1 课时

  【课堂检测】

 下图为美国制造的某型号飞机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示意图。读图 , 完成 1 1 ~2 2 题。

 1 1 . 此图反映了( (

 ) )

 A A . 南南合作

 B B .国际矛盾和冲突剧烈

 C C . 南北对话

 D D .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2 2 . 图中所列国家共同的特点是( (

 ) )

 A A . 均为发达国家

 B B .均为欧洲和北美洲国家

 C C . 多为人口大国

 D D .多为科技较发达的国家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 “ 一带一路 ” 构建的优先和重点领域。下图示意 4 2014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之间的国际航空运输联系及比重。结合所学知识 , 完成 3 3 ~4 4 题。

 3 3 . 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联系的客运航线中占比最高的为东南亚地区 , 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地区( (

 ) )

 A A . 经济发达

 B B .旅游业发达

 C C . 航空业领先

 D D .劳动力短缺

 4 4 . 中国与蒙俄地区的货运航线比重最大 , 中国向蒙俄运输的货物最可能是( (

 ) )

 A A . 煤炭

 B B .木材

 C. . 服装

  D .钢材

 “ 一带一路 ”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 7 2017 年 5 5 月 4 14 日至 5 15 日在北京举行。此次高峰论坛是 “ 一带一路 ” 提出 3 3 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 , 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 , 促进共同发展。陆上丝绸之路是由西安经乌鲁木齐、德黑兰、莫斯科到鹿特丹的线路 , 海

 上丝绸之路是由上海依次经过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英吉利海峡至鹿特丹的海上航线。据此完成第 5 5 题。

 5 5. . “ 一带一路 ” 的西端是世界乳畜业发达地区, , 其最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 )

 A A . 政策大力支持

 B B .市场需求量大

 C C . 劳动力资源丰富

 D D .气候温和湿润

 课后反思 1、重难点把握 本节内容比较简单,重点“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难点是“二元结构” 与“三元结构”区别。对于本节课重点运用实际案例教会学生学会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体现国际合作的意义;对于难点举例来讲解,教材上的内容相对简单,因此可以给学生补充材料,以便更容易理解。

 2、教学设计 首先,新课导入,采用生活案例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主题。其次,重难点点拨有助于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以便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再其次,合作探究环节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本环节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完成的非常好,尤其是“渝新欧”班列的案例,学生通过合作准确地找出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能很好地提炼概括出来。最后,课堂小结结构化,利用学生整体把握本节内容;当堂达标更是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程度。

 3、教师的语言和教态 语言还算简练,教态基本自然、大方。

 不足之处:1、讲解“二元结构” 与“三元结构”区别时,应该补充一些案例。

  2、可以再增加一些视频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这条“内容要求”。

 本节用两个标题内容简述国际合作及其意义。第一个标题“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二是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劳动地域分工。第二个标题“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背景,二是“一带一路”建设体现国际合作的意义。

推荐访问: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新教材 培训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