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佛山醒狮文化传承10篇

发布时间:2022-09-12 17:40:04 浏览数:

佛山醒狮文化传承10篇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本栏目责任编辑:李雅琪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ComputerKnowledgeandTechnology电脑知识与技术第16卷第26期(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佛山醒狮文化传承10篇,供大家参考。

佛山醒狮文化传承10篇

篇一: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目责任编辑:李雅琪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基于“佛山醒狮”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创设与实现侯盈,蔡依林,沙海银(广州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广东 广州 510850)摘要: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 — —“佛山醒狮”的文化保护与推广为落脚点,对佛山醒狮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依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资源对“佛山醒狮”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出其基本研究现状基本特征后,提出将“佛山醒狮”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具体原则及实现过程。关键词:佛山醒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6-0242-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ourism Souvenir Based on the Element of "Lion-awakening in Foshan"HOU Ying, CAI Yi-lin,SHA Hai-yin(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510850,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oshan lion-awakening, based on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andpromotion of Foshan lion-awakening as a national project. Based on the CNKI database resource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literatureof "lion-awakening in Foshan" , and draws ou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rough visual analysi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principles and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integrating the elements of "lion-awakening in Fos⁃han" into the design of tourist souvenirs.Key words:lion dance in fosh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t souvenirs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数不胜数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非遗”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国内对其保护呼声一直居高不断, “非遗”文化也成为学术界最近二十多年的关注焦点。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5年就已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 [1] 。该意见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的同时,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1 佛山醒狮的起源与发展佛山是广东第三大城市,不仅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粤剧的发源地,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也是“非物”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截至2017年12月,该市共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其中国家级14项;市级非遗项目103项,市级非遗传承人达163人 [2] 。其中,广东醒狮、佛山狮头均为佛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是起源于我国广东佛山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对醒狮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可忽视。佛山醒狮兴起最早应在明代前期的正统年间。至明代成化末年,醒狮已遍及整个海南地区 [3] 。根据资料记录,南海县是“醒狮”发源地之一,也是大部分醒狮制作人的聚居地,这里汇集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在佛山镇的周围村落中,很多工匠都在这里将自己制作的狮头摆在最醒目的地方,既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实力,又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关于“醒狮”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祭祀说,二是佛事说,三是治病说 [4] 。醒狮表演成了市民迎新春活动的必出节目,并且醒狮水平日益提升,特别是佛山南海各镇醒狮表演举行得十分活跃,仅1900年春节各镇举办的“醒狮生菜会”就有1779头“狮子”以及21037人参加。佛山市南海区被中国龙狮协会授予“中国龙狮之乡”称号,佛山市民间南狮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神、形、态俱全,是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 [5] 。佛山狮头作为一种民间舞具、传统民间美术工艺品,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自清乾隆年间始创至今,不仅是广东醒狮形象的代表,而且是中在国工艺品出口中有着重要地位,被公认为东方民间美术的代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祖先信仰的力量,往往能够起到发人深省的引导功能。广东醒狮作为一种地道的民间舞蹈,被广收稿日期:2020-04-16基金项目:广州工商学院2020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佛山市‘非遗’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编号:XJ202013714080)”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侯盈(1999—),女,广东肇庆人,广州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软件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蔡依林(2001—),女,广东陆丰人,广州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软件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沙海银(1988—),女,广东河源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广州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E-mail:

 lyq@dnzs.net.cnhttp://www.dnzs.net.cnTel:+86-551-65690963 65690964ISSN 1009-3044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Vol.16, No.26, September . 2020242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本栏目责任编辑:李雅琪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泛流传。一直以来,佛山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广东醒狮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从最初的驱邪避害,到宣扬正气,直到最后醒狮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已经变成了正能量的象征。因此每逢节庆或重活动,岭南地区必有醒狮助兴。2“佛山醒狮”文化研究与应用现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对“佛山醒狮”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例,在高级检索功能中,以“‘关键词=佛山醒狮’或者‘关键词=佛山醒狮’”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20条记录;又以“‘主题=佛山醒狮’或者‘全文=佛山醒狮’”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133条结果,经过文献去重后剩余有效文献132篇(检索日期:2020年04月05日)。2.1 文献可视化分析为了深入细化了解“佛山醒狮”研究的基本特征,此处利用SATI3.2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分别从文献发表年份、关键词、作者、主题内容对所检索的132篇文献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第一,随着年份的更新,文献数量呈现出曲线波动、总体增长的趋势特征。2005年以前发表的文献仅有2篇,2005年至今共计130篇。2005年以后发表数量具体如图1所示。图1 “佛山醒狮”文献数量统计图(2005年-至今)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针对“佛山醒狮”的专题研究开始逐渐收到研究学者的重视,文献从数量方面有所提升,这也间接体现出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遗”保护研究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此外, “佛山醒狮”文献数量在最近三年(2017-2019年)出现了历史最高峰,总数量达到64篇,占该主题研究总数量的48.12%。第二,研究机构和作者分布呈现地域性特征。通过对132篇样本文献分析发现,高频机构列表显示,发文频次排在前5位的单位分别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频次:4,5.9%)、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频次:2,1.8519%)、华南农业大学(频次:2,1.8519%)、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频次:2,1.8519%)、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频次:2,1.8519%),均为广东省内单位;高频作者列表中,排在前5位的作者分别是谢中元(频次:4,2.2472%)、周俊(频次:3,1.6854%)、张盈(频次:3,1.6854%)、朱 艺 炜(频 次 :3,1.6854%)、韩 荣(频 次 :3,1.6854%)。2.2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在样本文献中, “南狮、醒狮、传承、岭南文化、佛山“五大关键词频率最高。通过阅读文献得出,文献主要从“佛山醒狮”文化的起源及其内涵、发展与变迁、传承与保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蒋明智、孙晓丹、麦上锋、姜喜平、黎宇等人对醒狮文化内涵进行了理论研究。中山大学蒋明智教授认为,佛山舞狮是明代社会和佛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具体兴起于明前期的正统年间,至成化末年,舞狮已波及雷州半岛和整个海南地区。岭南盛行的迎神赛会是佛山醒狮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土壤。佛山醒狮将英雄崇拜和尚武精神融合在一起,将采青中的娱乐喜庆、求吉求财和迎难而上的斗志凝结在一起,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作用 [6] 。麦上锋、张晓春则认为舞狮文化是一种具有民间宗教信仰、强身健体、观赏娱乐和富于地方性特色的竞技表演活动,对城乡人民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教育意义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指导意义 [7] 。其次,也有诸多研究者如谢中元、黄丹、张丽莎等人,对佛山醒狮的发展变迁进行了探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谢中元教授指出,与城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下民俗传统整体趋于溃散的情势不同,佛山醒狮适应社会变迁并走出了具有样本意义的发展之路 [8] 。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尤其是一线教职人员,通过将醒狮元素与具体学科领域相互融合,实现佛山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钟飞凤、杨俊峰、梁健霞等人,就醒狮元素在建筑设计用、城市绿道设计、小本课程开发、家具产品设计、街道环境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可参考性建议。3 醒狮元素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创设案例在大数据时代、智能时代的飞速发展刺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响应的变化。将“非遗”文化保护与其他学科领域、实践应用相互融合已成为其重要保护与传承途径。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发现,将“佛山醒狮”与食物、玩具、家具等产品相互结合实现文化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据此,此文基于“佛山醒狮”文化保护与推广角度,以旅游纪念品 — —儿童食物“棒棒糖”为载体,以文化、设计相互结合为原则,探讨醒狮元素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具体创设。3.1 创设原则所谓的旅游纪念品指的是游客出游过程中在旅游地所购买的各种工艺品等实物商品,是有着一定纪念意义且蕴含着旅游地民族、文化等特色在其中 [9] 。基于“佛山醒狮”元素的儿童食物“棒棒糖”纪念品设计主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第一,突出文化性。作为一款承载着“佛山醒狮”文化宣传使命的棒棒糖,凸显文化特征是设计过程中遵守的首要原则。棒棒糖在普通版的“糖+棍”设计基础上,在棒棒糖中心嵌入了“舞狮者”小模型,透过棒棒糖能清晰可见一个“舞狮者”形象,由此联想到“佛山醒狮”文化;第二,体现便捷性。棒棒糖外形体积小,便于远距离携带,旅游者可以轻而易举实现纪念品购置、携带并赠送他人,进而实现文化传播功能;第三,富有趣味性。棒棒糖是儿童群体中非常受青睐的一款食物,融入“佛山醒狮”元素的棒棒糖集“食物+玩具”功能于一体,在实用完外层的棒棒糖之后,剩余的棍子上竖立着的舞狮者小模型可当作小玩具,供儿童娱乐、模拟舞狮等动作进行玩耍,充满趣味性。3.2 设计说明以佛山醒狮视觉符号为切入点,设计出的棒棒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球形的外层可食用的固态糖浆部分;第二部分为一个舞狮者在舞动狮头的一瞬间,对这一瞬间的动作进行抽象形成设计符号,此部分为棒棒糖的支架,不可食用。棒棒糖拥有者在“品”完糖浆部分后,剩下的支架部分可以作为纪念品243

 本栏目责任编辑:李雅琪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收藏。通过佛山醒狮文化与棒棒糖的融合设计,寓意佛山醒狮文化的解读正如食用棒棒糖那样需要慢慢地“品”才得获得乐趣。以此方式提升食用棒棒糖的趣味性,促进佛山醒狮文化在当代生活方式中的流通和传播。图2 “佛山醒狮”趣味棒棒糖此外,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该纪念品,首先将该设计进行申报个人知识产权(外观专利)。在获取专利权后,将其授权给当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委托传承人将其转化为实物,并在线下各旅游景点展示售卖,同时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销售,从而真正实现该纪念品的“佛山醒狮”文化宣传功能。4 小结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保护和传承醒狮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珍惜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子子孙孙更好的生存,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唯有正确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带来的文明进步和丰富文化多样性所做出的贡献,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华儿女,更应该主动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战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新样式、新途径。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 号),2005.03.26[EB/OL]. http://www. gov. 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227.htm.[2] 束维.佛山再增22个市级非遗项目、3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总数达103项[R]佛山日报,2017年12月28日第B04版.[3] 蒋明智.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文化遗产,2011(4):152-156+162.[4] 沈轶.非遗视野下广东佛山“醒狮”舞的现状观察[J].长治学院学报,2017,34(6):38-40.[5] 向云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蒋明智.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文化遗产,2011(4):152-156+162.[7] 麦上锋,张晓春.藤县舞狮分类与文化习俗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0(5):41-45.[8] 谢中元.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民俗文化发展及其动力考察 — —以佛山醒狮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6):28-35.[9] 张隽.中国出境旅游纪念品的...

篇二: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8 卷第5期20 0 8 年9 月广州体育学院学报Jo u rn a l o fG u a n g z h o u S p o r t U n iv e r sityV 0 1. 28N o . 5S e p . 20 0 8试论岭南醒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徐旭1, 张天成2( 1. 贵州铜仁学院体育系, 贵州铜仁554 30 0 , 2. 吉首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吉首4 16 0 0 0 )摘要:

 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呼吁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

 自20 0 5年起, 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

 岭南醒狮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是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 逻辑分析等方法, 作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岭南醒狮产生的渊源进行回顾, 并分析了传承和保护醒狮文化的必要性。

 最后, 就岭南醒狮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 以期为弘扬醒狮文化, 并为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关键词:

 醒狮文化; 遗产; 保护; 传承中图分类号:

 G 8 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7 —323X ( 20 0 8 )0 5—0 0 50 —0 4D isc u ssio n o n th e P r o te c tio n a n dS p r e a do f th e L io nD a n c e C u ltu r e In h e r ita n c e jn S o u th C h in aX uX U l, Z H A N GT ia n —c h e n 9 2( 1. d ep a rtm en to fp h y sic a l e d u c a tio n , C o lle g eo fT o n g r e n , T o n g r e n 554 30 0 , C h in a ;2. P h y sic a lE d u c a tio n In stitu teo fJish o uU n iv ersity , Jish o u416000, H u n a n , C h in a )A b str a c t:

 U sin gth e m e th o d so f litera tu re r e v ie w s a n dlog ica l a n a ly sis, th is p a p e ra n a ly se sth en e c e ssityo fin h er itin ga n dp r o -tectin gth e lio n d a n c ec u ltu r e . Itp r o v id e sS O m e c o u n te r m e a su r e s f o r th e in h e r ita n c e a n dp r o te ctio no f lio n d a n c e c u ltu r e . Itsu p p lie sso m e r e f e r e n c e s tosp o rtsim m a te r ia l cu ltu r a l in h e r ita n c ep r o te ctio no f C h in a .K e yw o r d s:

 lio nd a n c ec u ltu r e ; in h e r ita n c e ; p r o te c tio n ; in h e r it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嬗变, 作为人类文化摇篮的中国大地上不仅遗存着众多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还拥有大量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项目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不堪一击。

 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或正在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如何保持和弘扬独立的民族精神,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必然的文化诉求。

 岭南醒狮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深受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 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 节庆表演和龙狮竞赛是它走进人们视野的主要方式。

 而随着社会的进收稿日期:

 20 0 8 —0 6—0 5作者简介:

 徐旭( 19 68 一), 男, 贵州铜仁人, 副教授研究方向:

 民族传统体育,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 6C T Y O IO )50步和文化的繁荣, 世界文化多样性越来越体现出民族特色, 因此, 以弘扬岭南醒狮文化为契机, 使更多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休闲时代背景下发挥其休闲娱乐、 调心和健身价值, 为丰富世界体育文化宝库做出应有的贡献。l岭南醒狮文化产生的渊源中外文化交融久远且频繁的南粤大地, 以其北隔五岭, 南接大海的特殊地理位置, 孕育出具有进取冒险, 务实致用, 重商富民, 迷信传统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

 受岭南文化的熏陶, 岭南地区舞狮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狮有南北之分, 岭南舞狮即南狮由北方的黄狮子( 北狮)脱胎而来的。

 与北狮相 万方数据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8 卷比, 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 威猛粗犷, 讲究神似, 鼓乐激昂, 令人警醒, 故称南狮又称之为醒狮。

 醒狮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优秀代表, 距今已有10 0 0 多年的历史, 历代相传, 鼎盛不衰, 是我国众多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朵亮丽的奇葩。

 关于醒狮文化的产生,有说法认为舞狮的起源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是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 4 4 6年), 交州( 今广东、广西一带)刺史檀和之奉命征伐林邑, 林邑王范阳指挥士兵, 操着长矛, 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 使宋兵无可赖何。

 宋先锋官宗悫想到百兽害怕狮子, 想必大象也不例外, 于是命士兵连夜用布、 麻等做成了很多“狮子” , 由两个士兵披架着, 隐伏于草丛中。

 他还在预定战场上挖了不少又大又深的陷阱, 最后双方交战时, 宗悫放出了许多张开血口的假狮子, 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 掉入陷阱中, 大败林邑象军。

 从此, 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起来, 大体上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民间…。

 明代初期, 广东佛山便有专门制作舞狮和锣、鼓、 钹的能工巧匠。

 附近墟集、 村落、 逢年过节或遇重大喜庆必定出动舞狮助兴, 其后, 这一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逐渐遍及整个广东、 广西地区。

 醒狮文化内涵丰富, 狮是一种雄健、 威武、 勇敢的动物, 古人称为“百兽之王” , 被视为安详、 守护、 辟邪、 吉祥的神物, 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醒狮文化已成为抚慰人们心灵创伤的“良药” 。

 岭南醒狮已从一种民俗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体育运动, 但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这项运动集武术、 舞蹈、 编织、 刺绣、 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 通过人体之间搭配连接、 密切合作, 模仿狮的各种形态动作, 来“表形体意” , 是最能体现我国民俗民风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2J。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岭南醒狮经过不断探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 0 3年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 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 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口1。

 在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呼吁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 我国政府也开始对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保护, 20 0 6 年5月 , 国务院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杂技和竞技类项目约17 项, 还有一些项目和我国传统体育有密切的关系, 甚至从属于我国传统体育, 比如:

 秧歌、那达慕、 武术、 舞龙舞狮等( 见表1)。

 千百年来, 醒狮是广东百姓喜爱的体育娱乐活动。

 百姓认为舞狮有驱邪、 镇宅、 降妖之功, 如意吉祥之兆。

 每逢春节, 舞狮队即至各村寨舞狮拜年, 恭贺新禧。

 恭祝新年大吉, 以示消灾灭害, 预报平安吉祥。

 岭南地区的醒狮, 就其种类而言, 计有南海的大头狮, 鹤山县的鸭嘴狮, 清远、 英德的鸡公狮, 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

 舞狮的最大特点是神似, 醒狮要突出一个“醒” 字, 就必须在“跃” 、 “扑” 、“扎” 三方面下功夫。

 功夫老练的狮手舞起狮来, 已达到睡狮已醒、 动静分明、 刚柔相济、 形神俱备、 全场一体, 能表现出狮子喜、 怒、 哀、 乐的感情, 使人观后精神振奋, 乐趣无穷。

 在南狮表演中, 最能考验出一队狮子的技术与武功的是“采青” 。

 “采青” , 相传起于清代年间, 统治者施行暴政, 大兴文字狱, 滥杀无辜, 激起群众义愤, 反清活动风起云涌, 将南狮称之为“醒狮” 就是暗示国人应该觉醒之意H J。

 “采青” 是“采清” 和“踩青” 的谐音, 含有推翻满清之意, 之后遂变成娱乐升平的狮艺表演和竞技活动了。

 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岭南醒狮不愧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不但能烘托节日的热闹气氛,而且能显示出我国人民尚武、 爱国的精神。

 可见,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当代流行的西方体育无可比拟的, 我们需要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保护该项运动, 使岭南醒狮文化传承下来, 发挥其健身、 娱乐功能和教育价值。表1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体育相关的项目类别与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项目民间舞蹈杂技与竞技民俗秧歌、 龙舞、 狮舞、 高跷、 傩舞等杂技、 天桥中幡、 抖宅竹、 达瓦孜、 少林功夫、 武当功夫、 回族重刀武术、 沧州武术、 太极拳、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蒙占族搏克、 蹴鞠等那达慕等资料来源:

 根据目务院20 0 6 年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制3传承与保护岭南醒狮文化的必要性3. 1弘扬岭南体育文化的必然要求以固有的本土文化、 南迁的中原文化、 舶来的域外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岭南文化,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所谓岭南体育文化, 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岭南文化特质的一种文化创造、 文化欣赏、 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o 。

 岭南地区开展的舞龙、 南狮、 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如南狮以采青为主题的表演便与北狮形成鲜明的对比。

 岭南作为西方体育传入较早的地区, 异域体育文化因素与本土实际相结合, 成为岭南体育文化的有机构成, 进而形成了具有传统性、 地域性、 民俗性等岭南特色的体育文化传统。

 岭南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广泛吸纳各个文化特质, 尤其在近现代文化的冲突和发展中, 创造性吸收西方近现代体育文化精华, 形成了岭南文化先进而鲜明的文化性格。

 如今, 醒狮已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 被广大华人华侨带到东南亚、 欧美等地, 代表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

 因此, 保护和大力发展醒狮文化是弘扬岭南体育文化的必然要求。3. 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创造提供精神动力, 而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保障。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如何善度休闲。

 构建科学、 合理的生活方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才能有效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内容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具有了解历史、 教育后人、 鼓舞人心、 陶冶情操、 净化灵魂的功能。

 具有健身、 娱乐等功能的岭南醒狮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岭南醒狮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有利支撑, 对塑造社会形象, 提高民族素质起着重要作用。3. 3实现民族凝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岭南醒狮、 舞龙、 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民族5】 万方数据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8 卷凝聚力和向心力, 是维系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应该相互尊重各自的文化传统并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 体育全球化的趋势表明体育作为一种国际语言, 不分国界、 肤色, 成为跨民族的文化传播媒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岭南醒狮已迈出国门, 走向世界, 龙狮文化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 华侨的“黏合剂” , 对推进民族认同、 民族和解、 跨文化交流与互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9 0 年代起, 可持续发展已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今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表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极其关注。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珍视过去, 立足现在,思考未来, 不可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的土壤和精神动力, 正如国家**胡锦涛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贺辞中指出:

 “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 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要求。

 ”3. 4 构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不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还是先进的现代文明, 都是人类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

 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繁荣的基础。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区域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在人类各族群和各社会特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未来的世界和平必须建立在多元文明体系并立的基础上, 因为只有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和谐, 才是真正的和谐; 只有在东西方各国和各大文明体系独立自主、 和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实现的一致性, 才是真正符合人道的一致性。

 保护世界各地区、 民族的文化传统, 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也是各民族的普遍要求。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

 “尊重文化多样性, 宽容、 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6J'’ 。

 作为岭南体育文化的优秀代表, 中国非物质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醒狮文化也理所应当提上保护的日程。3. 5加强各民族问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需要传承和保护醒狮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指出:

 文化多样性是交流、 革新和创作的源泉, 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链的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从这个意义上讲, 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继承和保护。

 各族人民都有其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岭南醒狮种类繁多, 经过融合不同地区、 民族舞狮技术和表演手法, 独具特色的南海县佛山镇的大头狮成为醒狮的正宗。可见。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传统体育技术创新有重要的作用, 同样对于保护国内各民族的特色文化也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4 岭南醒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岭南醒狮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采青为主题的表演是对人们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 开拓进取精神的精彩演绎。

 它寄托了岭南先民勇于创新、 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甚至可以从醒狮的演变与发展轨迹看出岭南文明不断进52步、 冲突、 融合的痕迹。

 但是随着西方强势经济的渗入, 西方现代体育对东方传统体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如何进行岭南醒狮文化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4 . 1加强对醒狮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岭南醒狮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发展遇到了诸多新问题, 在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危险的情况下, 至今仍能看到醒狮竞赛、 表演等娱乐活动, 表明岭南醒狮在健身、 娱乐、 观赏等方面的价值与现代人们的需求是合拍的。

 我们知道, 任何物质类文化遗产都具有“非物质” 的成分, 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具有“物质” 成分。

 纯粹的“物质类...

篇三: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文化结题报告醒狮文化结题报告主讲:

 李恩亮组员:

 DJX

 CGB

 LZX

 ZBJ

 CYW

 ——醒狮简介——醒狮特点——寻根问祖狮——继往开来——体验舞狮

 醒狮, 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 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 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

 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 五代十国之后, 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 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 起源于南海县。

 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 遂溪、 广州等县市。

 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 每逢节庆, 或有重大活动, 必有醒狮助兴, 长盛不衰, 历代相传。

 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几乎乡 乡 都有自己的醒狮队, 一年四季, 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 逢年过节, 狮队便上街采青、 巡演。

 各镇、 乡 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

 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 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 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 醒狮是融武术、 舞蹈、 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表演时,锣鼓擂响, 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 这称为"开桩", 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 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 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 狮子动作有"睁眼"、 "洗须"、 "舔身"、 "抖毛"等。

 主要套路有"采青"、 "高台饮水"、 "狮子吐球"、 "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 有起、 承、 转、 合等过程, 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和故事性。采青 历经变化, 派生出多种套路, 广泛流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 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 高竿狮, 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

 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如增加了走钢丝、 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 跨度最大达3.7米, 充分体现了"新、高、 难、 险"的特色, 被誉为"中华一绝"。

 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

 狮头额高而窄, 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 背宽、 鼻塌、 面颊饱满, 牙齿能隐能露。

 表演分文狮、 舞狮和少狮三大类。

 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 挪、闪、 扑、 回旋、 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 怒、 哀、乐、 动、 静、 惊、 疑八态, 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历史溯源历史溯源一般认为, 中国狮子的引入发生于中国历史上的汉朝时期。

 天竺、 狮子国的外使朝贡, 使宫庭的艺术部门有了 发挥机会。

 随之, 模模拟狮的艺术应机而生; 可见汉史书《汉书礼乐志》 、 唐史书《通典》 、 《旧唐书‧音乐志》 、 《乐府杂录龟兹部》 都有文字描述录. 龟兹部》 都有文字描述。

 白居易《西凉伎》诗中有提及狮子舞是西凉舞种之一支。

 时至明、清, 这项表演艺术经常与武术及武馆相联。

 表演者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在锣鼓音乐下, 作出仿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庆节日, 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 都喜欢打锣打鼓, 舞狮助庆。白居易《西凉伎》

 《汉书·礼乐志》 中就有“象人” 一词的记载。三国时魏人孟康的注释说:

 “象人就如今(指魏国)扮演鱼、 虾、 狮子的伎人。

 ”唐《太乎乐》 中记载有《五方狮子舞》 :

 由伎人扮演五头五种颜色不同的狮子, 每头狮子由两名戏狮子的狮子郎牵着两名戏狮子的狮子郎牵着, 狮子郎手里拿着红拂子逗引狮子, 狮子作俯、 仰、 腾、 跃各种动作,同时还有一百四十人高唱着《太平乐》 伴舞。大诗人白居易有《西凉伎》 一诗:

 西凉伎,西凉伎, 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狮子郎手里拿着红拂

 舞法舞法醒狮的舞法基本上可略分为:

 传统地面狮及特技狮两大部分。

 传统地面狮传统地面狮 传统的地面狮, 若依整套舞法来说, 则从狮出洞说起来, 配合大头佛俏皮又可爱的动作, 整个剧情表演下来, 需要将近一个小时, 俨然就如一出舞台剧。

 而常看到的舞狮表演, 往往只是将整套表演当中的一舞狮表演, 往往只是将整套表演当中的部份, 撷取出来, 至于如何组合运用, 全看舞狮者的智慧。 传统地面狮包括:

 基本舞法、 戏狮、 过桥、采青、 睡醒等。

 基本舞法基本舞法分为「前三拜狮」 、 「高狮」 、 「低狮」 、 「三抛狮」 、 「后三拜狮」

 前三拜狮前三拜狮 1. 举起右脚角尖朝下狮头往后。 2. 前进四大步, 由右脚开始, 之后左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戴下) 3. 后退八步(四中步、 四小步)

 后, 回到原位。

 (狮头同脚步方向左右摆动)

 高狮高狮狮头手步法1. 预备右脚尖垫起与左脚成丁字形、 身体朝右四十五度角、 狮头抬高。

 (成立式丁字马)2.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 右脚开始。3. 左九十度角前进五步, 换左脚开始。4. 右九十度角前进五步, 再以右脚开始前进。5.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 左脚开始, 之后狮头举高、身体朝正面。最后, 狮头戴下, 成小马步。狮尾手步法 大致与狮头手步法同, 除转方向时脚步要交叉,即「转右边右脚前交叉, 转左边左脚前交叉」 。向

 低狮低狮 狮头手步法1.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 左脚先踏步, 左脚与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 并摆下)2. 右九十度角前进三步, 换右脚, 右脚与左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3.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四步, 再左脚踏前, 右脚与左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抬看眨眼睛并摆下)4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4.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 换右脚, 右脚与左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 并摆下)5. 左九十度角进前三步, 左脚先, 左脚与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6.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四步, 右脚先, 最后左脚与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抬看眨眼睛并摆下)

 (身体朝正面)

 、(原地踏步, 听双抛狮鼓声再做动作) 狮尾手步法 与狮头手步法同。换右脚右脚与左脚平行成

 双抛狮双抛狮 狮头手步法1. 左抛:

 狮头朝正面、 狮头举高朝左转45度、 右脚后交叉。2. 右抛:

 狮头朝正面、 狮头举高朝右转45度、 左脚后交叉。3. 中高:

 朝正面、 立式小丁字马、 左脚在前。4. 垫脚往前跳跃一步:

 弓箭步:

 左脚在前、 狮头往前推出。出。5. 狮头往左移。6. 狮头往右移。7. 狮头回移中间, 同狮头往前推动作。8. 收回左脚前交叉:

 身体朝向右边、 狮头右下摆再举高。9. 跨右脚两侧平行成四平中马步, 狮头戴下、 略为提起、转向正面。 狮尾手步法 与狮头手步法同。

 后三拜狮后三拜狮 狮头手步法1. (接双抛狮)

 退回左脚。2. 两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往后, 同前三拜狮。狮头戴3. 狮头戴下, 后退四步。4. 原地抬头眨眼睛, 狮头左右慢移。5. 重复三次。步

 狮子戏狮狮子戏狮基本上是由两头狮子做戏狮的表演其中包括会狮亲嘴咬尾包括会狮、 亲嘴、 咬尾巴...等。

 亦可增加狮头数, 例如:

 两对狮、 六头狮、 八头狮、 十头狮...以此类推, 把握一个原则只要双数狮头即可, 当然狮头数越多,表演场面就更加热闹及精彩。等亦增

 狮子过桥狮子过桥这个阶段主要是表演狮子过桥的一些步法, 在民间这种步法, 尚未见到相似的呢!

 狮子采青狮子采青采青是舞狮当中很重要的一段, 如何将狮子生性多疑、 小心谨慎的神情动作表现出是舞狮技艺表现的最高层次。

  在舞狮过程中,尤其春节期间,“狮子” 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 ,因“利是” 往往伴以青菜(以生菜为多), 故名“采青” 。 采青一般包括操青、 惊青、 食青、 吐青等套路。

 当彩礼用竹竿挑起高悬时,舞狮人会搭人梯(九人配合)登高采摘,人梯搭得越高, 则技艺越高, 挂“青” 者多会图得吉利。 另一类是“采水青” :在一张条凳上放有一盛水的盆, 盆内放有“青” ,舞狮者要跳上条凳作各种表演,最后站上盆沿 用手穿过狮嘴去捞得“青” 。

 有时 狮子更需从由少则沿,用手穿过狮嘴去捞得青二三人多则数十人的“叠罗汉” 而成的五六层“人山” 底层踏肩而上,摘取“利是” ,这是舞狮的高潮。

 技艺精湛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 热烈、 富有节日气氛和娱乐情趣的艺术享受。。

 有时,狮子更需从由少则

 狮子睡醒狮子睡醒睡醒, 是所有舞法当中颇能发挥的动作, 配合眼睛及嘴巴的眨动, 最能博得观众的喝采。

 醒狮的基本舞法, 着重于步法及狮子神情的表演, 也称得上是醒狮的基本功夫想要在醒狮舞法上更上一层楼本功夫, 想要在醒狮舞法上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将传统地面狮的基本舞法练得扎实,对于尔后习练桩上特技的部份, 一定帮助良多。

 特技狮特技狮为了表现舞狮的威、 猛、 勇, 让舞狮表演的更为紧张刺激, 遂发展出一些特技动作, 由于大受欢迎, 成为广东狮发展至今的一大特色及主流

 地面特技狮地面特技狮这是广东狮刚开始有的特技动作, 无疑是舞狮者一种自我挑战, 或是为了踩高青, 而设计成的动作, 一般有单脚二层塔、 双脚二层塔及上肩的动作等。

 竿上飞狮竿上飞狮这在民间已经少见, 而林庆明师父却有一整套精彩且合理的动作, 也有称为「竹竿青」 。

 平桩桌面平桩桌面又称「平步青云」 , 主要是由方桌(八仙桌)组成。

 这是特技狮最初所采用的, 到后来才有梅花桩的出现。

 梅花桩梅花桩又称「步步高升」 , 目前在特技狮的表演中, 此项表演最为盛行。

 梅花桩刚开始在大陆出现时, 是用一枝枝的木桩, 竖立在广场边, 且为固定不能移动, 在节庆农暇之时, 舞狮者在其上舞弄狮子。

 后来渐渐改进, 并为了方便搬运而改用铁质桩, 为了安全而增大脚踩的位置, 而成为现今桩上的圆盘就表演的精彩度及观众喜好刺激的心态而言, 特技狮的表演会是未来醒狮发展的主刺激的态而言特技狮的表演会是未来醒狮发展的流, 但是舞狮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在基本舞法的部分, 配合舞狮的步法及神情的表现, 舞出狮子的精髓, 再配合一些合理的特技动作才是广东狮发展的趋势。

 神态神态 喜:

 配轻、 快、 欢乐的鼓点, 狮子高兴、 快乐、 眨眼、 微笑、 轻摆头或轻跳转身, 配弓步、 马步、 上膝或独立步等。 怒:

 配重、 急、 快鼓点。

 狮子生气发怒, 怒目瞪眼, 开口吼叫, 狮头用力抖动, 配马步、 弓步站立步等。 醉:

 配轻、 慢鼓点。

 狮眼半开半合微抖动, 精神昏迷垂首拖步, 配合各种步法。 醒:

 配先轻后重, 先慢后快鼓点, 狮子恢复状态过程, 狮子眼从微开、 半开、 大开过度, 伸懒腰与打哈浪结合, 开合狮口与左右观望配合合狮口与左右观望配合。 动:

 根据狮动激情配与轻、 重、 快、 慢、 急、 缓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 静:

 鼓停狮静, 目光平稳, 狮的安静造形突出, 配仆步、弓步、 马步。 乐:

 鼓点要求轻、 快、 重结合。

 狮子欢喜快乐、 摇头摆脑、眼、 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 配小跳, 秧歌步、 小步跑等步法。 猛:

 配重、 快、 急鼓点。

 气势壮, 力量大, 嘴眼开合有力,抖头逞威, 踏步有力, 战胜困难, 胸有成竹。

 多在远距离飞桩等难度出现。

  惊:

 配急、 快、 重后突停鼓点、 因突然情况产生害怕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 狮身抖动, 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出, 迫真, 配弓步、 马步等。 疑:

 配轻、 慢鼓点, 开眼合嘴, 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 不轻举妄动, 猜疑不信,配与仆步、 弓步、 马步, 上膝的造型。 寻:

 配轻、 重、 快、 慢结合鼓点, 眼, 嘴随鼓点节奏而动, 狮头左右有力转动, 前伸后缩寻找结合。

 原地转动结合有目的地寻找。 盼:

 配轻、 快、 慢结合鼓点, 狮伸首开眼远望, 左右慢转动盼望, 配与弓步、 马步、 上膝、 坐肩等。探配轻转重转急鼓点狮子遇险探测侦察之意 探:

 配轻转重转急鼓点, 狮子遇险探测侦察之意, 前爪或后腿由高向下, 由近向远试探也可上体前伸试探, 嘴眼微开合与鼓点相配。 烦:

 配急、 重的鼓点, 狮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烦恼, 狮头左右摆动, 老是踏步或转身, 眼东张西望, 嘴一开一合。 嬉:

 配轻、 快、 鼓点, 狮子休闲, 玩耍, 眼嘴配合鼓点而一开一合, 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 碎步、 踏步、 十字秧歌步等。 戏:

 配轻、 重、 急、 缓鼓点, 狮子戏弄、 调戏、 玩弄好奇之意,眼、 嘴随鼓点而一开一合, 狮子一进一退, 前爪或后腿一伸一缩或带一擒一纵之意, 步法一般急步上后突停继而慢慢探步上。前爪或后腿

  击打狮鼓、 锣、 钗伴奏是使狮艺神态表演达最佳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狮艺形神逼真、 套路完成与否都起重要的决定作用, 应突出:

 轻、 重、 快、 慢、 急、 缓、 停等种类。

 因舞狮表演者, 两人在狮被内无法商量动作步伐,故所有动作的起止大都靠锣鼓指挥节奏, 往往初期学习舞狮者都会先学习锣鼓节奏, 只有熟悉了舞狮锣鼓节奏之后才能开始学习舞狮。轻:

 则轻打、 点打、 利用手腕之力 轻:

 则轻打、 点打、 利用手腕之力。 重:

 则重打高起高落, 利用肘和肩、 腰、 腿之合力。 快:

 则是节拍快、 拍与拍之间快, 利用腕、 肘之力。 慢:

 则是节拍慢、 拍与拍之间慢。 急:

 则是每拍之间鼓点数多。 缓:

 则是每拍之间鼓点少。 停:

 各种击打乐不响停止一拍以上

 一般学习舞狮者, 皆从传统地面狮中的舞狮基本舞法开始入门, 算是舞狮的「基本功」 , 顾名思义, 要将基本舞法学习的非常扎实, 才是未来狮艺更高表现的习的非常扎实才是未来狮艺更高表现的基础, 因为舞狮的表演, 即是融合上述基本动作, 配合情节、 鼓音节奏而做出维妙维肖的演出。

 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发展 醒狮舞在广东人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项目的醒狮队, 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就从南海地区十七个镇和县属机关、 企业, 便有醒狮队1800多个;大沥镇1990年元宵节举行的“生菜会” , 就有500多个醒狮队来贺庆; ...

篇四: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历史溯源 一般认为,中国狮子的引入发生于中国历史上的 汉朝时期。天竺、狮子国的外使朝贡,使宫庭的艺术部门有了发挥机会。随之,模模拟狮的艺术应机而生;可见汉史书《汉书礼乐志》、唐史书《通典》、《旧唐书‧音乐志》、《乐府杂录.龟兹部》都有文字描述。白居易《西凉伎》诗中有提及狮子舞是西凉舞种之一支。时至明、清,这项表演艺术经常与武术及武馆相联。表演者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在锣鼓音乐下,作出仿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传承与发展 醒狮舞在广东人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项目的醒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就从南海地区十七个镇和县属机关、企业,便有醒狮队1800多个;大沥镇1990年元宵节举行的“生菜会”,就有500多个醒狮队来贺庆;里水镇的每一间小学都建有少年醒狮队;南海县各镇更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醒狮队,三代同堂齐上阵舞狮者,常有之。此外,还有女子狮队。

 广东醒狮舞不单国内有名,且扬名海外,海外的华人华侨均有舞醒狮的习俗。近年华侨、外国人到南海地区的舞狮馆学醒狮、习武者甚众。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把醒狮这一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发扬光大。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五: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文化1117    佛山南海醒狮鼓乐艺术特征探析● 刘长林摘   要:

 通过对佛山南海醒狮鼓乐的渊源、乐队配置及演奏方法、鼓乐曲式结构、演奏方法与技巧等调查分析,得出了南海“醒狮鼓乐”的3种演奏形式、6种节奏型和鼓乐打法。重点对“醒狮鼓乐”的演奏形式、节奏型做了详细论述。关键词:

 鼓乐打法;节奏型;岭南锣鼓乐;醒狮鼓乐;坊间鼓乐文章编号:

 1003-2568 (2011 )

 01-0117-03       中图分类号:

 J05     文献标识码:

 A作   者:

 刘长林,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邮编528041“醒狮”是“南狮”的俗称,“醒”字在珠三角地区方言中包含“威猛、神气”的含义。几年来,笔者走访了很多知名民间艺人,从艺人的说法及传承谱系和相关资料分析可知,醒狮鼓乐在岭南大地已经流传了五百多年。如今,醒狮鼓乐无论是随狮竞赛还是单独表演,演奏效果都更为丰富,鼓、锣、钹三种打击乐的配合也更严密,所有演奏者要求职业和专业化。目前,在佛山南海一带,职业性质的醒狮团队遍布所有整个城市与乡镇,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广东特有的民间鼓乐品牌,广泛流传海外,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一、佛山南海醒狮鼓乐的乐队配置及演奏方法佛山南海醒狮鼓乐乐队配置可大可小。小型配置由一面大鼓、四付钹、一个锣组成。大型配置多达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乐器配置可按比例增加,以求得音响之平衡。佛山南海醒狮鼓乐使用的乐器有大鼓、锣、钹三类。大鼓:大鼓以牛皮制成,中空木桶形,声音洪亮。演奏方法:单击、双击、交替击、滚奏、鼓心击、鼓侧击、鼓边击、闷击等。钹:以响铜为材,形如圆盘,中部隆起,两片为一付,每片直径为8寸。大钹直径可达1尺。发音浑厚,余音较长。演奏方法有撞击、磨击、扑击、滚击、闷击、单击等。演奏时要求双手一定握住钹把的位置,松紧适中,手不能贴钹面,以免影响钹的发音。锣:以响铜为材,锣有大有小,大者直径可达1.5尺,重达20多公斤,小者直径可达1尺,重达十几公斤。现在使用的都是高边锣,边高45-60毫米,如圆盘,用木棒敲击,发音响亮,音色稳健、悠长,坚实有力。演奏方法要求右手成握拳状握住锣槌后1 / 3的位置,松紧适中,击打锣面时,要以前臂带动手腕,以锣槌的最前端部分击打锣面的中心位置;左手靠近锣的背面,根据鼓乐的需要,随时用手指轻按涂发出闷音,还可控制余音。二、佛山南海醒狮鼓乐的演奏特点与形式佛山南海醒狮鼓乐的演奏变化极为丰富,击鼓的技法、姿态、节奏变化花样繁多,鼓乐敲击出的慢与快、轻与重、缓与急,都要与狮子的各种形神动作相配合。比如醒狮在舞狮竞赛中最富有代表性、最具有欣赏价值的精髓就是“采青”(民间风俗)。醒狮的“青”,种类很多,每种“采青”过程在佛山民间都有故事传说,目前堪称南狮“狮艺一绝”的就是南海水上桩狮“采青”。它由传统地狮与桩狮发展而来,要求竞赛人员在水上两米多的高桩上舞狮。在闻之令人振奋、雄壮的鼓乐声中,两头狮子分别从两边上桩,爬过竹梯阵,DOI:10.16564/j.cnki.1003-2568.2011.01.005

 艺术·文化1  118    走过独木桥,进入木台,上腿、上肩、坐头、飞跃挂桩,跳向水上滚桶阵。双方对打,落水者为败。胜出者需爬上5米高的铁杆采青,完成采青动作后才为胜者。那么,伴随舞狮“采青”的鼓乐应对应舞狮主题,紧随故事情节和狮子对打的动作变化,充分体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鼓韵时而雄壮激昂,令人振奋;时而紧张惊险,专注凝重;时而轻松悠闲,诙谐有趣。可以说各种各样的舞狮过程,无论过去或现在,狮与锣、鼓、钹的配合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打鼓,击鼓手就是舞狮和鼓乐的指挥者。如舞群狮时(两只以上),必定要“狮随鼓”,但是,舞单狮时发挥比较自由,一定要求观狮打鼓,即“鼓随狮”。而且,在这种规则前提下,佛山南海民间艺人们在长期演绎生涯中,有以下三种演奏形式:站乐、行乐、舞乐。1.站乐,以鼓为中心站立成半圆形围在一起观狮演奏。但是,对锣、鼓、钹每位演奏者在姿势和形态上有严格要求:(1 )鼓的演奏要根据演奏者的身高,将鼓用支架支起适当高度,敲鼓姿势要求十二字诀:扎马(四平大马步)、挺腰、瞻前、凝神(观狮)、威武、肘曲。(2 )钹的演奏要求身体成开立步站立势,随鼓目视舞狮者。(3 )演奏锣,要求身体成弓步站立势,随鼓目视舞狮者。2.行乐,即随舞狮队伍在行进中演奏乐曲。例如每逢春节后大年初一,醒狮鼓乐团队都要伴随舞狮队巡街“采青”演奏。每逢青年人结婚迎亲,鼓乐团队都要伴随舞狮队开路“闹喜”和演奏。还有在各种大型庆典活动中,将很多家鼓乐队组成几十人以上的多个鼓乐团队,伴随舞狮群体演奏大型舞狮艺术,既可在行进中表演,亦可在大型舞台和广场表演。特别是富有现代风格的广场庆典活动,各个鼓乐团队随彩车编排成两个大型鼓阵,在各自几名演奏首鼓的统一指挥下,围随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庞大舞狮群相互对阵,大狮群在鼓乐演奏声中相互挺进和舞搏,这样庞大的醒狮鼓乐组合表演,节奏特别强烈和铿锵有力。3.舞乐,这是醒狮鼓乐中最为壮美的演奏形式,是融舞蹈与锣鼓于一体,锣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称鼓舞,是醒狮锣鼓乐一种特别的单独大型演奏表演形式,人数众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场面宏大。几百人的锣鼓队在首鼓总指挥下,动作划一,节拍整齐,边舞边击,鼓槌轮动,大小钹上下翻飞,彩旗猎猎,锣鼓声和人声、鞭炮声交织一起,就像惊天动地的交响鼓乐,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例如:大型广场醒狮鼓乐表演艺术,表演者会全副古代武士戎装服饰,鼓座一律用特制的木质架子支放,表演者有三人或四人为一组,根据表演规模采用几面或多面巨鼓,站着围鼓敲打,或转圈,或跳跃,或舞蹈,并有旌、旗、幡穿插挥舞,交替旋转,锣、鼓、钹紧密配合,使观者目不暇接。三、佛山南海醒狮鼓乐“坊间”鼓点节奏的基本类型佛山南海醒狮锣鼓乐早有“三声、五声和七声鼓”打法之说,取名意思是指为舞狮完成各种组合式动作、步法走位变换组合式动作而设计的“三、五、七声”鼓点。其实,根据调查,在整个醒狮表演过程所打的鼓谱上,远不止是三、五、七声,笔者通过走访佛山南海地区一带几处舞狮团队和黄飞鸿舞狮训练基地的南狮传人黄钦添、叶仲铭教练,了解到在醒狮鼓乐鼓谱中,有单声、双声、三声、五声、七声、九声、十一声等多种打法,是由很多种声节综合连接而成。鼓法是根据舞狮的需要而变化的,醒狮锣鼓乐没有专门的固定曲牌,但民间的舞狮,“擂什么鼓,舞什么狮”,有“坊间”的约定俗成。现行鼓乐节奏都属舞狮前辈的口传身教,由过去传统鼓乐发展而来,继承了传统醒狮锣鼓乐的“鼓魂”部分,其特点是鼓点强弱分明、鼓韵非常优美、更具动力感和震撼性。而且,这种“坊间鼓点节奏”种类繁多,每一种在实际演奏中,随狮变化自由和极为丰富,笔者通过走访录音采集,将最富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民间鼓点节奏通过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六种锣鼓乐:擂鼓锣鼓乐、高狮锣鼓乐、中狮下狮锣鼓乐、抛狮锣鼓乐、戏水锣鼓乐、七声锣鼓乐。擂鼓锣鼓乐:是五声、七声、九声和十一

 艺术·文化1119    声传统鼓乐密集鼓点的一种加花和变奏。主要为配合狮子(单狮或双狮)拜礼、上桩、腾跃、对打、破阵、采青、吃青和惊疑时使用。且根据情节,演奏速度要求由慢逐渐加快,音量渐强,鼓滚奏,与锣、钹积极呼应。一遍为四节,四节为一个套路,三遍为一个套路组合。高狮锣鼓乐:是传统五声顶头、三声顶花、双声鼓乐的结合。主要是配合舞狮者昂首舞狮头,烘托狮子欢快、高兴、跳跃腾挪和行走时等强烈动感的鼓乐。演奏音量较强,鼓乐一遍为四节,四节为一个套路,反复次数没有规定,要随狮变化。中狮、下狮基本锣鼓乐:具有传统五声平步、五声沉步鼓乐的特点。通常是用于舞狮者架狮行走(平走)、观望(观阵)、嘹望、寻物和惊疑等形神时使用鼓乐。中等速度演奏,鼓乐一遍为四节,四节为一个套路,反复次数没有规定,要随狮变化。抛狮锣鼓乐:是传统五声武式大花鼓乐节奏的变型鼓点。主要是配合狮子在高兴、发威和对打时使用。演奏音量强弱对比更分明,很强劲,具有突发性。鼓乐一遍为两节,四节为一个套路。反复次数没有规定,要随狮变化。戏水锣鼓乐:是传统五声平步、五声沉步、单声鼓乐节奏的变型与结合。主要是配合狮子在戏水过程中照镜和探水时使用。用中速较慢的速度演奏,节奏较自由。反复次数没有规定,要随狮变化。七声锣鼓乐:属传统十一声舐七星头、舐七星尾鼓乐节奏的变型鼓点。主要是配合狮子咬柱、舔毛、舔尾、洗脸、洗脚、搔痒、惊疑等形神时使用。用中速与中等音量演奏,根据舞狮动态、形神、情节变化速度,鼓乐要收放自如。反复次数随狮变化,一般不得少于三次和多于六次。四、佛山南海醒狮鼓乐的艺术地位和风格特点佛山以其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对中国南派武术发展史和醒狮鼓乐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山南海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鼓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活动。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武术之四平马、子午马、丁字马、麒麟步、跳步等,同时要求击打鼓乐的人也要开着马步来演奏。那么醒狮鼓一般要求座地,高矮、大小按击打鼓乐的人高矮、肥瘦来定。一般分为大号( 2尺)、中号(1.8尺)、小号( 1.6尺)。佛山一带,每逢喜庆佳节、迎神赛会、开张庆典、大型演出,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加上醒狮鼓乐擂起来时振聋发聩,敲打武功的精彩表演,更使得醒狮成为了一种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极强的民族传统艺术体育项目。参考文献[1 ]陈锦良.中国传统南狮与鼓锣钹[ M ].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著2008 ( 12 )[2 ]商丘华.舞狮文化溯源[ 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 6 )[3]黄盈.“南文北武”话舞狮[J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综艺时空)2005 ( 12 )[4 ]邓伟杰.盛世舞狮贺升平—漫谈佛山狮艺[ N ] .佛山文艺报2003 (9 )[5 ]关润雄.南海醒狮[ M ] .广东省南海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编,1991 ( 9 )

篇六: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8Environmental

 Art环境艺术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GD17XYS02)作者简介:刘颖(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室内与家具设计,E-mail:531389519@qq.com通讯作者:郭琼(197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家具与室内设计,E-mail:157630392@qq.com引文格式:刘颖,郭琼.基于岭南醒狮文化的主题民宿空间设计研究 [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2):118-121.

 LIU Ying , GUO Qiong .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Themed Homestay Based on Lion Dance Cultur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J].

  Furniture & Interior Design , 2021, (02):118-121.在中国,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南狮以广东等地的舞狮为代表,也称“岭南醒狮”[1] 。岭南醒狮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格 [2] 。经国务院批准先后于2006年、2008年将广东醒狮、佛山狮头制作技艺,列入第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其走上了保护、传承、发展的崭新阶段。1 岭南醒狮文化起源及内涵岭南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醒狮起源于唐代宫廷狮子舞,五代十国后,因中原移民南迁,舞狮文化随之传入岭南地区,明代出现在当时广东南海县 [3] 。中国龙狮协会于1995年成立,北狮2 岭南醒狮文化艺术特色2.1 岭南醒狮的造型艺术2.1.1 脸谱造型佛山醒狮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被高度的人格化。以历史人物为主要对象,拟人化的脸谱并赋予人物典型性格。佛山醒狮以粤剧中三国历史人物的开面为造型基础,有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之分。色彩自身拥有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 [5] ,南狮有黑、红、黄三种,以刘备狮为文狮代表,关公狮和张飞狮为武狮(图1)除此之外还有专供儿童玩耍的面具----少狮。2.1.2 狮头造型醒狮头上有一个独特的造型----角。角尖朝前微弯,增添了狮头威风凛凛的重造型,南狮神形兼备并与南方武术结合。岭南醒狮风行于两广、港澳台和东南亚侨乡,广东主要集中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地区,在国内外影响力深远 [4] 。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的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年节喜庆活动的重要仪式,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广东舞狮的主要道具是狮头、狮被和舞者的服饰,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等雄壮音乐,构成独特的意象和色彩强烈的外部形象。舞狮的各种表演套路是由舞者的精神意念、武术水平和表演技巧共同组成的。表现吉祥、热闹的气氛,满足了人民群众进行民间风俗活动的需求,体现了功能明确、工艺精湛、美观耐用的实用价值。基于岭南醒狮文化的主题民宿空间设计研究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Themed Homestay Based on Lion Dance Cultur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刘 颖 1 ,郭 琼 2

  Liu Ying 1

 & Guo Qiong 2

 (1.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

 510900;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摘 要:将岭南醒狮民俗文化艺术运用于民宿室内空间设计中,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对促进岭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岭南地区文化资源的影响力有重要意义。先论述了岭南醒狮文化的内涵,分别阐述了舞狮流程及套路、醒狮造型艺术特点,尤其是狮头制作技艺,采用案例研究、视觉分析及实践研究等方法,从设计学角度探究在民宿空间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岭南醒狮文化内涵,将传统的醒狮文化造型艺术元素与主题民宿空间设计相结合,推动地域特色民宿空间设计的发展,进而有效传承传统舞狮民俗文化艺术。关键词:岭南醒狮;地域特色;主题民宿;空间设计DOI: 10.16771/j.cn43-1247/ts.2021.02.028中图分类号:TU238 +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60(2021)02-0118-04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lion dance folk culture and art in the interior space design of homestay facilities is of great signif i cance in providing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south of the fi ve ridges. It can enhance the inf l uence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First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lion dance culture; then, the process and set of lion da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on dance plastic art, especially the making technique of lion head are expounded respectively. Through a case study, visual analyses, and practical research, the possibilities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pace design of homestay a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science.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the paper eagers to fi nd a way to inheri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ion dance, it also discusses how to combine the plastic art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lion dance culture with the themed homestay space desig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omestay space design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effectively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lion dance folk culture and art.Key words: Lion dance south of the fi ve ridg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med homestay facility; Space design

 119总第264期 2021/02

 家具与室内装饰 F&ID气势。新型狮将狮和独角兽两者融合而成—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醒狮有佛山大头狮和鹤山鸭嘴狮,佛山扎的狮头嘴是翘起来的,而且是尖角;鹤山扎的狮头嘴是偏平的,是钳角。醒狮额头处有“天庭”即一面圆镜装饰物,现代醒狮头饰的天庭和眼睛上方只留一个球缨,替代了传统醒狮不同规格的球缨,即作了精简处理。传统醒狮狮头常用火焰纹和刀剑纹装饰,现代醒狮造型正逐渐演化。2.2 醒狮狮头制作技艺“黎家狮”是岭南醒狮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传承人为佛山狮头彩扎第五代传人黎伟(国家级)及其妹黎婉珍(省级传承人),像所有的传统手工艺一样,狮头扎作繁杂艰辛,传承艰难,但黎婉珍的工作室却依然坚持将家传的手艺延续,展示出佛山人骨子里的精益求精、坚韧不屈,体现着手艺人的工匠精神。色对当地民宿设计带来了一定启示。3.1 醒狮装饰造型的运用醒狮参照粤剧角色开面特点,吸收粤剧装饰手法。舞狮者表演时赋予不同狮头造型相应的个性特征 [6] 。关公狮舞姿勇猛雄伟;张飞狮动作粗狂好战;刘备狮沉着刚健,威严有力。对南狮独特造型、经典配色等进行融合再设计,形成二维平面视觉元素新形象,运用于民宿室内的配色方案和软配装饰中。岭南醒狮主题元素是当地民宿空间装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与当地传统历史文化相契合,也是文化创新的需要,岭南醒狮传统元素的设计运用体现出一定的实用性和市场价值。3.2 醒狮文化内涵的运用舞狮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武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 [7] 。舞狮表演时锣鼓奏响,舞狮者先“开桩”即打一段南拳,然后两人扮演狮子表演舞传统南狮造型生动传神,色彩艳丽,装饰繁复,一只完整的传统南狮狮头需要至少一周时间完成。佛山彩扎狮头工艺精湛,有扎胚、扑纸、写色、装饰四道工序,详见表1和图3所示。依照传统南狮礼节,醒狮初舞需进行点睛仪式,点睛后,狮子也随之“醒”了。3 岭南醒狮文化对当地民宿设计的启示与酒店相比,民宿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情味,主要体现在当地风土人情的融合。融入岭南醒狮文化艺术的主题民宿更能凸显地域特色,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当地民俗,能满足游客深度游的需求。非遗主题的民宿是民宿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避免同质化、无差异性的积极探索途径。岭南醒狮非遗文化中彩扎狮头独特的装饰造型、精湛的制作技艺、南狮的经典表演套路等地域特表1 佛山狮头彩扎制作技艺

  制作工序

  步骤

 工具、材料

 制作方法

  制作技巧

 制作效果1.扎胚扎作竹篾、火、蜡 纱纸(拧成绳状)浆糊、铁丝狮头底框制作;扎作狮头骨架火烤竹条弯弧度、坚固的1300多个扎点狮头底框决定规格 坚固的扎点,狮头舞动时不变形铺六层纱纸,中间加一层纱布所有部位都铺好后,浆糊多刷一遍后晾干坚硬结实柔软而牢固画花纹样式和狮头各部位一一对应

 布局安排、上色顺序画好后刷上光油

 严密紧凑图案均匀对称绳子连接活动部位绳子和松紧带连接安上各种装饰配件绳子长度和位置影响各部位动作的一致性 眨眼、摇耳动作 狮子舞动协调各色颜料、毛笔等绳、松紧带、绒球、缨珞、铜镜、金属片、兔毛纱纸、纱布、浆糊2.扑纸裱贴3.写色彩绘4.装饰 装配

 120Environmental

 Art环境艺术蹈 [8] 。

 舞狮动作丰富,有“窥测方向”“狮出洞”“戏狮”“过桥”“采青”等套路 [9] 。其 中采青是南狮表演的精髓,几乎囊括舞狮的所有步法。舞狮采青的套路表演,都离不开一系列人格化了的程序:青、喜青、惊青、食青、碎青、吐青、收势等。长久以来,每逢重要活动或节庆,都会邀请醒狮助兴,世代相传 [10] 。舞狮成为海外同族认祖的文化桥梁,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舞狮队。现在醒狮的采“青”是将生菜和利是“红包”挂起来,采其意头,求吉的愿望非常强烈。尝试对醒狮“采青”套路的演绎过程与民宿功能空间转化结合布局,捕捉醒狮套路将经典动作静态形象处理再设计,将醒狮精髓巧妙融入空间,让游客换一种角度欣赏和感受岭南醒狮文化艺术。扎狮人和舞狮人相伴而生。“黎家狮”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狮家族,且从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从未间断。一代武学宗师黄飞鸿都认准“黎家狮”。省级手艺传承人黎婉珍曾说,“赶时间但不经典表演套路“采青”程序,并结合民宿功能空间的组织布局;同时向表演艺术家和手艺人致敬,定格经典形象转化二维图形运用于空间界面以及陈设设计中,烘托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宿空间氛围感 [13-14] 。4.1 民宿设计元素提取和再设计醒狮元素提取与设计过程如表2所示。4.2 设计方案呈现此次方案的民宿空间设计分为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公共区域包括入户大厅、庭院等空间,私人区域主要是民宿各类客房空间。4.2.1 公共区域中的应用民宿的庭院和入户是游客从室外进入室内的必经区域,南狮的“采青”作为表演套路中最重要的环节,“操青”“惊青”“食青”“吐青”等主要程序与功能空间规划相结合,将表演套路的“吐青”以倒置的形式运用于空间中的庭院、入户和门头位置重点呈现(图2-图4)。入户空间定格精彩瞬间“惊青”“吐青”演绎玄关背景墙设计,醒狮能手脚急,每一个狮头都代表着扎狮人的技艺,马虎不得。”扎狮头是纯手工的活儿,不像流水线生产,每一笔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意蕴。上世纪90年代,许多由黎伟和黎婉珍兄妹制作的狮头出现在徐克导演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影片中。可见,扎狮人形象自身也是一个直观的文化传承的可视化表达。4 基于岭南醒狮文化的主题民宿设计实践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升级完善,乡村游倍受青睐,重视主题民宿的打造能更好地保持客源的开放性和稳定性。提炼设计语言,分析后使之与所要表现的空间形成统一和延续是空间表现的依据 [12] 。岭南醒狮既能很好地弘扬地域文化,又能提升旅游品味。本次设计实践从设计师视角将醒狮特有的文化内容凝练可视化应用到民宿空间中形成独特的设计语言。提取佛山狮头彩扎形象运用于民宿品牌建设中,将设计后的岭南醒狮卡通形象成为当地主题民宿的名片;挖掘岭南醒狮的表2 醒狮元素提取与设计过程(设计:邓紫嫣 刘颖)

  狮头造型

 狮头手艺人

 醒狮表演艺术(采青套路)

 桩上采青

 寻青

  食青

 吐青

  锣鼓造型原型线稿处理提取、简化重组应用

 121总第264期 2021/02

 家具与室内装饰 F&ID吐对联套路等好意头运用于端景处,表达吉祥的寓意(图5-图6)。提取狮头装饰造型元素,绘制狮头卡通二维平面形象,运用于门头、门帘、陈设品上,醒狮主题氛围浓烈。

  4.2.2 客房区域中的应用民宿亲子房电视背景墙设计捕捉了“采青”套路中的“食青”画面呈现;套房客厅沙发背景墙设计源于狮头脸谱粤剧经典三国人物造型卡通形象再设计;客厅电视背景墙设计则是将狮头手艺人制作过程的场景及重要工序进行造型装饰处理,床头柜设计融合醒狮表演中的重要乐器----外部锣鼓造型,兼具内部收纳功能结构;亲子客房儿童桌椅是对高桩采青形象的定格再设计。5 结语国内民宿的前身是客栈,主要集中在一些热门旅游区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近年来在全国广泛兴起 [15-16] 。重视地方文化特色已逐渐成为游客们深度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游客住民宿可以体验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17-18] 。岭南醒狮民俗体现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中国当代年轻设计师,有责任将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传承。让民宿回归最初经营的本心 [19-20] ,让主题民宿有故事、有温度、有设计、有内涵,使旅游活动的体验和情感得以延伸。将岭南醒狮文化融入当地民宿设计,既是对具有岭南地域特色民宿的一种新探索,也是对岭南醒狮文化的...

篇七: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众文艺一、我国非遗传承现状及研究佛山彩扎狮头的意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1]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底蕴的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但我国非遗传承存在起步晚、推进慢、难度大的特点,缺乏重视、人才流失、不接地气及内容陈旧等是重要原因 [2] 。醒狮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较强的文化感染力,自古以来深受岭南地区群众的喜爱 [3] 。谈道醒狮,大众往往想到的是其灵动的舞蹈动作与激昂的音乐,反而集艺术符号于一身的狮头却被众人忘记。因此,本文对彩扎狮头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彩扎狮头的发展历程,深入地挖掘狮头的造型元素及其文化内涵,为大众提供欣赏醒狮文化的新视野,让彩扎醒狮的艺术价值被更多人认同与接受,为其传承创新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二、剖析佛山狮头彩扎存在的困境1.关注度方面佛山彩扎狮头历史悠长,具有深邃的文化蕴含与艺术价值,产品种类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尽管佛山彩扎狮头登上许多大舞台,如作为著名影片《黄飞鸿之狮王争霸》、舞台剧《醒·狮》 [4] 的道具,但仍然存在关注度较低这一传统非遗的通病。通过走访与访谈调查所知,民众对醒狮表演本身的关注度远大于彩扎狮头,而佛山彩扎狮头自身宣传并不到位。

 2.市场受众面狭窄

 佛山狮头彩扎历史悠久,产品类型众多,艺术价值高,但其依然存在传统非遗的通病--受众面窄。通过走访调查与实地访谈可知,狮头彩扎产品的购买者主要是醒狮表演行业的从业者,用作日常训练以及表演;而普通大众购买占比较少,多用作送礼、摆设装饰所用。其受众面小主要原因如下:①狮头购买圈子小:彩扎狮头作为醒狮行业的衍生品,其销售情况与醒狮行业直接挂钩,醒狮比赛少、社会表演需求少,则销售量将断崖式下降,曝光率低。②宣传工作不到位:佛山狮头彩扎自身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民众往往只能从传统媒体了解其产品故事,难以增加大众购买的欲望。若能将彩扎狮头这种工艺品从醒狮中独立出来,利用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如:造型、花纹、色谱等元素,打造独立的品牌系列的纪念品,从而吸引大众的关注,借此拓宽彩扎文化的受众面。3.传承与创新方面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产品需求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产品不仅要体现文化内涵,还需符合潮流的审美。针对彩扎狮头这门传统手艺而言,其产品的结构内容需跟紧时代潮流,在保留自身特色下,推出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产品,方能在经济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彩扎的专业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方能打造出大众所接纳的文化产品。多数民众对于非遗的了解往往只重形不重魂,即只关注到文化所展现的形式与内容,这可能与大众对非遗的了解途径和方式较为单一有关。因此,为广大群众开拓更多渠道了解非遗,在宣传的时候要将产品的卖点以及文化价值完美地呈现 [5] 是吸引更多民众关注非遗的必由之路。三、佛山狮头彩扎的内涵及挑战1.佛山狮头彩扎的内涵佛山醒狮彩扎是民俗文化的结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性项目 [6]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流程的长期性和精细程度,它既传达着独具匠心的匠人精神,又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佛山狮头彩扎以双腮、明牙、圆唇及震舌为主,造型威武而精细,制作工艺巧妙。随着佛山狮头彩扎工艺的流传,手工艺者不断创新狮头形状,在狮头上增加一个不同形式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彩扎狮头传承调查研究 *方嘉敏

  关焯辉

  李翠莹

  荆纯祥(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关系的纽带,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然而我国许多非遗濒临消亡的局面,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及创新是目前难题。佛山彩扎狮头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打造出样式不同的狮头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但其工艺程序复杂,手艺要求严苛,现传承日渐式微,亟待保护与传承。文章以佛山彩扎狮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的困境并予以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促使这项传统技艺重焕光彩,为大众带来喜闻乐见的文化。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彩扎狮头;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TS9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1)07-0008-03*基金项目:2020年“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编号:(Pdjh2020b0143)。· 非遗研究 ·

 9大众文艺狮角,使狮头的造型更为醒目;在狮头的额、角、鼻与眼盖等部位添加绒毛,选择马尾鬃毛作为狮头的睫毛、眉毛、胡须,使狮头造型更为灵动;在狮额的正中间部位,安装一块明镜,配以狮头各处的小金属片或绒球,使得佛山彩扎狮头形象更加饱满。佛山醒狮彩扎谨遵传统方法步骤,分为扎、朴、写、装四道工序。在选材上要做出一个灵动的狮头,只有选用广西的毛竹,狮头才能避免沉重生硬,更轻盈,更有可塑性。在选点上也颇有讲究,一个狮头的交叉点数可高达1300个,每一个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狮头的牢固性和耐用期,而这精细的操作需要手工艺者的耐心和细心 [7] 。2.佛山狮头彩扎的挑战(1)传承人断层,缺乏新鲜血液彩扎狮头制作过程精细复杂,包括了扎、朴、写、装四个环节, 四道工序分解下来有1300多个步骤;另外,四道工序是环环相扣的,只要其中一道工序质量出现问题,所呈现出的狮头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因此彩扎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苛刻 [8] 。然而精湛的技艺并非一日练成,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打磨。一名出色的彩扎人需要三颗“心”:热爱之心、耐心、摸索之心。然而当今大多年轻人心态浮躁,难以静心,加之彩扎学徒前几年的收入较低,吃得苦比较多,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加入彩扎的传承当中,致使狮头彩扎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少。(2)“工厂狮”的冲击另外,为了满足人们对制作速度的追求,“工厂狮”应运而生。“工厂狮”,即通过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狮头。与传统彩扎狮头相比,工厂狮制作速度快,价格低,因此受到一部分购买者的青睐,侵占传统彩扎的市场份额。另外,“工厂狮”对手艺者技术水平要求低,并不会像传统彩扎要求手艺者四道工序中都熟练掌握,只需要对其中一道或两道工序掌握即可,这无疑对完整彩扎工艺传承造成冲击。(3)产品缺乏创意与生活气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除了传统的大狮头制作,彩扎手艺人们亦在开发更多彩扎相关的文创产品,例如缩小版的狮头造型摆件、钥匙、吊坠等等,尽管其做工讲究,但其更多是只能装饰,缺乏实用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不仅要外观美丽,还需要具备一定生活功能,因此目前的产品难以吸引大众的兴趣,无法扩大发展。四、以守正创新引领非遗传承发展******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双创”背景下,非遗文化做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性地更新内容是其重焕活力的不二法门。国家正处于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过程,佛山彩扎狮头应该把握机会,创作更多文化精品,让彩扎重回大众视野,了解狮头背后工艺的故事内涵与工匠精神;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在年轻一辈中做宣传工作,以狮头威猛精神的形象动人,以彩扎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感人,开设更多彩扎体验活动,扩大彩扎狮头的影响力,吸收更多关注。1.“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往往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从业人员老龄化[9] ,加之手艺烦琐复杂,传承难度高,在年轻学徒往往末学肤受。高校作为非遗文化新卵化地,对传承传统手工艺具有独特优势 [10] 。将彩扎狮头文化带进高校,开设相关兴趣课程、社团活动或主题文化节,为高校学生讲解彩扎狮头的文化,狮头的制作方式,从而提高对彩扎狮头的兴趣与了解。还能开设体验环节,寓教于乐,在扎作过程中促进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借此打造彩扎狮头扎根高校的氛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扎作技艺传承和创新的队伍。2.“日新者日进也”基于醒狮彩扎功能应用的创新设计。适当拓展彩扎狮头的功能性,让其不仅仅只是作为醒狮表演的道具,可将大众喜欢的衣物、首饰、手办等作为载体融合彩扎醒狮的造型、花纹、色谱等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彩扎手链、醒狮T恤等,这样不仅可以让非遗更接地气,也使彩扎醒狮的实用功能在生活中得到拓展 [11] 。“互联网+”所具备的大容量且高效率的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是彩扎狮头线上传播的重要动力。通过拍摄彩扎醒狮的传承之路或相关传承人的非遗人生, 并借助手机或互联网播放影视作品,既可以扩大彩扎狮头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能力, 又可以将其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影视的艺术性、审美性结合起来,不失为一条提高传播效果的良策 [12] 。3.“更上一层楼”佛山彩扎狮头重回大众的视野,单单开发新颖有趣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打造品牌形象,讲述文化故事,而将狮头彩扎文化内涵贯穿到整个生产环节是关键。彩头文化元素众多,可将其在视觉、触觉上一一体现,如:成品与半成品的狮头美感相差甚远,将彩扎的彩胚、成品放置店铺用作装饰,通过对比带来视角的冲击;也可设计体验环节,彩扎过程中工艺者将自己的情感灌注在狮胚上,让慕名而来的人们体验“工艺者”的身份感受手工彩扎的快乐与成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好品牌,产品的质量才是关键。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彩扎狮头的产品名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文化内涵.应从大众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实用与内涵兼备的狮头产品,比如:将狮头脸谱卡通化印在红包、春联上,打造贺岁套装;也可更换狮头上的独角为“鳌鱼角”。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传统美术技艺不被社会重视,匠师们社会地位低,后代不愿接手祖业,以及民间美术传承人普遍缺乏品牌保护意识,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境地。由此许多学者着手研究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保存,继承和发展。在其文化认知与学习方面,夏燕萍指出可以将非遗与高校美育教学的结合,以相关课程为核心的美育辐射,通过技艺传承人参与实际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以实践为主体方式的美育传承,以工作坊为中心,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吸引大学生群体参与彩扎制作;以讲座、展览为辅助的美育拓展,扩大学生对醒狮彩扎的认知度 [13] 。在其产业发展方面,应当注重核心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拓宽产业链发展,使民间美术工艺向设计产业、时尚产业和当代生活空间进一步延伸。让民间美术作品推广销售进入电商渠道,扩大其购买渠道,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一文化,· 非遗研究 ·(下转第22页)

 22大众文艺看到另一种思想。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即是荒诞,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世界本身就是缺乏意义而荒诞的,无所谓此处彼处,这从根本意义上反叛了纪德的思想——从一个荒诞的地方逃离到另一个荒诞的地方的行为本身也是荒谬的。从此处开始,“大地”对于我们就不再是一个限定化的概念了,至于是留在此岸还是去往彼岸,两种选择都可以证明个体存在的意义,最关键是人与大地之间的重连。由此看来,我们便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同时包容了纪德与加缪的理念——做一个“漫游者”还是“怀乡者”这个命题本身得以消解,个体与大地之间形成的纽带在两位作家笔下重新得到发掘。人生于荒野之中,那时文明尚未孕育出来,“荒野”是对于人生存状态及环境的荒诞的定性描述,正如张健所述:“在作为西方主要文化渊源之一的《旧约》和《新约》中,荒野都是贫瘠和荒凉的象征,是人类开始自身苦难的地方。” [8] 但人并不臣服于荒野意义的缺失,而毫无畏惧地反抗这种深入人类骨髓的荒诞。大地的核心价值便在于此,人类对于大地的向往总是处在与荒诞的抗争之中,这反抗正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神话的现实象征——正因为反抗,所以才存在。而正是在这种张力之下,人最终得以摆脱荒诞的枷锁从而实现自我。三、结语综上以上的论述,纪德的“去”与加缪的“留”这一对看似对立的思想观念,其实都指向了同一种思想:在逐渐与自然脱离而被理性、伦理、道德观念包裹起来的现代社会之中,重新审视脚下的大地,通过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与抗争再次开启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在心灵的干涸中寻到那可贵的“地粮”。在此,“大地”这一概念本身就见证了人类对于荒诞的反抗。在道德与秩序分崩离析的20世纪,纪德、加缪的文字让迷惘的灵魂重新站在大地之上、重新看到反抗赋予存在的巨大力量。参考文献:[1]纪德.盛澄华译.《地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一九二七年版原序,第1页.[2]布勒东.袁俊生译.《超现实主义宣言》[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第13-14页.[3]纪德.盛澄华译.《地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引言,第2页.[4]加缪.杨荣甲,王殿忠译.《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第281页.[5]加缪.杨荣甲,王殿忠译.《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第282页.[6]普鲁斯特.李恒基译.《追忆似水年华》第1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50页.[7]加缪.杨荣甲,王殿忠译.《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第282页.[8]张健.《大地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页.作者简介:龙湖心(2000-),男,汉族,籍贯:四川自贡,学历本科,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

篇八: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谈谈传统醒狮民俗活动的传承——以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为例李智勇(南海区大沥镇文化站

 广东

 佛山

 528200)[摘

 要 ]传统醒狮民俗活动如何适应日益丰富的群众文化需求,更好地给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传统的特色群众活动项目发展和传承中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大沥镇为例,从政府支持、机制设计、文化品牌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大沥镇的传统醒狮民俗活动的传承。[关键词 ]传统醒狮

 非遗传承

 文化品牌大沥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连接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的“黄金走廊”。全镇总面积 95.9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 60 万,下辖两个社会管理处、38 个社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中国摄影之乡、中国龙狮运动名镇和广东省文明镇。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大沥镇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风情,醒狮便是其中重要的体现。一、狮跃龙腾,纵横四海作为中国南狮发源地的核心区域,大沥民间醒狮文化的辉煌总是在岁月的长河中被不断抒写。富有深厚民间传统渊源的大沥舞狮、舞龙习俗,早在隋唐成形,明清时期盛行,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形成了极其灿烂的醒狮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社会经济强劲发展,大沥的民间醒狮团队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大沥醒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全镇共有醒狮 1000 多头、舞龙 40 多条,醒狮训练基地和醒狮武馆 37 个。其中,大沥中联黄飞鸿武术龙狮协会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兼备龙狮和龙舟两项运动的国家级训练基地,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龙狮运动南海训练基地”和“中国龙舟协会南海训练基地”,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每年,国家、省、市各级都在此举办醒狮培训班和召开全国龙狮运动工作会议。大沥醒狮率先从传统套路的低桩狮发展到中桩狮、高桩狮、桩狮采青、水上飞狮等,跳跃腾挪,出现许多高难度动作,充分表现了“新、高、难、险”的武艺,被誉为“中华一绝”,大沥黄飞鸿中联武术醒狮团更创造了桩狮平跳距离 3.38 米的世界纪录,当之无愧被誉为“世界狮王”。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大沥镇多次举办全国以及省、市的醒狮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为本土、国内、海外培养了众多的醒狮文化传承人才,有效促进了粤、港、澳、台、东南亚甚至国际的醒狮文化以及其它领域的交流。全镇现有黄钦添等国际级裁判员 14 人,张志华等国家级裁判员 10 人 , 人数之多为省内镇街民俗研究2015年第255期28

 29前列。省级“非遗”传承人 1 人,市、区级 4 人。他们直接参与制定现时国家的醒狮竞技规程或者表演,为醒狮运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大沥立足长远,以学校为平台并从娃娃抓起,顺应当代传统文化挖掘、继承的潮流,打造了盐步三中、盐步职校等多所以醒狮文化为教育特色的学校,专门设立醒狮运动第二课堂,为醒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二、几度耕耘,春华写秋实自明清开始,大沥镇物产富饶,商贸发达,各乡习武、练狮之人众多。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定购,多在石路铺”在佛山镇的附近墟集、村落,舞狮已是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庆(如乡人中举、新建宗族祠堂落成等)事情,定必出动醒狮助兴。如今,醒狮文化、醒狮精神已渗透到大沥各个领域,醒狮文化已成为代表大沥形神兼备的文化符号,已成为大沥人民建设和谐家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每年正月,大沥镇举办“狮会”的就有十多处,如横江龙狮盛会、盐步龙狮盛会、北村生菜会、大沥狮会等,四乡八里,醒狮齐聚,人如潮,鼓如雷,狮争雄,龙争霸,处处群狮起舞、众龙翻腾,拜年、表演、竞技献艺、采青比武,一派鼎沸祥瑞之气,场面盛大。乡村民众各家各户都借村醒狮之日,宴请亲朋好友、乡邻同事,家家千杯不醉,户户万声祝福,其盛况无与伦比。据统计,大沥镇醒狮从 2000—2014 年荣获省级以上荣誉 100 多项,数十次代表国家参加醒狮比赛和展演,中联黄飞鸿武术龙狮团被誉为“世界狮王”。其中主要有:第四、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南狮冠军,香港世界夜光龙醒狮锦标赛冠军,中国首届民间狮艺大赛传统狮冠军,“黄飞鸿杯”全国南北狮王争霸赛传统南狮金奖、南狮高桩金奖,并连续 8 年代表国家旅游总局参加香港国际旅游文化节活动等。多年来,大沥醒狮的足迹遍及海内外及世界各地,吸引全世界的眼球:从中国成立 50 周年庆典,50 头大沥醒狮亮相天安门广场到全国“九运会”开幕式 400 头醒狮精彩表演;从 2004 年出席阿联酋迪拜对外交流,到参加泰国中国春节文化周;从2005年的第七届亚洲艺术节闭幕式演出,到2010年唯一代表广东传统文化项目—南狮,亮相上海世博“广东周文艺展演”,从全民参与到南狮杰出人物黄钦添被推选为 2008 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10 年广州亚运火炬手,陆宇鹏被推选为 2008 北京奥运会巴基斯坦传递火炬手。大沥醒狮展现了其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令海内外人士赞叹不已。在全力发扬传承的同时,大沥镇政府非常重视对醒狮“非遗”工作的保护,自 2006 年,大沥的醒狮被列入国家和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麦边舞龙于 2013 年被列入佛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钦添获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授予“活力非遗”2013 年度致敬人物。三、狮舞岭南,奋发有为近年,大沥镇将群众文化与传统醒狮习俗有机结合提升,着力推出和打造“龙狮舞.大沥情”特色文化品牌,依托这个更高的平台,先后举办:全国传统醒狮活动研讨会、“嘉洲杯”全国(大沥)龙狮邀请赛,连续举办了六届大沥镇传统醒狮大赛。

 “龙狮舞·大沥情”文化系列活动推出“醒狮传情”、“笔墨书情”、“暖意融情”和“歌舞升情”四情并举,全年系列活动近 300 项,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沥文化工作永不止于现状,将一如既往,围绕“龙狮大沥”文化强镇发展战略,加强大沥民间醒狮发展工作, 通过醒狮的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以及与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增强大沥镇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强身健体,活跃身心,打造文化品牌,弘扬醒狮精神,携手共迎大沥文化大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继续将光荣和辉煌抒写在这片热土上!参考文献:[1]陈初华 .这里根植文化——广东佛山南海大沥文化建设纪事 .2011。作者简介:

 李智勇(1970-),男,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开展,现任佛山南海大沥镇文化站站长。29

篇九: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12年第2期民 俗 研 究No.2 , 2012总第102期 Folklore Studies  Serial No.102清代到民国年间广州及佛山的武馆与劳动者互助组织———以广东醒狮的传承者集团为中心彭伟文 [作者简介]   彭伟文,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教师、浙江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浙江金华321004 )。①   主要参见付起凤、付腾龙:《中国杂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ISBN中心)各卷等的有关论述。②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总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国 ISBN 中心, 1993 年,第 116 页。③   李灿窝:《闲谈中国的传统狮艺》,邓富泉:《侠医黄飞鸿》,作者个人出版, 2007 年,第 148 页。④   林维迪:《醒狮报平安》,广州市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文史资料》 46 , 1992 年,第 226 页。  [摘  要]   清代到民国年间,广州及佛山一带传承醒狮的武馆,不仅仅是修习武艺的场所,还是一种非精英的互助性组织,具有由劳动者构成的不安定阶层的广域互助网络的功能。虽然没有形成书面性的规定,但武馆从业者在与体制互相合作、互相折冲的同时,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秩序,并通过这种秩序抑制纷争。在行政体制和法律尚未完善、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不安定阶层的世界里,这种秩序为维持社会的安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关键词]   武馆;互助组织;广东醒狮前言:醒狮、武术与武馆广东醒狮是中国南方舞狮的代表之一,同时也可以说是最为广东人所熟悉的民间艺术之一。醒狮普遍被认为起源于清初的佛山,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大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广泛分布。狮头和狮被鲜艳华丽,舞蹈动作刚猛灵活兼而有之,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20世纪90年代,以清末民初的著名武术家和醒狮高手黄飞鸿为主角的电影系列作品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使醒狮的影响超出了广东省而遍及全国。一般而言,中国的民间舞蹈大多是由辗转各地以卖艺为生的艺人或者在农闲期间以之作为副业谋生的农民传承的。① 但是,醒狮作为一种分布广泛、引人注目的民间艺术,其传承者与众不同。因为,它的主要传承者既不是艺人也不是农民,而是在都市生活,并且有各自本职工作的产业劳动者和由他们组成的劳动者组织,以及与这些组织有着紧密关联的武馆。除颇具特色的狮头和狮被之外,舞蹈动作以南派武术为基础,也是使广东醒狮有别于中国的其他舞狮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关于广东醒狮的资料中,它与武术的关联随处可见。如:“舞蹈采用南派武功”② ,“狮艺乃中国传统武术技艺之一” ③ ,“最初狮舞是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 ④ ,“他们舞DOI:10.13370/j.cnki.fs.2012.02.002

 狮的身形、手势和步法,必配合自己一派的武技动作”① ,“传统狮艺的套路有其存在的价值” ② ……此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由这些记述可见醒狮的动作与武术,而且它与南派武术密切相关。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狮舞是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这一说法。有关醒狮的资料虽然不多,但是可以说,几乎所有与醒狮有关的资料中都可以看到武馆的身影。再举几例以作说明:自清代至民国时期,人民多尚武、当时武馆林立,每间武馆,都有“狮会”设立,在练习武功之外,对舞狮的艺术,都苦学苦钻。③当代佛山狮头扎制艺人主要有黎德、黎勤、黎伟等。……黎勤1923年生于佛山扎制狮头世家,……是佛山黎家狮头传人。他扎制的狮头形象生动传神,多为武馆狮会团体所用…… ④一般武馆都设狮。⑤有些工人为了反抗压迫,进行团结互助,或则参加武馆,学些技击来自卫,或则组织带封建性的狮会,……这也是佛山武馆狮会组织特别多的一个原因。⑥佛山醒狮武馆林立。⑦由此可见,武馆与醒狮紧密关联,在醒狮传承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时,从上面的资料中,还可以看到狮会、武馆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关联。那么,武馆作为醒狮的主要传承团体,和当时的劳动者组织有着怎样的关系?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由劳动者构成的不安定阶层明末清初的南海人陈子升曾经写道:“佛山地接省会,向来二三巨族为愚民率,其货利唯铸铁而已。迩年流寓丛杂,商贾充塞,土著射利,并室而居,以取赁值。客胜于主,里巷骈阗,比于城市。”⑧ 明清之际佛山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实际上充塞于佛山街头的“流寓”,大多并不像陈子升所记述的那样是“商贾”。正如乾隆《佛山忠义乡志》(以下,各版本的《佛山忠义乡志》均略称《乡志》)所载:“乡固市镇也,四方商贾萃于斯,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挟赀以贾者什一,徒手而求食者则什九也。”⑨ 流入佛山的外来人口中,大多数是没有资本、希望在此谋得一职以维生的“贫民”。明末清初,即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人口发生了爆炸性的增长。其中,尤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甚,耕地严重不足,以米价为首的生活成本急剧上升。同时,“摊丁入亩”制度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家乡,有的迁到尚有大量未开垦土地的四川或米价较低的江西等地,有的则进入能提供工作机会的城市求职,希望能学得一技之长,维持生计。就这样,中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太平年代的大规模自主性人口流动,从而带来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在这样的形势下,工商业发达、对自由劳动力存在大量需求1 7清代到民国年间广州及佛山的武馆与劳动者互助组织———以广东醒狮的传承者集团为中心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区瑞芝:《佛山民间龙、狮舞及的源流史略》,佛山市政治协商会议文史组·佛山文史志编辑办公室:《佛山文史资料选辑》 5 ,1985年,第60页。李灿窝:《闲谈中国的传统狮艺》,邓富泉:《侠医黄飞鸿》,作者个人出版, 2007年,第154页。区瑞芝:《佛山民间龙、狮舞及的源流史略》,佛山市政治协商会议文史组·佛山文史志编辑办公室:《佛山文史资料选辑》 5 ,1985年,第60页。林明体:《岭南民间百艺》,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284 页。陈艺林、周逸天:《佛山鸿胜武馆始末》,佛山市政协文史组、佛山市史志编辑办公室:《佛山市文史资料选辑》 1 , 1982 年,第57 页。陈雄志:《佛山工运的片断回忆(稿)》,佛山市政协文史组、佛山市史志编辑办公室:《佛山市文史资料选辑》 1 , 1982 年,第 25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总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国 ISBN 中心, 1993 年,第 116 页。(清)潘尚楫、邓士宪:同治《南海县志》卷八,舆地略四。(清)陈炎宗: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

 的两大都市广州和佛山,便吸引了大批周边失去劳动力的农民。佛山的手工业向来发达。据乾隆《乡志》记载,“吾乡谬以饶富闻而无蓄积之实。鳞次而居者三万余家,其商贾媚神以希利,迎赛无虚日。市井少年侈婚娶,闹酒食。三五富人则饰其祠室以自榜。故外观殊若有余,而其人率无田业。”① 虽然这是一段带有明显农本主义倾向的记述,但是由此可知,当时佛山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而同时又以富饶著称。此外,道光《乡志》中有“乡田皆两熟,谷美亦甲他处,唯习农者寡,获时多倩外乡人”② 的记载。《佛镇义仓总录》也记载道:“佛山镇内五方杂处,耕农者少,工作人多。”③ 可见佛山镇中,从各地迁来的人混杂其中,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从事的不是农业而是“工作”,即手工业。乾隆《广州府志》则说“佛山地广人稠,俗杂五方。白沙多烟皮为生,官窑等乡逐末者众,平州、张槎、山南则多富室”,④ 不仅佛山镇本身,其周边地区的情况同样是手工业较农业为发达。光绪初年,早午晚三餐时间随茶水供应面条或者点心等简单食品的茶居大量出现。⑤茶居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期的广州十三行,很快在珠江三角洲流传开来。⑥在佛山,点心等简单食品原来是由经营正式筵席的姑苏菜馆作为副业兼营的,自茶居诞生以来,“每日到品茗者多工界中人,”⑦ 很明显,茶居并非正式用餐之处,而是作为企业间联络和商谈的场所为“工界中人”所喜爱,佛山各项产业的繁荣也由此可见一斑。在佛山当时的各项产业中,制铁业历史尤为悠久,是佛山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进入清代,佛山制铁业的规模更大,占据了广东制铁业的中心地位。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铁莫良于广铁。广铁产山中。凡有黄水渗流。则知有铁。……诸炉之铁冶既成。皆输佛山之埠。佛山俗善鼓铸。……诸所铸器。率以佛山为良。计炒铁之肆有数十。人有数千。”⑧ 乾隆《乡志》则记载,“炒铁之炉数十,铸铁之炉百余”,由于“昼夜烹炼”,佛山“气候于邑中为独热,”⑨ 工人人数估计超过10000人。 瑏 瑠此外佛山还有大量铁丝工场,道咸年间达到高潮,“工人多至千余”。关于其他产业,据《道光九年鼎建帽绫行会馆喜助工金碑》记载,仅为当时佛山的18个纺织业同业公会之一的帽绫行,就有1109名劳动者会员。 瑏 瑡清代佛山的劳动者人数并没有一个统计数字,考虑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 )有同业公会175个,可以推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同时,人口的增加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道光十一年(1831 )年蒸酒行成立之时,佛山镇内有酿酒工场30余家。 瑏 瑢关于广州的产业情况,则无法找到像佛山这样详细的记载。但是,有史料表明,仅乾隆年间成立的广州刺绣行业公会绵绣行,就有劳动者3000余人。 瑏 瑣1894年全国共有产业工人70060人,其中广州工人就有10300余人, 瑏 瑤 广州工商业的发达可见一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劳动者大多数原籍并不在广州或佛山,而是陈炎宗所说的“萃于斯”的“四方之贫民”。据光绪《四会县志》,靠农业已经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民,从嘉庆年间开始将子弟送往佛山和广州“学工艺”。但是,按照2 7民俗研究· 2012年第2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瑏 瑠 瑏 瑡 瑏 瑢 瑏 瑣 瑏 瑤(清)陈炎宗: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三《乡事》。(清)吴荣光: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五《乡俗》。(清)《佛镇义仓总录》卷三。(清)金烈、张嗣衍、沈廷芳:乾隆《广州府志》卷十《风俗》。汪宗准、冼宝干: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叶春生:《融中西于一炉,集食艺于一堂———广州茶楼文化研究》,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都市民俗学发凡》,学林出版社, 1992年,第40-52页。汪宗准、冼宝干: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408-409 页。(清)陈炎宗: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198 页。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第 208 页。汪宗准、冼宝干: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林明体:《岭南民间百艺》,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58 页。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广州百年大事记(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内部发行, 1984 年,第 89 页。

 当时的风气,若非生计十分困难,都会尽量避免让子弟离乡,不仅自己“讳言之”,还会招致闲言。及至“道光之初,俗渐奢华,富者日贫,贫者盖不能给,遂相率往佛山省城以图生计”,甚至读书人也“多就馆于省镇南海各乡”。①广州和佛山就是这样收容了周边地区的过剩劳动力,为他们提供了谋生的机会。就这样,广州和佛山集中了大量的外来劳动者。佛山打铜行和铜箔行的劳动者大多来自肇庆;② 广州搭棚业的劳动者大多来自肇庆、高要,多经先入行的亲友介绍,离开故乡到广州工作; ③ 广州制革业的从业者则大多年来自南海的寨边、罗村一带,从道光年间开始在广州西郊开业,到1940年底,市内已经有10家制革工场,从业者多达数百人。④这些背井离乡的劳动者,无疑是抱着寻找受雇机会的目的来到广州和佛山的。但是,等待他们的决不是安定的生活。乾隆年间,佛山的社亭铺猪仔市圩地每天早上都聚集着大量等待受雇的纺织机匠,乾隆三十九年(1774 )人数上升到数千人。由于猪仔市是佛山望族梁姓的私有地,正在其家庙门前,不胜其扰的梁家不得不上书两广总督请求禁止。但是,最后两广总督下达的晓谕只是规定天明即散,仍然允许机匠在梁氏家庙前站立等待雇主挑选,足见雇用形势并不乐观。广州的建筑工人则每天早上在固定场所聚集等待工作机会,称为“企市”⑤ 。这些离开故乡,在广州和佛山谋生的劳动者不仅无法保证得到雇用,即使获得工作机会,也面临着随时被解雇的危险。在广府地区广泛分布着“无情鸡”的习惯。每年正月初二是新年开工的日子,雇主必定召集雇员,发放红包,一起吃饭。席间雇主若将鸡肉夹到某个雇员的碗里,即表示这名雇员遭到了解雇。⑥碰到这种情况,雇员不仅不可能获得抗辩的机会,甚至连被解雇的理由都无从得知,除默默离开外别无选择。对“空手求食”的“四方贫民”来说,遭到解雇也就意味着断了生路。同时,与同行的竞争、和雇主交涉薪酬、适应新环境等,都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这里,笔者将这些离开了土地、没有资本、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群体称为不安定阶层,在当时的农业社会中,他们没有与雇主建立长期雇佣关系,在生活和社会关系上均处于不安定状态。对这些无法得到宗族等血缘性社会组织,或者村落等自然发生的地缘性社会组织的保护和扶持的人来说,参加或结成非血缘性的,类似于工会的组织,可以说是很自然的选择。二、西家行与东家行清代的佛山可谓会馆林立。直到明代末年,史料记载的会馆还只有一家,⑦ 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 ),已经是“佛山镇之会馆盖不知凡几矣”⑧ ,道光《乡志》罗列的会馆有19家。

 ⑨根据罗一星的统计,清代到民国期间,佛山有史料记载的会馆共有88家。 瑏 瑠所谓“会馆”,正如酒井忠夫所言,“明末清初以来,成立于交通枢纽城市。会馆的共同体包括3 7清代到民国年间广州及佛山的武馆与劳动者互助组织———以广东醒狮的传承者集团为中心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瑏 瑠(清)陈志喆,吴大猷:光绪《四会县志》编一《风俗》。汪宗...

篇十: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三星狮”发源于佛山禅城,是一种原始狮艺文化,它没有被外来醒狮文化所冲击影响,更联系着其他本土历史文化,但如今正在面临式微甚至消亡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对佛山禅城的考察,采访了多位醒狮市级传承人,调查传统三星狮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对策,以帮助三星狮的传承与发展。一、佛山三星狮的现状与危机1. 在表演市场处于边缘化醒狮由传统的地狮发展到今天的髙桩狮、水上擂台等难度高,利用杂技形式来吸引观众眼球,甚至还新出现了像真正的体育项目那样比赛的“竞速南狮”和“障碍南狮”。比赛时都不需要用鼓乐配合,对于醒狮文化发展到某种程度上反而倒退、变味了,几乎要变成另一种比赛运动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功架,老人看传统,年轻看难度,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从根去整理和发掘,需要一系列的发掘,也是传统狮重点抢救的方向。醒狮有传统三星与七星之分,表演或比赛中多数队伍主要都用七星的鼓点和舞法,但三星狮的身影却难能可见,再走出佛山就难见三星狮的踪影了,且在各大论坛和视频都很难看到。三星狮只有佛山独有,现在的街头巷尾乃至赛场上,各团队基本是以七星狮来演绎,而三星却比较少见,因为它普及面不广,比赛规则上有相当限制,显得有点“水土不服”,致使让外界难以接触,出外交流的机会也显得更加渺茫了。时至今日,舞三星狮的师傅们已逐渐老去,三星狮的传承更是迫在眉睫。2. 城镇化进程带来冲击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以莲塘村为例,村里的村容村貌发生很大的变化,政府加大传统“三星狮”发源于佛山禅城,是一种原始狮艺文化,它没有被外来醒狮文化所冲击影响,更联系着其他本土历史文化,但如今正在面临式微甚至消亡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对佛山禅城的考察,采访了多位醒狮市级传承人,调查传统三星狮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对策,以帮助三星狮的传承与发展。一、佛山三星狮的现状与危机1. 在表演市场处于边缘化醒狮由传统的地狮发展到今天的髙桩狮、水上擂台等难度高,利用杂技形式来吸引观众眼球,甚至还新出现了像真正的体育项目那样比赛的“竞速南狮”和“障碍南狮”。比赛时都不需要用鼓乐配合,对于醒狮文化发展到某种程度上反而倒退、变味了,几乎要变成另一种比赛运动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功架,老人看传统,年轻看难度,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从根去整理和发掘,需要一系列的发掘,也是传统狮重点抢救的方向。醒狮有传统三星与七星之分,表演或比赛中多数队伍主要都用七星的鼓点和舞法,但三星狮的身影却难能可见,再走出佛山就难见三星狮的踪影了,且在各大论坛和视频都很难看到。三星狮只有佛山独有,现在的街头巷尾乃至赛场上,各团队基本是以七星狮来演绎,而三星却比较少见,因为它普及面不广,比赛规则上有相当限制,显得有点“水土不服”,致使让外界难以接触,出外交流的机会也显得更加渺茫了。时至今日,舞三星狮的师傅们已逐渐老去,三星狮的传承更是迫在眉睫。2. 城镇化进程带来冲击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以莲塘村为例,村里的村容村貌发生很大的变化,政府加大对村里基础设施的建设,村里建有居民活动中心,公园里也有全民健身运动器材,人们从事和参与体育运动有多样化的选择,城镇化改变了旧村的布局,也推动了其他体育运动的发展。随着传媒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电视、APP 等欣赏到的体育竞技项目越来越多,喜欢看奥运会世锦赛等,更注重体育竞技项目的刺激性和竞技性,特别是西方的竞技体育强调更高更快更强,能够激发观众们的欣赏欲望。年轻一代更加擅长网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等,追求竞技体育带来的新鲜感和冲击感,相比之下,传统的舞狮体育运动却很少受到关注和喜爱。虽然舞狮运动也朝着竞技方向发展,如高桩狮,但动作难度不多,比赛时都有一定的套路,多加练习就熟能生巧,没有挑战性,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少。3. 缺乏传承人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延伸到舞狮的传统习俗上。

 ① 醒狮市级传承人庞兆升师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年轻人怕辛苦,都不愿意去学舞狮,愿意学的年轻人会把舞狮当做一种兴趣爱好,并不是一门手艺,所以学得不精。佛山传统三星狮一直活跃在农村居多,随着经济发展,有舞三星狮传统的村居基本没有舞了,老艺人很多都“走”了,年轻一代青黄不接。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三星狮所使用的狮头大,装饰多致使较重,舞起它来比较费劲,这就要求舞狮人的力气要大,武术功架要好。再加上海外反传回来的醒狮文化的影响,一些外来元素被年轻一代所青睐,同时忽视了本土传统狮艺的发展,形成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原因之一。老前辈都是将舞狮当做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艺,深入学习舞狮文化,舞得精彩才会有人请去舞狮,所以老一辈的人舞狮技术高,武术舞狮集数十年的功法。

 ② 狮队教练陈汝安师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狮队里面的成员大多数人是有两份工作,一份是养家糊口主要的经济来源,第二份工作是在狮队兼职,平时训练时间大多数是安排在下班后大家空闲的时间。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只是把舞狮当做一种兴趣爱好,并没有全身心要投入学习舞狮的热情,缺少练习的时间和练习的热情,舞狮虽然容易入门但是很难做到技艺高超。三、传承与发展对策:1. 加强对三星狮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佛山传统三星狮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对策

 ——基于对佛山禅城的考察摘要:“三星狮”发源于佛山禅城,是一种原始狮艺文化,它没有被外来醒狮文化所冲击影响,更联系着其他本土历史文化。从我国非遗保护实践来看,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传统狮舞正在式微甚至消亡,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对佛山禅城的考察,调查传统三星狮的现状、问题和研究对策。关键词:传统“三星狮”;现状;问题;研究对策;佛山禅城第一作者:刘殷同第二作者:伍巧仪、谭丽莉、麦文惠、文梦琪思 想广场 |

 OPINIONS

 万方数据

  OPINIONS

  | 思想广 场

 2018年3月下旬刊总第449期 | www.chinachizi.com | 赤子

 101三星狮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遇到了诸多新问题,在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危险的情况下,至今仍能看到醒狮竞赛、表演等娱乐活动,表明醒狮在健身、娱乐、观赏等方面的价值与现代人们的需求是合拍的,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类文化遗产都具有“非物质”的成分,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具有“物质”成分,纯粹的“物质类文化遗产”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对于醒狮文化遗传的保护,我们不可能将文化遗产撕裂开来,仅从物质或非物质层面进行简单的保护,因此,要完成三星狮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须收集和整理岭南醒狮产生、起源的相关的文本资料 ; 融合各个流派的舞狮技术,进行技术整合和创新 ; 对一些较为古老的表演套路、器具等文物遗迹的保存理应成为保护和传承中重要的一环,例如组织专业人员收集整理好有关于三星狮的起源、历史的相关文本资料,抢救性地记录三星狮的鼓谱、鼓技、鼓法、步形、步法、动作,对现在三星狮的老一辈的传承人进行口述史的访谈记录,然后再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归类和整理,使之成为一本著作,并对其进行一些数字化的记录,只有有所记录才不会把传统的东西丢失了,才不会让三星狮的精彩丢了,很多传统文化都是因为没有记录而从某一代人手里永远消失了,有记录可查,有经典可以追求才会有不断上进的心,才能保留最精彩的部分。2. 对三星狮进行创新性的保护:(1)时代正在不断向前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加快了,生活习惯改变了,审美也随之产生变化,传统文化要生存下去,必须创新,否则就遭淘汰。为此应该在三星狮原态保护的另一种基础上做出一些创新发展,比如说让三星狮融入高桩狮里面。舞高桩的时候可以把三星狮的一些鼓法以及神态糅合进去,让它更加多地体现南狮的一些传统意蕴出来,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三星狮要适应社会的步伐,现在的人都很忙,可能有时候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会有很多的耐心去欣赏很长的三星狮的表演,所以有必要去编排一些短一点的但能体现精彩的节目,让年轻人也可以有时间去欣赏,而不是看到时间很长就不看了。要从现状出发,不能要求观众去适应三星狮,而是让三星狮去响应观众的需求。(2)转变三星狮的表演场域,三星狮的展演不应只是局限于在民俗场合,而是应该在国家舞台展演,政府应该为三星狮的表演提供更广的表演场域,更加自觉地去兴办一些文化展演比赛,为三星狮提供更好更广的表演舞台,转变表演场域,把三星狮这样一种文化展现给更多的人看,同时,现在人们最爱的电影也可以成为方向,例如: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以深厚的武术功夫和出神入化地表演狮子出洞、狮子滚球、狮子采灵芝、狮子上楼台、狮子吐球等狮艺著称,开创了南派醒狮“武”与“舞”相结合的先河,形成南北狮王争霸的格局,自 1949 年以来,以黄飞鸿为题材的电影共拍摄了一百多部,其中大部分电影都有醒狮表演,以武术、醒狮、正义、爱国、经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黄飞鸿电影的一条主线,更是世界影坛中的一朵奇葩,历久不衰,为醒狮文化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借助现代传媒将醒狮表演搬上银屏,以武术与醒狮相结合的体育旅游业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醒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与电影相结合更加容易让人接受,让人欣赏,这不仅是商机,更是做推广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醒狮的魅力,单纯醒狮可能不让人接受,结合其他东西或者它就焕然一新了,武术与三星狮的传承息息相关,根据老前辈的一种说法:“未学舞狮先学功夫,未学功夫先学跌打。”由此可见,功夫是一种基础,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佛山三星狮传承着佛山五大拳种之中三种:“洪拳、咏春拳、白眉拳”。正所谓水乳相融,武术中有醒狮,醒狮中有武术。武术已作为醒狮活态传承的一种载体。为此,我们要促进武和狮的一体化传承,政府应该在支持醒狮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武术的发展,给予武馆的发展一些实质性的支持,练武术的应该和舞狮的交流合作,共同去宣传武术和舞狮,让大家了解武术的同时也了解舞狮,发扬武术的同时也发扬舞狮,这结合得对,就能实现双赢。(3)找一些专业的人才与传承三星狮的师傅进行合作,筹备编与三星狮有关的狮剧,传承人负责提供师傅传下来的传统青套路,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以及人才编剧支持,将传统青等套路编成狮剧,并且广泛在社会中推广,可借助电视媒体等媒介把三星狮的狮剧搬上银屏,就像电视上的记录片一样,它可以不长,但必须突出三星狮的特点与精彩,这是一个具有连锁反应的东西,如果好,那就会给人一个好影响,别人下次还会有兴趣,如果不好,那会从一开始就让人失去兴趣,同时的,应该从自身出发,不要像以前一样,只有大节日或者喜庆的时候才出狮,可以像其他演技一样,随处表现,这样才能无孔不入,增加更多的观众,从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三星狮的文化。3. 对三星狮的政府和政策上的保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传承人奖励机制,采取多种途径培养三星狮的传承人。首先,要保证传承人的基本权益。政府应有针对性地投入资金,可以对自觉参与三星狮传承工作的舞狮人定期发放津贴,辅之以适当的物质奖励,让他们可以无后顾之忧,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传承三星狮的技艺上。除物质保障外,政府还应给予舞狮人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例如授予荣誉称号、让他们上电视等,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传承三星狮技艺的热情,同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配套的国内法律、政策和行政环境。2001 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提出 :“每个国家都应在遵守其国际义务的前提下,制订本国的文化政策,并采取其认为最合适的行动方法,即不管是在行动上给予支持,还是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来实施这一政策”。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在拟议之中。显然,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还极不完善。因此,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其辖区具体情况,要建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专门的醒狮研究机构,逐步实现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社会中普遍存在文化遗产的过度商业开发等问题,进行强力整治。人才培养方面,要从娃娃抓起。可以通过三星狮文化进校园的形式,与学校建立联系,在学校建立三星狮文化传承基地,在中小学开展有关三星狮文化的宣传活动,从小就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三星狮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三星狮文化的认识。可以在学校内组织多一些三星狮的文化表演,先引发他们的兴趣,再开设一些关于三星狮的兴趣班或者是讲座等,将三星狮有选择地引入学校课堂,加强三星狮在学校的推广,从中选出有兴趣的优秀人才进狮队加以培养,为了处理好学艺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建议政府应给予这些进行三星狮培训的学生以某种升学上的好处,比如对醒狮文化贡献突出者作为特长生而加分,对参加区级、市级或省级比赛中得奖的学生予以考试加分等等,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 谢明川、苏若可:《黄飞鸿与醒狮及其 21 世纪的动态展望——兼论武术与舞狮的完美结合》,G852.9[2] 朱淑玲:《民间乡村传统舞狮与佛山文化建设》,G812.4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佛山醒狮文化传承 醒狮 佛山 传承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