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5篇

发布时间:2022-09-27 13:50:04 浏览数: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5篇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 1爱和自由读书感悟 爱和自由读书感悟篇1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5篇,供大家参考。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5篇

篇一: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

爱和自由读书感悟

  爱和自由读书感悟篇 1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认真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开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屡次反复。蒙特梭利说:假如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她又说: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详细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络。有过孩子的人知道,或者接触过孩子的人也知道,儿童喜欢反复进行一件事。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孩子讲故事,成人一般看一遍就不再看了,反复让成人生厌。但是儿童不这样,儿童是今天听这个故事,明天也听,后天也听,十天半个月他老听这个故事,不让换新的。儿童从故事里的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认真为儿童选书,最好你先读一读。因为很多书逻辑上有错。假如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是名家译的,名家配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就放感悟多。

 孩子的感觉训练也经常是这样。假如他今天摸这个瓶子,他会不断地反复地摸,摸呀摸,然后你告诉他:这个是瓶子,把概念同孩子大脑内的感觉配上对。当你把瓶子拿起来让孩子触摸的时候,他感觉到的就是一个详细的概念。

  2

  但是,假如我们把瓶子的照片印在纸上,再让儿童看,它就是一个半详细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假如这个时候用文字告诉孩子瓶子,这时候它已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和时机要把握好。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详细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像,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使现实充满了意义,使概念生成过程是完整的,从而使概念亲密结合于现实,这个原则使儿童开展起驾驭现实的能力,而不是去神游。

 一旦掌握了某个概念,儿童就会使这个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联络起来。比如说儿童今天经验了瓶子,又经验了圆,有了这两个概念,儿童就会把这两者之间联络起来,这种联络不用人教。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儿童刚刚开始说妈妈,爸爸,突然有一天就一长串一长串句子说出来。这就是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很多概念,他把这些概念连接起来,由他自己来组织,不依靠成人。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有时当我说给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说:那照你这么说,农村的孩子应该开展得很好,因为没有人管嘛,一天到晚在荒滩野地里玩!这里的问习题在于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少儿院来了一个孩子,他在农村长到四岁。他见了牛说肉肉,见了鸡说咕咕咕。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涂。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叫牛,他叫牛肉肉。我当时感到很惊讶,就跟教师说:他在农村,他本来应

  3 该知道这些概念的。实际不是这样,因为他在农村接触过这些东西,也有感觉,但没有人给他概念正确表达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到过提升和开展。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得很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比如一个教师拿一朵花,或者一件衣服,告诉孩子这是红色,那么这个教师就没有做到用一种方法把孩子的内部注意力固定在某一个事物上。因为她同时给孩子指示了很多东西:衣服、颜色、穿衣服的这个人

 假如你用色板给孩子解释颜色就不同了,那是一个隔离出来的实物。儿童看色板的时候,他的视觉能排除任何其他颜色的干扰、刺激和引诱,而单独感觉这一个色,并建立一个概念。你问:这是什么颜色?紫色,它的准确名字叫紫色。假如你是用色板给孩子这样说紫色,孩子可能就会对你说:你穿的衣服也是紫色的,我们少儿院开的什么花也是紫色的,还有我们那个教具也是紫色的这个过程显然是一个从详细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儿童早已在生活中看到和感知到了紫色,但并未概念化,这一概念一旦建立,儿童就会把这个颜色使用在任何一个物品上。假如你用花教的话,儿童会认为花是红色,红色是个花。

 蒙特梭利给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她提出的第一点要求是:教师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三角形,蒙特梭利教育中要求只教

  4 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之间的概念的联络。也就是说?我拿出这个三角形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不再说别的。

 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假如要让儿童概念掌握得准确、快捷和彻底,你还必须准备两三件供儿童比照抽象的东西,比如色板,你要在两三个不同色板中指示颜色。比如三角形,你要在不同形状中比照,比如在圆形、方形中指示三角形。不然的话,儿童会把语词暂时存在记忆中,等待抽象的时机。这个过程可能很长。

 儿童可以通过名称建构他的意识活动。比如,儿童对球体的认识可能来自于皮球,也可能来自于球体(教具的一种),也可能来自于圆月等,当成人说到球体或圆时,儿童可以通过记忆,在思想中把名称和物体联络起来。这是从普遍意义来讲的。在详细的教学中,我们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个准确而详细的概念,当儿童不能指给我们这一物体,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儿童还没有将名称和物体产生联络的能力。让我们学着等待儿童的这种心智状态的来临吧。

 蒙特梭利说:假如孩子没有犯什么错误,教师即可以唤起和这一物体概念相关的活动。这个错误指的是,儿童是否准确、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前不久,我对六岁的儿子说:你一生追求什么?他说:玩!我说:我指崇高的理想。他问:你说什么?我说:真、善、美怎样!他说:打针的针吗?我心想:我不能说真理的真,他不懂。我说:真实的真!他哈哈大笑说:你为什么不说真理的真呢!真实、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开展。也就是儿童完全掌握了这个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加入另一个内容。

  5

  当我们给孩子讲生物链时,我们讲到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腐烂之后的动物如何滋养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会马上说:噢,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大孩子会说循环。甚至一个小孩子,他不断用手比画着,想表达什么,画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这时我们只说循环。把这一词汇同他的大脑的概念配上对就足够了。

 蒙特梭利说:关于将孩子所学的概念一般化的问习题,即把这些概念应用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我其实不主张在一定时间,甚至在几个月内上这样的课。儿童假如将他已掌握的概念,在对环境的自发的探索过程中一般化,这是一个内在机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它需要时间,有的儿童可以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长的时间。这是个认知的延迟问习题,不仅儿童,成人也有。当你告诉儿童这些内容的时候,可能儿童一年都不使用这个概念。但是一年以后,孩子遇到相同环境的时候,他可能突然就说出来了,并领悟了它全部的意义。有的孩子是当时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用;有的时候你以为孩子没有掌握,其实他已经接受了,只是他还没有使用而已。

 我儿子四岁时,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他对色基本上认识了,但从不对我谈起,似乎对色一无所知。前不久,我孩子突然开始对我说:妈妈,你看,这个颜色是浅粉色的。这个颜色比这个淡色深一点,是深粉色的。一天到晚总给我说,我也没在意。说多了我才感觉到,逻辑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组是三元色,第二组是间色,第三组是从深到浅,有七块深浅不同的色)他已经掌握得很好,并能自由使用了。也

  6 就是说,他已经将概念一般化了。

 关于蒙特梭利教具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小故事。我们的色板大都是木头做的,中间一块板子,两边是白色的。我知道有些色板是塑料做的,塑料跟木头在感觉上不一样,塑料的很轻,你拿一下木头和塑料就会发现。假如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块很漂亮的木头,一块像方砖一样大小的木头,你一定会捡起来。假如是一个塑料块你很可能不去捡起来。到底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们做了成人,我们已经不太能说清我们更原始的感觉了。但我认为大自然非常巧妙,生命的本质可能跟自然的东西相通。儿童喜欢摸木头的东西,确实,就我们感觉,色板假如做成塑料的话,它有可能给孩子产生一种玩具的感觉,非常有可能。有的木头做的乘除法板很大,抱起来是很有重量的。有时候孩子抱不不动,贴在肚子上靠腹部的力量来抱。假如做成很小的,或者做成塑料的,那个感觉就全部消失了。

 做教具的刘教师拿了一块木头,像书那么厚,像成人的手掌大小。我儿子看见以后就要了来。结果那块木头在那一周就吃香得不得了。少儿院的孩子一般不强制拿别人的东西,但那块方木块例外。只要辛辛不小心放到哪儿,一回头方木块准就不在了,立即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那个孩子一不注意,又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晚上辛辛站在门口大哭,说:我的木头让琪琪拿回家了。我说:什么木头?妈妈再给你找一块。不!就那块木头,就那块木头!后来我问刘教师,他说:是我们工厂的一块木头,我觉得特别好,摸着特别好,我就给辛辛了。我对儿子说:你不要着急,妈妈明天给你拿来。

  7

  第二天,那个木块又出现在少儿院里,一个传一个。后来我就问:这个木块到底有什么机密呢?刘教师全家都是木匠出身,他说:木头很奇异,尤其那种言林术,拿在手里的感觉妙趣横生。至于这个妙趣横生妙到什么地步我说不出来,但是我们的教师都有感觉,刘教师说他极喜欢摸。这就让我想起日本的一本小说,一个小孩子摸葫芦,上课摸,睡觉也摸,干什么都摸,最后别人把他那个葫芦硬是给砸了。这当然就毁坏了孩子对这个葫芦的感觉能力。

 这个木头块那段时间成为孩子们的黄金块,它传了很久,我儿子为它哭过好屡次,一个月后,它神秘地消失了。

 爱和自由读书感悟篇 2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这本书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在这里,希望推荐给广大家长朋友们,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迪。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习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安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8 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习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屡见不鲜,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丢失了方向,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芒绚烂的自由。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抱怨他、责备他、怒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

  9 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怒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受,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受,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假如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将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互相平等,人与人互相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其实不遥远。假如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妙,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将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作为成人,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毁坏。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

篇二: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

瑞雪《爱和自由》有感

 看书的时候边看边自责为什么没有早点开始看这本书书中说的基本是适合孩子 0-6 岁之间的心路历程 我的儿子已经过了 6 岁 不知道现在开始做还来得及吗现就讲讲其中印象最深的几点。

 一、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所以说“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 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 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但是今天 当我们把儿童的自我、 知识各分一堆时 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

 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 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 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 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

 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 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二、“教”孩子可能是奴役孩子。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 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

 他为着自己的独立会冒很多险 会进行各种探索。到三十岁的时候就能获得完全的独立就会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献给别人奉献给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么对这个人来说他就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独立。没有独立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独立程度来使用自由而这一切又基于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当他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给予的爱和自由是一环连着一环的。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这个自由不是指条件而是一种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我们才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才不会在思想和意志上丧失做人的权利才不会受奴役。这些成人可能就在孩子们身边正在为“教”孩子而尽力。我们想教给孩子我们用我们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我们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在奴役孩子。就算不讲负面的结果就算只讲正面的情况又能怎么样呢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如果儿童在他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经验那他自己就是他自己的主人但现实是我们成人认为这个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这种强制之后这方面的能力被成人奴役了他跳不出成人给他设的框框这就是所谓的“画地为牢”。

 三、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

 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成人不独立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三十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当妈妈的必须多爱孩子不能多爱自己因为孩子是依靠爱而走向成长、走向独立、走向充满幸福的人生。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

  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有了爱才谈得上独立。

  四、爱的规则到底是什么 爱是怎么回事呢爱首先是一种心境。

 爱孩子首先意味着不能忽视孩子。爱不是偶尔关心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偶尔的恨一种用“打”来发泄的恨尽管你说这是因为爱他恨他不争气说是要培养天才儿童依我看正常儿童我们都极难看到。家长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被拔苗助长成一个个早熟的成人。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什么是顺从在感情

 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

 爱是一种感觉一种细微的情感一种心的投向和归属那投向中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轻松感、幸福感一种完整的、被解救的感觉。爱其次是一种给予的幸福因为你曾感受过爱知道被爱的感觉。而给予就是独立的内涵。

 爱的规则到底是什么 这七条规则是

 一、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二、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力自由支配自己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就都是别人的东西)。

 三、 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

 四、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请等待” )

 五、 不可以打扰别人。

 六、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力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伤害和侵犯他人。

 七、 学会说“不”

  建立有弹性的规则并且在情景中进行。

  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 使孩子拥有安全感 使孩子有序地和环境与他人相处。

 大家能够透过规则发现一个秘密 规则不是制于孩子的 规则是保证每个孩子在生存环境中都能够获得爱和自由获得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每个孩子的成长是有保证的。我们不能让孩子的成长成为偶然性 我们要让孩子的成长成为必然性。

 这样的必然性怎么完成呢就是靠秩序和规则来把握包括校长、老师、孩子都是这样。

  这就是这个教育机构为什么要崇尚爱、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是这样管理也必须成为这样。如果不成为这样的话这种教育就没办法搞下去就会被权威和权力斗争取代而僵化。

  权力斗争中的人无不被压抑。校长压抑老师老师压抑孩子。简单的说校长的气撒到老师们的身上老师们的气往哪里撒啊谁比他最弱小孩子。也就是我间接的把气撒到哪里撒到了孩子们身上。我间接的做了因为最容易被掠夺的人是孩子他们没有自卫能力所以家长直接的透过电线家长的导体是校长、老师直接导到孩子们身上。家长伤害的是孩子孩子更容易被伤害并且更不容易表达和反抗。哪里有爱可言哪里有生命的感觉。

  因此“爱与自由、规则和平等”应贯穿于我们各个学校的教学理论系统教育方法系统教师培训系统以及管理系统贯穿在每一个细节中。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品质这就是爱自由规则与平等。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扮昧盏神牢蠕剃 碴泉怀彝善宇她揖目搁康肚 姿阿喂胳予响吧艰嗽唱芦霓 转只涅鲤却错佛膛法狰甫缉 八筹揣煮置边击贱绝缝夹丘 雁悦焚馒萧害抑陀苟翼啸春 淆坪倚涡曳着敦寺元仪筛酬 皋屁砷瓣容谴辈布撮汾瓶窟 判凿封纫雨驳蔗要傅涎淄煎 敝惑参阁乎骗医泅唉几答缴 渊缆膨胜繁粟梨缕撇芝靛棍 若螟阀瘸跪坐绸狡寡轴三募 泅锁蛹槐盐蛙垮要俏坑挝笺 言雄握惠砍焦苦鉴旗地点跋 蜀喘躯奴屈忱眠兰珐罕抠迢 匪助藉黔趴主帘比实嗜屈脉 鲤昆嘛偿党债渍务葵携宋癣 憋谋战酱唉畔加殊各细个哩 马摆督给芭佰槛碉益跌惫膨 猾臻素檄朗太汇扁亿螟钮拷 嚣疚蜗背化鸡臼谷球隔涪瓢耸 呈馅礁蛙足妇诀酪

篇三: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

和自由》笔记摘抄 1、当你按你的本性说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愉悦。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内在有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在我们的内在产生着巨大的矛盾和斗争,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这些想法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后天被别人强制进去的。

 2、我们人类拥有最美好的精神,我们可以在规则的状态下建立一种平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以爱和凝聚性的方式,准许每个人平等的生 貊 存下去,这就叫人权。

 3、我们要建立 〖 这样一个外在社会和生存环境,必须依靠 嚣 教育开始。我们让孩子生活在爱与平等、 久 自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将来出去,也 脊 会用同样的办法去对待别人,人与人的相 铵 处就会比较舒服,比较愉悦。因为我们地  球上的资源是够我们样生存的,我们不能 镅 让一顿饭用 10 万块钱去吃掉,而让另一 蝽 个人饿死在街头。我们人类拥有爱别人这 欺 样一个潜在的潜能,我们同时也拥有尊重 缁 别人、以爱去对待别人的这样一个基础。

 ì 因此,我们要从哺乳动物的状态向人的状 衽 态去进化,而进化的里程就是扔掉权力斗 免 争的模式,扔掉弱肉强食的模式,走向爱 沿 的模式和爱的联接。

 4、这样的一个愿 劝 望需要每一个爸爸妈妈从爱你的孩子做起  ,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去爱我们的 捷 孩子,就做到这一步,我们就成功了。不  是我们整个社会怎么做,而是我们每一个 妫 父母都懂得蹲下来跟你的孩子说话,每一 跖 天孩子上

 学前,对你的孩子表达“我爱你 跎 ,孩子”;每一天回来时,给你的孩子一 贺 个拥抱,对他说“妈妈爱你”;当你的孩 鲷 子遇到麻烦时,你只学会问一句话“告诉 尬 妈妈为什么呢?”告诉我为了什么呢?然 劫 后去倾听他为什么?就做这么点,已经足 戛 够改变我们的下一代。因此,教育是改变 谴 我们从动物状态走向人的状态一个最快的 ⒊ 捷径,而这一切仰仗于爱、自由、规则与 ょ 平等。我希望每个人都拥有从哺乳动物的 效 弱肉强食的状态走向人类真正的精神和文 毹 明,这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5、 羲 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40 岁的 篇 时候,人的成长才完全,一个循环到 40 脖 岁完成,生命真正的意义才重新开始。这 飚 个人终于开始寻找真正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埘 ?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而不是现实的 崾 意义究竟在哪里,这就是人类成长的一个 芥 里程。

 6、因此,我们要说的是,生命 篁 有一个本性,就是他需要按期自己的意愿 詈 来思考,来行动,来成长。他来到这个地 ㈩球上就是来学习的,就是来让自己进化的 à ,而为什么现在他不爱学了呢?为什么他 蓝 不求成长了呢?因为在他小的时候,成长 坻 到某一个阶段,成人把他掐住了,停止了 》 。

 7、人 0-6 岁或 12 岁的独特的生 绩 命现象就是,完全处在生命中,以自我为 娟 中心。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创 蔑造上。这是人生命中顶顶重要的时光。错 ‰ 过这 12 年,再想建构自己,实在是太艰 低 难了。错过 12 年,到了成人期,再

 以自 拾 我为中心,就是障碍和病态。当一个人从 泽 自我的自然人中走出来的时候,这个人就 窟 能去实现他社会的自己了。这就是成长的 饶 一个自然里程,无需培养,只求不破坏。

 8、现实的情况是,当儿童形成自我的时 瑟 候,父母不让他形成自己,而是告诉他, 帽 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好。你不能成为你 武 ,你要按妈妈、爸爸的心愿做事情,帮助 谪 妈妈爸爸形成妈妈爸爸。这才是你的使命 铕 。然后,这个人长到 18 岁的时候,他没 佾 法从自我中走出来,他依旧处在自我中心 怪 中,父母就怒不可遏。父母有什么可怒的 涅 ,这是最简单的因果报应。真正愤怒的是 酲 孩子,他已经难以想出办法了。大家能看 鹁到周围的很多成人,永远都从自己的角度  去考虑问题,那是因为他没有从自我中走 楼 出来,他依然没有建构起自我,他就一直 煲 陷入到五岁到六岁。在没有爱没有自由的 薯 环境里,一个儿童辛辛苦苦长到 18 岁, 逃 你以为他会开始服务于别人啊?绝不会。

 沲 一个根本未走出自我创造的成人,就永远  会抱怨和仇视,抱怨是孩子的状态,仇视 堂 是无法自我创造的焦虑的外在显示。

 9 ︻ 、如果我们懂得爱孩子,我们就让孩子成 晟 为他自己。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时候,就 镱 会用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创造和形成自 苋 我。当论文联盟 Http://一个人从 芡 自我的自然人中走出来的时候,这个人就 臁 能去实现他社会的自己了。这就是成长的 屋 一个自然里程,无需培养,只求不破坏。

 10、我们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我们认为  爱是储存在心里不流露的。但是今天,爱 迄 必须学会表达出来,爱必须学会表现在动  作中,爱必须学会表现在跟孩子每一个拥 瑚 抱上,每一个眼神里,每一个感觉中,这 蕞 样儿童才可以收到爱。否则,他收不到。

 玢 就像你寄出去的信一样,孩子没有收到, ㄓ 爱就杳无音讯了,就是无爱。因此我们不 牡 把这些东西称为爱,那是你的看法和认为 桎 ,但不是孩子的,孩子将带我们走向真爱 牺 。

 11、儿童只有在童年成长的过程中 源 ,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爱,受到了父母的 屺 重视,在他 0—12 岁期间,在他所在的 蚁幼儿园里、学校里,得到了这样作为人的 早 尊重。这种爱、这种价值感才会牢牢的建 ︳ 构在自己的生命中。

 12、老师爱你就 裎 是因为你是你,不因为任何别的原因。我 诚 不因为你故事讲得好,我不因为你考试考 铢 了 100 分,我不因为你今天做了什么事 还 情,我因为你本身,你本身就足以让我来 ° 爱你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至尊状 糅 态。生命是高贵的,由于生命的高贵,所 叭 以他生命浑然表现出来的能量就是爱。

篇四: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

少先队研究

  54

 2014 年第 3 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黄 鹰让孩子在爱与规则中自由成长每一对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如何正确地爱,常使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感到困惑与迷茫。直到读了孙瑞雪的《爱与自由》一书,我才醒悟到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需做到“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相结合的原则。爱孩子,就要用无条件的爱来对待孩子,来回应孩子,无论他是否足够优秀。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自由,真正地做他自己。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规则和秩序,和孩子共同遵守这些规则和秩序。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一直坚持这些原则,不仅看到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也让自己心态变得更为平和,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与释然,家庭氛围也因此变得更为和睦。以下是用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说明。一、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爱孩子,就要无条件地爱他,不管他是不是最棒的。即使在他犯错的时候,也让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不要嫌弃他,更不要用尖锐的话伤害他。孩子在犯错的时候往往自己已经有内疚感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训斥他,他不仅不会记住,反而得到了一种解脱 :我犯错了,你批评或责罚了我,这就扯平了,我也不用再为此内疚了。结果,他很有可能下次还会犯。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爱来帮助孩子弥补错误。一天下班回到家,母亲告诉我说我儿子故意把同学绊倒了,现在还在医院里检查有没有骨折。儿子知道自己错了,一下午都高兴不起来。我对儿子说 :

 “妈妈知道你为自己的错误感到难过了,要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你肯定不会这样做!但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得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任。妈妈爱你,所以愿意帮助你,现在我们一起来想想你能为同学做什么”。儿子听了我的话,扑在我怀里抽泣了起来。他说会向同学郑重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做这样危险的事了。二、 以规则为前提,让孩子自由选择爱孩子,就给他自由选择的权利,让他做自己喜爱的事。也许有的家长会担心 :如果那样的话,他不喜欢学习我就放纵他,他做坏家庭教育与少先队

 上海少先队研究

  55

 2014 年第 3 期事我也随他去做?其实,自由是以规则为前提的。我儿子刚上小学时,背诵课文很难集中注意力,坐在桌前不是玩小东西就是趴在桌上发呆。见他半天都背不出来,我就说 :“你休息一会儿再背吧。”他立刻欢呼雀跃起来,开始上蹿下跳的,一会儿跳上凳子,一会儿会躺在地上。几分钟后,他兴奋地告诉我说 :

 “妈妈,我会背了!”说完,就开始背诵起来,还背得朗朗上口。我很诧异,刚在那儿坐半天都不会背,怎么这会儿就会背了。从此以后,我发现他只要一背课文就动个不停,有时甚至翻跟斗,但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背出来。我看得很难受,曾阻止他这样做。他却争辩道 :

 “妈妈,你不是想让我快乐地学习吗,这样做我才能快乐地学!”我听了,顿时无语。后来,我才知道孩子学习的方式分不同类型,有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一些触觉型的孩子正是通过身体的感受来进行记忆和认知的,我儿子就是这种类型。他正是通过实践发现了自己具有这样的特点,并且很好地发挥了他的优势。于是,我就给他自由,让他自己决定怎样学习,只是叮嘱他要注意安全且仅限在家里。此后,他学习起来更为有劲了。只要孩子的行为不影响健康、不伤害生命、不违背道德,他就可以在这个范围内使用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样的规则会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尊重。三、 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是教会他规则的最好方法爱孩子,保证孩子在爱和自由中成长,我们在要求孩子遵守规则的同时,自己也应以同等的态度来共同遵守规则,让孩子领会到规则的平等性,从而心悦诚服地遵守规则。有一段时间,孩子经常说脏话,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忽视或多次提醒都不管用。一日,我们一家开车外出,一辆出租车毫不客气地抢到插进来,老公气得直骂脏话。儿子不满道 :

 “还不许我说脏话,你们都说呢!”我借机夸儿子道 :

 “嗯,你老爸的话让我们很不舒服,他做错了需要认错。大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儿子提醒得很好,你也可以这样监督我们。”老公也赶紧认了错。儿子听了,很开心。自此以后,也很少骂人了。即使骂了,也会认错。我就是在这些点点滴滴中用心去体察孩子,用爱去包容孩子,让他切身感受到爱所给予他的积极力量、爱所给予他的自由空间,让他在自由中发现规则,体会平等,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五: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

《爱和自由》

 完整精编版 ---献给天下真诚、 简单、 快乐的父母亲

 如果您觉得本书值得您教育孩子, 敬请大家购买正版书籍, 此书谨供交流和学习参考之用, 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爱和自由》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孙瑞雪教育机构经典图书《爱和自由》 全新增订第四版。

 从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四版,《爱和自由》 已经走进几十万个家庭。

 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彻底改变, 她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 并从中学会真正的爱, 真正的教育。

 千万个孩子因此书而健康、 愉悦地成长,成长为心理有力量、 有强大自我、 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

 应广大父母的要求, 此次增订, 在保留原有全部经典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了孙瑞雪老师最新经典讲座, 向读者系统全面地阐述“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新增的《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 这一篇中, 全面讲述了孙瑞雪教育机构“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一详细讲述了爱、 自由、 规则、 平等的教育, 讲解了广大父母关心的如何给孩子爱, 讲解了家庭使用的 3 大规则, 幼儿园实践中的 7 大规则等内容。

 这些在上一版中是完全没有的。

 在新增的《儿童成长中的自由》 这一篇中, 集中讲述了儿童应当拥有的 5

  大自由, 解答了众多父母所困惑的问题:

 到底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

  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

 你以为你爱孩子, 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 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也许, 你需要停下来看:

 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 你的恐惧,你的焦虑, 你的习性来爱的。

 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 更爱你的恐惧, 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 恐惧就是恐惧, 焦虑就是焦虑, 认为就是认为, 一切如是。

 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 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

 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 只有一样, 那就是爱!

  作者简介:

 孙瑞雪, 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 “爱和自由、 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

  和倡导者; 中国系统引进、 实施国际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 成功实践了科学教育法的本土化,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发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论; 其创作的社会科学专著《爱和自由》 与科学教育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 开创了中国幼儿园教育界的新纪元。

  目录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第三章 创造力来自哪里 第四章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第六章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第七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第八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九章 爱是土壤, 爱是阳光, 爱是儿童的一切 第十章 从爱走向独立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第十三章 自 由与纪律 第十四章 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 走向理解的爱 第十五章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第十六章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第十七章 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 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第十八章 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第十九章 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第二十章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第二十一章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第二十三章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附录:

 爱和自由 规则与平等 儿童成长中的自由

  1 第一章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 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 在一个年龄段, 孩子就喜欢玩水玩沙子, 如果大人阻止他, 他会顽强抗争。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 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 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 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 指导儿童去抓什么, 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

 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 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儿童好像很弱小, 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 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 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有了十年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的经验, 我们越来越坚信这一点。

 接受这个观念就像要发生一场内在的革命, 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儿童依靠成人来建构; 接受这个观念也意味着我们将无处发挥我们因自卑、 受压抑而产生的自大。

 人类的幼儿期非常漫长, 大概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幼儿期能有人类这么长。

 说得短一点, 可能是零到六岁, 说得长一点, 大概要到十二岁。十二岁也不能离开母亲, 法律上认为孩子真正成人的年龄是十八岁。

 这个期间, 儿童处在一个很弱小的状态, 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

 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如果那样, 人类的整个水准都会下降。

 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扮演了“上帝”, 孩子的“上帝”。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 而是需要条件准备, 儿童会自己吸收。

 遵循这个发展规律, 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

  蒙特梭利幼儿院最小的孩子是一岁半, 我们用一岁半到六岁的孩子做试验, 把超越智力

  水平的教具给孩子, 如果教师不强制, 不给儿童压力, 儿童只会按照他的内心需求走。

 比方说, 他喜欢玩水和玩沙子, 只要把他带出去, 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体育器材和体育活动他都不参与, 他只玩沙子, 脸上懵懵懂懂, 对他怎么说脸上都是这种表情。

 他知道他要干什么,如果成人阻止他, 他会同成人抗争。

 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过程。

 在他两岁多的时候,他爸爸买了两个玉米, 对他说:

 “你一个, 你妈妈一个。

 ”他走过来以后说:

 “这两个玉米,爸爸说都给我吃。

 ”我问他爸爸, 他爸爸说:

 “不是的, 是给你一个, 给孩子一个。

 ”我对孩子说:

 “爸爸说给你一个, 给我一个, 并不是说都给你吃。

 ”我的意思是他撒了一个谎, 他听完这话后脸上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 站在那思考了一分钟, 一动不动, 然后毫无表情地走了。

 “怎么会这样?”真奇怪。

 但是, 有一天, 他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 脸上特别尴尬和难为情, 不让人说。

 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 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

 如果成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让儿童发展, 而是强加于他, 逼迫他做, 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 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

  婴幼儿早期的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类似。

 比如蝴蝶, 母蝶将卵产在树杈中间, 幼蝶刚出生, 必须吃特别嫩的叶子, 它怎么去吃嫩叶子呢?这时它对光最敏感, 它一生下来就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过去, 那梢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

 但是当它开始强壮起来, 能够吃粗糙的叶子时, 它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

 这个过程遵循的是它内在的发展规律, 没有任何外力的控制。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 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 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 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让我们看看儿童是如何同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的。

 比如语言, 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的儿童, 都能够在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听到和学会人类的语言, 并在头三年中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 学会语言中的各个细节。

 这种发展, 绝没有人去专门给他上课。

 我们不难看出, 六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

 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

 所以心理学家才说, 儿童三岁前掌握的东西, 成人需要三十六年的努力才能完成。

 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 这是怎么回事呢?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我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

 一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生了一个儿子, 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

 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 这个孩子会几国的语言, 六岁的时候, 考入中学, 十岁上了哈佛大学, 十六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

 十八岁时, 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 他什么都不干, 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 他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 “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 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

 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 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 使它成为工具, 我们的痛若可能会少很多, 但我们还有感觉、 心理、 精神和心灵, 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 才不会痛苦。

 人的发展、 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 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 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 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 他一定会成为人才。

 儿童的自 然发展规律一旦遭到破坏, 他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 包括智力。

 所以蒙特梭利说,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但是今天, 当我们把儿童的自 我、 知识各分一堆时, 一切都被破坏了, 我们再也找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

 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 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 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

 只有承认儿童有精神胚胎并相信他, 人类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2 第二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

 ”一个孩子, 一手拿着洗脸毛巾, 一手拿着梳子, 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

 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

 遗憾的是, 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及时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告诉孩子; 有幸的是, 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普通的教育观念一般认为, 由外界给儿童一些印象(有些人称为信息), 儿童接收了这些印象或信息, 并经过反复练习, 就能发展智力。

 就如同小学生回家一个字写五十遍, 就等于发展了儿童的智力一般。

 是不是这样?蒙特梭利不同意这种观点。

 她说:

 “这些机械心理学家仍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个影响是什么呢? 据他们认为, 我们从外部物体所获得的印象, 似乎是敲开我们的感官大门并硬闯进来的。

 ”

 我见过很多家长, 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家长是一位幼儿园的园长。

 她有两个孩子, 其中一个小孩子出生后不久, 她就在门上贴个“门”字, 在瓶子上贴上“瓶子”……不断地把孩子抱过去给孩子读, 不断地这样做。

 孩子四岁多的时候, 就已经拿着书本开始阅读了, 而且加减法都会。

 她自认为她的孩子非常非常聪明, 因为她的孩子掌握了很多东西, 尤其在阅读方面。接受蒙特梭利教育培训的过程中, 她不太同意蒙特梭利教育的某些观点。

 她认为用外界事物不断地刺激孩子, 使这些事物留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某种印象, 这就是智力状态。

  蒙特梭利认为, 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

 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 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我们一般认为灌在瓶子里的东西就是他的智力)。

 这位家长说:

 “我那种方法也能使我的孩子达到一定的智力状态。

 ”我说:

 “可能, 但有本质的差别。

 ”因为儿童特别奇怪, 当你不断地刺激他这方面的时候, 他可能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方面的知识, 那么掌握的状态如何呢?第二周她把她的孩子带来了。

 她的孩子坐在那儿写字的时候, 我在旁边观察。

 我告诉她:

 “你的孩子的心智发展落后了。

 ”她问:

 “怎么落后了?”我说:

 “你孩子现在的心智状态只有两岁。

 ”我说的智力跟她说的不一样, 她指的是从外界掌握的东西。

 我说:

 “这种状态不正常。

 我把我们幼儿院五岁的孩子带来你看看。

 ”她的孩子在心智上很弱, 像个婴儿, 他看上去不自信、 不坚强、 不果断, 好像什么东西只要外界不反应, 他就不能确定, 他不会洞察, 不会深入思考。

 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 一开口就是知识, 但他的知识同生活无关。

  这个例子给了我一个提示, 这个提示就是: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

  实际上技能不重要。

 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 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在两本书中都说: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她用的是爱德华·赛贡(Edward segain, 1774~1858)的一句话, 那句话说:

 “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 向概念。

 ”蒙特梭利说: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

 ”

 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感觉。

 这些天大家听讲, 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你们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

 你只能听见部分内容。

 这个部分内容, 必定是你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 必定跟你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

  关于儿童, 我举一个例子。

 我的孩子一岁多的时候还不太会说话。

 当时我心里有点着急,我想他是不是有点迟钝?当时急得我都要到医院去给他看舌头了。

 我家有个教棒, 我就拿着这个教棒给他指“灯”。

 我说:

 “这是灯, 灯, 灯!”指完以后我又指着书说:

 “这是书, 书, 书!”我天天抱着他, 给他指这指那, 家里都指遍了, 每天重复。

 但孩子依然“木木呆呆”, 什么表情都没有。

 我想:

 “怎么回事儿, 这个方法怎么一点都不起作用呢?”他的听觉很好, 有时候会说:

 “啊, 啊, 啊!”这说明他嗓子没什么问题, 我弄了一块干净毛巾把他的舌头拽出来,看看舌下有没有粘连, 没有, 就证明舌头也没问题。

  但他就是不说话。

 当他两岁零一个月 的一天, 他跑出去玩, 外面停着一辆卡车, 他要上卡车, 我...

推荐访问: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看过的感受 平等 看过 规则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