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2 11:20:03 浏览数:

摘 要: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强调对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进行考察,是关注老年群体主 体性的研究思路不断延伸的结果。通过对441名城市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有关城市 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数据资料。结果表明,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非常 大的个体差异,并且年龄不是判断其社会适应水平的直接因素;大多数老年人将改善其社会 适应水平的途径归结为外在的支持,而非自身的调适;老年人在观念和行为上趋于保持固定 或不变的人居多数。这些结果为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社会适应;城市老年人;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3.6;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 )06-0089-06

作者简介:陈 勃,南昌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西 南昌 330031)

人口老龄化业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也愈益 凸显。2007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还专门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主题召开记 者招待会。郑斯林等在此招待会上援引2005年的统计结果,指出我国60岁以上的人 口有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说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认为,本世纪中叶 ,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如此迅猛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势必给经 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中国带来严重的压力。

从城市的视域看,人口老龄化同样是涉及范围广泛的重大城市问题。关于如何应对城市中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或相关实践部门关注的解决策略主要集中于社会 保障 、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养老模式以及政策法规等外在途径①。诚然,这些策略的提出对 缓 解人口老龄化给城市的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或参考价值。然而,除上述方面的对策外, 指向于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之维持与增进的内在途径也应受到必要的重视。

一、理论思路与问题提出

关于人口老龄化或老年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现有研究,绝大部分都是将引发问题的群体(老 年人)主要作为客体来看待。也即,这些研究基本上不对老年群体自身的能动性、差异性或 特异性进行区分,而是将他们笼统地视为一类需要各式各样社会援助与支持的人群。因此, 应对人口老龄化或老年问题的策略也就自然而然地集中于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外在途径之 上。然而,倘若将老年群体作为具有能动性、差异性或特异性的主体来看待,研究者们对人 口老龄化问题或老年问题则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所建议的应对之策会更加完善、充分、具 体、细致与切实。

仅就城市范围来说,纯粹将老年群体作为笼统的客体看待,便容易简单地把城市老龄化或老 年问题当成老年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问题。换言之,这种观点隐含的前提是,老年人 是 会带来问题的人群,简单地认为这一人群的数量越大,给城市带来的问题也越大。那么,人 口老龄 化给城市带来的是什么问题呢?按照将老年群体作为笼统的客体对待的思路,老年群体是经 济收入低、体弱多病、能力缺乏进而需要援助的人群,由此,人口老龄化给城市带来的问题 就是怎样对这些不断增多的经济收入低、体弱多病、能力缺乏进而需要援助的人群给予相应 援助的问题,以及为实现这些援助给城市、社会造成的压力问题。如此推断下去,老年人数 的变化与城市老年问题的大小,便极易被当成简单的线性关系,甚而对解决城市老年问题的 成本所作的预估也会随着对老年人口增长数量的预估而直线上升。

事实上,老年群体内部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与其他年龄群体一样,老年群体是由具有 主观能动性、差异性或特异性的个体组成的人群。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援助,也并非所 有的老年人都不能援助别人。老年群体并不必然属于弱势群体[穆光宗:《解析“老年弱势群体”》,《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3期。]。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将老 年群体看作经济收入低、体弱多病、能力缺乏进而需要援助的人群,恰恰是对老年人最普遍 的歧视,或者是产生老年歧视(ageism)最大的根源[H.Evers,“Aging and mass media.Netherlands Platform Older People and Eu rope”,1998,.cn/qkpdf/sheh/sheh200806/sheh20080612.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考察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离不开实证研究的支持。为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有 关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相关问题的数据资料,进而为维持与增进城市老 年人社会适应水平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对策性建议。

二、调查研究及其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

选取南昌、赣州、武汉、天津、重庆、上海、柳州与马鞍山等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为调查对象。共向480名被试发放了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41份。在441名被试 中,男性占53.7%,女性占46.3%;年龄为60-64岁者占29.7%,65-69岁者占29.2%,70 -74 岁者占19.6%,75-79岁者占14.2%,80岁以上者占7.1%。各年龄组人数分布与现实中老 年人口的分布情况非常接近,即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小。

(二)调查工具

在参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五十余名老年人的访谈结果,先编制出调查问卷初稿, 然 后进行小规模试测。根据试测效果,编制出正式问卷。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1)老年人的 背 景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生活满 意感等);(2)老年人对社会适应的主观判断及看法;(3)老年人在生活自理、角色转换、思 想 观念及行为方式上的社会适应表现;(4)老年人自认为的适应现代社会主要会遇到的问题, 以及帮助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的主观建议(此部分为开放式问卷)。

(三)调查与数据处理方式

调查主要请被试以纸笔作答。对那些确实受身体状况或者文化程度所限而不能以笔作答 者,由被试口述,调查人员帮助填写。考虑到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对他们作答的时间未做严 格要求,以做完为准。对开放式问卷进行内容分析与编码。采用SPSS for Windows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输入、整 理和统计运算。

(四)结果分析

1.城市老年人对社会适应的主观判断及看法

问及被试对自身适应现在的老年社会生活的困难程度,有2.5%的人觉得“非常困难”、11 .0 %的人觉得“比较困难”,53.0%的人觉得“一般”,27.3%的人觉得“比较容易”,6.2 %的 人觉得“非常容易”。可见,相比而言,觉得适应老年社会生活偏向容易的人要多于偏向困 难的人。

适应老年生活的难易程度与个体的身体状况有显著相关(r=0.306,p<0.001),即身体 状况越好,觉得社会适应越容易;适应老年生活的难易程度与个体的经济状况有显著相关( r=0.210,p<0.001),即经济状况越好,觉得社会适应更容易;适应老年生活的难易程 度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相关(r=0.404,p<0.001),即生活越满意,感到社会适 应也越容易。值得注意的是,年龄与社会适应的难易程度并无直接的相关。尽管相关系数显 示, 年龄与社会适应的难易程度有显著负相关,但我们发现,这种负相关是由身体状况这一中介 因素引起的。也就是说因为年龄的增长引起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上变差,故而间接地使得 他们对社会适应感到更加困难。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一旦控制了身体状况因素,年龄与社 会适应难易程度的偏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问及什么因素对老年人适应社会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结果发现,被认为起着最重要作用的因 素依次为:家人的支持(29.9%的人选此项)、政府支持(29.4%的人选此项)、老年人自 身 的调整(26.2%的人选此项)、老年服务机构的支持(6.7%的人选此项)、社区的支持(6 . 0%的人选此项)以及朋友或同事的支持(1.9%的人选此项)。选择前三项的人数比例极其 明显地超过选择后三项的人数比例。

2.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的特点

老年人生活自理上的适应性属于生存性社会适应。吃饭、穿衣、洗脸、刷牙是最基本的生活 自理行为,只有0.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完全不行,3.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比较不 行 ,而占压倒性多数(67.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没任何问题,认为自己中等或中等偏上程度 行的老年人占28.0%。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自理适应性与身体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r=0 .147,p<0.01)。年龄与基本生活自理适应性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问及被试“家人不在身边,能独自照顾好自己”的程度,只有2.3%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在这 方 面完全不行,4.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比较不行,而大多数(56.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没 任 何问题,认为自己中等或中等偏上程度行的老年人占37.2%。老年人的这种生活自理适应性 与身体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r=0.277,p<0.001)。年龄同样不与老年人的这种生 活自理适应性有直接的相关性。

对从非老年人过渡到老年人的角色转换的适应上,被试对“至今不习惯别人把我当老年人” ,有14.2%认为完全不符合,23.1%认为比较不符合,28.3%认为中等符合,21.5%认为比 较符 合,13.0%认为完全符合。可见,偏符合与偏不符合的人数比例相差不大,处于中间状态的 略多。被试对“相比之下,我更愿意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劳动)岗位上去”,有17.7%认 为完全不符合,24.3%认为比较不符合,18.7%认为中等符合,23.9%认为比较符合,15. 4%认 为完全符合。可见,偏符合与偏不符合的人数比例相差不大,处于中间状态的也有一定的比 例。这些数字显示,在角色转换的适应上,将自己当成老年人或退休者看待的与不习惯将自 己当成老年人或退休者看待的人数比例接近,说明老年人之间在此方面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 。

针对外在社会的变化,被试对“社会变化太快,我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有29.4%认为完全 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39.2%认为中等符合,31.4%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对“现在越 来 越多的观点让我难以接受”,有29.7%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36.8%认为中等符合 , 33.5%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对“现在的社会变化,对老年人来说是越来越不利的”, 有44.5%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28.8%认为中等符合,26.7%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 符 合。可见,在此类问题上,老年人之间同样存在很大分歧,各种观念的人均占一定的比例, 只是相对而言,认为难以适应变化或能以接受新观点的人略多,但对社会变化是否会对老年 人不利上,持积极观念的人略多。

在行为方式上,被试对“我有固定的做事方式,也不想改变它”,有16.3%认为完全不符合 或比较不符合,34.5%认为中等符合,49.2%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对“当别人的意见 和 我不一样时,无论谁对谁错,我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有27.1%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 符合,33.6%认为中等符合,39.3%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可见,老年人在行为方式或 观点上偏向保持稳定或不变的人占多数。

3.老年人自述的适应现代社会主要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用开放式问卷要求被试列出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主要会遇到哪些问题,结果表明,被列举频 次最高的前五类问题依次为:(1)自身对现代生活适应能力不强(38人列举);(2)医疗费用 高或医疗需求不能满足(38人列举);(3)经济收入少,生活贫困(33人列举);(4)生活单 调或感到孤独(30人列举);(5)自身身体状况不佳(29人列举)。有必要指出的是,此开 放题只 有188名被试作答。被试共列出了18类问题,除此五类外,其他类的列举人数均在20人以下 。

用开放式问题要求被试提出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建议,结果表明,被试列 举频次较高的建议主要有:(1)健全老年人娱乐设施和丰富老年人娱乐活动(61人提出); (2) 改善老年人经济收入状况,提高生活水平(24人提出);(3)政府或相关机构在政策上对老 年 人支持(23人提出);(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2人提出);增加子女对老人的照顾,提倡 养 儿防老(22人提出);(5)社会或服务人员多关心与帮助老年人(21人提出);(6)提高老年 人 文化素质(17人提出);(7)老年人自身在行为观念上进行调适(14人提出);(8)加强自身 与 他人的交流(12人提出);(9)改善居住与交通环境(11人提出);(10)提高老年人身体素 质( 9人提出)。有必要指出的是,此开放题只有190名被试作答。被试共提出了17类建议,除上 述10类外,其他类的提出人数均在5人以下。

三、综合讨论与对策思考

对城市老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并且年龄 不是判断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直接因素。相当多的老年人并没有在社会适应方面感觉到困 难。因此,评估城市老年问题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大小不能简单以老年人的数量为指标,也 不能简单以年龄高低来估量。注重数量与年龄,很容易对城市老年问题的实际状况造成误判 ,并且容易使得相应对策的制定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进而降低对策实施的成效。

大多数老年人将改善其社会适应水平的途径归结为外在的支持,而非自身的调适。这在某种 程度 上说明,老年人的观念契合了社会上的主流观念,即老年人是被动的且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 负担的群体,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社会给予老年人外在支持的份额也要增加。其实,认为老 年人是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本身就一种无形的“老年歧视”,而对这种无形歧视 的传播也会使老年人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L.Vasil,H.Wass,“Portrayal of the elderly in the media:A literature r 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gerontologists”,Educational Gerontolog y,1993,19:71-85.],即社会普 遍认为老年人是消极被动的且会带来压力的群体,久而久之,老年人在思想行动上也就将自 己变成为消极被动的、需要社会大力支持与帮助的人。

调查还发现,老年人在观念和行为上趋于保持固定或不变的人居多。这种状态是不利于老年 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维持与增进的。社会适应需要的是适应主体(老年人)与所处环境(社会 )之间动态的协调。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变化进程越来越快,变化 的幅度在许多方面越来越大。适应主体倘若在观念和行为上总是保持固定不变的态势,自然 而然会逐渐与变化着的外在世界愈加疏离,社会适应问题也必将变得愈加明显。除了社会本 身的变化外,老年人还会因自身状况的变化而连带地引起所处环境的变化,如身体状况的改 变、角色的变迁(从工作者变为退休者)、家庭结构或成员的变换等。因此,老年社会适应 问题包含着多种形态、多种内涵,并在不同情境或不同个体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上述调研结果与分析为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或解决老年问题的对策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依 据。在此,试作出如下有关对策方面的思考。

首先,解决城市老年问题的对策应根据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不同分出层次,并且 在适当条 件下改变僵化地将政策与年龄简单对应的做法。老年问题解决的主要对象是城市中那 些在社 会适应能力上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不同老年人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同一 老年人在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采取的对策应能够充分反映老年人在社 会适应方面的差异。在老年政策方面,过去一直习惯于根据年龄来区分政策对象,如到了多 少年龄就必须退休,到了多少年龄才能享受某种待遇等。可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年 龄并不与其社会适应水平直接对应。事实上,以年龄作为“一刀切”的标准,已经造成了人 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造成了老年资助成本与资助效益的不对等,造成了不需要关照的人获得 过度关照而需要关照的人却获得关照不足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医学与社 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评估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方法也日益变得简便易行[陈勃、申继亮:《成人后期日常能力自评与操作水平的横断比较》,《应用心理学》20 02年第4期。] 。这保证了根据老年 人社会适应状况制定或采取相应对策变得更具可操作性。

其次,全社会要加强树立积极的老年社会形象,特别是要尽可能消减有形与无形的 “老年歧 视”。大众传媒,甚至研究者、政府工作人员应倡导“积极老龄化”的理念 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注意通过传 扬积极的老年形象,激发社会上的人们对老年群体投以更为积极的目光,同时也促使更多的 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形象[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 6期。] ,提高老年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与独立性,进 而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不是给社会增压力、添负担。国外曾有学 者进行过试点研究,从青少年开始,通过课堂与课外向学生传授对待老年人或老龄化的积极 态度[D.Klein,J.Council ,S.McGuire,“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 s about aging”,Educational Gerontology,2005(31),pp.591-601.]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从小开始进行如何看待老年人、老龄社会的教育方法值 得借鉴。

再次,解决城市老年问题的对策应该紧密围绕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这 一中心展 开。一直以来,解决老年问题的重点集中于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或医疗方面的基本保障 。然而 ,倘使不关注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维持与增进,将一方面无谓地增加经济或医疗保障的支 出与 成本,另一方面使得人口老龄化或老年问题的解决总是浮在表面,而进入不到更深的层次与 水平。要搞好老年教育、老年学习工作,并为老年人接触不断变化的外在社会创造条件。老 年教育与老年学习的重点除了接触新的知识、新的信息,还要学会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 观念与行为。加强老年人社会适应性训练与咨询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推广工作,像退休前后的 角色转换训练、子女离巢或空巢情境适应训练、观念冲突的调适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应变 能力训练以及老年适应不良咨询等,都可以在城市范围内优先开展起来,乃至将来逐渐延伸 到经济与文化水平不断发达起来的农村地区。

(责任编辑:薛立勇)

推荐访问: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 社会 城市 研究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