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泸水县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检测结果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4 16:50:04 浏览数:

摘要 目的:了解和掌握细菌性痢疾疫情暴发的原因及规律,采取应对措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及蔓延。方法:对所有的发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根据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5-2012,对疑似细菌性痢疾病例,采集大便及肛拭标本,进行志贺菌的分离培养。结果:调查40人,发病19例,罹患率47.5%。其中1例检出福氏志贺菌Ⅵ型。结论:应对周围环境进行喷杀和灭蝇工作。宣传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才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

关键词 痢疾;暴发流行;流行病学调查;检测结果分析

2014年4月11日13:00,泸水县疾控中心接县卫生局电话通知,某村自4月3日开始,陆续发生不明原因恶心、腹痛、腹泻、黏液血便10余例,重症病例2例,及时送往怒江州人民医院传染科住院治疗,经过治疗,已痊愈。本县疾控中心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组织了由消杀、流行病学调查、检验采样组成的专家组同县人民医院的临床治疗组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样品采集并检测。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确定这是一起由福氏志贺菌Ⅵ型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暴发,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泸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结案报告及检测报告。

调查对象:某村14组村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40人。

流行病学调查:对疑似细菌性痢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现场个案调查。据调查所有居民都有喝生水的不良习惯,个人卫生较差,没有灭蝇设施,没有卫生厕所。

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由泸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检测人员对采集的肛拭及大便标本进行增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及血清凝集试验。

结果

基本情况:某村距县城20多公里,全组共有12户农户40人,男23人,女17人。每户都有发病,各户的饮食不同,12户饮用同一水源。

发病情况:首发病例:患者,男,20岁,发病日期:2014年4月3日,主诉:2014年4月2日到里寨一户农家就餐,进食凉拌水腌菜3h后出现反应,凌晨即出现发热、头晕、恶心、腹痛腹泻,黏液血便,大便每天10余次。至4月13日17:00,全组发病19例。其中2例重症病例转入州人民医院,1例转入当地卫生院治疗。其余由泸水县人民医院在该村临时建立的治疗点进行集中隔离治疗,现已全部康复。

临床表现:19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T>39℃),头晕、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排便次数均在10余次。

实验室检测:在调查中共采集了大便标本3份及肛拭标本1份,于2014年4月11日21时送往泸水县卫生检验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根据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5-2012进行增菌,转种SS平板及伊红美兰平板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血清凝集试验、证实为福氏志贺菌Ⅵ型。

流行病学分布:①时间分布:2014年4月3日出现首发病例(5.3%),4月7日发病3例(15.8%),4月8日发病2例(10.5%),4月9日发病1例(5.3%),4月10日发病2例(10.5%),4月11日发病7例(36.8%),4月13日发病3例(15.8%),至4月13日17:00,全组共发病19例。发病率47.5%,形成发病高峰后逐渐减少。②年龄与性别分布:在19例患者中,发病年龄11个月~85岁,<10岁2例(10.5%);20~39岁10例(52.6%),>40岁7例(36.8%)。男发病9例,女发病10例,男女之比9:10。

讨论

志贺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也是感染性腹泻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调查表明,造成此次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的原因是通过感染者粪便污染食物、生活用品及手经口感染。发病率受气候、经济水平、卫生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传染源管理不严,群众防病意识及卫生知识缺乏,是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因素。

治疗措施:①对所有病例进行抗炎,止泻治疗(一般用药痢特灵、氟派酸)对于重症患者给予补液治疗。②对所有发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现场个案调查。③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对全村的厕所、厨房、猪圈和牛圈进行喷洒,并发放了消毒药品,指导村民对餐具进行消毒处理。④对所有村民给予预防性服西药(氟派酸、痢特灵)、中草药。⑤对村民进行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

防止农村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应从各个环节入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主要是:①全面宣传卫生常识,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②注意饮食卫生,有效地切断传染源。③加强农村传染病疫情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有利于控制疾病的爆发。

推荐访问:泸水县 痢疾 流行病学 暴发 细菌性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