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肝吸虫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7 08:00:05 浏览数:

[摘要] 目的 观察肝吸虫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在该中心门诊确诊的60例肝吸虫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5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变化。 结果 两组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4±0.10)×109/L,对照组为(0.18±0.05)×109/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5%为41例,5%~10%为11例,>10%为8例,对照组分别为49例,3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61,P<0.05)。 结论 肝吸虫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可作为流行地区肝吸虫病感染监测指标之一。

[关键词] 肝吸虫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5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072-02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该病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尤其是早期患者,严重时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1],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对肝吸虫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水平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总结分析2011年8月—2012年8月间在该中心门诊确诊的60例慢性肝吸虫病感染者临床资料,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该中心门诊确诊的60例慢性肝吸虫病感染者,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在16~65岁,平均年龄(38±5.6)岁,其中肝炎型24例、无症状型23例、消化不良型7例、胆囊、胆管炎型5例、神经衰弱型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男性29例,女23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2±6.4)岁,所有病例均排除血液及炎症疾病。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取对照性试验研究策略进行探讨,采用全血分析的方法对两组静脉血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在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比率。

1.3 临床检测

该试验所用仪器为贝克曼LH750全血细胞分析仪(美国),早晨8点进行静脉采血,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计数比例的0.5%~5%,绝对值为0.05~0.5×109/L,超出0.5×109/L视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4 统计方法

该试验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若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以均数±标准差(x±s)作为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取两样本独立t检验;等级资料采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2 结果

两组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4±0.10)×109/L,对照组为(0.18±0.05)×109/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5%为41例,5%~10%为11例,>10%为8例,对照组分别为49例,3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61,P<0.05)。见表1、2。

3 讨论

已有大量的临床报道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和传染病等患者中均出现增高的现象[2], 有病例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达76.91%,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达15.56×109/L,如此之高并不多见,但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协助寄生虫感染诊断具有参考价值[3]。在动物模型中,感染后第3天嗜酸性粒细胞开始增多,至21 d达高峰,以后虽有波动,但依然维持较高水平,感染可刺激宿主骨髓粒细胞大量增生,重者甚至出现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的类白血病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可高达66%。肝吸虫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属高度流行区,人群感染率达20%以上[4],中山地区个别村镇肝吸虫感染率已经高达30%~40%[5-6]。究其原因,与当地人食用鱼生、鱼生粥等不良饮食卫生习惯及对肝吸虫病的认识不足有关。临床上慢性肝吸虫病较常见,反复多次小量感染或急性期未得到及时治疗,均可演变为慢性肝吸虫病,按临床表现可分成肝炎型、无症状型、消化不良型、胆囊、胆管炎型和神经衰弱型等类型。各型表现不一,症状复杂,其中无症状型约占病人总数的34.6%[7-8],亦有无明显症状而以肝硬化呕血为首发症状者,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发病率高、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等特点,在流行地区开展普查普治工作的同时,临床上需要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作为监测参考指标。该研究选取了60例肝吸虫病患者,采用简单的全血分析的方法对患者和健康者静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嗜酸性粒细胞比率超过5%的占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流行地区,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可作为肝吸虫病感染临床监测指标之一,临床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者,应高度怀疑肝吸虫病感染的可能,同时结合粪便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仁刚,江南,杨兴祥,等. 肝脏寄生虫感染 48 例临床分析[J]. 四川医学,2012,33(4):608-611.

[2] 谢红艳,胡旭初,徐劲,等.华支睾吸虫Rho GTPase样基因的识别、克隆表达与免疫鉴定[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6,22(6):561-564.

[3] 张文洁,聂俊峰,苏永嘉. 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12,12(3):349-350.

[4] 肖国荣.常见寄生虫感染者嗜酸性粒细胞数检测结果分析[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2,13(3):43.

[5] 程荣先,肖启琼. 寄生虫感染与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差异性的探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1(4):295

[6] 范东,李鹏,孙华,等.肝片吸虫感染所致肝脓肿的CT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40(2):191-194.

[7]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S1):332-340.

[8] 刘孝刚,刘刚,张文雯. 辽西地区野生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阳性数[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29(2):157-158.

(收稿日期:2013-06-26)

推荐访问:肝吸虫 粒细胞 酸性 病患者 水平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