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成都市建立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区域性院前“大急救”体系的初步实践体会

发布时间:2022-11-09 15:00:04 浏览数:

【摘要】目的:初步建立有效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大急救”体系。 方法:在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社会发展模式及“成都7+1经济区”基础上,树立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大救援”理念,建立成都市的城、乡、镇三级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体系、并创立主城区应急医疗八大系统以及成都经济区8大城市之间的120应急救援指挥联动机制等。 结果:“大急救”体系初步建立以来,能够有效进行协同处警,提升了救援速度与能力,为更好的应对各类灾害等突发事件,取得初步实践体会。 结论:成都市建立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区域性院前“大急救”网络体系,已经显示出“有效而独特”的初步价值,并具有区域性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应对;灾害;大急救;初步实践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008-02

2001-2010的过去十年间,成都全市120紧急呼救电话量上升20倍,救护车派车数上升13倍,救治人数上升8倍,处置突发重大紧急医疗救援事件上升12倍,成都已经迈入我国“百万急救需求”的特大城市行列。同时,四川因特殊的地理、地形及气象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省份,时常受到地震、暴雨、洪水、泥石流、高温、干旱等各类灾害的侵扰。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及西部经济发展中枢,其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与主导效应。为此,进一步建立新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机制、打破传统院前急救模式已势在必行。

根据成都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有关重要批示,借鉴发达国家的减灾救护应急管理体制,并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8.13”龙池泥石流、以及“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等救援经验、现就成都市建立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区域性院前“大急救”体系的初步实践体会,做如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建立“大急救”体系的社会基础: 为适应成都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发展需要,面对我市统筹城乡、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等目标的逐步确立,国内外交流日趋紧密,人口流动逐年增大;同时,人民群众对院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要求也已越来越高,使我市面临着日益繁重和较为复杂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面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等救灾经验、为进一步保障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民众安全,以深入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塑造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大救援”理念,采取专业机构为主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救援力量,全面推进成都市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1.2建立“大急救”体系的基本措施

1.2.1基本原则:

(1) 坚持“分步实施、体系推进”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先城市后乡镇,先专业后公众进行普及的总体进程计划,科学部署,重点突破、逐步实施,系统而全面的推进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

(2) 坚持“政府推动、充分合作”的原则。塑造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理念。以《成都7+1经济区(120)急救指挥中心应急联动救援合作实施方

案》为框架,建立全省8城市之间120特号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协调处理突发

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 坚持“社会参与、普及民众”的原则。与红十字会等配合,积极开展高危特殊行业、驾驶员、大中学校、街道社区的初级卫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及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各类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人员伤亡和致残。

(4) 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集中资源、统一指挥”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的政府职能。在我市现有部省级、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与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成都市成为西部地区的灾害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速度最快的中枢城市。

1.2.2具体措施

(1) 在全域成都范围内,专题走访与实地调查我市各地、各级现有从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部门及机构的运行现状、优势特点与存在不足等,进行汇总分析。

(2) 收集成都市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等资料文献,并借用循证医学依据、与国内外的急救医疗系统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研究后,提出符合本区域实情的、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大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3) 探索在我市主要旅游景区或农贸集镇(以往的急救盲区)设立急救网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均等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助推成都现代世界田园城市的创建。

(4) 建立成都经济区8大城市120中心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协调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构建全域成都的大急救网络。

(5) 认真回顾总结5.12汶川大地震、6.5成都公交车燃烧、4.14玉树地震和8.5四川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与公共事件中,我市急救网络系统快速行动、有效应对的正反经验,从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等角度,形成有实用价值及社会价值的理论文章或学术专著,并将其正反经验融入大急救网络建设思路。

(6) 强化对全市各120网络医院急诊科等绿色通道、远郊120急救分中心及其所依托医院等,进行院前急救业务的统一考核及规范管理,以促进急救网络队伍建设。

(7) 积极推广专业急救技术,坚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全市范围“急救大赛”与专业培训等,以提升我市急救网络队伍整体技能与专业实力。

(8) 结合初步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院前“大急救”网络构架,同时助推成都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形成。

2结果

最突出的表现是,“大急救”体系初步建立以来,能够有效进行协同处警,提升了紧急医疗救援速度与救援能力,为更好的应对各类灾害等突发事件,取得初步实践体会。

2.1初步建立成都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三级体系:积极在成都地区推行“一级”指挥中心、“两级”调度平台与“三级”医疗救援体系建设。2005年成都市在城区范围以迁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契机、完善市级120网络救援指挥体系(一级指挥平台)基础上,于2007年又正式启动了区(市)县二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二级调度指挥平台);2009年成都市下辖青白江、龙泉驿等4个区(市)县又积极在旅游景区和中心集镇先后创办了“急救点”(配置相应的急救设备与专业人员,建立就诊与转诊快捷通道等),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主城区、区(市)县、乡镇及景点等三级划分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这在全国院前急救急救网络范围也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实践。

2.2积极落实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09]55号)为指导,全面落实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2.2.1依托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2.2加强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应加快各自的急救医疗救援专家库的建设。

2.2.3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紧急救援。

2.3加强灾害医疗紧急救援基地建设: 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灾害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2.3.1依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3.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2.3.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2.3.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2.4加强灾害医疗紧急救援培训工作: 以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各级医疗机构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相关专业的急救培训与应急演练。

2.5建立成都经济区8市之间120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 创建起8市之间120急救中心的“主任联席会”运作模式,信息共享、定期会面,协调处理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讨论

3.1“大急救”概念的形成: 本文所言“大急救”,是指更广范围的院前急救。此概念于2010年正式提出。是在总结近年来汶川大地震等各类防灾救灾的正反经验、和我市社会急救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实情,将以往的院前急救概念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而逐步形成的。

建立具有成都特色(成都模式)的“大急救”网络体系,目的是进一步全面提高应急反应时间与医疗救援能力,以达到“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反应灵敏、可持续发展”的成都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急医疗总体需求。

3.2建立“大急救”体系的初步效果:

3.2.1自从建立“成都7+1经济区”8大城市之间120特号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以来,尤其2010年初,资阳与眉山两市的市话并入成都的“028”区号后,即已经形成了三地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的协调机制,至今已协同处理特殊急救病人约600例。

3.2.2自从积极在成都地区推行“两级急救指挥”平台与“三级”医疗救援体系建设以来,成都市远郊的旅游景区和中心集镇先后创办了部分“急救点”,实行“缩短急救半径、分段接力转运”的救援模式,按照“救急、就近”等紧急救援基本原则,重点实施当地的院前出诊。这在“8.13”龙池泥石流等救灾实践中已经达到初步效果。

3.3社会价值: 成都市建设与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成都特色的院前“大急救”体系模式,对创新全社会的“大急救”科技理念,对保障地区民众生命安全、提升城市幸福感,对助推成都现代世界田园城市的创建,对积极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均很大。可以具有区域性的示范模式作用。

推荐访问:成都市 区域性 突发事件 灾害 急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