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五篇【通用文档】

发布时间:2022-12-30 19:40:06 浏览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果园图入手,创设聪聪明明到果园摘果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五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五篇【通用文档】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果园图入手,创设聪聪明明到果园摘果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也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整十数”。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总评: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各环节结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在提问题过程中,就用时过多,也体现了年轻教师在大舞台上紧张。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关注的不够全面,鼓励性的语言欠缺。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3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

  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1、情境中学习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数学活动——发书。教师先发给学生3本,然后又拿出写有35本的一包,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数学书有多少本呢?”接着,又拿出一包30本的语文书,让大家算一算,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呢?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讨中交流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在操作中体验算理,讨论: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3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30+30。

  3、游戏中悟理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我让学生们搭积木,盖房子。算得对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4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加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特别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引导探索和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二、动手操作,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理解算理。教学这部分内容,我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总结。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

  三、投其所好,精心设计练习

  计算是枯燥的,如果课后的练习只是一味的计算,一年级的小学很容易疲劳,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为了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时,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精心设计了“夺智慧星”和“摘苹果”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这样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练习,还使学生乐学,愿学。

  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课堂驾驭能力不高,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总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来。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篇扩展阅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篇(扩展1)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0篇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3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加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特别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引导探索和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二、动手操作,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理解算理。教学这部分内容,我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总结。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

  三、投其所好,精心设计练习

  计算是枯燥的,如果课后的练习只是一味的计算,一年级的小学很容易疲劳,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为了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时,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精心设计了“夺智慧星”和“摘苹果”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这样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练习,还使学生乐学,愿学。

  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课堂驾驭能力不高,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总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来。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4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教材中循序渐进的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之后接着安排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知识重点是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掌握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打下基础。

  教材例题图景中提供了45座、30座、3座这3个数据,开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口答出算式,接下来就是口算得数了。首先解决的是45+30=?按照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小棒先摆出了45加30的过程比较容易,直接把4捆小棒和3捆小棒先合起来就是7捆,就是7个十是70,再把70与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75。在计数器上也能很快的在十位上增加3个珠子表示加的30,十位上就有7个珠子就是70,个位上五个珠子不变与70合起来就是75,同样方法解决了45+3=?的得数,类似的几道巩固练习学生利用摆小棒和在计数器比较容易的口算出得数,初步理解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先看清楚所加的数是十还是几个一,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在后来的练习巩固中我要求学生不能摆小棒、不用计数器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结果口算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23+50=

  23+5=

  32+50=

  32+5=

  大部分学生的结果都错了,我就想:刚才利用摆小棒和计数器口算的很好,现在脱离了直观的小棒和计数器怎么就错这么多呢?我想这应该是学生对“数位”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学生看着计数器说的很清楚,但在口算中很容易就把数字所占的位置也就是数位混淆了。在口算52+40=?时,有个学生回答得数是65,我问他是怎样算的,她说:20+40=6060+5=65;还有这样算的学生:2+4=650+6=56。而且出现错误的还不止这两个学生,面对学生不借助直观操作口算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分类口算练习,首先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如:26+30想:2在()位,表示有2个();6在()位,表示有6个();3在()位,表示有3个();0在()位。()和()都在十位上,合起来就是()个十;()和()都在个位上,合起来就是()。反复让学生找出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再说出几和几都在十位上,几和几都在个位上,以此强化学生十位上的数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一定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这样也为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打好基础。反复的口头表达中学生逐步理解了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以此方法又巩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学生再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错误率减少了很多。

  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直观操作理解比较容易,对于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5

  用*的眼光看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在儿童的眼里是抽象的。按照过去的教法,教师教学往往是直奔主题,即教学生学会唯一的计算法则:从加个位,5加3得8,再加十位上的数30,就是38。然后让学生模仿,机械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精确和熟练,便完成了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刚开始对35加3的计算方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知道结果是38,但当表述算理时,学生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方法。其实,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已蕴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大部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了“接数法”的计算方法,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那么,就要有意识地去挖掘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实际经验,说出了各种巧妙的算法,展示了真实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概括出各种算法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我想以上这些细节的改变,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6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达到正确计算,并能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前一段时间《认识人民币》让学生觉得太吃力,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学生似乎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容易,因此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34+2=时,当我问:“你准备怎么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一部分学生是用数的组成的方法算的:34里面又3个十和4个一,加上2个一,等于3个十和6个一,就是36,另一部分学生是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总结的算法:先算4加2等于6,再算30加6等于36。我给予他们充分得肯定。接着提问:“为什么4和2能加在一起?”学生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他们都表示几个一”,还有的说:“因为他们都在个位上”,看来学生已经感觉到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接下去计算34加20就很容易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摆小棒,而是直接在黑板上出现算式:34+20=,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摆小棒,你会怎么摆?“先摆三捆4根,再摆3捆”,“你准备先把哪些小棒合在一起?”通过想象操作情景,学生理解了计算34加20要先把3捆和2捆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让理解算法达到会算,还要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前面的动手操作和想象操作过程作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能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把十位上得数相加。在此基础上,我问“什么样的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引导,学生得语言逐步完整和规范,最后归纳出: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7

  教学内容: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9捆带9根)

  教学方法:

  看情景图的方法、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填空:

  3个一是();3个十是();3个十和5个一是( )。

  2、口算练习:

  30+30=5+3=30+4=50+20=

  4+20=8+30=3+3=60+5=

  小朋友的反应可真快,口算小能手真多呀!

  小朋友们当老师让你们在练习本上写字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肯定非常的高兴,因为你们又学会了写其它的字,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很高兴呢?(出示主题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集体交流: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再写2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设计意图:创设发书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学习中。)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同桌讨论)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问题(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呢?(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写2个字)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25+2结果是多少呢?该怎样算?请小朋友们试着算一算,也可以拿出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完再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

  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数数的方法得到结果,利用数的组成得到结果)

  师作点评,重点讲解利用数的组成做计算题

  师适时板书25+2=27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小结:25+2=2725是两位数,2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刚才我们已经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第

  二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该怎样列式呢?

  这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又该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同桌交流一下该怎么摆,结果是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不摆小棒再说说25+20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25+20=45中25是两位数,20也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出示课题的后半部分)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要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3:观察比较,小结算法

  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跟同桌说说。

  35+3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再跟十位上的数加;第二个算式是先

  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再跟个位上的数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从而更好地进行运算。)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这两个算式在算法上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板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数学王国里到处都有挑战,你们想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迎接挑战吗?

  1、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看谁算得快。给孩子们限定时间完成做一做。

  3、解决问题。

  我们班有20个女生,23名男生,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设计意图:上完一堂课,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通过学生的小结,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认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教后反思:

  优点

  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

  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缺点

  多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我的反思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

  通过学生的小结,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认识。

  25+2=2725+20=45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8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把握知识呈现的层次性。在细微之处仍然体现出层次性。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虽然学生语言概括不到位,我认为他说到也够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其实在新授中也融入了练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谈注意点,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尤其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学习怎样的算式”,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炼过程结构。在“教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主动研究相关内容。

  上完课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如:

  蒋主任说本节课还是重心不够下移,学生的学习是钓鱼式的.的确,在教到两位数加整十数要先算什么?学生说来说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我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引导,就一个劲的一问一答理想想这和我*时在教学中一贯的做法有关,有时害怕学生不会,设计的问题过于细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细小的问题中学会了知识,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一定要有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看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快速进入例2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也没有沟通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同点,就觉得有些眼花了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此外,到结束也没能让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开始黑板上遗留的45+9就不了了之.要是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就是把知识贯通起来了吗.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由第一次执教,再在一起研讨,最后到再一次执教,这一系列活动让我感觉:没有研究之前感觉这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好研究的;研究了才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内容,也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了,才有收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知识生长点是整十数加整十整十数加一位数,所以,这一节我以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通过复习唤醒孩子头脑中关于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

  对于例题的处理,我直接呈现3辆车的信息,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条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提问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对于45+30的计算过程,和我预设的一样,刘远首先站起来回答:“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确,这是大部分孩子对45+30计算方法的初始认识,家长们的确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孩子就是孩子,尽管我已经用心良苦地唤醒他们头脑中关于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旧知,但是他们依然毫不领情地搬出了自己的固有认知。于是,我引导:“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到呢。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是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很好,孩子想到了先把45分成4个十和5个一再进行计算。而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再计算45+3时,孩子们就很自觉从用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计算方法了。

  这节课的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也就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异同。对于这个难点,我一直犹豫的是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们的异同表述清楚。一开始是这样表述的: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整十数,那么整十数就和两位数的整十数先相加,如果加的是一位数,一位数就和两位数的一位数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后来有琢磨了一番,改成了这样的表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几个十和几个一;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几个十,就和两位数的几个十相加;如果加的是几个一,就要两位数的几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呢?个人觉得,后一种“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更贴切一些,因为“十”和“一”是计数单位,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就在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其通分后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的缘由就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

  看来,数学语言需要三思而后说。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9捆带9根)

  教学方法:

  看情景图的方法、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填空:

  3个一是();3个十是();3个十和5个一是( )。

  2、口算练习:

  30+30=5+3=30+4=50+20=

  4+20=8+30=3+3=60+5=

  小朋友的反应可真快,口算小能手真多呀!

  小朋友们当老师让你们在练习本上写字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肯定非常的高兴,因为你们又学会了写其它的字,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很高兴呢?(出示主题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集体交流: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再写2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设计意图:创设发书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学习中。)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同桌讨论)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问题(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呢?(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写2个字)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25+2结果是多少呢?该怎样算?请小朋友们试着算一算,也可以拿出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完再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

  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数数的方法得到结果,利用数的组成得到结果)

  师作点评,重点讲解利用数的组成做计算题

  师适时板书25+2=27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小结:25+2=2725是两位数,2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刚才我们已经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第

  二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该怎样列式呢?

  这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又该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同桌交流一下该怎么摆,结果是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不摆小棒再说说25+20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25+20=45中25是两位数,20也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出示课题的后半部分)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要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3:观察比较,小结算法

  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跟同桌说说。

  35+3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再跟十位上的数加;第二个算式是先

  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再跟个位上的数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从而更好地进行运算。)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这两个算式在算法上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板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数学王国里到处都有挑战,你们想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迎接挑战吗?

  1、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看谁算得快。给孩子们限定时间完成做一做。

  3、解决问题。

  我们班有20个女生,23名男生,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设计意图:上完一堂课,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通过学生的小结,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认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教后反思:

  优点

  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

  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缺点

  多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我的"反思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

  通过学生的小结,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认识。

  25+2=2725+20=45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篇(扩展2)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0篇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把握知识呈现的层次性。在细微之处仍然体现出层次性。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虽然学生语言概括不到位,我认为他说到也够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其实在新授中也融入了练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谈注意点,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尤其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学习怎样的算式”,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炼过程结构。在“教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主动研究相关内容。

  上完课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如:

  蒋主任说本节课还是重心不够下移,学生的学习是钓鱼式的.的确,在教到两位数加整十数要先算什么?学生说来说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我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引导,就一个劲的一问一答理想想这和我*时在教学中一贯的做法有关,有时害怕学生不会,设计的问题过于细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细小的问题中学会了知识,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一定要有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看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快速进入例2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也没有沟通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同点,就觉得有些眼花了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此外,到结束也没能让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开始黑板上遗留的45+9就不了了之.要是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就是把知识贯通起来了吗.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由第一次执教,再在一起研讨,最后到再一次执教,这一系列活动让我感觉:没有研究之前感觉这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好研究的;研究了才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内容,也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了,才有收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知识生长点是整十数加整十整十数加一位数,所以,这一节我以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通过复习唤醒孩子头脑中关于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

  对于例题的处理,我直接呈现3辆车的信息,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条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提问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对于45+30的计算过程,和我预设的一样,刘远首先站起来回答:“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确,这是大部分孩子对45+30计算方法的初始认识,家长们的确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孩子就是孩子,尽管我已经用心良苦地唤醒他们头脑中关于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旧知,但是他们依然毫不领情地搬出了自己的固有认知。于是,我引导:“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到呢。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是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很好,孩子想到了先把45分成4个十和5个一再进行计算。而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再计算45+3时,孩子们就很自觉从用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计算方法了。

  这节课的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也就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异同。对于这个难点,我一直犹豫的是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们的异同表述清楚。一开始是这样表述的: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整十数,那么整十数就和两位数的整十数先相加,如果加的是一位数,一位数就和两位数的一位数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后来有琢磨了一番,改成了这样的表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几个十和几个一;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几个十,就和两位数的几个十相加;如果加的是几个一,就要两位数的几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呢?个人觉得,后一种“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更贴切一些,因为“十”和“一”是计数单位,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就在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其通分后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的缘由就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

  看来,数学语言需要三思而后说。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3

  我们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大家在生活时常遇到的问题—乘车。大巴车有45座,中巴有30座,小轿车有3座,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或者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算理,注要讨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4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夺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练习题训练,夺到小红旗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

  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4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借助学生熟悉的练字这个情景,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选取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动手操作,经历口算过程,理解算理,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清晰、条理。

  从写字的情景出发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两个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教材在编写上也采用了左右对比的编排方式,演示算理的小棒图和表示口算过程的算是对照,使学生“理清算明”。最后在通过比较计算时的不同,再一次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我个人觉得不足之处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先摆一摆学具再列式计算,应该允许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在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这样算的道理,要求学生解释算理,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能不能想办法让自己说清楚你的算法呢?”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教材呈现出的方法走过场。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变“数学”为“生活”,实现计算问题生活化。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既复习了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又为新知探索确定了主题——“谁获胜”,激起探究欲望,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新知: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并主动探索,实现了改变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感悟出口算新方法。

  2、变“教学”为“互学”,促进师生互动自主化。

  “故错”——“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活跃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获取算理。又如:老母鸡不小心把最后一小题给忘带了,让学生猜测,学生就会纵观前五小题,类比推理出忘带的题目,这样既让学生重现新课内容,回顾学习所得,又从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3、变“多样”为“优化”,保证创新活动有效性。

  在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多方比较,互相验证,真切地感受到新算法比较好,愿意主动地去应用这些方法,达到多中优化的目的。

  本人才疏学浅,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比如这节课时间调控不够到位,导致最后“为算式穿新衣”师生比赛活动草草收兵,下课时看到学生为不能和老师赛一场的原因,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很自责。又由于“下课真好”的缘故,忘记了总结就随意下课。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努力的方向。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6

  用*的眼光看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在儿童的眼里是抽象的。按照过去的教法,教师教学往往是直奔主题,即教学生学会唯一的计算法则:从加个位,5加3得8,再加十位上的数30,就是38。然后让学生模仿,机械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精确和熟练,便完成了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刚开始对35加3的计算方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知道结果是38,但当表述算理时,学生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方法。其实,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已蕴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大部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了“接数法”的计算方法,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那么,就要有意识地去挖掘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实际经验,说出了各种巧妙的算法,展示了真实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概括出各种算法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我想以上这些细节的改变,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0+6=30+60=60+4= 60+40=

  5+20=50+20=9+40= 50+50=

  2.填空

  (1.) 3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 42是由( )个一和( )个十组成的。

  (3.) 个位上是1,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

  (4.)十位上是6,个位上是9,这个数是( )。

  (二)学习新课

  1.出示青蛙星期六捉害虫主题图

  青蛙妈妈: 我吃了35只害虫。小青蛙:我只吃了3只害虫。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35+3= 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4.用三种方法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图,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摆35根小棒,再摆3根,一共有38根小棒)

  (2)拨计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拨出35,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一

  (3)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5+3=8,再算30+8=38)

  观察分成图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5加3呢?

  (因为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3表示3个一,5个一和3个一相加得8个一)

  师: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再算30加8得38。

  5.出示青蛙星期天捉害虫主题图

  青蛙妈妈: 我吃了35只害虫。小青蛙:我吃了30只害虫。

  6.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35+30= 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7.用三种方法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图,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捆零5根,右边摆3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

  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师:35+3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拨计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拨出35,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

  表示3个十)

  (3)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30+30=8,再算60+5=65)

  8.比较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5+3=3835+30=65

  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9.板书课题: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10.观察算式 35+3=38 35+30=65

  引导学生对 35+3=38 和35+30=65 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讨论: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42+3= 40+17=

  3+42= 17+40=

  2.对比练习(以小青蛙获奖的形式出现三个气球,题目显示在气球上面)

  35+ 4 = 42+ 3 = 5+ 21 =

  35+40= 42+30= 50+21=

  3.课中放松.唱歌《我们都是小青蛙》

  4.青蛙妈妈说天空中有很多飞动的气球,气球上面有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5.小青蛙决定去见见它的好朋友小白兔.出示小白兔图.

  我收了27个萝卜,我收了20个萝卜.我们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6.小青蛙决定去见见它的好朋友啄木鸟.出示啄木鸟图.

  大啄木鸟:我吃了22条虫子.小啄木鸟:我比你多吃了10条.大啄木鸟吃了多少条虫子?

  7.小青蛙最后决定去见见苹果树.树上结满了苹果(苹果上面有算示 ).谁算对了苹果就掉下来了.

  8.小青蛙准备回家了.看一看回家的路怎么走.

  (每一个算式的结果就是下一个算示的第一个加数)

  2+21 23+ 10 33 + 3 36+20 56+3 59+40

  9.青蛙妈妈说远处的荷花旁有数学题考考小青蛙.出示荷花图和算式.

  41+●=47 ■+28=78 50+=91 ▲+ 7 =69

  ●=( ) ■=( ) =( ) ▲ =( )

  10.小青蛙填数字

  3 ( ) +4=3( ) ( ) 8+50=( )8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关于小青蛙捉害虫有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兴趣比较浓厚。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怎样调换位置会更清楚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如:在探讨算法时,我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很快掌握了其计算原理。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不够。

  (2)练习部分习题的层次性不够。 特别是对学生有启发性的训练和拓展思维的训练应该增多一些。

  (3)教学过程中语言还不够锤炼和准确。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8

  我们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大家在生活时常遇到的问题—乘车。大巴车有45座,中巴有30座,小轿车有3座,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或者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算理,注要讨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4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夺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练习题训练,夺到小红旗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

  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9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是人教版第二册中第6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下是我对于自己教学这一课后觉得满意的几点:

  教学一开始,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两组口算题,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复习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比赛结束,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得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自己的解说战胜老师,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向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篇(扩展3)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

  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1、情境中学习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数学活动——发书。教师先发给学生3本,然后又拿出写有35本的一包,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数学书有多少本呢?”接着,又拿出一包30本的语文书,让大家算一算,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呢?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讨中交流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在操作中体验算理,讨论: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3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30+30。

  3、游戏中悟理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我让学生们搭积木,盖房子。算得对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习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达到正确计算,并能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前一段时间《认识人民币》让学生觉得太吃力,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学生似乎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容易,因此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34+2=时,当我问:“你准备怎么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一部分学生是用数的组成的方法算的:34里面又3个十和4个一,加上2个一,等于3个十和6个一,就是36,另一部分学生是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总结的算法:先算4加2等于6,再算30加6等于36。我给予他们充分得肯定。接着提问:“为什么4和2能加在一起?”学生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他们都表示几个一”,还有的说:“因为他们都在个位上”,看来学生已经感觉到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接下去计算34加20就很容易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摆小棒,而是直接在黑板上出现算式:34+20=,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摆小棒,你会怎么摆?“先摆三捆4根,再摆3捆”,“你准备先把哪些小棒合在一起?”通过想象操作情景,学生理解了计算34加20要先把3捆和2捆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让理解算法达到会算,还要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前面的动手操作和想象操作过程作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能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把十位上得数相加。在此基础上,我问“什么样的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引导,学生得语言逐步完整和规范,最后归纳出: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4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加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特别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引导探索和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二、动手操作,引导合作探究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理解算理。教学这部分内容,我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总结。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

  三、投其所好,精心设计练习计算是枯燥的,如果课后的练习只是一味的计算,一年级的小学很容易疲劳,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为了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时,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精心设计了“夺智慧星”和“摘苹果”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这样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练习,还使学生乐学,愿学。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课堂驾驭能力不高,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总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来。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5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是人教版第二册中第6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下是我对于自己教学这一课后觉得满意的几点:

  教学一开始,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两组口算题,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复习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比赛结束,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得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自己的解说战胜老师,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向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6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然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7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借助学生熟悉的练字这个情景,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选取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动手操作,经历口算过程,理解算理,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清晰、条理。

  从写字的情景出发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两个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教材在编写上也采用了左右对比的编排方式,演示算理的小棒图和表示口算过程的算是对照,使学生“理清算明”。最后在通过比较计算时的不同,再一次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我个人觉得不足之处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先摆一摆学具再列式计算,应该允许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在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这样算的道理,要求学生解释算理,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能不能想办法让自己说清楚你的算法呢?”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教材呈现出的方法走过场。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8

  用*的眼光看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在儿童的眼里是抽象的。按照过去的教法,教师教学往往是直奔主题,即教学生学会唯一的计算法则:从加个位,5加3得8,再加十位上的数30,就是38。然后让学生模仿,机械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精确和熟练,便完成了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刚开始对35加3的计算方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知道结果是38,但当表述算理时,学生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方法。其实,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已蕴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大部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了“接数法”的计算方法,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那么,就要有意识地去挖掘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实际经验,说出了各种巧妙的算法,展示了真实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概括出各种算法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我想以上这些细节的改变,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9

  我们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大家在生活时常遇到的问题—乘车。大巴车有45座,中巴有30座,小轿车有3座,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或者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算理,注要讨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4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夺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练习题训练,夺到小红旗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

  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0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主体图入手,创设新学期发新书,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

  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要解决数学书有多少本?需要知道哪两个数学信息?”学生说:“需要知道没打开的和小朋友发下去的。”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

  灵机一动我说:“30是两位数,也是我们认识的两位数里面很特殊的什么数呢?”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针对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上面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我把它换成:“如果让你做这种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学生有的说:“做题一定要认真、细心。”有的说:“一定要注意把一位数加在个位,整十数加在十位”。我想这样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是新课改下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9捆带9根)

  教学方法:

  看情景图的方法、探究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填空:

  3个一是();3个十是();3个十和5个一是( )。

  2、口算练习:

  30+30=5+3=30+4=50+20=

  4+20=8+30=3+3=60+5=

  小朋友的反应可真快,口算小能手真多呀!

  小朋友们当老师让你们在练习本上写字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肯定非常的高兴,因为你们又学会了写其它的字,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很高兴呢?(出示主题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集体交流: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再写2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设计意图:创设发书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学习中。)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同桌讨论)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问题(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呢?(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写2个字)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25+2结果是多少呢?该怎样算?请小朋友们试着算一算,也可以拿出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完再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

  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数数的方法得到结果,利用数的组成得到结果)

  师作点评,重点讲解利用数的组成做计算题

  师适时板书25+2=27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小结:25+2=2725是两位数,2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刚才我们已经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第

  二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该怎样列式呢?

  这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又该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同桌交流一下该怎么摆,结果是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不摆小棒再说说25+20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25+20=45中25是两位数,20也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出示课题的后半部分)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要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3:观察比较,小结算法

  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跟同桌说说。

  35+3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再跟十位上的数加;第二个算式是先

  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再跟个位上的数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从而更好地进行运算。)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这两个算式在算法上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板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数学王国里到处都有挑战,你们想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迎接挑战吗?

  1、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看谁算得快。给孩子们限定时间完成做一做。

  3、解决问题。

  我们班有20个女生,23名男生,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设计意图:上完一堂课,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通过学生的小结,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认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教后反思:

  优点

  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

  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缺点

  多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我的反思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

  通过学生的小结,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认识。

  25+2=2725+20=45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2

  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口算题,并且说出它们的计算过程,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认识相同数位相加。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拟订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教学过程遵循“问题情景——自主探索——扩展应用”这一主线。

  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感悟如下:

  1、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数的意义,对新知的认识比较深刻。

  2、本节课营造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形中,构建起了枯燥的数学。

  3、不足之处,对“动手摆一摆”中的活动,所蕴藏的教学价值还没有深入挖倔。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做得不够。

  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时,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进来,与大家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4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变“数学”为“生活”,实现计算问题生活化。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既复习了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又为新知探索确定了主题——“谁获胜”,激起探究欲望,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新知: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并主动探索,实现了改变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感悟出口算新方法。

  2、变“教学”为“互学”,促进师生互动自主化。

  “故错”——“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活跃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获取算理。又如:老母鸡不小心把最后一小题给忘带了,让学生猜测,学生就会纵观前五小题,类比推理出忘带的题目,这样既让学生重现新课内容,回顾学习所得,又从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3、变“多样”为“优化”,保证创新活动有效性。

  在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多方比较,互相验证,真切地感受到新算法比较好,愿意主动地去应用这些方法,达到多中优化的目的。

  本人才疏学浅,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比如这节课时间调控不够到位,导致最后“为算式穿新衣”师生比赛活动草草收兵,下课时看到学生为不能和老师赛一场的原因,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很自责。又由于“下课真好”的缘故,忘记了总结就随意下课。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努力的方向。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反思15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教材中循序渐进的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之后接着安排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知识重点是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掌握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打下基础。

  教材例题图景中提供了45座、30座、3座这3个数据,开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口答出算式,接下来就是口算得数了。首先解决的是45+30=?按照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小棒先摆出了45加30的过程比较容易,直接把4捆小棒和3捆小棒先合起来就是7捆,就是7个十是70,再把70与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75。在计数器上也能很快的在十位上增加3个珠子表示加的30,十位上就有7个珠子就是70,个位上五个珠子不变与70合起来就是75,同样方法解决了45+3=?的得数,类似的几道巩固练习学生利用摆小棒和在计数器比较容易的口算出得数,初步理解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先看清楚所加的数是十还是几个一,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在后来的练习巩固中我要求学生不能摆小棒、不用计数器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结果口算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23+50=

  23+5=

  32+50=

  32+5=

  大部分学生的结果都错了,我就想:刚才利用摆小棒和计数器口算的很好,现在脱离了直观的小棒和计数器怎么就错这么多呢?我想这应该是学生对“数位”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学生看着计数器说的很清楚,但在口算中很容易就把数字所占的位置也就是数位混淆了。在口算52+40=?时,有个学生回答得数是65,我问他是怎样算的,她说:20+40=6060+5=65;还有这样算的学生:2+4=650+6=56。而且出现错误的还不止这两个学生,面对学生不借助直观操作口算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分类口算练习,首先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如:26+30想:2在()位,表示有2个();6在()位,表示有6个();3在()位,表示有3个();0在()位。()和()都在十位上,合起来就是()个十;()和()都在个位上,合起来就是()。反复让学生找出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再说出几和几都在十位上,几和几都在个位上,以此强化学生十位上的数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一定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这样也为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打好基础。反复的口头表达中学生逐步理解了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以此方法又巩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学生再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错误率减少了很多。

  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直观操作理解比较容易,对于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篇(扩展4)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10篇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1

  构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合作在与老师、文本、同学、自我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思考、感悟、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46-4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从而能掌握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方法。

  思维发展目标:弄清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区别发展学生的思考力。

  情感态度目标: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例题里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谈话:小朋友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1.口答

  3个十是多少?3个一是多少?

  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口算

  70+2= 30+4= 30+6=

  70+20= 30+40= 30+60=

  生:指算口答。

  师:算70+2你是怎样想的?

  师:算70+20你是怎样想的?

  评价:你的计算过程说得真清楚。

  二、动手动脑,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1

  1.谈话:今天停车场里开来了几辆汽车。

  师:这是大客车、小客车、小轿车,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个座位吗?

  生:口答

  课件: 大客车和小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学45+30

  师:怎样列式?

  生:45+30= 如果有人报出得数 旁边板书75

  师: 45+30等于多少?让我们请小棒来帮忙算出得数。

  45+30等于75吗?让我们请小棒来帮忙,看算得对不对。

  3.学生活动

  4.生演示: 摆小棒

  师:谁来一边摆小棒一边介绍?

  生:先摆4个十5个一是45,再摆3个十是30,合起来是75。

  师:通过摆小棒,你怎样看出是75的?

  生1:因为有7个整捆和5个单根,合起来就是75根。

  生2:因为有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5。

  生3: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75。

  追问:7个十哪里来的?

  生: 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 教师:直尺画方框。

  评价总结:说的很好,要把几个十和几个十加在一起。

  5.生演示:计数器

  把计数器放在胸前,我们再用计数器拨一拨45+30等于多少。

  师:谁拨算珠的?请来介绍一下。

  生: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拨5颗珠子是45,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合起来是75。

  追问:这3颗珠子,为什么要拨在十位上?

  生1:因为是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生2:因为加上30就是加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评价总结:说的很好!加30就是加3个十,这3颗珠子要拨在十位上。

  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 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75。

  6.如果我们现在不摆小棒,也不用计数器,你准备怎样算45+30呢?

  请四人小组商量一下。

  全班交流。回应:某某同学,你当时是怎样算得?

  师:我们看看小萝卜是怎样说的。或者 小萝卜和你说的一样。

  板书: 40+30=70

  70+5=75

  总结:其实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算珠,我们都是先算40+30等于70,再算70+5等于75。

  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教学例2 45+3

  1.师: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

  师板书:45+3= 旁边板书48

  2.师:45+3等于多少?让我们用小棒或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

  45+3等于48吗? 让我们用小棒或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看看对不对。

  3.生动手操作

  4.生:上台操作演示。 摆小棒

  师:谁来一边摆小棒一边介绍?

  师:你怎样看出是48的?

  生1: 5个一加3个一得8个一,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48。

  生2: 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48

  追问:8个一哪里来的?

  生: 5个一加3个一得8个一. 教师:直尺画方框。

  评价总结:很好,要把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

  5.拨计数器

  师:谁拨算珠的?来介绍一下。

  追问:这3颗算珠为什么要拨在个位上?

  生:因为是3个一。

  评价总结:说的很好!加3就是加3个一,所以要在个位上拨3颗珠子。

  5个一加3个一得8个一. 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48。

  6.师:如果我们现在不摆小棒,也不用计数器,你准备怎样算43+5呢?

  请和你的同座说一说。

  师:我们看看小萝卜是怎样说的。或者 小萝卜和你说的一样。

  教师板书 5+3=8

  40+8=48

  小结:其实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算珠,我们都是先算5+3等于8,再算40+8等于48。

  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7.完成书上45+30 45+3的算式。

  (三)比较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

  师:老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师:都是45加上一个数,一个是加30,一个是加3,那么

  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

  生:四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如果回答不出:

  师:45加30,30的3加45的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师:45加3,3加在45的哪一位上? 为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描红30 3

  总结:的确这样,如果加的是加几个十,就要和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如果加几个一,就要和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黑板纸

  师:你觉得自己学得很好的,请坐直,很自信!请先把小棒收起来放在。看练习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填出结果。

  26+20= 50+34=

  26+2= 5+34=

  生:写好的同学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得?

  集体订正。

  追问:在计数器上拨26+20和26+2有什么不同?

  在计数器上拨50+34和5+34有什么不同?

  2、想想做做第2题

  (1)不用计数器,你会计算这样的题目吗?让我们来试试

  先做第一组题,写好的同学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

  (2)师:41+50你是怎样算得? 41+5呢?

  计算41+50和41+5有什么不同?

  20+67你是怎样算得? 2+67呢?

  师:计算过程说得很清楚。

  3、想想做做第3题

  师:老师要请大家到水果店帮帮忙!看看水果店进了什么货?

  生:40个苹果,34个梨。

  茄子老师: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师:你会求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下面让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活动。

  五、扩展

  1. 比大小。

  35+20 35+2 50+23 5+23 34+50 34+5

  生报答案。 师:你是怎样想的?

  2.踩地雷

  59+20 6+33 40+47 30+28

  43+6 18+70 41+5 6+31

  正确算出答案的同学可以看看算式后面是笑脸还是地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2

  教学目标 :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从而能掌握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方法。

  2、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弄清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区别发展学生的思考力。

  3、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数的组成)

  2、口算

  口算70+2你是怎样想的? 70+20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45+30

  (1)谈话:今天停车场里开来了几辆汽车。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求:大客车和小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板书:45+30=

  (3)你是怎么算的?和同位说一说。

  (4)全班交流。

  A、先摆4个十5个一是45,再摆3个十是30,合起来是75,因为有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5。

  B、演示:计数器

  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个位上拨5颗珠子是45,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合起来是75。

  追问:这3颗珠子,为什么要拨在十位上?

  C、 40+30=70 70+5=75

  总结:其实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算珠,我们都是先算40+30等于70,再算70+5等于75。

  2、教学 45+3

  提问: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

  45+3等于多少?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重点围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算展开。

  3、比较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

  计算45+30时,要先算40+30;而计算45+3时,要先算5+3。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追问:在计数器上拨26+20和26+2有什么不同?在计数器上拨50+34和5+34有什么不同?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比较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40个苹果,34个梨,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你会求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 30+6 5+20 60+4 9+40

  30+60 50+20 60+40 50+50

  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 ()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

  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

  2、小组讨论:

  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3、合作探究:

  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

  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

  5、全班反馈: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

  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

  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

  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1、P61的做一做。

  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53+4 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

  (3)你是怎么算的?

  (4)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P63:3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

  (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3)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设计

  P63的4题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4

  设计说明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着重解决的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问题,结合这一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算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用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交流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加深认识,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对算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回顾计算过程,明确算法。

  在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出计算结果后,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对比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然后总结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复习旧知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爱做游戏,于是就想在课前和大家玩一个“问答游戏”,我来问你来答,看一看咱们班谁的反应快,谁又能说得对,大家准备好了吗?

  幻灯片出示口算题:

  20+20= 20+7=

  60+30= 40+5=

  30+50= 30+8=

  仔细观察这两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整十数加整十数时可以直接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生2:几十加几就得几十几。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整十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入手,复习学过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64页例1情境图。仔细观察,和同桌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预设

  生:小林写了25个字,还要写2个字。

  3.你能根据所得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师:怎样列式?

  生:求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就是把小林写完的和要写的字的个数合起来,列式是25+2。

  (生回答,师板书列式:25+2=)

  4.出示另一条数学信息:“我才写了20个字”,你们能根据这条数学信息,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给学生时间考虑)

  预设

  生: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生回答,师板书列式:25+20=)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问题意识。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第61页例1情景图)、小棒若干。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20**+2=

  50+3050+3=

  2、突出加几十与加几的区别,激活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3、比较以上两组式题的不同点。

  (三)新授。

  1、课件演示第61页例1情景图。显示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语文书30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8本语文书。(画外音: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如:

  (1)数学书有多少本?

  (2)语文书有多少本?

  (3)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

  (4)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每组分别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

  35+3=

  30+8=

  35+30=

  8+3=

  (2)哪几个算式的计算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些问题可能与本课无关。为了节省时间,让每组各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然后集体识别其中已学过的计算,口算出得数。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需探究的两道式题上来。

  (3)35+3、35+30得多少?先独立思考,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4)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发言,屏幕上出现各种计算方法。

  ①计算35+3= (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需要借助直观的,可以摆小棒;无须借助直观的,就在头脑里思考。其实质是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先摆5根小棒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根、36根、37根、38根。不利用小棒直接计算。

  先算5+3=8,再算30+8=38。

  用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

  ②计算35+30=

  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算法有较充分的估计。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先摆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0:35、45、55、65。

  先计算个位上30+30=60,再计算60+5=65。

  课件演示配有摆小棒的动作和口述计算方法的声音。

  (5)小组讨论:以上两题的不同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方便?

  (6)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板书计算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4、尝试练习。

  40+17=2+36=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是可取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5、完成课本第61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按上下两题一组独立进行计算。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挑选若干题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2、练习十一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四)。

  1、小朋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的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

  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了创新的机会。实际上课时,学生确实也提到很多算法。但是当我要求学生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好时,大多数学生认定课本上出现的方法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难点是比较例题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每小组有类似一套口算题,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练习)

  4+6=()20+10=()6+5+30=()

  4+9=()20+13=()9+3+40=()

  2、指名口算,并说口算过程。

  24+5=()

  二、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出示图:星期天,小明、小亮和小红来到野外画画,你知道他们各画了多少张画片吗?谁能根据图中三个小朋友各画画片的张数,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小红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小明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三个人一共有多少张?)

  谁又能帮助解答呢?(指名列式)

  2、师把算式呈现在黑板上:

  9+624+924+69+24+6

  3、问:哪个算式已学过,点名直接说得数解答。9+24+6留到课后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24+6=()24+9=()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教学例1:24+6=?

  1、提问:这道算式,你会算吗?先算什么?发现什么?该怎么办?学生尝试,不会算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想该怎么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2、小组讨论:6+4满10,该怎么办?

  3、集体交流:

  问:谁是直接通过口算算出得数的?谁是通过小棒得出结果的?各自说说各自的算法和操作过程,并找出共同处。

  ①合操作。归纳思路。

  板书:24+6=30

  ∧

  204

  ②生自由练说口算步骤。(先算4+6=10,再算20+10=30.)

  ③追问:两位数加一位数要注意应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个位)碰到个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进到十位上)

  ④试一试(补充)

  31+953+7

  教学例2:24+9=?

  1、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寻究24+9的计算方法,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通过操作后,你想怎样计算?

  3、集体交流:结合操作,理解算理。老师配合学生语言和动作板书算式。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24+9=33

  204

  13

  (2)24+9=33

  23110

  (3)24+9=33

  321

  30

  (4)24+9=33

  63

  30

  4、优选方法,重点:

  (1)小组讨论;以上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简便?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2)闭上眼睛想想:在小组里轻声说说你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3)重点:像这类题,个位相加满10该怎么办?用谁加整十数?

  (4)试一试。(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圈一圈、算一算。

  (2)集体交流:圈与算的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做。

  (2)独立观察,在每一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思考:为什么?

  (3)小组讨论:从每组题中,你悟出了什么?

  (4)集体交流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几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满十后,再与几十相加。

  3、“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你能独立解决问题吗?(学生自己独立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小兰:16+4=20(元)

  小青:25+9=34(元)

  小玉:9+38=47(元)

  4、补充题

  (1)下面()里可以填几?46+()=5()

  (2)根据今天学的知识,你能任举一个算式吗?

  ()+()=()

  五、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进位)

  24+6=30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46~47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1.复习(出示卡片)①数的组成;②一位数加一位数;③整十数加整十数。

  2.(同学们学得这么开心,汽车兄弟也想跟我们一起学。)多媒体演示: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客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

  提问:观察这场景,你能提出哪些求和的问题,各怎样列式?

  45+3045+330+3

  再问:这三道式中,哪道能算出得数,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擦去30+3。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45+30(两位加整十数)。

  (1)自我探索算法。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计算这道题?(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算法。

  (3)整理算法。(板书)

  45 + 30 = 75

  40 5

  70

  (4)解答问题。

  现在有一辆有35座的客车和一辆20座的客车。(你可以提出一个求和的问题吗?)口答。

  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哪种方法算得快,简便一些?

  2、学习45+3(两位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

  提问:根据这种算法,你能很快地想出45+3该怎样算吗?

  (2)交流算法。(板书)

  45 + 3 = 48

  40 5

  8

  3、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突出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深化,应用算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讨论,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再交流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开火车。)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出图意。

  各自列出算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学得真不错,很多同学非常积极开动脑筋,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你想出两道题来考考大家吗?

  教学后记:学生学得真不错.学习气氛活跃.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一算:

  25+50= 24+5=

  2.口算:

  34+40= 21+6= 8+81=

  75+2=60+15=70+23=

  二.练习.

  1.想想做做4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5

  先计算,再交流结果,最后比较谁跳得快?

  3、想想做做第6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教育学生检查的习惯.做的全对的给予表扬.

  4.完成第7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复习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先指名说,集体订正。)

  5、完成第8题。

  师读题,生解答。

  三.布置作业:

  四.教学后记:

  让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三课:时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加法实际问题的本领,养成口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

  60+23=54+40= 4+54= 41+50=

  2+75= 60+35= 3+62= 4+73=

  2.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看着图说说这道已知求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小猴摘桃已经采了23个桃,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组织学生依*观图讨论,帮助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23+5=28)

  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树上原有28个桃. 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5.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答师板书:(5+23=28)

  谁来口答一下。

  这两种方法一样吗?为什么会一样的?

  6.小结:这道题已知小猴采了23个和树还剩下5个桃,求树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列成23+5=28,也可以列成5+23=28,计算后口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指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互相说说

  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再指名说.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提问:车上有多少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求什么?

  (并提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提醒学生在计算完后别忘了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指明说说算法?为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解题过程,要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学生填一填。

  (2)集体交流时提问:公鸡比母鸡多3只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打开学生的思维.

  第四课时:练习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的练习七1~4.

  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位数两位加整数十或一位数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练习七1

  学生独立口算第1题,在学生口算后,选择几组对比。

  如:34+3 2+2520+25

  34+302+5220+52 先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不同,分别怎样计算?

  2.练习七2

  先出示第一组的两道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分别计算这六道题。计算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做完后要求他们检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集体订正,做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练习*。不计算,比大小。.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不要采用计算的方法比大小。

  (2)集体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对思维开拓想出多种思考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

  4.练习七4。

  (1)出示第5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本

  《数学故事》?再指名说怎样求?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学生的交流水*有所提高.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学会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5里有几个和几个一?

  8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口算:

  7040 32206040 4530+5

  60+363+2627+4053+40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大巴有45个座位,已经坐了30人,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要求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怎样列式?(板书:4530=)

  2)4530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借助学动手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拨摆的情况,及时辅导.

  集体交流摆小棒和拨算珠的过程并集体摆一摆,拨后,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3)老师小结:根据同学的摆法,在计算4530时,可以从4个十里减去3个的一个十,再把1个十和5个一合成15.

  板书:4530 =15

  405

  10

  4)结合老师的板说一说4530怎样算?(同桌互说)

  2.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1)出示图提是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一辆大巴共有45个座位,车上还有3个座位空着,车共坐多少人?)

  求车上共坐了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453)

  (2)453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计算,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

  集体交流453的计算方法,对想出多种算法的给予表扬。

  (3)老师小结:计算453时,我们可以先从5个一中减去3个一得2个一,再把4个十和2个一合成42。

  (4)请学生结合老师的板书说一说453怎样计算?(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说o)

  3.比较4530和453计算的异同。

  想一想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相同的,有什么不同的?

  (它们都是先把45分成40和5,4530先算4030=10,再算10+5=15,

  而453先算53=2,再算40+2=42。)

  老师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都是先把两位分成几十和几,然后再算几十减几十或几减几。

  三、教学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l。-

  要求学生先用算珠拨一拨,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拨?再说出结果.

  2. .完成想想做做2.

  独立口算,集体交流说说计算过程,比一比每组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3

  图中告诉我们了那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让学生列式计算。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学生能够动手操作,感兴趣.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第61页例1情境图)、小棒若干。

  公开课教案

  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 20 40 2

  50 30 50 3

  [突出加几十与加几的区别,激活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2.比较以上两组式题的不同点。

  新授

  1.课件演示第61页例1情境图。显示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括文书30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8本语文书。画外音: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

  2.引导同学认真观察情境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如

  a.数学书有多少本?

  b.语文书有多少本?

  c.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

  d.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有意识地培养同学提出问题的能力。]

  3.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

  a.同学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线组分别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

  35 3

  30 8

  35 30

  8 3

  b.哪几个算式的计算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 8=38,8 3=11)

  [由同学自身提出问题,有些问题可能与本课无关。为了节省时间,让每组各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然后集体识别其中已学过的计算,口算出得数。从而很自然地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需探究的两道式题上来。]

  c.35 3、35 30得多少?先独立考虑,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d.组织同学分组交流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其问题意识。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小松鼠和小白兔要坐车去农村的果园,它们来到公交公司,看到公交公司有三种车(课件呈现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

  认真观察一下,这三种车各有多少个座位?

  2.提出问题

  根据观察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依次呈现:

  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评析: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提出数学问题,发展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激起了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让学生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座?

  让学生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班内交流自己是如何计算45+30的。

  教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用小棒摆;

  (2)用算珠拨;

  (3)把45分成40和5,40+30=70 70+5=75

  比较讨论:这几种算法都是把哪部分先合起来。

  共同概括算法:40+30=70 70+5=75

  (评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3.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让学生试着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算法。

  班内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用小棒摆;

  (2)用算珠拨;

  (3)5+3=8 40+8=48

  组织讨论:这几种算法都是先把哪部分先合起来?

  班内交流后共同概括:5+3=8 40+8=48

  4.组织比较

  计算45+30和45+3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评析: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探索算法的必要性,增强其探索的主动意识。然后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概括一般思路,最后通过对45+30和45+3的算法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算法的有效建构。)

  三、练习巩固 拓展延伸

  1.坐客车

  小松鼠决定坐大客车,小白兔决定坐中巴车一起去果园,可司机叔叔说了只有算对车门上的算式才能上车,你能把他们送上车吗?

  课件呈现两辆车及车门上的两组算式

  26+20 50+34

  26+2 5+34

  友情提示:先用算珠拨一拨,再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才把两个小动物送上车。

  2.猜站台

  两个小动物的车停靠在两个公交站台,这两个站台是几号站台呢?答案就在站台上的算式里,你能算出来吗?

  站台一 站台二

  35+60 54+4

  60+35 4+54

  比较每个站台中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3.摘桃子

  到了果园,两个小动物来到一棵桃树下,(课件出现桃树及一些有着算式的桃子),那些写着算式的桃子都已经熟了,两个小动物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摘的桃子多,你们敢吗?

  让学生计算桃子上的算式:

  59+20 43+6 6+31 70+18

  34+50 28+30 3+62 40+47

  学生计算好后,相互交流,互相评价。

  提出问题:你从树上摘下多少个桃子?还有多少个没摘?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评析:练习设计生动有趣,充分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应用情境,而且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提出问题,找站台 中让学生通过计算看看发现什么,摘桃子后让学生思考提出什么问题等,不仅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计算热情,促进了他们计算策略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计算素养和能力。)

  总评:

  本节课结合儿童的生活经历和知识体验,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以小动物上果园为故事情节,串联起整个学习过程,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激发了他们参与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2.开放空间,注重问题意识的养成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计算中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亲历了数学化的过程,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交流,促进算法的自主建构

  首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的必要性,激起他们主动探求算法的欲望。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充分交流等,从而形成了班内算法多样的局面,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算法进行抽象概括,提取出一般思路,帮助学生建构算法。再次是组织45+30和45+3的算法比较,求同求异充分交流,这样逐步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感悟,不断提升其计算策略,发展了他们的计算素养,实现了算法有意义的自主建构。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 + 20 40+2

  50 + 30 50+3 比较以上两组算式的不同点。

  二、新授:

  1、出示挂图,教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2、学生独立从图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板书:35+3 30+8 35+30 8+3

  请你找一找,哪几个算式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35+3 35+30得多少?先想一想,再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

  用小棒摆:先摆5根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

  不用小棒直接算

  计算35+30 用小棒帮助解答

  先用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是35,45,55,65

  先计算个位上的30+30=60,再计算60+5

  4、你觉得上面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三、练习:

  40+17= 2+36=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完成课本第61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篇(扩展5)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习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2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把握知识呈现的层次性。在细微之处仍然体现出层次性。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虽然学生语言概括不到位,我认为他说到也够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其实在新授中也融入了练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谈注意点,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尤其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学习怎样的算式”,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炼过程结构。在“教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主动研究相关内容。

  上完课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如:

  蒋主任说本节课还是重心不够下移,学生的学习是钓鱼式的.的确,在教到两位数加整十数要先算什么?学生说来说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我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引导,就一个劲的一问一答理想想这和我*时在教学中一贯的做法有关,有时害怕学生不会,设计的问题过于细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细小的问题中学会了知识,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一定要有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看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快速进入例2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也没有沟通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同点,就觉得有些眼花了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此外,到结束也没能让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开始黑板上遗留的45+9就不了了之.要是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就是把知识贯通起来了吗.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由第一次执教,再在一起研讨,最后到再一次执教,这一系列活动让我感觉:没有研究之前感觉这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好研究的;研究了才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内容,也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了,才有收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知识生长点是整十数加整十整十数加一位数,所以,这一节我以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通过复习唤醒孩子头脑中关于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

  对于例题的处理,我直接呈现3辆车的信息,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条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提问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对于45+30的计算过程,和我预设的一样,刘远首先站起来回答:“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确,这是大部分孩子对45+30计算方法的初始认识,家长们的确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孩子就是孩子,尽管我已经用心良苦地唤醒他们头脑中关于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旧知,但是他们依然毫不领情地搬出了自己的固有认知。于是,我引导:“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到呢。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是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很好,孩子想到了先把45分成4个十和5个一再进行计算。而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再计算45+3时,孩子们就很自觉从用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计算方法了。

  这节课的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也就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异同。对于这个难点,我一直犹豫的是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们的异同表述清楚。一开始是这样表述的: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整十数,那么整十数就和两位数的整十数先相加,如果加的是一位数,一位数就和两位数的一位数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后来有琢磨了一番,改成了这样的表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几个十和几个一;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几个十,就和两位数的几个十相加;如果加的是几个一,就要两位数的几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呢?个人觉得,后一种“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更贴切一些,因为“十”和“一”是计数单位,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就在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其通分后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的缘由就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

  看来,数学语言需要三思而后说。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篇(扩展6)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的教学反思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的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例如45 30,先算40 30=70,再算70 5=75。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如45 3,先算5 3=8,再算40 8=48。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

  从孩子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小棒就成了孩子们认数、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忠实伴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对小棒的兴趣已不如先前。加之学生认识了个位和十位后,热衷于在计数器上拨数。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列出算式45 30之后,又很快说出得数是75。于是,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由于学生的计数器上没有标明数位,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用水彩笔补上,但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到了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也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看来,让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我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直接在4捆下面摆了3捆,下面的学生也随即附和。当时,我为了图省事,也没有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没能展现一个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不够深刻。

  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 程。这一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 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的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另外我在练习的设计上进行了改变,这节课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趣味练习和应用体验。这些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本课的重点,分层次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在整个练习阶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引导了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特别是符合了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学会,又应用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我认为这种开放式分层次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值得继续发扬。

  不足的是在教学时,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和探究算法时,理性够多,感性不足,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直观性的教学,如利用学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导致了中下生对算理的一知半解。今后教学中要多利用直观性的教学,或者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理解题的方法和算理会记忆更加深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篇(扩展7)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3篇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教材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标明各种儿童玩具价格的情境图,由图中所提供的素材引出例题。在备课时,我感到这幅图设计的购物情境很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但是这幅图是静止的,不利于学生和教师操作。所以我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现实情境,并对教材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一、情境引入阶段

  我为学生准备了标有价格的6种玩具。新课引入部分,我采用一年级一班小小玩具店开业这一引子,创设了买玩具的情境。当出示以上6种可爱的玩具时,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很想玩这些玩具。这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钱。我顺势引导学生打开信封,拿出里面的人民币,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钱?(这里为每组学生准备的人民币有两种:10元的和1元的,总数都是两位数的。只准备以上两种人民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算法时,如遇到困难,就可以把人民币当作学具来摆一摆)。然后让学生根据人民币的总数购买自己小组喜欢的玩具(每个小组只能购买一种)。在购买玩具的同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人民币的总数和所购买玩具的价格,试着提出数学问题。想买什么?买了以后还剩多少钱?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况且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人民币以及用数学的知识,能很快提出:还剩多少元钱?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会很自然地列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式。这样就出现了3个不同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和3个不同的`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

  二、学习新知阶段

  当把6个组的算式都展示出来时,我先从中抽取1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作为例题进行讨论。当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及合作交流掌握口算方法后,再让他们通过同桌合作(一人一道)完成另外两道题。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评价的互动机会。然后再从中抽取一个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作为例题进行讨论,方法同前。这次为了增加学生的交流和评价机会,另外两道题让同桌合作完成,并进行评价。最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两组算式的特点以及口算方法的不同。这时我随机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三、知识应用阶段

  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以上两种口算方法后,我采用了谈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环节:前两天,老师拿着10元钱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怎么解决呢?这时学生就会用刚学的知识非常热情地帮助我解决难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真正地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这时我又顺势说上几句感谢的话,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

  四、巩固反馈阶段

  我先设计了两组口算练习题,分别采取盖五星章和小花章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然后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具有比赛性质的摘苹果和夺智慧星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并在最后让学生通过做律动(火车开了),到智慧王国进行了思考题的练习。这样不仅能体现练习的层次性,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有气氛。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篇(扩展8)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说课稿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说课稿1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目标分析:

  1.学生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认识。

  2.学习后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3.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探究与合作的习惯。

  说教法:

  创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小兔采蘑菇,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弄清算理、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样的数学活动长期坚持,一定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说学法: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说教学过程:

  一、对口令游戏,巩固旧知。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5个十是(),5个一是(),5个是和5个一是()。

  2.20302035030503

  二、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1.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故事。兔姐妹俩住在小河边,一场大雨,河水冲跨了她们的小屋。猪大哥知道了,帮助她们修好了一间既结实又宽敞的房子。兔姐妹俩为了感谢猪大哥的帮助,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星期天,姐妹俩决定上山去采蘑菇送给猪大哥。她们走啊走啊,终于采到了很多蘑菇,兔姐姐采了35个,她还准备采;兔妹妹采了30个,她已提不动了。请大家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

  2.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说出解决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问题板书:(1)兔姐姐一共可以采多少个?(2)兔姐妹俩已经采了多少个?让学生说说两个算式353,3530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4.学生分组讨论算法。

  5.集中汇报,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师:兔姐妹俩休息了一会儿继续找,她们发现了4个蘑菇,怎么采也采不动。这时候,蘑菇讲话了:要想采到我,就要先找到我的密码,兔姐妹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

  2.分组接力采蘑菇。(1)对比计算题;(2)两位数加一位数;(3)两位数加整十数;(4)变式题。

  3.延伸出进位加法。

  师:在大家的帮忙下,兔姐妹又发现了一片草地上有几堆蘑菇,这时候她们只剩下一个筐子空着,能装33个,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哪两堆蘑菇正好装满筐子。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4.人人采蘑菇。

  师:兔姐妹采了这么多的蘑菇,你们想采吗?请大家到黑板上去采,看谁采得多。

  学生采蘑菇,计算,再放到指定的篮子里。

  四、课堂小结(根据课堂情况而定)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说课稿2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目标分析:

  1.学生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认识。

  2.学习后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3.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探究与合作的习惯。

  说教法:

  创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小兔采蘑菇,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弄清算理、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样的数学活动长期坚持,一定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说学法: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说教学过程:

  一、对口令游戏,巩固旧知。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5个十是(),5个一是(),5个是和5个一是()。

  2.20302035030503

  二、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1.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故事。兔姐妹俩住在小河边,一场大雨,河水冲跨了她们的小屋。猪大哥知道了,帮助她们修好了一间既结实又宽敞的房子。兔姐妹俩为了感谢猪大哥的帮助,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星期天,姐妹俩决定上山去采蘑菇送给猪大哥。她们走啊走啊,终于采到了很多蘑菇,兔姐姐采了35个,她还准备采;兔妹妹采了30个,她已提不动了。请大家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

  2.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说出解决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问题板书:(1)兔姐姐一共可以采多少个?(2)兔姐妹俩已经采了多少个?让学生说说两个算式353,3530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4.学生分组讨论算法。

  5.集中汇报,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师:兔姐妹俩休息了一会儿继续找,她们发现了4个蘑菇,怎么采也采不动。这时候,蘑菇讲话了:要想采到我,就要先找到我的密码,兔姐妹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

  2.分组接力采蘑菇。(1)对比计算题;(2)两位数加一位数;(3)两位数加整十数;(4)变式题。

  3.延伸出进位加法。

  师:在大家的帮忙下,兔姐妹又发现了一片草地上有几堆蘑菇,这时候她们只剩下一个筐子空着,能装33个,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哪两堆蘑菇正好装满筐子。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4.人人采蘑菇。

  师:兔姐妹采了这么多的蘑菇,你们想采吗?请大家到黑板上去采,看谁采得多。

  学生采蘑菇,计算,再放到指定的篮子里。

  四、课堂小结(根据课堂情况而定)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5篇(扩展9)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后的教学反思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后的教学反思1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

  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1、情境中学习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数学活动——发书。教师先发给学生3本,然后又拿出写有35本的一包,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数学书有多少本呢?”接着,又拿出一包30本的语文书,让大家算一算,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呢?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讨中交流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在操作中体验算理,讨论: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3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3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30+30。

  3、游戏中悟理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我让学生们搭积木,盖房子。算得对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后的教学反思2

  我们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大家在生活时常遇到的问题—乘车。大巴车有45座,中巴有30座,小轿车有3座,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或者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算理,注要讨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4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夺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练习题训练,夺到小红旗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

  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推荐访问:位数 十数 两位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五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 整十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一位数 整十数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