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论中共十三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 【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05 11:00:05 浏览数:

论中共十三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 论中共十三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一理论既是对十二届三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共十三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 ,供大家参考。

论中共十三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

  论中共十三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一理论既是对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继承和深化,又是对十四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探索。但由于国际和国内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创新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我们有必要将这一理论与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做一比较,重新认识这一理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十三大

  经济体制改革

  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一次以加快和深化改革为中心任务的大会。其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9年间十亿人民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依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①(人民日报1987年11月1日社论)。赵紫阳同志受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分七个部分:一、历史的成就和这次大会的认为;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三、关于经济发展战略;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五、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六、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七、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十三大闭幕后,报告中有关初级阶段、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得到理论上的足够重视和宣传,以及实践上的贯彻落实。但报告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因而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一理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往往被人们忽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改革侧重在计划机制条件下调整和变动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权限。后期的改革则侧重于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从微观层面确立生产企业的主体地位,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目标模式的选择,既是我们改革开放长期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科学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从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一直延续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时十三年,其间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第二阶段,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从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②(钱淦荣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140—142页)。对于第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一般认为是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肯定“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这在理论界意见比较一致。但对于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时间划分,却存在一些意见分歧,集中表现对十三大理论地位的认识上。有的学者认为,十三大提出的“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属于“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度理论,应该单独划分为一个过渡阶段。有的学者则认为,十三大

  提出的“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属于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继续,应该归到第二阶段。但很少学者把这一理论同十四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联系起来看。以具有一定权威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钱淦荣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为例,该书作者就是把十三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作为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继续。这种划分,是经不起推敲的,既不承认十三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也没看到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贡献,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

  那么,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它对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哪些突破和创新?对十四大正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哪些理论贡献?只要我们将它和两者作一比较,就会有清楚的认识。

  首先,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比较。

  1984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可以说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对经济体制改革所做的决定。《决定》明确规定: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就客观地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和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人们没有去也不敢去捅破这张纸。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做法就落脚在改革计划体制上,希望把当时已存在几十年的计划体制与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合起来,变僵化为充满生机。因此就有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与过去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相比较,这一提法进一步重视了市场的力量,进一步触及到原有计划体制的基础。但这一提法的大前提是坚持我国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着重在对计划经济的解释上做文章。另外,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也还没有很大的突破。

  相比较而言,十三大提出的“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就有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它明确规定: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实际上就是对原有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的改革设想,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企业实行间接管理的要求,因为一旦要形成以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就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运行调节中起主导作用。反之,市场机制要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宏观调控方式就必须从直接调控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从这一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比那种完善计划体制的构想前进了一大步。这就意味着,计划与市场两个板块的边界已经被打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呼之欲出。这次大会尽管没有直接提出计划和市场哪个为主,哪个为辅,但从把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实行国家对企业的间接管理作为改革的重点来看,这次改革明显带有把市场置于经济运行机制中心环节的倾向。至于随后建立的市场,因各级政府和各个地方一哄而上而造成的极不完善的态势,那是属于另外一回事。

  其次,与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十四大,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突破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基本特征”的陈旧观念,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③(《十四大报告》)。报告中强调,使市场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报告还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述了要认真抓好以下几

  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一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三是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四是转变政府职能。一年后的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勾画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设计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至此,中国的经济改革目标最终确定。

  仔细阅读十三大报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论述和十四大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述是一样的,有的虽然表述不一样,但其观点是一致的。现略举以下几例:

  第一,十三大报告要求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加深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科学理解。指出“改革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例如发展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发行债券、股票,都是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实际上就是说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又指出,“过去的许多做法,如直接向企业下达过多的指令性指标,实行统购统销和供给制式的分配,有的是在建国初期国内国际环境中为加快奠定工业化基础而采取的,有的是从革命战争年代沿袭下来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的固定不变的东西,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改革就会成为发展生产率的障碍”。这实际上又相当于说计划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所固有的。这段论述打破了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必然联系,与十四大召开前邓小平南巡讲话中的相关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从市场机制作用的广度和深度看,十三大报告指出:“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这与十四大提出的“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两者的意思却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三,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些论述,对于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四大报告也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并且也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因此,从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来看,两者也是一致的。

  第四,从十三大要求建立的新体制的基本框架来看,报告要求完成六项改革的任务:一是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二是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加快建立道贺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四是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五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六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政策。除了没有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外,这个框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几乎是一样的。

  另外,十三大还提出了推进价格改革的问题,“要逐步建立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其他大量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市场调节的制度。”又提出了运

  用法律手段,建立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以及加强司法、严肃执法的问题。这些做法,都是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发展的。

  通过以上两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十三大提出的“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及“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比之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处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它更接近于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甚至可以说,两者只是表达方法的不同。至此,提出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应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是了。

  既然十三大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已经呼之欲出了,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在五年后的十四大才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呢?这就要结合当时的改革实践和国内外的形势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经济上,由于过去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导致我国的价格体系很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改革,就成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绩的关键。因此,1998年8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但由于没有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没有严格制止流通领域的混乱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宣布大步进行价格改革,导致了1998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出现的通货膨胀。面对这一形势,同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做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定把1989、1990、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这样一来,十三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受经济整顿的任务的影响而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

  政治上,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同志因心脏病逝世,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悼念胡耀邦表达深切的哀思。后来,悼念活动很快发展成为政治性的示威游行,并连续发生聚众冲击中南海新华门和天安门广场的事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这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是一次动乱,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④(《人民日报》1989年4月26日社论)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迅速地结束了这场****,平息了风波。这次****对十三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的影响,一方面是分散了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经济的改革因****而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是人们在思想上因为害怕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而不敢轻易谈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又得到蔓延滋长。

  另外,从国际形势来看,苏联和东欧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也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

  1989年至1991年,在我国的宣传媒体上统一使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这表明在十三大已达到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认识水平上又出现了反复。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谈话,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从而为中国改革目标的最后形成扫清了政治和理论障碍。经过几年的治理整顿,我国的经济环境得到优化,经济秩序有所好转。因此,等到1992年召开十四大时,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

  回顾十三大这段历史,特别是其关于经济体制的探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别是对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做出的理论贡献。那种认为十三大提出的“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及“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是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一部分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历史的。

  参考书目:

  (1)《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选择》,陈甬军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简编》,盖军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3)《邓小平理论概论》,钱淦荣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4)《十三大报告》。

  (5)《十四大报告》。

推荐访问:体制改革理论文章 论中共十三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贡献 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 贡献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