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导师引领”式差异教育范型

发布时间:2022-10-22 19:20:05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学校从2011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导师引领”制的探索。五年间,我们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为核心理念,叫响“为了每一朵花儿都能烂漫地盛开”的口号,逐渐探索出了一种“导师引领”式的差异教育范型。

“导师引领”式差异教育范型是一种“个性化”“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导师引领”,是指将教师与学生按一定条件,经过双向选择搭配组合,使每一名教师成为4名学生的“导师”,导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水平、心理特点、道德品质等个性差异,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个性化”,是指导师根据所引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与其他任课教师会商制定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力求使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全方位”,是指导师关照到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身体乃至家庭等涉及学生个体的每一个方面,担负起全方位引领学生成长的责任。我们实施“导师引领式”差异教育范型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因为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命个体的引导、激励、点燃。但外因通过内因产生作用,教师对学生影响必须以学生接受为前提。所以我们认为,“导师引领”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给学生主动选择的权利。

选聘导师时学校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导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有意愿并且有能力担任学生的导师。依据这一基本条件,全校57名教师中46人被聘为导师。按照每名导师引领4名学生的原则,184名学生将会得到引领。然我校共有学生500余人,如何才能让最需要的学生得到最合适的引领呢?

首先,调查受导意愿。本学年度中统计得出有受导意愿的学生数为323人,他们均在收到申请中,详细列出自己申请导师引领的理由。

其次,确定受导学生。由班主任和其他导师组成“师生搭配评估小组”,小组成员在阅读学生受导申请的基础上,全面评估学生的家庭、学习、心理、操行、特长等方面的情况,确定受导学生。原则上,优先考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贫困家庭、行为偏执、学习偏科等一些具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导师的关爱来温暖心灵,更需要导师引领走出自己的困境。对于部分存在明显问题却不愿意接受导师引领的学生,老师们还要想办法打开他们心灵的门,动员他们接受导师的引领。

最后,双向选择搭配。“师生搭配评估小组”综合考量导师施导特长和受导学生的具体情况,由班主任向受导学生推荐导师,经受导学生同意后,师生正式搭配成功。而如果受导学生对班主任推荐的导师有不同意见,我们就会在尊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对导师做出调整。

二、引领工作的内容与途径

无论何项工作,做什么、如何做,是必须深度思考的两大基本问题。对于导师引领工作而言,也不例外。受导学生明确以后,导师要建立受导学生档案,并与班主任、任课老师会商,为每一个受导学生都量身定做一份个性化的“导师引领方案”,确保每一名受导学生接受最贴心、最符合自己实际的个性化引领,这就需要明确引领工作的内容与途径。

(一)导师引领工作的主要内容

虽然学生个性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每位导师引领工作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我们把导师引领工作划分成情、学、长三类内容。情,是指导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情感熏陶、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引领帮助;学,是指导师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指导;长,则是指导师帮助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发现并发展特长,指引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优势,重树自信心。然实际上几乎所有导师的工作又是综合性、全方位的,除对情、学和长同时引导外,部分导师还自发对受导的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

年长一些的导师会成为学生的“妈妈”,而很多年轻的导师往往会被孩子们以“哥”“姐”相称,我们的教育也就在这样非常亲昵而又略带戏谑的师生关系中找回了应有的温润。学生们就在这种温润的师生关系中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与尊重,给他们的成长之路带来了无比积极的影响。

(二)导师引领工作的主要途径

在实践中,“导师”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发挥自己对学生的个性化导学作用:

第一,“导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导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情感,做好引领工作,或者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或者进行心理疏导,或者进行生活指导,或者帮学生发展特长、弥补知识缺漏。

第二,导师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受导学生的引领帮扶工作。当前教育现实中,“叫家长”已成为一个被整个社会诟病的问题。为此学校规定,除开家长会等特殊情况外,任何教师不得“叫家长”,学生出现问题,教师要积极开展家访工作。“导师”原则上对自己所引领的每个学生每学期进行不少于2次的家访,每月进行不少于2次的电话家访。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下半年开展“导师引领”工作以来,我校教师共进行家访4217人次。因为部分村庄比较偏远,我们的导师进行单次家访的最远距离为12公里。家访重新拉近了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教育具有了亲情的温度。

第三,建立《导师、学生、家长沟通手册》,每名受导学生一本,作为师生、家校书面沟通的主渠道,《沟通手册》每周填写一次,周末学生带回家由家长填写,语言不计多少,贵在能起到切实有用的沟通作用。

2011年开展研究工作之初,初三(4)班班主任田老师与整个级部的“熊孩子王”小徐结成了引领对子。田老师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写下了两万多字的《导师工作手记》,小徐的《导师、学生、家长沟通手册》则真实记录了小徐成长的历程。现在我们原貌呈现《沟通手册》中2011年10月29日这一天的“对话”。(如图1)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导师与学生这种平等的交流,实际上是对学生的莫大尊重。田娇老师就是这样在与小徐的点滴沟通中,用爱与尊重慢慢取得孩子的信任和爱戴,小徐也就是在这样温情中慢慢地改正着自己的“错误”,逐步成长起来。也许这个孩子的人生会因与田老师这一年的交集而改变。

粗略统计,5年来的导师引领工作,我们的《导师、学生、家长沟通手册》积累在一起,导师、学生、家长的书面交流达到2600多万字,导师们还写下800多万字的《导师工作手记》,这些材料装满了教导处的5个档案柜。

三、多元并重的师生评价

评价机制的落后是制约教育改革的最重要阻力之一,“唯分数论”就像是套在老师和学生脖子上的枷锁,窒息了教育创新的活力。多年来,社会各界对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呼声不断,然而囿于种种现实条件,改革鲜有进步。但在万第初中,我们基于“导师引领”的评价改革却有声有色、成效明显。

(一)对学生的评价

“导师引领”式差异教育范型的构建,为我们对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发现孩子的优点,张扬孩子的个性,成为我们评价孩子的重要目的。我们以学生一生发展和社会长远进步为出发点,真正将素质教育放到学校工作的首位,对学生实行“每月评价,星光闪耀”多元化评价制度。

学校共设立16类“闪耀之星”,如音乐之星、体育之星、书法之星、诚信之星、感恩孝亲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各班级成立由班主任牵头、师生共同组成的“闪耀之星”推荐小组,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每月评出向政教处推荐5名不同方面有突出表现或有较大进步的学生。填写《“闪耀之星”推荐表》,成功获选的学生将佩戴“闪耀之星”星徽。这样的评价制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因为自己的亮点而感到荣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亮点为基点而不断进步,通过一个个闪光点把每一个学生点亮。

(二)对教师的评价

学校在教师的评价上弱化了对教学成绩的依赖,大量引入“导师引领”工作的考评,制订了详细的《导师工作考核办法》,从工作过程、工作效果等方面对导师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

在工作过程方面,我们主要根据导师的工作表现对其工作进行定性评价。比如说,我们对导师为学生制订的《导师引领方案》和填写的《导师、学生、家长沟通手册》进行评估,考量其是否适合受导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受导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考量导师的工作情况,实现了对导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过程有较为深入的把握,从而做出合乎实际的定性评价。

在工作效果方面,则是根据导师的工作成效对其工作进行定量评价。

实践证明,导师引领工作激发了老师工作的动力和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抛弃“唯分数论”的实践研究中,师生们却收获了成绩的进步,这绝不是“意外之喜”,而是师生潜能被激发的必然结果。“导师引领”式差异教育范型体系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这一体系做到了针对学生差异全方位因材施教,涵盖了从课内到课外,从身体到心理,从智育到德育等各方面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第一,导师引领研究使师生之情更浓厚。每一届学生毕业后,孩子们最恋恋不舍的就是自己的导师。每一次高中放假,孩子们都会结伴回母校来,再和自己的导师亲密半天的时间……就这样我们的导师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爱的“神话”,无数学生因此而拥有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正是这量身定做、无微不至地地关照栽培,我们的每一朵“花儿”都有了自己烂漫盛开的花期。

第二,导师引领研究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导师引领”工作成就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时也因孩子们的亲近敬爱而找到久违的职业温度,提升了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激发了教师们敬业乐业的热度,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为了每一朵花儿都能烂漫地盛开”,我们努力让爱的阳光照耀到“每一朵最不起眼的小花”。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朵平凡的花儿,我们探索,我们付出,我们收获,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盛开,我们更有足够的理由期待一个更为灿烂的春天。

【于忠刚,山东省莱阳市万第中心初级中学政教主任】

责任编辑/张 丽

推荐访问:导师 引领 差异 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