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5篇

发布时间:2022-09-18 19:50:03 浏览数:

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5篇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 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暑假 暑假期间在家拜读了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一书。才刚翻开扉页就看见“儿童世界何处寻&rdqu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5篇,供大家参考。

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5篇

篇一: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

子们一个快乐的暑假

  暑假期间在家拜读了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一书。才刚翻开扉页就看见“儿童世界何处寻” 这样一个标题 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这一部分 我着实觉得现在虽然设备先进了但是它一并带走了学生本该有的快乐童年。

  刘铁芳老师也在书中写道 “那时候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 但感觉好像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

 不仅如此 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

 ”对此我也深有体会。虽然我的年龄比学生只长了 10 年但回想自己的童年却是迥然不同的。上初一时每天放学后在吃晚饭前我就能把作业全都做好 然后跟着爸爸妈妈一起逛街或是和朋友们玩。

 初一最后一个儿童节的时候 学校举办了游园会 有丰富多彩的节目 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怀念。

 在那个时候补习班还没有成风暑假时同学们常能在一起玩闹不亦乐乎。

  回头再看 10 年后的今天。别的不说就说暑假吧。广告上都是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培训班等等。我家附近就有一个培训班大门口贴着海报清清楚楚地写着培训时间科目年级和收费标准。据说从早上 7 点上到晚上 9 点我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学生在那里补习。但是每天早上我都能听到孩子们大声的跟读。7 点到 9 点是一批学生9 点到 11 点又是一批学生上的是大班就跟在学校上课一样。在“放学时间” 门口聚集着大量家长翘首期盼着自己的小孩。可怜天下父母心除了孩子每个人能够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是谁能够理解孩子“给我一个快乐暑假”的心情。暑假是让孩子在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和激烈竞争后缓解一下情绪调整好自己的时间。如果大部分时间比如说一个多月都被用于各类补习那暑假将不再是暑假而是第三个学期。

  长期以来都不乏“培养孩子创造力”这样的呼声但是如果在闲暇时间孩子们是这样度过的话又何来创造力。在刘铁芳老师的书中引用了这样一段话 “只要一个少年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 仅仅属于自己的感受方式 他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 他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 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枯萎和生命力的过早消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成年人的任何教导。

 ”孩子是在成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却也是在自身的不断尝试中长大的他们必须有对快乐、痛苦、成功、失败等各种情感真实的、直接的、个性化的体验。而除了假期他们没有时间来尝试生活尝试生活中的快乐、痛苦、成功和失败。假期本该是孩子最色彩缤纷的时候也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好时机。然而有些家长却急功近利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样做只怕孩子非但不能赢在起跑线上反而在起跑线上失去了童年的梦想。

  所以为了让孩子更自由地呼吸让孩子具有创造力让孩子更茁壮地成长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守望教育》这本书从而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暑假

篇二: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

守望教育》有感 读《守望教育》有感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关注,关于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关于教育的争论也是众说纷纭。《守望教育》让我能在泥沙俱下的现实中保留一份清醒,也让我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坚持 一 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教育 理 理想,心中不由得涌起一 种 种久违的感动。

 在这里 , ,有一种安静的状态。他 的 的人生经历跟教育结下了 不 不解之缘,学习成为他的 人 人生常态。在《守望教育 》 》一书说道:“我所梦想 的 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 之 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 学 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 时 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 间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 己 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 社 社会一员的责任。”这样 的 的状态能够让他保持一份 清 清醒和安静,能够在泥沙 俱 俱下的时代保持一份独立 的 的思考。

 在浮躁的社会 里 里,教育需要一种安静的 状 状态,在安静中让我们深 刻 刻反思,生成思想,这样 才 才不会盲从,不会摇摆。

 在这里,有一种诗意的情 怀 怀。在作者的笔下,教育 不 不是枯燥的,教育理论不 是 是灰色的,而是充满了生 机 机,沸腾着生

 活的气息, 洋 洋溢着诗意的情怀。教育 是 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 , ,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 种 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 托 托邦”情结。教育事业之 所 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 不 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 个 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 的 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 燃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

 也 也许,这种“好教育”永 远 远不可能实现,但只要我 们 们相信它们‘在’,我们 就 就能一直走在路上,就有 抵 抵达的可能。

 书中对道 德 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 虽 虽然是“教化的困惑”, 体 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 重 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 杂 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 在 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 为 为我们解了惑。我们看到 了 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 教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 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 贴 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 适 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 的 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 道 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 们 们借鉴。

 守望教育,仅 仅 仅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吗? 不 不,教育跟大家息息相关 , ,跟我们的民族复兴休戚 与 与共。只要更多的人愿意 接接近教育,对教育心生敬 畏 畏并满怀诗意,正如刘教 授 授所说的,“让我们在心 系 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 点 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 醒 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 为 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 同 同依恋之乡。” 教育就 是 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 是 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 但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 德 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 。

 。“爱心

 育人”不仅是一 般 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 , ,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 现 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 业 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 重 重要的吗? 所谓“做一 个 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 , ,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 育 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 , ,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 怀 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 漫 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 己 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 社 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 以 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 望 望教育。

 教育是创新之 基 基,人才之要,和谐之源 。

 。深感自豪的是,国家实 施 施“科教兴国”战略,高 度 度重视并优先发展教育, 全 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的 的重要战略举措,形成了 办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素质 教 教育强力推进、教育惠民 加 加快提速。我也坚信,作 为 为校长,虽然个人的力量 是 是有限的,但我会坚守理 想 想,守望教育,并影响身 边 边的众多教者,共同努力 , ,一定会把真正的教育引 向 向充实、和谐与高贵。

篇三: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

望教育》读后感范文 《守望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 炕 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 捋 ”,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 倒 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 俑 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 荆 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 M 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 霓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 辩 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 步 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  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 蝾 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 げ 情

 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  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 ┉ 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 甍 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 唤 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 泞 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

 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 腈 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 闸 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 瑜 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  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 闷 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 缍 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 涌 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 Ы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  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 Ⅷ 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 。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 虞 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  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 怫 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 济 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 叶 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

 怀。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 骄 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  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篇四: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

守望教育》心得体会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与孩子们的相处,有时觉得很难走进孩子的心,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会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篇五: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1000 字(精选多篇)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1000 字(精选多篇)

  第一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 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

 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

 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第二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先生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一种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境界之中,同时用那尖锐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刘铁芳先生在“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读本”这一章节中指出,我们应该选择优美、活泼的、生气盎然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不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过早地让伦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规定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要么写心得笔记,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假设某位老师硬性规定自己的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

 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将成了学生课外负担。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心之所至,自我怡乐。

 刘铁芳先生特别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他们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第三篇:《爱的教育》1000 字读书笔记

 最近,我看了一本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是一本为人子女者,为人父母者,为人师长者一生务必一读的经典著作。《爱的教育》将化作“爱”的使者,把爱的种子播撒在整个中国、整个世界、整个地球,让全世界的朋友们都可以感受到“爱”的气息!

 《爱的教育》的副标题是《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学年日记》,通过小学生安利柯三年级的学年日记,歌颂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等做人的优良品德,歌颂了为他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对弱小和不幸者给予同情、不畏艰难困苦的伟大精神,书中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真切动人、淋漓尽致,有“劳动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宣传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最伟大的人,是生存于正义、劳动和理想中的人。它宣传“亲人之爱”的教育。“噢,恩里科,母子之爱是人类情感里最神圣的亲情,不要去践踏它。”宣传“祖国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倡导的爱国主义是具体实在、可感受、可实行的。是一种“做

 的哲学”。它拒绝了空泛和虚伪,寓情于人,寓情于事,寓情于行。倡导“自然之爱”的教育,在作者笔下,自然能给人类带来有益的启迪:大森林里,树木都重合生长着,密得连人都不能进去,可是却仍能一一开花结实,绝不会像人类社会一样有互相冲突残杀的事。植物界共生共荣的规律,叙述得是如此亲切自然。这些热爱和尊重劳动的神圣情感,大至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亲子情、师生情、兄弟情、朋友情„„纯真无邪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时时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让我们这些自诩为教育者的成人失措的是,尽管爱的表现有很多,真正能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灵魂精髓的那部分却不能强意授予,只有一种力量能有效,那就是——感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爱”感染每一个人,从心里真真地感受到爱,并为之颤动,为之流泪,为之震撼。一旦疏忽了这点,爱便失去了成为品格的动力,而沦于虚假和下流。届时,这不仅将成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悲哀,思之,警之,省之,教育之艰,任务之重,不言而喻。

 作为教育者,拒绝冷漠,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受教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就让我们怀揣朴素的关爱,给在世间行走的孩子和我们自己,带去安全和保障,更带去灵魂的浸润和生命的水源。所以在平凡的工作中要:

  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不断学习,系统思考以自我增进,多求取新经验,改善心智模式,多向团队学习。

 教师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第四篇:《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1000 字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是本日记体小说,记载了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生活。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他们只是普通的孩子,但是他们在用爱感受着生命里的点点滴滴。

 整篇小说的主旨就是爱这个字,书里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尽管里面的爱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但却都感人肺腑、引人深思。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

 作为一个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这本简单的小说让我明白,我们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加强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一味地责骂和批评是没有用的,对于孩子,要用该教

 育,用心感受孩子们的想法,才能真正点亮孩子的明天。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只有真正对孩子们付出关心、爱心与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诚回报;也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孩子,了解孩子。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对于学生们而言,一个单纯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的老师不能仅仅上课,或者做思想教育,而要真正懂得学生们的心理,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理解他们的喜好和行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填鸭式灌输。教师应该的重视学生存在,以情感去开启学生的心智。我们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把中国传统美德传授给学生。并且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赞美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是学生快乐成长。了解学生的感受,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学生的心得。同时,我们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育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用“爱”来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提工服务,在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而不能训斥学生,不要过分地执着于“立竿见影”,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爱的教育》虽然只是一本小说,但是其中我们所能感悟到的东西却实在不少,而作为一个老师,我能

 感悟到的,是怎样把每个孩子,教育成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

 第五篇:读书笔记 1000 字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堂吉诃德》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绅,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取名叫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识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小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伤的骑士,把酒囊当作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为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读《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读,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本质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在现实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高粱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西班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的一部百科全书。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质,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意义。相隔四个世纪,仍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堂吉诃德》中出现近 700 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走向衰亡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 54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 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 1937 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

 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锺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

推荐访问:守望教育刘铁芳摘抄 摘抄 守望 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