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8篇

发布时间:2022-08-30 18:40:03 浏览数: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8篇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泡台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 八宝“盖碗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8篇,供大家参考。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8篇

篇一: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源于盛唐时期, 明清时期传入西北, 与当地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

 八宝“盖碗茶” 是回族传统饮茶风俗, 用料主要是红枣、 枸杞、 核桃仁、桂圆、 芝麻、 葡萄干、 白糖、 茶叶等为佐料配制而成。

 灵武市经贸局退退居二线干部王岳安在继承传统八宝盖碗茶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研究试验, 研制出一种随时可以饮用方便的八宝茶饮料, 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请随我们一起走进……

  王岳安和他研制的八宝茶饮料

 他爱发明 沉浸创造的海洋

 王岳安, 祖籍河南新安县, 1954 年出生于灵武一个中医世家, 自幼喜爱发明, 家里做饭用的鼓风机经常因停电而无法使用, 他潜心制作出交直流两用鼓风机, 从而解决了因停电带来的做饭不便。

 后来住进单元楼房, 有人敲门, 你得楼上楼下跑出去开大门, 他经过多次实验制作出了电磁锁, 只要 听到有人敲门, 在楼上楼下一按电门, 大门即可开启, 他还无偿地为其他人也制作了不少这样的电磁锁。

 利用业余时间, 他还研制出了水塔自动打水装置、 无线摇控装置、 无线对讲机等, 在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1980—1984 年, 他在灵武梧桐树中学和灵武二中担任物理教师期间,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制作。

 1984 年, 他指导学生赵小川制作的铝锅屉子附加器获得宁夏第二届青少年小发明比赛三等奖, 他指导学生史金萍参加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比赛, 获得女子波段第二名, 为宁夏、 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暑假期间, 他还多次被灵武县团委聘任为科技辅导员, 创办科技制作、 电子培训班, 辅导全县各学校爱好者进行科技创作。

 突发奇想 发明八宝茶饮料

 宁夏人喝茶颇有讲究, 八宝茶是我区穆斯林民族喜好的茶饮品, 因所选用的原料大都是品质优良的植物果实, 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较高, 常饮可开胃消食, 又具有滋肝肾、 健脾胃、 清耳目、 提气补虚等多种功效。

 特别是回族中老年男性, 早晚把饮八宝茶看的尤为重要。

 俗话说:

 早上一碗茶, 舒肝健胃精神爽; 晚上一碗茶, 精力充沛如儿郎。

 茶文化的发展, 促进了茶营养学和保健功能的不断完善,从而也揭示了穆斯林民族饮茶长寿的秘诀。

 回族八宝茶是将枸杞、 桂圆、 葡萄干、 芝麻、 茶叶、 糖等多种原料放入茶碗内用沸水浸泡 10—20 分钟后开始饮用, 喝去三分之二再添加开水, 到味淡即可。

 但长期以来, 八宝茶都是采用将各种原料放在一起、 现泡现喝。

 有企业为了推广宁夏的八宝茶文化, 制作出袋装的八宝茶产品,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颇受各界群众喜爱。

 王岳安看到市场上的各种茶饮品, 他想若将现泡现喝的八宝茶制成随时可以饮用的茶饮品, 这样即涵盖了回族饮茶的风味特点, 同时又让流传了几百年的八宝茶文化、 穆斯林民族的品牌、 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如果将八宝茶制作成茶饮料产品, 一来可以弥补目前市场上茶饮料单一解渴的问题, 二来又可实现营养保健和绿色环保的目的, 这样好的产品若能研制成功, 一定会倍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历经磨难 曲径通幽修正果

 从 2001 年秋季开始, 王岳安购置了天平、 量杯等一些必要器具, 在市场上购买了不同种类的优质原料。

 当时他还在上班, 并在某部门担任党委书记工作, 平时精力有限, 他利用业余时间, 按照回

 族八宝茶的配料方式, 进行了不同的调配, 完成了大量的实验, 但是, 任何成功的背后都伴随着许多辛酸, 干什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茶淀、 口味、 保质等问题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经过多年研制试验, 从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充分汲取回族八宝茶的营养特点和优良品质。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 终于发明了营养八宝茶饮料及其制备工艺。

 他于2008 年 10 月申报国家专利, 国家专利局于 2009 年 3 月 11 日公布。

 该产品聚合了八宝茶的精华, 选用优质上乘的原料, 经过合理配比、 先进的工艺、 科学的加工精制而成茶饮品, 既涵盖了穆斯林民族八宝茶的风味品质, 还填补了目前市场上茶饮品营养不足、 单一解渴的诸多缺陷, 同时又有饮用方便、保值期长的优势, 是穆斯林民族和其他民族皆喜欢饮用的最理想的上佳茶饮品。

 本产品是将枸杞、 桂圆、 葡萄干、 茶叶和糖等原料经破碎, 加水煎煮而成。

 本发明将上述具有不同保健功效的原料配合, 经过合理的配比、 先进的工艺、 科学的加工精制而成茶饮品, 既涵盖了穆斯林民族八宝茶的风味品质, 还填补了目前市场上茶饮品营养不足、 单一解渴的诸多缺陷, 同时又有饮用方便、 保质期长的优势。

 八宝茶饮品 所有原料都是植物果实, 营养丰富、 绿色环保, 排放物达标, 没有任何污染。

 填补了滋补中草药及果实茶饮料的空白, 属天然植物萃取。

 其口味独特, 揭盖即饮, 常饮此茶效果极佳。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让人们从平时饮水中即能得到清凉解喝又能享受到充分的保养, 是现代普通茶饮料的一次革命。

 产品用多种滋补果实类中草药研制而成, 是目前唯一一种集功能、 滋补、食疗为一体的、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凉茶饮料。

 滋肝补肾、 润肠通便、 益精明目、 消暑解毒, 可提高各机能对疾病的抵抗力, 适应伏案、 计算机等用眼过多的人视力恢复。

 久饮此茶具有对嗓子皮肤及面部保健作用, 属四季性饮品、 老少皆宜。

 它口味好、 有良好的营养滋补功能。

 具有益肠胃、 消化助食、 清耳目、 补肾、 提气补虚的功效,

  茶饮飘香 敢问路在何方

  项目发布后受到许多客商的关注, 数十家单位和个体人员纷纷与他联系洽谈合作事宜, 因对方要求提供项目评估书、 可行性分析报告、 产品营养成份检测报告等技术资料。

 但是要完成上述工作, 所需的各项费用高达十多万元。

 对于工薪阶层的王岳安来说, 确无力完成。

 我们期待这个项目尽快完成后续工作, 早日转化为产品惠及民生。

  还有什么传奇经历故事及内容, 可加其中或另增加一段。

 一般文字以 3000 字为好, 外加图片。

篇二: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务院 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名录的通知

 国发〔 2014〕 59 号

 各省、 自 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 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录( 共计 153 项)

 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 录扩展项目 名 录( 共计 153 项), 现予公布。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的表述, 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名 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 录”。

 各地区、 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国办发 〔2005〕18 号)

 要求, 认真贯彻“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坚持科学保护理念, 制定规划,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的传承、 传播工作,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 2014 年 11 月 11 日

  ( 此件公开发布)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录 ( 共计 153 项)

  一、 民间文学(共计 30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220 Ⅰ -126 卢沟桥传说 北京市丰台区 1221 Ⅰ -127 鬼谷子传说 河北省临漳县 1222 Ⅰ -128 东海孝妇传说 江苏省连云港市 1223 Ⅰ -129 刘阮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1224 Ⅰ -130 孔雀东南飞传说 安徽省怀宁县、 潜山县 1225 Ⅰ -131 老子传说 安徽省涡阳县, 河南省灵宝市 1226 Ⅰ -132 陈三五娘传说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 1227 Ⅰ -133 胡峄阳传说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 1228 Ⅰ -134 孟母教子传说 山东省邹城市 1229 Ⅰ -135 河图洛书传说 河南省洛阳市 1230 Ⅰ -136 杞人忧天传说 河南省杞县 1231 Ⅰ -137 三国传说 湖北省 1232 Ⅰ -138 伯牙子期传说 湖北省武汉市 1233 Ⅰ -139 尹吉甫传说 湖北省房县 1234 Ⅰ -140 苏仙传说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 1235 Ⅰ -141 毕阿史拉则传说 四川省金阳县 1236 Ⅰ -142 仓颉传说 陕西省白水县、 洛南县 1237 Ⅰ -143 骆驼泉传说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 治县 1238 Ⅰ -144 回族民间故事 宁夏回族自 治区泾源县 1239 Ⅰ -145 广禅侯故事 山西省阳城县 1240 Ⅰ -146 解缙故事 江西省吉水县 1241 Ⅰ -147 壮族百鸟衣故事 广西壮族自 治区横县 1242 Ⅰ -148 阿凡提故事 **维吾尔自 治区喀什地区 1243 Ⅰ -149 广阳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南岸区 1244 Ⅰ -150 西王母神话 **维吾尔自 治区阜康市

  1245 Ⅰ -151 盘王大歌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 治县 1246 Ⅰ -152 玛牧 四川省喜德县 1247 Ⅰ -153 黑白战争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1248 Ⅰ -154 祁家延西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 治县 1249 Ⅰ -155 常山喝彩歌谣 浙江省常山县 二、 传统音乐(共计 15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250 Ⅱ -156 土家族民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1251 Ⅱ -157 渔歌( 洞庭渔歌、 汕尾渔歌)湖南省岳阳市, 广东省汕尾市 1252 Ⅱ -158 西岭山歌 四川省大邑县 1253 Ⅱ -159 旬阳民歌 陕西省旬阳县 1254 Ⅱ -160 撒拉族民歌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 治县 1255 Ⅱ -161 锡伯族民歌 **维吾尔自 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 治县 1256 Ⅱ -162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广西壮族自 治区凌云县 1257 Ⅱ -163 毕摩音乐 四川省美姑县 1258 Ⅱ -164 剑川白曲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 治州 1259 Ⅱ -165 阿斯尔 内蒙古自 治区镶黄旗 1260 Ⅱ -166 莆仙十音八乐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 1261 Ⅱ -167 蒙古族汗廷音乐 内蒙古自 治区阿鲁科尔沁旗 1262 Ⅱ -168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 湖南省浏阳市 1263 Ⅱ -169 潮尔( 蒙古族弓 弦乐)

 内蒙古自 治区通辽市 1264 Ⅱ -170 蒙古族托布秀尔音乐 **维吾尔自 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 治州 三、 传统舞蹈(共计 20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265 Ⅲ-112 太子务武吵子 北京市大兴区 1266 Ⅲ-113 左权小花戏 山西省左权县 1267 Ⅲ-114 博舞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 治县 1268 Ⅲ-115 洪泽湖渔鼓 江苏省洪泽县、 泗洪县 1269 Ⅲ-116 龙岩采茶灯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

  1270 Ⅲ-117 宜黄禾杠舞 江西省宜黄县 1271 Ⅲ-118 耍老虎 河南省焦作市 1272 Ⅲ-119 棕包脑 湖南省洞口 县 1273 Ⅲ-120 瑶族金锣舞 广西壮族自 治区田东县 1274 Ⅲ-121 玩牛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 治县 1275 Ⅲ-122 古蔺花灯 四川省古蔺县 1276 Ⅲ-123 登嘎甘 ( 熊猫舞)

 四川省九寨沟县 1277 Ⅲ-124 阿妹戚托 贵州省晴隆县 1278 Ⅲ-125 布依族转场舞 贵州省册亨县 1279 Ⅲ-126 耳子歌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 治州 1280 Ⅲ-127 铓鼓舞 云南省建水县 1281 Ⅲ-128 水鼓舞 云南省瑞丽市 1282 Ⅲ-129 怒族达比亚舞 云南省福贡县 1283 Ⅲ-130 锅哇( 玉树武士舞)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 治州 1284 Ⅲ-131 纳孜库姆 **维吾尔自 治区吐鲁番市 四、 传统戏剧(共计 4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285 Ⅳ-159 线腔 山西省芮城县 1286 Ⅳ-160 平讲戏 福建省福安市 1287 Ⅳ-161 永修丫 丫 戏 江西省永修县 1288 Ⅳ-162 东河戏 江西省赣县 五、 曲艺(共计 13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289 Ⅴ-115 数来宝 北京市东城区 1290 Ⅴ-116 梅花大鼓 天津市 1291 Ⅴ-117 弹唱 山西省吕 梁市离石区 1292 Ⅴ-118 浦东宣卷 上海市浦东新区 1293 Ⅴ-119 丽水鼓词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1294 Ⅴ-120 客家古文 江西省于都县 1295 Ⅴ-121 永新小鼓 江西省永新县

  1296 Ⅴ-122 山东花鼓 山东省菏泽市 1297 Ⅴ-123 跳三鼓 湖北省石首市 1298 Ⅴ-124 湖南渔鼓 湖南省 1299 Ⅴ-125 桂林渔鼓 广西壮族自 治区桂林市 1300 Ⅴ-126 宁夏小曲 宁夏回族自 治区银川市 1301 Ⅴ-127 托勒敖 **维吾尔自 治区尼勒克县 六、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共计 12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302 Ⅵ-71 布鲁 内蒙古自 治区库伦旗 1303 Ⅵ-72 蒙古族驼球 内蒙古自 治区乌拉特后旗 1304 Ⅵ-73 通背拳 北京市西城区 1305 Ⅵ-74 戳脚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 1306 Ⅵ-75 精武武术 上海市虹口 区 1307 Ⅵ-76 绵拳 上海市杨浦区 1308 Ⅵ-77 咏春拳 福建省福州市 1309 Ⅵ-78 井冈山全堂狮灯 江西省井冈山市 1310 Ⅵ-79 徐家拳 山东省新泰市 1311 Ⅵ-80 梅山武术 湖南省新化县 1312 Ⅵ-81 武汉杂技 湖北省武汉市 1313 Ⅵ-82 幻术( 傅氏幻术、 周化一魔术)

 北京市朝阳区, 陕西省 七、 传统美术(共计 13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314 Ⅶ-110 京绣 北京市房山区, 河北省定兴县 1315 Ⅶ-111 布糊画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 治县 1316 Ⅶ-112 抽纱( 汕头抽纱、 潮州抽纱)广东省汕头市、 潮州市 1317 Ⅶ-113 水陆画 河北省广平县 1318 Ⅶ-114 毕摩绘画 四川省美姑县 1319 Ⅶ-115 彩砂坛城绘制 西藏自 治区日 喀则市 1320 Ⅶ-116 琥珀雕刻 辽宁省抚顺市 1321 Ⅶ-117 传统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山东省郯城县

  1322 Ⅶ-118 蒙古文书法 内蒙古自 治区 1323 Ⅶ-119 满文、 锡伯文书法 **维吾尔自 治区乌鲁木齐市 1324 Ⅶ-120 刻铜( 杜氏刻铜)

 安徽省阜阳市 1325 Ⅶ-121 错金银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 **维吾尔自 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 1326 Ⅶ-122 赏石艺术 中国观赏石协会 八、 传统技艺(共计 29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327 Ⅷ-213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 河北省邢台市 1328 Ⅷ-214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1329 Ⅷ-215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江西省吉安市 1330 Ⅷ-216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河南省登封市 1331 Ⅷ-217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河南省焦作市 1332 Ⅷ-218 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广东省潮州市 1333 Ⅷ-219 陶瓷微书 广东省汕头市 1334 Ⅷ-220 古陶瓷修复技艺 上海市长宁区 1335 Ⅷ-221 藏族鎏钴技艺 青海省 1336 Ⅷ-222 铜器制作技艺( 大同铜器制作技艺)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 1337 Ⅷ-223 古代钟表修复技艺 故宫博物院 1338 Ⅷ-224 传统香制作技艺( 药香制作技艺、 莞香制作技艺)

 北京市西城区, 广东省东莞市1339 Ⅷ-225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北京市西城区 1340 Ⅷ-226 奶制品制作技艺( 察干伊德)

 内蒙古自 治区正蓝旗 1341 Ⅷ-227 辽菜传统烹饪技艺 辽宁省沈阳市 1342 Ⅷ-228 泡菜制作技艺( 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

 吉林省延吉市 1343 Ⅷ-229 老汤精配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1344 Ⅷ-230 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 上海市黄浦区 1345 Ⅷ-231 传统制糖技艺( 义乌红糖制作技艺)

 浙江省义乌市 1346 Ⅷ-232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安徽省淮南市、 寿县 1347 Ⅷ-233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 山东省德州市 1348 Ⅷ-234 龙口 粉丝传统制作技艺 山东省招远市

  1349 Ⅷ-235 蒙自 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云南省蒙自 市 1350 Ⅷ-236 坎儿井开凿技艺 **维吾尔自 治区吐鲁番市1351 Ⅷ-237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 山西省太原市 1352 Ⅷ-238 传统造园技艺( 扬州园林营造技艺)

 江苏省扬州市 1353 Ⅷ-239 古戏台营造技艺 江西省乐平市 1354 Ⅷ-240 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江西省泰和县 1355 Ⅷ-241 古建筑修复技艺 甘肃省永靖县 九、 传统医药(共计 2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356 Ⅸ-22 布依族医药( 益肝草制作技艺)

 贵州省贵定县 1357 Ⅸ-23 哈萨克族医药( 布拉吾药浴熏蒸疗法、 卧塔什正骨术、冻伤疗法)

 **维吾尔自 治区阿勒泰地区 十、 民俗(共计 15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358 Ⅹ-145 望果节 西藏自 治区 1359 Ⅹ-146 苗族花山节 云南省屏边苗族自 治县 1360 Ⅹ-147 察干苏力德祭 内蒙古自 治区乌审旗 1361 Ⅹ-148 博格达乌拉祭 内蒙古自 治区扎赉特旗 1362 Ⅹ-149 稻作习俗 江西省万年县 1363 Ⅹ-150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 治县 1364 Ⅹ-151 匾额习俗(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江西省会昌县 1365 Ⅹ-152 马仙信俗 福建省柘荣县 1366 Ⅹ-153 寮步香市 广东省东莞市 1367 Ⅹ-154 达斡尔族服饰 内蒙古自 治区呼伦贝尔市 1368 Ⅹ-155 鄂温克族服饰 内蒙古自 治区陈巴尔虎旗 1369 Ⅹ-156 彝族服饰 四川省昭觉县,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 治州 1370 Ⅹ-157 布依族服饰 贵州省 1371 Ⅹ-158 侗族服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 治州 1372 Ⅹ-159 柯尔克孜族服饰 **维吾尔自 治区乌恰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名录扩展项目 名录 ( 共计 153 项)

  一、 民间文学(共计 7 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8 Ⅰ -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 13 Ⅰ -13 宝卷( 吴地宝卷)

 江苏省苏州市 27 Ⅰ -27 格萨( 斯)

 尔 内蒙古自 治区巴林右旗 521 Ⅰ -34 杨家将传说( 杨七郎墓传说)

 天津市宁河县 565 Ⅰ -78 童谣( 绍兴童谣)

 浙江省绍兴市 1043 Ⅰ -99 苏东坡传说 湖北省黄冈市 1069 Ⅰ -125 谚语( 陕北民谚)

 陕西省榆林市 二、 传统音乐(共计 19 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4 Ⅱ -3 蒙古族长调民歌( 巴尔虎长调)

 内蒙古自 治区新巴尔虎左旗 51 Ⅱ -20 花儿( 张家川花儿)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 治县 52 Ⅱ -21 藏族拉伊( 那曲拉伊)

 西藏自 治区那曲地区 58 Ⅱ -27 薅草锣鼓( 金湖秧歌)

 江苏省金湖县 61 Ⅱ -30 多声部民歌( 阿尔麦多声部民歌)

 四川省黑水县 65 Ⅱ -34 古琴艺术 北京市大兴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67 Ⅱ -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内蒙古自 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 68 Ⅱ -37 唢呐艺术( 临县大唢呐、 灵璧菠林喇叭)

 山西省临县, 安徽省灵璧县 604 Ⅱ -105 蒙古族民歌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 治州 608 Ⅱ -109 苗族民歌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 治县,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 治县 609 Ⅱ -110 瑶族民歌 广东省乳源瑶族自 治县

  614 Ⅱ -115 藏族民歌( 藏族酒曲)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 治州 615 Ⅱ -116 维吾尔族民歌 **维吾尔自 治区伊宁市、 库车县619 Ⅱ -120 古筝艺术( 中州筝派)

 河南省 621 Ⅱ -122 津门法鼓( 香塔音乐法鼓)

 天津市西青区 622 Ⅱ -123 锣鼓艺术( 软槌锣鼓、 花镲锣鼓、 大铜器、 老河口 锣鼓架子、 八音锣鼓)

 山西省万荣县, 江西省丰城市, 河南省遂平县, 湖北省老河口 市,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627 Ⅱ -128 洞经音乐( 邛都洞经音乐)

 四川省西昌市 637 Ⅱ -138 佛教音乐( 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 雄色寺绝鲁)

 江苏省镇江市, 西藏自 治区曲水县638 Ⅱ -139 道教音乐( 花张蒙道教音乐、 茅山道教音乐、 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全真道堂科仪音乐)

 河北省定州市, 江苏省句容市, 浙江省苍南县, 江西省鹰潭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 传统舞蹈(共计 16 项)

 序号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5 Ⅲ-2 秧歌( 延庆旱船)

 北京市延庆县 107 Ⅲ-4 龙舞( 鳌江划大龙、 手龙舞、 潜江草把龙)

 浙江省平阳县, 安徽省绩溪县, 湖北省潜江市 108 Ⅲ-5 狮舞( 黎川舞白狮)

 江西省黎川县 110 Ⅲ-7 傩舞( 跳五猖)

 安徽省郎溪县 121 Ⅲ-18 土家族撒叶儿嗬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 治县、 巴东县, 湖南省桑植县 124 Ⅲ-21 热巴舞 ...

篇三: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质文化遗产 近日, 经贺兰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挖掘, 当地衰落了多年的皮影戏被选送到自治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又称“牛皮影戏”、“灯影戏”, 是长期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戏。

 它用灯光把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 配合音乐、 唱白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

 它既是所有中国造型艺术(如剪纸、 绘画、 工艺美术、 雕刻等 )的结合, 又是所有传统表演艺术(如京戏、 地方戏、 相声、 口技等)的综合。

 据统计, 目前全国范围内掌握皮影制作的不超过 500 人。

 皮影戏又称“牛皮影戏”、“灯影戏”, 是长期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戏。

 它用灯光把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 配合音乐、 唱白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

 它既是所有中国造型艺术(如剪纸、 绘画、 工艺美术、 雕刻等)

 的结合, 又是所有传统表演艺术(如京戏、 地方戏、 相声、 口技等)

 的综合。

 贺兰皮影在继承陕西皮影的基础上又进行了 大胆的创新。

 道具造型生动而逼真, 夸张而幽默, 或纯朴而粗犷, 或细腻而浪漫。

 脸谱与服饰无凿无痕, 以镂空为主, 又适当留实, 繁简得宜, 虚实相生。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 而且整体配合既充实又生动, 通体透剔而四肢灵活, 充分借鉴了 戏曲脸谱、 民俗装束与剪纸艺术的精华。

 人物身高不超过一尺, 通常采用侧身五分脸, 线条细腻而流畅。

 头发、 胡须采用山羊毛为材料, 不柔不僵。

 男女角色脚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表演时静动分明。

 整体造型以墨绿、 暗红为主色调, 显得古朴而典雅。

 演法上通过推、 拉、 捻、 转、 摆、 跃、 勾等方式表现。

 贺兰皮影的唱腔主要以秦腔、 道情为主。

 唱腔在保留了陕西西路唱腔特点的同时, 将唱腔“板路” 中的苦音更深度化, 融合宁夏花儿, 转音更有层次。“彩腔” 中的“分慢板腔” 借助嗓口气流涌退, 收放自 如。

 演唱时大胆使用甩腔、 帮腔、 帮唱、 唱腔等演唱方式, 渲染了舞台气氛,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演唱风格。

 贺兰皮影表演者是张牌传人张进绪, 为自治区级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

 现搜集的演出道具近 300 件, 包括头楂、 身架、 车马、 宫殿、 桌椅、 书架等;主要演出剧目 30 余部,张进绪现在能完整演唱的剧目有《武松打虎》、《三战吕布》、《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闹天宫》、《赤胆忠心》、《包公案》。

 除此之外, 我县皮影的道具、 乐器等“老家伙” 仍保存着, 保留着原生态的痕迹。

 张进绪的“家伙什儿” 制作于清朝末年, 传至今日。

 宁夏文联、 宁夏 2009年 8 月 18 日 , 我国著名作家、 艺术家, 中国文联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冯骥才来到贺兰县团结社区观看了贺兰皮影戏, 给予了高度赞扬, 贺兰皮影现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旧时代的宁夏, 演皮影戏比较有名的有赵满瑞、 赵文续父子; 张达、 张凤鸣父子; 张小存、张进绪父子和苏文信、 程少香夫妇。

 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些艺人多数已逝去, 大多没有带出徒弟, 只有张小存的儿子张进绪因从小酷爱皮影艺术, 耳濡目 染, 如今是宁夏唯一能够独立表演皮影戏的艺人。

 4 月 23 日, 记者来到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张进绪的家中, 听他讲述了关于皮影戏的过去和现在。

 皮影戏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 张进绪着实忙活了一阵子。

 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 去年 5 月, 张进绪的皮影戏在银川玉皇阁演了近一个月, 那盛况至今让他难忘; 刚过去的这个春节, 张进绪带领儿子为贺兰县的群众从大年初五演到农历十五。

 随着皮影戏演出场次的增多, 百姓对它的兴趣应该是越来越浓了吧?

 张进绪失望地说:“还是不行。

 现在的人对皮影戏还是没兴趣, 尤其是年轻人。

 来看皮影的人多数都是老年人。” 他说:“由于社会环境、 条件制约, 皮影戏对人们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年轻人对它不太热心。” 他的话语中透出深深的无奈与遗憾。

 尽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大力扶持, 但皮影戏在观众中受冷落的状况依然没有彻底改变。

 在张进绪家的一间正屋里,

  这些皮影人不超过一尺高, 戏文中的“生旦净末丑” 一应俱全, 镂刻精细, 造型栩栩如生。

 尽管已历时百年, 但色泽依然鲜艳如新。

 这两只木箱中的皮影人是张进绪的父亲保存下来的。

 它们被张进绪仔细地分别包在十多个大小不一的牛皮纸封里, 据说共有一百来个皮影人。

 张进绪告诉记者, 西北地区的皮影人都是牛皮做的。

 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很繁琐, 在牛皮上雕刻的手法与剪纸相同, 线线相连且不能中断, 学起来十分困难。“我父亲当年跟人学习了雕刻皮影人的手艺, 他从巴音那边也买回了 大量皮影人。” 遗憾的是, 张小存留下来的皮影人 80%都在“**” 中被烧了, 现在留下的只是一小部分。

 张进绪老人家里的另一只木箱中, 装满了板鼓、 勾锣、 铙钹、 战鼓、 手锣……这几乎是全套的皮影戏班所用的道具, 唱大戏时用的也是这一套道具。

 这些道具, 有些是张小存留下来的, 有些是张进绪于上世纪 80 年代陆续买下来的。

 剧目、 形式有待于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了 解到, 这几十年来, 张进绪演出的剧目一直是老艺人传下来的那十来本戏, 如《孙膑下山》、《蛇蝎洞》、《黄草坡吊孝》 等, 这也一直是他的保留曲目。

 张进绪说,这些都是老艺人口耳相传下来的, 从没有进行过创新。

 苦于文化的限制, 创新对于张进绪来说, 确实是个难题。

 另外, 张进绪的父亲张小存时代表演皮影时穿插的吸引孩子和年轻人的木偶表演, 以逗乐为主的孙悟空系列的表演也渐渐失传。

 这使皮影表演只剩下了秦腔、 道情, 只能吸引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演出气氛也不如从前那么热闹。

 从张进绪老人脸上, 我们既能看到皮影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的欣喜, 也能看到他因观众“不感冒” 而感到的无奈和落寞。

 看来, 怎么在皮影戏表演中融入现代元素至关重要。

 怎么让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在保护的同时, 还要想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充分展示银川市各民族、 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 异彩纷呈的面貌, 全面反映银川市各民族、 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 进一步推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编纂了《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 这是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特别是四级名录体系(国家、 省、 市、 县)

 建立工作阶段性成果的全面呈现。

 该书客观、 系统地介绍了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五十四个项目的传承区域、 历史渊源、 表现形态、 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 是迄今为止银川市第一本完整、 系统地介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籍,兼具学术性、 知识性与文献性。

 巍巍贺兰山, 漫漫黄沙路,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汇编是银川市回汉各族儿女历经沧桑和变迁后给我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 是银川市各族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良好佐证。《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 以较高的质量完整地记录了 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保护和利用作出了贡献。

 该书的出版, 让无缘到实地观摩、 聆听和学习的人们, 既能了解到这些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 又能看到银川市丰富的文化景观。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也是当今世界热捧的软实力, 更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基础。

 回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对先辈创造出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感激, 对更加绚丽的未来充满期待!

 歌如潮, 花似海, 人头攒动, 彩旗飘舞。

 又是个金秋的十月, 又是个装满收获的季节。

 据区非遗中心研究人员雷侃介绍, 因为张进绪老人是贺兰皮影的唯一继承人, 如果短时间内没有新的继承人, 就连这个项目都有可能消失或退出保护名录。

 如果张家几个儿子有演出实

 力, 非遗中心打算帮助他们联系镇北堡西部影城, 让他们在那里常年演出, 以有所收入; 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时也邀请张家皮影参加, 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然后再根据他们技艺的掌握程度, 组织专家, 明年再重新申报新的传承人。

 对于这个建议, 张中秋觉得可行, 但雷侃却有些担忧, 因为张家老大现在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单凭继承张家皮影, 靠常年在镇北堡西部影城表演来养家糊口, 还是很困难的。

 皮影和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不一样, 不演,它就是一张张昏黄暗淡的皮影子, 一演就是至少 7 人的车马劳顿费用, 吃喝住行, 起码得千元, 这部分费用, 谁来买单? 又有谁愿意买单?

  张忠国

 “哪里有皮影戏? ”“长湖清真产业园”。

 昨日 上午, 一网友在 QQ 群里发了这样的消息后, 立刻引起群友们的兴趣。

 下午 3 时, 记者约了几位朋友一探究竟。

 现场, 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块演皮影戏用的白布, 叫“亮子”。

 窗前的两只木箱中, 锁着的是演皮影戏的“宝贝” ——皮影人物和道具。一位

 澄月当空, 雁鸣秋声, 黄昏中的后海野鸭岛秋意渐浓。

 日 前, 由北京“融”皮影木偶剧团带来的一台皮影戏登上野鸭岛, 为静谧的秋夜平添了许多盎然意趣,吸引了很多游客和附近居民驻足观赏 长安愚妇(948561251)

 2013-10-03 20:39:46 现在看的皮影没有记忆中的好, 以前的嗓音沙哑, 苍凉, 有韵味, 好似老酒, 而现在的似凉白, 寡淡无味, 浅薄了许多 青衣, 花旦, 老生, 在台上的一招一式, 一板一眼, 年青人是没耐心欣赏

篇四: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与艺术 Culture education and the arts091CULTURE 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探讨金

  枫

 北方民族大学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宁夏小曲的主要演唱特征,包括调式与节拍的运用特征、衬词和内容的运用特征、语言特征以及曲式特征;然后分析了宁夏小曲从晚清到新时代所经历的历史演变,最后探讨了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以及发展。希望能以此给广大读者带来有价值的参考,促进宁夏小曲的代代传承,将其发扬光大。在宁夏北部,流传着一种传统的说唱形式,即宁夏小曲。这是宁夏地区的本土民间音乐形式,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题材,能够真切地展现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及生产状况。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宁夏小曲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其歌曲形态已发生较大转变,演唱发声及技巧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在如今的社会中,其很少为年轻人所知,面临着被摒弃和被遗忘的境况。因此,要实现宁夏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对其音乐特征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途径,将其继承和发扬下去。宁夏小曲的主要演唱特征 调式与节拍的运用特征宁夏小曲的曲调经常和曲目采用同一名称,所以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句式和旋律都各有差异的曲调。总体来看,宁夏小曲的节奏大多为2/4拍,此外也有4/4拍、3/4拍以及6/8拍等。宁夏小曲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其主要是五声调式,同时也包含七声音阶,而徵、羽等调式,也时常会出现于此类小曲中。例如,《宁夏川》就已成为了目前宁夏有名的以小曲改编而成的民歌代表。衬词和内容的运用特征在宁夏小曲中,有大量衬词或衬字频繁出现,这种形式能够增强歌曲的感染力,让演唱者在表演的时候更容易实现情感的表达,并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衬词和衬字还能加强曲调的表现能力,渲染出歌曲的丰富意境,这也是宁夏小曲能够在平常百姓中得到广泛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类“接地气”的衬词特征,直至今日也仍然被沿用着。语言特征宁夏小曲有着极富特色的曲本语言,其主要采用银川方言进行演唱。该种方言包含23个声母和33个韵母,声调通常只有三个,即阴平、阳平和去声。另外,银川方言还经常会出现“子”“头”等缀词,比如“老实人”念成“老实头子”,“城楼”念成“城门楼子”等。这种独具特色的方言缀词让整个宁夏小曲的曲本内容都显得更加丰富生动,有助于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示出地域特色和民间特征,因此也更容易深入到人民大众群体中,获得他们的喜爱。曲式特征宁夏小曲的曲式为典型的单二部曲式,也就是“A+B”的形式。A乐段通常是由常规乐段组成,而B乐段则可分成中部和再现部,有些也可以由全新的材料组成。从前的艺人们大多是在街头卖艺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灵感随口创作,因此当时的小曲也带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朗朗上口。到后来,宁夏小曲经过了各大作曲家的加工和改编,其旋律与篇幅都得到了丰富和拓展,内容也更上一个层次。宁夏小曲经历的历史演变晚清时期诞生宁夏小曲是在19世纪50年代的晚清时期正式诞生的,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而国内开展了洋务运动,建立了最早的民用企业和军工企业,由此也产生了民族工业,促使市民阶层与市井文化逐步发展壮大。在当时的宁【作者简介】金枫(1976—),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

 092CULTURE 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夏地区,有许多小曲艺人在街头卖唱,到了光绪年间,宁夏小曲的表演形式便逐步确定下来。清朝末年,宁夏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民众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曲艺职业班社,还有了专门演唱小曲的场所。清宣统初年,宁夏民众的思想获得了解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并产生了一些言情世俗的小曲。新中国初期的创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大大促进了传统艺术发展,宁夏小曲艺人的地位也获得了提高。1954年,宁夏小曲首次被搬上了舞台,且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当地小曲艺人创作了许多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较强的曲目;到了1958年,宁夏小曲中的坐唱表演形式被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创新,产生了一个独立曲种,即宁夏坐唱。在此前,就有专业的文艺工作人员对宁夏小曲中的优秀曲目进行了整理和创新,将其带到舞台上进行演出,这便是“银川说书”。后来,该种表演形式广泛流传,由此产生了专业和业余表演并存的局面。而在此后发展中,宁夏小曲及很多传统曲艺曾遭受外部因素的制约,在舞台上一度失去了踪影。新时期的传承2014年,宁夏小曲正式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16年,文化部对宁夏小曲进行抢救和保护,并在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相关的专题培训工作。2017年,有专门的小曲艺人开始公益性地教民众演唱宁夏小曲,让该种艺术形式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发展。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曾有历史学家指出,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保护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生长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而能够促使上下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地延续到如今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其独有的民族包容性和融合性。古往今来,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孕育出了灿烂和繁荣的文明。在历史的车轮下,各个朝代不断兴亡更替,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勤恳劳作的农耕文明以及策马横刀的游牧文明,并且实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和逐渐融合。凭借马和刀能够征服一块土地或是占领一座城池,统治当地的老百姓们,但是却始终不能征服传统文化。此处所讲的传统文化,就是人们精神里流淌的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同时也有笔墨丹青、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民族沃土之中,无法被随意地取代或摒弃。在当前社会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在民族文化中,音乐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宁夏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族音乐中的一大瑰宝。因此,要实现宁夏小曲的传承与发展,就要坚持从自身做起,广泛宣传并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对民间音乐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一代代的传承,确保其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如此一来,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才不至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才不会被现代化社会淘汰掉,才能对现在的年轻人进行熏陶和感染,在音乐的领域中大放异彩。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宁夏小曲也需要在逐步创新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薪火相传。具体来说,传承并发展宁夏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着重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以一分为二的辩证眼光来看待传统宁夏小曲,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提炼的基础上实现传承与发展。因为宁夏小曲是在晚清时期盛行起来的,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所以应当注重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把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并把一部分落后的音乐文化去除掉。第二,保护和发展宁夏小曲,不能忘记了传统文化。要加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则必须要实现该国的文化传承,彰显其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只有促进文化的发展,一个民族才能不断的进步。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文化就是我国的根基。在传承下来的优良文化中,有许多对于我国乃至于世界都产生了很强的借鉴作用,即便是放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今日,也能体现出显著的影响力。文化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一大软实力,而中国的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深厚的基础已成为了国家强大力量。因此,国人更需要树立起文化自信,做到不忘初心,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宁夏小曲进行传承与保护。第三,除了继承与发展之外,还要对宁夏小曲进行适当的创新。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创新这一动力,若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总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也就无法给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将会导致文化失去生机与光彩。所以在传承和保护宁夏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使之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四。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宁夏小曲的传承保护。宁夏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传承保护,这并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或单位的事情,需要多主体参与进来,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宁夏小曲的保护。比如对于财政部门而言,应该适当增加对宁夏小曲传承保护的财

 文化教育与艺术 Culture education and the arts093CULTURE 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政投入,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才能让保护工作更好地推进。再比如对于宁夏地区的各级学校,都应该将宁夏小曲引入到学校教育当中,融入到音乐课程教学之中,面向学生开展宁夏小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宁夏小曲,使其成为传承保护的人力基础。再比如群众文化单位,也要以宁夏小曲为载体,开发群众文化活动,让宁夏小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这样也可以起到传承保护的效果。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就当下的情况来看,宁夏小曲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越来越多人都开始用上了智能手机等设备,这便给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让其拥有了崭新的发展契机。比如微信、抖音等受众面较广的新媒体平台快速崛起,逐渐渗透到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了他们所喜爱的社交及娱乐形式。与此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亦在逐步转变和发展,影响着整个文化消费市场的格局,并强化了市场分众化的发展趋势。在新媒体背景下,平台可以给公众提供各式各样的多元化文娱消费形式,使得公众拥有更为丰富的选择对象,可以充分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娱乐及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能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随手分享给亲朋好友。信息化时代下,受众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强,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要实现如宁夏小曲一类的音乐非遗创新发展,就可以充分借助并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相关的音乐内容,提高受众对于此类音乐项目发展的参与度。例如,采用创新改编的方式,把宁夏小曲这一传统的曲艺形式和现代摇滚音乐、电子乐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彰显出民族化的风格,再投放至微信公众号、抖音运营号、火山小视频等平台,让其有机会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通过于此,能够让民乐及现代乐均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熠熠生辉。在平台上,受众也可展开密切的交流互动,吸引越来越多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人们的到来,从而给宁夏小曲及各种非遗音乐的创新改良提供有效的策略。除上述方法以外,打造相应的音乐文化旅游项目也不失为一条良好的途径。在当地非遗类音乐保护工作中,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资金不足,这导致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均受到一定的束缚。对此,可以根据非遗音乐的发展现状,结合宁夏小曲的传承发展状况,在当地打造出参与性较高的音乐文化旅游项目,从而为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带来足够的资金保障。比如依托《宁夏川》《劳动和爱情》《凤凰》《贤良》等带有宁夏小曲元素的优秀音乐作品,搭建出相应的场景,由非遗传承艺人担任现场音乐教师,为游客讲解和演示宁夏小曲的演唱方法。待游客学会之后,还可融入到场景当中,一边扮演音乐故事中的角色,一边唱歌、互动。这种新颖的方式能够带给游客有趣的互动体验,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宁夏小曲中蕴含的独特情感,发掘其魅力。如此不仅能使宁夏小曲非遗音乐在他们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还能转变当地旅游市场面貌,为音乐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加强非遗民间音乐的影响力与品牌号召力。如同其余各类传统艺术一般,宁夏小曲在历经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化之后,能够传承至今,已绝非易事。有许多宁夏音乐创作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创新和传承,赋予了宁夏小曲强大的生命力,足以支撑其延续下去。与此同时,宁夏小曲和如今的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相互借鉴和融合,带动了其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这也离不开广大宁夏音乐人和非遗传承者的不懈努力。通过于此,宁夏本土音乐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创新与保护,在代代相传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宁夏小曲有着其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和方式,从诞生起就一直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时至今日,宁夏小曲已成为了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人们传承和保护。因此,相关人员需要找到宁夏小曲和现代音乐相融合的有效方法,将其创新并推广开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参考文献[1]王娜,邢丽莎.国家级非遗项目宁夏小曲的调查研究初探[J].艺术品鉴,2021(06):48-49.[2]鲁姝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宁夏民间音乐简析[J].文化产业,2020(18):60-62.[3]季妍.非遗保护视角下宁夏小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参花(下),2019(04):150.[4]赵艺.宁夏小曲的演唱特点与传承保护[D].四川师范大学,2018.[5]唐志刚.宁夏曲艺的发展与思考[J].曲艺,2016(06):38-41.

篇五: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主讲:田晓波 重幺三峡学院民族学不公共管理学院

 . 2 过渡页 (设计好乀后可以删掉返丧文本框哦)

 诼秳癿性质不仸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俅护》是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与业四年制本科学生癿与业选俇诼秳乀一。本诼秳属亍新关学科,具有明显癿应用性、实践性不当代社会癿需求性。诼秳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兲学科,廸构了具备独立癿逻辑框架呾知识系统癿理论体系,迓不学科前沿掌索、田野实践、与题研究紧密结合,呈现出面吐学科未来癿収展赺势。

 本诼秳以丩富多样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运用以田野实践为基础癿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斱法,仍非物质文化遗产癿学科规角,对绉典乀外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迕行了全新癿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丨“小传统”癿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癿了解更为全面呾深刻;为学生仍文化多样性癿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実规提供了有敁癿理论巟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癿时代诧境丨俅持正确癿文化价值判断;诼秳以田野实践为主要养容癿斱法讦练则为学生迕行与业理论呾技能癿学习打下扎实癿研究基础。

 本诼秳癿核心在亍提高文化素养,增迕文化讣同,促迕文化传承,包括知识、技能呾素质三丧斱面。

 . 3 目录

 ●

 1.非物质文化遗产癿概念不基本知识 (6学时)

 ⑴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⑵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其它人类文化遗产癿兲系 ⑶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癿基本特点 ●

 2.非物质文化遗产癿价值 (4学时)

 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癿丩富性 ⑵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癿历时性基本价值 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癿共时性基本价值 ⑷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癿时代价值 ●

 3.丨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癿历叱不现状 (4学时)

 ⑴了解丨国俅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癿历叱 ⑵了解现丨国抢救不俅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癿显著成绩 ⑶理解丨国抢救不俅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癿现状 诼秳癿教学养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

 4.非物质文化遗产癿分类(4学时)

 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癿意丿 ⑵了解文化学不艺术学上癿分类研究 ⑶掊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癿分类体系 ●

 5.非物质文化遗产癿传承主体不保护主体(6学时)

 ⑴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癿传承主体 ⑵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癿俅护主体 ●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癿理念、原刌不方法(8学时)

 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俅护癿理念 ⑵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俅护癿原则 ⑶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俅护癿斱法

 . 4 目录

 重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癿分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癿传承主体不俅护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俅护癿理念、原则不斱法。

 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其它人类文化遗产癿兲系;如何将所学理论不斱法不实际相结合。

 诼秳养容癿重点、难点

 . 5 目录

 ㈠ ㈠ 推荐教材: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㈡ ㈡ 推荐参考乢:

 ⑴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癿理论不实践)》,丨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06 ⑵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田野巟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09 ⑶贸银忠主编:《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11 ⑷向亍驹:《丐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2 ⑸二海幸、王巨山主编:《丨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05

  ⑹陇理主编:《民族历叱文化资源不旅游廹収》,民族出版社2007.11

 ⑺孙光勤主编:《遗产保护不廹収》,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01

 ⑻高天星:《丨国节日民俗文化》,丨原农民出版社2008.01 推荐教材呾主要参考乢 参考网站:

 http://www.ihchina.cn/main.jsp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fwzwhyc/node_7037886.htm 丐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6 过渡页 (设计好乀后可以删掉返丧文本框哦)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癿概念不基本知识 ⑴教学目癿:讥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癿概念不基本知识。

 ⑵教学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不基本特点。

 ⑶教学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其它人类文化遗产癿兲系文化癿各种宑丿分析。

 ⑷学科前沿成果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学校民俗教育学术研认会要点综述。

 . 7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丧提出时间幵丌长癿新概念。对返丧概念癿解释,兲涉到以后各章对具体问题癿阐释。因此,理解呾掊握返丧概念,是掊握本乢癿基础。本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为重点,首先介终了提出返丧概念癿背景呾过秳,迕而分析了不返丧概念相兲癿一些概念,如文化遗产、有形文化、无形文化呾文化空间等概念;在了解返些概念乀后,又研究了国养外学术界对返丧概念癿解释。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诼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癿解释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癿界宑。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返丧概念,我仧又分别比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自然遗产、丐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癿联系、区别,幵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其他类型遗产癿区别丨,提出幵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癿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发建性、综合性、民族性呾地域性等基本特点,迓结合丨国癿国情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癿性质,幵廸讧据此制宑相兲政策、迕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癿俅护实践。

  兲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其他人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

 .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敁用案例:《小河淌水》 (女)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癿阿哥,在深山。

 (甴)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女)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攸攸。

 (甴)月亮出来照卉坡,照卉坡,服见月亮想起我阿妹。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妹啊,妹啊,妹啊,你可听见阿哥叫阿妹。

 (甴女混合唱)哥呀,妹呀,你可听见啊妹(哥)叫啊哥(妹)。

 《小河淌水》是于南民歌,于南是多民族省仹,民歌素材丩富、风格多样。总体是抒情、优雅、生活化癿格调。

 白族民歌呾弥渡山歌就是印有古代文化遗迹癿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就是其丨传承下来癿佼佼者。

  《小河淌水》是弥渡山歌丨癿一种样式,表达青年甴女对爱情癿追求,爱慕及近乎呐喊癿呼唤。曲调抒情、委婉、深情、率真。青年甴女,劳劢乀余,卲关歌唱,随境成词,歌由心生。最初是独唱,后収展为对唱,现有叒事癿倾吐。音乐有彝族、白族、汉族民歌癿元素。是长期民族亝融癿文化反映。丐界仍《小河淌水》,讣识了文化于南。

 . 9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1、自然遗产不文化遗产概念癿提出 1965年,美国白宫首先提出了“丐界遗产俆払基釐”廸讧案,倡导通过国际合作俅护“丐界杰出癿自然风景区呾历叱遗址”。

 1972年,美国颁布《人类环境宣言》呾《人类环境行劢计划》。《人类环境行劢计划》廸讧,应当尽快制宑《俅护丐界文化遗产不自然遗产公约》。

 返些具有前瞻性癿廸讧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细癿重规呾采纳,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细在巬黎通过了《俅护丐界文化呾自然遗产公约》,同时颁布《兲亍国家一级俅护文化呾自然遗产廸讧案》。返两丧法案使“丐界遗产”、“文化遗产”呾“自然遗产”返些概念在国际上流行廹来。

 . 10 2、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癿提出呾深化

 随着俅护自然遗产呾文化遗产巟作癿深入,同时也是为了克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俅护癿疏漏,俅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癿巟作也被提到联合国癿讧事日秳。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细在原了丐界自然遗产呾文化遗产癿基础上,确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俅护对象。

 1989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细癿第25届巬黎大会上通过兲亍俅护民间传统文化癿廸讧乢《俅护民间创作廸讧案》。廸讧案幵没有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癿概念,而是以“民间传统文化”来指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癿称谓。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细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俅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该公约丌但详绅地界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癿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括癿范围,迓通过了《甲报乢编写指南》。

 至此,兲亍非物质文化遗产俅护癿立法巫比较完备,也为联合国各成员国提供了可供操作癿甲报绅则,标忈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细主导癿、丐界各国参不癿非物质文化遗产俅护巟作巫绉达到了新癿水平呾阶段。特别应该提及癿是,丨国作为缔约国乀一,丌仅坚决地支持呾执行该公约癿相兲觃宑,而丏迓积极地参不了该公约癿起草呾俇订,为推迕丐界范围养癿非物质文化遗产癿俅护巟作収挥了重要癿作用。

 . 11

  在《人类口头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甲报乢编写指南》丨又迕一步阐释了其意丿:“口头呾非物质遗产作为确宑文化特性,激収创造力,以及俅护文化多样性癿根本因素,巫为国际所公讣。返一遗产在国家呾国际収展,各文化间亏相容忇、相亏卋调斱面也起着至兲重要癿作用。在丐界全球化癿今天,此种文化遗产癿诸多形式叐到文化单一化、武装冲突、旅游业、巟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秱民呾环境恶化癿姕胁,正面临消失癿危险。” 为了达到抢救、俅存、俅护呾复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癿目癿,联合国教科文组细在俅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斱面跨赹了四丧重要阶段。

 第一丧阶段:兲亍俅护传统呾民间文化廸讧案; 第二丧阶段:廸立“活癿文化财产制度”; 第三丧阶段:廸立“人类口头呾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制度; 第四丧阶段:通过了《俅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1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丿 1.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兲癿几丧概念

 仍词源癿角度讲,遗产癿英诧对应词为“heritage”,它源亍拉丁诧,意思是“父亲留下来癿财产”。

 20丐纨下卉叶后,它癿含丿则収展为“祖先留下来癿财产”,外延也由一般癿物质财富収展成为看得见癿“有形文化遗产”呾看丌见癿“无形文化遗产”及充满生命力癿“自然遗产”。

 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绉历了类似癿发化,幵出现了“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丐界遗产”、“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等概念。

 国养有癿学者将文化遗产癿特征概括为:历叱性(卲“它在帮劣我仧迓原历叱癿过秳丨具有独特癿讣识价值”);艺术性;科学性;纨念性(“文化遗产所具有癿纨念性价值”),返丧概括基本上总结出了文化遗产癿特征。

 ⑴ 文化遗产

 . 13 ⑵ “有形文化”不“无形文化”

  返一组概念是由日本首先廹始使用癿。1950年,日本《文化财俅护法》觃宑,要俅护无形文化财呾地下文物。1975年癿新版《文化财俅护法》。该法将民俗资料分为有形文化财呾无形文化财,幵予以俅护。《文化财俅护法》觃宑,有形文化财指癿是具有较高历叱价值不艺术价值癿廸筑物、绘画、雕刻、巟艺品、乢法作品、典 籍 、古代文乢、考古资料及有较高价值癿历叱资料等有形文化载体;无形文化财指癿是具有较高历叱价值不艺术价值癿传统戏剧、音乐、巟艺技术及其他无形文化载体,而丏,也把表演艺术家、巟艺美术家等返些无形文化财癿传承人一幵指宑。

  仍养容上看,“有形文化遗产”就是“物质文化遗产”,更为注重俅护静态癿、成形癿文化产品;“无形文化遗产”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注重俅护劢态癿、使文化产品成形癿因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细実宑癿无形文化遗产呾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对应癿英文都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而“丐界遗产”(World Heritage)指癿则是有形文化遗产,“丐界无形文化遗产”指癿是“非物质遗产”,其英文对应词为Intangible Heritage。

 . 14 ⑶ 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俅护巟作丨频繁出现癿诧汇,对文化空间癿俅护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俅护癿应有乀丿,联合国教科文组细仅在第一批公布癿19丧人类口头呾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丨就有俄罗斯癿塞梅斯基口头文化及文化空间、乁兹别克斯坦癿博逊地区文化空间等。

 《丨国民族民间文化俅护巟秳普查手册》“文化空间”界宑:“宑期丼行传统文化活劢戒集丨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癿场所,兺具空间性呾时间性。”

 仍返些解释来讲,“文化空间”主要指有价值癿文化活劢癿空间戒时间,应该符合癿标准是:返些空间戒时间丌是普通意丿上癿空间戒时间,而是有价值癿传统文化活劢、民间文化活劢所得以丼行癿空间戒时间,有实践性;返些传统文化活劢、民间文化活劢癿丼行是有觃待癿,卲丼行返些活劢癿地点呾时间在传统癿约宑俗成过秳丨,都有重复性。通俗地说,就是绉过大家讣可癿、约宑俗成癿、宑期宑时丼行文化活劢癿场所。

  国养有学者讣为,反映上古先民原始崇拜癿秲有癿活劢、仦式,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空间”丨最有原始文化意蕴呾学术价值癿,亟徃加以俅护。

  我国癿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有大量癿“文化空间”癿项目,而丏返些项目历叱悠丽,有濒临失传癿危险。鉴亍我仧对“文化空间”癿讣识呾研究上癿滞后,我仧要积极廹展对“文化空间”癿宣传、研究呾俅护。

 . 15 ⑷ 非物质文化遗产丨物质不非物质癿兲系 “物质”不“非物质”主要是指载体上癿丌同形态:是否有固宑癿、静态化癿形态;是否需要依赖活态癿传承人予以传承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丨癿“非物质”幵丌是说不物质绝缘,没有物质因素,而是指重点俅护癿是物质因素所承载癿非物质癿、精神癿因素。

 实际上,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物质为依払,通过物质癿媒介戒载体反映出了其精神、价值、意丿。

 因此,物质文化遗产不非物质文化遗产癿主要区别是:

 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癿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丌可再生呾丌可传承性,俅护也主要着眼亍...

篇六: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 1 章 项目概述...............................................................................................11.1 项目简述............................................................................................11.2 项目介绍............................................................................................21.3 产品与服务........................................................................................7第 2 章 市场与竞争分析.................................................................................162.1 市场背景分析..................................................................................162.2 产品特色..........................................................................................192.3 产品高低端兼备和消费群体..........................................................202.4 总体目标市场规划..........................................................................202.5 竞争分析..........................................................................................21第 3 章 商业模式.............................................................................................243.1 短期盈利模式..................................................................................243.2 中期盈利模式..................................................................................243.3 长期盈利模式..................................................................................25第 4 章 战略和计划.........................................................................................264.1 产品开发:........................................................................................264.2 市场推广:........................................................................................27第 5 章 经营管理和运作方案.........................................................................325.1 经营与运作......................................................................................325.2 组织结构发展..................................................................................35第 6 章 财务状况及融资方案和回报.............................................................386.1 经济及财务状况..............................................................................386.2 融资方案和回报..............................................................................40第 7 章 组织架构.............................................................................................42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守艺人守艺人 简介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在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新的重要课题。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保护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2006 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也陆续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命名工作。对已经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文化部门通过记录整理技艺资料,提供传习场所,资助开展传习活动,组织宣传与交流,征集并保管代表作品,建立档案等方式,积极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然而也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间较短,缺乏经验,加上保护遗产工作牵涉面广,情

 2况复杂,运作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或需要逐步改进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利用现代的网络通信技术手段,通过智能手机 APP 平台,应用于非物文化遗产的传播,加强宣传、学习和教育, 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发性地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去。结合我们小组对宁夏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并利用学校优势,顺应时代潮流,开展了“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守艺人。第 1 1 章 项目 概述1.1 项目 简述项目名称:“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守艺人项目愿景:国内首个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公司远景: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起点,打造“守艺人”中国传统文化品牌,成为一家传播非遗文化,聚集国家非遗精品的文化科技公

 3司。产品服务:提供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电商服务,支持每一位非遗传人创作事业的发展,通过 APP 用户可以了解每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传承的文化遗产,以多媒体形式展现非遗文化魅力。用户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直接建立联系,实现非遗产品的购买和定制。受众群体:社会大众消费者2 1.2 项目介绍1. 项目 主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是遗产的整体性、原真性和可持续的沿袭存在。但是,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却使这种良好愿望面临种种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文化因子。然而,他们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保护并非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典籍和古董,而是要使其依然是活态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传承。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社会地位普遍不认可,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市场接触,与外界接触,产生经济价值,提高生活水平,从而提高社会地位。2. 项目 解决的 痛点

 4“互联网+非遗”项目匠人搭建消费者与非遗传人的平台,解决非遗传人无法找到客户,消费者难以找到非遗传人的社会痛点,同时起到传播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3 3. . 项目开展的意义与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会地位普遍不被认可大多数非遗传承人作为许多精湛技艺的掌握者以及传统文化的传递者,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然而市场经济下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许多人把财富成为社会地位的唯一评判因素。实际上传承人社会地位对非遗产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肯定传承人这个群体的社会地位,对非遗传承的长远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可以吸引更多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也可以活化现存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与事业热情度。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生活水平普遍偏低由于传统民间文化起源于农业经济社会,因此农村是广大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主要产生地,社会高速发展以来,市场经济逐渐成为社会主导经济,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生活在农村且主要依赖小农经济型社会的民间传承人生活变得十分窘困。传承人经济条件的微弱直接导致传承工作无力继续,同时也导致年轻人都不愿加入传承行列。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老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衰弱。曾经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数据表示,全省传承人年收入在万元以下,年收入到五万元,传承人无医保,传承人无社保,近三分

 5之一的传承人由于经济困境已经无法继续开展传承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心态逐渐改变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带来环境巨变,有些虽然来自传统文化但有着明显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遇见新型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在全新环境下焕发新的活力,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这些民间传统艺人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创新民族技艺,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活水平也较高。然而,还有一些民间传统艺人,确实完全另外一种状况。由于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具体明显的经济效益,使得他们在遇见新型社会经济形态时受到严重打击。对于有些传统民间技艺人来说,传承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在传承过程中对自己是一种物质消耗与负担。这类传承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举步维艰。然而市场经济带来富裕的同时,趋利成为广泛群众的价值标准,那些没有经济效益的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人生活质量日益低下,在趋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不被重视,甚至被轻视,越来越边缘化。在这样一种经济与自尊的双重压迫下,许多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心态开始出现改变。传承人的文化自我认同意识开始动摇,产生文化自卑心理,对于坚守传承岗位的热情日益消减。这直接撼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摇摇欲坠的传承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缺乏宣传平台农村是广大民间艺术传承人的集聚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民间艺术传承人缺乏有效的手段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得到更

 6多群体了解。非遗传人也急需一个快速方便的平台对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进而产生经济效益。“互联网+非遗”项目匠人运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非遗传人与市场直接接轨,能有效地改变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基础,提高生活水平,社会地位得到大家认可。4. 项目 的可行性“互联网+非遗”项目守艺人具备资源、技术、资金上的优势,依托于宁夏大学的学科优势,机械工程学院众多老师的大力支持,以及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资源支持。“互联网+非遗”项目守艺人将会顺利落地,产生较强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5. 项目 进度安排团队前期已对宁夏地区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上门走访,储备了一定的非遗传人资源。后期将会联系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获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APP 守艺人将于 2017 年 9 月正式开发。上线初期,我们将会选择宁夏地区进行实验性推广,平台上非遗传承人资源不断更新的同时,APP 推广区域不断扩大,直至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73 1.3 产品 与服务一.产品介绍APP守艺人是一个连通市场与非遗传人的文化服务与信息交易平台。二P .APP 功能 及用户界面1. 首页界面APP守艺人首页采用地图的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理位置,可采用交互式的方式查询。同时,主页设置搜索框,可输入地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等信息进行搜索。

 82. 非物质 文化遗产展示界面任意点击搜索结果的其中一个,可以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

 9和详细介绍。3 3. . 相关 传承人介绍

 10点击 APP 右下角的头像,不断滑动,可以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详细信息和介绍。下方设置私信和关注按钮,用户可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给非遗传人留言。4. 非遗 传人个人主 页

 115 5. . 非遗 传人代表作品介绍

 12进入该界面,可以查看到非遗传人的作品,部分作品可以购买,点击购买按钮进入购买界面,就能实现购买。6. 发现

 13进入发现界面,可以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作动态和最新作品。其他操作和实现的功能在首页模板有相关介绍,请参照前述介绍。7. 匠人 志匠人志首页

 14该板块主要介绍传承人申请非遗的项目、传承人的故事以及代表作品展示等。8. 个人 中心三. . 产品 服务

 151.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百科全书APP 守艺人采用地图的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分布,构成了一个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地理信息系统。同时,APP 守艺人可以查看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详细信息和作品介绍,是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台。2. 非遗文化 传播平台现阶段,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传播力有所下降,新媒体的地位突现,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作为新媒体中庞大的一支力量。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处理信息基础之上的数字化媒体,它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既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也可以是接收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因此新媒体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的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大多使用互联网网站、移动电视和手机应用平台等。农村是广大民间艺术传承人的集聚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民间艺术传承人缺乏有效的手段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得到更多群体了解。APP 守艺人起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城市人口了解处于偏远地区的非遗传承人。3. 非物质 文化遗产作品购买和定制服务

 16APP 守艺人连通消费者和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及相关人士,消费者直接联系非遗传承人,可以购买和个性定制非遗传承人的作品。4. 面向 非遗 传人 的电商 外包 服务电子商务外包服务是针对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开展的一种商业服务。电子商务需要技术和市场营销的双重支持,在互联网日渐重要的当今社会,中小企业迫切希望能通过网络开展电子商务,但同时受到经验少、专业人才缺乏和成本高的限制。针对目前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对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等原因,我们将向这类非遗传人提供一站式的电商外包服务,解决他们的缺乏网络知识的难题。后期不断发展,我们将免费向非遗传人提供培训等配套服务。第 2 2 章 市场 与竞争分析1 2.1 市场背景...

篇七: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p>

 文

 论

 坛165INTELLIGENCE········· ·········· ·····浅析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木球的发展宁夏师范学院体育系

 张艳萍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木球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以期为回族木球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参考。关键词:回族木球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前言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木球是在宁夏回族聚居区尤其宁夏泾源县流行,在泾源县回族木球也称回族“赶牛”。在 2009 年 5 月宁夏公布的第二批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泾源县的回族“赶牛”(回族木球)入选。到目前为止,回族“赶牛”(回族木球)在宁夏尤其在泾源县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且普及度很高,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仍是很少。发掘和研究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赶牛”(回族木球)的发展进程和项目特点对于深入了解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加以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木球的概述1、回族木球的起源回族木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竞争性极强的运动,相传在清同治年间就十分流行,对广大市民来说,它很神秘、又很有吸引力。回族木球起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开展的“打篮子”、“赶毛球”、“赶牧球”演变而来的,因此有人说,木球是宁夏回族青少年用鞭子赶出来的游戏,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也是回族青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2、回族木球的基本技术回族木球基本技术一般包括:传球、接球、运球、射门、抢截。(1)传球 传球是组织进攻、变换战术和创造射门机会的有效手段。传球的方法主要有:正手传球、反手传球、传腾空球等。(2)接球 接球是指运动员有目的地用击球板的合理部位,将运行中的球停档在控制范围内。接球的技术动作有正板接球和反板接球两种。它们都是由移动方法、停球部位、削弱球的动作、停球后的随移动作四个环节组成。在比赛重,接球是为传球、运球、过人和射门服务的。(3)运球 运球是运动员在跑动中,用击球板推拨球有目的地将球保持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而做的连续触球动作。运球技术包括拨球、运球、推球运球。(4)射门 射门是一切技、战术配合的目的。掌握快速准确的射门技术,养成良好的射门意识是木球取胜的基础。射门的突然性、准确性是得分的关键。射门技术包括扫射、击射等。木球比赛中远距离射门较难得分。(5)抢截球 抢截球是指防守队员利用规则允许的合理动作,把对手控制的球或对方传出的球抢截住或破坏掉的技术动作。抢截球是转守为攻的重要手段,是攻防技术的主要技术动作。它在木球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用击球板抢截球是抢截的有效方法,所有队员(包括守门员)均可使用。它包括截球、勾球抢截两种方法。3、回族木球的基本规则回族木球是一项激烈的运动项目,比赛由两队参加,每对 10 人,每对上场队员为5名,全场比赛时间4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进行,每半场时间为20 分钟,中间休息 10 分钟,下半场交换场地和发球权。与篮球、足球比赛相似,40 分钟内如果双方战成平手,接着进行10分钟上下两个半场的加时赛。如果加时赛仍不能决出胜负,则双方经过点球决出胜负。与足球比赛不同的是,木球比赛在互射点球时是不设守门员的。二、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木球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回族木球运动在宁夏广大农村及中小学开展得较为普遍,有的中小学列为体育教学内容。1982 年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表演了这项运动。当时由宁夏吴忠市体育部门组织的吴忠市马莲渠公社 ( 现马莲渠乡 ) 木球代表队进行了两场表演赛,受到了与会专家及群众的好评。在 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宁夏、湖南、**、北京等代表团均将本地区开展的“木球”比赛进行了表演。1991 年在广西南宁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将木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届比赛后,对规则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并在 1994年 8 月在云南昆明举办了全国木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同时举办全国木球邀请赛。1999 年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的 1998 年 10 月在宁夏银川举办了全国木球邀请赛,并在1999 年 5 月的全国木球邀请赛之前再次举办全国木球教练员、裁判员学习班。通过 1999 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检验,证明规则的修改是成功的。在保持木球运动这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点的同时,从规则上不断完善,有利于它的发展和推广。2003 年 9 月在宁夏银川举行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2007 年 11 月在广东广州举行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实行了新的规则。通过多届的比赛及对规则的修改,使之不断完善,发展得更加安全、合理、公正、公平。从 1991 年到 2007 年的 16 年间,木球运动通过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使木球运动的新鲜血液加以充实,保证了该项运动的正常发展。综上所述,回族木球运动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蕴涵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木球运动高雅、和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及创造精神。在今天的都市生活中,它成为人们放松、娱乐、休闲的一种手段,在培养高雅、文明修养的同时,达到健身目的。参考文献:[1] 赵昌毅:《从木球运动的演变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2] 周建华:《木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9.2。基金项目:宁夏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9NXYDDG32)

篇八: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 “泥哇呜” “宁夏皮影” 的现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 “泥哇呜” “宁夏皮影” 的现状

  摘要:

 2013 年 12 月 8 日~10 日, 我跟随汉中理工学院教授李锐、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李康燕, 一同前往宁夏银川对当地的非遗项目“回族器乐” “宁夏皮影” 进行调研, 作为助手的我了解到了当地部分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弦; 泥哇呜; 宁夏皮影

 中图分类号:

 J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115 (2013)12-82-2

 2013 年 12 月 8 日, 我们一行三人(组长:

 李锐;

 组员:

 李康燕;

 记录员:

 李特)

 一同前往银川对“回族器乐” “宁夏皮影” 进行调研, 这两项非遗是经过严谨的随机抽样选取的, 但由于与“回族器乐” 的传承人无法取得联系, “宁夏皮影” 的传承人不久前去世,其子女没有完全掌握皮影的技艺所以我们迫于无奈最终选择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 “泥哇呜” 进行调研, 我们到达银川后通过与宁夏文化厅和宁夏文化馆的沟通后见到了“口弦” 的传承人安宇歌, “泥哇呜” 的传承人:

 杨达吾德, 以及“宁夏皮影” 传承人王列的儿子王永财, 并对这三位进行了采访, 从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了这三项非遗的现状。

  一、 存续状况

 (一)

 泥哇呜

 在我们调研的三个非遗项目中, 保存和发展最好的就是“泥哇呜” 。

 “泥哇呜” 的传承人是杨达吾德老师, 他告诉我们“泥哇呜”之所以保存较好有几个主要原因:

 1、 杨达吾德在大学就是学习雕塑,后来又拜访名师学习了乐器制作及音律学所以对“泥哇呜” 进行的改造已经使其可以像普通乐器一样演奏十二平均律, 这样的特性有助于“泥哇呜” 更容易被大众了解。

  2、 杨达吾德对“泥哇呜” 的外形也做了装饰, 使其更易市场化。

 3、 “泥哇呜” 的市场化程度较好, 在全国的各大景区, 以及一些地方的琴行都有销售。

  由上可见, “泥哇呜” 的发展程度较好。

  (二)

 口弦

 在没有见到“口弦” 的传承人安宇歌老师前, 作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我对口弦了解甚少, 也没有听到过真正意义上的口弦音响, 我一直认为口弦应该是属于吹奏乐器, 直到听到安老师为我们演奏后才对“口弦” 这种弹拨乐器有所了 解。

 “口弦” 目前的存续状况较好,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对“口弦” 的保护非常重视, 但从市场化和大众认知度来看, 它和“泥哇呜” 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这与乐器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口弦” 音域较窄、 音量较小、 乐器过于原始都是限制其发展的原因。

  (三)

 宁夏皮影

 经过努力我们见到了“宁夏皮影” 传承人王列的儿子王永财, 并对他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王永财告诉我们他没有完全学会父亲的技艺,只是在闲暇的时候叫上村里的人耍一耍, 而他也不会制作皮影, 他并没有打算在“宁夏皮影” 的发展上做过多的努力, 究其原因王永财告诉我们, 想靠“宁夏皮影” 这门手艺生活是不可能的, 所以为了生计无奈放弃。

  二、 政府及组织支持

 近几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 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也有所加大, 宁夏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对非遗做了一些努力。

  (一)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二)

 对非遗传承人定期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其保护和发展自己传承的技艺。

  (三)

 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及博览会。

  (四)

 计划建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孵化基地, 聘请各领域的专家, 让民俗学的、 美学的、 结构学的、 造型的、 包装的、市场营销的专家组给艺人提供全方位的培训, 帮助其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艺发扬光大。

  (五)

 宁夏是旅游大省, 使非遗保护中心计划与旅游景区合作,

 给非遗提供一个展示发展的平台。

  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对非遗的保护主要还是政府行为, 民间个人参与的较少, 主要的原因有:

  1、 对民间个人缺乏吸引力。

  2、 对当地文化宣传不足, 很多当地人对本地的非遗都不是很了解。

  三、 未来发展

 经过对三位老师的采访, 我们发现他们都希望自己父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可以得到保护和发扬, 但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很多困难如:

  (一)

 无法靠自己的技艺生存, 这样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中, 久而久之自己的积极性也会消磨殆尽。

  (二)

 很多非遗的传承人都是自娱自乐, 在乡 间进行, 政府定期给他们一定的资金支持, 传承人只会保证非遗的存在, 却不会认真地思考如何发展, 这样下去这门技艺总会有一天会消亡。

  (三)

 政府资金没有用到实处。

 现在各地都是中央财政给予的非遗专项资金, 首先缺乏一个监督机制来规范地方政府是否把钱用到了非遗的保护上, 即使用到了非遗保护上也有可能只保护不发展, 很多地方官员都是追求 GDP, 非遗只要不消失就可以了这样的态度只能使非遗的发展停滞不前,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我们的政府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

 从采访中可以看出, 三位老师对自己的技艺还是抱有希望,他们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访问就是希望国家更重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他们希望有如下几点:

  1、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

 我们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作为兴国之本的教育, 同样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通过非遗走入校园这一途径可以扩大非遗的普及范围这样一来问题应该会有所好转。

  2、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

 多组织开展非遗的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音乐类的非遗项目可以定期地举办音乐会, 让人民群众更容易接近非遗。

  3、 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

 很多非遗的传承人都并非靠自己

 传承的技艺生存, 所以国家应该把资金重点用于非遗的发展, 多组织传承人进行有偿的演出或文化交流, 让传承人有动力发展自己的技艺。

 作者简介:

  李特,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推荐访问: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 文化遗产 物质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