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低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4篇

发布时间:2022-08-31 08:10:03 浏览数:

低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4篇低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究探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〇范毅王笳旭张晓旭摘要:县域是连接城乡市场、吸纳转农业移人口、承接城市产业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低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4篇,供大家参考。

低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4篇

篇一:低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探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〇 范 毅 王 笳 旭 张 晓 旭摘 要 :县域是连接城乡市场、吸纳转农业移人口、承接城市产业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构建完 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循环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县域经济的功 能定位,本文认为县域经济主要具有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栽体、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推进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空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场等4 大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围 绕县域经济主要功能的发挥认为当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着人口流失严重、产业集聚平台不足、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了推动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我国整体经济内 循环畅通的相关政策建议。关键 词 :县 域 经 涔 高 质 量 发 展 “双循坏”斩 发 展 格 局 产 业 平 台2019年,我 国 有 1881个县 级 行 政 区 (不含市辖区),县域 总人口约有9. 25 亿人,占全国人 口比重超过65%。如此庞大的人 口规模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消 费市场,也是确保经济内循环畅 通的重要基础。县域是我国区域 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是连接城 乡市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承 接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同 时也是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畅通 国内循环的重点难点所在,在推 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居于关键环 节。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县域经济 重视不够,在发展中存在部分县 城工业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人口流失严重等短板弱项,当前 亟需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视, 加快弥补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弱 项 ,夯实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基础。一 、我国县域经济的主要功 能定位(一> 吸纳衣业转移人口的 重要軋体以县城为核心辐射带动县域 城镇化发展,是 畅 通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微观经济的基础。与 高等级城市相比,县域空间具有 经济社会成本较低的特点,在距 离、情感、住房、社会服务、便 利程度等方面,更符合农民进城 的现实需求,大多数农村人口的 城镇化是在县域内完成的,县域 就地就近城镇化成为人口在城镇 间流动的起点和落脚点。在我国 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最先允许 从事经商、务工、办服务业的农 民进城落户的,就是县域层面的 集镇和小城镇,随后大城市面向 农村劳动力的大门才逐步敞开。

 县域城镇人口的增长是各类城市中增长最快的,2000-2014年间 城镇新增人口中有56%是在县域 内 [1],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城镇 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最重 要、最直接方式。县域对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的承载作用不仅体 现在对本地农民的直接吸纳上, 而且也体现在对外出务工的农民 工的间接吸引上,大多数的农民 工在返乡后并不是回到农村,而 是回到了家乡所在县的县城继续 从事非农工作。我国要在2035年 预期实现80%左右的城镇化发展 目标,最大的突破口不在于城镇 化率己经较高的特大城市和大城 市,而在于1881个城镇化率仍较 低的县及县级市。这也就意味着,

 县域经济需要抓紧补齐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短板,从而为大量农 民进城提供更好的载体支撑。(二)

 承 捿 制 造 业 产 业 转 移6 0 2020年第9 期这:欢位0 农保

 研究探讨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乡村 经济的连接点,为现代经济社会 与传统农耕文明的碰撞融合提供 了空间载体。在这一平台上,以 农业为主的县域产业结构逐渐向 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 从而完成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 蜕变。根据城市经济发展规律,

 县域经济在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上 离不开工业经济的支撑。通常而 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己经进入 或度过了工业化后期,其产业发 展转向了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制造 业或服务业。而县域经济则不同, 我国绝大多数的县仍处于工业化 中期,产业发展上仍以工业经济 为主导。因此,推动县域经济发 展关键就是要推动县域工业经济 的发展。县域发展工业经济具有 两大核心优势,一是相比于大城 市和特大城市更低的发展成本。

 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租金和 用工等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率较 低的制造业会加速向城市外缘或 低等级城市转移布局,这为县域 承接城市产业外溢提供了机会。

 二是县域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我国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集聚 在县域层面,这既包括尚未转移 出去的劳动力资源,也包括转移 后回乡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这 些人的就业仅在乡村势必难以消 化。制造业是吸收低技能劳动力 的最主要渠道,在县域层面承接 产业转移,壮大制造业规模能够 更好的解决县域层面堆积的劳动 力就业问题,从而增加群众收入。

 总体来看,县域己经成为我国制 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三> 推进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全间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城市 居民消费向乡村渗透的平台,同 时也为乡村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提 供了向外推介的载体,对于连接 城乡经济和城乡消费融合具有重 要作用。县域庞大的人口规模孕 育着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我国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 县域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壮大, 提振了县域消费能力。根据国家 统计局数据,2018年县域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的比重为35. 8%,比 2015 年提高了 1.2个百分点。县域消 费市场的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 企业开始将市场下沉到县域层面,

 特别是电商、直播等互联网经济 向县域的渗透,直接激活了县域 层面发展活力,使县域成为消费 市场潜力释放的重要空间。当前, 我国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贸易保 护主义、逆全球化、贸易脱钩等 使我国出口并不乐观,如何将外 销有效转为内需,需要从县域层 面集中发力。通过县域经济发展 拓展我国广阔的农村市场和中小 城镇市场,激发县域消费市场活 力,为我国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腾出更 广阔空间[2]。(四)保陣国家粮食安全的 重要战场粮食安全是我国一切工作的 基础。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以县 城为核心辐射带动非农产业发展, 在区域范畴上还包含广阔的农村 腹地,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农 产品供给的主战场和总后方。县 域经济的发展事关我国14亿人口 的饭碗问题,虽然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县域经济保障粮食安全 的重要性并不显现,我国可以通 过进口等途径解决部分食品需求。

 但在全球性危机来临时,解决肚 皮问题就会成为人民最先关心的 事情。一方面,我国巨大的国内 需求依靠国外并不现实,我国任 何一种粮食向国际市场的大规模 采买,都会导致世界粮食市场价 格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危机 本身会带来粮食恐慌,每个国家 都会将粮食作为战略性物资而禁 止大规模出口。今年年初以来, 世界范围内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 幢灾、火灾、地震、水害等灾害 频发,诱发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 巨大担忧。在未来一段时期国际 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确保 自身粮食供给是稳定民心的重中 之重。县域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 要基础和支撑,无论县域经济如 何演化,主要划定在县域层面的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不容突破的, 这也就决定了县域在功能上不能 脱离农业。二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 要问题<一>县域人口流失趦势加 重在 县 域 城 镇 人 口 快 速 增 长 的同时,另一个主要的趋势是县 域总人口的流失。据恒大研究院 2018年 对 全 国 不 同 等 级 城 市 行 政单元的一项研究,我国城市人 口存在着一二线城市大幅流入、 五 六 线 城 市 快 速 流 出 的 趋 势 , 2011-2016年 , 以 县 域 为 主 的 五六线城市常住人口分别下降了 0.4个 和 0.6个 百 分 点 [3]。与高 等级城市相比,县域城镇虽然“近 水楼台”,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落2020年第9 期 玄 欢 我 從 6 1

 研究探讨后、公共服务不足、就业空间较 小等,县域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 仍然有限。虽然当前我国绝大多 数县域城镇人口在增长,但是县 域常住人口减少却是普遍现象, 而且从长远来看,中小城市人口 向大城市的流动也是一个基本趋 势,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 的不断成熟,县域城镇人口增长 必将放缓,县域总人口的流失状 况将会更加突出。我们需要充分 重视县域人口流动变化趋势,并 根据人口流动配置相关要素资源, 避免资源要素的浪费。(二)

 县 域 户 业 集 聚 平 台 不 足我国县域在产业集聚平台建 设上存在着平台少、层次低的问 题 ,不仅自身孕育产业能力不足, 而且在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稳定 产业链方面,与市辖区或省会城 市等大中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 距 。例如,开发区是我国地方承 接产业转移和实现产业集聚的重 要平台形式,但是在经历开发区 整顿后,县级以下大量的开发区 被裁撤关闭,导致县域层面的开 发区总量较少、层次较低,对产 业的吸引力在下降。据统计,在 我 国 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中,仅有47个位于县域层面(37 个位于县级市、10个位于县), 仅 占 国 家 级 开 发 区 总 量 的 21%, 而有国豕级开发区的县不足3%, 超 过 96%的县仅有省级开发区或 者没有开发区。由于县域层面缺 少高等级、高质量的产业集聚平 台,导致县域吸引产业的竞争力 弱,县域产业园区主要是以零散 中小企业为主,而难以承载大型 企业。这导致县域承载就业人口的空间小,劳动力不得不选择外 出务工。从发展实际看,产业平 台载体越少、承载产业发展能力 越差的地区,人口流失也就越严 重。<三> 县 域 经 涔 发 展 不 平 衡 程度高我国县域在经济实力和发展 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 水平差距大、不平衡性突出。据 《2019赛迪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显 示 ,我 国 县 域 经 济 总 量 达 到 39. 1 万亿元,其中百强县以不到 全 国 2 % 的土地和7 % 的人口,创 造了 25%的 县 域 GDP [4]。这意味 着 剩 余 的 1800个左右的县域单 元,总共创造了 29.3万亿元的 GDP ,每个县的 GDP 贡献率不足百 强 县 平 均 水 平 的 1/6。百强县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的强 弱,在百强县分布上明显呈现东 强西弱的局面,东部地区有71 个 县市进入百强县,而中部、西部、 东北地区仅分别有19个、7 个和 3 个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强,

 则省域经济也就越强,反之那些 缺少较强县域的省份,其整体经 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县域经 济发展差距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 平衡、不协调,穷县市在产业竞 争中因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营商环境等方面缺陷往往落败于 强县市,最终收入分配格局会遵 循产业发展形成路径依赖,继而 进一步制约县域消费潜力的释放。三 、政策建议(一)

 提 升 县 域 产 业 平 台 产 止和就止承軋能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在 于打造县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这就需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以打造高质量县域产业平台为手段, 以本地资源禀赋为依托,全面提 升县域产业经济的竞争力。一是 要加大对县域产业发展平台的政 策扶持力度,补齐县域内产业平 台公共配套设施短板,通过完善 基础设施、改善配套服务、优化 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要素资源 向县域产业平台集聚,进一步提 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二是以 县城产业发展平台为核心,打造 辐射乡镇、服务中心城市的县域 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发展不是孤 立的发展,而是要站在连接城乡、 服务市场的高度上选择符合本地 发展的产业方向。要立足本地区 资源禀赋优势,引进培育具有潜 在竞争优势的产业项目,开发利 用以本地资源禀赋为依托的产品, 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 优势。(二)

 加 快 推 进 以 县 城 为 核 心的县域城镇化进程过去我们在政策上要么强调 小城镇、要么强调大城市对城镇 化的拉动效应,但却在一定程度 上忽视了县城的重要性。县城在 县域经济中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把县城做大做强做好才能提升本 地居民的城镇化进程。对此,一 是要持续完善县域中心城市功能, 提升城区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

 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力 度 ,集中发展分散性城市服务体 系,围绕县域城市居民需求,提 供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新型城 市中心,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

 二是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县域经 济是一体化、融合化的发展,县 域 城 镇 化 也 不 应 (下 转 第 8 8 页)6 2 2020年第9 期 玄 攻 对 從

 研究探讨展路径。增强深圳、广州在区域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协同引领 作用,发挥香港、澳门在世界经 贸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依靠东莞、惠州产业高质量势能,助推 佛山、珠海、中山产业规模和能 力持续升级,培育江门、肇庆做 强产业配套和特色产业,探索差异化的城市产业和经济发展路径, 进而形成各有分工、合力强劲的 城市群产业发展格局。口注释:① 由于澳门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小,未有统计数据,因此未涉及。香港产值數据来自《世界电子数据年鉴》。② 指 5000人以上、人口密度达到4000以上的互相连接区域。③ 拥有双总部或三总部的企业,其中一个总部在东京湾城市群也计入。参考文献:[1] 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2] 李張.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 中共中央,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ZJ.2015.[4】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Z].2019.[5】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Z].2019.[6] 《中国信息产业年鉴》编委会.2013年中国信息产业年鉴[M].北京:电予工业出版社,2014.[7] 《中国信息产业年鉴》编委会.2017年中国信息产业年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8] 胡俊凯.东京湾启示录:世界级大湾区的成功秘诀[J].中华建设.2019(5).[9] 王凯,周密.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篇二:低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仅供学习)

  ******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牢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千方百计破难题、出实招,全力以赴强弱项、补短板,坚决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奋力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位于 ** 省北部、** 市南部,总面积 4182 平方公里,总人口15.58 万人,素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美誉。自 ** 年以来,**聚焦“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目标,深入实施“工业转型、果畜增效、旅游兴业、改革驱动、脱贫攻坚”战略,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强县、良好农业基地、商贸物流枢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县区生产总值达到 83.13 亿元,年均增长 8.3%;工业增加值达到 32.23 亿元,年均增长 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4.7 亿元,年均增长 6.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7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3.14 亿元,年均增长 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6795 元、14669 元,较 ** 年净增 8146元和 3535 元。

 二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增至 13000 户,较 ** 年翻了一番,注册企业达到 3077 家,是 ** 年的 2.8 倍。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重点项目融资资金 43.5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225.78 亿元,实施重点项目 196 个,完成投资 251 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至 66.32 亿元、70.65 亿元,年均增长 6.8%和 14%。

  三是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第一、三产业稳定增长,二产比重直线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至 28.1∶39.8∶32.1,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5 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综合排名由第 58 位上升到 34 位。

  二、制约** 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很弱。** 年,**实现生产总值 83.13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4.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3.14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2.1%,在全市 13 个县区中排名第八,与排名第一的黄陵县相差 27.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 0.14%,占全市总量的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795 元,低于全省人均 3918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69 元,低于全省人均 76 元。

 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的工业企业中,大多数属于资源开发类,仅局限于初加工,深、精、细化工类项目较少,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条,煤炭资源开发仅是传统的生产、销售、再生产、再销售环节,天然气开发刚刚起步,能源化工类项目招商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塬面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果农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果园规模小,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生产的苹果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利用标准化科学生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县内果业龙头企业少,且占市场份额不大,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果农品牌意识淡泊,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川道的烟、畜、稻、中蜂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农民增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是全省 35 个文物大县和红色革命地之一,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遍布全县,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 6 个,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独特。境内有包茂、青兰、西延三条高速,210、309 两条国道,西延、包西和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三条铁路,形成了“六纵二横”的交通路网,全县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势明显。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结构单一的困局,需要加快挖掘优势和潜能。

  五是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且土地价格与榆林地区相比过高。在 ** 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属于生态脆弱区,污水排放标准高等因素对企业限制较大。

 加之**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人才吸引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三、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直视差距、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发、推进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更高起点上加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而言,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方向。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工业。以资源绿色开发、高效转化、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打造 ** 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形成 50 万吨原油、20 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成1000 万吨煤炭产能基地。围绕延能化、大唐 ** 电厂和延长石油**电厂等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建设 1000 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300万吨能源化工基地。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引领,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抓好苹果产业“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打造**“** 苹果”金品牌。持续做大做优水稻、中蜂、畜牧、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加快

 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与发展创新。抢抓国家“两长一黄”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实施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掘**文化底蕴,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新局面。围绕交通区位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坚持抓好改革开放,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 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系统集成,优化压减审批流程环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处理、电子监 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OA+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市场化投融资领域改革,切实做实、做强县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融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或代建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解决政府类项目的投资压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开展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完成试点村改革的基础

 上,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数据库,健全管理审批、违法查处、有偿退出、盘活利用等相关制度。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要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实化园区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着力**企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热力燃气、通信网络以及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紧抓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大开放”合作新高地。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深化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探索招商新路径,重点围绕全县新型工业化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盯能源化工高端化目标,引进一批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多能融合等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目标,促进村庄聚人气、增活力。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用足用活用好 5 年过渡期政策,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

 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工业化思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支持村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环境,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特色种植以及家政、运输、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三是综合施策激发乡村活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风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依据各乡镇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要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把“两高”项目入口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是切实筑牢生态屏障。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

 “林长制”,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力争“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 74%。三是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深入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五)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全市教育强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扎实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统筹疫情防控,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建成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推进能源供应、重大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用 5 年时间,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三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四

 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进法治信访建设,积极化解信访矛盾。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

篇三:低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牢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千方百计破难题、出实招,全力以赴强弱项、补短板,坚决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奋力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总面积4182 平方公里,总人口 15.58 万人,素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美誉。自 2017 年以来,**聚焦“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目标,深入实施“工业转型、果畜增效、旅游兴业、改革驱动、脱贫攻坚”战略,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强县、良好农业基地、商贸物流枢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县区生产总值达到 83.13 亿元,年均增长 8.3%;工业增加值达到 32.23 亿元,年均增长 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4.7 亿元,年均增长 6.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46.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3.14 亿元,年均增长 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6795 元、14669 元,较 2016 年净增 8146 元和 3535 元。二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增至 13000 户,较 2016 年翻了一番,注册企业达到 3077 家,是 2016 年的 2.8 倍。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重点项目融资资金 43.5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225.78 亿

 元,实施重点项目 196 个,完成投资 251 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至 66.32 亿元、70.65 亿元,年均增长 6.8%和 14%。三是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第一、三产业稳定增长,二产比重直线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至 28.1∶39.8∶32.1,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5 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综合排名由第 58 位上升到 34 位。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很弱。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 83.13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4.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4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2.1%,在全市 13 个县区中排名第八,与排名第一的黄陵县相差 27.2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 0.14%,占全市总量的 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795 元,低于全省人均3918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69 元,低于全省人均 76 元。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的工业企业中,大多数属于资源开发类,仅局限于初加工,深、精、细化工类项目较少,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条,煤炭资源开发仅是传统的生产、销售、再生产、再销售环节,天然气开发刚刚起步,能源化工类项目招商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塬面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果农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果园规模小,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生产的苹果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利用标准化科学生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县内果业龙头企业少,且占市场份额不大,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

 明显,果农品牌意识淡泊,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川道的烟、畜、稻、中蜂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农民增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是全省 35 个文物大县和红色革命地之一,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遍布全县,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 个,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独特。境内有包茂、青兰、西延三条高速,210、309 两条国道,西延、包西和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三条铁路,形成了“六纵二横”的交通路网,全县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势明显。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结构单一的困局,需要加快挖掘优势和潜能。五是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且土地价格与榆林地区相比过高。在延安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属于生态脆弱区,污水排放标准高等因素对企业限制较大。加之**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人才吸引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直视差距、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发、推进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更高起点上加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而言,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方向。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工业。以资源绿色开

 发、高效转化、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打造延安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形成50 万吨原油、20 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成 1000 万吨煤炭产能基地。围绕延能化、大唐延安电厂和延长石油**电厂等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建设 1000 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300 万吨能源化工基地。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引领,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抓好苹果产业“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延安苹果”金品牌。持续做大做优水稻、中蜂、畜牧、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与发展创新。抢抓国家“两长一黄”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实施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掘**文化底蕴,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新局面。围绕交通区位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二)坚持抓好改革开放,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系统集成,优化压减审批流程环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

 处理、电子监 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OA+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市场化投融资领域改革,切实做实、做强县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融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或代建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解决政府类项目的投资压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开展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完成试点村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数据库,健全管理审批、违法查处、有偿退出、盘活利用等相关制度。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要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实化园区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着力**企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热力燃气、通信网络以及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紧抓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大开放”合作新高地。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深化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探索招商新路径,重点围绕全县新型工业化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盯能源化工高端化目标,引进一批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多能融合等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目标,促进村庄聚人气、增活力。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用足用活用好 5 年过渡期政策,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工业化思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支持村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环境,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特色种植以及家政、运输、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三是综合施策激发乡村活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风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依据各乡镇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要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把“两高”项目入口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是切实筑牢生态屏障。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山水

 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力争“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 74%。三是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深入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五)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全市教育强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扎实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统筹疫情防控,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建成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推进能源供应、重大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用 5 年时间,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三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四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进法治信访建设,积极

 化解信访矛盾。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

篇四:低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平***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牢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千方百计破难题、出实招,全力以赴强弱项、补短板,坚决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奋力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总面积 4182 平方公里,总人口 1558 万人,素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美誉。自2017 年以来,聚焦“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目标,深入实施“工业转型、果畜增效、旅游兴业、改革驱动、脱贫攻坚”战略,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强县、良好农业基地、商贸物流枢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县区生产总值达到 8313 亿元,年均增长 83%;工业增加值达到3223 亿元,年均增长 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47 亿元,年均增长6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467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314 亿元,年均增长 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6795 元、14669 元,较 2016 年净增 8146 元和 3535 元。

 二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增至 13000 户,较2016 年翻了一番,注册企业达到 3077 家,是 2016 年的 28 倍。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重点项目融资资金 435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578 亿元,实施重点项目 196 个,完成投资 251 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至 6632 亿元、7065 亿元,年均增长 68%和 14%。

 三是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第一、三产业稳定增长,二产比重直线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至281∶398∶321,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5 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综合排名由第 58 位上升到 34 位。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很弱。2021 年,实现生产总值 8313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4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314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21%,在全市 13 个县区中排名第八,与排名第一的黄陵县相差 272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 014%,占全市总量的 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795 元,低于全省人均 3918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69 元,低于全省人均 76 元。

 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的工业企业中,大多数属于资源开发类,仅局限于初加工,深、精、细化工类项目较少,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条,煤炭资源开发仅是传统的生产、销售、再生产、再销售环节,天然气开发刚刚起步,能源化工类项目招商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塬面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果农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果园规模小,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生产的苹果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利用标准化科学生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县内果业龙头企业少,且占市场份额不大,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果农品牌意识淡泊,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川道的烟、畜、稻、中蜂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农民增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是全省 35 个文物大县和红色革命地之一,文物古迹和革命

 旧址遍布全县,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 6 个,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独特。境内有包茂、青兰、西延三条高速,210、309 两条国道,西延、包西和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三条铁路,形成了“六纵二横”的交通路网,全县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势明显。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结构单一的困局,需要加快挖掘优势和潜能。

 五是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且土地价格与榆林地区相比过高。在延安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属于生态脆弱区,污水排放标准高等因素对企业限制较大。加之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人才吸引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直视差距、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发、推进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更高起点上加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而言,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方向。

 一是培育壮大新 型工业。以资源绿色开发、高效转化、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打造延安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形成 50 万吨原油、20 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成1000 万吨煤炭产能基地。围绕延能化、大唐延安电厂和延长石油电厂等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建设 1000 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300 万吨能源化工基地。

 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引领,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抓好苹果产业“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延安苹果”金品牌。持续做大做优水稻、中蜂、畜牧、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与发展创新。抢抓国家“两长一黄”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实施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掘文化底蕴,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新局面。围绕交通区位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坚持抓好改革开放,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系统集成,优化压减审批流程环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处理、电子监 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OA+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

 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市场化投融资领域改革,切实做实、做强县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融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或代建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解决政府类项目的投资压力,有效

 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开展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完成试点村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数据库,健全管理审批、违法查处、有偿退出、盘活利用等相关制度。

 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要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实化园区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着力**企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热力燃气、通信网络以及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紧抓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大开放”合作新高地。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深化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探索招商新路径,重点围绕全县新型工业化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盯能源化工高端化目标,引进一批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多能融合等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目标,促进村庄聚人气、增活力。

 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用足用活用好 5 年过渡期政策,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工业化思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支持村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环境,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特色种植以及家政、运输、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

 三是综合施策激发乡村活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风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依据各乡镇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要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把“两高”项目入口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二是切实筑牢生态屏障。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力争“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 74%。

 三是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深入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五)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做好保障和

 改善民生工作。******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全市教育强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扎实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统筹疫情防控,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建成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推进能源供应、重大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用 5 年时间,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三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四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进法治信访建设,积极化解信访矛盾。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

 材料每日更新,全网唯一包更新不跑路。订购请联系微信:**,赠送 QQ 交流群、公文写作神器等超值大礼包,超多高手交流写作心得,提升经验一大步,QQ 群内也会更新高质量的独家材料!其他途径获取资料、权益均不完整。

推荐访问:低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 县域经济 发展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