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8篇

发布时间:2022-09-02 10:40:04 浏览数:

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8篇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黑板报手抄报内容资料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8篇,供大家参考。

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8篇

篇一: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

革命一百周年黑板报手抄报内容资料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 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 1911 年 10月 10 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 19 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俩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 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

 变革之道

 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

  1840 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

 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 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1860 年代至 1890 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的

 皇族内阁部分成员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然而中国在 1894 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 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 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 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

  自 1895 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 1898 年开展戊戌变法。但是进行 103 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

  此外清政府于 1906 年 9 月 1 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即立宪运动。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政府所阻。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 1861 年-1895 年 、维新运动1895 年-1898 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 年 5 月 8 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 皇族与满人 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

 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 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势

 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

  满汉种族问题在清初的文字狱和剃发易服制度的压制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随着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满汉问题开始再度黄兴像集10 张抬头。到了 1890 年代以后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明末遗老的着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

 例如原本并不着名的王夫之的着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 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

 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 最着名的反清宣传着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 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改为“五族共和”,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900 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9 月 2 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 全国已经有 6 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 1901 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 36 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 6 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 16 镇和 10 余个协、营。

  总评立宪与新政成了催命符。

 革命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革命团体

  革命的主要组黎元洪像集10 张织有兴中会、华兴会、 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 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蔡元培、 赵声、 章炳麟、 陶成章等。

 政治主张民族革命 VS 民主革命 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体制等。

 发展历史 1890 年代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

 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 1890 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

 而孙中山亦于 1894 年 11 月 24 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二者后来在 1895 年 1 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 10 月 26 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 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  但并未取得成功。

 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孙中山于 1895 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孙亦因而闻名国际。杨衢云则在 1901 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

  1900年华北爆发义和团事件。

 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1901 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 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1901 年忽有东西各报传闻清廷欲将广东割让予法国广东籍留日学生遂请冯斯栾、郑贯一、李自重、王宠惠、冯自由、梁仲猷诸人发起“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省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

  1904 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日俄战争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

 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最主要有

 民报

 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 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 年 10 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

  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着重满汉之分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传统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

  孙中山在1905 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 8 月 20 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为《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衞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同盟会在 1907 年虽曾一度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自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衞、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但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906 年 2 月日知会在武昌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达、冯牧民等百馀人。

 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

  1906 年起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 神交社、 匡社等文学团体 1909 年又组织成立南社 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

 1907年 7 月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刘揆一、焦达峰、张伯祥、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共进会是 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

  1911 年 1 月 30 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掌握武装。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另一个领导组织。

  阶层和群体

 支持革命的袁世凯像集10 张力量有很多包括留洋回国的学生及知识分子、会党群众、海外华侨、新军、农民、游民、外国人等。

  新兴知识阶层以留洋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为主体。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兴办新学并鼓励留学很多年轻士子或进入新式学堂或留洋学习。在陶成章的倡导下很多士子捐官学军到日本学习军事如徐锡麟等。

  1900 年代中国出现了留日热潮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已经累计万人多在日本留学生周围集结了一大批反清中坚力量。

  1908 年起革命党人将发动群众起义的重点转向新军。革命党人在新军内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向士兵进行革命的宣传。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投入当时兴办的新军当兵成为新军中的有生力量。文学社社长蒋翊武和许多骨干如刘尧澄刘复基、詹大悲、王宪章、张廷辅、蔡大辅、王文锦都是投营当兵的青年。

  后来组织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很早就同新军建立了联系。

  除了中国人及华侨外 支持及参与辛亥革命的还有部分外国人 当中以日本人对中国革命的参与最为积极。

 不少革命组织都是在日本成立和运作 而中国同盟会亦是在支持革命的日本人撮合下在东京成立部分日本人更加入同盟会成为会员甚至包括日本社会思想大家北一辉后于日本二二六事件后被判死刑。在多次革命起义中都有日本人直接参与部分更在起义过程中牺牲。

  宣统三年1911 年5 月所成立的内阁竟然是以庆亲王奕匡为总理大臣13名内阁成员中有 8 名是满族其中还有 5 名是皇族该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这样的结果更使立宪派人士大为失望。

 也因此种下在武昌起义之后 各省士绅由支持立宪转而附和并支持革命。

 准备

 国内革命活动

 革命武装起义

  从 1895 年至 1911 年间

 秋瑾

 ,兴中会以及后...

篇二: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

宪运动 1906 年,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与家人在东京 [32] 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 [37-38]

 ,1893 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首次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在我国比较早的使用“宪法”一词,由此开启了中国最高法意义上的宪法理念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 三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 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 自 1911 年 10 月 10 日(农历八月十九)

 夜武昌起义爆发,至 1912 年元旦孙中 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 革命党反清运动 1894 年 11 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 年 2 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13-14]

 。

篇三: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

革命一百周年黑板报手抄报内容资料 辛亥革命, 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

 , 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 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 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911 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 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 接着各省纷纷响应, 狭义的辛亥革命, 指的是自 1911 年 10月 10 日(农历八月十九)

 夜武昌起义爆发, 至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自 19 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作为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俩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作为民族革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 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 中央及地方政治, 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对中国的外交, 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

  变革之道

 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

  1840 年发生的鸦片战争, 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

 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 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

 1860 年代至 1890 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

 的

 皇族内阁部分成员

 洋务运动, 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

 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 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 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

 然而中国在 1894 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 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 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 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

 自 1895 年的公车上书, 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

 当中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 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 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 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

 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而得以在 1898 年开展戊戌变法。但是进行 103 天以后, 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

 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 主张继续维持皇室; 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 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 或“立宪派” .

 此外, 清政府于 1906 年 9 月 1 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 即立宪运动。

 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 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 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 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政府所阻。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 1861 年-1895 年)

 、维新运动(1895 年-1898 年)

 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 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 年 5 月 8 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

 , 清政府废除军机处, 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 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

 与满人, 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 舆论对此多感失望, 甚至引起不满, 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 乃逐渐同情、

 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 年)

 垮台, 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 屡次失败, 而又能屡次重起, 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 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

 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势

 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

  满汉种族问题, 在清初的文字狱和剃发易服制度的压制影响之下, 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 已经几乎不成问题。

 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

 但随着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 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 满汉问题开始再度黄兴像集(10 张)

 抬头。

 到了 1890 年代以后, 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

 明末遗老的着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

 例如原本并不着名的王夫之的着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 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

 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 最着名的反清宣传着作有邹容的《革命军》 等, 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 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

 推翻满清后, 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 改为“五族共和” , 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作为史学术语,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 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900 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 导致八国联军入侵, 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 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 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 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 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9 月 2 日, 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 全国已经有 6 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 以八旗、 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 因旧式军队已落伍, 加上为免兵权旁落, 清政府于 1901 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 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 36 镇, 以取代八旗、 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 6 镇直属朝廷, 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 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 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 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

 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 相反, 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

 到辛亥革命前夕, 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 16 镇和 10 余个协、 营。

 总评:

 立宪与新政成了催命符。

  革命党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革命团体

  革命的主要组黎元洪像集(10 张)

 织有兴中会、华兴会、 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除此以外, 还有共进会, 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 光复会在江苏, 浙江, 上海一带开展活动, 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 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 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 同盟会会员 还在各地建立了 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蔡元培、 赵声、 章炳麟、 陶成章等。

 政治主张:

 民族革命 VS 民主革命 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 建立共和体制等。

  发展历史 1890 年代, 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

 制, 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

 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 以留学生、 华侨青年为多。

 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 当中由杨衢云、 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 1890 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而孙中山亦于 1894 年 11 月 24 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 为革命筹措经费。

 二者后来在 1895 年 1 月在香港合并, 继续称之为兴中会, 并且于同年 10 月 26 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 )

 , 但并未取得成功。

 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 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

 孙中山于 1895 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 孙亦因而闻名国际。

 杨衢云则在 1901 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

 1900年, 华北爆发义和团事件。

 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

 1901 年的《辛丑条约》 签订后, 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

 自甲午战争起, 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 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 1904 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 不少为官费留学。

 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 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 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

 当中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

 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 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

 1901 年, 忽有东西各报传闻清廷欲将广东割让予法国, 广东籍留日学生遂请冯斯栾、 郑贯一、 李自重、 王宠惠、 冯自由、 梁仲猷诸人发起“广东独立协会” ,主张广东省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

 1904 年, 日、 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日俄战争)

 ,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 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 不予家奴” , 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

 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

 最主要有

 民报

 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 年在长沙成立, 成员有黄兴、 刘揆一、 宋教仁等, 以湖南青年为主)

 , 以及陶成章、 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 年 10 月在上海成立, 蔡元培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 章炳麟等, 以江浙青年为主)

 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 如江苏的励志学会、 强国会, 四川的公强会, 福建的益闻会、 汉族独立会, 江西的易知社, 安徽的岳王会, 广州的群智社等等。

 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 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

 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

 谋求推翻满清、 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 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

 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着重满汉之分; 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 **、 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

 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 传统相通。

 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

 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 光复会与青帮, 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 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

 孙中山在1905 年夏, 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在 8 月 20 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并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纲领, 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 , 为华兴会机关刊物, 同盟会成立后易名为《民报》 )

 上阐述了这一观点。

 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 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

 《民报》 在章炳麟、 陶成章等主编下, 由胡汉民、 汪精衞等执笔, 与主张保皇、 由康有为、 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 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同盟会在 1907 年虽曾一度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 自光复会退出。

 孙中山与汪精衞、 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

 但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906 年 2 月, 日知会在武昌召开成立大会, 由刘静庵主持。

 到会的还有孙武、 张难先、 何季达、 冯牧民等百馀人。

 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

 1906 年起, 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 神交社、 匡社等文学团体, 1909 年又组织成立南社, 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

 1907年 7 月, 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

 刘揆一、 焦达峰、 张伯祥、 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

 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 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

 共进会是 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

 1911 年 1 月 30 日, 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 推举蒋翊武为社长, 詹大悲为文书部长, 刘复基为评议部长。

 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 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 掌握武装。

 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另一个领导组织。

 阶层和群体

 支持革命的袁世凯像集(10 张)

 力量有很多, 包括留洋回国的学生及知识分子、 会党群众、 海外华侨、 新军、 农民、 游民、 外国人等。

 新兴知识阶层以留洋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为主体。

 科举制度废除后, 清政府兴办新学并鼓励留学, 很多年轻士子或进入新式学堂, 或留洋学习。

 在陶成章的倡导下, 很多士子捐官学军, 到日 本学习军事, 如徐锡麟等。

 1900 年代, 中国出现了留日热潮, 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已经累计万人多, 在日本留学生周围, 集结了一大批反清中坚力量。

 1908 年起, 革命党人将发动群众起义的重点转向新军。

 革命党人在新军内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 向士兵进行革命的宣传。

 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 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投入当时兴办的新军当兵, 成为新军中的有生力量。

 文学社社长蒋翊武和许多骨干如刘尧澄(刘复基)

 、 詹大悲、 王宪章、 张廷辅、 蔡大辅、 王文锦都是投营当兵的青年。

 后来组织武昌起义的文学社、 共进会很早就同新军建立了联系。

 除了中国人及华侨外, 支持及参与辛亥革命的还有部分外国人; 当中以日本人对中国革命的参与最为积极。

 不少革命组织都是在日本成立和运作; 而中国同盟会亦是在支持革命的日本人撮合下在东京成立, 部分日本人更加入同盟会成为会员(甚至包括日本社会思想大家北一辉, 后于日本二二六事件后被判死刑)

 。

 在多次革命起义中都有日本人直接参与, 部分更在起义过程中牺牲。

 宣统三年(1911 年)

 5 月所成立的内阁竟然是以庆亲王奕匡为总理大臣, 13名内阁成员中有 8 名是满族其中还有 5 名是皇族, 该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 这样的结果更使立宪派人士大为失望。

 也因此种下在武昌起义之后, 各省士绅由支持立宪转而附和并支持革命。

  准备

 国内革命活动

 革命武装起义

  从 1895 年至 1911 年间

 秋瑾

 , 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 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 、 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

 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 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

篇四: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

革命手抄报资料内 容

  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内容

  武昌起义之后的发展

  各省响应与国际调停

  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 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攻击武汉三镇的江北汉口(夏口) 和汉阳, 随后启用了 早先被罢黜的原北洋军首领袁世凯, 以稳定北洋新军。

 革命军开展阳夏保卫战, 最终战败, 11 月 27 日退守江南武昌。

 在 47 天的作战中伤亡约万馀人,但仍能隔江坚守武昌。

 也因此在这的七个星期之内, 中国 15 个省陆续宣布脱离清室独立。

 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 河南、 直隶三省效忠大清朝廷。

 独立各省主要以各省的谘议局成员为主要领导, 少数地区由革命党主导。

 10 月 22 日, 湖南共进会会员焦达峰、 陈作新, 按照早先与湖北共进会立下的相互响应起义的约定, 率领以会党和新军组成的队伍在长沙发动起义。

 湖南巡抚余格诚逃走, 巡防营统领黄忠浩被斩首。

 起义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 推举焦达峰为都督, 陈作新为副都督, 并发布《讨满清檄文》 。

 10 月 22 日, 陕西同盟会会员井勿幕、 钱鼎、 景定成等人同陕西哥老会联合, 发动会党和新军的革命分子同时起义, 经两天激战控制西安, 护理巡抚钱能训逃走, 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杀。

 起义军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 推举原日知会会员, 新军队官张凤翙被为都督。

 10 月 23 日, 江西同盟会会员林森、 蒋群、 蔡蕙等人策动九江的新军举行起义, 胜利后即宣告独立, 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 推举第二十七混成协第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分府都督。

 10 月 29 日, 山西同盟会会员、 新军标统阎锡山联合姚以阶、 黄国梁、 温寿泉、 赵戴文、 南桂馨、 乔熙等人发动新军在太原起义, 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 宣布成立山西军政府, 推选阎锡山为都督。

 12 月 12 日革命军因抵抗不住清军曹锟部进攻, 撤离太原。

 10 月 29 日, 直隶发生滦州兵谏。

 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 四十协协统潘榘楹、 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 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 在直隶滦州打电报向清政府提出类似最后通牒的十二条, 要求在本年内召集国会, 由国会起草宪法, 选举责任内阁, 并规定皇族不得充当国务大臣。

 10 月 30 日, 云南同盟会会员李根源联合新军标统蔡锷、 罗佩金及管带唐继尧等人率领新军发动重九起义, 次日占领昆明, 成立云南军政府, 将云贵总督李经羲礼送出境, 推举蔡锷为都督。

 10 月 31 日, 南昌同盟会会员蔡公时等人率领新军发动起义并获成功, 建立江西军政府, 推举李烈钧为都督。

 11 月 3 日, 上海同盟会、 光复会、 上海商团的陈其美、 张承槱、 李平书、 李英石、 李燮和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 主要力量有张承槱、 刘福标等人组织的青帮洪帮敢死队, 李平书和李英石的上海商团武装, 李燮和联络的吴淞地区起义军警, 朱家骅、 徐霁生等人组织

 的中国敬死团。

 4 日, 最后攻占江南制造局, 上海光复; 8 日, 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沪军都督府, 推举陈其美为都督。

 贵州辛亥革命 11 月 4 日, 贵州革命党人张百麟等的领导和发动新军和陆军学堂的学生举行起义 , 随即攻占贵阳, 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 推举贵州新军第一标教官兼讲武堂堂长及陆军小学堂总办杨荩诚为都督, 赵德全为副都督。

 11 月 4 日, 浙江光复会会员驻杭州新军八十一标标统朱瑞, 同盟会会员新军八十二标周承菼部军官吴思豫、 吕公望、 蒋百里、 蒋百器、 杨廷栋、 吴肇基人等, 及光复会王文庆率领从上海赶来的敢死队发动起义, 从笕桥、 南星桥出发进攻省城杭州。

 朱瑞、 吴思豫、 吕公望等率八十一标及光复会王金发敢死队攻占军械局。

 周承菼统八十二标和同盟会蒋介石、 光复会尹锐志(女) 所属敢死队攻占抚台衙门。

 杨廷栋率兵包围了 巡抚府, 巡抚增韫被俘, 5 日, 杭州光复。

 浙江谘议局议长陈絅宸、 副议长沈钧儒及马叙伦等人, 推举立宪派、 前谘议局议长汤寿潜为都督。

 11 月 5 日, 江苏的立宪派及绅商怂恿江苏巡抚程德全在省城苏州宣布独立, 成立江苏革命军政府, 程德全自任都督。

 11 月 5 日, 安徽同盟会会员吴旸谷等率标炮营等也在当日起义, 并向省城安庆进攻。

 立宪派则劝说安徽巡抚朱家宝独立, 11 月 8 日, 安徽谘议局出面宣布独立, 推举朱家宝为都督, 王天培为副都督。

 11 月 6 日, 广西谘议局在省城桂林作出决定, 与清政府脱离关系, 宣布广西独立, 原清朝广西巡抚沈秉堃担任都督, 几天后清军提督陆荣廷发动兵变夺取了 都督之位。

 11 月 9 日, 福建同盟会会员郑祖荫、 彭寿松、 许崇智、 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率领所部在福州起义, 向清军发起进攻, 清总督松寿自杀, 11 月 11 日, 福建宣告光复, 福建军政府成立, 推举孙道仁为都督。

 10 月底, 广东同盟会会员陈炯明, 邓铿和彭瑞海等人在广东化州、 南海、 顺德、 三水等地组织民军起义。

 11 月 8 日 在胡汉民的劝说下,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和新军第二十五镇统制龙济光同意反正, 民军声势浩大, 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广东谘议局讨论广东独立问题, 决定次日宣布广东独立。

 11 月 9 日, 陈炯明率部光复惠州, 同日, 广东宣布独立, 成立军政府。

 推举胡汉民为都督, 陈炯明为副都督。

 11 月 12 日山东烟台同盟会栾钟尧、 宫锡德等“十八豪杰” 同盟会会员发动起义, 占领烟台海防营, 烟台道台徐世光闻变携家眷逃到海关税务司英国人梅尔公馆寻求保护。

 “十八豪杰” 立即致电上海都督陈其美, 宣布烟台独立, 成立山东军政府。

 11 月 13 日, 在山东革命党人丁惟汾的劝说和新军第五镇统制部分贾宾卿等中下级军官的胁迫下, 山东巡抚孙宝琦同意山东独立, 推举孙宝琦为都督。

 11 月 24 日, 孙宝琦又取消独立。

 11 月 17 日宁夏同盟会支会发动宁夏会党起义, 23 日在银川成立支那宁夏革命军政府。

 11 月 21 日, 广安州组成大汉蜀北军政府。

 22 日, 蜀军政府在重庆成立。

 11 月 22 日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 决定独立并派出蒲殿俊等 11 人与四川总督赵尔丰的代表在在成都圜通银行进行谈判, 27 日四川宣布独立, 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

 赵尔丰发表宣示四川自治文告, 将权力交给新政府。

 立宪党人蒲殿俊担任都督, 赵尔丰的嫡系部将朱庆澜任副都督。

 27 日, 进入四川的鄂军在资中反正, 杀死前来上任代理四川总督的端方。

 12 月 22 日, 河南开封同盟会会员张钟端领导的河南仁义会起义行动被破获, 次日张钟端被杀害。

 革命的后续发展 11 月 8 日, 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 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 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

 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 徐绍桢任总司令。

 11 月 11 日, 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

 11 月 24 日至 12月 1 日, 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 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 幕府山、 雨花台、 天保城等据点。

 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

 12 月 2 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 。

 至此, 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11 月中旬, 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

 海军提督萨镇冰, 与黎元洪是师生, 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 被劝反正。

 11 月中旬, 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 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 黄钟瑛任舰队司令, 经九江林森劝说, 舰队归附革命军。

 12 月 2 日, 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 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革命党在北京的军事活动

  11 月 29 日, 直隶革命党人按照汪精卫与袁克定的约定, 在北京正阳门、 崇文门、 宣武门三处发起对紫禁城进攻。

 可是, 晚上放火为号进攻时, 遭到事先埋伏的清军包围, 革命军先锋队队长陈雄、 高新华自杀, 李汉杰被捕, 三天后遭凌迟处死。

 南北议和

  11 月 1 日之后, 袁世凯分别致信黎元洪和民军总司令黄兴。

 在分别收到二人复信, 得到将获总统职位的保证后, 于 11 月 10 日派旧部刘承恩、 副官蔡廷干(海军正参领)

 作为私人代表, 赴武昌议和。

 黎元洪迫于主战派压力, 要求袁世凯倒戈北伐, 并保证“以项城之威望, 将来大功告成, 选举总统, 当推首选。

 ” 刘、 蔡二人携黎元洪致袁世凯亲笔信回京复命。

 此后袁世凯通过攻克汉阳, 大挫民军锐气, 迫使民军方面不得不进行停战谈判。

 11 月 26 日, 袁世凯通过英国公使朱迩典爵士(Sir John Newell Jordan , 1852-1925)及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Herbert Goffe, 1870-1939)

 向军政府和各省代表提出议和三条件:

 停战, 清帝退位, 选袁世凯为大总统。

 11 月 30 日, 袁世凯再派密使刘承恩、 蔡廷干赴武昌与黎元洪谈判。

 同日, 各省代表自上海汇集至武汉, 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召开各省代表第一次会议, 同意与袁世凯议和。

 由于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表示, 黎元洪必须能够代表各省, 方可谈判议和。

 各省代表会议当日遂议决, 以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 黎元洪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务。

 12 月 1 日, 南北双方签订了《武汉地区停战协定》 , 武汉地区于 12 月 3 日上午 8 时至 12 月 6 日上午 8 时停火三天。

 12 月 3 日, 武汉地区停火, 进行

 休战谈判。

 此后南北双方又先后签署过五次协议, 将停战最终延续到了 1912 年 1 月 29日。

 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参见: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及南京临时政府内阁 。

 12 月 11 日, 上海和汉口两地的 17 省代表来到南京, 继续商讨建立中央政府。

 12 月 14日, 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 决定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

  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纲》 选举总统, 此时各代表分成支持在湖北首功的黎元洪以及黄兴两派, 相持不下。

 12 月 15 日, 代表获悉袁世凯赞成共和, 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12 月 25 日, 孙中山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

 孙中山由于有着比较高的威望, 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 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

 立宪派和旧势力也认为孙中山是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的总统人选。

 12 月 28 日, 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

 12 月 29日, 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

 临时大总统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临时大总统, 由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之; 以得票满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

 代表投票权, 每省以一票为限。

 」 选出。

 参加选举的有直隶、 奉天、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 孙中山获得十七张有效票的十六票, 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1 月 1 日, 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 中强调“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

 合汉、 满、 蒙、 回、 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 满、 蒙、 回、 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 。

 1 月 2 日, 孙中山通告各省废除阴历, 改用阳历, 以中华民国纪年, 1912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1 月 3 日, 各省代表会议推选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 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临时政府内阁各部总长、 次长名单, 正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下设十个部, 陆军部总长黄兴兼任参谋本部总长, 海军部总长黄钟瑛, 外交部总长王宠惠, 司法部总长伍廷芳, 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内务部总长程德全, 教育部总长蔡元培, 实业部总长张謇及交通部总长汤寿潜。

 此外, 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 法制局长宋教仁, 印铸局长黄复生。

 1 月 11 日, 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为纲领, 以南京为临时首都, 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象徵五族共和之意。

 1 月 28 日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参议院, 各省代表会为任参议员, 推林森、 陈陶遗任正副议长。

 全国政治的重心:

 袁世凯

  1 月 16 日, 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 在东华门丁字街, 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 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 袁幸免于难。

 1 月 20 日, 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帝退位优待条件。

 1 月 22 日, 孙中山发表声明, 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 自积即行辞职, 让位于袁世凯。

 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 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

 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 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人称小德张) , 威吓隆裕太后, 大势已去, 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 则皇室生命难保, 而同意让位, 则可有优待条件。

 1 月 22 日, 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 俄、 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

 美国不愿干涉内政, 不曾参加。

 1 月 26 日, 在袁世凯授意下, 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 47 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 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 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 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 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 民军筹饷增兵, 布满各境, 我军皆无后援, 力太单弱, 加以兼顾数路, 势益孤危” , 要求“恳请涣汗大号, 明降谕旨, 宣示中外, 立定共和政体” 。

 到 2 月 2 日为止, 联名增加到 50 人。

 1 月 26 日强硬派宗社党首领良弼在住宅门口被京津同盟会分会刺客彭家珍炸成重伤, 三天后死亡。

 善耆、 溥伟分逃大连、 青岛。

 清帝逊位与清朝的灭亡

  1 月 29 日, 召开清廷御前会议, 会上决定退位, 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

 2 月 3日, 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 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2 月 4 日, 段祺瑞联合王占元...

篇五: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

亥革命是指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 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 月 25 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10 月 10 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 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 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 但再也找不到能够 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 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列宁把 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 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革命影响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革命意义

篇六: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

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 1911 年 10 月 10 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 1894 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不但从行动上坚决地打倒皇帝,并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挞和批判,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思想境界。

 亥革命的启示 1、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救不了中国,不符合中国国情。(针对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针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点)

 3、中国人应该团结一致,维护国家统一。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针对国共合作利弊与当前台海局势。)

 4、当前我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和发展民生。(针对“三民主义”)

篇七: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

学 习 辛 亥 革 命 历 史 】天/ /下/ /为/ /公世/ /界/ /大/ /同19112021

 辛亥革命是指 1911年( (清宣统三年) )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挽救民族危亡, ,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 ,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 ,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 ,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前言

 1 辛亥革命的概念目录2 辛亥革命的背景3 辛亥革命的过程4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章

 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广义狭义

 第二章

 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肇始于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清政府由盛转衰,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解决,进而延宕积习成弊,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终于激起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清朝末年“预备立宪”骗局的暴露,导致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辛亥革命的背景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成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Good work thank you

 地方团练武装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宣传革命读物邹容的《革命军》《革命军》-书的出版,对人们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跃进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g《革命军》与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革命志士必读的教科书。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Good work thank you

  时间: : 1905年7月地点:东京 人员: :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70余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的成立Good work thank you

  1903年, ,东京留学界思想愈益活跃,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上海知识界也出现了新气象 ,公开倡言革命。组织革命团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903年 11月, ,黄兴建立华兴会131。以后, 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辛亥革命的背景

  1910年 11月 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以之前用会党为主力在边区的起义皆末能成功,革命正陷入低潮,议决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和清政府决死战。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广 州 起 义

 1900年,孙中山决定准备军事起义。6月,孙中山与郑士良、陈少白、杨衢云、英国退伍兵摩根及日本人宫崎滔天、平山周、内田良平等从横滨”抵达香港,但被港英当局拒绝入境。9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黑龙会的帮助下, 经马关赴台湾。会见日本民政长官之后,得到日本台湾总督府官员承诺支持在广东举事。孙中山于是在台北建立起义指挥中心。一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三洲田)发动起义,也称惠州起义、庚子革命、庚子首义、三洲田首义等。起义军在三多祝发展至2万人。10月19日日本政局变化,伊藤博文第四次组阁,下令台湾总督府不得接济起义军。起义军因粮绝弹尽而解散,不久在清政府镇压下宣告失败,史坚如、山田良政等被杀。孙电山被台湾日本当局送离境,回到日本。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二

 第三章

 时 间:

 1911.10.10主 力: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结 果: 攻克武昌城,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影 响: 全国十几个省区前后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

  抓住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共进会、文学社的长期工作 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革命武装起义对形势的推动 人民群众的配合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

 孙中山被迫向袁世凯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退位迢书1912年1月,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内因外因根本原因

 第四章

 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打击了中外外反动势力;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发生改变。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性质功绩

 局 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启 示: 资产阶级共和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 清海军反正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 ,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列强的中立与调停,12月2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停战协议

 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本内容均为网络公开渠道搜集,如有语句不通可自行修改。辛亥革命

篇八: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

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 1911 年 10 月 10 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清朝衰落 1 主词条: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中国狂潮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 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8]

 。鸦 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 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 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 立宪运动 1906 年,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与家人在东京 1906 年,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与家人在东京 [3 2] 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王韬、郑观应、 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 [37-38]

 ,1893 年,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110周年手抄报 辛亥革命 周年 手抄报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