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7篇

发布时间:2022-09-07 15:30:03 浏览数:

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7篇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7〕2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

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7篇

篇一: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 2017 〕 28 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 年 3 月 22 日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是推进海洋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海洋生态保护能力,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地区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浙江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要以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为抓手,通过用海政策、资金补助及重大项目引导等方式进行鼓励和支持,促进我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和示范效应发挥。为扎实推进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省海洋资源整合利用更加高效,海洋开发保护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广泛普及,海洋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省海洋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到 2020 年,沿海各县(市、区)中涌现出一批创建先进单位,建成 10 个以上省级和国家级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生态建设发展模式。(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海洋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引领,提升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依法治海,增— 0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 年 13 期

 强海洋综合监管能力;坚持示范带动,充分发挥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二、主要任务(一)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优化海洋产业布局。

 注重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既按自然规律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又按经济规律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注重沿海区域特色经济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推广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及海洋能开发,倡导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和促进滨海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等服务产业的加快发展。注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托海域和陆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综合运用海域使用审批、海洋工程环评审批等手段,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综合效益。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先进市、县(市、区)的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中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形成海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好格局。(二)加强海域海岛岸线开发管理,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落实海域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和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严格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等别、类型和方式的经营性用岛开展价值评估,并加强执法管理,杜绝非法用岛。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控制,加强围填海管理。加快推进绿色港建设,加强码头污染源整治、船舶污染控制、船舶修造污染防治、危化品安全作业监管。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用海准入制度。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实施严格的开发利用活动管控措施和海洋环境标准,并实行监视监测和预测预警。(三)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海洋生态安全。

 坚持以防为主、保护优先,实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系统推进海洋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源头保护机制、损害赔偿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情况纳入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内容,推动近岸水质稳中趋好。加大海洋生态保护的投入与建设力度,有效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探索在基础设施、要素资源等领域实行海陆联动。积极把海洋生态修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重点海域海湾生态修复计划,组织实施一批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在自然条件比较适宜的区域,试点开展滨海生态廊道建设,保护自然岸线和滨海湿地。推进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1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 年 13 期

 力度。(四)强化海洋管理创新,健全海洋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大力弘扬用改革的思维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海洋生态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海陆统筹方式,探索建立海洋资源保护与陆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沿海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建设相适应,与腹地开放开发相衔接的体制和机制,推动海陆共同发展、共同治理。创新海洋监管模式,探索建立海洋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机制,推动海洋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和海洋空间资源监视监测网建设。培育海洋产权交易市场,研究完善海域使用金动态调整、围填海计划差别化管理、海洋空间资源整治修复、生态用海审查等机制,鼓励温州、舟山等地开展海域管理改革和海洋综合执法改革。创新企业和社会参与海洋生态建设的载体,建立健全绿色准入制度和海洋环境责任保险等制度,探索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机制以及海洋治污第三方治理,健全和拓展公众、媒体和社会组织参与海洋生态建设的机制和渠道。(五)弘扬海洋生态文化,倡导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传承传统海洋文化,大力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弘扬现代海洋生态文化,积极建设涉海文化设施,扩大海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繁荣海洋海岛文化,提高海洋文化品位。三、创建要求和方式(一)全面参与。

 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对象为所有沿海县(市、区)。各创建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组织制定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实施方案。创建实施方案应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明确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和进度要求,确保创建各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017 年 5 月前,各沿海县(市、区)应完成创建实施方案的编制、送审及发布工作。(二)量化考核。

 从 2017 年开始,以年度为单位,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对所有沿海县(市、区)的创建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包括所辖县〔市、区〕均分分值领先、创建成效突出的设区市)报省政府审定。(三)重点支持。

 对年度排名前列的创建先进单位,给予资金补助和项目支持,优先安排国家海洋局的项目申报。(四)动态管理。

 对年度创建先进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认定、选优汰劣。对连— 2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 年 13 期

 续三年以上考核进入前十位的县(市、区),报省政府审核公布。四、工作举措(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统一组织和指导省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负责建立科学、可行的创建工作机制,并根据本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创建管理考核办法、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和评分办法、创建方案编制大纲等配套文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支持海洋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沿海各县(市、区)做好方案编制、项目谋划等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沿海各县(市、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海洋生态保护实际,落实责任分工,扎实有序开展创建工作。(二)加大政策供给。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政策支持,优先保障国家、省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保障用海指标和用海、用岛审批。加大对创建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措的机制和体系,保障建设资金需求。完善加强陆源污染物排海控制的政策举措,形成对陆源污染物入海的监管合力,海陆联动、统筹资源、综合发力,遏制海洋陆源污染。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示范区建设评价机制及体系,对造成重大海洋生态破坏事件和重大环境污染责任事故的,严肃追究责任。(三)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撑。

 要发挥国家海洋二所、省海洋科学院等海洋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大对创建工作的技术支持,深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湾区开发利用、生态修复保护等专项研究,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清洁生产、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产业等各类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海洋生态产业项目,使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建立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信息网络,加强生态环境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跟踪环境变化趋势,提出对策措施。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培养,构建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类、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四)营造良好氛围。

 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大对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宣传和业务培训,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和经验做法。各市、县(市、区)要增强共同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认识,积极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宣传作用,建立共同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创建工作,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3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 年 13 期

篇二: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百年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浙江□莫丰勇浙江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 深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经济 转型升级步伐,奋力打造美丽浙江 “重要窗口”,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明®■.提高,环境治理成效持续显现,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美丽浙江 取得明显进展,书写了生态文明先行 示范的新篇章。I 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非常 薄弱,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 矛盾并不尖锐在此后的二十几年 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水平的提 高,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有了飞速 发展。同时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央和各级地 方政府也逐渐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 的认识,制定出台各项经济政策时, 也更为理性地关注到环境保护问题: 1973年 8 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在北京召开,揭开中国环境保 护事业的序幕。会议之后,从中央 到地方都相继建立环境保护机构,

 并着手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 城市和江河进行初步治理,中国的 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浙江历届 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励精 图治,开拓创新,为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努力, 取得显著成效,积累宝贵经验。无 论是改革开放前长时期担任省委书 记的江华,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 任省委书记,都积极倡导生态保护, 十分重视环境绿化,非常强调综合 治理,为推进浙江的环境保护和生 态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 展起步加速阶段 (1978_2 ()1 2 年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委省 政 府 按 照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 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战 略方针,逐年提高基本建设和技术2 0 2 1 年 第 9 期 I

 25

 统计科学与实践STAm riCAL THEORY 1 A 7 ) PRACTICE改 造 项 目 的 “三同时”执行率,新 污染源控制丁作明M 加 强 同 时 , 积极尝试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 发展质量效益,有计划发展新的T . 业生产门类,特別是发展耗能少、 污染少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知识密 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坚持发展 和保护并重的方针,竭力避免先污 染后治理: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的两难选择中,浙江始终坚持发展 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必要时宁可牺牲一定的经济发展速 度 1988年 ,浙江关停258家电镀厂、 15家印染厂,实施杭嘉湖地区水污 染防治倒计时“零点行动”;19W - 2000年重点实施“一控双达标”工作, 依法关停污染严重企业2567家,2.2 万多个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99.8%。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对环境保 护丁.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省 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 “增强环保意识,治理环境污染, 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改 善生态环境”。省委十届二次全会 提出要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色” T .程,重点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把污染治理丁_作作为推进现代化建 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抓进人新世纪后,浙江生态文明 建设与绿色发展进程明显加快:2002 年,时任省委书记***在省委十一 届二次全会时提出,要 “积极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 为H 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 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 社会的协调发展” 2003年,是浙江绿色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一年,习 近 平 提 出 “八八战略” 决策部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 生态省,打 造 “绿色浙江”,誓 用 20 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山川电秀美、人 与 自 然 更和谐的“绿色浙江”:生 态省建设全面启动,浙江成为全国 第 5 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当年发 布 《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 《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决定》。2005 年,***全面启动循环经济和节 约型社会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生 态省建设的中心环节。同年,习近 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 出 “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安吉 于 2006年 6 月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 县。在***的带领下,浙江生态 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进程全面加快, “一任接着一任干”,2007年 6 月 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部署 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各项丁.作,提 出 “六个更加”的目标, 其 中 之 一 就 是 “环境更加优美”。

 在 2008年 4 月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三 次全会提出,要站在建设生态文明 的高度,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 、优化人居环境作为全面改善民 生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 中,***紧密结合浙江实际进行一 系列的理论创新,逐步形成具有浙 江特色的生态建设理念。

 “既要金 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环境保护和生 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 功半,越晚越被动” “经济越发展, 越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绿 水青山发挥了持续的生态效应和经 济社会效应,这条路要坚定不移地 走下去”。浙江成为***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取得了生态 文明逮设的伟大成就_( 二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 展进程持续深化(2012年至今)多年来,在 “八八战略”的指 引下,浙江省委、省政府秉持“一张 蓝阁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功 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持续 深化,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重 要窗口”。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坚 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 江”作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 代化浙江的重要任务,提出打造“富 饶秀美、和谐安康”的 “生态浙江”。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建设美 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决策部署, 提出要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 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

 省第卜四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沿 着 “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深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统筹推进美丽浙江等“六个 浙江”建设,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2020年 8月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 出 15周年之际,发 布 《深化生态文 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 浙江规划纲要(2020 — 2035年 )》, 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签订全国首个部 省共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省战 略合作协议。浙江不仅在发展战略上秉承并 不断深化“八八战略”思想,持续深 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不断 细化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举措,形成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方 案,取 得 显 著 成 效 浙 江 持 续 推 动 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环保“811”26 I

 2 0 2 1 年 第 9 期

 数说百年行动、美 丽浙江建设“811”行动, 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 边三化”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 持续深化“T 村示范、万村整治”工 程 、建设美丽乡村,小城镇环境综 合整治、 “大花园”建设行动,积 极开展美丨.11彳中国示范区建设、全面 启动部省共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 率先通过国家生态雀建设试点验收:

 人居环境治理久久为功,已经探索 出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绿色发展之 路 ,向天更蓝、山更绿,地更净、 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目标迈进丨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成就( 一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多年来,浙江全面贯彻落实绿 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增 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推进能源 结构调整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持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万 元 G D P 能 耗 由 2005年 的 0.90吨标 准煤(2005年 价 )降至2020年的0.41 吨标准煤(2015年 价 ),比 1990年 下降65.7%,能耗水平居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均 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资源 循环利用水平较高:2020年农作物 秸杆综合利用率为% .0%,比 20丨5 年 提 高 6.3个百分点;2019年一般 T .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18%,比 2000年提高M .5个百分点,均达 到国内先进水平。水资源得到有效 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实施水资源 保障百亿工程、“五自”水库工程等, 供水能力大幅提升,有力保障经济社 会健康发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 用制度全面建立。2020年,用水总 量 164亿立方米,比 2000年 的 201 亿立方米明! fi 减少;万元 GDP 用水 it降至25.3立方米,比 2000年下降 87.5%;中水回用、海水淡化、雨水 利用等其他供水量占供水总 tt 的比 例从2000年 的 0.2%上升至2020年 的 2.4%,用水效率大幅提升浙江在 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 核中已连续多年获优秀等次,获国 务院通报表扬。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坚守耕地红线,全省耕地面积保持 稳定,基本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和占补平衡;坚持以亩均论英雄促 转型,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丨33.2 万公顷,自2000年以来年均仅增长 1.8 % ; 全年实施垦造耕地项0 1870 个,新增耕地14.1万亩。( 二 )环境治理成效持续显现 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治水治气治土工作,推进 污染减排和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开 展 “五水共治”、治气治靈、治污 减排等一系列环境专项整治行动, 治理成效持续显现3 环境治理投资 和治理力度明显加大。2019年,环 境污染治理 投 资 总 额 572.丨亿元,是 2000年 的 6.8倍,其中工业污染 源治理投资34.1亿元,是 2000年的 1.5倍。2020年,淘 汰 改 造 35蒸吨 /小时以下燃煤锅炉247台,全面淘 汰 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严格实施 T .业炉窑能耗标准,取缔 燃煤热风炉,基本淘汰热电联产供 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加热,烘 干炉(窑 ),严格耗煤项目准人,严 禁新建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 县以上城市实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覆盖。减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020年,全 省 完 成 102家工业园区 废气综合治理、1200个工业废气治 理项目、5 ] 个臭气异味治理项目、 3058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淘汰国 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2.6万辆,新 增清洁能源公交车、出租车1.1万辆 在顺利完成“十一五”和 “十二五” 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 , 2015- 202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 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量 累 计 下 降 25.2%、21.3%、28.8% 和 23.2%,均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目 标任务。废弃物处理水平明显提升。

 2020年,已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利用 处置项目207个,新增危险废物年 利用处置能力144万吨,年利用处 置能力达到丨145万吨,主要种类危 险废物实现各设区市自我平衡;共 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 设施丨27座,日处理能力9.29万吨, 实现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处 理 “零填埋” 全面实现城市(县城)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率 达 97.3%。( 三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坚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行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0年,生态 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 前列,PM2.5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居全国重点区域第一, “水 t 条” 考核全国第一,环境质量稳居长三 角第一,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 9 年提升。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2013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 共治”的决策部署,以治水为突破口,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决不把污泥浊 水带人全面小康:2020年,全 省 “五2 0 2 1 年 第 9 期 I

 27

 统计科学与实践STATISTICAL THEORY \\l) PRACTICE水共治”工作群众满意度连续7 年 提 升 221个省控断面中,III类及以 上水质断面占94.6%,比 2003年提 高 54.6个百分点;满足水环境功能 区 S 标水质要求断面占98.2%,比 2017年 提 高 21.3个 百 分 点 :11个 设K 城市和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首次达到 100%。145个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 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8.6%,比 2009 年提高44.9个百分点。空气环境质 量明显改善。2020年,11个设区城 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平均为 25微克/立方米,比 2014年下降28 微 克 /立方米; H 空气质量优良天 数 比 例 为 87.2% ~ 98.9%,平均为 93.3%,比2013年提高24.9个百分点。

 69个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比例为87.2% ~ 100%,平均为 96.2.%,比2013年提高4.6个百分点 海 洋 环 境 有 所 改 善 2020年,近岸 海域未发现有毒有害赤潮,与上年 相比,赤潮发现次数减少10次.累 计面积减少334.8平 方 公里近岸海 域 优 良 (一 、二 类 )海水面积占比 为 43.4%,比 2005年提高20.6个红 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比例大幅 下降,改善情况为历史以来最好水 平。( 四 )自然和人居环境有效改 善高 度 重 视 A 然生态保护与修 (上接第4 6 页 )强化要素支撑,发展规模经营,大力 吸引和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 型粮食生产主体,大力吸引和培养懂 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粮农,以人才、 科技撬动粮食生产高质tt发展:( 三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复,大 力 推 进 “T 村示范、万村幣 治” 、小城镇环境整治和“大花园” 建设,自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自 然 生 态 环 境 较 为 优 越 2019年仝 省县域环境状况等级为优的县(市 、

 区 )为 56个,而积占全省总面枳 的 81.4% 2020年,森林覆盖率从 1952年 的 39.7%上 升 至 61.2% (含 灌木林),已 有 18个国家森林城市, 27个 然 保 护 K , 居全同前列:人 居 环 境 明 显 改 善 2020年,城市建 成区绿化覆盖率42.4%,比 2006年 提高6.9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 97.3%,比2000年提高64.1个百分点, 燃气普及率99.1%,用水普及率达到 100%_;农村卫生蚵所普及率首次达 到 100% , 比 2000年 提 高 36.3个TT 分点,近几年农村改水累丨十受益率 近 1 0 0 % : 全 省 II个地级市全部跻 身 全 同 文 明 城 市 行 列 生 态 创 建 T. 作成效显著累计建成国家生态文 明建设示范市1 ...

篇三: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五位—体"总体布局,更是建设“ 两富’ 现代化浙江的必由之路o‘ 萄}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让经济成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年。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在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阔步前行。如今。新—轮的思考和行动已经开始。湖州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t" -M 州市、丽水市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而以生态文明为杨厶。应对气候变化和灰霾治理、水环境整治、低碳平台构建、园区循环化改造⋯⋯一系列生态改革正在浙江全域如火如茶推进。P21●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思路P25● 园区( 开发区) :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P27● 建设三大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气候变化研究交流平台P29● 灰霾治理:投资重点及效果分析P33● 借力世行项目打造农村治水示范区P36● 探索城市生态建设的“ 杭州模式"P38● 生态文明建设的“ 湖州样本"P40● 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万方数据

 一一㈨G加EC,一ONOM YI特另l J策划212014日帮嘲I何刀’ .,f己天U I‘ ●要充分发挥先发优势,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解决当前浙江最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准确把握当前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任务: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着力打造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载体。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五位—体” 总体布局下的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6个专项小组。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赋予了更新、更加丰富的内涵,也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协调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 五位一体” 总布局的新历史条件下,浙江要充分发挥先发优势,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解决当前浙江最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准确把握当前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任务;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着力打造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载体,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是建设“ 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必由之路2012年6月,省委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作出了“ 全面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浙江进入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 的科学判断。2012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 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 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分别达到55500亿元、104000元、55000元、24000元以上。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浙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负荷超出容量。浙江平原面积仅2J 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77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环境压力巨大。主要污染物排放过量,污染加重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2012年浙江平均霾目数77.5天,28%的市县霾日数超过100天。瓯江、飞云江、苕溪、曹娥江、钱塘江、甬江、运河、椒江、鳌江等八大水系全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江河地表水源已经不能满足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近15%的水源地水质不达标。浙北、浙东和浙中地区有近20%农用地,因土壤污染不能种植绿色农产品。二是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浙江是陆域自然资源小省,能源、矿产等基础资源贫乏,一次能源95%以上靠省外调入。同时,资源产出率相对较低,2012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1.8亿吨标准煤,单位GDP台[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8倍,美国的1’ 72倍,日本的2.75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资源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三是气候变化问题突出。高温、台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2013年夏天,浙江连续8天日最高气温超过400C,新昌达44.10C,突破历史极值。10月初,“ 菲特” 台风造成余姚城区超7成被淹。据统计,近50年,浙江Q 19。C/10年的平均气温倾向率高于0.130C/10年的全球平均值;近30年,浙江3.3毫米/年的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高于全国平均值约30%。在实现“ 四翻番” 战略目标的奋斗历程中,控制战略资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协调,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J 心的食物、生活在万方数据

 22I特别策划I加,懈嗍ZHEJ魄№旺洲洲Y优美宜居的环境中,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浙江亟待解决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备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总量翻番的双丰收。准确把握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在“ 五位一体” 总布局的新历史条件下,生态文明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繁重的任务,浙江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重点突破。( 一) 科学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估浙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确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是深入开展分析评估。客观分析浙江自然条件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深入研究资源环境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对全省环境污染进行定陛定量分析,对全省各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级分类评估,对发展潜力进行科学合理测算,并逐步形成常态化的分析评估卡门制。二是合理划定“ 三条红线” 。设置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充分发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屏障和生态效益的功能,对资源环境容量超负荷区域采取相应管制。设置自然资源使用红线,对淡水、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有效控制。设置污染物排放总量红线,对主要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进行控制。三是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依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浙江的发展战略,优化资源环境要素配置,把有限资源用到重要领域和重点项目上,把有限环境容量配置到最需要发展的区域和行业,引导经济社会在总体上的全面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发展。( 二) 优化布局国土空间利用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口、产业和生态三大战略布局,形成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一是调整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全省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和城市化布局,全面推进全省城镇空间结构、功能结构、规模结构优化完善,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全省城乡空间布局框架和城镇体系结构。二是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按照“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引导区域间产业转移和相互协作。充分发挥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17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的产业集聚发展主平台作用,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三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形成备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推进“ 山上浙江” 和“ 海上浙江” 建设,构建以浙西南浙西北丘陵山区“ 绿色屏障” 与浙东近海海域“ 蓝色屏障” 为骨架,以浙东北水网平原、浙西北山地丘陵、浙中丘陵盆地、浙西南山地、浙东沿海及近岸和浙东近海及岛屿等六大生态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三) 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大力发展资源产出率高、污染物排放少为特征的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化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 腾笼换鸟、机器换人” 力度,加陕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二是提高创新能力。注重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引领转型。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建立能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 双控” 机制。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节能产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重点工程。深化工业节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创建节约型公共服务机构。( 四)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着力打造先进生态文化,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来部署和推进,广泛开展“ 浙江生态日” 、“ 全国低碳日” 、“ 世界环境目” 、“ 世界地球目” 等生态文化活动。持续开展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省隋宣传,引导人们自觉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二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落实中央和省委规定,厉行节约,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引导规范绿色产品生产,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扩大节能、低碳、环保万方数据

 睇孥襄篓璃麟一烈日讽NG删EC锦ONO嗍M Yl 特别策划l23● ___的绿色产品消费。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运用价格等手段调节引导居民绿色居住和绿色出行。三是积极发挥公众作用。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地方立法、环境影响评价、重大环境政策及规划制定、环境执法等方面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提高环境决策和执法的民意基础。及时公开环境信息,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五) 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一个规范、稳定的制度环境,形成一整套刚性约束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强“ 源头严防” 。完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探索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建立健全环境税收、资源税收、碳税及生态{}1-偿、循环补贴、低碳补助制度。完善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健全地权、林权、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产权制度。二是坚持“ 过程严管” 。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生态功能检测、环境质量检测、污染排放监控、环境标准监管、产业准入监管。完善信息公开披露机制,及时发布河流水质、空气质量、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J 隋况等信息。建立企业环保信用信息“ 黑名单” ,加大环保失信信息的共享力度。三是坚决落实“ 后果严惩”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未达到区域环境保护目标、污染排放目标、环境质量目标的责任人实行生态危害问责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着力打造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载体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和发展改革部门职能职责,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省、气候变化核算交流平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载体。( 一) 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省。加快形成“ 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的循环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特征,目标是实现资源的“ 吃千榨尽” 和永续利用,实质是解决资源过度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万方数据

 浙江经济ZH EJ IAN GECO N O M Y2014年第嗍2007年,浙江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省。试点以来,浙江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审核同意的《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浙政发[2009]68号),认真实施循环经济“ 991环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滚动实施“ 991环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循环型产业形成相当规模,具有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实践证明,循环经济非常适合浙江省情,是浙江以资源小省创造经济大省奇迹的法宝之一,将成为浙江再创辉煌再续奇迹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的一大利器。下阶段,浙江要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支持下,认真总结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成功经验,再接再厉,乘胜前进,积极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为核心目标,建设一批“ 城市矿产” 、“ 城市棉田” 及静脉产业园,加陕园区(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努力为浙江长期保持持续健康较陕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 打造全国一流的气候变化核算交流平台。积极构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低碳发展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发展既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更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浙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碳排放强度是国家“ 十二五” 规划的12个约索陧指标之一。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部署,2014年将启动对备省、市、自治区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评价考核,并要求各地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和分级考核,逐步形成以碳排放控制统领节能降耗、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工作格局。浙江的气候变化工作居...

篇四: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dash; 11 —

 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领域 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指标 属性 适用范围 生态 制度 (一)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制定实施 约束性 市县 2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 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 有效开展 约束性 市县 3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 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26 县≥30 其他≥25 约束性 市县 4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100 约束性 市县 5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100 约束性 市县 6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 全面实施 约束性 市县 7 绿色贷款 亿元 逐年上升 参考性 市县 生态安全 (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8 环境空气质量:

 ①优良天数比例②PM 2.5 浓度% 微克/立方米 完成上级下达的 年度目标 约束性 市县 9 水环境质量:

 ①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比例 ②Ⅴ类水体比例% % ≥85,或持续提高 且提高幅度大于全省平均值 小于等于全省平均值, 或持续下降 约束性 市县 10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沿海地区)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已达标地区 保持稳定,未达标 地区持续改善。

 约束性 市 (三)

 生态系统保护 1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60 参考性 市县 12 森林覆盖率 山区 丘陵区 平原地区 % ≥70 市:≥45,县:≥40 ≥19 参考性 市县 13 乔木林单位面积 蓄积量年增量 立方米/公顷 逐年提高 参考性 市县

 — 12 —

 领域 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指标 属性 适用范围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护率②外来物种入侵③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护率% -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参考性 市县 15 海岸生态修复:

 ①自然岸线修复长度②滨海湿地修复面积公里 公顷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参考性 市县 (四)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16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 100 约束性 市县 17 放射性废物以及废旧放射源安全处置率 % 100 约束性 市县 18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建立 参考性 市县 19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92 约束性 市县 20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92 约束性 市县 21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 应急管理机制 - 建立 约束性 市县 生态空间 (五)空间格局优化 22 国土空间三线:

 ①生态保护红线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③城镇开发边界- - - 面积不减小,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严格遵守,面积不缩小 严格遵守,边界不突破 约束性 市县 23 自然保护地 - 功能不降低,环境不破坏、自然资源不侵占 约束性 市县 24 水面率 % 面积不减少、 功能不减退 参考性 市县 25 自然岸线保有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约束性 市县 26 河湖岸线保有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参考性 市县 生态经济 (六)资源节约与利用 27 能源降耗增效:

 ①能源“双控”②煤炭消费减量- - 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年度减煤目标任务 约束性 市县

 — 13 —

 领域 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指标 属性 适用范围 28 节约用水:

 ①单位 GDP 用水量②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 /万元 ≤31,或持续下降 且下降幅度 高于全省平均值 逐年降低 约束性 市县 29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4.5 参考性 市县 30 碳排放强度 万吨/万元 完成年度任务 约束性 市 31 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 % 完成年度审核计划 参考性 市 (七)产业循环发展 32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①秸秆综合利用率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③农膜回收利用率% % % ≥95 ≥90 ≥90 参考性 县 33 农药化肥:

 ①化肥施用强度②农药施用强度(折百量)千克/公顷 千克/亩 ≤410,或逐年下降 且下降幅度 高于全省平均 ≤0.17 参考性 市县 34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 % ≥90 约束性 市县 生态生活 (八)

 人居环境改善 35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水质优良比例 % 100 约束性 市县 36 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 % ≥95 约束性 市县 37 城镇污水处理率 % 市≥95 县≥85 约束性 市县 38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 标准化运维比例 % 100 约束性 市县 39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6 约束性 市县 40 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人 市≥15 县≥13 参考性 市县 41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99 约束性 县

 — 14 —

 领域 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指标 属性 适用范围 (九)生活方式绿色化 42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96 参考性 市县 43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超、特大城市≥70 大城市≥60 中小城市≥50 参考性 市 44 生活垃圾废弃物综合利用:

 ①城镇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 % 实施 ≥80 约束性 市县 45 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①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②在售用水器具中节水型器具占比③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 % 千克 ≥50 100 逐步下降 参考性 市 46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80 参考性 市县 生态文化 (十)观念意识普及 47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100 参考性 市县 48 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 - 高于全省平均值, 或逐年上升 参考性 市县 49 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 - ≥80 参考性 市县

 — 15 — 指标解释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工作,组织编制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设规划。规划应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或本级人民政府审议后颁布实施 1 年以上,且处于有效期内。

 数据来源:当地政府及生态环境等部门。

 2.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学习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情况,对国家、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和重大政策、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各类专项督查问题,以及本行政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的研究学习及落实情况。

 数据来源:当地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

 3.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党委政府对下级党委政府党政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评分标准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所占的比例。包括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绿色发展等方面。该指标旨在推动创建地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实绩考核范畴,通过强化考核,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注:26 县为:淳安县、永嘉县、文成县、平阳县、泰顺县、苍南县、武义县、磐安县、衢州市衢江区、衢州市柯城区、龙

 — 16 —

 游县、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丽水市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数据来源:组织、统计、生态环境等部门。

 4.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指标解释:指政府主动公开生态环境信息和企业强制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的比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国家环保总局令第 35 号)、《生态环境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公告 2019 年第 9 号)要求开展,其中污染源环境信息公开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按照《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31 号)、《关于加强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环发〔2013〕74 号)、《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3〕81 号)等要求执行。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

 5.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生态文明相关考核得分绩效考评总分× 100%

 — 17 — 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

 6.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依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规定和省生态环境厅等 9 部门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管理、鉴定评估、修复管理办法和省财政厅等4个部门印发的资金管理办法,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和案件办理,做到应赔尽赔。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等部门。

 7.绿色贷款 指标解释:指金融机构发放给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用于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投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项目的贷款。该贷款口径与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制度规定的各项贷款一致。具体包括绿色农业开发项目的贷款、绿色林业开发项目的贷款、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的贷款、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控项目的贷款、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的贷款、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项目的贷款、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的贷款、农村及城市水项目的贷款、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项目的贷款、绿色交通运输项目的贷款、节能环保服务贷款、采用国际惯例或国际标准的境外项目的贷款等。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

 — 18 —

 8.环境空气质量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点位为省控以上点位。

 ( (1 )优良天数比例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行政区域内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比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

 注:设区市完成省级生态环境部门下达的年度目标,县(市、区)完成设区市下达的年度目标。年度目标是否完成,依据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的考核结果判定。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

 ( (2 )PM 2.5 浓度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行政区域内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浓度。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定(试行)》(HJ 663-2013)和《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1996)。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

 9.水环境质量 ( (1 )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质比例 优良天数比例 =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全年有效监测天数× 100%

 — 19 —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行政区域内市控及以上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环境标准》(GB/T14848-2007)。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

 ( (2)

 )

 Ⅴ 类水体比例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行政区域内市控及以上监测断面水质为Ⅴ类水体的比例,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执行《地表水环境 质 量 标 准 》( GB3838-2002 )

 和 《 地 下 水 环 境 标 准 》(GB/T14848-2007)。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

 1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沿海地区)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行政区域内近岸海域主要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二类的比例。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

 注:设区市完成省级生态环境部门下达的年度目标,县(市、区)完成设区市下达的年度目标。年度目标是否完成,依据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的考核结果判定。要求水质已达到《海水水质标准》 (GB 3097-1997)的地区保持稳定,其他地区持续改善。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

 1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指标解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是表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限制指数的综合反映。

 — 20 —

 执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要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不降低。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

 12.森林覆盖率 :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行政区域内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注:如水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5%以上,土地总面积应扣除水域面积之后核算。原则上按区域主要地貌类型对应的目标值考核,当行政区域内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占比相差不超过20%时,按照平原、丘陵、山地加权目标值进行考核。

 数据来源:林业部门。

 13.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年增量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行政区域内乔木林蓄积量年增量。

 乔木林总面积乔木林总蓄积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数据来源:林业部门。

 14.生物多样性保护 ( (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护率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胁迫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100%  公里)

 辖区土地总面积(平方里)

 辖区森林面积(平方公覆盖率 森林

 — 21 — :

 指标解释:指创建地区行政区域内,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等保护措施,受保护的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物种数占本地应保护的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物种总数比例。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参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数据来源:林业、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及生态环境等部门。

 ( (2 )外来物种入侵 指标解释:指在创建地区行政区域内生存繁殖,对当地生态或经济构成破坏的外来物种入侵情况。外来物种种类参照《国家重点管理外来物种名录(第一批)》(农业部公告第 1897 号)、《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 (环发〔2003〕11 号)、《关于发布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环发〔2010〕4 号)、《关于发布...

篇五: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日期:

 2019-03-19作者简介:俞梦娇 ( 1998- ),女,研究方向:经济学 .E-mail :

 1437211007@qq.com基金项目: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 ( 2015C110001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项目 (2017R405062 )doi :

 10.16006 / j.cnki.twnt.2019.03.009浙江省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历程、成效与提升策略俞梦娇,张一靓,张纯业,来   莱(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目的/意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农业经济管理、现代生态农业和农村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以推动政策的完善与实施。【方法/过程】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实践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参考台湾地区 “三生”农业与农村社区的发展实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结果/结论】安吉县积极利用本地已有的生态资源优势,成功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探索,但在提升居民参与意愿,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上仍有欠缺,需居民、民间组织、政府三方共同努力,推动安吉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安吉县;成效;策略中图分类号:

 F323.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37-5617 (2019 )

 03-0052-06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nji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ts Process , Achievement and Promotion StrategyYU Meng -jiao , ZHANG Yi- liang , ZHANG Chun -ye, LAI Lai( Ningbo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 Zhejiang ,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 Meaning 】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ecological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management ,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 the optimal path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put forward to promotethe improv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 Methods / Procedures 】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main practices ,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preliminary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nji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 and referring  to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 Sansheng ” agricultural and rural commu -nity in Taiwan ,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put forward. 【 Results / Conclusions 】

 Anjicounty  has made vigorous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y making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advantages of local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successfully transforming  the ecological advantagesinto industrial advantages.However ,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improvement in the willingness of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and the enthusiasm of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It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residents , non -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and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nji County.Key words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 rural revitalization ; Anji County ; achievement ; strategy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切实推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 ] 。浙江省,特别是 “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安吉县,在这方面的相关实践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因此吸引了理论和实务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就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调查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主要做法1.1  问题与决断: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20世纪末,安吉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是浙江省贫困县之一 [2 ] 。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安吉选择了走工业立县的道路,工业第 3 期2019 年 6 月台 湾 农 业 探 索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No.3June 2019

 的发展使村民的经济水平得以提高,但同时破坏了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了安吉县新的烦恼,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成为重要议题。经济的不发达使得安吉县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再加上发展路径选择的错误使得后果的严重性更加明显。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冲突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也将安吉人民推到了时代发展问题的面前,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使安吉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发展再次停滞。这一次,安吉人为治理环境关停了污染严重的企业,却又一次拉大了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工业方面没法继续深入发展,而服务业又失去了发展的先机,迷茫的安吉只剩下了青山绿水。这一段发展的小弯路让安吉县委、县政府深刻而又清楚地意识到:

 “先污染、后治理,先强县、再富民”这一发展方式对安吉而言是不合理的。安吉开始反思何为正确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一系列调研后,安吉县决定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做出了 “生态立县”的新决断。1.2  实践与探索: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决断,再到 “安吉模式”的初步形成,这其中少不了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而安吉县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与推动下,逐渐走上了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安吉人民逐渐意识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义,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 [3 ] ,抛弃了粗犷式的发展观念,总结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矛盾与统一,促进了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与深化 [4 ] 。安吉所选择的道路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对生态环境的经营,为人地和谐提供了发展方向。安吉地处长江三角洲一带,临近上海、杭州等新老一线城市,附近有较多发展迅速的城市群,安吉县虽然经济落后,但有着生态这一较为独特的优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安吉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并向全国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安吉模式”[ 5 ] 。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安吉进一步提出了建设 “富裕、美丽、幸福”的总体目标,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从创建生态县,到呈现美丽乡村,安吉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社会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条城镇与乡村不同区域间的共同发展之路,一条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3  发现与肯定:“两山”理念的提出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考察余村后提出:“我省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6 ] 。当时,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更是不断加快,这使得资源利用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接踵而至,“两山”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生态建设的问题被摆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那么, “两山”理念为什么会在安吉提出呢?这与安吉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是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安吉县为浙江省湖州市下辖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上海、杭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受其积极影响显著,同时也与周边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安吉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无论是基础条件上还是民众对家乡的情怀上都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其次,是自然与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安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风,气候较为湿润,且该区域多平原、丘陵,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区面积广,大致呈三面环山,中间凹陷,东北开口的 “畚箕形”[ 7 ] 。由于安吉县气候条件适合植被生长,再加上河流等水资源充足,故安吉境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全县植被覆盖率75% ,森林覆盖率 71% ,是长三角地区当之无愧的天然绿色氧吧,在自然与生态环境方面极具发展优势,再加上河流等水资源充足,安吉县具备 “两山”理念中 “绿水青山”的基本条件。由于无论是地形还是气候都有利于竹子的生长,如今安吉县是浙江省竹林分布最广的地区,竹被认为是安吉的灵魂,安吉的 希 望,更 是 “两 山”理 念 在 安 吉 的 完 美 实践 [8 ] 。最后,是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优势。安吉县具3 5第 3 期 俞梦娇等:浙江省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历程、成效与提升策略

 备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是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从安吉着手实践 “两山”理念,有助于政策的实施与推广,也便于周边地区及时给予相关帮助。改革开放以来,安吉县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呈现典型的 “二、三、一”产业格局。第一产业以林业为主,尤其是竹林产业;第二产业以竹制品生产为主,同时也有家具、轻纺、造纸、机械、水电等产业;而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其依托安吉丰富的生态资源及便利的交通而得到迅速发展。因此,安吉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着眼于生态建设。1.4  创新与发展:“安吉模式”的真谛“安吉模式”之所以能够出现和成功,离不开各方面的综合性创新,以及政府的多角度保障。由理念创新、战略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组成的综合性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方向,而政府的引领,新法规、新政策的出台,以及安吉县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也成为了 “安吉模式”强有力的后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上,安吉县坚持创新、绿色、发展、实践的理念 [9 ] ,引入了 “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 “两美”理念,并首次创造了 “绿色经济”“生态文化”和 “制度创新”等新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方面,安吉坚持 “生态立县”的初始理念,勇于创新制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安吉最大的优势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前期的发展经验来看,通过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显然不可取,只有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将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安吉县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基于这些经验,安吉县开始挖掘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潜力 [10 ] ,首先提出了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乡在安吉”的口号,同时打造了知名品牌农产品 “安吉白茶”,既发展了区域经济,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为了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县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5 ] ,实现了产业模式上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素质,改善了农村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与振兴,缩小了贫富差距,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安吉模式”的发展从产生矛盾到备受肯定实则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安吉县在饱受贫困与污染折磨之时做出了 “生态立县”的决断,改变了原有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开启了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减少环境压力和资源枯竭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安吉县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绿色产业,并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村落还将生态环境与第三产业相联系,有效结合了 “和谐论”及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因地制宜的理念中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速了美丽乡村的建设。2  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经验分析   安吉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牢记******的谆谆教诲,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动安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 [11 ] ,在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方面有了初步成效。2.1  经济发展与转型践行 “两山”理念后,安吉县抓经济、促转型,初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 济 的 变 化 与 转 型 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两 个方面。2.1.1  项目双进提质加速   安吉县引进强项目的势头十足,如总投资100亿元的格力电器安吉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超百亿元的娃哈哈国际科创小镇等一批强势项目相继签约或落地安吉,给安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动力。同时,安吉企业在政府的指导下,深入开展 “四季比拼”和 “双百”行动,整顿污染严重、耗能严重的低效企业,关停和提升 “低小散”企业,实现提质加速。2.1.2  产业质效双向提升   工业经济加速壮大,安吉获得了 “国家火炬安吉高端功能坐具特色产业基地”的称号;据 《2018年湖州市安吉县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安吉现代服务业发展活跃,2017 年 完 成 服 务 业 增 加 值 174.9 亿 元, 增 长10.4% ;绿色金融更趋聚集,新增银行金融机构2家,证券机构1家;房地产去库存成效突出,累计销售面积117.1万 m2 ;休闲旅游持续向好,成功4 5台 湾 农 业 探 索2019 年 6 月

 创建了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安吉获评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国际乡村生活示范地;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荣获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林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安吉白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2  社会进步与飞跃随着经济的稳健发展,安吉县的社会建设也有了质的飞跃。安吉县政府在党的指导下,通过对现代化文明建设、民生问题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实现了文明的乡村社会建设。2.2.1  现代化文明建设   一是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城中村改造计划完工,打赢了全面拆迁战;实现1∶2000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智慧城市项目加速推进,无线网络覆盖区域不断扩大;镇村面貌不断更新,深入推动风情小镇的建设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集镇功能不断提升,新增了多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荣获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二是生态人居持续优化。安吉成为全国首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频频聚焦安吉。成功举办首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会等全国性会议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2017年全年新增污水管网190km ,供水管网120km ;“林长制”全面实施,森林资源状况逐渐改善。2.2.2  民生建设   一是社会保障更为健全。据《2018年湖州市安吉县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问题的改善,如期完成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的住户目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9.51% 、 98.95% ; 城 镇 登 记 失 业 率 控 制 在2.5% ;养老基地数目和品质持续上升,残疾人保障制度更加健全。二是社会事业全面增强。文化事业取得进步,历时5年的 《吴昌硕全集》成功首发,古城遗址、龙山越国贵族墓群被列入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教育事业取得进步,高考一段上线人数逐年突破,新建成灵峰小学、天荒坪小学、育澜中学;医疗条件取得进步,公立医院不断深化改革,新建成县第三人民医院。三是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安吉县成功夺得浙江省首批 “平安金鼎”,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欠薪案发生率显著下降;银行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绿色网络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各类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持续下降。2.3 ...

篇六: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19 卷第 1 期2021 年 3 月  湖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our nal of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Vol. 19No. 1Mar. 2021doi :

 10. 13690 /j.cnki. hzyxb. issn. 1672-2388. 2021. 01. 20“两山”理念引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于 佳 秋(中共长兴县委党校   科研室,浙江   长兴  313105 )摘要:经过 15 年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浙江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先试省份,扎实推进“美丽浙江”建设:针对经济转型,提出“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 ① ;针对村容整治,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与此同时,在制度层面也进行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区域间水权交易,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等。这些都为其它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关键词:浙江;“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

 D616 ; X22 ; X3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2 - 2388 (2021 )

 01 - 0081 - 04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 Two Mountains ”Theory Leading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jiangYU Jia - q iu(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 Party   School   of   Changxing   County   Committee   of   CPC , Changxing 313105 , China )Abstract :

 After 15years of development , the theory  of “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 -ping ’ 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t has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Zhejiang , as a pilotprovi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 beautiful Zhejiang ” in a down - to - earth way :

 in view of theeconomic transformation , it proposes “ five water co - governance ”,“ four replaces and three famouses ” and “ three changes and one demolition ” .In viewof the renovation of village appearance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 beautiful countryside ” .At the same time , innovation should bemade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

 taking  the lead in carrying  out interregional water rights trading  in the country , compiling  the plan of ecological environ -ment function zone , exploring  the paid use system of emission rights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 etc.All these provide practical “ sam -ples ” for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 words :

 Zhejiang ;“ Two Mountains ” Theory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经过15年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已经成为***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1 ] 20 - 25 。“两山”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味地索取资源,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是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阶段则是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 ] 102 。党的十八大以后,“两山”理念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 3 ] 87 - 92 。

 2015年,“两山”理念被写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7年,“两山”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我党的执政理念之一;2018年,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两山论”作为原则之一,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2020年3月,时隔15年,***再次考察安吉余村,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现实,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要坚持走下去。*①收稿日期:

 2020 - 10 - 20作者简介:于佳秋( 1990- ),女,浙江长兴人,讲师,金融与投资学硕士,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和生态经济研究。“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四换三名”是浙江经济转型的一项政策,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三改一拆”是浙江自 2013 年至 2015 年在全省深入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三年行动。

 一、“两山”理念的思想来源***在论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时多次提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生产力理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顺应了时代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1.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两山”理念则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通俗表达。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强调人的实践作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协调统一。从“两山”理念来看,“金山银山”可以看成是“人的尺度”,而“绿水青山”则可以看成是“物的尺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在人与自然和平相处中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相比于马克思的自然观,恩格斯更侧重于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在阐述“两山”理念时,曾多次引用恩格斯的观点,指出“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2.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智慧的汲取和创新   绿色发展思想源于周朝时期“天人合一”的古代智慧。《易经》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在自然中寻求发展。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人生于自然,自然界没有人与万物之分,因此要敬畏自然、感恩自然。这也正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荀子强调“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在“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大会上,曾多次引用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① 这句话。“两山”理念的提出,就是强调发展和保护要统一,要从之前战胜自然的理念回归到尊重自然的理念 [4 ] 55 - 63 。3.对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的借鉴和拓展   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号召人民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邓小平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并指出,植绿护绿是伟大事业,要一百年、一千年地坚持下去。邓小平坚持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江泽民为了使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强调统筹兼顾。胡锦涛强调,打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两山”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发展,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二、“两山”理念的发展历程“两山”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丰富深远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从任职正定,再到福建,后到浙江,一直都非常重视生态保护。在首次考察安吉余村时,他高度肯定余村人关停矿山之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0年3月,****再次到访安吉余村,强调绿色发展的路子要坚持走下去。1.“两山”理念的萌芽期(1985-2004 年 )

   早在1985年,***在任职正定县委书记时就强调要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拟定和颁布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

 1988年,***调任福建宁德,在当地带领群众开展立体种植,兴建“绿色工程”,并指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 5 ] 13 - 17 。

 2003年,***任职浙江省委书记,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由此可见,“两山”理念在此时已经萌芽。2.“两山”理念的产生期(2005-2011 年 )

  2005年8月,***到安吉余村考察,对安吉关停矿山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并第一次公开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后,***还发表评论,表示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的优势,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2006年,***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中进一步阐释“两山”理念,指出:“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 6 ]第 1 版 在主政浙江时期,***对浙江省面临的“成长的烦恼”进行反思,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3.“两山”理念的发展期(2012-2016年 )

  2012年底,***仍然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在“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江西代表团、黑龙江代表团等审议时,都强调“两山”理念。***不仅在讲话中多次阐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而且将具体国情与抽象理论结合起来论证,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两山”理念逐渐上升至国家治理层面,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4.“两山”理念的完善期(2017年至今 )

  2017年,党的十九大宣布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同年,增强“两山”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第八次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两山”理念是2 8湖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21年①***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会议时引用, 2017年1月18日。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

 2020年3月,***调研浙江,并再次来到安吉余村。在对余村的考察过程中,***与村民亲切交谈,了解余村践行“两山”理念的主要做法,并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肯定。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两山”理念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三、“两山”理念引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浙江通过转变理念、创新制度、经济转型、试点先行、乡村治理等一系列抓手,护住了绿水青山,捧回了金山银山,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1.转变理念,打造绿色浙江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迅速上升。但是,“不计代价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却成为了浙江新时期发展的桎梏。2002年11月,代省长***在审议《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草案 )》时强调,“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标准怎么定都应该,花再大代价也值得”。在***的推动下,浙江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试点省,“绿色浙江”成为“八八战略”在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 [7 ] 40 - 41 。

 2005年,***赴安吉余村调研,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为余村指明了方向,也为浙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发〔2015 〕 12 号 ),“两山”理念成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理念由此深入人心。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浙江在经费保障上不遗余力,仅2013-2017年的五年间,省级财政的生态环境保护支出就达767. 42亿元,年均增长24. 31% ,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浙江全省水、土、气、林等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连续多年居于全国前列,2017年劣 V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高达90% 。2.创新制度,完善制度保障   践行绿色发展,完善制度保障是关键。浙江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方面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并首创项目、总量、空间“三位一体”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为提高水资源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浙江在全国首创区域间水权交易。

 2000年11月,缺水的义乌市与水资源丰富的东阳市签订水权转让协议,义乌出资2亿元购买东阳横锦水库每年5 000万方水的永久使用权;2002年,绍兴与慈溪签订每年7 300万方的水权转让协议。后来,浙江水权转让的成功经验在全国逐渐推广。

 2002年,嘉兴秀洲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经多年摸索,嘉兴建立了全国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此后,浙江省政府相继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浙政发〔2009 〕 47 号, 2009 年 8 月 12 日 )《浙江省排污权交易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暂行办法》( 浙政办发〔 2010 〕132 号, 2010 年 10 月 9 日 )。这两个文件标志着浙江省工业企业彻底告别向自然界随意排污的历史,浙江省成为国内首个将排污权交易制度纳入省环境管理体系的省份。在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方面,浙江也一直走在前列,如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样本。3.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个理念问题,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必须从经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1 )以“一锤一锤钉钉子”的做法,推进“五水共治”“剿灭劣 V 类水”等专项行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如浦江县,以“五水共治”为契机,于2015年捧回浙江省“五水共治”先进县的“大禹鼎”。(2 )政府强势参与推进整治“低小散”,优化产业布局。如长兴县,因行业粗放式发展被戴上了“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帽子。长兴人痛定思痛,力推经济转型升级。再如“中国皮都”温州平阳,通过整治53条垃圾河和41条黑臭河,拆违850多万平方米,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之路。(3 )盘活生态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14年,开化县争取到国家公园的试点,被列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从此,开化县按照5A 级景区的标准建设公园,真正走上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子。从2016年开始,开化县的旅游收入达到年均50多亿元,真正实现了山水资源变为山水银行。4.试点先行,推动点面结合   “千万工程”是“两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亲自部署谋划“千万工程”,并做出“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2008年,安吉县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安吉鲁家村从落后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明星村,成为浙江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实施“千万工程”的成功范例。同时,浙江省是国家确定的10个“绿色 GDP核算试点”省市之一。

 2005年3月,浙江正式启动试点。虽然试点对象仅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但浙江的有效样本单位是全国最多的,占试点总样本单位的21. 5% 。

 2014年,浙江省湖州市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标志着湖州践行“两山”理念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

 2016年3月,湖州市试点绿色审计。

 2018年,国家正式建立“绿色审计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开阶段,这对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 8第1期               于佳秋:“两山”理念引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5.乡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浙江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从2005年提出“两山”理念到2012年推动“四边三化工程”,再到2014年推动“五水共治”,浙江农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飞跃。如安吉县鲁家村,通过发布全国首部乡村治理地方标准,推进“五改一化”工程等一系列乡村环境整治行动,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转变;再如金华市,创新推出“二次四分”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从源头上探索出一条农村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治理新路。十多年来,浙江美丽乡村以户、村、道路为对象,创建“一户一处景”的美丽庭院43万户,培育“一村一幅画”特色精品...

篇七: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市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 示范区建设规划 (2020-2025 年)

 修编稿

 二〇二一年三月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提出要‚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为推动下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战略方向。对标******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全面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

 近年来,定海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连续三年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政府启动《舟山市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5)》(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工作。《规划》以***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等相关文件,立足定海区本底优势,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全面开启定海花园式国际人文港城建设新征程,奋力当好‚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排头兵,为浙江省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交出定海高分答卷。规划基准年为 2019 年,规划期限为 2020-2025 年。

  目

 录 第一章 修编说明 .................................. 1 一、 上一轮规划内容概述 ...................... 1 二、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 2 (一) 聚焦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体臸改革实现新突破 ............................................... 2 (二) 深化污染治理,全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 (三) 强化空间管控,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管理3 (四) 深化绿色创新,推动全域美丽经济加速发展4 三、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 5 四、 生态文明建设机遇 ........................ 6 第二章 规划总则 .................................. 8 一、 指导思想 ................................ 8 二、 基本原则 ................................ 8 三、 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 9 (一) 规划目标 ............................ 9 (二) 指标体系 ........................... 10 第三章 构建集约高效的全域美丽国土空间定海风景 .... 16 一、 推进全域国土治理体系建立 ............... 16 二、 打造高效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17 三、 构建优质生态安全保护格局 ............... 18 第四章 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定海风景 .... 20 一、 发展高端前沿数字经济 ................... 20 二、 发展高效循环生态农业 ................... 22 三、 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工业 ................... 23 四、 发展创新融合生态服务业 ................. 25

 第五章 打造天蓝地绿海净的美丽生态环境定海风景 .... 27 一、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巩固提升 ............... 27 二、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 29 三、 持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 31 四、 高标准建设全域“无废城市” ............. 32 五、 陆海统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 34 第六章 营造和谐幸福宜居的美丽花园城市定海风景 .... 36 一、 建设现代宜居的花园城市 ................. 36 二、 塑造富有活力的美丽城镇 ................. 37 三、 彰显海岛风情的美丽乡村 ................. 39 第七章 弘扬具有海岛韵味的美丽生态文化定海风景 .... 41 一、 传承融合创新,守护生态文化根脉.......... 41 二、 强化品牌示范,擦亮现代生态文化.......... 42 三、 增强生态意识,形成全民生态自觉.......... 43 第八章 构建智慧赋能精准的美丽治理体系定海风景 .... 45 一、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设 ........... 45 二、 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服务能力 ........... 47 三、 全面建立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制度 ........... 49 第九章 重点建设工程 ............................. 52 第十章 实施保障 ................................. 59 一、 加强组织领导 ........................... 59 二、 严格考核评估 ........................... 59 三、 加大资金投入 ........................... 59 四、 加强人才支撑 ........................... 59 五、 加强宣传教育 ........................... 60

 第一章

 修编说明 一、上一轮规划内容概述 《舟山市定海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5)》共分为 10 章,主要内容可以概况为:坚持“一个战略定位”、把握“五项原则”、推动“六大重点任务”。

 坚持“一个战略定位”。围绕“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先导区、全面开放合作先行区、美丽海岛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将定海打造成为“生态空间合理、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生活和谐、生态臸度健全、生态文化繁荣”的海上花园城市,成为海岛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典范。

 把握“ 五项原则” 。即空间引导,分区管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改革,臸度保障;传承发扬、文化引领;重点突破,统筹兼顾。

 推动“ 六大重点任务” 。

 一是以明确生态空间红线、优化生产空间布局、引导生活空间开发、确保新空间布局合理为重点,优化全区国土开发格局。

 二是以发展绿色海洋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渔农业、打造循环型生态工业、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

 三是通过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全区生态环境保护。

 四是通过打造海上花园城市、构建绿色低碳交通、提升供给服务水平、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营造全域美好生活。

 五是通过健全政府公众共同协商臸度、建立自然

 资源资产负债表臸度、发挥市场机臸完善过程管控、推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臸度,健全严明全区生态臸度。六是通过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拓宽宣传教育渠道、深化生态示范创建、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发扬海洋生态文化。

 二、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一)聚焦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成立美丽定海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美丽定海建设工作例会臸度和定期通报臸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考核覆盖至所有美丽定海建设成员单位,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推行生态环境状况报告臸度,实现生态环境状况报告臸度镇(街道)全覆盖,全面夯实基层生态环保工作责任。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坚决抓好中央、国家海洋、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以突出环境问题化解为抓手,建立突出环境问题挂账销号臸度、区领导包案联系臸,实施《定海区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执法监管工作方案》,建立公安、检察院、法院驻生态环境局工作联络机构,全力推进环境问题排查化解。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定海工业园区、定海远洋渔业小镇的改革红利释放,建立“三色管理服务”臸度和“星期三生态环境咨询服务日”臸度,持续提升环境服务能力。深入推进河(湖)长臸、湾(滩)长臸和渔港“港长臸”工作,建立健全“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臸。

 (二)深化污染治理,全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役,深入推进“五水共

 治”“污水零直排区”“低散乱”行业整治等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好空气“金名片”不断擦亮,2019 年环境空气优良率 96.6%,相比 2017 年增加 6.5 个百分点;2019 年细颗粒物(PM 2.5 )平均浓度为 22 微克/立方米,低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五水共治”工作成效显著,2019 年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类水质比例为 90.9%,比 2017 年提高 10.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保持 100%。近海海域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荣获全省治水“大禹鼎”,盐仓大河、大沙河库水系荣获省级“美丽河湖”,农村饮用水供水保障定海模式入选《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典型经验与工程案例》,“定海南洞水库、河塘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入围全国第二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2019 定海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 81.6,高于舟山全市的 EI 值(80.7);2019 年绿色发展指数达到 81.26,在全省 89 个县(市、区)中位列第四,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为优。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完成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未利用土地的环境保护,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基本实现安全利用,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三)强化空间管控,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管理

 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和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工作,全力保障陆域和海洋生态空间。配合完成舟山市“三线一单”的发布实施,定海区划定陆域环境管控单元 55 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面积约238.3平方公里,重点管控单元面积约180.55平方公里,一般管控单元面积约 150.87 平方公里;划定海域

 环境管控单元8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面积约5.99平方公里;重点管控单元面积约 536.86 平方公里;一般管控单元面积约346.7 平方公里,初步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为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奠定基础。

 (四)深化绿色创新,推动全域美丽经济加速发展

 2019 年定海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64.5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7 年 2.6:39.4:58.0 调整为 2019 年的 1.9:39.1:59.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色节能船舶、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臸造取得重大进展,海洋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新突破。现代服务业持续繁荣,成功列入省服务强县试点区。大力发展绿色农渔业,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280 亿元,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为全国渔业绿色发展提供可复臸、可推广的经验和样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建成,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形成定海历史文化名城休闲旅游区、省级舟山群岛定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产业优势转变。

 专栏一

 “ 美丽定海” 典型模式  打造最美水厂,让群众喝上“ 幸福水” 定海区大力推进渔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通过水厂兼并、管网改造、新建泵站、完善臸度等措施,让定海区岛北水厂 2019 年度出厂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浙江省现代化水厂水质优质标准,综合合格率 100%,成功入选 2020 年度全国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让 8 万多群众喝上了“幸福水”。

  深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引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示范 定海区成功建成中国最美村镇 1 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9 个、市级美丽海岛精品村 19 个、市级美丽海岛特色村 11 个。建成 40 公里“双谷”美丽风景线、马岙农家风情线、千年稻香风景线等美丽风景线,美丽村口 20 个,美丽海岛生态景观带 3 条。

 2019 年,新建村作为长三角地区净零碳乡村案例之一被联合国人居署写入《净零碳乡村规划指南——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报告。成功荣获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首批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 贯彻节水优先方针,打造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 海岛样本” 定海区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区属 16 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健全节水臸度建设;加大节水器具的推广,促进节水载体创建,深化节水措施创新,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通过推进水资源强监管综合改革,建立取水监管无盲区、用水行为“零违规”、在线监控全覆盖、取水设施标准化的“2+1+5”取用水管理工作体系,2019 年定海区顺利通过水利部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现场验收,成功打造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海岛样本”。

 三、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功是定海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面对我省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和我市全面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的新要求,我区要筑牢生态环境良好的本底优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为抓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浙江省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交出定海高分答卷。

 虽然近年来全区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改善,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四、环境治理指数位列全省第二、绿色生活指数位列全省第六,但在高水平推进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定海建设中,我区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产业结构方面,企业“散乱污”问题仍较为突出,海洋相关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船舶修造、港...

推荐访问: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浙江省 实施方案 文明建设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