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7篇

发布时间:2022-09-07 15:40:04 浏览数: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7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可持续安全视阈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研究蔡俊煌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治经济博弈中的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7篇

篇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续安全视阈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研究蔡俊煌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治经济博弈中的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经济安全问题研究”(项目编号:FJ2016B26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2014 年度校院重点课题“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与中国经济安全”(项目编号:2014A03)。作者简介:蔡俊煌,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福建行政学院讲师。摘要:可持续安全观展现中国维护国际生态安全的共同责任和大国担当,有利于提升在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的中国话语权。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行为是助推人类可持续安全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福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级试验平台,可为中国方案贡献“福建经验”。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关于制度创新和整合示范的要求,在剖析现状的基础上,聚焦于已经部署开展的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探析试验区建设和相关制度的创新,为中国和“海丝”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安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努力超越基于新自由主义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窠臼,共同打造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关键词:可持续安全;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经验;中国方案中图分类号:F062.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1569(2016)06 -0025 -08可持续安全(Sustainable Security)是*****首次提出的新型安全观,不仅丰富了国际安全合作的内容,同时拓宽了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现中国维护国际生态安全的共同责任和大国担当。从国际看,上世纪 70 年代起,全球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市场失灵的一大问题,这与强调“市场万能”的“经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同期兴起不无关系,也是“美国版全球化”为人所诟病之处。①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期中国维护人类可持续安全的国家行动,在发展层面体现为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的绿色发展理念。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 2016 年 8 月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赋予福建省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平台的重任。为此,从可持续安全战略高度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学理探析和制度创新建议,尤其紧迫,而且意义重大。一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的时间要求非常紧迫。《方案》要求力争到2017 年,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在部分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到 2020年,福建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出一批典型经验,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二是站位可持续安全的战略高度,5 225《东南学术》2016 年第 6 期DOI:10.13658/j.cnki.sar.2016.06.003

 为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平台是福建的责任担当。***** 9 月 3 日向联合国交存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中国批准文书,G20 杭州峰会发布中国倡议的《G20 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意味着中国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行动推升为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行动。福建省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新时期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贵州、江西)之一,同时作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在试验区的建设中更应站位全球,担负起面向国际示范和国内示范双重责任,尤其是要成为同是陆海型的“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和改革创新是《意见》的两大基本原则。《意见》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勇于先行先试,主要试验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还不能马上推开的重点改革任务,把试验区建设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坚持改革创新方面,鼓励试验区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大胆探索,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要在包容失败和允许试错纠错中鼓励创新试验,注重总结经验 ③ 。综上可见,为了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的相关最新要求,针对当前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与试验区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亟需进行深入探析,聚焦主要矛盾,进而提出促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建议,推动绿色发展,为中国和“海丝”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安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共同打造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可持续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一)可持续安全的提出和内涵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 100 周年和中日甲午战争 120 周年之际,*****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可持续安全的国家安全理念和基本原则。④ 2014 年 5 月,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习**首次代表中国政府全面论述了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与可持续安全等问题,在论及可持续安全时明确指出“可持续,就是要安全和发展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⑤ 综观习**提出可持续安全的国际场合、国际背景及其对相关安全议题的最新论述,可以领会出可持续安全的核心要义。从学界仅有的少量文献看,将可持续安全仅仅解读为国家安全策略,显然存在不足,不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安全理论界的话语权。可持续安全实质上是持久安全,是一种包含且高于国家安全的国际安全新理念,体现出全球安全治理的终极目标和中国智慧,实现路径主要在于从根源上进行“治本”的安全治理。可持续安全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强调安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国内稳定与国际和平的统一性、国家主权与公民人权的统一性。⑥ “可持续安全”理念的基本特点是:重视综合安全,提倡合作安全,谋求共同安全,争取持久安全。⑦ 可持续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可持续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当人们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需要树立“可持续安全”这一科学安全观,并以此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普世性理念。可持续安全包括生态安全、人的安全、国家安全、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是一种真正意义上解决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上安全问题的综合的、共同的新型安全理念。可持续安全不同于西方主导的国际安全治理模式。当今国际安全治理的主流是“控制范式”,即防控或转移非安全因素,只能治标而难于治本。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能源环境危机治理模式是治标难治本的治理之路,不仅没有给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反而不断加剧全球生态危机。深究其因,主要体现于:一是采取依赖技术进步达到就环境治理环境的道路,但并没有从根源上改变高能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二是发达国家凭借国际高端贸易和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控制优势,将污染产业输出或转移和能源的输入来解决本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导致发达国家内部走向零排放的同时,世界的排放总量却在增加。6 226《东南学术》2016 年第 6 期

 (二)生态文明建设契合可持续安全可持续安全观的提出源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但可持续安全的实现路径包括并不止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安全的共同理念元素,由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语言,而可持续安全既要实现代内共同安全,又要兼顾代际间的共同安全,旨在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持久安全。面对全球性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下降、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日益凸显的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成为非传统安全治理的主要抓手,也就成为增进当今可持续安全的重要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践行必将强化可持续安全理念对全球安全治理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全球性传统安全威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类持久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体现中国维护自身生态安全的国家行动,更赋予增进全球可持续安全的大国担当。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行动促进中国可持续安全。生态文明又被称之为“绿色文明”,核心要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促进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安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体现出通过系统方法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真正促进可持续安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安全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节能降耗和发展新能源有利于增进资源安全,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安全,水、大气和土壤的治理有利于粮食安全和人生存环境安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有利于生态安全,而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存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又事关人(类)的安全和“地球村”的安全。二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行动是引领全球可持续安全的大国担当。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敢于负起大国责任,大力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行动提升为国际行动,引领全球可持续安全实践。例如,2016 年 9 月在杭州中国向联合国交存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在事关人类可持续安全的气候问题上起到率先垂范作用;G20 杭州峰会发布由中国倡议和联合主持研究的《G20 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引领全球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在亚投行项目投资上实行严格的环境标准,正如行长金立群所言,亚投行在项目甄别、筹备和实施过程中谨遵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潜在的环境以及社会风险以及冲击进行有效管理;在“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中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绿色、和谐、共赢的之路。(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的制度创新助力可持续安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增进人类可持续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而福建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试验平台,无疑在维护国际生态安全上能为全球可持续安全实践提供“福建经验”。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宣告福建 2002 年开始实施的“生态省”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为*****在世界上首倡的“可持续安全”理念打造中国样本。“绿色、生态”彰显福建在国内和国际的正能量形象。早在 2000 年,时任福建省长的***就前瞻性地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经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共同努力,福建生态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将“生态美”打造成福建的一大优势:福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65. 95%,多年保持全国首位;水、大气等主要生态指标均保持优良;节能降耗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美的背后逻辑在于制度的渐进创新,例如探索出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态补偿等成功经验,并不断优化提升和推广,打造出“清新福建”品牌。为此,2014 年福建省被国家赋予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担当。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涵盖了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等四个方面。经过两年多努力,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制度健全和创新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少7 227《东南学术》2016 年第 6 期

 成就,先后发布了《福建省“三农”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闽委办发〔2014〕54 号)、《福建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闽委发〔2015〕24 号)、《福建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实施方案》(闽政办〔2016〕92 号)等体制机制改革文件,主要涉及到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海洋湿地和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财力支持机制、大气污染治理机制和“河长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行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等等。鉴于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实验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先行先试,福建被选作新时期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国家级平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16 年 8 月正式印发的《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落实生态体制改革要求“目前缺乏具体案例和经验借鉴,难度较大,需要试点试验的制度”,并将实验重点锁定于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同时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按照整体协调推进和鼓励试点先行相结合的原则,支持福建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整合规范现有相关试点示范,推动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重点改革任务在福建省先行先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福建省改革“试验田”作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⑧在新时期,推进“可持续安全”的国际合作方面,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赋予了“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新内容、新亮点。福建作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进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时,要站位全球和国家的视角,兼具进行国际示范和国内示范的责任担当,主动将福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国际分享,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共建可持续安全的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虽然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当前可持续安全的战略高度和新形势之下,掀开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新篇章,已显得刻不容缓。生态文明建设亟需长效机制,示范区建设旨在为全国乃至国际合作树立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还存在不...

篇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发挥海南省生态优势,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循序渐进、分类施策,以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目标,着力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陆海保护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行生态优先的投资消费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二)战略定位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样板区。健全生态环境资源监管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构建起以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定位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海南持续巩固保持优良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向国际生态环境质量标杆地区看齐提供制度保障。

 ——陆海统筹保护发展实践区。坚持统筹陆海空间,重视以海定陆,协调匹配好陆海主体功能定位、空间格局划定和用途管控,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促进陆海一体化保护和发展。深化省域“多规合一”改革,构建高效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努力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示范区。建设“清洁能源岛”,大幅提高新能源比重,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实施碳排放控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三)主要目标。通过试验区建设,确保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到 2020 年,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海定陆、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制度基本建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长效保障机制初步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生态价值实现、绿色发展成果共享的生态经济模式初具雏形,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绿色、环保、

 节约的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 98%以上,细颗粒物(PM 2.5 )年均浓度不高于 18 微克/立方米并力争进一步下降;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主要河流湖库水质优良率在 95%以上,近岸海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率在98%以上;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水土流失率控制在 5%以内,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62%以上,守住 909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湿地面积不低于 480 万亩,海南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6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015 年下降 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5 年下降 12%,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 50%以上。

 到 2025 年,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到 2035 年,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海南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靓丽名片。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1.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制度和政策,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完善《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 2015-2030)》和各市县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规划调整硬约束机制,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划定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和围填海控制线,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到 2020 年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海南岛陆域总面积不少于 27.3%,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海南岛近岸海域总面积不少于 35.1%。科学规划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工业企业选址,及时划定调整声环境功能区,从规划层面预防和控制噪声污染。建立常态化、实时化规划督查机制,运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对规划实施进行监测预警和监督考核,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

 2.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在保护原生生态前提下,打造一批体现海南特色热带风情的绿色精品城镇。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和城市设计,合理控制建筑体量、高度和规模,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风貌。在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中,坚持造价服从生态,形成绿色基础设施体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计划,妥善解决城镇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雨水收集利用、供水安全、污水处理、河湖治理等问题。在海口、三亚重点城区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垃圾分类处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新型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应用。

 3.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海南百镇千村”为抓手,扎实有效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完善村镇规划编制机制,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强化村庄国土空间管控,按“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保护好村庄特色风貌和历史文脉。加强村庄规划管理,使建筑、道路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和谐相融。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补齐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农村河湖水系系统治理保护短板。到 2020 年“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4.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实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组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统一管理机构。整合重组海洋自然保护地。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理顺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

 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2019 年年底前完成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修编,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2020 年年底前完成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等工作。逐步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智能化的自然保护地监测和预警体系。

 (二)推动形成陆海统筹保护发展新格局 1.加强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加强海岸带保护,2019年年底前编制完成海南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规划,实施海岸带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推动形成海岸带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制度,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到 2020 年全省海岛保持现有砂质岸线长度不变。严控无居民海岛自然岸线开发利用。2020 年年底前编制完成海南省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恢复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加大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力度,加强海洋类型各类保护地建设和规范管理。在三沙市开展岛礁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岛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2.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清查所有入海(河)排污口,实行清单管理,强化对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和重点排污口的监测。完善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和溯源追究制度,在海口市开展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2019 年制定海南省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构建海洋生态灾害和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建立海湾保护责任体系。出台海南省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在全省各主要港口全面建立和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港口所在地政府统筹规划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着力加强船舶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转运处置能力建设,确保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与城市转运、处置设施的有效衔接,强化船舶、港口和海水养殖等海上污染源防控。加快建立“海上环卫”制度,有效治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

 3.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调查研究海南省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状况以及增汇的路径和潜力,在部分区域开展不同类型的碳汇试点。保护修复现有的蓝碳生态系统。结合海洋生态牧场建设,试点研究生态渔业的固碳机制和增汇模式。开展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依法合规探索设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

 (三)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机制 1.持续保持优良空气质量。科学合理控制全省机动车保有量,开展柴油车污染专项整治,加快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采用稀薄燃烧技术或“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港口新增和更换的作业机械、车辆主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鼓励淘汰高排放老旧运输船舶,加强渔业船舶环保监管。船舶进入沿海控制区海南水域应严格执行相关船舶排放控制要求。大力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降低岸电使用成本。鼓励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舶发展。沿海港口新增、更换拖船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建立完善城市(镇)扬尘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机制。加强餐饮油烟、烟花爆竹燃放等面源污染防控,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土法熏烤槟榔。实施跨省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构建区域重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会商机制。对标世界领先水平,研究制定环境空气质量分阶段逐步提升计划。

 2.完善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出台海南省河长制湖长制规定,完善配套机制,加强围垦河湖、非法采砂、河道垃圾和固体废物堆放、乱占滥用岸线等专项整治,严格河湖执法。加强南渡江、松涛水库等水质优良河流湖库的保护,严格规范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建立重点治理水体信息公开制度、对水质未达标或严重下降地方政府负责人约谈制度。加强河湖水域岸线保护与生态修复,科学规划、严格管控滩涂和近海养殖,推行减船转产和近海捕捞限额管理,推动渔业生产由近岸向外海转移、由粗放型向生态型转变。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完善海岛型水利设施网络,为海南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在重点岛礁、沿海缺水城镇建设海水淡化工程。全面禁止新建小水电项目,对现有小水电有序实施生态化改造或关停退出,保护修复河流水生态。严控地下水、地热温泉开采。

 3.健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建立海南省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分类清单,强化用途管制,严格防控农产品超标风险。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完善部门间污染地块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联动监管,严格用地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生态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供地管理。全面实行规模养殖场划分管理,依法关闭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做好搬迁或转产工作,鼓励养殖废弃物集中资源化利用。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实施化肥和农药减施行动。

 4.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天然林保护、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实施林长制,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主体、责任、内容和经费保障。按照生态区位重要程度和商品林类型分类施策,严格保护天然林、生态公益林,封禁保护原始森林群落,鼓励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试点,探索通过租赁、置换、地役权合同等方式规范流转集体土地和经济林,逐步恢复和扩大热带雨林等自然生态空间。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海南黄花梨、土沉香、坡垒等乡土珍稀树种木材储备基地。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控,建立重要湿地监测评价预警机制。严格实施《海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开展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工程。支持海口市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原生动植物种质资源拯救保护,加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5.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统筹推进主干管网、支管网、入户管建设与驳接,治理河湖海水倒灌、管网错接混接,因地制宜实施老旧城区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着力解决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和系统效能不高问题。到2020 年全省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 85%以上,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按照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运营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对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建制镇全面建立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篇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抓手,是实践环保为民惠民的生动体现,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为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指标(试行)的通知>》、《关于开展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评选工作的通知》、省环保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市、区)管理规程和指标的通知》和《AA 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11~2020)》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经济生态化、生态自然化、意识文明化和制度绿色化“四化”为核心,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紧紧抓住实现产业绿色转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体制机制等重点任务,努力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三大关系”,促进 AA 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工作目标以天蓝水净、低碳清洁、和谐宜居、创新引领为目标,突出低碳 AA、宜居 AA、创新 AA 三大特色,将我区打造为国家产城融合的生态文明宜居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绿色增长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最终成为产业与人居融合的典范、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样板。2018 年,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准,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9 年,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准,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实施步骤(一)启动阶段(2018 年 3 月底前)编制 AA 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报请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成立 AA 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区动员大会,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落实各镇、街道和区各有关单位工作职责。各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二)规划实施阶段(2019 年 12 月底前)按照 AA 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全面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考核验收标准,确保省级、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分别在 2018 年、2019 年创建成功。(三)申报验收阶段1.报请省环保厅进行技术评估、考核验收(2018 年 10 月~2018 年 12 月)。2.报请国家环保部进行技术评估、考核验收(2019 年 10 月~2019 年 12 月)。四、任务分解(一)完善生态制度与保障机制1.制定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牵头编制 AA 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后,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颁布实施,并于1个月内将规划报送省环保厅和国家环保部备案。召开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制定并印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镇、街道和各相关单位任务,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责任单位:2.健全规范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制定 AA 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党政实绩考核范围,通过强化考核,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到 2018 年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20%。(责任单位:,配合单位:

 3.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定期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核算主要自然资源实物量账户并公布核算结果。(责任单位:,配合单位:4.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责任单位:,配合单位:5.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在“四责联审”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结果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等为依据,明确对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的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区分情节轻重,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责任单位:,配合单位:6.全面推行河长制。成立 AA 区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全面落实区级及以上河道河长制工作职责。(责任单位:7.完善固定源排污管理体系。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等“一证式”固定源排污管理体系,确保固定源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进度达到国家和省相关要求。(责任单位:8.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信息公开目录,充分发挥各大主流媒体作用,及时向社会公开建设项目环境许可、环境质量、违法排污、行业整治、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等信息,不断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广大公众及时全面了解环保部门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和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公开率达 100%。(责任单位:,配合单位:(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大力实施控煤工程,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强工业企业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城区工业布局,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全面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的升级改造。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到 2019 年,所有加油站改用国Ⅴ油品。加强城市面源污染防控,防治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严控工业堆场扬尘。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防控秸秆焚烧污染。推进二次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 SO 2 、NH 3 、VOCs 控制措施。强化大气环境监管,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加强大气区域联防联控,确保优良天数比例、重污染天数比例达到省考核年度要求。(责任单位:,配合单位:2.全面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重点断面整治。完成城市及农村河道黑臭水体整治任务。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推进农村污染防治,优化畜禽养殖业布局,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控制种植业污染,农药施用量较2016年实现零增长。全区水环境质量达到省考核年度要求。(责任单位:3.逐年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开展 AA 区湿地生态系统状况调查和评估,对湿地资源进行针对性保护。深化生态绿城建设,着力完善城市绿色网络,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公园绿地空间,提升绿地服务功能,加强屋顶绿化建设。到2018 年底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60,逐年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责任单位:4.提高森林覆盖率水平。深入推进绿色 AA 建设,大幅度提高绿色生态空间总量。重点加强 S122 省道、京沪高铁等城镇生态环境敏感区的隔离缓冲林带建设,完善城镇道路两侧,新孟河、德胜河等河道两侧的绿化建设,对居民小区、市民广场、交叉口节点等地区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形成以主干路、主河道为骨架,支路、支流为补充,城市绿地为斑块的生态保护网。到 2018 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18%。(责任单位:5.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积极保护列入国家、省级重点保护名录中的野生动植物。强化长江重点水生生物和特有鱼类保护,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加强洄游鱼类

 种群保护,提高天然鱼类种群规模,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管理。确保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责任单位:6.安全处置危险废物。推进重点行业结构减排,严格危废项目环境准入,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力度,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机制,加强执法监管队伍建设。完成光大升达固废处置(AA)有限公司、北控安耐得环保科技发展 AA 有限公司等企业固体废物处置项目建设,到 2018 年底前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 100%。(责任单位:7.建立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估、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开展原常隆地块环境风险管控工程,建立空气、土壤、地下水与地表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2018 年,建立健全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责任单位:8.无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对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对全区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按要求纳入全省统一监管数据库。对较大及以上等级重点环境风险企业,从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识别、突发环境事件隐患、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环境应急防控措施、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环境应急演练、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等八个方面开展查改工作。(责任单位:(三)优化生态空间格局1.严格保护生态红线。按照分级分类管控要求,加强保护长江魏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小河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江(AA 市区)重要湿地、新孟河(AA 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新龙生态公益林、小黄山生态公益林等 6 个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严禁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提升生态红线管控水平。加大现有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力度,开展生态红线保护区环境整治与生态功能提升工程。(责任单位:2.严守耕地红线。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特殊保护,守住耕地红线。(责任单位:3.提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在划定 AA 区生态基本控制线的基础上,实施沿江生态安全带建设、小黄山生态建设、新龙生态林二期、澡港河河道两侧环

 境整治、新孟河生态绿廊建设、大运河生态廊道建设、生态公园绿地等工程,使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6%。(责任单位:4.完善空间规划编制。按照上位发展战略和规划要求,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土资源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要求,衔接 AA 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善 AA 区全域城乡统筹规划,深化多规融合。(责任单位:(四)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1.降低区域能耗。持续推进化工、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绩效评估,评估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取得的效益及清洁生产水平;严格环境准入,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推动绿色制造、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再制造等产业发展,完善 AA 区绿色循环型产业链。到 2018 年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37 吨标煤/万元,2019年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36吨标煤/万元,且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责任单位:2.提高区域用水效率。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淘汰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积极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年度目标,推广节水型器具的使用,维护城市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推广再生水利用及节水型农田灌溉技术。试点推进鱼塘立体种养模式,探索林下经济等高效复合经营模式,种地养地结合,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打造环水有机农业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到2018 年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50 立方米/万元,且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责任单位: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实施改造升级,聚焦“两特三新”产业定位,全力打造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两大特色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依托现有的光伏产业园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区、空港产业园等建设完善产业链。建设高端第三产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扩大消费性服务业规模,完善民生性服务业功能和环境服务业。到 2018 年底确保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80 万元/亩。2019 年底前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建设等

 一批增效工程。(责任单位:4.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建设全区农业秸秆、畜禽粪便收运体系。依托现有农业企业或新建集“农业秸秆、畜禽粪便、废水”收集、生物有机肥生产于一体的高水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孵化基地,推进种植业清洁生产工程。到 2018 年底秸秆综合利用率≥96%,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7%。(责任单位:5.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区域内工业企业的监管,规划工业固废集中资源化处置示范中心,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的统一收运和分类资源化,进一步提高现有设施的处置水平。加快推进包装物回收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再生利用等工作。到 2018 年底全区实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 100%(责任单位:,配合单位:(五)改善人居生态生活环境1.确保村镇饮用水源地水质卫生合格率 100%。继续加强饮用水源地建设监督管理,建设饮用水源保护隔离围网、生态防护林、标识标牌,实现规范化管理,确保全区饮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监测能力建设,提升饮用水源污染风险应急能力。(责任单位:2.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建设市、区级污水厂配套管网、提升泵站以及农村污水管网。加快新区江边污水处理厂、中再生污水处理厂、西源污水处理厂的评估和改造,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全面开展城镇建成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现状排查,积极推进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 2018 年底城镇污水处理率达 100%。(责任单位: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转运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垃圾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全面优化全区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到 2018 年底 AA 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维持 100%。(责任单位:4.继续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工程。进一步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新建、改造工作,大力推广农村一建三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保持在 100%。(责任单位:

 5.扎实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整治力度。到 2018 年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达 100%。(责任单位:,配合单位:6.大力推广城镇绿色建筑。探索适用于全区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措施,继续推进示范区建设,...

篇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p>

 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2021-2030 年)

  前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 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等作为重要部 署,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 丽中国指明方向。

 XX省XX市XX区西倚太行山,北临滹沱河,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厚,是“省会西花园”、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排头兵、晋冀交通“咽喉”。党的十七大以来,XX区委、区政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 持续去产能、调结构,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居环境治理,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了由资源依赖型、环境污染型向创新驱动型、绿色生态型转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绿水

 2

 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XX路径。在此基础上,XX区委区政府顺势而为,印发《XX市XX区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国 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任务。

 根据区政府工作安排,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牵头编制了《XX省XX市XX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 年)》,对规划期内XX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聚焦完善生态制度 体系、提升生态安全水平、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 推广生态生活方式、繁荣生态文化等重点领域,确保党中央国务院、XX省和XX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部署精准落地,推动XX区走稳走好走实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工作先行经验,为全省和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XX样板”。

 《规划》范围为XX区行政区域,总面积共计 613.96km 2 。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限为 2021-2030 年,分为重点 攻坚期 2021-2025 年、巩固提升期 2026-2030 年。

 3

  目 录 第一章 创建基础与形势分析 .............................................................. 1 第一节 创建基础 ........................................... 1 1、 区位独特,交通便捷畅达 ............................ 1 2、 山水行胜,生态优势突出 ............................ 1 3、 古邑古韵,文化底蕴深厚 ............................ 1 4、 减污降碳,环境改善显著 ............................ 2 5、 绿色转型,生态底色常青 ............................ 2 6、 高位统筹,创建机制健全 ............................ 3 第二节 存在问题 ........................................... 3 1、 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有待优化 .................... 3 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 3 3、 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有待健全 .................... 4 4、 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 4 5、 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 5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 5 1、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机遇 .............................. 5 2、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 .............................. 6 第二章 规划总则 ...............................................................................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8 第二节 规划原则 .......................................... 8 第三节 规划范围 .......................................... 9 第四节 规划期限 .......................................... 9 第五节 规划目标 .......................................... 9 第五节 规划指标 .......................................... 11

 4

 第三章 重点任务 ............................................................................. 15 第一节 健全生态制度,建设创新试验区 ...................... 15 1、构建更严明的环境责任体系 ........................... 15 2、塑造更高效的市场治理体系 ........................... 15 3、建立更完善的监管制度体系 ........................... 16 4、完善最严格的执法监管体系 ........................... 18 5、健全全要素的环境监测体系 ........................... 18 6、推进多领域的共建共享机制 ........................... 19 第二节 持续提升环境,争当改善样板区 ...................... 20 1、 打造应对气候变化XX实践 ........................... 20 2、 加快建设古运河等美丽河湖 ......................... 22 3、 深化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 ......................... 23 4、 加强“三地”土壤污染防治 ........................... 26 5、 高标准建设省会“无废城市” ................................................... 27 6、 加强山水田园生态保护修复 ......................... 28 7、 有效防范信息产业环境风险 ......................... 30 第三节 筑牢生态屏障,维育省会西花园 ...................... 32 1、筑牢“北水西山、一体两翼”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 32 2、厚植“三带四区、一网络多节点”生态安全格局 ........... 32 3、优化“一核、两城、两片区”生活空间布局 ............... 33 4、构建“三横、五纵、多水面”水城共融体系 ............... 34 第四节 激活绿色动能,建设智造新高地 ...................... 35 1、 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 35 2、 打造“绿色XX”产业品牌 ............................. 36 3、 持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37 4、 强化产业循环化、清洁生产 ......................... 38

 5

 第五节 改善人居环境,打造都市副中心 ...................... 39 1、营造“绿色城乡”新格局 ............................. 39 2、健全绿色公共交通网络 ............................... 40 3、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 42 4、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43 5、着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 ............................... 44 6、鼓励公众绿色生活方式 ............................... 45 第六节 挖掘生态理念,培育文化引领区 ...................... 46 1、夯实生态文化建设基础 ............................... 46 2、搞活生态文化宣传教育 ............................... 47 3、强化生态文化建设示范 ............................... 48 第四章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 51 第一节 重点工程 ......................................... 51 第二节 效益分析 ......................................... 51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55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 ....................... 55 第二节 严格规划实施,加强监督管理 ....................... 55 第三节 健全投融资机制,强化科技支撑 ..................... 56 第四节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 ....................... 57 附表 ................................................................................................. 58

 1

 第一章 创建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 创建基础 1、 区位独特,交通便捷畅达 XX区是国家重点开发区,位于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区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被划入燕山—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是省会的绿色屏障和西花园。地处晋、冀交通咽喉,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比不上获鹿旱码头”之称,与省会XX“1 刻钟通勤圈”,与京津“1 小时交通圈”,是环渤海地区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2、 山水行胜,生态优势突出 XX“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系统完善,生态资源丰富。西侧紧邻太行山山脉,有着天然的山体资源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北侧紧靠黄壁庄水库与滹沱河,五河五渠三湖一库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农田呈南北两片集中分布格局;坚持“绿色城乡”发展方向,西山森林公园、十里花廊、龙泉湖湿地等城市公园相继建成,与滹沱河、抱犊寨、西山、封龙山四大风景区交相辉映,“一鹿走来、泉是风景”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XX的一张靓丽名片。

 3、 古邑古韵,文化底蕴深厚 XX为冀之古邑、千年古韵,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特别是汉文化底蕴深厚。保留有水峪、梁庄、谷家峪、北薛庄、山后张庄、封庄等十多处古村落,并有丝弦、

 2

 武秧歌、斗火龙、缸炉烧饼等几十项艺术和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隅鼎鑫依托转型发展,深入挖掘和宣传生态文化,建起全国第一家水泥博物馆、环保科普馆和新中国红色教育摇篮陈列馆。

 4、 减污降碳,环境改善显著 在XX市率先实现农村“双代”全覆盖,农村散煤、“散乱污”企业保持动态清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水系连通、全域绿化、美丽乡村建设、废弃矿山修复工程全面展开,引江水置换工程全市领先,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截至 2021 年,全区优良天数达到 240 天,退出全省“后六十”;金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83km 2 ,林草覆盖率提高到 35.3%,村庄绿化率 达到了

 30% 以上, 98

 个村达到省级美丽乡村标准,十里花廊、 山前大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龙泉湖垃圾整治生态修复 工程荣获“XX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5、 绿色转型,生态底色常青 围绕“一区、三平台、四产业、多集群”的发展路径,XX构建了休闲服务和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智能制造“1+3”现代产业,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多集群产业格局。“十三五” 期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300 亿元,全域矿粉企业“清零”,单位GDP 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逐年降低,智慧城市项目入选全国数字化应用与转型典型案例,先后获评XX省创新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双试点”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

 3

 范基地。

 6、 高位统筹,创建机制健全 XX区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工作列入乡镇党委政府实绩考核中,并结合乡镇功能定 位制定差异化考核指标,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高位统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 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区 委办制定印发创建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分工, 确保压力层层传递、责任逐级压实。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 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有待优化 一是 城镇空间破碎化较为严重。当前,XX区国土开发

 强度达 27.64%,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图中破碎化图斑个数占比68.86%,大部分为零散的工业用地(占比近 80%),且现状 可用建设空间中破碎不可用空间图斑面积达 238.81 公顷。二 是 农业用地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全区现存耕地总面积、永久基

 本农田面积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外长期稳定耕地划入补足工作。

 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一是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环境空气质量与

 周边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受“背风坡”的地形影响,空气流动缓慢,易受周边地区污染物累计沉降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逐

 4

 步由生产型逐步转为生活型。

 二是 三水“统筹”工作仍需加强。

 当前地下水水位虽有回升,但与历史最好水平仍有差距;受季节性降水影响,河流生态流量不足。三是危废存在超期贮存问题,将来随着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落户XX,危废转运与处理设施建设亟需加强。四是受境内频繁的城市建设和生产活 动影响,近年来XX区水土流失轻度侵蚀面积呈现缓慢增加的

 态势。

 3、 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有待健全 一是 生态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山前特色农业仍需进一

 步培育,产业链延伸不足,以农家乐、采摘园等业态为主的等旅游业和服务业尚处于起步状态,需要加大培育尽快进入发展成熟期;特色旅游服务体系尚未成熟,部分旅游产品仍以观光

 为主,高品质休闲空间和旅游产品不足。

 二是 资源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传统行业耗能压力仍然存在,煤炭消耗量仍是能耗主要来源之一;农业用水量占比较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尚未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定的 4...

篇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16.NO.5.ISSN1672-9064CN35-1272/TKISSN1672-9064CN35-1272/TK2016-06-27 中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区(福建)实施方案》。指出设立系统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目的是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就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价等重大改革任务开展试验。福建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饲用酶制剂 [ 10-12 ] 。

 石家庄华曙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即采用无害化处理后的土霉素菌渣生产饲料添加剂 [ 13 ] 。综上所述,抗生素菌渣残留微量的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存在是影响其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关键制约因素,探讨抗生素及其降解产物的脱毒工艺是解决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问题中的关键。

 基于各类抗生素菌渣的特性,在处理抗生素菌渣时为达到安全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效果和目的,现归纳其技术工艺见图 1 。( 1 )生物脱毒。抗生素菌渣属于“危废”,如何将菌渣药物残留彻底消化、降解?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菌渣脱毒,重点需要研发出更多适合各类抗生素菌渣的抗生素降解菌群。如果对菌渣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饲料或者饲料添加剂的卫生安全指标,这样抗生素菌渣里的高蛋白营养物质就会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无菌条件下,以抗生素菌渣为底物、通过化学手段和接种选择性混合菌群及复合酶制剂固态发酵将 “危废”变性成为生物质小分子,如可溶性蛋白、氨基酸类和多糖类等环境友好品种,以革除菌渣中抗生素残留。( 2 )检测底物。

 经生物脱毒处理的菌渣,进行固液分离,得到蛋白提取液, 通过化学仪器分析检测提取液中残抗、蛋白、COD 、多糖、还原糖、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目前抗生素菌渣中残留效价的检测方法有微生物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气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等。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 [ 14 ] 。因此可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抗生素菌渣中效价残留进行测定。( 3 )毒理试验。

 发酵完的终端产品经检测达到饲料或者饲料添加剂的卫生安全指标,半成品(饲料添加剂)通过复配形成自制饲料用于开展毒理实验,每个受试物的实验时间为3 个月,开展急性毒性实验以及亚急性毒性实验两个阶段的抗生素菌渣的毒性实验。( 4 )动物实验。

 饲料成品用于小试拟选取预产期前 15d的约克夏、长白猪共 10 头,编号 1~10 号,分成 2组,1~5 号为试验组, 6~10 号为对照组,每天将饲料成品按一定比例与普通饲料混合饲养母猪,直至产仔时停用,在相同的条件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观察 1 个月,记录产仔数、发病时间、发病率、死亡率、成活率。

 中试拟选取预产期前 15d 的约克夏、长白猪共 100 头,具体实施方案与小试类似。( 5 )产品认定。

 抗生素菌渣饲料化是解决大宗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测定饲料的主要成分和含量,邀请专业机构鉴定自制饲料符合家畜、家禽用配合饲料国家标准。4 结论抗生素菌渣是一种“危废”,因此对其合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大经济和社会价值。要将菌渣饲料化,首先要保证菌渣无害化,安全性尤为重要。

 通过化学手段和接种选择性混合菌群及复合酶制剂固态发酵将“危废”中的生物质大分子变性成为结构更小的物质以革除菌渣中抗生素残留,再将“安全菌渣”加工复配成饲料,解决目前抗生素菌渣饲料化利用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在帮助药企处理“危废”的同时,还能提高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技术工艺可为制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借鉴。参考文献1 刘勇钢,韩继红,蒋翠岚 . 抗生素菌渣处理新技术进展 . 煤炭与化工,2015 , 38 ( 2 )2 陈立文,方森海,王明慈 . 抗生素发酵废菌渣的无害化及资源再利用研究进展 .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 31 ( 5 )3 王璞,刘惠玲,王冰,等 . 青霉素菌渣资源化为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研究 . 环境保护科学, 2015 , 41 ( 1 )4 贡丽鹏,郭斌,任爱玲,等 . 抗生素菌渣理化特性 .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2 , 33 ( 2 )5 李再兴,田宝阔,左剑恶,等 . 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进展 . 环境工程,2012 , 30 ( 2 )6 王冰 . 青霉素菌渣制取饲料酵母与酵母膏的工艺研究 .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0137 赵卫凤,鲍晓磊,张媛,等 . 河北省发酵类抗生素菌渣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 41 ( 31 )8 马玉龙,张作义,刘宁普,等 . 泰乐菌素菌渣酶制剂对肉鸡饲喂效果的研究 . 中国饲料, 2011 ( 3 )9 阮南,黄莉静,徐萌 . 青霉菌渣固态发酵法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应用研究 . 河北工业科技, 2006 , 23 ( 2 )10 刘宁普 . 利用泰乐菌素废弃菌渣生产饲用酶制剂和蛋白饲料关键技术研究 . 宁夏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院, 200911 马玉龙,刘宁普,张作义,等 . 利用泰乐菌素菌渣生产复合酶制剂及效果研究 . 环境科学技术, 2011 , 34 ( 10 )12 马志强,马玉龙,谢丽,等 . 利用四环素菌渣生产复合饲用酶制剂的研究 .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 39 ( 14 )13 周保华,高勤,王洪华,等 . 青霉素、土霉素菌渣研究利用现状及特性分析 . 河北工业科技, 2011 , 28 ( 5 )14 苑丽梅 . 头孢菌渣中残留效价检测方法及菌渣资源化可行性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014图 1 抗生素菌渣饲料化工艺技术研 究 与 探 讨26

篇六: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dash; 2 —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 3 —目 录前 言........................................................................................................7第一章 开启美丽福建建设新征程......................................................8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8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13第三节 向着美丽福建奋勇前进................................................15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17第一节 指导思想.........................................................................17第二节 基本原则.........................................................................18第三节 主要目标.........................................................................19第三章 协同减污降碳,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22第一节 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22第二节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3第三节 建设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24第四节 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25第五节 统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27

 — 4 —第四章 坚持生态兴城,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城市...........................29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29第二节 守护城市蓝天白云........................................................31第三节 打造城市生态水系........................................................34第四节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35第五节 保障城市环境安全........................................................36第五章 守护乡村生态,打造山水田园美丽乡村...........................38第一节 全面推进绿盈乡村建设................................................38第二节 保障耕地土壤质量安全................................................40第三节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41第四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42第五节 推动生态利民惠民富民................................................44第六章 实施三水统筹,建设千里画廊美丽河湖...........................46第一节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46第二节 深化水环境污染治理....................................................47第三节 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49第四节 开展美丽河湖示范建设................................................51第五节 协同地下水污染防治....................................................52第七章 加强陆海统筹,打造水清滩净美丽海湾...........................54

 — 5 —第一节 推进陆海污染协同治理................................................54第二节 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56第三节 深化重点海湾综合治理................................................58第四节 完善陆海统筹治理制度................................................60第八章 推动转型升级,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园区...........................62第一节 科学调整优化园区布局................................................62第二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3第三节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63第四节 提升园区智慧化管理水平........................................... 65第九章 强化风险防控,牢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67第一节 全面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67第二节 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69第三节 推进重金属及尾矿污染综合整治...............................70第四节 重视新污染物治理........................................................72第五节 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73第十章 推动区域合作,打造生态海丝建设样板...........................75第一节 高质量推进生态海丝核心区建设...............................75第二节 探索两岸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新路...............................76第三节 协同闽东北闽西南生态环境保护...............................77

 — 6 —第十一章 推进智慧监管,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79第一节 推进生态环境管理智慧转型.......................................79第二节 织密生态环境监测立体网络.......................................80第三节 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81第四节 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82第十二章 坚持创新引领,完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83第一节 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83第二节 完善生态环境法规政策................................................85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86第四节 推进生态环保全民行动................................................87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90第一节 强化政治统领................................................................ 90第二节 加强组织实施................................................................ 90第三节 完善投入机制................................................................ 91第四节 打造环保铁军................................................................ 91第五节 开展实施评估................................................................ 92附表: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清单........93

 — 7 —

 — 8 —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起步时期,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福建省将坚定不移沿着******指引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实施生态省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深入贯彻落实******来闽考察时提出的“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先行示范区和美丽中国示范省份,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基期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

 — 9 —第一章 开启美丽福建建设新征程第一节 “ 十三五 ” 时期工作成效福建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部署推进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4 年视察福建时,为福建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宏伟蓝图;2019 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 年赋予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大使命,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十三五”时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沿着******指引的方向前进,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凸显,“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成效显著,主要目标任务均顺利完成(详见表 1)。

 — 10 —生态环境质量更优 ,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齐头并进。五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跃上 3 万亿元、4 万亿元台阶,居全国第 7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第 4 位,23 个原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2020 年,九市一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1.8 个百分点,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逐年下降至 20ug/m3 。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 97.9%,较 2015 年提升了 4.6 个百分点;小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 96.9%,较 2016 年基准年提高 21.3 个百分点;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 42 年保持全国首位,九市一区全部晋级国家森林城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22 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3 个县被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全省 60%以上行政村建成“绿盈乡村”,生态省细胞工程基础不断夯实、提档升级。绿色发展动能更足 , 产业 、 能源 、 运输结构持续优化。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编制完成“三线一单”,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有效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速推进,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差距逐渐缩小。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清洁能源装

 — 11 —机比重 55.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23.4%。建成清洁煤电供应体系,2718.6 万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占总装机容量的98.6%。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全省沿海港口海铁联运集装箱完成 7.2 万标箱。“电动福建”加快建设,城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 80%。污染防治攻坚更实 ,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实施“1+7+N”污染防治攻坚战计划。

 蓝天保卫战方面,实施大气精准治理“十百千”工程,完成“蓝天保卫战”“大气十条”目标任务,实施石化、化工、印刷、涂装、制鞋等重点行业治理减排工程 3000 余个。

 碧水保卫战方面,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组织实施 300 余条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新建改造污水管网 5000 公里以上,基本消灭劣Ⅴ类小流域、牛奶溪和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沿海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达到一级 A 排放标准。加强陆海统筹,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深化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海漂垃圾专项清理,近海水质得到改善。

 净土保卫战方面 ,高质量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分类实施管控措施。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全流程监管 135 个疑似污染地块和 25个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情况,完成长乐等 5 个县(区)的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试点,在泉港等 10 个县(市、区)开展土壤环

 — 12 —境风险防控试点。环境风险管控更严, , 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持续深化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督查、整治。2016 年以来,全省累计出动 8.5 万人次,排查企业 3.3 万家次,排查放射源使用单位 215 家。推进重点企业化工园区环境应急池以及企业、园区和重要环境敏感点的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印发省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危废年处置能力提高到 186.9 万吨,超期贮存危废削减率达 99%以上。疫情以来累计安全处置医疗废物、涉疫生活垃圾约 5.5 万吨,做到应收尽收、日产日清,未发生二次污染。探索实施核与辐射“双罚制”,率先建立辐射事故应急处置“一图一卡一册一系统”快速响应模式,建立核应急专用物资储备制度。全省未发生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生态...

篇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

  聚焦进一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2016 年福建被确定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成立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常务副组长的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多次研究部署,采取强有力措施,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提出的 38 项重点改革任务,已有 37 项形成改革成果(还有 1 项需要与机构改革工作进行衔接),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林业金融创新、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厦门垃圾分类、“一地一品”绿色发展路径等 10 多项改革举措成效突出,得到中央改革办、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有 18 项试点改革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017 年 12 月,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环保部、▌文 / 洪捷序中组部首次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我省位居第二,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一是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促进我省绿色发展导向的形成;二是构建起比较完备的生态管控格局,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和应用体系;三是稳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得到提升,绿色发展新引擎加快培育;四是逐步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抵押融资取得突破;五是优化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布局,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六是绿色惠民举措取得实效,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主要流域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个别干部群众和企业生态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二是产业层次还不高,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占比还比较高;三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还需完善;四是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小水电站影响水域环境,盗采河砂、非法使用海砂现象图为省政协副**洪捷序在厦门海沧湾调研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工程

 19 聚焦

  |

  仍然存在,林分结构不够合理,部分近海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有待深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论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部署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思想为我省进一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于伟国书记和唐登杰省长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会上,对试验区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为此建议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着力营造生态文明新风尚。进一步广泛学习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正能量,深入挖掘宣传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试验区改革探索出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故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知识进课堂、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抓好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城市绿地管护、义务植树造林、保护母亲河等主题活动;提高全民自律意识和参与度,进一步发挥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环保志愿者等作用,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等创建活动,将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纳入“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城市”创建内容。发挥生态优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调查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科学的生态资源核算方法。进一步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研究制定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整合资金,研究设立“福建省绿色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绿色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技改、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绿色金融激励措施的落地落实;加强环境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建设。提升监管能力,着力保障生态安全。结合机构改革,调整充实基层一线生态环保执法力量。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深入推进环保监管网格化建设,加强对网格员的培训,推广使用高科技手段在环保网格化监管执法中的运用;完善法院、检察、公安、环保、林业、海渔、国土、水利等单位的沟通协调、督办预警、信息共享等机制,探索构建“生态联合惩戒平台”。加强治理修复,着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小水电站综合治理,对不符合生态流量要求的抓紧进行设施改造,对不愿改造,或违法违规建设的水电站,坚决依法退出一批;加快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短板,尽快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规范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出台扶持政策,合理划定机制砂可开采区域,加快培育机制砂生产和使用市场,严厉打击盗采河砂和海砂行为;参照“河长制”,推进实施“湾长制”,加强“流域—海域”生活污水垃圾、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建立多部门联合监测、联合执法的“河海联动”监管体系;持续推进林分结构优化提升,扩大阔叶林、混交林比例,严格划定和管控茶叶、毛竹种植面积,加大珍贵乡土阔叶树造林力度,形成复合型林分结构;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逐步提高赎买价格,简化林权变更手续;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危险尾矿库专项整治、废弃矿山地质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加强海岸线、湿地的整治修复。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生态损害赔偿资金专款用于生态修复。持续探索创新,着力提升制度建设水平。结合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尽快出台《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修订《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研究制定《环境教育条例》《福建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和一次性用品、包装物使用管理办法。我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已经探索形成一批创新性强、实施效果好的改革经验和制度,建议组织力量对这些改革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及时向中央报告,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在促进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把我省建成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区。

推荐访问: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试验区 福建 实施方案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