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6篇

发布时间:2022-09-22 10:30:04 浏览数:

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6篇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 湖南学院学报第5期2019年“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途径刘晓颖(岭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广东湛江52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6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6篇

篇一: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

学院学报 第 5 期 2019 年“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途径刘晓颖(岭南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摘 要: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师范生的师德水平极大程度影响着我国未来教育的高度。当前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工作力度不够,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已出现弱化趋势。“新师范”建设下,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需由高校牵头,多方共建,形成师德培育的强大合力,贯穿师范生成长就业全过程,引导师范生通过学校教育、自我觉醒、实践锻炼等途径逐步养成高尚的师德。关键词:

 “新师范”;师范生;师德培育;途径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9)05-0072-5师德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家园情怀同处在“师德”这一语义场中,是指导教学工作朝正确方向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如果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教师就是筑梦人,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的师德水平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教育质量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民众对教师从业者期望值的不断提升,提高师范生的师德水平,培养具有道德规范和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后备军,越来越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一、师范生师德培育现状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在高考录取时分数相对较高,素质整体较好。但从现实表现来看,师范生的师德意识普遍不足,仅是为了当老师,却不知当老师为了什么、怎样当好一个老师,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中,师德培育工作也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一)高校关于师范生师德培育体系不健全对师范生开展师德教育是体现师范类院校本质属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途径,对师范生职业发展和学校育人体系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目前高校的师范生师德培育体系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制度、内容和方式上。上层建筑方面,高校目前普遍缺乏对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意识,未有关于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相关政策,更多关注点在教职工的师德培育,没有制定师范生师德培育及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工作不到位。在“新师范”建设要求下,部分高校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但只将其作为个别专业培养的普通二级教学单位,未承担起师范生师德培育的职能。关于师德的内容零散分布在“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 “教育学” “心理学”等课程中,师范生的政治站位不高,对相关法律了解较少,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身实践,且师德培育主要集中通过授课方式进行。(二)用人单位对师范生师德水平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师德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各级学校在招聘时,对师范生的学历、绩点、资质等方面均有明确要求,但未对师德做出明确规定,导致部分教师有才无德,以致教师失德失范事件的发生。正确的职业观不是短期内树立起来的,用人收稿日期:2019-05-26作者简介:刘晓颖(1990-),女,河北文安人,岭南师范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 年 10 月第19卷第5期Oct.2019Vol.19,No.5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湖南 学院学报72

 第 5 期 2019 年单位将师德培育的重点放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上,而忽视了严把入口关,这一做法降低了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加大了后期师德建设工作的难度,同时把师范生指向了只要学习好就不难找工作的误区。(三)社会上多元价值观负面冲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涌现并冲击着青年的价值选择。师范生多处在 20 岁前后这一年龄段,由于社会阅历有限、理性思辨能力不足、喜欢从众和求新等原因,极易被不良价值观影响,当前师范生的职业道德已出现弱化趋势。各类媒体和影视作品是师范生接触多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关于教师题材的影视作品相对不足,很少有歌颂师德的作品进入主流放映渠道,一些质量粗糙、价值取向偏颇的文字和视频以迎合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和心理为手段,从一定角度解释并鼓励某种自发行为,使大学生接受一些片面的甚至虚假的信息,由此逐步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动摇大学生的“三观”和信仰。例如, “穷教书匠”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嘲讽。未经过师德培育的师范生极有可能认为当老师没前途,不如当“网红”,毕业后选择“转行干赚钱的”,这既浪费了国家师范生的名额和教育资源,也不利于教师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师范生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四)家庭教育中师德培育缺失******曾谈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教育极大程度影响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但现有的家庭教育中较少涉及师德培育。部分父母引导孩子报读师范专业时,看中的是师范生好就业、福利好等优势,对孩子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做出相应规划,对目标职业所需技能和职业道德了解较少。师范生入学前未接触过师德培育教育,入学后则需要花较长时间培养职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不利于打牢专业基础。二、 “新师范”概念的提出2018 年 2 月,广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了十大重要举措和三大保障措施,明确到 2020 年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广东新模式。“新师范”建设是广东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当前广东教师教育改革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新师范”建设重视师德的培养,将“实施师德养成教育工程”放到十大重要举措的第二位。以“新师范”为引领,全面深化广东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德培育则是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新师范”建设应当建立在“立德树人”的语境下,注重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引导师范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三、 “新师范”背景下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的意义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不论是在大学期间还是入职以后都在大学生群体中和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另外,师德的养成对教师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理想与信念具有深化作用 [2] 。(一)帮助师范生树立职业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动力《资治通鉴》有云: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贵在以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塑造人,而非仅仅教授知识。师范生提早树立职业理想信念,不仅是成为“人师”的必要步骤,也是扎实掌握职业技能的内在动力。只有树立了正确职业理想信念的师范生,才会在大学阶段脚踏实地、奋发向上,才会在传道授业中不断自我提升,形成对学生的良性影响。据调查,相当部分师范生在选择师范专业的时候,不是出于对教师岗位的向往,而是基于对良好工作环境、较好福利和寒暑假的向往,甚至是在父母干预的情况下选择了师范专业,缺乏正确的职业理想信念,入学后,缺少学习动力,对知识的把握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毕业后无法真正投身教育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优秀教师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知识储备是一个漫长、有连续性的过程,缺乏学习动力直接导致无法扎实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动摇教师的立身之本。因而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信念,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师范生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服务基层的教育情怀,平衡教育资源《方案》提出,支持部分院校面向所在区域培刘晓颖:

 “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途径73

 湖南 学院学报 第 5 期 2019 年养义务阶段学校教师,这是高校参加教育扶贫的新途径。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要求享受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3] 。按《方案》要求,这一部分义务阶段学校教师将面向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就业。为防止师范生毕业后不愿到基层就业,违背人才培养初衷,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增强师范生的感恩意识以及对乡镇教育的使命感,引导师范生树立服务基层的教育情怀,减轻城市就业压力的同时平衡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长得高”。(三)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师范生师德培育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教育的整体改革发展相一致。2012 年 8 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2013 年 9 月,《关于建立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创新师德教育。2018 年初,《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突出师德”作为改革原则之一,指出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随后,教育部又将 2018 年教师节主题定为“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师德一词多次出现,充分说明了师德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代选择性。(四)符合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的优良传统,但近年来个别教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等失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有悖师德的个体事件引发了较广舆论,也引发了公众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质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 。为实现《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维护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障教师队伍具备肩负时代重任的素养,使广大民众继续尊师重道,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师范生队伍,我们急需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四、 “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的途径探究师德是教师工作的指明灯,但师德对于师范生而言不是与生俱来的。******表示,好老师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需由高校牵头,多方共建,形成师德培育的强大合力,贯穿师范生成长就业全过程,引导师范生通过学校教育、自我觉醒、实践锻炼等途径逐步养成高尚的师德。(一)高校应完善师范生师德培育机制师范生在大学学习的阶段,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的状态,容易受到正面或负面价值观的影响,且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都比较强。因此,高校背负培育师德、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价值观的主要责任,落实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环节。第一,在制度上,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师德培育工作,不断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并根据校情出台师德培育及管理办法等,加强对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的统筹管理,从宏观上把握师德培育的方向。其次,设立师德培育小组,抽选二级学院德才兼备、教龄较长的教师负责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培育成果评定等工作,并担任师范生师德培育导师。再次,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制度,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师德培育助理导师,形成对师范生日常表现和师德培育系列活动参与情况的客观、动态评价,毕业后放入档案。此外,继续完善教师教育学院的职能,从统筹学校教师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扩大到统筹学校师范生队伍建设,以培养高校教师的标准要求师范生。第二,在内容上,首先,高校应带领师范生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师范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明确自身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其次,增设相关课程,落实法律法规教育,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专题学习,促使师范生深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法律素养和依法执教意识。最后,在就业指导课上,着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重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促进师范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实践者,切实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同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引导师范生应用心理学知识正确应对工作、生活方面压力,增设家国情怀教育环节,内化和提升师范生师德认同。第三,在方式上,高校应创新师德培育的方式方法,使师德培育的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影响师范生。首先,高校可以以教育实习、社会实践为载体,74

 第 5 期 2019 年为师范生提供具体化的体验路径,激发师范生教育成就感与幸福感,拓宽师德培育平台。其次,开设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师德养成等专题讲座、教师教育文化节等活动,毕业前组织师范生进行离校入职宣誓并签署师德师风承诺书,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高校应拓展宣传渠道,形成师德培育氛围。发掘校内教师、师范生师德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广泛宣传,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师德学习氛围。例如,在校园广播中,去娱乐化,定期播出先进教师事迹,诵读师德征文比赛获奖作品,弘扬高尚师德;在校园宣传橱窗中张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师行业相关法律的细致图解,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站位和言行规范性;借助校园文化景观石雕、植被等传播和培育师德,潜移默化影响师范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举止,促进师德升华。(二)用人单位联合高校实现师德培育终身化师德不是一项技能,不具有终身稳定性,师德培育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单靠高校短期培养无法实现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稳步提升,需要用人单位和高校的密切配合。用人单位是师范生长期成长和服务社会的沃土,也是检验高校培养成果的平台,有责任规范用人标准,...

篇二: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

21 年第 9 期

 青年参与课题山西青年Shanxi Youth 08 山西青年新时代高校英语师范生师德养成问题探析基金项目:

 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S202010167062),指导教师:刘丹凤。作者简介:

 张艺莹,女,辽宁鞍山人,汉族,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主要从事中学英语教法研究;赵淑妍,女,辽宁鞍山人,汉族,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主要从事学科英语教学研究;张欣雨,女,辽宁铁岭人,汉族,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主要从事学科英语教学研究;李晨,女,辽宁沈阳人,汉族,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主要从事学科英语教学研究;周晗玥,女,辽宁抚顺人,汉族,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主要从事学科英语教学研究。张艺莹 赵淑妍 张欣雨 李 晨 周晗玥(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和修养水平,将有力促进师范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高校英语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英语师范生在师德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师范生对于师德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师德培养的路径还不够清晰,英语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机制还不完善。鉴于此,高校应重视英语师范生在师德养成中的主体地位,探究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新时代高校英语师范生师德素养质量。关键词:

 师德养成;英语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化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不仅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学关系紧张和消极教学氛围的出现,同时还可能引发家校关系对立,进而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当前对师德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职教师,涉及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为师不廉甚至体罚学生等有违师德的行为。然而,现阶段对教育“后备军”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师范生有着特殊的双重身份,他们是学生,又是“准教师”,如何建立更加适合师范生且务实、高效的师德教育及养成体系,成为新时代师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研究重点。一、新时代高校英语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师德”一般指教师职业道德,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需要积极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包括与其教育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行为品质,是对教育工作者内在和外在的整体规约和综合要求。(一)英语师范生的师德素养是新时代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师范生承载着未来教书育人的重任,应树立起良好的职业规范意识和职业认同心理,进而建立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的清晰目标,并始终坚定职业理想与从教信念。在高校中加强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有助于深化价值观的塑造,增强师范生核心素养与创新研究能力,可以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综合实践水平。教师的职业内涵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对“师者”为人师表的职业期待。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强健精神之前,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传,也要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传,所以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能够担负教书育人的职责。(二)英语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考量和优化设计,将师德教育细致融合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是深化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一条切实路径。具体而论,应推行师德教育课程化,提升师德教育的整体效能。课程学习是师范生学习的主渠道,学生从具体课程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并加以深入理解和正确领悟,同时内化为对外在事物的判定准绳,并作为其行为的规范。作为新时代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师德养成教育课程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把握******对建设师风师德提出的“四个统一”要求,增强师范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强化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此外,要引导师范生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业务能力的关系,能力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要一如既往对师范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进行严格要求。(三)英语师范生的育人能力对新时代社会道德建设有积极作用《礼记》有云:“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师德建设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应该把师德建设提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师范生作为预备教师,应自觉坚持教书和育人的辩证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辩证统一。要想提升育人能力,则必定要加强师万方数据

 2021 年第 9 期

 青年参与课题山西青年Shanxi Youth 09 2021.9范生的师德教育,这培养新时代师范人才的重中之重,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可见,教师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二者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育人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能够教好书、育好人,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全程引领。[1] 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理念下,英语师范生形成丰富的知识积累、端正的教学态度以及勤勉的敬业精神,实现新时代高校英语师范生师德养成,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新时代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对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状况实施问卷调查,调查目的旨在深入了解我院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状况情况,探寻有效提升高校英语师范生师德意识的方法途径,以及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师范生师德养成有效路径。通过本次调查,尽力建立完善的高校英语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机制,并为新时代高校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提供重要保障。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和信念形成、日常学习生活中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以及教育实践中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升华等项。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外国语学院 2018 级英语师范生,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共 99 人,其中女生 94 人、男生 5 人,且高考第一志愿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占 89.9%。调查发现,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基本看法是:78.79% 的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是光荣的,从事教师职业幸福感强;70.71% 的学生认为教师职业稳定且收入高,还有固定寒暑假;51.52% 的学生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和爱戴。具体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下:首先,对于“您认为成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其调查结果是:100% 的学生选择扎实的专业知识;97.98%选择良好的职业道德,94.95% 选择高超的教学技能。对于“您在师范院校学习阶段中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一题,此题的调查结果是:选择“专业知识”占比 91.84%,选择“教学技能”占比 88.78%,选择“职业道德素养”占比 74.49%。由此可知,虽然学生普遍认识到教师职业特殊性,充分认同教师职业对师德素养有很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学习训练中没有把师德学习放在最重要地位,往往对师德的重要性存在淡化态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管理部门对师德教育课程的设置,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是重要诱因,而学院教师对师范生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的强化训练重视有余,而对师德素养培养则重视不足。事实上,师德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学生在教育教学之中的职业素养以及精神面貌,教师本人的师德素养与教学活动融合一体,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直接影响课堂教授的成效和师生互动的氛围。从师范生个人层面来看,部分学生未能深刻认识师德修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成长在新事物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部分师范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教师信念不坚定,对职业的选择呈现多元取向。因此,如何有效祛除师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利增强师范生对师德教育的认同感,是个亟待解决重要课题。其次,对于“您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了解程度”,此题的调查结果是:非常了解为 18.18%,比较了解为 48.48%,基本了解为 24.24%,不太了解为 8.08%,不了解为 1.01%。对于“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了解程度”,此题的调查结果是:非常了解为 13.13%,比较了解为 46.46%,基本了解为 21.21%,不太了解为 15.15%,不了解为 4.04%。此项调查结果说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基本上达到要求,但仍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仅 66.66% 的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有较好的了解;仅 59.59% 的学生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有较好的了解。由此可知,在实际的教学中,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内容掌握和考核有待强化,需要深化师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职前职后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一体化培养。再次,问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都在哪些地方有所体现”一题,调查结果显示:有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为 80.81%,教学法课程中有部分体现者为 68.69%,通识教育课里有部分体现者为 66.67%,而完全没有任何的教育内容者为 9.09%。问及“您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怎么样”一题,调查结果显示:内容基本满足了学习需求者为 41.41%,内容空洞且理论性太强者为 54.55%,内容缺乏时代性内容者为 30.3%,内容不实用且与自己实际脱节者为 27.27%。问及“您认为您所在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如何”一题,调查结果显示:多样化且能学到很多知识者为 47.47%,一般且没有太多方式者为 37.37%,很单一且只有课堂和书本者为 11.11%,缺乏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者为4.04%。从目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来看,师德课程课堂教学是培养师范生师德素养的主渠道,英语师范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应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高校要努力提升师德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期待。此外,专业教师应做到将立德树人贯彻到师德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学生深刻领悟师德内涵,同时内化为道德教育的判定准绳,并作为其教师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因此,推行师德教育课程化,加强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将师德教育深入融汇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是深化英语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路径之一。三、新时代高校英语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问题及对策针对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现实困境,需要对新时代师德的内涵进行有针对的思考。新时代我们要按照师德养成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引导和启发师范生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并践行于学习和生活之中。(一)发挥高校学生主体作用,夯实英语师范生的公民基本道德万方数据

 2021 年第 9 期

 青年参与课题山西青年Shanxi Youth 10 山西青年高校师范生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展现师范生在师德养成中的主体作用,以成为“四有”好教师为职业理想,并且以崇高师德为基本引领、以育人能力为实际抓手,通过教师职业发展意识推动师德素养形成。此外,要把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坚实平台,师范生在掌握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以德智合一为凭借,积极发展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从价值主体论的视角来看,师范生应依据自身的志趣、目的和实际需要,明确其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自主调控自身行为,通过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从而能动地作用于价值客体。[2]具体而论,英语师范生在师德养成的过程中发挥其价值主体作用,在明确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重要性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发展意向和志愿,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善和自我提高,不断获得其职业发展所必需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素质。进而论之,师德修养是师范生自我陶冶、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必然途径。就英语师范生而言,要想养成良好的师德,就要不断躬身实践,强化自我激励,实现自我教育。[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范生师德培养的核心内容,而抓好师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重要体现。英语师范生要积极夯实师德根基,注重涵养公民基本道德,充分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将师德教育的影响辐射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仅渗入师范生的学习环境,进而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使师德养成过程与师范生的专业学习、社会生活真正相融。由此,在师德养成教育的大环境下,英语师范生作为师德养成的主体获得了丰富体验,师德教育的效果得以巩固和升华。(二)构建师德养成课程体系,强化英语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师德养成教育应贯穿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全过程,通过实践与反思,逐步加深师范生对教育“立德树人”本质的透彻理解。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规划和建设,强化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观念,使其逐步认同教师职业的各项规范,从而实现道德自律和法律自觉。实际上,教师教育课程理应成为彰显师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课程目标应深度融入师德导向的情感目标,课程内容应涵盖新时代背景下师德修养的要点,尤其应挖掘体现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鲜活案例。另一方面,强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三位一体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使学习见进展、实践见成效。师范生从基础教育领域诸多优秀教师身上,感受到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可贵的敬业精神,这种榜样力量能够激发其强烈的师德意识;进而亲身体验教师职业,将师德意识转化为师德行为,通过精细研读师德教育著作、认真观摩德育主题活动和研习典型育人案例等践行师德活动,全面激发其自我教育的自觉和自勉,在教育教学中切实提升师德素养。(三)突出英语学科的育德理念,提升英语师范生的育人能力“育德”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各类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毋庸讳言,教师育德能力的大小、强弱或充...

篇三: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

范生师德培养的路径选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学术期刊开始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 道路。融媒体(Convergence Media)环境下,期刊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媒体与新 媒体的边界,加快纸媒、网站、手机终端、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方式的融合,实现信息 传播的效益最大化。教育学术期刊也必须在办刊理念、内容生产、编辑方式等诸 多方面进行自我革新。与众多教育学术期刊一样,《中小学管理》也通过一系列 自主探索,努力适应融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实现办刊方式和运营策略的转型。

 一、融媒体环境下教育学术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小学管理》杂志连续8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于2019年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师范生作为教师岗位的预备军,其职业道德品质关系到能否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志愿服务所提供的真实训练环境,是培养师范生师德的有利途径。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养,需要科学设置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优化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和组织管理,并对志愿服务进行效果测评,以促进志愿者的自身成长和能力提升。

 关键词:志愿服务;师范生;师德培养;路径选择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突出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这是******站在新时代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的新思想。所谓“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应当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其在教师综合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

 基本道德要求。2019 年 12 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师范生作为教师岗位的预备军,其职业道德品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系到千千万万学生的培养,应从源头抓起,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究。

 一、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养中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对师德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大多数的师范院校或有师范专业的院校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师德培养的重要意义。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持续在师范生未来的从业考试中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在师范生的培养中,更多地关注点落在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上,考虑的是解决师范生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对师范生开展师德教育对整个社会所能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对教育行业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况且,有的教师认为,搞好教学才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而“育人”并不是自己责任,因此重视不够,以至于在其教学活动中未能对师范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有的教师自身人格和职业魅力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广大师范生难以从其身上认识到“人民教师”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近年来,大批的师范生在就业选择上从来不去考虑条件艰苦或是偏远的地区,也不关心基层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选择的标准集中在就业岗位的薪酬、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上。如此循环往复,与师范生要树立高尚的职业品格和素养的目标相距甚远。2.师德教育内容设置不够全面在多数师范类高校或有师范专业的高校中,尽管在师德教育方面有相应的课程体现,但课程门数非常之少,专业必修课中仅有一小部分教学内容针对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教育,如学科教学论课程中,教师发展章节中只有较少的内容涉及职业道德培养。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未能站在新时代对人民教师的“师德”培养的高度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甚至认为这些内容不是重点而加以忽视;这种教育理念与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要求显然相差甚远。研究表明,大约只有 20%的师范生对当前学校的教学体制及课程设置比较满意;大多数师范生对学校在制度建设、评价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少

 意见,认为专职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对教育实习、见习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和交流得不够,外出观摩和学习的机会太少,等等。3.师德教育形式不够灵活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大部分的师范院校或有师范专业的院校采取传统的知识灌输的师德培养的方式,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不设计任何体验和讨论交流等辅助教育环节,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思考的独立性和表达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大幅度降低,对师德的理解较为浅显。师德是由内心散发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是师德提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调查中发现,师范生普遍希望学校改变灌输式、说教式教学,变“重理论轻实践”为“理论联系实践”,尝试采用情景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现场实践教学等教学法,提高师德教育效果。4.师范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够高师范生从迈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就深知自身未来的职业走向。在大学阶段应主动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能力和素养训练,丰富自身的经历,提升自身的水平。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 52%的师范生职业规划较为明确并做了准备;大部分师范生自控能力弱,自律性差,计划很难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此类学生不主动钻研专业知识,不主动参与职业能力训练,缺乏必要的职业准备和学习热情,到了要教师资格证或教师编制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补习专业知识;就业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补基础完成教学工作量上,很少考虑职业素养上的提升。

 二、志愿服务与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内在联系 现阶段,在我国现有的关于师范生师德方面的培养并不完善,拓宽师德培养途径应当成为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主要改进方向。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部分,是师范生最积极主动愿意参加且受众面最广的活动。志愿活动,有利于培养正确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有利于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师德养成的自觉,志愿服务是师德养成的一个重要平台。1.志愿服务与师范生师德在利他性上的内在关联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内含丰富的道德精神和伦理精神。它是通过志愿者的服务让被服务对象获得关爱和帮助,在增进幸福感的同时,使“小我”融入“大我”,“大我”感染“小我”[2]。师范生师德体现在对教

 育事业和教师岗位的无限热爱、对自身治学态度和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志愿服务和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利他性在价值观上有着极强的内在关系,都是秉承“助己先为人”的奉献理念,从而不断地在奉献的实践中提升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思想道德境界。2.志愿服务与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上的内在关联志愿服务这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一种使用普遍的教育模式。我国 2010 年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就特别强调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3]。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尤其像助老扶幼、支教类的志愿服务类型,帮助师范生走入基层、走进山区,了解社会,体验民情,可以激发师范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塑造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催发其努力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品格去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然而,这种有效的教育形式从我们的小学至大学阶段都被普遍忽视或未真正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融会贯通。3.志愿服务对磨炼师范生道德意志具有重要作用当代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师范生走入社会将面临严格的职业竞争和挑选,其道德意志品格的坚韧踏实与否是决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范生在长期的,以无私奉献、不辞辛劳为主旋律的志愿服务体系下,通过自主接触社会,参与劳动,用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奋斗热情,去克服一切困难,达到服务要求,这有助于磨炼师范生的职业操守,强化师范生社会责任,培育师范生的精神动力,也有助于师范生克服娇气的性格、懒惰的作风,为树立自强自信的人格信念打下踏实的基础。

 三、师范生师德培养志愿服务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中,志愿服务作为师范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路径,凸显师德培养成效,发挥出志愿服务在师范生师德培养中的作用,是师范类院校或有师范类专业院校必须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1.科学设置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针对师范生开设的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培养师范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师德内涵,以及职业责任赋予师范生的教师行为准则[4]。故此,

 这些志愿服务的内容应当紧密贴合师范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促使师范生师德的内化,培养严于律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素质师范人才。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不局限于组织师范生参加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服务等,还可以拓展到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妇女权益保护、社会正义伸张、关爱残疾人等。在校外文化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处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招募使用师范生志愿者进行讲解工作,还可对接社区服务与校园教学实践。这一方面促进师范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各个阶层,在了解被服务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共鸣的前提下,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师范生对自身状态的反思和触动。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开创“云服务”,既能为久未谋面的双方带来新鲜感、增添彼此的神秘感,以免产生无聊厌烦情绪;又可以培养师范生志愿者的网络运用技能技巧,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2.优化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志愿服务组织在安排师范生开展支教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可以打破之前的集体组织、分组辅导的形式,而是给予志愿者更多的自主权和时间、空间上的自由度。比如,志愿者与被服务对象之间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初次搭配,在支教过程中,被服务对象可以对志愿者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打分,对不满意的志愿者可以申请重新选择。志愿者在开展支教过程中,可以根据被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制定合理的支教计划,共同商议授课时间、地点,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师范生志愿者不再是被动服从集体活动内容的纯粹志愿者,而是变成活动的参与者和设计者,能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志愿者需要针对被服务对象的评价,及时发现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3.优化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志愿服务组织要针对师范生的特点制定通识性的培训内容,例如,普通的志愿者参与基础性培训即可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而师范类志愿者的培训可以安排适应性培训和专项项目式培训两项。适应性培训,主要是引导师范生了解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比如基本的知识技能、常用的政策法规、工作纪律、语言礼仪等;专项项目式培训就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比如开展语言和交流能力培训,训练志愿者掌握儿童心理,懂得与儿童交流对话的技巧,从而建立沟通和信任的帮扶关系

 [5]。在对志愿者开展培训的同时,注重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专门化的师范生志愿服务教师培训队伍,并融入“课程团队”教育,对其进行团队精神培养。志愿服务组织要建立志愿者需求信箱,对于师范生志愿者的困惑和疑问要邀请专业老师进行解答和引导,同时多组织开展分享会、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和成长。4.志愿服务的效果测评将志愿服务活动单一的时长计算制改变为多元测评制,以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日志、服务活动中的现场表现、被服务对象的反馈、服务成效等数据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综合对志愿者进行评价[6]。志愿服务管理团队持续关注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动态效果,建立服务对象追踪体系,持续跟进志愿者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帮扶成效,以及时将被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志愿者,同时为志愿者提供服务改善的方案,促进志愿者的自身成长和能力提升。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按“一人一档”进行管理,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情况均计入志愿者个人档案,用人单位在招聘师范生时可要求师范生志愿者提供档案,作为师德考察的依据之一。

 四、结语 对师范生志愿服务专门化、特色化的改造,使其积极作用于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这有利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也能促进公益服务事业运行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1). [2]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探索[M].罗国杰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2-25. [3]唐凯麟,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0-113. [4]吴彬镪.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实践[J].教育评论,2018(4):3-7. [5]庄瑜.师范生课外活动视域下的师德养成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5):57-60.

 [6]汪敏,姜建忠.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40-143.

篇四: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

6 卷第6 期2 0 11年12 月柳州师专学报Jo u rn a lo f L iu z h o uT e a c h e r sC o lle g eV 0 1. 26 N o . 6D e c . 2 0 11论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梅平。

 汪建兵( 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8 320 0 3)摘要:

 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专业化发展, 现实师德现状等五个方面分析, 表明了加强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现实必要性, 探讨了加强师德培养的途径及策略。关键词:

 高师院校; 师范生; 职业道德; 培养中图分类号:

 G 64 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 0 3—7 0 20 ( 20 11)0 6 —0 0 6 6 —0 4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师德素质, 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并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效。

 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他们的职业道德会影响到旧家的人才培养质量, 闲家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和教育事、 Ip 的发展。

 目前, 关于师德的研究普遍是针对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建设等问题展开, 而针x ,- t高校在渎师范生的师德培养研究还不够深入, 而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培养阶段是师德形成的起点, 因此要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 引导师范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一、 师德的涵义教师职jIp 道德, 简称为“师德” , 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与职业相适应的品质、 情操和道德观念。

 他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在教师素质中居于重要地位。

 师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 教师职业责任、 教师职、 Ik 态度、 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良心、 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 …。

 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由于教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不仅足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 而且还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冈此教师的师德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i一、 加强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现实必要性高师院校是输送教育工作者的基地, 肩负着培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师资的重任, 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也应成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部分。

 高师院校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具有以下五个现实必要性:1. 困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 10—20 20 年)》 第十七章提出, “严格教师资质, 提升教师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 结构合理、 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 №化教师队伍” 。

 在第五十二条加强师德建设中提出:

 “教师要关爱学生, 严谨笃学, 淡泊名利, 自尊自律,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

 ” 这是国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出的, 也是第一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对师德的具体要求, 从而将教师职、 Ik 道德建设放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层面来进行。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他们的师德培养将促进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推动凶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顺利实现。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 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 收稿日期】

 20 11—0 9 —30[ 作者简介]梅平( 19 7 0 一), 女, 湖北黄梅人,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

 汪建兵( 19 66一), 女, **石河子人,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6 6万方数据

 础。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关键, 因为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

 教师不仅会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产生董要影响, 也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 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为教师的思想境界、 理想追求、 人生价值, 特别是教师的职、 眦道德, 对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直接的影响。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 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 促进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高他们的师德素质, 才能使他们在以后教师岗位的教育与教学实践中, 真正有效地发挥师德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3.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着眼于满足教师终身专、 世发展的客观需要, 把教师教育的几个阶段看作为一个系统的完整过程来看待, 解决教师在职前培养与在职教育的相互割裂, 教育体制和机构各自为政的现状, 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成为相互联系统一的有机体。师范生在高校的学习期间, 也是作为未来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 他们师德的培养是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因此应根据职前培养阶段的特点和师范生个人发展的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师德培养, 因为“师德的形成是从师范生时就开始萌芽, 并且对于职后师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2J。

 所以要加强师范生的师德职前培养, 使师范生树立自我发展的职业责任意识与职业道德观念。4 .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依托专业组织,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 1。

 教师专业化的实质是回应对提升教师质量的要求, 是一个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特性与品质的过程, 是由经验型教师向专业性教师转变的过程。

 一种职业要获得社会对这一职业的专业地位的认可和承认, 还需要规范和提升这一职业的道德水平, 以达到专业道德的要求, 以此来获得社会民众对这一职业的心理认同、 信任和尊重。

 这就意味着, “一项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 , 除了专业人员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之外, 公众对于该专业人员的道德( m o r a lity )也必须能够抱有很高的信任与期待, 否则这个专、 业将无法成为真正的专业” ” 3。

 在我国教师专业化要得到顺利的发展, 就有必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这样才能推动教师的专业地位得到社会民众的心理认同和社会的确认。

 师范生的培养阶段也是作为未来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 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与教师专、 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师范生的师德素质决定着教师专业化下的“师德” 水平。5. 现实师德现状的需要。

 中国当前正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在面对多元化社会的挑战时, 一些教师出现了道德、 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危机。

 在教学一线的个别教师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师德问题, 有的属于职业道德意识问题, 如奉献意识淡薄,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等; 有的属于职、 业道德行为问题, 如体罚学生, 收家长钱物等。

 在一些学校,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没落实到实处, 部分教师出现了一些师德“滑坡” 现象, 甚至个别教师有违法乱纪, 触犯法律的行为。

 这些现状是由多方面冈素造成的, 但是,这也与师范生职前缺乏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很大的联系。

 由于在师范教育的培养期间, 师范院校和师范生不注重和加强针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致使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低F , 才会在入职期问的职业道德行为失范埋下了隐患。

 为改变师德现状, 有必要加强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师德培养, 提高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三、 加强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途径及策略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就需要从师德培养的课程, 教学实践, 师资队伍和师德教育的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 同时还要促进师范生对自身师德素质提升,切实提高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实效性。1. 设置合理的师德培养课程。

 一些学校和师范生普遍认为师德培养应该在入职后才需要加强, 在学校期问应重视孥业技能的培养, 还没有意识到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凶而高师院校涉及师德内容的课程比例很少。

 目前, 开设职业道德培养课程的高校比例也较小,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散见于教育学、 心理学等课程, 因而缺乏整体性、 系统性, 还不能达到帮助师范生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 教育信念, 也不能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领悟。

 高校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问的师德教育是职后自我教育的根基, 因此应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设置合理的师德培养课程。

 理想的师德课程应围绕着培养未来专业化教师这一目标展开, 将社会对教师的职、 业道德要求和师范生全面的自我发展作为基点, 使师范生具有现在育己、 将来育人的意识与观念, 培养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 培养教师的专业伦理意识也是当前师德教育必须考虑的。

 因为缺乏专业伦理意识教育的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能,缺乏对自己具体的教育行为的伦理考量, 无法很好地履行教师角色的道德使命。

 师范生在职前培养阶段的师德教育内容应根据教师专业化趋势和实际需要,培养师范生具有教师的专业伦理意识, 为其在走向教师岗位后树立教育专业伦理精神和服务于教育事业6 7万方数据

 奠定好的基础, 最终达到提高师范生整体素质的目的。2. 加强教学实践中的师德培养。

 高师院校一般都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的时间大多是8 —12周。

 由于大多院校只关注学生的技能实践, 没有意识到教学实践也是师范生进行师德实践的重要机会, 同时也是培养其师德能力的非常重要阶段。

 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不能把师德教育的理论付诸实践, 因此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对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指导, 在师范院校安排学生实习前应该与实习学校加强联系, 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共同选拔教学经验丰富且师德高尚的教师承担师范生在见习或实习期间的技能实习和师德实践的指导m 作。

 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 师范生亲身体验教师职业道德的蕈要意义,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使学生在教师角色事件中和教学实际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 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 使学生实现师德的知, 情、 意、 行相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增强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

 只有学校和学生都注重在实习期间技能实习和师德实践相统一, 才能确保真正提高师范生的从师素质和道德素质。3. 促进师范生自觉加强师德素质的提升。

 目前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不理想, 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师范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由于学生缺乏主体性, 这样的德育教育形成的是“肓从的道德” 、 “他律的道德” , 培养出的是缺乏主体性,缺乏自我教育能力, 缺乏进取精神, 缺乏责任能力的人” 1。

 如果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上不注重师范生的主体性, 必然影响着他们养成高尚的师德, 因此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要充分发挥师范生自身主体性, 才有助于学生将外化的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对教师职业真正的信念, 提高对教师职业的真正认同, 学生通过不断地自觉加强自我修养, 最终达到师德素养的提高。

 高师院校还要重视对师范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在师德培养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师范生自觉意识到师德对个人的发展和个人修养提升的重要作用, 使他们注重主动运用掌握的师德知识去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问题, 不断提高师德实践能力, 促进自身师德素质的提升。4 . 加强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

 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 这就使师范学校的教师们站到了“教师的教师” 这样一个特殊的地位, 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求教师提升自身内部师德素养, 承担起育人的责任。

 因而范院校教师要提高对师德的认识, 自觉陶冶师德情操, 坚定职业道德信念, 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不断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做到“育人先育己, 育己先育德” 。

 因为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道德水准, 师范院校有必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 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机制。

 把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使教师真正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示范” 。

 教师们用优秀的师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用高尚的德行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在E l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只有师范学校的教师们真正起到示范、 表率和榜样作用, 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师德素质的师范生。5. 加强师德教育的环境建设。

 创设良好的校园师德教育环境, 对师范生师德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师德教育的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校园软环境主要是指在师范生师德培养中能发挥引导和教育作用的广大教职工以及师德培养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广大教职工正确的思想、 良好工作作风会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及价值观, 也有助于师范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因此要规范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的行为, 提高教职工的师德教育观念。

 切实推进“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 形成人人重师德, 人人讲师德的良好校园氛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师德的教育和肩迪。

 硬环境是指在高校校园内能够影响大学生的一些事物, 如意境深远的雕塑、 展示名言、 隽永独特的碑铭等。

 建设校同硬环境促进学生的师德养成, 就应以师德视角观察, 特别要注重校园内文化的建没, 要对院内进行精心布置, 构建师范特色人文景观, 对每一个景观赋予一定的涵义, 使其成为师德教育的载体。

 让师范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嗣中耳濡目染, 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 从而自觉修身...

篇五: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

论坛 2019 年 10 月287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研究周少丹(成都师范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处 四川成都 611130)摘 要:师范生师德养成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内化,从内化到信念,从信念到行为的过程。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感是我国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主体包括自我和他人,评价方法遵循质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指标涉及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关键词:师范生 师德养成 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将来的就业目标比较明确,即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教师职业承载着比其他社会角色更多的道德责任。师范生的道德素养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师范生师德养成,能够为有效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1]一、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内涵1.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师德的形成是师范生在接受教育和实践过程中获得行为经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进而内化为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认知、肯定和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师范生师德养成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内化,从内化到信念,从信念到行为的过程。师德规范为个体理解并接受后会转化为师德情感,并在师德实践中不断强化,逐渐内化为人的内心信念,即师德信念。这个过程受社会环境、校园文化和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大有不同。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在思想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服务意识,在技能教育方面提高师范生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要素,鼓励师范生把平凡的工作岗位当作“爱国”的平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培育其“敬业”“诚信”的职业精神,养成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帮助师范生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2]2.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我国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师德评价不仅仅是对师范生师德水平的考核,同时也是对学校师德培养方案的考核。师德反映的是师范生的职业理想、道德素质和价值取向等,包涵师范生的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及师德行为,受心理和环境的影响,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师德评价的核心问题就是对师范生经过专业教育与训练,是否将为人师表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要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且使师德评价真正发挥促进师德教育发展的作用,就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建立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之上的客观评价机制,多元主体综合测评。

 [3]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主体师德评价的主体一定是多元结合,全方位立体考量。由他人评价结合个体自我评价,才能够清晰、全面、完整的反应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成效,更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成长与发展。1.他人评价他人评价是指辅导员、任课教师、同班同学,实习、见习、支教等实践活动中的校方老师、学生、同行师范生等人员对其师德的观察、评价与反馈。辅导员、任课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专业学习情况、交谈随访及日常实践活动所反应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情况做主观评价;同班同学是最近距离、最长时间的道德行为观察者,充当“镜子”的角色,外部观察者的评判是帮助其成长的必要条件;实习、见习、支教等实践活动,是检验师范生学习成效的良好平台,实践校方老师、学生及同行师范生对其师德表现的反馈是师范生能否胜任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反光镜”。

 [4]2.自我评价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刺激能够积极促进内部发展。他人评价是师范生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师范生是师德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和自我要求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让师范生个体参与师德评价,能够增强其职业认同,增进道德认知与情感,加强道德行为与意志。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师德养成教育评价活动中,结合他评情况,能够激发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潜力和热情,主动改进和提升道德修养,不断发挥师范生自我评价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融入自我管理与监督、自我教育与成长之中,规范师德行为,达到培养目标。

 [5]三、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科学、可靠判断。道德是内在心理品质和外在行为表现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师德评价必须利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方法。所谓质的评价,是通过观察与体验、访谈与调查,集中刻画师范生师德情感、理想、信念等修养状况,主观性较大;而量的考核是把德性若干具体的行为表现通过量表、数据呈现出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量化考核,更直观,客观性较大。外在行为表现是内在德性特征的客观依据。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本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整体。

 [6]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必须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常规课堂、慕课、微课、实习、见习、支教等活动中,可以是阶段性的测评,也可以是最终的综合评价。通常先对师德表现做善与恶的定性评价,再对具体的善恶等级与层次做程度量化的分析。单纯依赖主观判断或只看数据的评价方法都是片面的。师德是一种复杂而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会通过教育影响、社会舆论、制度制约等影响因素不断内化,从被动的教师职业道德逐渐发展成为主动的师德。教育行为的刺激也鼓励着师范生师德行为的改变,不断累积的量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从动机到行为的动态观察与描述为定性与定量评价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依据。*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2014年度项目“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CJSD14—031)。(下转第261页)

 高等教育 2019 年 10 月261要求的必要支撑,建立毕业要求与课程的对应关系矩阵(如表1示意),要求每门课程至少支持1项毕业要求,每项毕业要求至少受3-5门课程支撑,实现课程的达成度支撑毕业要求达成、毕业要求达成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表1 毕业要求与课程的对应关系课程 要求1 要求2 …… 要求n高等数学 ● ● ●:::::::::::::::程序程序设计 ● ●大学物理 ● ●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类别的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调整。1.为达成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15%,增加了计算方法、工程化学两门课程;2.为达成毕业要求的项目管理能力开设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3.为增强毕业要求中使用现代工具、沟通和国际视野能力,开设了机械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也为了提高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图1 毕业要求体系与通用标准(原来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4.为实现学习和掌握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目的,实现和新产业、新技术的融合,建设新工科,一方面调整和优化机械类课程,增加了包装自动控制技术、包装机械工艺与设备等学校专业背景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在两个专业方向开设了工业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工业以太网与控制器组网技术、机器人学基础、工业机器人结构设计、工业机器人编程及应用等课程。通过修订使课程体系达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各课程模块学分比例,又实现了与新产业新技术融合的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要求,致力培养满足培养目标定位要求的服务于智能装备系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结语按照新工科以新经济发展培养人,问行业需求培养人的要求,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标准和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在现有的基础和背景,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完善,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推进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升级改造,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参考文献[1]曲永印,孙丽霞.紧扣核心能力,构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3(9):41-43.[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2016版.北京: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2015:12.[3]王红军,樊晓雪.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思考和实践[J].高教学刊,2014(4):27-31.作者简介汤迎红(1973.11— ),男,汉族,湖南醴陵人,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包装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液压传动与控制。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指标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包括爱国爱党,领会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师范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修课,未来职业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是师范生的基本素养。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为人师表、树立模范榜样,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六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生首先要掌握过人的本领,在专业领域成绩突出,对教育事业忠诚热爱,心怀学生,心系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勇攀事业高峰。3.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包括遵纪守法、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以及上进心等。育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师范生自身的品性德行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能够胜任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己为国为人民的宗旨赋予师范生更艰巨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没有自我的牺牲与奉献是很难达到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栋梁的目标。唯有不断地学习进取、修身养性、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完善自我,展开教师生涯。师德养成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评价需要系统全面。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外部反馈不断强化刺激;质的分析结合量化考核,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三方面立体勾勒出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效果图。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评价是阶段成效的反馈。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评价的意义重大,其现实意义在于能够检验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长远看来,能够立德树人,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教师人才。参考文献[1]糜海波.新时代师德评价与师德建设的应有维度[J].伦理学研究,2018(2).[2]糜海波.辩证把握师德评价中的几个关键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2018(3).[3]郝彩平,邱纪坤.师范类学生师德养成教育浅析——以安顺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4]张淑敏,吕晓乐.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青年时代,2015(1).[5]陈久萍.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6]曹子建.师德:从“灌输”到“养成”[N].光明日报,2013-1-23.(上接第287页)

篇六: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

14 年第 11 期(总第 191 期)

 140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汪

 敏1

  姜建忠 2

 (1.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杭州师范大学 党委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德才兼备。“立德树人”语境下注重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有利于引导师范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职业形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师德信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氛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通过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自律能力。

 [关键词]

 立德树人;师范生;师德;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4)11-0140-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人才培养角度确立了现阶段教育工作的目标导向;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师资建设角度确立了现阶段教师教育的培养任务。

 欲要树人,须先立德。高校是培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力量的主要阵地,培养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既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和提升我国教师职业形象的迫切需要。

 一、“立德树人”语境下高校师范生的 师德养成意义 1 .有利于引导师范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师范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视察孔子学院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国家之德与个人之德和谐统一的一种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角度提出了“三个倡导”,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内容,强调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对于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青年学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师范生更是承担着培育一代代未来人才的民族重任。邓小平曾指出,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全面发展和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

 [1](P64) 如何在青年人中树立和培育“三个倡导”,***强调要从勤学、修德、明辨和笃行上下功夫。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勤学是前提,修德是基础,明辨是保障,笃行是关键。[2] 对于高校师范生来说,要使其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任务即是夯实修德基础,注重师范生的公民基本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培养师范生养成基本的道德观,只有先成为合格的公民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师;要通过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具备了精湛的教育专业能力,才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使师范生在德育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理念真正内化到自身教育理念之中。

 2014 年第 11 期(总第 191 期)

 141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政策引导,离不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

 2 .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出,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不应认为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之间是敌对和相互冲突的,而是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过得完美。

 [3](P7)在马克思看来,青年人择业时首先要考虑自己内在的职业渴望,因为只有自己认同的并为此充满热情的职业,才会为之去努力和奋斗,才能始终不会“情绪低落”;其次应当权衡人类幸福和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的幸福与全人类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这段论述时至今日仍然对青年人择业具有精神引领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据调查,高校在读师范生在选择就读师范专业时,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动机并不稳定。有的师范生是根据父母的意愿填报了师范专业,有的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是因为教师工作和收入稳定,还有的师范生说不出自己当初的选择依据。即使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选择该专业,其在师范学习的过程中,也有部分人发生了心理变化。根据心理学相关原理,动机是人类行为的某种动力,它能够引发活动并推动和引导主体朝着目标努力,并且使主体具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和能力。因此,要培养并稳固师范生正确的从教理念,就需要培养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正确“三观”的培养,离不开对师范生进行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和依法治教等师德素养的培育。

 3 .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职业形象.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职业形象

 2013 年底,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规定了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十种情形和处理办法。《办法》规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列举了师德禁区,因此被称为“师德红线”。师德红线的划定,是基于近年来媒体频频报道的部分教师“失德”行为。在信息社会里,教育信息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往往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快速传播和扩散,一些关于教师“失德”等负面信息的广为传播,给教师职业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师德红线的划定,只是指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下限,但是要改变教师形象被妖魔化的现状,还需要我们从正面角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树立积极阳光的教师职业形象,才能够使教师职业重归“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行列。

 师范阶段,即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阶段,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师范生年轻且充满活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都还不够稳定。如何利用职前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勤勉踏实的责任意识,是高校的重要课题。培养师范生具有良好的师德,能够提高我们的师资培养水平,增加预备师资力量的含金量,提高我国整体教师队伍的形象。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 师德养成路径 1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师范生的师德信仰

 在普通高校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开设的,且每周都有 2 — 3课时的课堂理论教学时间。

 2012 年,随着《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颁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成为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此外,与师德相关的课程还散见于教育政策与法规及德育课等课程里。从理论上来看,师德相关课程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已占有相当比例,在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但从实践层面看,要使师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需要更加注重教学途径与方法的选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说服力和实际教育效果。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当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时事的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很多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强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学习不要只停留在字意理解上,而是内化到师范生的内心中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我们既要宣讲马克思主

 2014 年第 11 期(总第 191 期)

 142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义的经典理论,又要结合社会时事,使师范生能够通过所听、所闻和所见,以理论观照现实,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注重情感教育与信仰教育的结合。情感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以情动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提出了情境模拟、遗址实践、主题实践和媒体教学等情感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4] 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情感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效运用,需要以师范生建立了崇高的信仰教育为前提,否则情感失去了根基,也就不能产生共鸣作用。高校对师范生的信仰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辩论等理论课程与志愿服务、教育实践等方式进行。

 再次,在课程目标上,应当注重整体师德水平与个体师德素养的结合。注重整体师德水平是指以全体的师范生作为思想教育对象,注重培养全体师范生的道德水平和师德意识。因为每一个师范生,今后都有可能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引路人和学习指导者,我们不能对每一位可能成为教师的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掉以轻心。注重个体师德素养是指,在面向全体师范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师德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每一个师范生的个体师德素养的养成,这包括师范生个体的从教志趣、思想理论水平、教育理念水平和教师专业技能等影响师德水平的所有因素。

 2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大学校园里有着更为广阔的实施空间和影响力。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会影响师范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高校培养师范生师德不可忽视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从理论上说,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内容。

 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空间,为师范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场地;也可以通过一些主题参与活动,让师范生参与到校园物质建设的方案设计或方案执行中去,在师范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提供一些自己亲身参与的校园建设机会,比如设计宣传栏的位置、形状,自己动手搭建文化角之类的活动。类似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师范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优势,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够在活动执行过程中提高师范生的审美品味,并激发其热爱母校的感情。

 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在师范生中发起关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讨论。好的校风不仅能够净化校园学习风气,还能够激发师范生追求高尚理想与高尚品质的动力;而高校优良的教风,不仅能够使师范生从教师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知识中汲取营养,还能够从优秀教师身上感受和学习到责任意识与道德品质;学风方面,严谨与活泼兼有的优良学风,不仅可以提升师范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够营造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并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风建设可以通过知识竞赛、专项技能比赛等形式进行。

 制度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在当前全国高校制订大学章程的热潮下,引导师范生通过学生团委活动或是社团活动,开展学生社团章程制定、宿舍章程制定与班级学习章程制定等活动。类似相关活动能够激发师范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师范生的规则意识,进而提高师范生的自律意识与法制意识。

 3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重视塑造未来教师的人格魅力,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师德相关的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的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

 首先,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教育综合能力。比如,高校可以开展旨在培养师范生组织管理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演讲、书法等教学基本功等能力的活动项目。既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也可以以竞赛活动形式开展。师范生教育综合能力的养成是师德养成的重要条件,善于管理和善于沟通这些综合能力能够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其次,通过志愿者等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服务意识与教育服务能力。据调查,现行高校培养体系中的师范生志愿服务这一内容,在操作方面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比如,志愿服务对象与志愿服务方式,高校应当与服务单位与服务对象做好沟通,并请师范生参与到服务计划的制订中来,

 2014 年第 11 期(总第 191 期)

 143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才能够避免服务者与服务对象沟通障碍或是相互抵触的现象。据我们对师范生的调查访谈得知,师范生更愿意参加和专业相关的、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锻炼专业能力的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工作。那么如何使志愿者与被服务对象以及高校和社会都满意呢?我们认为今后高校可以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形式、方案和结果考评上,充分尊重参与各方意见,以真正达到志愿服务的目的。

 再次,通过教育见习与实习,引导师范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际教育环境中体验师德的具体表现,形成自己的师德观。高校可以在教育见习与实习任务中,安排与师德相关的调研报告或是主题讨论,并计算学分;也可以通过教育见习与实习活动,在优秀实习生的条件中增设师德内容,以促进师范生师德能力的实际养成。

 4 .通过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自律能力.通过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自律能力

 马克思指出:“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 —— 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3](P7) 马克思的理论用于师范生的培养教育,从逻辑学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师范生若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那么他必须具备珍视教育事业、约束自我行为...

推荐访问: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培养 师范生 师德 校对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