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4篇

发布时间:2022-10-03 13:30:05 浏览数: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4篇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主讲: 李旭明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中华民国时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4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4篇

篇一: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英语教育简史主讲:

 李旭明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19世纪60年代前, 中国没有正规的英语学校,英语教学只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也只集中于上海、 宁波、 福州、厦门广州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厦门、 广州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 京师同文馆是满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根据当时外交事务的需要, 同文馆首开英文馆, 继而增开法文馆、 俄文馆。英文教师皆以重金从英美国家聘请。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京师同文馆自1862年创办至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历时40年。

 在这40年的办学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多少著名的翻译家和外交家但这一时期的毕业生毕竟是我外交家, 但这一时期的毕业生毕竟是我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批外语人才。

 他们在以后的英语教育和外交事务中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在京师同文馆的影响下, 全国各地陆续兴办起一批新式学校。

 这些学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培养翻译人才为办学宗旨, 如上海同文馆、 广州同文馆、 湖北自强学堂等;另一类以培养科技、 军事人才为办学目的, 如天津电报学堂、 南京矿物学堂、 山东烟台海军学堂、 贵州武备学堂等等。

 当时绝大多数学校都选英语为主要或第一外语课。

 其他课程也全部用英语授课。

 历史证明, 这两类学校对中国近代英语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能够体现中国早期英语教育的另一方面是派遣出国留学生。尽管在中国早期的英语教育史上出现了 教会学校、 京师同文馆、 送幼童出国留学等情况, 但由于清政府闭关自守, 排斥外来文化, 致使中国早期的英语教育规模很小, 效果甚微, 而且长期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

 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 在清朝末年已出现了中等学堂和高等学堂的英语教育。

 同时, 教会学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两件大事:

 一件是清政府迫于国内外的压力, 于1905年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于国内外的压力, 于 9另一件是清政府于1902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

 其中规定的中学12门课程中, 外国文(实则英文)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

 至此, 中国数千年来以“经义经训” 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宣告结束, 外国语等西学被正式列入法定的中学教育课程之中年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 有的专家认为, 我国近代高等外语教育的历史应从1902年算起。• 20世纪初, 国内学习英文之风日盛, 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 英语教师已不象早期英语教学那样全由外籍教习充当, 而出现了以严复、 蔡元培、 伍光建、 汪荣宝为代表的中国教师, 他们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清朝末年, 教会学校得到了 迅速发展, 逐步形成了 从幼儿园、 小学、 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教会学校在教学内容上除重视宗教教育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英语教学。

 课堂上, 不仅外籍教师用英语授课中国教师也要用英文授课籍教师用英语授课, 中国教师也要用英文授课。学校的一切布告、 往来公函、 会议发言一概用英文。

 英语已成为当时教会学校的基本教育语言。虽然, 教会学校大力推广英语教学是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的重要步骤之一, 但在客观上教会学校的确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 专家,为中国近当代的政治、 经济、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1912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政府开始对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进行改革。

 新成立的教育部取代了清政府的学部代了清政府的学部, 令全国的学堂改称学校, 而且禁用原有的教科书。

 民国时期的教育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建立了新的学制系统, 英语教育体制也逐渐成型。令全国的学堂改称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1922年1l月, 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 。新学制参考了美国的学制系统, 采用六、 三、三制(小学六年、 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

 我国中学分初、 高中自此时开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中国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为适应抗战需要, 教育部宣布初中英语改为选修课。•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从而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然而, 教育还未得到恢复和调整,解放战争就开始了, 学校继续处于混乱之中。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自1912年至1945年30余年间, 民国政府接二连三地颁布学制, 三番五次地改变课程设置。

 事实上, 各地各类学校并没有完全执行, 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解决课程设置等问题。此间中学教育的个特点是 英语• 此间中学教育的一个特点是:英语一直是最受重视的学科。

 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15-20%左右,成了仅次于国文的主要课程, 每周少则4节,多则5-6节。

 这一时期的师资队伍比较雄厚, 很多县立中学的英语课, 由留学生担任, 其中不少人拥有学士学位。

 在教学方面, 由于受英美学制的影响, 初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直是最受重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当时初中英语采用的几套有影响的教材,如《英语模范读本》 (周越然编)《开明初中英语读本》 (林语堂编)、 《初中英语读本》 (林汉达编), 都很重视口语能力的培本》 (林汉达编), 都很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

 进入高中阶段, 教学则偏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材采用文选形式, 内容多以欧美文学名著为主。• 从总体上看, 这一时期的中学毕业生英语水平还是理想的。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之后, 遂令清末学制中的高等学堂改称专门学校。

 专门学校共分十类, 外国语专门学校为其中之一。

 外专学校从中学毕业生中招生, 学制为预科1年, 本科3年或4年, 语种以英语法语俄语德语以英语、 法语、 俄语、 德语、 日语5种为主, 但很少有5种外语齐全的学校。• 教育部于1913年颁布的《大学规程》 一度为英文学专业类规定的11种科目为:1.英国文学;2.英国文学史;3.英国史;4.文学概念;5.中国文学史;6.希腊文学史;7.罗马文学史;8.近世欧洲文学史;9.言语学概论;10.哲学概论;11.美学概论。日语5种为主但很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民国时期高等学校的英语师资队伍较强, 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当高。

 当今为人熟知的英语界教授学者朱光潜、 陈嘉、 林语堂、 梁实秋、 钱钟书、 王佐良、 许国璋、 李赋宁等就是当时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代表人物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代表人物。• 清朝末年、 民国初年, 政府公派的留学生远远多于自费留学生。

 1933年, 政府颁布国外留学规程,对自费留学的政策放宽, 并取消了以前的种种限制。

 这样一来, 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 而且出现了一种与民国初期截然相反的现象:自费留学生比例远远超过公费生。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据资料统计, 1929-1938年10年间, 计有留学生7786人, 平均每年770余人。

 全部7786名留学生中, 公费生不足800人。• 民国期间的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诸多间题:如政府忙于战争, 不顾留学事业;学生所习学科缺乏全盘计划;政府在安排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时, 重学位而忽视真才实学。民国期间的留学工作取得了定的成绩但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实际上, 有些留学生的高等学位是以种种欺骗手段获得的, 本为庸才, 却能高居要职, 享受高薪。

 另一方面, 由于政府过于看中留学学位府过于看中留学学位, 留学与不留学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相差悬殊, 致使大家不顾一切, 千方百计地出国去混学位。其结果是, 归国留学生鱼龙混杂、 良秀不齐。留学与不留学人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综观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 从整体上来看, 其发展是缓慢的。

 但英语教育在这种反常的国内外气候中, 却得到了畸形地发展英语教育一直处于压倒一切的地发展。

 英语教育一直处于压倒一切的地位, 大学英语教育尤其如此。

 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质量也相当不错。

 为中国的英语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教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英语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与以往相比, 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办学规模大, 教学质量高, 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迅速。

 建国后, 由于国家政治、 经济形势的变化, 各个时期英语教育的发展各不相同,发展速度也快慢不一。

 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 外语教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俄语热”时期、 英语“复兴” 时期、 “**” 时期和英语繁荣昌盛时期。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俄语热” 时期(1949-1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英语教育处于勉强维持阶段, 教材与教法和建国前并无多大变化, 但教育目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要求外语教育必须教育目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要求外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为国家建设和人民事业服务。• 1953年, 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全国各行各业迅速兴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

 为了 培养俄文干部, 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俄语教育备受重视, 一股俄语学习的热潮随之兴起。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另一方面, 自1952年开始, 国内就掀起了一场批判亲美、 崇美、 恐美的群众运动。

 这一运动直接给英语教育罩上了一层阴影人们认为层阴影。

 人们认为, 学习敌人的语言就是不爱国的表现。

 因此, 英语逐渐从课堂上消失了。• 至1954年, 从中学到大学, 俄语几乎成为唯一的外国语。学习敌人的语言就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1955年, 英语教育有了转机。

 人们逐渐认识到,排斥英语和其他外语的做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为了国家的科学发展, 中国人不仅需要俄语,更需要国际通用的英语。

 因此, 在中学逐渐恢复了英语课。

 但是, 学校的教学方法受苏联的影响根深蒂固:重视语法教学, 忽视语言实践。• 当时全国的学校全部实行苏联的教学原则, 该原则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 , 即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专业英语教育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50余所高校设立了英语系科, 但经过1952年至1953年的两次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 大合并之后, 全国高校只剩下9个英语教学点, 英语教学走向低潮。• 1956年, 周总理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间题讨论会上指出:“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规划, 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必须扩大外国语的教学, 并且扩大外国重要书籍的翻译工作。

 ” 直到这时, 高校英语及其他语言专业才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至1956年年底, 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又回升到23所。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大学英语是指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课。

 建国初期称普通英语, 后改称公共英语。

 自1986年11月, 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研究会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研究会后, 才被称作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及专业英语一样, 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建国初期, 全国统一开设俄语, 大学英语根本没有地位可言, 更谈不上大学英语教育了。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英语“复兴” 时期(1958---1966)• 这是一个英语教育大发展、 大变化的时期。

 当时,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给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提出了 新的要求, 英语教给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提出了 新的要求, 英语教学受到普遍的重视。• 1958年的教育改革, 对传统的外语教育冲击很大。在英语教学方面, 由于人们对使用的俄式教材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满意, 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 普遍要求改进甚至淘汰所使用的教材,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1960年, 一套崭新的“革新教材” 在上海编写出版, 并为此而设计了听、 说领先法。

 这是听、 说技巧首次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重视。• 1961年, 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方案》 (草案), 规定了编写英语课本的进程。

 方案的显著特点之一是, 主张课本应包含有关英语国家的风俗, 包含更多的寓言、简短故事、 神话及原版作品的选段。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1962年, 英语被正式列为高考科目,《全日制中学英语》 课本得以在当年出版。自1958年至1966年近十年中• 自1958年至1966年近十年中, 尽管有一系列的****的影响, 中学外语教学始终受到重视, 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尽管有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专业英语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1957年至1966年, 是俄语教学规模缩小, 英、 德、 法、日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时期。

 1964年10月,教育部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制订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年规划纲要》 , 提出:为第一外语, 学习英语的人数要大量增加。

 ”根据纲要精神, 高校纷纷增设英语科系, 全国还新建和扩建了10多所外语院校。

 到1966年3月, 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已达到了74所。高校英语教师的人数也从1957年的1015人增加到1965年的4621人。在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时期(1966-1977)• 1966年“*****” 开始, 英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停课闹革命” 运动使全国学生到各地去串联, 致使全国教育一片混乱, 已完全到各地去串联, 致使全国教育处于瘫痪状态。

 英语于1969年重新出现在课程表上时, 已经面目全非了 。

 课本中的英语已不再是英语本族语, 而是汉语式的英译文; 教材...

篇二: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2018年45期总第433期高等教育研究ENGLISH ON CAMPUS新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历程、政策变迁及相关研究综述文 / 赵鹏 张辉【摘要】本文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期间重要外语教育政策的变迁史,并对此相关的国内研究文献做了梳理和总结。【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发展阶段;大学英语教育政策 【作者简介】赵鹏(1975-),男,汉族,山西祁县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首都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语音、外语教育政策等;张辉(1975.08-),女,北京人,硕士,首都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测试。引言戴维栋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突飞猛进。其基本特点可以用16个字概括:持续高温,飞速发展,成就巨大,问题尤存”。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育饱受批评。

 “聋哑英语”,“费时低效”,似乎是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撕不掉的标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数研究是从语言学、二语习得或教学法等方面进行的,从外语教育政策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中国的大学外语教育直属教育部统管,从语种的选择、大纲的制定到教学目标的定位等各项政策都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1949年以来,国家教育部针对大学外语教育制定了许多政策,这些政策对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从外语教育政策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一、新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历史阶段及重要外语教育政策变迁笔者根据1949年以后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出台顺序,结合历史发展阶段,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分为四大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阶段是艰难起步阶段。时间跨度是从1949年到1965年。1949年到1955年为第一子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围堵,我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高校的外语教育片面发展俄语教育,英语教育受到极大的压缩和削弱。政务院于1954年颁布《关于全国俄文教学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开设俄语课,以便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其后果是英语人才紧缺,俄语人才过剩。第二次阶段为1956年到1965年。从1956年起,各高校逐渐开设公共英语课。大学英语教学在高校逐渐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受此影响,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开始调整。期间的重要文件有:196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外语课程设置问题的意见》。意见规定高校的第一外语是俄语或英语。英语第一次取得了与俄语相同的地位。1964年教育部颁布《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高校公共外语课语种有英、俄、法、德和日语,以英语为第一外语。此后,大学外语教育从以俄语为主的时代转向以英语为主的时代。第二阶段是被迫停滞阶段。时间跨度是从1966年到1976年。1966年*****爆发,中国高等教育全面瘫痪,外语教育也陷入停滞,这是第一子阶段。第二子阶段始于1971年。1971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次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日也恢复邦交。外交上的重大突破促进了国家对外语教育的重视。1970年至1976年,全国大专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这一阶段高校开设的公共外语课普遍是英语,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名存实亡。第三阶段是恢复、发展阶段。时间跨度是从1977年到1999年。第一子阶段是从1977年到1984年。这期间的一系列事关外语教育政策文件的颁布,促进了大学英语教育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恢复。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召开。会后教育部发布《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具体部署了加强外语教育工作的措施。1980年,《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草案)》颁布。这是第一份全国通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国内兴起出国热,带动了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1983年,英语成绩百分之百记入高考总分。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大学外语教育的恢复。第二子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9年。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本科用)》,1986年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这两个大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比较成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学指导思想。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不再分文理科、重点与非重点院校。这份大纲既是对前十几年大学英语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又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阶段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87年9月国家教委首次推出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989年1月推出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这标志着大学英语考试制度的正式确立。第四阶段是从2000年到2017年,这是大学英语教育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现代信息技术首次系统地引入了大学英语教学。可以说,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国家在大学英语教育领域投入最大、改革力度也最大的时期。从2000年到2006年是第一个子阶段,是政策准备和改革动员阶段。这期间的政策文件包括:2002年12月教育部高

 442018年45期总第433期高等教育研究ENGLISH ON CAMPUS教司下发《关于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项目的通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式启动。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颁布。2005年9月,高教司下发《关于申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的通知》,并于2006年4月批准了31所院校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质量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知》,标志着政策准备与改革动员工作基本结束,大英教学改革将全面铺开。第二阶段是从2007年到2017年。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出台。该《课程要求》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2007年6月,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了34所高校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二批示范点项目学校,从此,一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全国展开。2018年4月,《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发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即将正式出台,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即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既然从外语教育政策角度对中国外语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是重要的,笔者接下来就对国内关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进行一个综述。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绝大多数此类研究都是本世纪进行的。二、21 世纪以来国内关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综述笔者对国内外语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关于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的研究。文波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学英语政策文本为基础,梳理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大学英语课程政策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政策需要改进的方面。张蔚磊分析了外部环境因素与外语教育政策变迁的关系,同时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了制约外语教育生态发展的因素及其成因。李娅玲以人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和外语教学规律为维度建构了分析框架,探究了中国基础外语教育政策发展,并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外语教育政策发展方略。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1949年后不同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把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来,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珍贵而详实的史料。2.关于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和构建研究。胡文仲于 2009年发文,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进行反思。他在文中总结了我国外语教育的主要成功经验,并指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韩宝成、刘润清探讨了近50年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及宏观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认为目前我国外语(英语)教育政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并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外语(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智发展。陈国华认为中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成就明显,造成英语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主要原因是不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中国外语界的这些泰斗级人物对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建国后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者或亲历者,虽然这些反思不是专门针对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但这些专家对中国外语教育政策问题的剖析和诊断为研究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理据。3.中外外语教育政策对比研究。傅荣、王克非的研究概述了欧盟语言现状,分析其语言多元化政策及此政策形成的内外因素,同时以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参框架为出发点分析了欧盟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变化。张建伟、王克非介绍了德国联邦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在其制定外语政策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探讨了德国几项外语政策制定和修改的过程及原因。戴冬梅从多方面考察了法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和教学体系,包括外语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教学体系与实践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并分析了影响法国外语教育局面的重要因素。沈琦通过对中、日、韩三国的国别研究考察和分析,揭示出东亚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战略特征及未来走向,进而提出了走向大国的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建构方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学者们在对中外外语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析其利弊、取其精华,为我国制定合理的外语教育政策提供宝贵的经验,也为审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提供参照。总而言之,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广泛而有益地研究和探讨,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结语本文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梳理了这期间重要外语教育政策的变迁,并对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做了梳理和总结,希望对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帮助和思路,为早日解决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绵薄之力。参考文献:[1]戴炜栋.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2]文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3]张蔚磊.从宏观生态哲学视角来解读我国大学外语政策的发展[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1):1-4.[4]李娅玲.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5]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P163-169.[6]韩宝成,刘润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回眸与思考(一)—政策与目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P150-155.[7]陈国华.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外语,2008(2):P4-6.[8]傅荣,王克非.欧盟语言多元化政策及相关外语教育政策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P14-19.[9]张建伟,王克非.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研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6):459-464.[10]戴冬梅.法国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体系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P24-30.[11]沈琦.当代东亚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三: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管窥我国外交政策观察与思考 孙国宽 王 琴

 约 4290 字

  [摘 要]外语教育是克服对外交往语言障碍的路径选择。

 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应取决于某种外语的使用价值 而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出现了把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与政治挂钩根据国家间的关系来确定外语教育语种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也折射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关键词]外语教育语种演变管窥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4-0076-02

  著名人士张奚若认为 “外语教育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工程” 。<sup>〔1〕</sup>它是解决对外交往语言障碍的路径选择。外语既可以为国家政府间的友好交往服务发挥对外交流工具的功能亦有利于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方面是一国民众了解他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的工具。作为交流工具外语不属于上层建筑是没有阶级性的。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主要应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政治标准。

 而在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出现了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与政治相挂钩左右于我国对外政策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也折射出了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

  一、具有政治色彩的我国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

  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 我国政府根据国家间关系的来确定外语教育的语种 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左右于国家的对外政策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总的来说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经历了由突出强调俄语而其他语种缓慢发展到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与我国对外政策由向苏联“一边倒” 逐步转向全方位多边外交的历程是相对应的因此二者是密切关联的。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二、我国外语教育语种与中国对外政策在总体上相对应变化的三个阶段

  (一)50 年代前期大力发展俄语英语教育发展受挫其他语种发展缓慢。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实行对苏联“一边倒” 联俄抗美的外交政策。

  1.这一时期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

  俄语在这一时期一枝独秀。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东北所有的中学北京和其他城市的 59 所中学都教授俄语社会上也掀起了俄语学习的高潮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班、培训班、学校等快速发展到 1952 年全国有 57 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

 “俄语热”造成俄语教育片面发展外语语种比例失调俄语人才供大于求英语人才奇缺其他等语种发展缓慢。

  2.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

  这一时期冷战爆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形成中共领导人审时度势决定投入到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对苏联“一边倒” 。

  冷战开始后直至 60 年代末 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通过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条约来包围和遏制中国日本在战后始终追随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亲美的韩国政府和国民党控制的台湾政府也都积极为美国拼凑的东北亚联盟出力包围和遏制中国。在东南亚国家中除越南和柬埔寨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外其余国家在美国的怂容下或是与中国处于冷战状态或是相互政治隔绝。<sup>〔2〕</sup>中国处在复杂而险恶的周边环境中。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自己的国家安全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新中国必须在国际上寻找一个强有力的盟友。环顾四周隶属于帝国主义阵营的欧美强国仍然对中国怀有敌意 广大的非洲国家仍忙于民族民主革命而与殖民地宗主国的欧洲国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并且有可能给中国以援助的仅有苏联一国。因为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到取得革命的胜利始终得到社会主义头号强国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同苏联有着历史上的友好渊源

 中国建国后所建立起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极为相似因而苏联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苏联也希望通过中国的加入来扩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因此向苏联“一边倒”具有可行性和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了新中国将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sup>〔3〕</sup>

  (二)50 年代中后期到 60 年代俄语教育发展趋缓英语发展速度较快其他语种缓慢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同时亦有矛盾和斗争并逐渐把外交政策转变为联美抗苏的对美国“一边倒” 同时注重发展与亚非拉及欧洲国家的友好关系。

  1.这一时期外语语种的变化

  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关于外语教育语种的政策

  1956 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 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 1/32/3为英语和其他语言1962 年周恩来指示北京外国语学院要办好英、法、西班牙、俄、阿拉伯等五种国际通用语言要在 10-20 年内把世界上主要语种都办起来。1964 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 的颁布 纠正了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 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sup>〔4〕</sup>

  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俄语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比例下降英语和其他语种的比例日益上升英语逐渐取代俄语成为第一外语多语种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确立。这些措施符合中俄两国虽有矛盾和斗争但总体缓和以及向美国“一边倒”的形势也是中国正在与使用世界主要通用语言英语的国家和其他国家积极交往与合作的明证。

  2.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

  在这一时期两大阵营分化和瓦解昔日朋友不可靠中国两面受敌必须重择盟友。

  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从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开始由于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两个对立阵营内部各个盟国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并逐渐导致两大阵营的解体中苏关系也随之恶化。赫鲁晓夫上台后加紧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方针严重损害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958 年苏联企图通过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来控制中国遭到中国领导人的坚决抵制后两国关系出现裂痕1960 年苏联又单方面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并且撤走了在华工作的所有苏联专家给中国的建设造成很大困难。勃列日涅夫当政后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反华立场把中国视为其实现世界和亚洲的霸权主义政策的巨大障碍派军进驻蒙古南联印度、越南南北夹击包围中国印度和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都相继开始推行霸权主义这使得中国周边危机四伏。<sup>〔5〕</sup>两国关系因此恶化加剧盟友关系难以存续。

  美国主动向中国示好。由于越南战争的拖累以及盟国自主倾向的加强以及与实力和扩张欲日益膨胀的苏联搞军备竞赛严重影响了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稳定美国急切想改变这一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1969 年初尼克松当选总统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战略收缩并且力主改善美中关系积极主动地向中国抛出橄榄枝。

  伴随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中美关系日趋缓和以及苏攻美守的国际格局的日渐显现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在科学判断中苏矛盾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决定在全面缓和与苏联的关系的同时倒向美国。中国的对外政策在经历一段既反美又反苏的过渡期后开始将重心转向美国。与此同时中国积极与一些西方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展了友好往来。这些举措有效地改变了由于长期同美国对立和中苏的关系恶化给中国的发展所造成的不利状态。

  (三)70 年代以来是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协调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科学判断国际形势把握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逐步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1.这一时期的语种是以英语为主世界各个友好国家语种全面发展时期。确立以英语这

 种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国际通用语言为主日俄德法等多语种全面发展的政策是我国外语语种选择标准成熟的重要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落实对外交流的日益深入外语教育尤其英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79 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sup>〔6〕</sup>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这也折射出我国的全方位外交。

  2.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

  7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以后国际局势开始向多极化发展东西之间、美苏之间关系都逐渐从紧张走向缓和。在这种国际局势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和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刻的总结后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其中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中国政府据此制定了一条崭新的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开展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中美在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时签订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于 1979 年 1 月起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苏之间在经过多年磋商之后于 1989 年5 月戈尔巴乔夫正式访华后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日本也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日于1972 年 9 月正式建交后 又在 1978 年 10 月签订了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sup> 〔7〕</sup>中国在逐步与一些大国建立正常邦交的同时也广泛地发展了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

  三、结语

  在 20 世纪 50——80 年代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选择经历了由政治标准到使用价值标准的过程由强调一种外语而忽视其他语种到以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为主的多语种全面科学发展过程由学习某一超级大国的语言到学习世界上所有友好国家的语言转变的过程这一变化与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联苏抗美、 联美抗苏、 到全面的多方位外交的历程是相对应的我国外语教育语种选择标准的日趋科学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45.

  〔2〕 迟爱萍. 邓小平对中国对外关系问题的战略思考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4(5).

  〔3〕李传松.我国外语教育史初探〔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8).

  〔4〕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1949——1982〔G〕. 1983.

  〔5〕张正东.我国外语教育的国情特点〔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2).

  〔7〕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949——197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王 柏〕

篇四: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金三基日期:

 兰型:

 竺z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盏二i匦导师签名:

 五塾丝日期:

 迹3:

 虹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英语的传播与教育在国际范围内都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随着英国的对外扩张, 为了更好地进行殖民统治, 英国在它的殖民地强力推行殖民教育,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语言文化的殖民教育。

 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及美国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使得英语真正成为了世界性的语言, 各国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强盛不得不大力推行英语教育。

 我国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开始了英语在国内的传播与教育。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丧失了部分的国家主权, 英语教育作为殖民教育的一部分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 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学习西方的必要工具,语言教育必须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英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晚清时期的英语教育、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和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各个时期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

 晚清时期,英语教育由不自觉的行为逐渐转向自觉的行为。

 民国时期, 国家处于动乱之中,但是英语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因素, 英语教育曾经一度几乎中断,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得到大力发展。

 进入到21世纪, 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和繁荣富强, 我国的英语教育面临新的发展问题, 英语教育需要更加适应英语国际化的大趋势, 英语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本文提出从英语的国际化传播及其对本国英语教育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特点, 以及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关键词:

 英语教育; 帝国主义; 国际化; 本土化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T h esp r e a da n dth e e d u c a tio no fE n g lishin th e in ter n a tio n a l co n tex tis aresea rchh o tsp o t. A sth eB r itishe m e m a le x p a n sio n , ino r d e rtoca r r yo u t th eco lo n ia l ru lebetter,B r ita inv ig o r o u sly p r o m o te dco lo n ia l e d u c a tio n in its c o lo n ie s. O n e o f th e m o stim p o r ta n tc o n te n ts is th eco lo n ia l e d u c a tio n o fth ela n g u a g ea n d cu ltu r es. A f terth etw o W o r ldW a rs, th ein f lu en ce o f th e U n ite d S ta te sa n d th a t o fitsc o m p a n ie sinth ew o r ld m a k e th eE n g lish la n g u a g eatr u lyag lo b a l la n g u a g e. B eca u seo f itsstr o n gin f lu en ce, sta tesin th e w o r ld m u stv ig o r o u sly p r o m o te E n g lished u ca tio n 。

 In su c h ac o n te x t, C h in aa lsob eg a nth esp r e a da n dth e e d u c a tio n o fE n g lish . A R e rth eT w oO p iu mW a r s, C h in a slo w lyb e c a m e ase m i- c o lo n ia l a n dse m i- f e u d a l so c ie ty co u n tr y ,a n d lo stp a rto fits n a tio n a lso v e r e ig n ty . A s p a rto f th e co lo nia le d u c a tio n , E n g lished u ca tio n e n te r e dC h in a . A tth esa m etim e, so m ep e o p leo fin sig h ta lsoreco g n izedth eim p o r ta n c eth a tw elea r nth e a d v a n cedsc ie n c ea n dte c h n o lo g yf r o mW ester n co u n tries.A s th ep r im a r yto o l to a c h ie v e th a tg o a l, th e im p o r ta n c eo fla n g u a g eed u ca tio n isn e v e rtob en eg lected .T 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E n g lishe d u c a tio n in o u rc o u n tr y h a se x p e d e n c e dth r eem a jo r sta g e s:

 E n g lish e d u c a tio nin th e la teQ in gD y n a sty ,E n g lishe d u c a tio n in th eR e p u b lic o f C h in a a n dE n g lishe d u c a tio n in n e w C h in a . V a r io u sp e r io d so fd e v e lo p m e n th a v e th eir o w n ch a r a cter istics. In th e la teQ in g D y n a sty ,E n g lishe d u c a tio ng r a d u a llych a n g edac o n sc io u slya c t f r o ma nu n c o n sc io u slya ct. In tim e o fth eR e p u b lico fC h in a ,th esta te is intu r m o il, b u t th eE n g lishe d u c a tio nh a s av e r yg o o d r e n e w a l. A f te r th e n e wC h in aW a sf o u n d e d , b e c a u seo f th e in tern a tio n a le n v ir o n m e n ta n dp o litica l f a cto r s, E n g lishe d u c a tio nw a so n c e a lm o stinterru pted , bu ta f ter th e tim e o f ref o rm a n do p e n in g , E n g lishe d u c a tio n h a s b e e nd e v e lo p in gv ig o r o u sly . Inth e 21stc e n tu r y ,w ithth e n a tio n ’ Sd e v e lo p m e n ta n dp r o sp e r ity ,E n g lished u ca tio n isf a cin gto th e n e wd e v e lo p m e n ta n d sh o u ld be r e f o r m e d im p era tiv ely .U n d e rth isb a c k g r o u n d , th is p a p e ra n a ly zesth ech a r a cter isticso f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E n g lish e d u c a tio n f r o m th e in ter n a tio n a l sp r e a do fE n g lisha n d th eirim p a c to nE n g lishe d u c a tio n inC h in a ,a n dth eh isto r yo f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E n g lished u ca tio nin C h in a , m e a n w h ile p o in ts o u t th e m a inp r o b le m sa n d so lu tio n s to C h in a 'sE n g lished u ca tio n.K e yW o r d s:

 E n g lish ed u ca tio n ; Im p er ia lism ; In ter n a tio n a liz a tio n ; L o ca liz a tio n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_ ●一刖舌语言就像一条河流, 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这一概念现在已被普遍接受。A lb e r t C . B a u g h 和T h o m a s C a b le 认为:

 “la n g u a g ea slo n ga s it 1iv e s a n dis in a c tu a l u s e is in a c o n st a n t st a t e o fch a n g e” 。

 他们预言, 英语将会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并以“E n g lish a s a W o r ldL a n g u a g e” 作为议题专门讨论。B a rb er认为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已经有30 年了。

 他通过调查得出结论认为,英语作为一种文化、 商业和国际交流的工具在19 世纪已被广为接受, 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原因是, 英语作为英格兰以外其它国家的母语的基础地位, 遍及世界各大洲。

 英语向世界各地的这种传播始于17 世纪, 很快在北美扎根下来, 然后,在整个的18 世纪和19 世纪持续向周边蔓延。

 最重要的是, 在19 世纪和20 世纪,伴随着美国的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移民奠定了英语的地位。C h esh ir e认为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交流工具已经存在15年了。

 他认为:仅仅在数百年以前, 英语还只是一种地方行语言, 只局限于一个小岛上的人们使用。

 现在, 它包括多种变体, 诸如皮钦语、 克里奥尔语、 新英语( ‘n ew ’ E n g lish )等, 包括标准以及非标准变体, 被世界上6 0 多个不同国家同时使用。

 当然, 英语是一种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G e o f f r e y B r o u g h to n , C h r isto p h e r B r u m f it e t a l( 19 8 1)认为英语作为母语和第二语言/外语, 有着广泛的使用者, 因此, 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

 他们进一步分析了原因:

 除了政治和历史因素, 英语国家迅速发展的科技, 使得其电视、 广播节目、 电影、 唱片和书籍迅速占领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世界上一半的科学文献是英文写的。

 据比较, 象阿拉伯语, 约鲁巴语和马来语等几乎没有对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概念和术语进行解释, 所以, 英语常常是学习新世纪知识唯一可用的学习工具。T o mM c A r th u r 的研究, 就是作为本族语的英语( E n g lish a s a N a tiv eL a n g u a g e , E N L )在各个方面经历了渐进式的变化, 这些变化将英语指向第二语言( E n g lisha s a S e c o n dL a n g u a g e , E S L ), 直到20 世纪8 0 年代, “新英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N e wE n g lish )一词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种变化还没有结束。

 与此同时, 作为本族语的英语已经发展成为英语第二语和外语( E n g lisha s aF o r e ig nL a n g u a g e ,E F L )。

 这是一个3倍模型的世界英语合作, 发生在英国、 美国、 加拿大、 印度和新加坡, 并已经对语言学的讨论和教学方式产生影响。

 在近数十年来, 英语的蔓延开始横扫世界各地。

 M cA r th u r 在《牛津世界英语指南》 ( T h eO x f o r d G u id etoW o r ldE n g l ish )的序言中写道:

 到19 7 5年, 英语是21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并在16 个以上国家, 是共同的官方语言( co - o f f icia l la n g u a g e), 包括政府、教育、 广播和出版物等。到目前, 认为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组织数量不断增多。

 M cA r th u r 将这些组织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全球英语( G lo b a l E n g lish )、 全球性语言( G lo b a lL a n g u a g e )、 国际英语/国际语言( In te r n a tio n a l E n g lish /In te r n a tio n a lL a n g u a g e )、 国际辅助语言( In te r n a tio n a l A u x ilia r y L a n g u a g e)、 国际标准英语( In te r n a tio n a l S ta n d a r d E n g lish )、 世界英语( W o r ld E n g lish )、 世界标准英语/世界标准英语口语( W o r ldS ta n d a r dE n g lish &W o r ld S ta n d a r dS p o k e nE n g lish )、 世界英语/世界的语言( W o r ld E n g lish &W o r ld L a n g u a g e)。在8 0 年代初, 世界各地的英语的形式( f o r m s)和功能( f u n c tio n s)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已经开始形成。

 M c A r th u r 认为, 到20 世纪9 0 年代, 英语显然是一种普及中的媒介, 并承认这种看法。

 事实上, 这个普及已经进行了数十年, 英语具有多个中心已经至少两个世纪了。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 在正式层面上, 英语词典除了在英国和美国出现之外, 在其它很多国家都已经出现, 特别是在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南非, 以及最近在菲律宾和新加坡。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活跃的语言,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公共教育最流行的第二语言。在国内方面, 颜治强在其著作《世界英语概论》 中, 主要从英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解释英语国际化的历程。

 李良佑、 张日升、 刘犁等人编著的《中国英语教学史》 , 主要研究了从英语传入中国开始, 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得失进行了分析。

 其他一些学者则从另一些角度对英语的传播与发展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影响进行了一些分析, 如顾卫星在他的博士毕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中专门就我国晚清时期的英语教育进行了研究; 张尾声则在他的硕士论文中从英语的霸权现象入手分析了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胡风明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就跨文化问题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等。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英语产生、 发展、 传播的历史演变过程入手, 研究英语的国际化形式。

 参考英语在其它国家传播和发展的特点以及经验教训, 结合英语在中国过去百多年间的发展, 来研究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史。并结合英语的国际化形式, 分析目前中国英语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英语国际化理论概述1. 1英语的产生和发展概述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当中的日耳曼语文。

 印欧语系是全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属于这个语系的语言地理分布最广, 说这些语言的人数最多。

 早在17 8 6 年英国梵文学者威廉・琼斯爵士( w illia mJo n e s)发表了他在语言学领域里的惊人的发现:

 梵文和希腊语、 拉丁语是同源的。

 这三种语言都是从原始的印欧语演变来的。

 几千年前, 在欧洲中东部( 相当于立陶宛的地理位置)居住着具有石器时代文明的游牧民族的部落——这就是原始的印欧人。

 他们的语言就是原始的印欧语。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的时期, 这些游牧部落开始迁徒。

 其中一些部落向南方移动, 经过南欧, 最后到达南亚次大陆。

 这就是为什么古印度语和古代欧洲语言( 希腊语和拉丁语)非常相似的原因。

 由于原始印欧人部落的移动和迁徒, 原始印欧语就分化成各种不同的方言, 这些方言就是印欧语系各语文的祖先。

 印欧语系的语文很多, 除了梵文、 希腊语、 拉丁语所分别隶属的那些语文外, 一个重要的语文就是日耳曼语。

 日耳曼语文又分为东日耳曼语、 西日耳曼语和北日耳曼语三个分支。

 东日耳曼语以哥特语( G o th ic)为代表, 这个语种已在世界上绝迹。十七世纪时, 克里米亚地区还有人说哥特语, 但今天已完全绝迹。

 北日耳曼语以古诺斯语为代表, 包括今日的丹麦语, 挪威语、 瑞典语和冰岛语。

 西日耳曼语以古英语为代表, 包括今日的英语、 德语、 荷兰语等等∞。我们通常把英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古英语时期——公元4 4 9 年至110 0 年; 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0 0 年至150 0 年; 现代英语时期一一公元1500年至当前。

 现代英语时期又细分为:

 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公元1500年至17 00年, 和后期现代英语时期——公元17 00年至当前罾。1. 1. 1英语的诞生和古英语时期( 1)英语的产生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英语是一系列的民族迁徒和民族征服的产物。

 说英语的①h ttp :

 //blo g . sin a . C O m . cn /s/rea d er_ 4 b9 a 4 2e6010007 4 2. h tm l, 2007 年1月 17 日。

 h ttp :

 //硐n v . so en g lish . C O la . cn /la n g /h isto ry /200611/20061115094022_ 21688. h tm l, 2006年11月 15日1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皇量曼曼曼曼曼曼曼舅曼曼曼量曼毫曼詈曼暑量曼舅曼鼍舅皇曼曼曼!!皇!曼曼曼I皇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暑皇曼皇曼曼曼皇鼍曼量曼寰人们的祖先原来活动在欧洲北海岸一带。

 他们说的语言是低地西日耳曼语( L o ww e st G e r m a n ic)的各种方言。

 这些方言非常近似, 因此不同部族之间语言是相通的。

 大约公元五世纪中叶, 三个日耳曼部族:

 盎格鲁人( A n g les)、 撤克逊人( S a x o n s)和朱特人( Ju te s)侵入现在的英国, 世界历史上称为盎格鲁撤克逊征服。

 这些侵略者带来了各自的方言, 这些方言逐渐溶合在一起, 成为古英语。到了公元六世纪末叶, 英国原先的居住民凯尔特人或被杀戮, 或被赶入山区,或沦为奴隶, 侵略者成为英国的主人。

 古英语成为英国的语言, 凯尔特语仅仅只出现在某些英国地名当中, 进入英语词汇的凯尔特语词为数极少。

 因此, 可以说随着盎格鲁撤克逊入对英国的征服, 就诞生了英语。大约公元九世纪, 英国又受到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大规模的侵略。

 整个公元十世纪, 丹麦人不断入侵; 公元十一世纪初, 丹麦国王实际上统治着英国。

 由于北欧人的入侵, 大量的斯堪的纳维亚语词进入了英语词汇。

 历史上把这次侵略称为丹麦征服。随后, 又发生了诺曼人( N o r m a n s)的入侵。

 诺曼人原先也来自斯堪的纳维亚, 他们在法国北部诺曼底( N o rm a n d y )省定居下来, 接受了诺曼底省的法语,作为他们的语言。

 诺曼法语( N o r m a n F r e n c h )是法语的一种方言, 不同于首都巴黎一带的法语。

 首都法语称为中心法语( cen tr a l F ren ch ), 是法语的标准语。公元10 6 6 年, 诺曼底省的统治者威廉公爵( W illia m , D u k eo fN o rm a n d y )率领部下侵入英国, 成为英国新的征服者。

 历史上把这次侵略称为诺曼征服( th eN o r m a nC o n q u e st)。

 ①诺曼征服对英语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 首先, 随着诺曼征服, 诺曼法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 政府、 宫庭、 法院、 学校都使用法语。

 法国人成了英国的统治阶级, 贵族、 地主、 朝臣和上流社会人士都说法语、 写法语。

 文学作品也都用法语, 作为书面语言, 英语在英国几乎绝迹了。

 但是法语并没有完全代替英语,英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仍然说的是英语, 英语仍然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语言, 继续不断地在成长和发展。

 但是法语对于英语的影响极大。

 法语不同于日耳曼语, 而后于拉丁语( 或称罗曼R o m a n ce语; 罗曼语义为‘罗马语’ )。

 由于诺曼征服, 英国h ttp :

 //blo g . sin a . C O IILcn /s/rea d er_ 4 b g a 4 2e60 10 0 0 7 4 2. h tm l, 20 0 7 月 1月 17 日雪颜治强:

 《世界英语概论》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 0 2年, 第6页。

 山东大学...

推荐访问: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语种 演变 外语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