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肉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症状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2-10-28 11:50:07 浏览数:

豆状囊尾蚴病是兔的寄生虫病,是豆状带绦虫的中期幼虫寄生在兔内脏所致,多寄生在肝脏、肠系膜和网膜上。兔豆状囊尾蚴病是因兔食用污染有豆状带绦虫的节片和卵的饲料后,六钩蚴便从卵中钻出,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到达肝脏开始发育,在肝内穿行15~30天后,钻出肝被膜,进入腹腔;在肠系膜、胃网膜等处生长、发育为豆状襄尾蚴致使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播来源是患豆状带绦虫的犬,兔因采食了被患犬粪便污染的饲料而感染。本病各季节均可感染,但以夏、秋季节感染较多,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兔均可感染,但很少致死。

1 病原及流行情况

豆状囊尾呈白色的囊泡状,大小如豌豆,囊壁透明,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上可见嵌于壁内的白色头节,头节上有3个吸盘,两圈角质钩。豆状带绦虫的成虫为白色带状,链体长51cm,边缘锯齿状,故又称锯齿带绦虫,寄生于犬、狐狸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兔等动物吞食了被豆状带绦虫的孕卵节或虫卵所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虫卵中的六钩蚴在消化道内移出,钻入肠壁,随血液到达肝脏或离开肝脏再到腹腔,发育成豆状囊尾蚴。犬、狐狸等肉食动物吞食了含有豆状囊尾蚴的兔或其他啮齿动物的脏器后,在消化道小肠内,囊尾蚴即翻出头节,并固着在肠壁上,约经2个月发育为成虫。

本病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我国有十多个省市发生过,尤其是兔场内饲养肉食性动物的更应注意本病的预防。还应注意本病与兔肚胀病的区别。

2 临床与病理变化

一般豆状囊尾蚴对兔的致病作用不是很严重,大量感染时可出现临床症状。若寄生于肝脏内,则造成肝脏损伤,患兔表现消化紊乱,不愿活动等。若寄生于腹腔内,则表现腹围增大,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等,后期病兔耳朵、眼结膜苍白,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急性发病时可引起突然死亡。

剖检病死兔可见,在兔肝脏表面、肠系膜和网膜等处,发现数量不等虫体。兔体较消瘦,皮下发生水肿,腹腔中有较多液体,肝肿大,肝脏中度病变,肠系膜、网膜、肝表面等处有许多球形,似黄豆或豌豆样的水泡,透明,其中有个白色小点状物,数个在一起,状似葡萄串。将水泡内的白色物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低倍镜下可看出明显的头节,至此可确诊为豆状囊尾蚴病.将肝脏内病变的白色物放在载玻片上,于显微镜下观察,低倍镜下可以看到成虫体,由头节和3~4个节片组成。

3 诊断

生前诊断较困难,一般兔死后剖检时发现豆状囊尾蚴而确诊。①囊状物检查。取出囊状内容物置于载玻片上制成压片,在10倍显微镜下观察,见囊尾蚴前端是1个头节,其上有4个圆形吸盘和顶突,而且顶突上还有两排角质小钩。②细菌学检查。无菌采取家兔心肌和肝脏,接种于血清培养基上,37℃培养24~72h,没有细菌生长。③病毒学检查。取被检家兔的肝、脾,研磨制成1∶5的悬液,反复冻融3次,以4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与人的O型血作血凝试验。被检试验样品呈阴性,兔瘟样品对照试验呈阳性,由此可排除兔瘟病毒感染。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兔患有豆状囊尾蚴病。

4 防治措施

本病的防治重点应放到犬、猫寄生成虫的方面。禁止在兔舍内养犬、猫或对犬、猫定期驱虫,平时严禁用兔尸或其内脏喂犬、猫。犬、猫驱除豆状带绦虫可口服吡喹酮,5~10mg/kg

并对驱虫后的粪便进行严格的消杀处理,杀灭其中的虫卵。兔发病时的治疗要用吡喹酮注射液,25mg/kg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5d。也可使用苯咪唑或丙硫咪唑, 35mg/kg口服,每天1次,连用3d。

本病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兔场内禁止饲养犬、猫,若有需要饲养,要定期进行驱虫。严防犬粪污染饲料和饮水,禁止用含有豆状囊尾蚴的兔内脏喂犬。有计划的对兔群进行驱虫保健。对病死兔要进行无公害处理,执行严格卫生消毒、防疫制度。建议兔场的驱虫可用百虫杀与伊(阿)维菌素类同用,内外驱虫,且幼虫与成虫都驱,效果更明显。

兔囊虫病虽然病死率低,但感染率高,传播速度非常快,很难彻底根治,而且病兔生长发育缓慢,消瘦体弱,抵抗力下降,饲料报酬低。

推荐访问:尾蚴 症状 防治 肉兔 豆状囊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