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西部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就业竞争力探析

发布时间:2022-11-02 08:30:05 浏览数:

[摘要]西部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发展速度喜人,质量也有所提高,但调查发现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优势不明显,本文重点分析和探讨影响该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初步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西部;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就业竞争力

一、西部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

(一)从市场需求来看,表现出供大于求,毕业生普遍感觉就业压力大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近年来,西部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虽然没有低于平均就业率,但市场需求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普遍反映明确表示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信息极少。以广西大学为例,2008—2010年三年中到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明确表示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不到5家,没有一家企业明确表示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表示,在各招聘会、就业双选会上,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招聘信息几乎是绝无仅有。毕业生求职、应聘主要是针对对专业无限制的信息,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表示求职成功是通过自己本科的专业应聘,与研究生所读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无关。

从总体情况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市场需求是供大于求。通过对西部5所高校的抽样问卷调查,90%以上的毕业生感觉到就业压力大。

(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学校,工作岗位主要是高校学生辅导员

根据对西部两所高校2008届、2009届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流向主要是:有3%的毕业生升学读博,4%当公务员,88%到学校,到其他事业单位的3%,到企业工作、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有2%,就业去向主要是学校。到学校就业的毕业生,工作岗位主要是担任高校的学生辅导员,只有极少数担任教务员或教师。这样的就业流向情况,对该专业的在校学生来说是交织了十分矛盾的心理:他们既“趋之若鹜”又“无可奈何”,同时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到高校工作是该专业的学生非常乐意的职业追求,但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因为对该专业有需求的单位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因为就业选择空间小,就业竞争激烈,他们充满了担忧与焦虑。

(三)畢业生感觉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不明显

学生在择业就业时感觉到没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一是从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看,对口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就业信息很少,毕业生求职针对的需求信息一般是“教育类相关专业”,这与其他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没有特殊竞争力;二是从专业技能来看,毕业生感觉到在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与其他教育类专业相比泛而不专,在管理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像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那样有较成熟的理论范式与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更无法像经济类专业那样,有着独立的范畴和其他专业领域无法替代的专业技能,毕业生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是从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三个知识领域各取一点作为“拼盘”,而并没有结合为一个学科特色鲜明、就业竞争力明显的专业。

二、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一)学科建设的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一门极不成熟的学科,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争议。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把原来的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组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归入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规定可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同时它目前还是一门极不成熟的学科。表现在其学科体系还未完整地构建起来,在研究范式上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学科队伍还未形成应有规模,学科归属问题还未得到统一,这在该学科的院系上可见一斑。有的高校将其置于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有的高校将其置于管理学院,有的高校将其置于高等教育研究所中,还有的同时放在几个学院中。如:广西师范大学是将其置于“教育科学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将其置于“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将其置于“教育学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将其置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大学是将其分别置于教育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将其置于“高等教育研究所”。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诞生后,关于其学科归属问题一直难以确定。就如学者杨天平说的:“我们知道,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叠合而成的学科。豪无疑问,其直接的上位学科也应是这两门学科,而其间接的学科归属则应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或者应该由这三门学科共同构成其最大的属学科。但国内政界和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并不一致。在官方文件中,将其归属于管理学,其一级学科为公共管理;而在学术界,则将其归类于教育科学。”①

学科归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对该学科的学生的培养、就业带来了影响。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

就业竞争力应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独特的、不易被其他毕业生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因此,专业的特色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专业特色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但通过分析西部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情况,感觉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并不明显。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来看,主要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分析、比较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学、教育决策与管理研究、教育社会学、管理学原理、西方管理思想史、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与统计软件、西方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等。虽然该专业中有一些诸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但正如某些学者所说:“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目前尚不成熟,如教育经济学也只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人力资本理论——衍生出来的,迄今未能充分运用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思维对教育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不但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而且还缺乏独立的、完整的理论。”“教育管理学也是一样,至今并没有形成所谓的‘理论范式’”“作为由其二者合并而来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更显幼稚。”②

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目前在专业特色上尚不明显,在就业竞争力上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

(三)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硕士授予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该专业不仅在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有设置,而且逐渐扩展到理工类院校、财经政法类院校,甚至扩展到农林类院校。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7~2008》中显示,2007~2008年全国共有85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参与排名,按培养单位的学科实力依次为5个等级,“A+”为重点优势学科的单位,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培养单位,“A”为优势学科的单位,占单位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单位;“B+”为良好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单位,“B”为一般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单位,“C”为较差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单位。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排在4个“A+”单位中;在13个“A”单位中仅有1个(西南大学);排在25个“B+”单位中有6所(广西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③以上数据表明,在全国85个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中,西部12省有7个高校是排在前50%的。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9~2010》中显示,2009~2010年全国共有9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参与排名,将各培养单位的该学科竞争力依次分为5个等级,用5★、4★、3★、2★和0★分别取代A+、A、B+、B和C。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排在4个“5★”单位中;在15个“4★”单位中有3个(广西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在29个“3★”单位中有4个(四川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上数据表明,在全国96个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中,西部12省有7个高校是排在前50%的。

从专业竞争力排名看,西部地区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中、西部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培养质量上仍要下功夫提高。近年来,中部、东部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到西部高校应聘高校辅导员的很多,而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到中部、东部地区竞聘成功的比例却很小。

(四)生源的问题

西部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有以下几个生源特点:

一是入学门槛低,学生结构复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原专业没有限制,比较容易考取,所以入学门槛低,有些学生是把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获取硕士学位的一条渠道,跨专业报考人数所占比例大,很多学生本科时并没有“教育学”或“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专业背景,因此学习该专业的理论功底、学习兴趣都有待商榷。

二是女生人数偏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女生人数比例大,以广西大学为例:历年毕业生中男、女生比例为24:76。女生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就业状况,女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往往正是婚育高峰期,这成为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录用的原因。

三是年龄偏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作几年后才选择就读的,因此他们毕业时已超过30周岁。目前许多高校招收高校輔导员要求年龄不得高于30周岁,因此对于这些“高龄”的研究生来说,就业的空间、就业的选择都缩小了。

四是就业观念中存在求稳心态的学生比例大。女生人数偏多、年龄偏大等因素,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求安定、求稳定”的心态十分明显,通过调查发现,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倾向度主要是高校。择业倾向度主要是大城市的公办高校,占85%以上。在择业、就业观念上存在以下误区:就业期望值高,“求安定、求稳定”心态明显,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高度集中,就业单位选择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毕业生把到首府城市工作作为择业的首选,把高校就业作为求职的首选,愿意主动到企业发展的学生廖廖无几,自主创业意识十分淡薄。

以上生源情况使得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优势不足。

(五)就业市场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增长,而市场需求的现状却是:本科院校中的教学人员需要博士生才能胜任,高校其他管理职位一般很少直接从应届毕业生录用,高校辅导员职位竞争趋于白炽化;职业院校一般需要技能型的教学人员;事业单位基本趋于饱和;企业需要的是专业性更强的经济类人才;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且在文科的专业中,相对于更注重写作能力培养的中文、新闻、哲学专业,相对于专业性更强的法律专业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显然处于劣势。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很不利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

三、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西部地区高校要厘清培养目标、挖掘学科特色、提高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仅有13年,还处于幼年阶段,学术队伍资源、师资队伍资源等都存量不足;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学科体系还没有完整地建构起来。硕士研究生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只有将自己的所学用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才达到高校培养的目的。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产生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是适应市场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但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并不相符合,因此毕业生就业并没有体现出优势。

鉴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高校首先要厘清专业培养目标,挖掘学科特色,优化学科建设,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与特点,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培养方案,适时对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作出相应调整,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产销对路,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自身应合理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能力,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所需人才

研究生应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自身情况,对自身的定位发展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拓宽就业视野,不要将自己的就业范围囿于高校。面对当今巨大的教育贸易和教育服务市场,研究生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主动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使自己有自由的就业选择空间和强劲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注释]

① 杨天平.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②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

③邱均平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7~2008[M].科学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王梅,陈士俊,孙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8(12).

4.闫杰,王保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作者简介]黄路明(1973—),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项目编号:105930911005)《西部地区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研究阶段性成果。

推荐访问:教育经济 探析 西部地区 管理硕士 竞争力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