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的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2-11-02 10:30:04 浏览数: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环境,进而延伸出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的优劣势分析,最后就其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装备制造业; 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22-02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尤其是为满足其他工业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它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装备和劳动手段,具有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安徽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工业行业第二位①,是安徽省主导产业之一,其健康发展对于安徽经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众多发达省份相比,地处内陆的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存在产业规模不大、产品层次较低、设备成套和研发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产业化速度慢、信息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但是,随着近年来扩内需、保增长系列政策效应的显现,尤其是在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引导下,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优势行业发展、名牌企业建设、核心技术攻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整体经济效益良好,其中一些子行业已成为该地区各省市的绝对支柱产业。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节约紧缺的劳动力资源和压缩成本,该区域部分地方正在将装备制造业中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出去,为相关企业以及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2009年1月,国务院领导同意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关问题的请示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銅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综上来看,皖江城市带如何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在承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和长远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刻不容缓意义重大。故而本文将就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其本身的发展状况提出建议,希望能为皖江崛起略献微薄之力。

二、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皖江装备制造工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国家政策上看,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10号文件已经出台③,定位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安徽首当其冲的就是装备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产业,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更是需要大量的交通运输设备。从产业政策看,国家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发展,安徽将会获得更多的支持。从省内看,安徽省委省政府将“工业强省”战略提到加快改革发展的六大战略之首,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工业空前重视,机关效能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优异的发展环境,全省人民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意识日益浓厚,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正在形成。从现实基础看,多年的发展积累使安徽工业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各类要素,具备了实现工业经济尤其是汽车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皖江装备制造工业必将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皖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本地装备制造业相当发达。知名品牌有奇瑞、江淮;细分龙头有合力、星马;上下游配套企业更是数不胜数。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正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寻找新的机遇。虽然的皖江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走了一条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之路,已成为全国汽车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少数地区之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其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存在着总体实力弱、资产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较为分散,产业外向度低,尚未有机融入世界装备制造体系等问题④。奇瑞、江淮虽然进入全国前10名,但与前5名的企业有较大差距。存在着大企业不大、不强,中小企业不精、不专的现象,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差距表现得尤为明显。目前我省汽车零部件配套率不足30%,除了几个具有一定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还很小,竞争力差,总体上缺乏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大多数企业没有进入国际和国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与先进省市差距较大。例如浙江省零部件企业有8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就有1000多家;2005年我省汽车产量是浙江的2.7倍,但汽车行业销售收入仅有浙江的三分之一,其差距就在零部件方面。

就其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实现未来结构优化升级而言,有如下产业优势:

1.区位与交通优势。皖江城市带九市一县一区辐射安徽全省,紧邻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长三角地区,同时也成为联结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纽带。区位优明显,交通便利。

2.资源与劳动力成本优势。皖江城市带是安徽乃至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拥有钢铁、铜矿、煤炭、电力、水泥建材等一些稀缺资源。两淮煤炭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拥有近800公里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潜力大,水资源充沛。劳动力成本具有比较优势。⑤

3.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⑥安徽17个市中,皖江城市带九市人均GDP[整体水平较高,基本超过1万元,尤其以马鞍山、铜陵、芜湖三市最为突出,工业化系数(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均超过4%,三市现已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小于10%且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而长三角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两地域工业化差异为装备制造业的梯度转移提供了原动力。同时皖江城市带九市城镇化水平在安徽17市中排名也比较靠前,与其工业化水平相对应,具有承接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和潜力。

4.比较完善的装备制造业产生体系。安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等10个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工业行业第二位⑦,是安徽工业支柱产业之一,其中汽车、工程机械、电器设备等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从现有产业链来看,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上游产业(石化工业、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等)、下游产业(房地产业、电信投资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也紧跟其后;从生产布局来看,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可以转入的产业提供较完善的配套服务,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强有力的保障。

三、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之路

安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是踏实的,如今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为它们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懂得务实和坚持的安徽企业或许将能做出一番更大的事业,至少,它们已经拥有了这种潜质。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1.体现政府职能创新与服务,维护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

地方政府应该为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制定完善的产业转移政策体系,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在招商引资、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支持和规范化服务,同时在服务范围和方式上努力创新,减少对产业转移的束缚,促进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严格审核承接的产业,限制“三高”企业进入,保证产业与地区生态的和谐发展。

2.鞏固基础,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如表1所示,从装备制造业的七大细分产业来看,皖江城市带已有的门类比较齐全,但普遍产业链较短,而且只在产业链的某一段比较突出。由于上下游产业基础配套不完善,反而制约了现有产业的发展。因此,需承接相关基础配套产业,拉长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以“主导/企业”为榜样,整合资源,促进企业间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带动配套产业与之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供应巢”效应,同时促进装备制造业业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扩充链条上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打造地区优势、创新工程

在承接装备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九市一县一区的区位、资源、要素成本、现有产业基础等优势,重点承接汽车、机械设备等产业,在已基本形成的几个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重点产业转移,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集聚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重点技术攻关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地区优势的创新型工程,形成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化发展。

我们都期待着皖江城市带能以装备制造业为先导顺利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实现迅速发展,进而为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①http://wenku.baidu.com/view/746be4d184254b35eefd3460.html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1170557.htm

③/view/cbe2054ffe4733687e21aafb.html

⑤/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715

⑥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276.htm

⑦http://wenku.baidu.com/view/585a9d1555270722192ef767.html

参考文献:

[1] 杜朝晖.产业组织理论[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10中国产业发展报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环境与政策[J].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 谢培秀,殷君伯.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思路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9(1):65-67.

[4] 殷君伯,刘志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研究报告[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推荐访问:路径 承接 装备制造业 产业转移 城市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