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09 13:40:06 浏览数:

[摘要]2008年下半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及实体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此次金融危机对其负面影响很大。从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旅游市场入手,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金融危机影响下旅游业的应对策略,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旅游业;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12-0140-03

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导致了全球金融动荡,而且对各国实体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次危机之中也未能幸免。旅游业是极易受经济波动影响的产业,经济的衰退必将导致旅游业的萧条,造成全球旅游需求与支付能力的萎缩、旅游企业资金链的吃紧、旅游消费信心的丧失。而对于中国旅游行业而言,特别是对入境游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但是,在正视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扩大内需所推出的一揽子计划所带来的战略机遇。中国旅游业应该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树立信心,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市场的影响

1 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入境旅游在我国的旅游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且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从2004年到2007年,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0.06%,入境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5.26%。然而,受金融危机辐射全球的影响,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的入境旅游业脚步放慢,奥运会的宣传效应并未出现预期的效果,奥运会后可能出现的入境旅游热潮并没有如期到来,反而在金融危机中降温,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等各项指标均呈现下滑状态。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l 3亿人次。比上年下降6.8%;入境过夜旅游者530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预计2009年,入境旅游市场各指标均下降,下降幅度与世界旅游组织最新预测的全球旅游市场下降4~6%的幅度大致持平,预计,入境旅游人数为1.24亿人次,同比下降5%;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4820万人次,同比下降10%;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350亿美元,同比下降5%。

受金融危机影响,使得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严重受挫。我国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我国港澳台以及位列我国国外客源市场前十位的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蒙古、澳大利亚和英国,在我国的入境客源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这些国家(地区)均已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股市波动,经济处于低谷,企业投资缺乏信心,个人消费普遍缩减。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公务旅游还是消遣旅游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奥运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拉动效应,使得入境旅游增长放缓,甚至出现绝对量的减少。此外,国际金融危机还通过影响国内经济增长以及汇率变化等方式对旅游业产生全面的影响。在国内经济衰退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借以刺激经济,从而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信贷紧缩问题严重危及到各国经济,并拖累各国经济致使他们衰退,导致欧元、英镑等各国货币纷纷贬值,人民币升值加速。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货币的持续升值,将削弱我国入境旅游长期以来所保持的价格优势,致使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进一步萎缩。

2 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虽然受四川地震、“五一”黄金周取消、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在2008年度有所抑制,但在经济保持增长、人民币升值、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数量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依然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为45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对大部分人来说,出境旅游毕竟是一种消费奢侈品,并非生活必需品,市场大环境不景气,加上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游客的信心下降,很多人自然会暂缓出境旅游的计划,而选择持币观望。在更长的时期内,随着价格市场的引导,加上有效的宣传,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将会出现恢复性的增长。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形势以及出境旅游的发展态势,预计2009年出境旅游人数与2008年相比,会出现较小幅度增长。出境旅游人数预计为4700万人次,同比增长3%。

3 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旅游意愿下降较快。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09年5月10日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出游计划的比例仅为46.7%,比第一季度的90.7%下降了44%。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最终传导到了实体经济,并严重影响了欧美国家的进口需求,广东和沿海等省份的一些出口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大批人员失业,使居民的消费方式和心理产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旅游消费热点必将随之降温;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风险意识程度普遍增强。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虽然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航空巨头都大幅降低机票价格和取消燃油附加费,部分国内航线的机票价格甚至低于火车票价,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纷纷调降门票价格,各旅行社也相继大幅下调旅游团费,但由于民众消费信心已经遭受重挫,他们宁愿持有现金,对旅游成本的大幅降低并不买账。旅游业陷入多年来少见的“寒冬”。

4 对企业融资方面的影响。次贷危机暴露了现代金融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鉴于此,我国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为了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解决资金难题,中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对度假村、主题公园、旅游地产等旅游消费类项目建设融资的影响极为有限。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此类企业融资将趋于困难。

总体来说,在旅游消费方面,此次金融危机将给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出境旅游来说是一个大的发展机遇。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和市场,其影响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就行业而言,酒店业、航空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就需求层次而言,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旅游企业所受影响更大,而低端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在投资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大型旅游项目的融资更加困难,但这将随着我国金融形势的好转而得到改善。

二、中国旅游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中国旅游业是个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中国旅游业将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应通过对危机相关信息的及时发布,缓解游客及公众的恐惧心理,重塑市场信心;及时预警、跟踪监测经

济形势走势,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主动对其进行干预,以期减少损失、规避风险。

1 深挖内需,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应对各种旅游危机事件的冲击,我国旅游经济有着一个独特的优势——大国旅游。国内旅游需求是我国旅游经济运行的绝对主体和内容基础,要及时调整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战略,在努力确保入境旅游不出现大的滑坡的前提下,要更加重视国内旅游的发展,把开拓广阔的国内旅游市场作为首选的“渡难关、求发展”的手段。目前,中国国家旅游局在旅游发展战略上已调整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这为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应该着眼于以下工作:一是深度开发城市休闲度假市场和农村观光旅游市场,特别是以返乡农民工和先富人群为主的占全国总人口55%的农村旅游市场,以新近赋闲待岗轮休的白领阶层、老年市场、学生市场、新兴中产阶层、新近城市化人群等未被充分开发的城市旅游市场;二是提升消费者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加大对国家“国民休闲计划”的宣传,激发消费者信心和出游意愿,培养居民休闲消费习惯,拉动国内旅游市场,以实现“扩内需、促消费”的目的;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游、城市游、周边游、短期度假游、自驾车游、散客随机游等项目,把工作着力点转移到规模大、见效快、即期增长的旅游市场上来,把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带来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四是加强国内旅游市场宣传,积极开发国内避暑度假、海滨度假、登山度假、主题度假、购物娱乐等旅游产品,引导部分出境游客源转向国内旅游市场。

2 巧抓机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有利政策,推出了一个4万亿扩大内需的巨大“蛋糕”。为扩大内需,国家特别提出了要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安排西部干线铁路和中西部干线机场、支线机场建设。同时,中央政府明确了把旅游消费作为今年扩大消费的四大对象之一,国家旅游局落实了10亿元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我国旅游业已呈现扩大内需、政策倾斜、转型升级、基础改善等带来的良好机遇。因此,旅游部门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一些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要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从根本上解除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加速交通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加快地震灾区旅游恢复重建工作。

3 勤练内功,增强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在金融危机阶段,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经济周期中的这一低迷时期,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和内部改革,通过内部整合和结构调整,提高自身抵御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重新研究与调整旅游客源结构,加强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改变对外向型经济的过分依赖;二是要清醒认识到质量是行业战胜危机的生命线,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加强旅游标准化、个性化、优质化建设;三是开展旅游企业无形资产的提升与利用,如品牌建设、渠道建设、人力资源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更好地保持和提高市场份额,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旅游品牌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营销含量,用差异化、精品化、特色化旅游产品来规避低迷时期的价格战,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切不可自相残杀,恶性削价竞争,以不断塑造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方式,来打造好旅游品牌和提高核心市场竞争力。

4 以人为本,重视旅游人才的储备、培训和使用。旅游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改善经营绩效,就要改善其造血功能。功能的主体就是旅游企业的人才。人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旅游企业人才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企业要把眼光放在改变人员结构上,根据企业需要抓紧招聘国内外的优秀旅游人才,夯实人才储备,特别是行业内非常缺乏的国际化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和更有实力的旅游技术专才,把企业的人力资本竞争力提上去;利用旅游淡季,做好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员工轮岗工作,强化跨部门操作与协作、旅游服务意识、市场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学习实践。在强练内功的同时,让员工对自己和企业保持信心,为下一步旅游行业的复苏和跨越做好准备。此外,抓紧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把员工的努力用绩效结果充分显示出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旅游企业还应尊重和满足员工在工作权利、尊严、福利报酬、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合理要求,与员工积极沟通,发动员工共渡难关,保存人力资源骨干团队,降低人员流失率,增强员工职业忠诚度。

5 兼并重组,促进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旅游主管部门应积极推动旅游行业的结构调整和重新洗牌,加快部分经营不善的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等退出市场的步伐,鼓励和支持资金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的旅游企业进行适当投资,伺机兼并、收购国内外资质较好、潜力较大、品牌较优的中小旅游企业。通过建立投资基金,实行产业整合,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培育中国的跨国旅游公司,通过业务扩张形成优势旅游集团。旅游集团凭借其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管理合同及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强其集团化的管理,减少企业投资风险,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条件成熟时进人证券市场,从而使行业上市与企业上市相结合,实现中国旅游行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6 政企联动,提高政府管理部门服务企业的能力与行业管控能力。旅游管理部门要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及时预警、跟踪监测旅游经济形势,有针对性地出台行业应对措施和政策,主动进行防范和干预,构建中国旅游业振兴的信心基础、观念基础、良治的基础和制度基础。打破旅游资源垄断、部门利己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减少不合理的行政收费,让利于企、让利于民,建立旅游投资与收益分配公正,使开发商、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地方政府等都能公平享受到旅游开发的收益;改革旅游管理体制,试点旅游管理的“大部制”,打破旅游管理的部门割据和地方割据,构建无障碍旅游管理框架体系,促进区域旅游管理与旅游经济的一体化;政府部门要通过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生产要素同价、减免税费等方式,优化旅游经济运行环境,特别是要增强旅游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稳健运行的活力。加强在旅游安全、旅游品质、旅游投诉、旅游突发事件方面的监管,塑造良好的旅游质量与旅游市场秩序,引导旅游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竞争、品牌竞争。规范国际、国内旅游业务的结算行为,杜绝国内外客户拖欠应收账款,关注并及时通报国内外旅游企业的资信情况,预防转嫁危机损失。与民航、海关、边防、工商等多部门协作合作,简化签证和通关手续,提高旅游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增开国际航线、国际机场口岸、旅游专列,压缩远程交通成本,增强旅游线路价格竞争力与整体服务质量。总之,在危机面前,要加强政企联动,企企合作,抱团取暖,同时,政府要施救,企业要自救,行业要互救。

三、结束语

阳光总在风雨后。危机固然可怕,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多于挑战,只要我们顺应客观形势发展,及时寻找应对金融危机的经营战略,坚定信心,创新思维,危中寻机,就一定能够战胜危机,从而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陈齐芳]

推荐访问:旅游业 中国 可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 影响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