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指导性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11 18:50:08 浏览数: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是繁荣高校体育的巨大工程,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但目前多数高校课余体育活动呈现出松散随意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指导性课余体育锻炼前后学生身体素质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了结论和建议,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繁荣高校体育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课余体育锻炼 指导性 身体素质

[作者简介]杨瑾(1980- ),女,陕西延安人,西安邮电学院体育部,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及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研究;张丽(1956- ),女,河南内黄人,西安邮电学院体育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与大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徐利峰(1971- ),男,山东肥城人,西安邮电学院体育部,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方面的研究。(陕西西安710061)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187-02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其中速度和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耐力素质也连续下降20年。2006年12月23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已展开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课余体育锻炼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但高校课余体育锻炼多数缺乏科学指导,存在着目的性不强,科学健身观念淡薄,自我保护、监督能力较差,锻炼难以持久等问题。如何让大学生通过科学、系统、合理的体育锻炼,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首先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学生个体情况,制订科学指导锻炼方案,发挥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大效用,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为高校学生科学锻炼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和实验对象

(一)实验对象

西安邮电学院本科生80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相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论文、书籍。

2.问卷调查法。对西安邮电学院本科生就课余体育锻炼观、参加锻炼情况、参加锻炼频率、锻炼持续时间、锻炼时间、参与项目问题进行随机发放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9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751份,有效率为97.7%。

3.实验法。选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五项达标不及格学生300人,制订指导性锻炼方案(在个体兴趣爱好项目基础上,主要以有氧运动方式为主,并辅助于科学健身理论讲解),对样本实施针对性实验。由专项公共课老师负责指导,运动周期:连续8周;运动频率:3次/每周;运动强度:由脉搏进行监控,达到最大脉搏数(220-个人的年龄)的60%~80%;运动持续时间:1小时/次。在指导性锻炼后测试其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台阶指数、50m跑,测试的仪器和方法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要求操作。

4.数理统计法。对测试的数据和问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统计均由统计软件完成,显著性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

体育活动动机是锻炼基础,是推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部动力。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我院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呈现多样化,说明体育活动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排序依次是能强身健体、消遣娱乐、促进人际关系、放松,缓解压力、塑造形体,减肥、应付考试、影响学习,浪费时间。由此可见,学生正确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意识,有着较强的运动带来快乐感受和渴望,也表明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总体动机主流是健康的。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有极少数同学由于自身素质条件等原因认为体育锻炼是应付考试、影响学习、浪费时间,说明缺乏对坚持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的正确认识,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其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加,并逐渐养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二)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频率调查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频率是反映学生能否通过参与体育达到健身、健心目的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2可以看出,比例最高的为1~2次/周,占41.2%,最低的为每天,仅占4.7%。结果反映出我院学生总体上对课余体育锻炼积极性还不够,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存在着一定差距。可能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大、缺乏锻炼的场地和器材、缺乏技术指导等客观因素有关。

(三)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间调查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是衡量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保证学生增强体质状况的前提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如表3、表4所示),有11.6%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少于30min,20.3%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60min以上,大多数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在30~60min,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多为下午课后,占41.8%,可能是由于下午的锻炼时间较为充裕,场地、器材空闲较多,参与的人数也较多,具有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激发起运动的激情,能使自己在锻炼中体会到乐趣。调查中25.4%的学生没有固定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定时体育锻炼的习惯,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时间自由度比较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具有随意性。

(四)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项目调查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见表5),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项目中羽毛球被列为第一,篮球和乒乓球分列二、三位。分析其原因:场地设施齐备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的空间;项目的自身特点也会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多数同学对竞争不太激烈且易于开展、投入又比较小的羽毛球项目感兴趣。同学们可以随时在楼前房后的空地开始练习,而且对技术要求也不太高,只要能玩得高兴即可。况且羽毛球拍的价格大部分同学能消费得起,因此羽毛球项目被列为学生参与最广项目之一。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诱导。上至校领导下至学生,经常在一起打乒乓球、踢足球,构成一道风景线。领导、教工与学生同场竞技本身就是一种以乒乓球、足球为载体的沟通方式,这样的感情交融最容易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五)指导性课余体育锻炼前后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如表6、表7所示,经过针对不及格学生进行指导性课余体育锻炼,使全院学生不及格率从26.5%大幅度下降到6.2%的情况下,全校的整个分值有了大幅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身高的变化属于正常变动范围。身体质量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的发育程度以及肥胖程度的指标,受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环境、气候条件、营养状况及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的生活条件及营养基本稳定。体重的下降考虑与锻炼消耗增多有关,是对锻炼的良好适应。肺活量是重要的生理机能指标,它综合反映胸廓的发育程度、肺的用力呼吸能力、呼吸肌的强弱和全身的体育锻炼水平。肺活量大小取决于肺和胸廓的弹性、呼吸肌的强弱。指导性锻炼后,实验组肺活量、肺活量体重分数均有显著增加。台阶指数是反映人体心肺综合功能。50m跑及握力这两个项目主要是反映人体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水平的指标,经过指导性课余体育锻炼,不及格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速度方面均有显著的改善。

对人体来说,最科学、最有效的运动方式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增进人体内氧气的吸入、输出和利用的耐久性运动。诸多研究都已证明,长时间的有氧运动锻炼能改善运动时身体的血液分配,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多地储存,促进胆固醇的代谢与分解,而且可以改善心率变化,增强心肌力量。总之,能够使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得到自然的刺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锻炼时的运动强度是否适当,关系到锻炼的效果和锻炼者的安全,应该按照个人的特点掌握锻炼的运动强度。体质较好者,强度可稍大,持续时间较短;体质较差者,适宜较小强度,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运动强度常用心率作为量化的指标,运动中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80%的范围之内,即可认为运动负荷比较适宜。要有理想的锻炼效果,选用的运动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同时运动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长短与运动强度成反比关系,运动强度大时,运动持续的时间可相应缩短;运动强度小时,运动持续的时间可相对延长。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提高有氧能力的每天最短时间为20min。运动频率指每周锻炼的次数。应根据锻炼的目标确定运动频率。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每周安排3~4次运动间歇进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康效果。本实验中采用的指导性方案正是基于以上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配以讲解、传授科学健身相关事宜制定而成。实验的结果说明:此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了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大效用,是值得大范围推广的。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西安邮电学院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锻炼的动机呈现多样化态势,态度较积极,但同时呈现出参与频度低、时间短的特点。这样的结果与国家规定的“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的标准有一定差距,参加时间分布较广,从早到晚都有人参加体育活动,但多集中在下午课后,参与项目较集中,说明锻炼时间局促,内容仍停留在基本、简单层面上。我们建议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作为一种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运动能力、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应加大对体育的投入,改变、完善体育设施条件,因地制宜,创造良好的课余体育锻炼环境,切实为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和大学生课外锻炼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优质的服务及自由活动空间。

第二,西安邮电学院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在实施以学生个人锻炼兴趣爱好等基础上制订的课余体育锻炼科学指导方案,可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建议高校体育应加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走出健身的盲区,增强学生的体质,丰富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同时说明大学生的体质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提示应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生认识到身心健康是一种社会责任,将参与体育运动变成自觉行为与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白凤瑞,彭延春,郑柏香.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30(2).

[2]张玉霞.对高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与展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4(3).

[3]李晓勇,贵永玲.从有氧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谈有氧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2).

[4]吴婵清.不同类型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

[5]李玉华.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J].体育科技,2008,29(4).

[6]宁业梅.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8,29(3).

推荐访问:指导性 课余 身体素质 体育锻炼 影响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