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2-11-11 18:50:08 浏览数: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需求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知识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毕业生所需的实践职业技能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即“就业力不足”。由此构建了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培养社会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

随着社会体育的繁荣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然而,从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的总体形势看,却是专业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社会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改行易业现象非常普遍[1]。相关文献资料表明,产生此种矛盾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即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不能或不足以胜任社会体育相关工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化解这种矛盾、引导促进社会体育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迫在眉睫。

一、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一)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结构一般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两大部分。理论知识就是社会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知识则是指胜任社会体育工作的相关专业技能。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的专业知识结构的现状是重理论轻技能,理论课程的比重过大,而技能课程得比重太小,且存在与体育教育专业相似性太大,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因此,优化社会体育的专业知识结构迫在眉睫,加大技能课程的比重,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社会实践能力

高等体育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广义上来讲,是指除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实践性活动,就狭义而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之外,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按照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了解国情、学习工农、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2]。所以,社会体育专业要结合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实践课程贯穿四年的整个大学阶段,按照实际情况轻重合理搭配,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职业技能

所谓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和专业介绍》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社会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3]。也就是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的人际交往、心理承受力、适应力等综合技能。

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及优化途径

(一)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比重过大,形成两个极端。随着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理论课程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并由此造成了两个极端现象:一个是部分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理论必修课程过多,涵盖面过广,理论知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学起来跨度大,难度高[4];另一个是现在的部分高校开始细分社会体育专业,无形中弱化了理论知识的整体性,使得学生专业知识面受限,就业区间过于狭窄[5]。

(2)专业技能课程多而不精。社会体育的专业技能课程普遍存在多而不精的现象,目前我国除了少数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专项技能课外,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专门开设,林向阳等对福建社会体育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调查结果为:太极拳:75.57%;乒乓球:78.50%;网球:64.28%等[6],但这些课程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开设,或只作为专项提高课设置。

(二)社会体育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途径

(1)增强理论课程必修和选修的针对性。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自己的培养方案,使理论课程的必修与选修的设置方面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以更好地遵循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兴趣,有目的地加强自主学习。

(2)加强技能课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须开设相应的专项技能课程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吻合,并实行必修和选修并存制,设置专项提高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强化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真正掌握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的技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必须具备一到两项专项运动技能以便实际指导需要。

三、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通过组织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期间的实践课程形式过于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中占比重最大的都是实习课程,即安排在大三的下半学期或大四期间,基本都是在学生学分修完的情况下安排的,时间一般为2-4个月。而其他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课程形式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实习都是学校根据专业硬性安排,这对于很多对所分实习单位不感兴趣或因能力不足而工作吃力的学生来说,弊大于利[7]。

(二)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

即将毕业及已经毕业的相关学生都普遍反映出“大一太闲、大二茫然、大三专业课重得应付不下来、大四忙找工作和考研”的现象。为此,应该将实践课程的教学分散安排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增加实践课程的多样性,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出现“闲、茫、懒、散”的状态,并且可以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兴趣。

首先,专业见习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在大二开始安排健身指导、体育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实践见习活动,让学生感悟社会、了解市场,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思考—再实践”的条件和氛围,将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践[8]。

其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办学模式,聘请体育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介绍创业经历、经营理念、管理心得,提供更多视角认识未来职业生涯的机会,从而精进专业,励志锐进[9]。

第三,建立实践基地。学校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固定的实践基地,使学生的实践活动能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更加灵活有效。同时,政府也应该大力给予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利于社会实践的环境,从领导、制度、物质、经费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

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一)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普遍存在就业力不足的问题,学生职业技能距离员工的标准或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目前的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并且大学生对于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一方面高校不能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主动实习的热情,双重影响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问题就越发严重了。

(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

(1)科研能力。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技能,以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实验的技能,能够通过实验验证或探索社会体育的相关问题;掌握调查问卷的创作、发放及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的实践技能,了解市场、群众对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和方向;要具备自我学习的技能,可以独立进行相关的学习研究。

(2)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体育专业面对的主要社会需求就是群众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所以社会体育学生应该掌握活动、人员等的协调能力,活动方案的策划能力,方案执行能力,管理活动或人员以使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等,这是社会体育人员完成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3)咨询指导能力。咨询指导能力是社会体育人员对群众体育参与者提供解答疑问的服务时需要的一种能力。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由于直接与群众接触,因此社会体育学生还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以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1)校内实习基地的构建。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指学校的相关实验室及体育场馆,学校的教学实验资源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机会。同时,教师承担相关课题时,要多让学生见习参与课题的研究环节,并可让其分担力所能及的课题任务,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要高度重视实践基地的构建,设置明文规定,保证教学、实验等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及时维护管理,并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

(2)街道社区实习基地的建设[10]。街道社区实习基地主要是培养学生指导大众健身,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等的实习场所。学校可以与街道社区正式签订具体协议,保证实习基地的合法性。

(3)体育经营单位实习基地的构建。体育经营单位主要是指体育产品的经营单位,各大中小型俱乐部等,因为此类型的实践单位多是营利性机构,只能定期定时接受学生实习,而且对实习学生的素质等要求等比较高,所以学校最好把此类单位作为大三或大四专业实习的场所,在签订协议时确定好可去实习的人数等要求,并可与单位协商,如果我校学生实习期间表现优秀,并符合贵单位的录用条件,享有优先录用的权利。这样此类实习基地的建设就增大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并可提高学生的实习热情,可增强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荣俊杰,赵先卿,张仁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4):74-77.

[2] 李相如.体育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范才清,李泽群,张哲阳.SWOT分析视域下湖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路向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124-125.

[5] 王向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结构目标体系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88.

[6] 林向阳,周红妹.试析福建省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6):18-19.

[7] 陈琦,倪依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15(7):6-10.

[8] 韩凤月.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5):116.

[9] 夏贵霞,舒宗礼,夏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98.

[10] 崔晓霞.安徽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9,6(3):110-116.

推荐访问:构建 实践 体系 创新 教学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