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8篇

发布时间:2022-09-14 10:20:04 浏览数: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8篇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把握国家顶层设计创新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吴贵明(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科技政策研究所,上海201899)摘要: 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驱动的实质是8篇,供大家参考。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8篇

篇一: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国家顶层设计 创新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吴 贵 明(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科技政策研究所,上海 201899)摘 要:

 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

 《意见》高度重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以实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本文在认真学习《意见》的基础上,分析海外人才引才用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六个方面提出创新海外人才的引才用才机制的建议。关键词:海外人才;引进人才;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5684 ( 2016 )

 06-0038-06收稿日期:

 2016-10-27基金项目: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14692111900 )。作者简介:吴贵明( 1965 ),女,福建福州人,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科技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研究方向:科技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一、海外引才用才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要“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 推动六大转变”, 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对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曾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1]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

 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缺乏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 [2] “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招国际上的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 [3] 今年 3 月 21 日, 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管理体制和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才用才、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以及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公共管理研究 吴贵明 把握国家顶层设计 创新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38 · ·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Xiamen Municipal Committee2016 年第 6 期 厦 门 特 区 党 校 学 报 No.6,2016( 总第 152 期 ) General No.152《意见》高度重视海外人才引才用才,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方面设专章明确要求,精心做了“ 123456 ”的顶层设计,即:一个指导思想、两个规律把握、三个方面要求、四个努力方向、五个方式方法、六个具体突破。1. 一个指导思想。

 海外人才引才用才的指导思想,必然是遵循《意见》总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2. 两个规律把握。

 《意见》对构建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提出把握两个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3. 三个方面要求。

 《意见》对构建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提出三个方面要求: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健全工作和服务平台;扩大人才对外交流。4. 四个努力方向。

 《意见》对构建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建立提出四个努力方向: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特别是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从事业发展、社会保障、身份融入、家庭生活等方面完善引才配套政策;创造条件与海外人才深度交流;维护国家人才安全。5. 五种方式方法。

 《意见》对构建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提出五个方式方法:

 一是柔性管理,“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二是精准管理, 精准引进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 优化外国留学生结构;三是分类管理,“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四是动态管理,对项目、人才都开展动态管理;五是生态管理,一方面全社会参与引才用才,既要有国家 “****”,也要有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引才项目,还要有社会力量参与,合力引智;另一方面,从海外人才工作和生活的全方位考虑,多方协同完善引才配套政策。6. 六个具体突破。

 《意见》对构建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提出六个具体突破口:一是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层面的引进计划和地方、部门、用人单位的引才项目;二是做好来华留学和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华工作的制度安排; 三是以项目带动引才用才,有条件地开放国家科技项目;四是政策创新方便海外人才流动; 五是创立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组织;六是在外设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意见》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放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行谋划,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针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引才用才机制的障碍, 从我国国情和国际人才流动实际出发,注意策略方法,既抓住关键大胆突破,又注意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有序展开。

 但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落到实处细处,认真贯彻执行,否则,无异于一纸空文。二、我国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尚未完善前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中国是从 13 亿人中挑选人才, 而美国是从 70 亿人中挑选人才。

 ”当前,我国海外人才引进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始于 2008 年底的国际金融危机对诸多国家的经济造成重创,至今经济复苏乏力,从金融业到制造、 IT 、互联网、通讯等行业,许多世界一流机构裁员未绝。与此同时,中国大国崛起,吸引众多留学人才及华人华侨回国,也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等高端功能性机构持续聚集。

 这些都为我国吸引全球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互联网 + ”及国际猎头发展也给海外人才引进带来了工作便利。

 另一方面,全球化使人才竞争加剧,同时,引进海外人才存在高成本、引进人才水土不服、海外人才引进对本土人才积极性负面影响等引才风险。国家层面与各地市十分重视海外人才的引进与聚集,密集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有利于吸引海外人才的机制尚未完善。一是, 尽管我国加快了人才国际化的进程,但还没有嵌入全球人才流动网络,人才流动机制尚未完善, 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偏重于海外留学人员,难以吸引影响世界潮流发展的一流人才、战略科学39 · ·

 公共管理研究 吴贵明 把握国家顶层设计 创新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家、跨国企业家及其群体,还不足以以才聚才、吸引更多国际人才纷至沓来。二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海外人才的居留时间,对海外人才的上门服务、 出入境等便利便捷服务,海外专家的薪酬支付、个人所得税等方面,都无法跟国际保持相应水平并便利对接,这些都影响着海外人才的吸引与保留。三是,国际化人才的猎头公司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专业服务中介机构的数量还极其有限, 完善的、专业化、网络化的海外人才信息服务平台还没有完全形成。

 信息不通、渠道不畅,缺乏完整、共享、及时更新的海外专家数据库,致使许多用人单位难以提高引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海外人才的生活、创业成本较高,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市场发育不够成熟、重大战略性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项目偏少等,也给吸纳海外人才增加了难度。三、创新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我国的海外引才用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要贯彻落实好《意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还需从国家战略与发展需求出发,从海外人才人本与发展需求出发,遵循规律,借鉴国际经验,运用先进方法手段,想方设法创新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1. 把握国际人才流动规律与新趋势,创新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强调:“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 , 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4] 国际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和新趋势主要表现为六方面。( 1 )国际人才流动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的流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只有在市场领域内广泛和充分地流动,才能产生经济价值和效率,发挥出自身的效能作用。

 人力资本的国际流动直接表现为蕴含一定人力资本的劳动者的流动、 转移和迁徙;同时它深层次影响着其他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 2 )国际人力资本流动的动因是复杂多元的。国际化、 高端化人才的流动更多是源于制度环境,其中制度因素既包括全球经济的系统性制度,也包括各国国内的制度体系。

 同时,科学人才在寻求资金和晋升机会时, 也很看重科研体系是否灵活、有活力和竞争力。( 3 )人力资本现在的流动更多是伴随项目而动。起初的人力资本流动是伴随着雇佣和商业活动的拓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但现在全球范围内科学人才流动的大趋势是跟随研究经费迁移,虽然这种模式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2012 年 12 月《自然·生物技术》( Nature Biotechnology )调查报告显示,对移民者来说,更好的职业前景和杰出的研究团队两个因素最重要,接下来是生活质量和孩子上学、配偶工作等个人原因。

 无独有偶,美国学者约翰·吉普森和戴维·麦克肯兹在为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也提到,吸引人才主要有三个条件,首先是有没有更好的从事科研和发展的机会;其次是否有与这一领域的世界级领先者共事的机会;最后才是对家庭和收入的考虑。( 4 )不同年龄与职业发展阶段对迁移的态度倾向性不同。

 “全球科学”调查显示,科究人员所处的职业阶段会影响科学家的流动。

 其作者对调查数据进行挖掘, 发现博士后中外籍人员比例远高于教授。

 《自然》对读者进行迁移意向和经历调查时也发现了相似的情况。( 5 )互联网使国际人才流动更加柔性。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互联网让远距离合作变得更加容易,科技人才居住在一个国家但同时在两三个国家工作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利物浦大学的阿克斯对欧洲玛丽·居里奖学金获得者进行的调查发现,“科研人员迁移是从一个国家永久地移居到另一个国家,这样的观念太过时了”。( 6 )国际人才流动存在马太效应。

 最初的国际人才流动也许并不成气候,但它有着示范和吸引关注力的效用。

 有影响力人才流动的影响作用则更大。

 一旦有了前期成功的国际人才流动示范,便会有跟随者, 同时也有助于其周边的犹豫者产生信心,形成良性循环,汇集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创新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时,必须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与趋势, 分析海外人才流动的动因,突破“为我所有”的桎梏,建立健全公平、公开、40 · ·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Xiamen Municipal Committee2016 年第 6 期 厦 门 特 区 党 校 学 报 No.6,2016( 总第 152 期 ) General No.152对标国际的制度,重视吸引国外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构建海外人才梯度,以主动的策略、多元的方式和充沛的资源, 吸引、 改变海外人才流动的方向。2. 树立柔性管理理念,创新海外人才引才用才机制聚集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人才红利,是获得人才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在本地的释放。

 因此,聚集人才的根本是人力资本的流入。

 人力资本的流动既可以表现为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自然人的迁移,也可以表现为人力资本转化的知识、技术、专利、项目、方法等的扩散与传播。

 我们可以将前者称为人力资本显性流动,后者称为人力资本隐性流动。移民政策和留学生政策的突破主要解决的是自然人迁移门槛与迁移成本降低的问题,解决思路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力资本显性流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必将成为国际人才流动趋势。( 1 )从人力资本隐性流动角度,创新海外人才引才机制。

 在移民政策、留学生政策的突破及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力度的同时,也不妨从促进人力资本隐性流动理念出发, 拓宽人才集聚政策制定的思路。

 比如,促进技术在我国企业或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实现转化; 建设国际一流高等院校和一流学科,或开放非国家机密的重点项目,以项目整合创新人才资源,吸引海外科学家合作或优秀博士进站。

 人力资本显性流入必然实现人力资本隐性流入,而人力资本隐性流入也必然牵引人力资本显性流入。( 2 )从全球人才枢纽建设角度,创新海外人才用才机制。

 国际人才聚集是基于构建人才高地的思路,但如今,科技创新管理更看重“人才流通”。

 因此,应形成“全球人才枢纽”概念,即在国际人才自由流动、科技技术及其转化平台优良、知识技术传播畅通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国际人才网络中,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聚焦力、辐射力,对国际人才流动配置、集聚、辐射等具有中心功能、关键作用、重要影响的核心节点,继而在更远的未来,形成枢纽中心以及国际国内紧密度、依赖度和嵌入度更高的国际人才生态循环系统。

 全球人才枢纽可以凭借核心节点地位,在全球人才网络中既聚集又辐射,保证海外...

篇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课讲稿】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战略部署。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为统领,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迈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以前所未有的远见卓识,对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一系列以科技创新带动体

 制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实施力度,夯实发展新基础,开辟发展新空间。

  ******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重大论断,强调“创新驱动是国策”,“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特别是,******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要素、多方面,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关于“第一动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如何发展生产力”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动力机制演变规律的准确把握。从“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的重大飞跃。

  ******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建设世界科技

 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这“六个坚持”是我们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核心要义的“方向盘”和“金钥匙”。我们一定要把******的科技创新思想学深悟透,贯彻到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人类社会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站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新历史方位,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的新特征、新问题,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对一切有益于创新的理论学说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而进行的突破性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继承性、时代性、引领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的新境界,开辟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境界,开辟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准确把握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历史方位,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战略支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科技实力成为了彰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的“四个实力”之一。我国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新阶段,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基础研究多点突破,前沿技术群体跃升,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大幅提升,科技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凸显,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全社会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颠覆性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产业新业态相继涌现,引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谁能在科技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科技创新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不二选择,只有把科技的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和产

 业竞争的“胜势”,才能形成国家之间竞争的战略势差。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加强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将依靠土地、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调整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上来。当前,经济增长遇到的问题,表面是增速问题,实质是结构问题;表面是需求问题,实质是供给问题;表面是产业问题,实质是能力问题。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的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最核心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要实现发展动力的根本转换,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方向、要规律、要动力、要方法、要成果,使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筋骨”和“肌肉”。

  我国科技创新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完备的体系能力、巨大的市场空间、有效的宏观统筹,这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制胜法宝”。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也面临一系列复杂严峻的挑战。一是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攻关能力提

 出新挑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国家安全、产业安全影响巨大。二是对我国独立前瞻研判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方向的能力提出新挑战。面对科学、技术、产业、市场等方向上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没有清晰的“靶子”和赶超目标,一旦判断失误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成本”和资产“沉没成本”。三是对我国引导动员全社会创新资源的组织方式提出新挑战。需要更多地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在前沿突破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的作用,迅速抓住产业发展先机,降低全社会的创新试错成本。四是对我国主导制定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标准规则的能力提出新挑战。要创造出更多的技术标准和产业规则,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

  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发展形势所迫、世界大势所趋。新时代的科技创新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在更多领域实现“领跑”。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全面支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打造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定海神针”,努力走出一条从人

 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为统领,打好建设创新型国家攻坚战

  新时代科技创新必须担当起历史重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攻坚克难,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把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成果,转化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动实践。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解决高水平科技供给不足问题,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制定 2020 年之后的梯次接续方案,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 2030-重大项目”。构建高端引领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完善高效便捷的创业孵化体系和技术转移体系,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大幅提升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围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要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为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提供有力支撑。在深空、深海、深地、网络等战略必争领域部署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工程,强化科技军

 民融合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在资源、技术、组织方式等方面有机耦合,为实现强军目标、提升军队战斗力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民生科技发展支撑不够问题,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扶贫行动,促进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扩散集聚。构建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民生科技领域的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强化雾霾治理、重大疾病防控的集成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求,解决基础研究薄弱问题,夯实科技创新体系能力的根基。把加强原始创新和原创能力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全链条部署,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部署、多元投入、政策支持,促进国家目标导向和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相结合,力争取得更多引领性的原创成果和突破。

  围绕打造区域创新高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动更多地区加快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新机制,支撑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为龙头推

 动形成一批新的区域增长极增长带,做好雄安新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创新型省市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提高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的创新发展能力。

  围绕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解决高水平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国际一流人才来华工作创业。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打造强有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整体效能,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体系支撑和制度保障。一是高效协同的科技研发体系,明确高校、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开放共享的创新能力支撑体系。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开源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等。三是吸纳全球的高端人才体系,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四是运行顺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创业服务平台和载体、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五是

 既具核心竞争力又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高地的辐射引领带动能力,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合作,培育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六是互利共赢的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体系。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高我国在全球创新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七是一体化的科技监督评估体系。对重大科技规划、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环境建设进行全方位监督评估,建立对创新活动不同环节的分类评价体系和管理监督制度。八是完备准确的科技管理基础信息体系。建设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各环节的科技信息管理系统。

篇三: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创新必须要有人才的驱动,人才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看待呢?

 导读:******曾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进一步破除阻碍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各种阻碍,充分激发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近年来,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调动人才的创新活力,始终是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都十分关注且不断探索的重要议题。那么,他们作了哪些探索可以借鉴,关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我们还有哪些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呢?

 实践层面:引进、培养、使用都需要

 “资源配置里面我们认为最最重要的,可以再加几个‘最’,还是‘人’,如何吸引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都是需要的。”谈到对人才资源的看法时,苏州市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知评连用了几个“最”作为强调。

 他说,所谓“引进”,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支持,使不管是外籍专家、外籍教授,还是国内的“****”专家,包括国内的博士生、硕士生,都到园区工作、创业。

 当然,人才资源被引进后,地方政府可做的工作并非

 就此结束。杨知评表示,引进只是一方面,“我们认为还需要‘培养’”。

 他补充道,对人才尤其是科教人才的“培养”,正是苏州市工业园区当初要打造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初衷。由此,苏州市工业园区管委会把引进高校进驻当作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当时我们一家一家地谈,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到如今共有 27 家大学进驻,学生规模达八万人”。

 “人才是我们源源不断创新的一个最核心的驱动力。”杨知评总结道。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时,杨知评透露,苏州市工业园区管委会打算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更多的人才。

 “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可做。”他举例道:“比如有教授来,我们会在工资上给予补贴。对于来就业的硕士、博士,给予每个月两三千块钱的补贴。人才引进后,我们给他安家、给他买房。在这些优惠政策下,高级别的人才如院士来到园区,可以拿到最多每年 200 万元的补贴。通过类似政策,我们希望能够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

 机制层面:以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要提高各类人才政策、人才计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和

 协调性,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谈及人才政策改革问题时,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万劲波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人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解决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鼓励有内生动力的改革探索,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促进各类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与合作,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和创新驱动力。”

 应当说,在激励人才创新方面,利益问题是绕不开也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对此,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有着非常坦白的表述:“应该赋予人才职务科技成果部分知识产权,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千激励,万激励,不如产权激励。”

 “在精神和技术层面要把人才当人才,在利益分配制度上,要把人才当人。”康凯宁向记者介绍道,目前,中央、国务院已经提出了非常明确的人才战略,许多省市也提出了人才策略,但基层单位缺少人才攻略,而西南交大的人才攻略便是他们所探索实行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

 原来,当职务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后,成为公司的国有股权,为了实现法律规定的对发明人的股权奖励,需要通过国有股权交易系统将一部分国有股权奖励变更到发明人头上,这一过程在实际操作中相当复杂。例如,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需要北京市 14 个政府部门配合才能

 完成。但在西南交大,只需要学校盖一个公章即可完成。

 “西南交大通过分割知识产权给发明人,只需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专利权人变更手续,然后将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发明人持有的知识产权就变成了发明人的股权,学校代表国家持有的知识产权就变成了国有股权,完全避免了国有股权交易复杂的程序。”康凯宁进一步解释道。

 第 1 页第 2 页

篇四: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tp://www.qunzh.com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如何更好地汇聚并充分发挥国内外战略科技人才的作用,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是我省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当前,我省战略科技人才的引育现状为:一是战略科技人才队伍逐步扩大。全省两院院士103人,位居全国省份院士数量第一,基本覆盖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相关的所有学科领域;落户我省的诺贝尔奖得主14人,引进国家“****”专家854人。二是人才协同创新成效不断凸显。2017年,全省已建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68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59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10家。企业院士工作站促进了院士高端人才与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诺奖获得者与我省生物医药、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领域企业开展合作,构建了一批研发中心和应用创新中心。三是人才政策供给结构持续优化。从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保障机制等方面,我省先后出台科技创新40条、人才新政26条等政策措施,为发挥战略科技人才主体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影响我省战略科技人才作用发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战略科技人才有效供给规模有待提升。战略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缺乏,2017年新增院士工作站中只有30%左右分布在新兴产业中。同时,产业发展和引才聚才精准对接不足,使得入驻的战略科技人才尚未能充分展现自身价值,实现价值增值。二是战略科技人才长效合作机制有待健全。企业与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建立合作时间较短,具体项目的合作协议时间最长只有5年左右,同时与战略科技人才的发展动态跟踪和联络机制不够完善。三是战略科技人才发展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目前我省关于战略科技人才的政策抓局部、重短期的相对较多,尚未完全形成整体联动、互为支撑的系统政策体系。战略科技人才顺畅流动体系尚不够成熟,战略科技人才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性障碍较为突出。充分发挥我省战略科技人才作用,还需要在组织领导、创新平台、长效机制、生态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引育工作组织领导。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设立省级战略科技人才引育专项资金,优先保障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和事业发展费用,推进战略科技人才开展跨界融合创新和国际合作创新。建设战略科技人才风采馆,展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安排专门的战略科技人才联络员,强化定期联络服务、动态跟踪保障机制。二是统筹布局战略科技人才重点引育领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战略目标,针对我省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重点领域,包括生命科since1937发挥战略科技人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戚 湧53

 2018年/第11期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网联车路协同、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强化与国内外战略科技人才合作,构建一批国际性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在统筹考虑现有布局和对外科技合作总体部署基础上,鼓励以我省战略科技人才为主发起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三是构建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特色小镇。在无锡生命科技产业、南京通讯与网络产业、镇江航空航天产业、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张家港再制造与智能制造产业、泰州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特色小镇。搭建战略科技人才协同创新高端平台。一是打造战略科技人才跨界融合创新研发平台。在院士工作站、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基础上,强化在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下一代信息网络、区块链、智能网联汽车等具有新技术含量领域搭建一批跨界融合创新研发平台,开展我省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协同攻关。鼓励各类战略科技人才设立海外创新研究机构、海外院士工作站或科学家工作站,通过远程在线指导、离岸创新孵化等多种方式共享全球智力资源,打造跨境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海外战略科技人才资源。二是推进战略科技人才高端智库建设。组织建设一批由我省战略科技人才领衔,国内外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深度参与,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新型智库,优先保障充足便捷的科研场地。充分发挥战略科技人才的创新领军作用,关注前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对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计划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设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咨询专家委员会,安排专项经费,对战略科技人才领衔的高端新型智库建设进行立项支持。三是深化战略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合作交流平台建设。积极用好大院大所合作对接大会、无锡世界博览会、南京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平台,加强我省战略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江苏省战略科技人才高峰论坛,坚持“双向流动,互利共赢”的交流合作原则,建立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智库的交流合作机制。健全战略科技人才作用发挥长效机制。一是实施国际通行的工作体制。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全权负责制,发挥战略科技人才主体能动作用,对战略科技人才实施“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绿色通道,赋予战略科技人才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实施外部中长期考核机制,对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采取外部第三方国际同行评估为主、用人单位年度自评为辅的评估考核模式。探索建立战略科技人才计划的社会化管理制度,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才计划的规划研究、评估监管,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作用,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人才资助机制。对获得支持的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建立国际通行的财务管理机制等。二是建立新型学术出国审批机制。放宽战略科技人才出国(境)招才引智审批限制,授予战略科技人才学术出国自主权,建立行政助理制度,将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从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三是健全知识成果保护机制。设立战略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战略科技人才在专利申请、授权、保护、维权援助、运营转化等方面提供定制服务,支持知识成果转化增值,战略科技人才领衔开展项目研究并将相应成果在本省落地转化的,成果转化单位可将70%以上的成果转化收益用于领衔人及其创新团队、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人员的报酬和奖励。优化保障战略科技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一是完善战略科技人才落户绿色通道。优先推荐战略科技人才及其直系亲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直系亲属申办加入中国国籍和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为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办理在苏户籍提供便捷服务。二是完善住房机制。综合发挥用人单位、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多方作用,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安居工程,采取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人才公寓等多种形式,打造系统解决战略科技人才在苏工作期间的长期稳定居住需求。三是完善医疗服务及家属待遇。统筹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畅通战略科技人才就医“绿色通道”。设立战略科技人才定点医院,建立战略科技人才健康档案,优先给战略科技人才配备家庭医生。优先保障战略科技人才及其核心团队成员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读需求。□(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责任编辑:张 宁科教人才 KeJiaoRenCai54

篇五: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19 年 8 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ug. 2019第 39 卷第 4 期(总第 190 期)Journalof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 ( SocialSciences ) Vol. 39 ( Sum No. 19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DOI : 10. 13467 /j.cnki. jbuss. 2019. 04. 008***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杨忠泰(宝鸡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摘   要]***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动力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道路观、改革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点火系”的改革观、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人才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观等.这一伟大论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作为我国新时期制定科技创新战略、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推动,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路线图、时间表和施工蓝图,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创新驱动战略[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G4193 (2019 ) 04G053G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在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而且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进行了不懈的思索,形成了以创新动力观、改革保障观、自主创新观、人才驱动发展观、科技强国观等为核心内容的完整理论体系,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一、***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一)***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思考我国科技创新问题的理论起点.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高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善于及时将科技发展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去,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重大命题,认为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1 ]( P372 ) .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向全社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认为“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伟大武器”[ 2 ] ,提出“技术革命”的重要思想,强调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革命的主力军 [3 ] .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重要成果,提出了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内容的科技创新思想,初步形成了包括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发展重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改革党对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方式等在内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思想.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在科技创新中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把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胡锦涛就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领导方式、实现形式等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理论 [4 ] .这些思想和理论都是***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3 5∗ [收稿日期] 2019G03G19[基金项目]陕西省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基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陕西技术创新模式转变路径与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编号: 2018Z054 ).[作者简介]杨忠泰( 1959- ),男,陕西礼泉人,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科技与社会.

 论渊源.(二)***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实践是思想理论来源的源头和基础.纵观***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和进入中央后的工作经历,研究其讲话和调研活动,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在浙江主政 6 年,***针对浙江科技创新较为发达的实际,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科技强省的目标,“强调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引进大院名校战略,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支持在全国率先创办网上技术市场”[ 5 ] .在上海工作期间,针对上海作为全国科技中心这一实际,最早在上海提出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思想,强调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中央工作后,仍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对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做了冷静分析,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问题进行不懈的思索.从 2012 至 2015 年,收录在«***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的讲话、批示等就多达188 段论述[ 6 ]( P13 ) .这为***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实践基础.二、***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维度: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动力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道路观、“改革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点火系”的改革观、“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的人才观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图观.(一)动力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科技创新思想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继毛泽东“向科学进军”、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后提出的极具鲜明个性特色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在当选***之初去广州考察时就强调:“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 ]( P3 ) 以后在多种场合强调创新驱动战略.但在最初几年中,***还把创新驱力看作为一种重要力量,尚未上升为第一动力.如在 2014 年 8 月,他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6 ]( P25 )不过,***在针对上海这一科技发达地区时则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2014 年 5 月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

推荐访问:创新驱动的实质是 实质 驱动 创新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