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7篇

发布时间:2022-09-12 11:10:04 浏览数: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7篇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法规 1.1 大学生就业政策1.国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2.国家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7篇,供大家参考。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7篇

篇一: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法规

 1 . 1

 大学生就业政策1. 国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2. 国家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 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政策3. 国家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4 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4. 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5. 国家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措施6. 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1 . 2

 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职责及工作程序时间安排工作内容11月 份1.学校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2.统计毕业生基本情况及毕业生资格审核;3.进行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培训;4.就业咨询与就业指导。11月中下旬开月 中下旬开始到5月 中旬结束1.举办校园招聘会;举办校园招聘会;2.鉴证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 、 《劳动合同书》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表5月 中旬1.核对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 、 《劳动合同书》 情况;2.收集、 整理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 《劳动合同书》 ;3.编制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6月 份1.整理毕业生档案;2.办理离校手续。7月 份1.发报到证、 户口迁移证等;2.学校机要毕业生档案;3.处理毕业生就业遗留问题。

 1. 3 大学生就业签约及就业报到程序1. 3. 1

 大学生就业签约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活动中, 主要涉及毕业生、 用人单位和学校三个方面, 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1)

 大学毕业生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2)

 毕业生有全面了解用人单位情况的权利(3)

 毕业生有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情况的义务。(4)

 毕业生有接受用人单位组织的测试或考核的义务。2. 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1)

 用人单位享有全面了解毕业生情况的权利。(2)

 用人单位在招聘活动中, 有如实向毕业生和学校介绍本单位情况的义务

 1. 3 大学生就业签约及就业报到程序1. 3. 1

 大学生就业签约3. 学校的权利和义务(1)

 学校有义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2)

 学校有义务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介绍学校情况和提供有关介绍资料。(3)

 学校对毕业生、 用人单位双方当事人的资格和学生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鉴证, 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 对就业协议签署是否同意的意见。(4)

 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学校向他们提供有关政策和就业信息指导、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1. 3 大学生就业签约及就业报到程序1. 3. 2

 签订协议时应注意的问题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来看, 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约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明确就业单位是否已建立人事代理关系和有审批的用人计划1. 明确就业单位是否已建立人事代理关系和有审批的用人计划2. 明确就业单位的具体工作部门和工作岗位3. 明确毕业生升学或公务员的处理办法4. 明确工作和生活条件5. 明确违反协议的责任

 1 . 3 大学生就业签约及就业报到程序1. 3. 1

 大学生就业签约3. 学校的权利和义务(1)

 学校有义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1)

 学校有义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2)

 学校有义务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介绍学校情况和提供有关介绍资料。(3)

 学校对毕业生、 用人单位双方当事人的资格和学生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鉴证, 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 对就业协议签署是否同意的意见。(4)

 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学校向他们提供有关政策和就业信息指导、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1. 3 大学生就业签约及就业报到程序1. 3. 2

 签订协议时应注意的问题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来看, 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约时, 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明确就业单位是否已建立人事代理关系和有审批的用人计划2. 明确就业单位的具体工作部门和工作岗位3. 明确毕业生升学或公务员的处理办法4. 明确工作和生活条件5. 明确违反协议的责任

 1. 3 大学生就业签约及就业报到程序1. 3. 3

 协议的解除与改签毕业生要求解除就业协议和改签协议, 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申请办理。(1)

 毕业生自愿在与原用人单位协商的基础上, 取得用人单位的同意, 由用人单位向学校出具同意解除协议的公函;(2)

 毕业生向学校主管部门递交解除协议的申请和原就业协议书;(3)

 由同意接收毕业生的新单位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4)

 学校主管部门接到毕业生新签订的就业协议后, 在规定的时间内报请上级主管批准, 并办理毕业生报到有关手续。

 1. 3 大学生就业签约及就业报到程序1. 3. 4

 就业报到证1. 报到证的主要作用(1)

 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2)

 证明持证的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招生方案的学生;(3)

 凭报到证及其他有关材料办理人事档案、 户口迁移手续等;(4)

 证明持证的毕业生具有毕业资格。

 1. 3 大学生就业签约及就业报到程序1. 3. 5

 毕业生的户口迁移户口迁移的原则:毕业生户口关系的转移, 由学校户口管理部门到辖区公安机关按规定办理。

 到工作单位报到后, 持户口迁移证和报到证及工作单位证明到辖区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1. 3 大学生就业签约及就业报到程序1. 3. 6

 毕业生的档案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是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是用人单位选拔、 聘用毕业生的重要依据。

 用人聘用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用人单位往往根据毕业生人事档案中所反映的德、 能、 才以及专业特长, 将其安排到适当的工作岗位上。

 因此, 其档案能否准确、 及时、 安全地到达用人单位手中是非常重要的。

 1. 4

 人事代理制度1. 3. 6

 毕业生的档案毕业生人事代理的一般情况(1)

 应聘到外地就业的毕业生提交委托人事代理申请书、 聘用合同复印件复印件、 身份证复印件、 聘用单位证明等。身份证复印件聘用单位证明等(2)

 尚未落实就业单位和要求自谋职业的毕业生, 可向生源地县级以上人才流动机构申请办理人事代理。(3)

 自费出国留学者向人才流动机构提交委托人事代理申请书、原单位同意人才流动机构保管人事档案的函件、 身份证复印件、出国的有关证明文件等。

 1. 5大学生就业法规常识1. 5. 1

 劳动合同书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1)

 用人单位的名称、 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

 劳动者的姓名、 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者的姓名住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3)

 劳动合同期限;(4)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

 劳动报酬;(7)

 社会保险;(8)

 劳动保护、 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

 法律、 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1. 5大学生就业法规常识1. 5. 1

 劳动合同书常见的无效劳动合同一边倒性合同违法型合同违法型合同生死型合同保证型合同假冒型合同抵押型合同

 1. 5大学生就业法规常识1. 5. 2

 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规定案例五:

 计件工资制度如何计算加班费李某在一家私营服装企业从事缝纫工作, 公司对缝纫岗位实行的是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计件工资制度, 规定职工轮班作业, 每做好一件服装发给工资20元李某一般每月 工资为1200元左右服装发给工资20元。

 李某般每月 工资为1200元左右, 效率高时可以得1600元左右。

 有一段时间, 公司由于需要赶制一批时装, 在李某已经达到规定的工作时间的情况下, 经与工会和职工本人协商, 安排李某等人在休息日加班。

 过后, 公司以李某每月 工资1200元为基数, 折算出其平均小时工资标准, 并据此向其发放加班工资。

 李某觉得公司的做法不合理, 因为在加班期间, 她急公司之所急, 工作十分努力,工作效率与平时最高相仿, 因此她认为公司应该以每月 1600元为基数计算加班工资, 或者至少以平均月 工资1400元为基数。

 为此, 李某向有关机构咨询, 希望了解公司的做法是否合理, 应该如何确定她的加班工资计算基数。效率高时可以得

 1. 6

 社会保险1. 6. 1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主要区别有:(1)

 实施目的不同。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不同。(3)

 实施主体和对象不同。(4)

 保障水平不同。

 1. 6

 社会保险1. 6. 2

 社会保险费的缴纳社会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用人单位、 劳动者三方负担, 实行统一管理。

 根据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规定:

 缴费个人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所在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缴费个人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比例由国务院规定, 各地区应严格执行国务院规定的个人缴费制度。

 缴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1999年应不低于本人工资的5%; 失业保险个人缴费比例为1%; 各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实施后, 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为2%。

篇二: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公共政策主干课考试复习提纲(2012 下半年)

 单选题 1. 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C)。

 C、 等级决定制 2. 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B)。

 B、 极端和绝对 3.

 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B )。

 B、 组织与实施 4.

 前评估是指(B)。

 B、 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5. 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C )。

 C、 林布隆 6. 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D)。

 D、 目标取向 7. 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B)。

 B、 传统经济学 8. 从广义角度而言,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D)。

 D、 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 9.

 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C)。

 C、 委托评估 10.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C)。

 C、 确定政策目标 11. 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 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 该种做法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B)。

 B、 分解 12.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 , 这种做法典型地运用于下列哪种方法中(C)。

 C、 对演法 13.

 多数票制最普遍的形式是(A)。

 A、 简单多数方法 14. “干部出数字, 数字出干部” 体现了哪种效应(C)。

 C、 颂歌效应 15.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B)。

 B、 政策议程的建立 多选题 16.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ABCD)

 A、 管制功能

 B、 引导功能

 C、 调控功能

 D、 分配功能 17.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E)

 A、 行政法规

 B、 行政措施、 决定和命令

 C、 部门规章

 D、 地方性规章

 E、 地方性行政措施、 决议和命令 18. 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BCDE)。

 B、 替代

 C、 合并

 D、 分解

 E、 缩减 19.

 (ABC)

 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A、 公共问题

 B、 公共目标

 C、 公共利益 20. 政策主体中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ABCDE )。

 A、 政党

 B、 利益集团

 C、 思想库

 D、 大众传媒

 E、 公民个人 21. 从广义角度而言, 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AB)。

 A、 政治系统的合法化

 B、 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22. 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 BCD)

 B、 外交政策 C、 国家安全政策 D、 政党政策 23. 下列选项中不代表小组意识现象的是(ABDE)。

 A、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B、 童话《皇帝的新衣》

  D、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E、 指鹿为马 24. 政策合法化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BC

 )

 A、 政策内容合法化

 B、 决策过程合法化 C、 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25.

 政策执行中应坚持下列哪些原则( ABCD )

 A、 计划周密

 B、 执行准确

 C、 灵活创新

 D、 全局与局部兼顾

 综合分析题 我国北部某县下属的各乡 镇竞相开展建设街道的热潮, 一些并不富裕的乡 镇政府领导为了不落后于其它乡 镇也不惜代价, 利用各种手段从农民手中集资, 居然也在乡 镇各大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至三层的漂亮楼房, 整个乡 镇的面貌焕然一新。

 由于 D 乡 在这方面做得出色, 速度较其它乡 快了许多, D 乡 的党委书记还被提拔到县里任职。

 尽管 D 乡 在县里和各项评比中获得“卫生乡 镇” 、 “现代乡 镇建设之星” 等奖项, 但绝大部分楼房闲置在街道两旁, 无所用途。该县本来就属于贫困县, D 乡又是其中较为贫困的乡 之一, 其经济发展水平可想而知,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这些整齐漂亮的楼房只成为街道的装点。

 然而更为不幸的事也发生了 D 乡 , 就在各街道建设完毕后不到两年, 其中一条街道太窄, 无法与国道衔接必须加宽, 否则全市的交通规划就无法实施。

 这样, 新建的长达 1 公里的楼房被迫拆除, 甚至许多楼房到拆除的那一天也未曾被使用过。

 一时间, 民怨沸腾, 议论不断, 但事情毕竟已经过去。

 D 乡 仍旧处于贫困之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

 D 乡 党委书记被提拔到县里, 体现了哪种效应的作用?

 (2)

 从整体情况看, D 乡的政策目标存在哪些问题?

 (3)

 D 乡 之所以能够获得县里的各奖项说明该县的评估存在什么问题?

  答 :

 (1)

 颂歌效应。

 (2)

 首先, D 乡 的政策目标不明确、 不具体、 没有能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 政策目标不具有前瞻性, 短时间内拆除新房只会造成极大浪费; 再次, 其目标定得偏高, 远远超出了其经济承受能力。

 (3)

 该县的评估标准存在问题, 其评估的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都出现了严重失误。

 问答题

 简述决策过程中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答 :

 (1)

 趋避冲突; 是指既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代价, 而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 因而内心产生矛盾的情况。

 (2)

 双趋冲突; 是指两个好处都想要, 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3)

 双避冲突; 是指因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

  一、 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特区经济政策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表现了政策的(B )

 特征。

 B、 倾斜性

 2、 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C )。

 C、 林布隆 3、 下列机构和组织中属于思想库的是( B)。

 B、 布鲁金斯学会 4、 精英理论与下列哪种观点近似( A)。

 A、 英雄史观 5、 “摸石头过河” 体现了哪种模型的观点(B )。

 B、 渐进模型 6、 在美国,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D )。

 D、 政党决策 7、 下列选项中, ( C )

 属于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

 C、 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了社会公正原则 8、 传统理性模型对人的假设是(A)。

 A、 经济人 9、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C)。

 C、 确定政策目标 10、 下列选项中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D)。

 D、 指鹿为马 11、 下列现象中属于政策终结的是( B )。

 B、 中国电信免收手机入网费 12、 政策评估阶段的最终产品是( A )。

 A、 评估报告 13、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 , 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B

 )。

 B、 伊斯顿 14、 保持政策稳定性的最根本途径是(A )。

 A、 政策法律化 15、 政策执行程序的核心要求是( C

 )。

 C、 执行的有序性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对象征性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CD

 )。

 A、 它的存在只具有符号作用

 C、 其目标在于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念

 D、 政府根本不想去实施象征性政策 2、 下列机构和组织中属于思想库的有(ACE )

 。

 A、 胡弗研究所

 C、 兰德公司

 E、 野村研究所 3、 根据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 政策可以分为( CDE

 )

 。

 C、 权力型政策

  D、 妥协型政策

 E、 博弈型政策 4、 一般说来, 政策议程的主要阶段包括( AD

 )

 。

 A、 公众议程

  D、 政府议程 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ABCD )。

 A、 宪法

  B、 基本法

 C、 超出基本法律性质但仍包括在现行宪法界定范围内的其他法律

  D、 人大决定

  7、 制定评估方案具体包括哪些工作( ABCDE

  )

 。

  A、 描述评估对象

  B、 阐述评估目的

 C、 建立评估标准 D、 选择评估方法

  E、 确定评估目标 8、 下列选项中属于定型效应的是( ABD )

 。

 A、 种族成见

  B、 职业成见

 D、 性别成见 9、 政策评估的主体包括(ABCDE )

 。

 A、 决策者 B、 执行者 C、 专业学术团体 D、 研究机构

 E、 政策目标群体 10、 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终结方式的是(AC )

 。

 A、 我国单一的社会保障政策分解为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和人寿保险等多项。

  C、 我国企业实行利改税 三、 简答题:

  简述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包括的内容。

 答 :

 (1)

 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2)

 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

 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团结。(4)

 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5)

 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四、 论述题:

  试述社会问题的含义。

 答 :

 (1)

 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所谓客观条件是指一种可能通过实证加以认识的情况, 客观条件是政策问题存在的必要前提, 但不是充分条件。

 (2)

 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由人们来加以定义的, 如果某种状态并不为身处其中的人们认定为社会问题,那么这种状态就不构成社会问题。

 (3)

 在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中, 人的价值判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如果问题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 一般不构成社会问题。

 (5)

 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时间发展过程。

 (6)

 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五、 案例分析: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发泡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 高温下使用易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而且回收和处理难度相当大。

  今年 6 月 5 日世界环境日前夕, 国家经贸委连续两次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立即停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各行业协会也联合发出倡议要求:

 立即在餐饮经营和食品生产、 流通各环节中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餐饮企业不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送餐、 打包, 生产、 流通企业不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包装食品; 不进不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包装的任何食品; 各地要尽快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可降解的替代品; 积极配合执法监督部门的检查工作, 切实做到有令必行, 有禁必止; 各地相关协会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 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 加强宣传引导, 做好新型替代品的推广工作。

  尽管通知和倡议要求一再宣传, 还是有一些企业仍在生产、 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由此造成的污染仍在加重。

 看来, 若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还须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根据上述材料, 联系政策终结的有关知识, 分析政策终结中会遇到的障碍, 并针对本案例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答: 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 政策终结有很大难度, 本案例也体现了有禁不止的情况。

 政策终结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方面的障碍; 政策受益者能够从原政策中谋取极大利益时, 他们当然会反对政策终结, 形成一道巨大的屏障, 有时个别政府机构也将因政策终结失去部分利益, 这两个方面的心理抵触有时很强烈。(2)

 社会方面的障碍; 当政策终结时, 争取公众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为此要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政府舆论导向。

 另外政策终结有时还存在法律方面、 资源方面、 组织方面的障碍。

 本案例中要迅速终结旧的政策,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倡导环保观念, 并运用科学的评估数据争取多数公众的配合与支持, 必要时要动用政府权威对违规者实行惩罚。

 1. 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 )。

 C. 政策评估 2. 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属于政策评估的(

  )

 C. 内部评估 3. 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 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

 A. 确定政策目标 4. 前评估是指( )。

 B. 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5. 下列行为中, 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 )。

 D. 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6. 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

 A. 政策问题的认定 7. 内在创始型政策议程的主要特征是( )。

 C. 体制内运作 8. 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 )。

 C. 林布隆 9. 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

 D. 目标取向 10. 首因效应又称为( )。

 D. 先头效应 11. ( )

 是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 缩小政策实施范围, 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 来达到最终完全终止政策的目的。

 A. 政策缩减 12. “公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不是什么公平, 而是人们被给予了哪些权利”, 该观点体现了 哪位学者的思想()。

 B. 诺齐克 13.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 这种做法典型地运用于下列哪种方法中()。

 C. 对演法 14. 多数票制最普遍的形式是()。

 A. 简单多数方法 15. 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 )

 A. 渐进性的

 16. 由群体成员对所有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方案投赞成票, 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胜出, 这种择案方法称作( )。

 D. 同意表决法 17. 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 )。

 C. 等级决定制 18. 认知均衡理论的提出者是( )。

 D. 海德 19. 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 )。

 B. 极端和绝对 20. 两个好处都想要, 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属于心理压力中的( )。

 A. 双趋冲突 2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CE)。

 A. 人大决定

 B. 基本法

 C. 一般法律

 D. 地方性法规

 E. 宪法 22. 从产业革命到 20 世纪初, 直接为公共政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ABCD)。

 A. 亚当? 斯密

  B. 克劳塞维茨

 C. 卡尔? 马克思

  D. 马克斯? 韦伯

 E. 托克维尔 23. 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由哪几个层级构成。(ADE)

 A. 中央政策

 B. 省政策

 C. 市政策

 D. 地方政策

 E. 基层政策 24. 从形式上看,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有哪几部分组成(BCD)

 A. 立法决策

 B. 党的政策

 C. 人大决策

 D. 行政决策 E. 司法政策 25.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从众效应的有(BD)

 。

 A.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B. 谢利夫的光点实验

 C.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 阿西的线条判断实验

 E. 我思故我在

 26.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ABCD)

 A. 管制功能

 B. 引导功能

 C. 调控功能

 D. 分配功能 27.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E)。

 A. 行政法规

 B. 行政措施、 决定和命令

 C. 部门规章

 D. 地方性规章

 E. 地方性行政措施、 决议和命令

 28. 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BCDE)

 。

 A. 妥协

 B. 替代

 C. 合并

 D. 分解

 E. 缩减

 29. 下列对象征性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CD)。

 A. 它的存在只具有符号作用

 B. 其目标在于产生物质性效果

 C. 其目标在于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念

 D. 政府根本不想去实施象征性政策

 E. 政府想做,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30.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ADE)

 。

 A. 立法机关

 B. 选民

 C. 利益集团

 D. 领袖人物

 E. 行政机关

  1. 根据政策评估的结...

篇三: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 -2 2022 年)

 - 1 -前 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早在我省正定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视察河北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四个加快”“六个扎实”“三个扎扎实实”的明确要求,具有极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为推动河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思想统领、政治引领、行动纲领。河北是京畿要地、农业大省。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雄安新区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启动规划建设,北京携手张家口筹办冬奥会全面展开,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燕赵样板。为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明确全省推进乡村振兴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 号)、《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发〔2018〕18 号)和《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冀发〔2018〕1 号),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

 - 2 -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分别明确至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2022 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是指导全省各地各部门编制地方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是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规划期为 2018-2022 年,展望到 2035 年和 2050 年。

 - 3 -目 录第一章 规划基础.......................................................................................... - 1 -一、特殊重要性............................................................................................- 1 -二、发展新成就............................................................................................- 3 -三、认清新形势............................................................................................- 5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7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 -(一)指导思想........................................................................................ - 8 -(二)基本原则........................................................................................ - 8 -二、振兴目标................................................................................................- 9 -三、远景展望..............................................................................................- 12 -第三章 立足区位特点 构建燕赵乡村振兴新格局...............................- 12 -一、科学划定城乡空间.............................................................................- 13 -(一)强化空间管制..............................................................................- 13 -(二)完善城乡结构..............................................................................- 13 -(三)加强规划管控..............................................................................- 14 -二、调优乡村发展布局.............................................................................- 14 -(一)高效利用生产空间......................................................................- 14 -(二)集约配置生活空间......................................................................- 17 -(三)保护提升生态空间......................................................................- 17 -三、分类推进村庄发展.............................................................................- 18 -(一)集聚提升类村庄..........................................................................- 18 -

 - 4 -(二)城郊融合类村庄..........................................................................- 18 -(三)特色保护类村庄..........................................................................- 19 -(四)搬迁撤并类村庄..........................................................................- 19 -第四章 聚焦 “ 四个农业 ” 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19 -一、着力做强科技农业.............................................................................- 20 -(一)打造创新平台..............................................................................- 20 -(二)加大科技攻关..............................................................................- 20 -(三)加快成果转化..............................................................................- 21 -二、加快打造绿色农业.............................................................................- 22 -(一)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 22 -(二)强化资源保护节约......................................................................- 23 -(三)推进农业循环发展......................................................................- 24 -(四)加强农业污染防治......................................................................- 24 -三、发展壮大品牌农业.............................................................................- 25 -(一)培育区域公用品牌......................................................................- 26 -(二)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26 -(三)完善品牌服务体系......................................................................- 27 -四、巩固提升质量农业.............................................................................- 27 -(一)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27 -(二)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8 -(三)强化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28 -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9 -(一)调优做强特色产业......................................................................- 30 -(二)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30 -

 - 5 -(三)加强耕地保护建设......................................................................- 31 -(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32 -(五)扩大农业开放合作......................................................................- 33 -六、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34 -(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4 -(二)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34 -(三)多元化提高小农户合法收益......................................................- 35 -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6 -(一)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36 -(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37 -(三)发展新业态新载体......................................................................- 37 -(四)激活农村创新创业......................................................................- 39 -第五章 强化环境治理 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40 -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0 -(一)加快实施重点工程......................................................................- 40 -(二)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41 -(三)稳步推进“空心村”治理..........................................................- 42 -(四)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42 -二、强力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44 -(一)实施农村大气污染防治..............................................................- 44 -(二)构建良性田园生态系统..............................................................- 45 -(三)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45 -(四)完善生态资源保护制度..............................................................- 46 -三、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47 -

 - 6 -(一)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47 -(二)增加生态产品服务供给..............................................................- 48 -(三)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48 -第六章 突出地域特色 促进燕赵乡风文明............................................- 49 -一、强化新时代思想道德引领.................................................................- 49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0 -(二)巩固思想文化阵地......................................................................- 50 -(三)强化道德行为规范......................................................................- 51 -二、打造新时代燕赵优秀文化.................................................................- 52 -(一)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52 -(二)继承弘扬红色文化......................................................................- 52 -(三)深入挖掘运河文化......................................................................- 53 -(四)培育发展特色文化......................................................................- 53 -三、激扬新时代乡村文化风采.................................................................- 53 -(一)加强载体建设..............................................................................- 54 -(二)增加产品供给..............................................................................- 54 -(三)活跃群众文化..............................................................................- 54 -第七章 筑牢组织基础 促进乡村治理有效............................................- 56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 56 -(一)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 56 -(二)建设...

篇四: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空间规划方针政策、主要任务、工作流程及安排

 目录 CONTENTS一方针政策二三四主要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安排

  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通知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方针政策01… … 《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 :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

 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横向上发挥对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纵向上发挥对下层次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管控引导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国家出台工作指示文件

 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政策法规 技术支撑 “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内涵:全域、全要素、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微观人文发展政策差异市场宏观自然管制技术统一政府 构建四梁八柱:五级三类,四个体系层级 类型国家省市县乡(镇)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从“转脑袋”到“转身体”

  编制审批体系: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注重操作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编 制 审 批总体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党中央 国务院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省级人民政府 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报国务院市县乡镇国务院审批的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人民政府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后,由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其他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本级人民政府 省级人民政府明确内容和程序要求专项规划海岸带、自然保护地等专项规划及跨行政区域或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所在区域共同的上一级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所在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以空间利用为主的某一领域专项规划相关主管部门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核对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的集中建设地区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市县人民政府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村庄规划乡镇人民政府 市县人民政府

  实施监督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完善主体功能区和用途管制制度,兼顾刚性和弹性要求,充分发挥多种管制手段的综合优势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健全规划指标体系,确保指标可量化、可考核 指标管制深化探索分区差异化用途管制,健全管制规则 分区管制扩大覆盖到所有国土空间,实现全域全类型管控 用途管制改进完善重大建设项目表、正负面清单等方式 名录管制“三条控制线” :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四线”:黄、蓝、绿、紫线,制定相应管制规则控制线管制

  实施监督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统一规划审批和实施监督“一张图”,将规划实施检查纳入执法督察,鼓励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实时监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情况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干部考核体系和离任审计监督考核结果纳入 动态评估、报告和预警

  法规政策体系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在国家层面上尚无一部统一、健全的空间规划法律法规;现行法律法规内容有待完善,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和其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等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 过渡期办法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立法进程• 审批办法(范围、程序、内容)• 完善主体功能区相关配套政策,改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用地用海计划管理等政策措施健全空间规划的政策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 技术标准体系统一规划用地分类、规划分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全面评估现有规划标准规范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办法和技术规程加强规划学科及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通知》一、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实现“多规合一”。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通知》二、过渡期内现有空间规划的衔接协同。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通知》五、近期相关工作四、规划报批审查方式。三、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审查的要点。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通知》其他省级规划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2、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等指标的分解下达;3、主体功能区划分,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协调落实情况;4、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协调重点地区的空间结构;5、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保护格局,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6、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历史文化保护体系;7、乡村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兴的原则和要求;8、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9、对市县级规划的指导和约束要求等。国务院审批的城市除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审查要点的深化细化外,还包括: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规则;重大交通枢纽、重要线性工程网络、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体系、地下空间、邻避设施等设施布局,城镇政策性住房和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和标准;城镇开发边界内,城市结构性绿地、水体等开敞空间的控制范围和均衡分布要求,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和要求,通风廊道的格局和控制要求;城镇开发强度分区及容积率、密度等控制指标,高度、风貌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参照上述审查要点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审查的要点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出台背景• 我国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个,保护面积覆盖我国陆域面积的18%、领海的4.6%。 重大意义• 保护国家生态重要区域和典型自然生态空间,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完整保护。• 坚持严格保护,世代传承• 坚持依法确权,分级管理• 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坚持中国特色,国际接轨指导思想• 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到2020年,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 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建设目标 基本原则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什么是自然保护地• 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地• 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服务社会,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全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 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永续发展。 体系分类• 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将自然保护地依次分为3类: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自然公园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自然保护区分区管控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区三个功能分区 ( 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

 变为两个控制区( 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 )。

 《关于开展生态红线评估工作的函》按照“多规合一”“划管结合”的总体思路,明确调整规则,有针对性的提出调整方案和勘界定标工作方案。总体思路

 《关于开展生态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评估内容

 《关于开展生态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评估方法

 《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总体要求•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指导思想• 2020年底,纳入全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一张底图。• 到2035年,严守三条控制线,引导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工作目标 科学有序划定(3)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按照生态功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按照保质保量要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怎么协调解决冲突以现有成果为基础, 识别 存在的 问题 和 矛盾冲突 ,确定 调整规则 ,确保 生态功能不降低 、 面积不减少 、 性质不改变 ; 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城镇开发边界要避让重要生态功能,不占或少占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权威 、 科学 、 法治 、 可执行。统一数据基础统一工作底数底图数据存在冲突的,以过去5年真实情况为基础,根据功能合理性进行统一核定经认定的三调数据作底图协调边界矛盾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镇开发边界要避让重要生态功能,不占或少占永久基本农田划入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的永久基本农田、镇村、矿业权逐步退出上下结合划定市、县组织划定三区三线国家明确划定和管控原则及相关技术方法省级确定三条控制线总体格局和重点区域提出下一级划定任务

 《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 自然保护区三个功能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变为两个控制区(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

 。完善功能分区原核心区、原缓冲区、原 实 验区内无人为活动且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区域核心保护区原实验区、合法水利水电设施、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村寨一般控制区

 《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自然保护区调整原则坚持“两个不减少”,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和核心区面积原则上都不减少;从原核心区调整出的面积,应从一般控制区内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区域补划,确保核心保护区面积不减少。自然保护区管控要求 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 一般控制区原则上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规定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编制原则、任务、内容、程序、管控和指导要求等,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了基本依据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从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评价原则、工作流程、成果要求、成果应用等方面,指导市县及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双评价”工作 。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落实中发18号文的意见明确了我省四级三类规划体系的总体框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主体贺审批权限、实施监督及保障措施,并对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提出了要求。要求建立分级审查备案制度。《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对我省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安排,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要求、总体框架、编制要求、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实施监督、保障措施,侧重强调了空间规划编制、审查、监督实施的责任主体。《通知》

 主要任务02坚持从湖南实际出发,立足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谋划新时代湖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和管制能力,为实现我省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国土空间支撑。建立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聚焦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工作流程03一、前期准备阶段二、现状调查阶段三、基础研究阶段四、大纲编制阶段五、大纲咨询阶段六、方案审查阶段七、成果报批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位推进,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组建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和规划编制办公室制定下发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和路线图召开工作部署会议,确定技术支撑团队

 二、现状调查阶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实地调研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和意见,掌握各部门各行业发展目标与空间诉求以...

篇五: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第 12 章

 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 12.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本项目属于目录的鼓励类的“十二、建材”中的“1、利用不低于 2000 吨/日(含)新型干法水泥窑或不低于 6000 万块/年(含)新型烧结砖瓦生产线协同处置废弃物”以及“四十三、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的“20、城镇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污泥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因此,项目的建设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12.2 与相关规范、标准符合性分析 12.2.1 与 与 《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6]1162 号)

 的符合性 本项目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充分依托水泥窑高温条件处置工业废物,项目生产设施采用节能型设备,采用低热耗的窑型,采用了低压损型五级旋风预热器带分解炉组成的新型干法窑,单位熟料热耗仅为 2865kJ/kg-cl,煤耗降到 93.3kg/t 熟料。这一低热耗指标,在当前国内外众多同规模水泥企业中为先进水平,符合控制煤炭消费比例要求;本项目在现有厂区内建设,不新增占地,符合土地资源消耗要求;项目建成后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均符合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或增湿塔用水,符合环境质量控制要求;项目采取完善的重金属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重金属排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本项目不涉及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不在《甘肃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中。综上,项目符合严守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不在负面清单中。

 综上,本项目符合《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

 12.2.2 与《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 国发〔2009 〕38 号 号 )的符合性分析

 意见指出“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 2009 年 9 月30 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各省(区、市)必须尽快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支持企业在现有生产线上进行余热发电、粉磨系统节能改造和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及垃圾等。新项目水泥熟料烧成热耗要低于 105 公斤标煤/吨熟料,水泥综合电耗小于 90 千瓦时/吨水泥;石灰石储量服务年限必须满足 30 年以上;废气粉尘排放浓度小于 50 毫克/标准立方米。落后水泥产能比较多的省份,要加大对企业联合重组的支持力度,通过等量置换落后产能建设新线,推动淘汰落后工作。” 本项目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且现有水泥窑配有预设发电系统,项目实施后不增加水泥产能,根据 2018-2019 年监测数据分析,本项目以废气粉尘浓度均小于 50毫克/标立方米,因此本项目符合《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的要求。

 12.2.3 与 与第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发改令第 50 号,2006.10.17)

 )

 的符合性 性 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干法窑系统废气余热要进行回收利用,鼓励采用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鼓励和支持利用在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附近大型水泥厂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生活垃圾,把水泥工厂同时作为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

 本项目为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12.2.4 与 与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 〕41 号)

 的符合性 意见指出“加快制修订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和相关设计规范,推广使用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尽快取消 32.5 复合水泥产品标准,逐步降低 32.5 复合水泥使用比重。鼓励依托现有水泥生产线,综合利用废渣发展高标号水泥和满足海洋、港口、核电、隧道等工程需要的特种水泥等新产品。支持利用现有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

 圾和产业废弃物,进一步完善费用结算机制,协同处置生产线数量比重不低于 10%。强化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源、资源单耗指标约束,对整改不达标的生产线依法予以淘汰。” 本项目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且现有水泥窑水泥产品不包含 32.5 复合水泥,因此本项目符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 号)。

 12.2.5 与 与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 政策》(环发[2001]199 号)

 的符合性 危险废物的焚烧宜采用以旋转窑炉为基础的焚烧技术,可根据危险废物种类和特征选用其他不同炉型,鼓励改造并采用生产水泥的旋转窑炉附烧或专烧危险废物。

 本项目利用水泥干法旋转窑处置利用固废,符合《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2.2.6 与 与 《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 的符合性 意见指出“规范水泥窑及工业炉窑协同处置。适度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将其作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发挥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功能的水泥窑,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可根据实际处置能力减免相应减排措施。支持工业炉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技术研发,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钢铁冶炼等工业炉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试点。” 本项目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在降低再生资源回收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本项目符合《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12.2.7 与 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 年 年 9 月 月 1 日 日 )的符合性 本法“第四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第十七条建设产生、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遵守

 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本项目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做到了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要求,且本项目建设前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 年 9 月 1 日)的要求。

 12.2.8 与 与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 划》 的符合性 计划指出“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修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准入条件,明确资源能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有条件的地区要制定符合当地功能定位、严于国家要求的产业准入目录。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新、改、扩建项目要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压缩过剩产能。加大环保、能耗、安全执法处罚力度,建立以节能环保标准促进"两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制定财政、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支持产能过剩"两高"行业企业退出、转型发展。发挥优强企业对行业发展的主导作用,通过跨地区、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过剩产能压缩。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到 2017 年,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 2012 年下降 30%以上。推进非有机溶剂型涂料和农药等产品创新,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积极开发缓释肥料新品种,减少化肥施用过程中氨的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动水泥、钢铁等工业窑炉、高炉实施废物协同处置。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到 2017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 2012年降低 20%左右,在 50%以上的各类国家级园区和 30%以上的各类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主要有色金属品种以及钢铁的循环再生比重达到 40%左右。”。

 本项目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且项目实施后不增加水泥产量,因此,本项目符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

 12.2.9 与 与 《水污 染防治行动计划》 的符合性 计划指出“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取缔"十小"企业。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

 的小型工业企业。2016 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能源局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行业专项治理方案,实施清洁化改造。新建、改建、扩建上述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2017 年底前,造纸行业力争完成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浆技术,钢铁企业焦炉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氮肥行业尿素生产完成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造,印染行业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制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制革行业实施铬减量化和封闭循环利用技术改造。(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参与)”。

 本项目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项目,不属于上述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行业,且本项目生产废水,均进入水泥窑焚烧处置,生活污水精处理后回用,不外排。因此本项目符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

 12.2.10 与 与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的符合性 计划指出“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处置。全面整治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铬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制定整治方案并有序实施。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本项目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其原料堆场和固体废物暂存库,均按照重点防渗要求设计,因此,本项目符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

 12.2.11 与 与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的符合性 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国发 〔2010〕 46 号),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以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注: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以自然或法定边界为基本单元,分布在其他类型主体功能区域之中。);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分为国家和

 省级两个层面。

 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

 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分的。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

 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都属于城市化地区,开发内容总体上相同,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不同。

 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层面的禁止开发区域,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

 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

 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对城市化地区主要支持其集聚人口和经济,对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支持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支持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本项目位于白银市正路工业园区酒钢宏达厂区内,不新增占地,不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内,不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综合分析来看,项目建设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定位不冲突。

 12.2.12 与 与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的符合性 根据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甘肃省省域国土空间全覆盖,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篇六: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政策Chapter 5 : 政策規劃的步驟吳定, 2003, 台北縣:

 空大, 初版。

 題綱 決定目 標、 需求與目 的 設計、 評量與選擇替代方案 設計執行與評估辦法 設計執行與評估辦法 工作計畫的訂定

 規劃政策方案的步驟確認問題癥結確定問題的目 標與目 的設定方案評估標設定方案評估標準決定目 標評量需求敘明目 的設計替選方案設計替選方案評估比較選擇方案推薦最適當方案評量替選方案選擇替選方案設計執行辦法設計評估辦法回饋

 決定目標 類型 個人性目 標 防止青少年犯罪計畫社會性目 標 社會性目 標 來源 憲法 法律 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機關性目 標 提高員 工士氣 行政首長的宣示及命令

 評量需求 評量某 一群人口 之需求的程度與已提供服務以迎合此需求之數量間的差異。 需求的廣度造成或阻礙該需求的因素 造成或阻礙該需求的因素 滿足該需求的政策廣度 數量 需求類型 規範性需求 低於一般或規定的情況 感覺性需求個人所想要滿足的需求 個人所想要滿足的需求 品質 適當性 接受性 可及性 明示性需求 急欲滿足的感覺性需求 比較性需求 明顯低於一比較團體或個人的平均狀況

 敘明目的 目 的 對方案或計畫所欲達成的成就或狀況作明確的、 詳細的、具體的、 操作化的陳述。 特性 可衡量的狀況或需求 有限的人口 一定的改變數量 一定的改變數量 一定的時間幅度 困難 財務成上 有限技藝 非意圖的結果 不可預見的機會

 設計替選方案 替選方案(alternative) 一組負 向相關的不連續行動。 篩選標準 資源可得性 技藝可得性 價值可接受性 價值可接受性 發展技術 文獻探討 比較個案研究 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 當採取某一項行動後, 即不可能再採行另一項行動。 互斥 充分性 可行性 整體性 普遍性 連貫性 時效性 腦力激盪

 評量替選方案的後果 效率性 選擇以最少成本達成某一特定利益的方案。的方案。 成本利益分析( 可用 金錢價值衡量) 成本效能分析( 不可用金錢價值衡量) 公正性 執行的後果所造成的利益或損害狀況之分配情況之分配情形是否公平合理。 政治可行性 如欲獲得採納, 可能得到的支持或反對的程度。反對的程度。 腳本撰寫(scenario writing)

 選擇替選方案 最後決定 決策系統 決策者 步驟 準備替選方案報告 透過外界評論 規劃者 進行內部審核 從事必要的修正 對外界的回饋作說明

 執行與評估 設計執行辦法 敘明作業程序 活動順序 工作人員空間地區 空間地區 設計評估辦法 政策或方案是否已照原訂計畫執行 政策或方案目 的所造成的程度如何度如何 政策或方案是否有效果 政策或方案是否有效率 設施 財務機制 主辦機關 敘明管制程序 方案監測 經費監測 時間監測

 理想政策規劃的要件 草根性的民眾需求分析 綜合性的公共問題診斷 全球性的國家建設構想 全球性的國家建設構想 宏觀性的替選方案設計 科學性的方案順序評估 參與性的政策運作過程

 工作計畫 意義 未來行動的理性安排 未來取向理性取向 理性取向 類別 層次 策略性計畫方案性計畫 方案性計畫 有效運用 各種資源 效率 效能 確實達成既定的目 標 問題取向 目 標取向 作業性計畫 內容性質 經濟建設計畫 一般行政計畫 國防軍事計畫 科學發展計畫

 計畫作業的原則、 程序與內容 原則 相互配合 彈性開放 掌握預測 掌握預測 程序 發現問題 確定目 標 蒐集資料 蒐集資料 內容 計畫目 標 計畫的依據、緣起與背景 考核評估 預測環境 設計替選方案 方案評估 提出 計畫 執行策略 實施時程 經費預算 考評指標 其他規定事項

 計畫的評估 有 系 統地使用 社會研究方法對政策、 計畫內 容的 規劃 設計、 執行情形及實施效果予行情形及實施效果予以檢討的過程。 要件 功能度 能發揮作用可信度 可信度 事前(評估) 事中(追蹤) 事後(考核) 結果足以採信 有效度 方法應確切具體 可行度 符合事實, 且得以實現

篇七: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深圳:提前规划发展政策路径

 “放管服”结合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文丨林振鹏广东省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和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行业协会发育较早,起点较高,影响力较大。近年来,深圳提前规划社会组织发展政策路径,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以“小步快走、增量改革”为策略,推动行业协会登记管理体制改革,以政策创制为基础创新培育扶持体系,以政府职能转移为切入点发挥行业协会积极作用,以构建行政司法监管、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自律、党组织保障的“四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为保障提升发展质量,走出了一条体现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时代需要、具有深圳特点的行业协会建设和管理新路子。在国内率先彻底实现了行业协会的民间化、市场化改革,实行政社分开;率先在行业协会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率先在行业协会实施年度报告和“异常名录”制度。2012 年以来,汪洋、胡春华、王勇等中央领导先后到深圳调研社会组织工作,深圳市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有关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受到充分肯定。2010年,深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14年2月,深圳市被民政部评授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2015 年11 月,“深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项目入围首届金鹏改革创新奖。截至 2017 年 6 月 30 日,深圳市共有社会组织11927家,现有行业类协会 840 家,占全市社会组织的 7%,其中全市行业协会 576 家,异地商会 264家,区级行业协会 146 家,成为全市社会组织中力量最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发展和规范行业协会主要举措和成效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坚持目标导向——建立与市场体制相配套的社会管理体制,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行业协会“去行政化”“去垄断化”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顶层设计、改革体制、加强培育、强化监管,创新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加强政策创制,战略谋划行业协会体制机制改革。从 2008 年开始,先后三次将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问题列为市委、市政府重大调研课题;2011 年起,市委三次将“社会组织体制机制改革”列为深圳市改革计划重点改革项目;2014 年,利用特区立法权的优势,制定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民政部签署《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根据授权积极探索并不断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制定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意见》《深圳市推进政府职能和工作事项转移委托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深圳市具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管理办法》《深圳市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事项监管办法》《关于加强异地商会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健全、具有深圳特色的法规政策体系。深化登记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动政社分开。2004 年起,深圳市通过“五个小步走”,推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图片新闻 中秋节临近,江苏省镇江市金山街道的志愿者与解放路大地幼儿园的小朋友走进当地养老院,向 30 多名空巢孤寡老人赠送爱心月饼,为他们送上佳节祝福。

 摄影 / 石玉成

 管 理 30制改革,为全国“政社分开”改革起到了“探路者”和“尖兵”的作用。第一步:

 2004年,成立市行业协会服务署,统一行使行业协会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强力推动行业协会民间化改革。各行业协会在人、财、物方面与原业务主管单位脱钩,当年共有75个机关事业单位的 201 名公职人员辞去在行业协会兼任的领导职务。第二步:2006 年,将行业协会服务署并入市民政局,组建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实行行业协会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的管理体制。在全国最早实现了“四无”(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兼职)、“五自”(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体制机制改革后,行业协会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第三步:

 2008 年 9 月,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实现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管理。2009 年,深圳市政府与民政部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探索直接登记的管理体制。第四步:2012 年 9 月,出台意见,提出包括实行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文娱类、科技类、体育类和生态环境类等 8类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积极探索推动“一业多会”,进行“去垄断化”改革。第五步:2014 年 4 月,出台了《条例》,把“去垄断化”“去行政化”“一业多会”“异常名录制度”等内容正式写入条例中,以法律法规形式将行业协会“政社分开”的改革成果固定下来。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转移,推动行业协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深圳着眼于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将自身承担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交由行业协会行使,政府的角色由“划桨者”逐步转型为“掌舵人”。一是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委托力度。2009 年以来,深圳结合大部门制改革,第一批核定的从 17 个局委办削减出的政府工作事项共有87项,共向社会组织转移委托政府工作事项 69 项,占 80%。2010 年 3 月,市政府出台了《实施方案》,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进行制度性安排。2012 年下半年,深圳已再次清理出一批可转移和购买服务的政府工作事项,2013 年将逐步与社会组织实现对接和转移。如,深圳市商业联合会 6 年来,先后承接了20多项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其中包括8个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年均接受政府购买服务经费逾千万元。二是结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传统上社会事业“养机构、养人员”的做法,探索通过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如,市政府出资 1 亿多元,支持市家具、钟表、服装、黄金珠宝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设计与技术驱动,有力推动了“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型。三是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深圳市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基地,致力于打造“五大平台八大系统”:即培育聚集平台、展示交流平台、创新研发平台、服务支持平台、统战工作平台,组织培育系统、人才培养系统、宣传发布系统、资源对接系统、研究发展系统、评估标准建设系统、保障服务系统、信息公开系统。建立以市社会组织孵化基础为龙头,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功能有别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集群,仅市、区两级就有 15 个孵化基地先后投入运营。四是加强行业协会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行业协会交流沙龙”互动平台和实施“行业协会管理职业化”人才培养项目,6 年累计培训行业协会管理人才1000多人次,提高行业协会专职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探索构建多方位的监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行业协会综合监管体制机制。近年来,深圳市积极探索建立由行政司法监管、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自律、党组织保障的“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由过去比较重视社会组织登记转变为更为重视对社会组织行为的监管。一是构建全市综合监管体系。2014年,深圳出台了《关于构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的意见》和《关于构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梳理形成了监管责任清单,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行业协会内部治理。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规章和自律机制。先后制定出台《深圳市行业协会法人治理指引》等一系列工作指引,指导行业协会规范管理。三是大力开展行业协会综合评估。制定了评估办法及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了七批共 124 家行业协会评估。发挥评估的指挥棒作用,把评估结果与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挂钩,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四是大力开展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将社会组织纳入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之中,探索建立行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例如选取建筑、家具、物流等 24 个重点领域的行业协会,建立廉政建设委员会;市零售商业协会与全市零售商业企业共同发起签署《深圳市零售企业促销自律公约》,联合打击恶性竞争,走出“打折怪圈”;市法官协会和市律师

 31协会签署《建设诚信诉讼体系公约》,共同维护诉讼秩序,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刚柔并济探索全过程监管,大力加强社会组织执法检查。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全国率先推进行业协会抽查工作,探索试行行政约谈制度,将严厉的监督检查和特定的约谈教育相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工作模式。一是加强日常监管。通过年检(年报)、换届报备、负责人变更备案、重大活动备案、评估等举措,加强了对行业协会的日常管理,引导行业协会健全法人治理制度,依法依规开展活动;建立活动“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有效促进了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强力推进随机抽查工作。2014年 10 月,出台《深圳市社会组织抽查监督办法》,采取不预先通知的抽检监督制度,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开展活动、财务状况、信息公开等进行现场检查,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记者参与见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截至目前,累计抽查市级社会组织 276 家,其中查处行业协会 62 家。三是建立行政约谈制度。对于存在轻微违法违规行为的社会组织,通过约见、谈话等方式给予提醒、警告,责令其限期纠正和整改。实施社会组织党建“燎原计划”,全面加强行业协会党的建设。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2015 年深圳市专门成立了市社会组织党委,同年8月,制订了社会组织党建“燎原计划”。市委将加强社会组织党建作为 2016 年的“市委书记项目”,全面铺开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截至2017年4月,市社会组织党委直接管理党组织从 284 个增加到571 个,直接管理党员从 4100 名增加到6902 名,管理的党组织数和党员数比党委成立时分别增长 101% 和 68%,党组织覆盖率达到 92.8% 以上,党的工作覆盖率实现 100%。深圳市行业协会发挥的积极作用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在强化管理的同时,也激发了行业协会活力,促使其在助推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行业协会在研发推广新技术、承办行业展览、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已成为重要“推手”。如市家具、钟表、服装、黄金珠宝等行业协会依托专业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设计与技术驱动,有力推动了“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型。2016 年,深圳市家具行业的年销售收入达 2500亿元,占全国总销售收入的 15%,拥有全国家具行业50%以上的一线品牌,达到 150 个;深圳市服装行业的年销售收入约 2000 亿元,行业品牌在一类城市一类商场占有60%份额;深圳市黄金珠宝行业年产值 1500 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 70%。规范市场秩序方面。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诚信准则,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如在财政、法院、海关等部门支持下,深圳市拍卖业协会建立了公共资源拍卖平台,实行“政府联合监督、机构集中进场、资产公开交易、协会运行管理”;深圳市银行业协会和深圳法院开展“创建无金融执行积案活动”,有力打击了逃废银行债务行为,2014年纳入清理规模的案件共321宗,涉案总额达 46 亿元,为营造安全、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最高人民法院专门推广了这一经验。扩大社会就业方面。深圳市不断健全完善行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人事、社保、薪酬等管理制度,随着行业协会数量的激增,也吸纳了大量的人才,解决了部分社会就业。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社会组织共有工作人员 151836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有131539人,占比 86.6%。从学历来看,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 69.0%,其中研究生学历达 10.3%。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方面。深圳市行业协会积极“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在深化国际经贸文化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协调解决贸易纠纷、拓展海内外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成为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中第一个来自中国的行业协会,成为首家打入伦敦“百分百”设计展的中国行业协会;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连续六年组织“中国展团”参加世界最大的钟表展“瑞士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展”,引领深圳钟表品牌走出国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行业协会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等办法参与社会管理,缓和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弹性,促进社会融合。如,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于2007年成立商事调解委员会,全国率先建立商会调解与商事仲裁紧密衔接的争议解决机制,处理各类咨询千余例,成功解决商事争议的金额达到人民币近十亿元,成为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重要补充。参政议政方面。行业协会代表不同的利益阶层和广大的受众面,积极建言献策,反映行业发展诉求,正逐步成为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渠道。例如,在2010年换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有党代表 4 位,人大代表5位,政协委员10位,社会组织兼职人员的代表委员人数达 221 名,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总数的 24%。其中,行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有人大代表4 位,政协委员 6 位。(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

推荐访问: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规划 政策 工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