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回归生活与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发布时间:2022-10-22 12:30:04 浏览数:

新改革为教育改革谱写了新的篇章,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罗杰斯曾说:“如果我们真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的人,我们就必须让他们直面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容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生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获得教益;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经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那么,如何把品德与社会课与回归生活紧密联系呢?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师采取“告知”的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己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方向,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1.课前开展实践活动,充实课堂教学

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前大量的准备必不可少。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课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可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如教学“家乡的故事——(家乡变化可真大)”一课时,课前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搜集以下材料: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以及建设成就等事例,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十年前济南的资料及图片,和十年后的资料图片进行对比;二是比较自己的家庭及左邻右舍的家用电器拥有量与十年前的不同;三是以调查表的形式比较爸爸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别。如果在这几方面有照片的对比,学生的体验会更真实。让学生带着调查来的真实材料,在课堂上汇报,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感受中领悟、体会家乡的变化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实践活动的开展可谓恰到好处。

2.课堂上避虚求实,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程和教材回归生活也就是要回归真实。把实实在在的生活展现给儿童,即我们的生活中有快乐也有烦恼;有美好也有丑恶;有成功也有挫折。例如在讲授“垃圾从哪里来”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拍到的一些乱丢垃圾的情景:校园门口垃圾遍地、公园变成垃圾山、街道污水横流、垃圾不放入垃圾箱……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对乱丢垃圾这一不道德行为产生厌恶及痛恨,使学生在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课后开展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

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上升的过程,单靠某一课的教学就想达到目的是不切实际的。课内留存大量实践空白,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如“画画家庭树”中的“小调查”,调查一下家庭成员的简况,绘一幅画;教学“我是家中小成员”,让学生用巧手把自己的家打扮得更漂亮;“画画我的家”留了整页空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实践。这些实践活动,由于受时间或条件的限制,在课堂上是完不成的,必须放到课后去操作实践。这样,通过课后实践活动,巩固深化所学内容,促进优良行为、优良习惯的养成,使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效果明显。

二、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实践并感悟

1.重视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如何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越是处在真实的情境中,越是能够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而我们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实际调查、访问、体验、研究活动中得以实现。如在“大家都是好朋友——(同学之间)”主题中,针对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或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设计“寻找同伴的优点”活动,让学生说说同伴有哪些优点,学生在寻找优点的过程中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道德体验是在实际活动中形成的,是自身的真实感受,不是生硬的灌输和说教;是内化为生命精神的素质,不是外在的要求。

2.从实践活动中体验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大有学问,人格只有在活动中、情境中才能培育。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例如,在讲授“一次卖报的体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去调查、访问一下卖报人,了解怎样才能卖得更快的一些技巧等等,学生交流调查访问的结果,全体学生总结经验,最后组织学生去卖报,让学生把自己调查到的卖报经验付诸生活实践。

3.从生活中感悟

要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亲身体会,亲身感悟,所学的品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例如,讲授“环境好,我快乐”一课,教师先以三幅反映环境问题的图片为范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引导学生讨论:除了这些污染,还有哪些环境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把分组调查到的资料展示出来,使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污染的现状,教师再配以语言描述,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感悟“环境糟,我烦恼;环境好,我快乐!”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使学生的教育教学更贴近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愉快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如,我校有一位女生被车撞倒受伤严重,住院需大量医疗费,而她的家庭生活很困难,难以短时间内凑足费用。我就抓住这一事件,结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爱心地生活”的教学内容,开展全校性实践活动——“心系同学”捐款活动。学生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为这位学生的家长解决了一部分困难。只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结合生活实际,及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就能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现实生活实际中得到升华。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是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不断实践、逐步提高,自我检验、自我创造,塑造人格。

编辑 王梦玉

推荐访问:品德 实效性 回归 教育 生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