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3篇

发布时间:2022-10-09 17:10:05 浏览数:

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3篇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 关于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建设工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进实现“两个力争”目标,现就加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3篇,供大家参考。

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3篇

篇一: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

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建设工作, 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推进实现“两个力争” 目 标, 现就加强学科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 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科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综合平台, 是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 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和积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载体, 学科建设水平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指标和根本标志。

 随着学校的发展,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日 益凸显,必须把学科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内涵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 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 坚持面向需求、 遵循规律、 协调发展、 重在建设的原则, 以凝练方向为前提、 队伍建设为关键、 平台建设为支撑、 培育特色为重点、创新机制为保障, 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带动学校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为实现“两个力争” 奠定坚实基础。

 ( 二)

 总体思路 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科学规划, 分层建设, 重点突破, 全面推进。

 科学规划。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省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导, 依据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规划。

 各学院要根据学校规划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规划, 形成我校完整的学科建设规划体系。

  分层建设。

 区分重点建设学科和一般建设学科, 对于重点建设学科, 分为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 二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二级学科扶持建设学科三个层次进行建设; 对于一般建设学科, 要对照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 抓好基础性建设。

  重点突破。

 对现已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 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提升建设层次和水平, 形成学科优势和特色。

 同时, 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 注重学科交叉渗透,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培育一两个特色明显、 基础扎实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 作为学科建设上层次、 上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

 全面推进。

 学科建设是学校基础性工作, 涉及所有学科, 要在突出重点基础上, 整体推进。

 学科建设内涵十分丰富, 涉及学科方向、队伍、 平台等多方面内容, 要全面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费、 管理、 服务等各个方面, 要统筹安排。

 ( 三)

 建设目 标 通过五年左右的建设, 学科方向更加明确, 学科队伍更加优化,学科平台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学科优势与特色更加明显。

 建设 6 个左右二级以上省级重点( 建设)

 学科;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达 8 个左右; 培养和引 进 15 名 左右省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培育 20 个左右方向明确、 有特色的学科团队; 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 80 项, 科研经费总量达 5000 万元。

 打造出 3- 5 个具备申请硕士点条件的一级学科, 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力争在“十二五” 末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三、 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 ( 一)

 着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制高点、 辐射源, 是学科建设上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对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将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经费上重点投入、 科研基金项目 方面大力支持。

 各有关单位和人员 要认真抓好已经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 不折不扣完成科研项目 、获奖成果、 核心期刊论文等方面的建设任务。

 在大幅提升重点建设学科建设水平基础上, 建设 6 个左右省级重点( 建设)

 学科, 使我校重点学科建设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先进行列。

 ( 二)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凝练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通过对学科发展方向的凝练, 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 定位更加准确, 重点更加突出, 特色更加鲜明。

 要坚持科学性、 前瞻性、 创新性相统一, 坚持学校定位、 学科发展目 标、 已有基础相统一, 坚持学科交叉渗透、 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 选准学科发展突破口 ,努力打造学科优势和特色。

 ( 三)

 大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学科队伍素质的高低、 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以学科带头人队伍和学科团队建设为重点, 大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要优先保证重点学科、重点项目 的进人、 选人要求; 围绕学科建设需要, 改进人才引 进方法,不拘一格、 不惜代价、 不遗余力引 进学科带头人; 高度重视校内现有人才的培养; 重视学科梯队的建设, 整合人才资源, 强调团队精神,每个一级学科都要形成 3-5 个方向明确、 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

 改进学科队伍管理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 使学科队伍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 四)

 切实抓好学科平台建设

 学科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支撑, 要高度重视和强化现有省级重点( 建设)

 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的内涵建设, 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依托地方优势产业, 以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为支撑, 积极拓展和建设新的实验室、 研究所、 研发中心等学科平台, 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实体化程度。

 ( 五)

 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根据学科建设目 标, 进一步明确科研任务, 落实科研计划, 强化科研支持。

 以应用研究为重点, 以各类课题和科研项目 为载体, 提升项目 层次、 成果水平和获奖级别, 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同时重视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的研究。

 强化产学研合作, 加强科技园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丰富服务形式,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 六)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功能 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加强学科建设的科育人作用, 发挥学科建设对教师队伍、 专业建设、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创新平台等各项建设的带动辐射作用, 鼓励和吸纳更多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促进学生知识、 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大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力度, 不断拓展联合培养的高校数量、 学科领域和培养规模。

 四、

 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 一)

 加大投入, 为学科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坚持学校投入为主, 努力构建学科建设经费多元投入机制。

 学校每年投入 2000 万元用于学科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

 学校鼓励和支持各学科通过承担各级各类重大科研任务向上争取经费, 鼓励各学科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争取横向经费。

 学科建设经费实行项目 管理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建立重点建设学科项目 经费审计制度, 严格规范

 学科建设经费使用, 确保学科建设经费用到实处、 产生实效。

 坚持奖优罚劣, 对学科建设成效明显的二级学院和学科团队给予奖励, 对不能完成建设任务的学科除停拨后续经费外, 将按比例追回已拨经费。

 ( 二)

 加强交流与合作, 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 的办法, 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推进校地联合、 校企共建、 校际协作。

 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与国内外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有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提升我校自 主创新能力。

 走“开放式” 学科建设道路, 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学科建设经验,聘请国内外有知名 度的专家学者来校兼职、 讲学和短期工作, 聘请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本学科专家学者和大型企业的领导担任一级学科所在学院院长, 促进学科与学术界及地方企业的合作。

 拓展交流平台,通过承办大学校长论坛、 厅局长论坛、 专家报告、 企业家论坛以及优秀校友报告等多种形式, 及时了 解和掌握国内外学科前沿与 发展动态, 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 三)

 加强领导, 健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

 学科建设工作是学校是党委和行政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将积极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 加强对全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学院要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 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学科建设工作小组, 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 成员 由各学院确定并报校学科办备案。

 加强对学科的规范化管理和考核力度。

 建立学校、 学院、 学科点三级管理机制, 将学科建设的职责和目 标分解到有关部门、 学院、 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成员 。

 建立重点学科滚动建设制度, 通过考核评估,对不达标或不见成效的学科, 学校予以警示乃至取消重点学科资格;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给予更多的倾斜政策和更大的支持力度; 未列

 入重点建设的学科, 通过自 我建设, 成效显著的, 可进入重点学科建设层次。

 各二级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要做到分管领导落实、 承担团队落实、 具体责任人落实、 完成任务时间落实, 各学科带头人、 学术骨干要切实承担责任, 学校将把对学科建设的考核情况作为各类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 强化服务意识, 共同做好学科建设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

  各二级学院和相关单位根据本意见, 制定本单位推进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中共淮阴工学院委员会

 二 O 一 O 年三月 三日

篇二: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

教育管理·2016年第 6期专 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简称“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5年 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支持措施。目前,各地也正在对接国家方案,推进地方版的“双一流”建设。譬如,上海启动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提出到 2020年,要有 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8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进入到国内学科排名前 20%。天津实施“十三五”高校综合投资计划,到 2020年要重点打造 10个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50个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群等。可以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国家和地方都摸索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有具体的行动纲领,但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多远,寻找什么样的参照标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这些都是摆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需回答的问题。[1]一、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从学科的角度,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群,拥有一批进入国际学科排名(比如 ESI学科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等)前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世界一流学科的支撑 [3] ,世界一流学科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机会也就越大。从社会大众的视角看,一流学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因为国家的重视或评估的结果而逐渐成为一流,另一类是因为学科自身的科学能力和学术声誉,自然而然成为①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十三五天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研究”(3226)。作者简介:张伟(1983-),男,湖北广水人,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国内外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徐广宇(1964-),男,天津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国内外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缪楠(1979-),男,天津人,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硕士,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潜力与对策①张 伟1,徐广宇2,缪 楠3(1.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2.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 300074;3.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天津 300074)—— — 基于 ESI学科评价数据的分析摘 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参照。以 ESI 最新学科评价数据为基础,从学科、高校和区域三个角度分析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与潜力,结果显示:化学、工程、材料等学科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有较多学科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都有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的学科。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需要在个性化经费投入,改革高校教师用人机制,完善学科运行与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关键词:世界一流学科;ESI;学科评价;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6-0032-0532 - -DOI:10.16697/j.cnki.xdjygl.2016.06.006

 一流。[4] 前者是政府主导的结果,后者是学术自然形成的结果。对一流或者卓越的追求,是一种向上的社会发展理念。但具体如何量化,相应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对世界一流学科的量化评价,更是不多。关于学科评价,国内较为认可的是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目前已开展三轮,第四轮学科评估已于 2016年 4月底启动,由于学科评估过程公正、评估结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全国引起较大影响。而在国际上,主要的大学排行榜和知名大学都陆续开始采用 ESI来衡量和评价学科实力,用ESI全球排名指引学科发展。最近几年来,ESI指标也受到我国各高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在遴选 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施高校综合投资等重点发展项目中,把进入 ESI全球排名前 1%的学科数量作为重要发展目标。ESI全球学科排名因其数据权威、针对性强、领域齐全、国际可比等特点,已经成为衡量各个高校在全球同类学科领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5]实现一流学科评价的可量化、可比较,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前提。目前,国际上很多研究机构普遍认为进入 ESI排名前千分之一的学科即为世界一流学科,代表着全球顶尖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

 譬 如 , 武 汉 大 学 中 国 科 学 评 价 研 究 中 心(RCCSE)

 在综合各项世界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参考标准。该标准主要采纳ESI学科评价数据,按照同一学科不同评价单位的实际排名情况进行划分,即某学科全球排名进入到 ESI前 10%以内,就是世界一流学科。具体可划分为三个档次:某学科进入 ESI全球排名前 1%(含 1%)为世界顶尖学科,1%-5%(含 5%)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学科,5%-10%(含 10%)

 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6]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一)ESI简介ESI是 美 国 基 本 科 学 指 标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的简称,2001年,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SI)推出的一种基本分析评价工具,主要用于衡量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绩效。ESI学科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4个方面,即研究的生产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发展力,通过这四个方面,综合分析衡量一个高校或研究机构在国际上的整体影响和水平。其中, “生产力”侧重的是对世界的学术贡献,用近 11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衡量;“影响力”侧重的是产出水平,用近 11年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和进入 ESI排行的学科数来衡量,主要体现的是学术成果数量的积累,以及国际同行对学术成果质量的认可; “创新力”侧重的是学科发展创新水平,用近 2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被引用频次达到千分之一以内来衡量,主要突出论文研究不仅能够适应学科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原创性,能够对未来的学术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发展力”侧重的是学科发展水平,用高被引论文占有率(高被引论文数 /论文发表总数)来衡量,综合评价一个学科在某个时期发展的实际水平,是该学科在这段时间学术影响力的综合反映。[7]ESI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汤森路透(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 1.1万多种学术期刊的一千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学科发展水平进行评价。ESI全球学科排名,指的是某科研机构的学科在全球同类学科中的相对位置,进入 ESI全球学科排名前 1%即为 ESI前 1%学科,进入前 1‰即为 ESI千分之一学科。[8](二)ESI最新学科评价数据1.全国高校入围学科数量截止 2015年 9月,全国共有 164所的 631个学科入围,其中北京大学入围 19个学科,入围的 ESI学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浙江大学(18个学科)、中山大学(17个学科),分列全国第二、三位。从入围高校看,入围学科数量较多的高校基本都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在非“211工程”的地方普通高校中,长三角地区的部分高校表现较为突出,比如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入围的学科数量均超过 3个。一个比较令人心喜的现象是,地方高校入围学校数达到91所,占全国入围高校总数的 55.5%,入围学科 170个,占全国入围学科总数的 26.9%。相比 2006年,地方高校入围学校数(2006年入围高校 5所 [9] )增长17.2倍,占比提高了 44.4个百分点 (2006年为11.1%);入围学科数(2006年入围学科 5个 [10] )增长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潜力与对策33 - -

 33倍,占比提高了 21.7个百分点(2006年为 5.2%)。可以说,地方高校入围学校数量和入围学科数量都在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这是政府加大地方高校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地方“211工程”高校建设力度,采取省部共建、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方式,做强做大地方高校的结果。对地方高校持续用力,不断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并落实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集中各方面资源,将优势特色学科做精做强,是地方高校冲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经验。2.全国高校入围学科分布情况在 ESI设置的 22个学科中,目前大陆高校还有两个学科没有入围,分别是综合交叉学科和空间科学。表 1显示,入围高校数量最多的学科是化学,全国共有 102所入围,占全国入围 ESI高校总数(164所)的 62.2%,其次为工程,全国有 89所高校入围,占比 54.3%。

 [11] 入围高校数量在 50所以上的学科还有材料(入围 74所高校,占比 45.1%)和临床医学(入围 60所高校,占比 36.6%)。入围高校数量是个位数的有 3个学科,分别是经济与商业(全国仅北京大学 1所高校入围),精神病学与心理学(2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微生物学(3所高校,为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表 1:全国高校入围 ESI学科数量统计3.全国高校入选 ESI千分之一学科分布情况全国共有 26所高校的 48个学科入选,具体分布在化学(15所高校)、工程(12所高校)、材料(8所高校)和临床医学(5所高校)等学科领域。入选 1‰学科的数量各高校之间差别较大,入选最多的有 5个学科(即清华大学),但大部分高校仅入选 1个学科(共有 15所高校)。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在入围ESI千分之一学科中,基本都是“985工程”高校(除“211工程”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非“211工程”、 “985工程”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身影还非常少见。三、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潜力(一)学科视角在 ESI设置的 22个学科中,我国高校入选千分之一学科有 9个(见图 1),化学、工程、材料和临床医学已经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农业科学虽然入围高校少(全国入围 ESI高校有 30所,入选千分之一学科有 3所),但也接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物理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三个学科也有一定的可能,虽然各有 1所高校入围千分之一学科,但入围 ESI学科评估的高校总数都在 20所以上,未来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药理学与毒理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三个学科也有入选 ESI千分之一学科的可能,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入围 32所高校,世界排名进入全球 100强的高校有 3所;数学入围 24所高校,世界排名进入全球 100强的高校有 8所;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入围 37所高校。而对于其他学科,诸如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尤其是综合交叉学科、空间科学等学科则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图 1 各学科入选千分之一学科数量分布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潜力与对策34 - -

 (二)学校视角在入选 1‰学科中,清华大学的入选数量最多。从世界排名情况看,北京大学的数学(50,指全球排名,下同)、药理学与毒理学(83)、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18)、经济与商业(139)、地球科学(77)、物理(77),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73),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74)、药理学与毒理学(89)和植物学(112),由于学科排名在全球 100名左右,均有可能入选 ESI千分之一学科。另外,在我国入选 ESI千分之一高校较多的化学、材料、工程和农业科学等四个学科领域,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具备入选 ESI千分之一学科的可能。(三)区域视角按地域分,入选 ESI的千分之一学科很明显分为四个阵列(全国各地区入选 ESI千分之一学科数量比较如图 2所示)。第一阵列为北京和上海,分别有 14个学科和 7个学科入选。第二阵列为安徽、浙江、江苏和广东,前两个地区分别入选 4个学科,后两个地区分别入选 3个学科。第三阵列为黑龙江、湖北、吉林、辽宁、天津,以及陕西、福建、四川,前五个地区分别入选 2个学科,后三个地区分别入选 1个学科。第四阵列为全国余下地区,共计 17个,即东部的河北、山东和海南;中部的山西、江西、河南、湖南;西部的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其中中部除湖北外,都没入选;而西部除四川、陕西外,大部分地区均未入选。东部地区的高校综合基础好、发展优势突出,在未来入选世界一流学科的可能也更大,入选的学科也会更多。同时,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如中南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等院校,由于在全国也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学科,今后整合相关资源,提升相关学科发展水平,将会有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图 2 各地区入选 ESI千分之一学科数量比较综合来看,经过持续的努力,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会有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但与国外尤其是欧美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水平相比,我们还需要结合国家现有的 13个学科门类,面向ESI的 22个学科领域,整合全国 110个一级学科,促进相近学科群的交叉融合 [12] ,通过持续的财政投入红利、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红利、高层次人才回流与创新红利,使强者更强,优者更优,不断增强学科自身发展的后劲和动力。四、讨论与建议通过分析我国各学科、各高校、各区域入围 ESI学科数量的变化情况,结合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努力,在“双一流”战略下,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构建个性化的学科投入机制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充足的财政投入是前提。[13] 在以后若干年,各地各高校重点是要完善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和使用办法,调整投资结构、方向和考评重点,实现以物投入为主向以人投入为主的转变。采取“一校一策”目标管理模式,建立补缺性、持续性和竞争性的个性化经费投入机制以及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高校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培育专业特色,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打造一批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和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群。(二)改革高校教师用人机制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高水...

篇三: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

建设的要素及原则

 高等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居于“龙头” 地位, 而一所大学三大功能(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的良好发挥必须通过学科建设来实现, 这是关系高校全局及长远发展的基本建设。

 不言而喻, 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建设之核心。

   “科教兴国” 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法》、《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的颁布, 新世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既对高校提出了 中、 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更对学科建设提出了 明确的奋斗目 标:

 创建一流学科, 输送高素质、 高层次人才, 贡献创新性、 标志性科技成果。

   一、 学科建设要素  通过研究, 我们总结概括出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要素及建设内涵。

   学科建设要素分为两个层次, 其中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 发展规划、 资金投入为第一层次, 属于学科建设的核心层或基础层, 起着决定学科产生与生存的关键作用; 而学术梯队、 人才培养、 科技开发、 学术交流为第二层次, 属于学科建设的功能层或作用层, 决定着学科的发展能力与水平。从理论上讲, 这两个层次、 八个要素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结构体系, 由此决定了学科的建设规模、 发展实力和影响力。

   二、 学科建设原则 新时期高校学科建设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本着“立足本校, 面向社会, 适应发展, 满足需求” 的方针, 根据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 紧紧把握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方向, 面向国家经济发展主战场, 积极推进产、 学、 研合作, 在经济建设、 科技进步、 跨国经营、 区域发展、 西部开发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既输送本学科领域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又解决本学科领域关键性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2. 可行性原则  高校进行学科建设既要有超前目标, 更要有可行计划, 根据人才、 资金、条件制订切实的发展规划, 体现出可操作性, 分层次按步骤滚动推进, 力求按期取得建设实效; 遵循“有所为, 有所不为” 的建设思路, 认真总结发展进程中的有效经验, 扬长避短, 持之以恒, 防止急功近利, 以确保建设效益。

   3. 创新性原则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时代, 学科建设应重在知识、 技术、 管理三方面的创新, 利用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建成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一流教育基地; 围绕本学科领域关键技术问题, 开展超前、 前沿、 基础理论研究, 努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 在科技开发、 技术创新、 学术理论发展中, 发挥好示范、 辐射、“孵化器” 作用。

   4. 超前性原则  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要突出学科布局结构优化和学科群配套建设, 跟踪新

 世纪的世界科技发展走向, 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前沿, 明确建设重点和发展目标, 开辟新领域, 创造新理论; 同时着重搞好学术、 技术储备与预测,确保学科建设始终体现出超前性和创新性。

   5. 共生性原则  单独一个学科即使存在也难以持久, 合理的学科结构必然是主干学科、 支撑学科、 配套学科、 相关学科、 基础学科、 交叉学科同存共荣的有机集合体, 由此构成一个科学、 优化的学科体系(学科群结构) 。

 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旨在围绕主干学科, 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 渗透、 链接, 通过互动、共生、 融合, 不断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 实现学科在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富有生机、 网络化的学科“森林”。

   综上所述,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传播、 人才培养、 智力贡献的主要基地, 而学科建设在其中发挥着最重要的动力源和人才库作用, 继续加强新世纪高校学科建设, 加速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 是一项十分重大的历史性任务。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 学科建设 内涵 发展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