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西方经济学》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0 08:50:04 浏览数: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这一课程,对于在我国传播西方经济学理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但是,《西方经济学》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真实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地方本科院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29-0024-03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很多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必考科目,也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西方经济学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所阐述的规律,来源于经济生活,又高于经济生活,是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学习该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还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由于该课程是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所以学生在教学中有一个从中学教学模式到大学教学模式的适应过程。这门课程如果学习不好,会直接影响对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从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由于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包含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这些理论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所以他们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虽然有较大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少困难,致使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尴尬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文理兼收,数学功底和兴趣都有差别,学习西方经济学往往感到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及其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需要

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西方原版经济学教材的引进或翻译,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这类教材知识含量大、内容比较系统、更新也较快,[1]但同时也因为教材内容过于庞杂、理论和案例与中国实际存在差距、教材价格较高等原因,此类教材一般不太适应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另一类是国内高校自行编写的教材,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等,这类教材往往带有编者自身的学术观点,而西方经济学是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不同的学派存在较大的纷争,甚至会有对立的观点,而不像其它学科如数学那样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现在各高校都在压缩各门课程的课时,一般在规定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整个内容体系的教学,教师往往会把握不好教学内容,很容易误导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2.缺乏有针对性的、适当的案例资源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而在我国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案例资源相对匮乏,缺乏有针对性的、适当的案例资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国外的经济学教材案例丰富、形式多样、通俗直观,但由于西方社会在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与我国经济现实存在一定差异,照搬来源于西方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推广。而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普遍偏重于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且因国内的某些经济现象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一致,所以国内的教材案例分析较少。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中编入了21个案例,但是这些案例没有编入教材本身,其体现形式也比较单一,个别案例还比较陈旧,使用起来仍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2]这就需要西方经济学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调整与更新教学案例,尽量采用恰当、准确、经典、精练的案例资源。

3.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其它许多课程的教学一样,多数《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偏重对概念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成为纯粹的基础理论、模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程有关的资料、书籍,更谈不上去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并解决经济问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对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对教学技巧运用不熟练、对教学案例采用不恰当等,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也较单一,目前大多数院校对学生进行考核都是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这种传统的考试手段引发的多为应试式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点更多的是背诵式记性,学生的学习目标被引导为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现在各高校一般都要对教师进行考评,考评方式一般有学生评教、同事相互评教、领导或专家评教等,导致有的教师上课不是为了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在讨好和迁就学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好。另外,如果领导、专家或其他教师听课,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课堂发挥,使教师不便于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影响了教学效果。

4.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管类专业一般是文理兼招,而且一般文科生要多于理科生,学生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或其它人文类专业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学生在学习时,文科生对定性分析感兴趣,而理科生对定量分析感兴趣,教师则往往很难同时满足这两类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方面一般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大多数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对图形,数理实证分析等内容则难于学懂和接受。第二,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由于教学计划及实践条件等原因,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尽管理论知识学了不少,但实践活动的缺乏使他们普遍缺乏分析现实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中的一般规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且由于其理论分析过程往往涉及大量假设前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误解,会认为这种知识离实际生产生活太远,对他们的生活就业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第四,《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三两个学期,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规定的内容讲完,要求学生必须尽快把所学内容及时掌握。而由于《西方经济学》是学生最初接触的专业课程,学生对其内容中的很多经济名词、概念和思维模式均感陌生,从而增添了对这些内容掌握的难度。再加上大学不像高中那样,教师会反复详细讲解外加大量的练习,有些学生还没有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没有了升学压力导致学习的自觉性减弱。这种情况使得学生一旦没有掌握某部分内容,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除非自学,在课堂上就没有机会再详加了解了,进而对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带来障碍,最终使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越来越少。[4]

二、提高《西方经济学》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效果的对策思考

1.选用或编写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教材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不太适合使用原版教材或信息量大、内容庞杂难懂的教材,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对学生负责,不要连样书都没看就订教材,也不要认为贵的、使用量多的、有教学参考资料的教材就是合适的教材。教师要选择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同时还要为学生推荐有代表性、适合学生使用的参考书和习题集等。另外,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自行编写教材。一所高校教西方经济学的教师一般都会有几个,可以由这几个教师联合编写,也可以联系省内甚至国内同类院校的教师组织编写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内容,不必完全按照书本结构和内容来讲解,应坚持适用性的原则,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对于难度较大、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应少讲或不讲;实践中应用普遍的则应多讲、详讲;纯理论的数学推导可以少讲,以着重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必需、够用”的西方经济学知识。同时,由于经济学理论的课程内容赶不上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教科书总是赶不上经济理论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动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跟上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一些较为前沿的内容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对一些非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作适当的介绍,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经济学,从而真正提高他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搜集整理经典的、合适的案例资源

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理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搜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就成为任课教师的一大备课任务和环节。任课教师必须多途径收集案例资源,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筛选有用信息,注意尽量选择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的案例,选取的案例既可以是经典的经济学案例,也可以是身边的具体事例。案例的搜集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任课教师必须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要不断参阅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的资料,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日积月累,才能形成丰富、充实的案例库,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讨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中找到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并通过分析,利用理论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些经济学原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就会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例如,在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时候,可以举吃包子的案例来加强理解。介绍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上四年大学的机会成本构成;讲解宏观经济政策时,可以结合当时的经济形势,介绍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搭配使用的实例;关于市场失灵的问题,可以举高速公路、公交运输的实例,分析准公共物品的解决对策。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除了把自己搜集整理的案例向学生讲解外,还可以就有些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要学生自己列举一生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甚至可以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或企业家来围绕某一经济理论或实际的经济问题,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经济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进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措施。要当好经济学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切实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分析方法,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探索、思考和研究,逐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教师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大胆开放课堂,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提问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应用能力。教师要进行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不能再实行单一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考核方式,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核,以保证对学习效果检验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求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课下沟通也要与时俱进,可以运用短信、QQ、MSN、博客、电子邮件等工具,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辅导,促进教学互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4.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提高其教学效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努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主要是使之迅速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生活,教会其学习方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始教授《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前,任课教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前教育,让学生知道《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学习有关后续课程的基础,有助于学生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经济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用到经济学知识。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课程,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比较大。因此可适当介绍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如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要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要学会运用,要引导学生上一些经济学学习网站进行学习和交流,等等。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等挖掘相关经济学资源,跟踪经济学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以拓宽视野,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要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和数学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层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上,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数学分析,但对于数理分析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告诉他们,即使是没有完全理解数学分析,也能够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本身。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有其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研究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善波.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立体多元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5).

[2]姜鑫.论当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问题与改革思想思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5).

[3]刘小利.浅析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2).

[4]岳爱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采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4(4).

推荐访问:西方经济学 本科 院校 对策研究 地方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