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辉煌成就

发布时间:2022-11-08 18:40:05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文章以理性视角研究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科学内涵与理论体系,分析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历史轨迹;用大量文字、数据和图表充分展示在西藏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中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总结了坚持走这条道路的宝贵经验,目的是为西藏坚持这条成功的创新实践道路提供一些启示,以激发西藏各族人民更加坚定走这条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关键词]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道路;成就

[中图分类号]F12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11)02-0047-11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多次强调,“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既是党中央对西藏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西藏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深入探讨和科学认识“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一重要命题的内涵,对指导和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西藏以和平解放为起点,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坚持与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走上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的轨道,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内涵

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西藏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全党同志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开创西藏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西藏的具体运用,是力求符合西藏实际、充分把握西藏发展阶段特征的历史选择,突出西藏地域特色,体现了稳边固本、民生为重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其科学内涵包含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一)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理性认识

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我们党对西藏发展规律认识的总结和升华,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西藏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为了西藏的发展和西藏人民的福祉,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做出进军西藏、和平解放、平息叛乱、民主改革的伟大决策,开创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西藏,衡量民族政策的标准,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的科学论断,加速了西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研究确立了西藏工作的十条方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和西藏跨越式发展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治藏方略,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立足西藏发展的现实区情,总结西藏发展实践,适应发展新要求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将长期存在,在这一国情之中的西藏也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改革和成立自治区之后,西藏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地广人稀、经济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西藏的最大实际,同时还肩负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防止分裂渗透、增强民族团结、做好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等艰巨任务。西藏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其错综复杂的情况在全国都是少有的。这就需要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区情,认清在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实现“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培育西藏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重点;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发展目的等各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二)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必须创新实践的重大战略思想。

(1)具体体现在政治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实施“富民兴藏”战略,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着重解决农牧区的民生问题,确保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在经济上,依据西藏自身条件和国家战略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着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稳步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支持发展民族手工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深化改革开放,增强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

(3)在社会事业上,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4)在文化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推进基本文化设施建设,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力,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5)在生态环境上,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西藏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西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辉煌成就

自和平解放西藏、民主改革、西藏自治区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不懈努力,西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人民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当家做主的权利得到实现

1950年西藏100万人口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人。“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这一藏族民谚是农奴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彻

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并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上实现了从具有政治压迫与剥削性质的封建农奴制向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1965年,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西藏约92%的地方建立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乡人民政权,藏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据统计,上世纪60年代初,乡镇基层干部几乎都是由藏族人民自己担任,藏族区级干部占90%以上,担任县以上领导职务的藏族干部达300人以上,西藏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到1万多人。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西藏地方事务。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期,全区GDP总量只有1.74亿元,人均仅为142元。到2009年,西藏GDP总量已达到441.36亿元,自1994年以来实现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所示。人均GDP达到15295元,分别是1959年的254倍和108倍多,人均GDP增长率自1994年以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2所示。

1、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完善

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壮大起来并得到迅猛发展,现在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体系。2008年西藏第二产业产值达到96.6亿元,占GDP的28.22%,是1959年的439倍。第二产业比重由1996年17.4%上升到2008年的29.2%,现代化工业体系特征逐步显现。

2、基础设施取得重大进展

民主改革后,国家为加快西藏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1951-2008年,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西藏累计投入了1000多亿元。1959-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到2019多亿元,年均增长12%。尤其是“十五”以来,中央加大对西藏财政的投入,2001-2008年累计达1541多亿元。1978-2008年,国家在西藏安排了402项对未来发展影响的工程项目,使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促进西藏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在交通设施方面,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解放后中央在西藏修建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15条干线公路,375条支线公路。如图3所示,“十五”、“十一五”期间,西藏加大公路投资,于2008年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2009年公路通车里程达5.38万公里,通车里程、客运量、货运量分别是1959年的7,4倍、108倍、11倍以上。

3、农业发展成就显署

民主改革前西藏农业发展水平低,靠天吃饭、靠天养畜。民主改革后,西藏实施“以农牧业为主”、“农牧并举”、“以农牧业为基础”等产业政策,使农牧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实施以农业为基础,以特色加工、矿业、旅游业和内外经济贸易为重点的产业政策,逐步实现农业产业行为的市场化,并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技术进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轻税免税和休养生息等具体措施的实施,促进农牧业的发展。60年的发展,西藏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图4所示。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西藏第三产业是在民主改革后才产生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西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的第一大产业,如图5所示。到2008年,西藏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19.6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55.50%,在GDP构成中居于首位。

西藏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注重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根据西藏自身发展的实情,有针对性地发展支柱型产业。西藏的现代商业、旅游业、邮电业、餐饮服务业、文化娱乐业、IT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特色产业已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亮点,使西藏民族经济发展生机勃勃。“十五”、“十一五”期间,西藏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如图6所示,2009年西藏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61.06万人,是2001年的8倍多,旅游收入达到55.99亿元,尤其是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藏旅游业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即使2008年经历了“3·14”事件,西藏全年接待旅游人数也达到224.64万人,实现全年旅游总收入22.59亿元。目前,西藏已基本上形成了以日喀则、山南、林芝地区相衬托,辐射那曲、阿里和昌都地区的旅游资源格局。西藏的邮电通讯事业也实现了超前发展,如图7所示,到2009年,西藏邮电业务总量达到51.12亿元,自2001年起实现年均29%的增长率,农村电话普及率得到较大提升,互联网开始大量普及,全区网民人数近20万人。现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光缆及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现代高技术通信网络。

5、对外贸易稳步增长

西藏对外贸易起步较晚,1965年西藏进出口总额只有243万美元。西藏对外贸易在“七五”期间才初步打开局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藏对外贸易有了很快的发展,已成为该区经济发展新的拉动力。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陆路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与印度、尼泊尔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与邻国的贸易口岸包括吉隆口岸、普兰口岸、日屋口岸,西藏成为我国与南亚国家之间的通商要道,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西藏发展与邻国贸易提供了便利。边境小额贸易已成为西藏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边疆贸易迅速发展,对外开放条件不断改善。根据西藏商务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西藏边民互市贸易额达3.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5%,进口为7400万元人民币;出口为2.63亿元人民币;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49亿美元,同比增长3.87%。阿里、日喀则、山南和林芝地区已成为边民互市贸易的重点地区。图8显示:2001-2008年,西藏对外贸易发展形势良好,尤其是2008年,对外贸易出口总额达到70757.2亿美元,是当年贸易进口总额的14倍,贸易顺差优势明显。与外贸总量增长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尤其是出口商品的优化。

(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不断改善

西藏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藏各族民众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民主改革前,西藏没有一家现代科研机构,即使天文历算这样的应用技术,也被罩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垄断在寺院手中。半个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相继建立了42个科研院所,现有专业科技人员42525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占74.04%。

2、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民主改革前的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院垄断着教育,全区仅有2000余名僧侣和贵

族子弟在旧式官办学校和私塾学习,广大农牧民群众基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据统计,1952-2007年国家累计投资225.62亿元,并在西藏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各对口支援省市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全国已选派了7000余名教师援藏。现西藏已建立起集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的具有藏族地方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截至2008年底,西藏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017所,其中小学884所,普通中学117所,中等专业学校lO所,高等学校6所,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1%和43%;适龄儿童入学率由民主改革前的不足2%上升到现在的98.5%,文盲率则由过去的95%下降到现在的2.4%;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6.3年。与此同时,内地有90余所高校招收西藏学生,已毕业1.5万人,在校5200余人。一大批博士、硕士、科学家、工程师等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推动西藏发展的生力军。

3、现代新闻、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截至2008年底,西藏全区拥有图书出版社2家、音像出版社2家,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各类文化馆(站)295个,印刷厂35个,各种报纸和期刊已达57种,藏汉双文报纸在全区7个地市得到普及,藏语文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

4、医疗卫生事业水平大幅提升

1959年之前,西藏除了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族医疗机构和少量的私人诊所以外,没有一所符合现代医疗条件的合格医疗机构,基础医疗设施严重匮乏。全区医疗人员总数不到100人,藏区农牧民看病主要依赖300名左右的民间藏医,即使如此,全区每万人平均不到4名医务人员,高技术医疗人员更是严重缺乏。落后的医疗条件,造成天花、霍乱、性病、斑疹伤寒、猩红热、破伤风等流行性疾病在藏区肆虐,严重危及藏区人民的健康安全。民主改革以后,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很快使一些危害藏区人民身体健康的高危疾病得到控制,到上世纪60年代,西藏基本上消灭了天花病,各类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如今,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在西藏自治区得到率先推行,并建立了农牧民免费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医疗卫生水平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表1),西藏卫生机构达到1329个,比1959年增加1267个;实有病床床位8553张,比1959年增加8073张:卫生技术人员10047人,比1959年增加9256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2.95张和3.46人,比1959年分别增加2,56张和2.82人。

5、西藏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民主改革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明显改善,思想观念发生历史性进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民主改革之前,西藏农牧民既无生产资料,又终身负债,更谈不上有个人纯收入。从表2中我们可以了解,截至2009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分别3532元和13544元,分别是1978年的20倍和24倍;根据分析可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自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达到10%的速度增长,如图9所示,广大农牧民的收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民主改革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农牧民居住条件极差,城镇居民人均不足3平方米。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6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83平方米。2008年西藏“五保户”的供养标准也提高到1600元。目前,西藏自治区从城市到农村都已初步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西藏的农业生产和开发注重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国家投入巨资在西藏先后建设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始终注意土地开发与改善生态相结合,做到土地面积的扩大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进行。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绝不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填补空白而盲目上马工业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产业。利用西**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这一直是西藏加快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政策。

(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西藏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抗干扰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恢复。和平解放60多年来,西藏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西藏的天然草地得到合理利用,草原生态得到积极保护。在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西藏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截至2008年底,西藏地区共有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区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总面积达4126.3万公顷,占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4.8%,西藏已建立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1个(包括1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分布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如图10所示。

如今的西藏,不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格里拉”。

三、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成功经验

和平解放西藏60年的变迁,是一个经历黑暗到光明、落后到进步、贫穷到富裕、专制到民主、封闭到开放的光辉历程。总结60年来西藏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西藏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使西藏走上了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根本政治保证

西藏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西藏今天的巨大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使西藏摆脱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驱逐了帝国主义势力,使西藏获得和平解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指引西藏各族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使西藏步入现代化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获得跨越式发展: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第三、第四代领导集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发展之路,为西藏的发展稳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西藏的发展成就表明,在党的领导下,结合西藏实际,贯彻执行党中央战略部署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推进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新时期西藏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是指导新时期西藏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这一理论体系,与西藏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突出西藏特色,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关系,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注重解放思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从社会历史、民族构成、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等方面,与全国其他省、市、区相比,重点突出西藏特色,创造性地探索和制订出一系列解决西藏具体问题的新办法、新途径。

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与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西藏实行民族自治的实践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区情的。自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西藏人民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自治权,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广泛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西藏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障了西藏各族人民当家做主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促进了西藏社会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4、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始终把发展和稳定作为造福西藏人民、确保西藏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藏族是西藏的主体民族,占西藏总人口的95%以上。在西藏历史上曾经出现藏汉民族间关系不和谐、不融洽的局面,阻碍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确立了各民族全方位、真正的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的政策,并用宪法和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为维护各民族团结而努力。在宗教上,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藏族人民的宗教感情和风俗习惯,取得藏族人民的信任,促进藏汉民族关系的团结与和谐;在文化上,把藏传佛教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给予有效保护,加大投入,妥善保护宗教寺庙和文物古迹,如将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等众多寺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定期进行修缮维护,大量宗教典籍得到抢救、整理、出版,正常的宗教信仰和活动依法得到保护和尊重,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以**为首的分裂分子和西方反华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分裂西藏的图谋,打着“宗教迫害”和“人权”的幌子,不断制造民族矛盾和乱藏祸教等活动,甚至不惜制造武装冲突和恐怖袭击,让国家和西藏人民蒙受巨大损失。仅2008年“3·14”拉萨*******事件就造成西藏国民经济损失近3亿元,广大西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巨大威胁。自民主改革后,西藏一直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维护社会稳定两个方面的问题,西藏的社会发展关系到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影响着西藏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可以说,西藏今天的辉煌成绩,就是在维护民族团结、与一切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取得的。稳定压倒一切,有了西藏的社会稳定,才有西藏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历史经验表明,没有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

5、中央关怀、全国支援以及西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西藏的投资和财政补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五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尤其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内地省市和中央各部委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支援西藏。一些省市把对口援助的地市纳入本省市经济发展计划,与本省市所辖地方同等对待。中央和各省市对西藏的援建项目门类多、分布广,涵盖了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及市政等多个领域。其中1995-2000年的5年间,对口援助省市援建项目达576个,总投资22,4亿元;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援建140个项目,总投资9.2亿元;2006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总投资约312亿元的117项重点工程项目和各省市70个对口援藏项目、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项目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顺利建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前35年的总和;“十一五”期间中央在西藏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正是由于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西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使西藏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责任编辑 黄维忠]

推荐访问:辉煌成就 西藏 路子 中国 试论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