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

发布时间:2023-07-22 15:30:04 浏览数: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题材内容——“田野”、“雪橇”,一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题材内容——“田野”、“雪橇”,一种表现形式——合唱(听与唱)的学习,让我们从中集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田野在召唤》与《我们的田野》是同题材内容,但音乐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外少年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一个活泼,一个优美。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3.同一首《铃儿响叮当》,由于不同的版本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从不同层面感受少年儿童们在大自然冬季的欢乐,初步体验音乐的变化发展带来的美感。

  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二声部合唱时的声部间*衡

  弱起位置的附点节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表演《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

  牬河问谴蠹叶枷氲幕疃,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大利的少年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

  设问:

  (1)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

  (2)歌曲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在高声部哪里是“*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一下,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如:低声部不用la,用其他虚词;再如配上乐器伴奏(口风琴、竖笛等),及打击乐器伴奏。形式上可以A段领唱加伴奏唱、B段合唱;朗诵加歌唱;歌唱与伴舞等。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3)评价与表扬。

  6.小结: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

  二、聆听《我们的田野》

  1.谈话导入:描绘祖国大自然美景的儿童合唱曲精品要数《我们的田野》这首作品了,歌曲优美抒情,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

  2.朗诵歌词,感受这首诗歌描述的美景。

  (1)课前先准备歌词的板书(或小黑板或幻灯投影片)。

  (2)课前先请班上朗诵好的学生朗读,熟悉歌词,教师给予指导,要表达出充满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初听《我们的田野》。

  牐(1)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领唱与合唱声部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表达的,尤其是合唱声部用轻声的“唔”来衬托,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牐(2)师生讨论。

  4.复听《我们的田野》,要求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オ(1)设问:歌曲的旋律线有什么特征?它怎样去描绘“碧绿的河水”、“无边的稻田”、“浅蓝色的群山”、“雄鹰在飞翔”?

  牐(2)师生讨论,并引导学生看教材线条图形谱。

  牐(3)完成教材中的作业:画出[2]、[3]曲调的线条图形谱。

  5.再次聆听,跟录音轻声唱好歌曲,熟悉并进一步体验这首少儿的合唱精品曲目,唤起欣赏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三、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聆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

  聆听歌曲并结合歌曲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聆听《铃儿响叮当》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是经过变奏和发展改编而成的。共有十个段落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2.初听《铃儿响叮当》。

  (1)设问: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

  (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

  3.再听合唱曲。

  牐 要求:这次要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快,听到分段请举手并用手指数,表示第几段。

  4.全班分成二个组(可以是上一内容表演《铃儿响叮当》的两个声部为两个组),甲组为奇数组,乙组为偶数组,分别排练教材中的10个节奏谱(即甲组排练1、3、5、7、9节奏谱,乙组排练2、4、6、8、10节奏谱)。

  5.试为歌曲配伴奏(在教师指导下,教师适时提醒各组准备进入,适时指挥一下)。因为是试配,以拍手为宜。

  6.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并即兴舞蹈表演。

  (1)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根据规定的节奏谱,为不同的段落配伴奏,以更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2)愿意即兴舞蹈的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段落,跳与该段落情绪相吻合的舞蹈动作,抒发自己对音乐的.体验。

  7.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甲组主要讨论奇数段落,乙组讨论偶数段落),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

  8.配乐讲故事。

  把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作为背景音乐(音量少一些,不影响“讲故事”),10位同学轮流随音乐的发展讲各自的故事,连成一个“连续剧”。

  9.小结:大自然的冬天真有趣。

  二、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重难点 声部间的均衡

  分声部学唱歌曲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大家对

  第一声部的曲调都很熟悉,但第二声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这歌曲的学唱,采用自由报名参加某一声部的学唱。想多学一点,音准有把握的同学希望你们报名低声部,望大家考虑后回答。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要注意声部人数的*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从读谱上,在五年级是没有困难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声部音准与和谐,尤其是低声部,所以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分声部唱都没问题,合成时,往往低声部把握不住,教师这时要给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听,感受是惟一的办法。当这8小节成功时,他们就树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

  (4)学习主歌部分。

  主歌的开始8小节没问题,是同声部,只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其中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教师要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

  如:多种节奏型的变化,让学生去发挥。

  牐牭毖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自己试唱后,集体评价选出1—2改编比较好的曲调,全班进行试唱,并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节拍产生不同情绪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A 2/4拍(原型歌曲)→B1副歌部分改编的歌曲→A 2/4拍(原型歌曲)→B2……

  三、课后小结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大自然文字》教学设计3篇

《大自然文字》教学设计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也不是印在书本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多媒体出示)

  2.作者简介:伊林,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等。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大自然的文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星座、云朵、石灰石、花岗石。

  师:可以看出同学们在刚才的阅读中读得非常认真,准确的找出了课文中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人们读懂些什么呢?

  3.学生再读课文,并试着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大自然每种文字的作用。

  4.交流阅读情况。

  三、重点品析,读懂文本

  1.教师引导重点品读第六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呢?

  (2)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A、运用打比方,使语言形象生动。

  B、巧用设问,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C、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

  2.学生品读文中描写其他大自然文字的段落。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许多的自然现象,比如燕子低飞,是在告诉我们天将要下雨-----你们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

  3.在同学们的笔下,原本不会说话的大自然的文字也会说话了,大自然的文字真是太多了,要想更多的去了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它蕴含无限的`知识和学问,,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去发现、了解大自然的文字,让大自然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六、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星座辨别方向

  白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地质变化

  花岗石地质变迁

  观察读书请教

《大自然文字》教学设计2

  一、教学角度

  品读——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二、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语文,认识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

  2.作者简介。

  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3.学生朗读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4.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介绍文字的作用。

  第二部分(从“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至“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介绍天空、地下的自然现象,并引领读者破译了它们。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层(从“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至“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总写“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从“所有的星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说来”至“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介绍天空中的“文字”。

  第三层(从“连我脚底下的土地”至“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介绍地上的“文字”。

  第三部分(从“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至文末)说明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段与段之间衔接连贯、自然,文章思路非常明晰。

  5.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 ②举例子

  6.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三、品读训练实施过程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

  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

  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

  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

  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4.教师小结。

  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大自然文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复述内容;会写三个生字;初步感受科普小品文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并结合资料体验观察、思考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复述,分析写法。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指名带读生字词。

  进入小学阶段以来,我们已经学习了3000个生字。其实,除了书本上的文字外,大自然中也有许多文字,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去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1回忆上一课的学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贴板书:星、云、石——石灰石、花岗石)

  1.2这四种文字分布在哪里?这“文字”既有天上的,又有地上的,正如课文所说——

  电子白板出示: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齐读)

  2结构分析

  2.1学生依据课文说出大自然这本书分为《天书》《地书》(师板书)。

  2.2这些文字既有天书里的,又有地书里的,作者是怎么把这两种内容连起来的?

  电子白板出示第4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说这句话中全文的作用(过渡),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也)——这句过渡句把“天书”与“地书”巧妙地串联起来。

  (板书:巧妙过渡)

  学到这里,我们发现,课文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先总写“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然后分写了4种文字,中间用了“过渡句”巧妙地串联,值得我们学习。

  2.2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给课文2、3节加个总起段

  (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的书)

  3概括复述

  这本书我们已经编了一部分,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给大家当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的四种自然文字吗?

  电子白板出示:

  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 ,告诉我们 。

  北极星 天空 哪边是北方

  砧状云 天上 就要下雷雨

  石灰石 地上 曾经是汪洋

  花岗石 地上 曾经有冰川

  小结:读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用处?

  (板书)

  4品读拓展

  在刚才翻阅大自然这本书的时候,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有兴趣?

  【以下使用超链接,非线性出示。】

  4.1星

  4.1.1教写“熊”

  4.1.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举例子、叙述)

  出示图片演示小熊星座——北极星

  先找到小熊星座——再找北极星——然后就找到北方,这个过程作者写得非常清楚,让人一看就懂,这样的方法叫做“叙述”。

  4.2云

  4.2.1教写“怂”

  4.2.2课文是怎么描写云的?(云山 铁砧)

  云山——把“云”说成“山”,你有什么体会?云体积大、数量多——读出“大”“多”

  铁砧——见过铁砧吗?(出示铁砧图片)

  这就是铁砧,长条状、两头尖,打铁用的垫板。你能看着它猜猜砧状云的样子吗?

  (出示砧状云图片——出示砧状云和铁砧的对比图片)

  把陌生的事物比作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这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板书:打比方)

  4.2.3你知道哪些云还预兆着天气变化呢?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智慧的飞行员们通过观察积累,懂得这个道理,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经验,也成了他们的习惯,有几条谚语请大家读读。

  (白板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4.3石灰石

  写法:“普通”与“不普通”作比较。

  简单讲解地壳运动“地质变化”

  4.4花岗石

  4.4.1这段话里有三个问号,这是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这种先提出疑问,再解答的叙述方式,我们写作时也可以借鉴。

  4.4.2研究第一个问题:是谁把它搬来的?自然界中主要有三种力量可以搬动岩石——风、水、冰,根据你掌握的科学知识,你觉得谁最有可能搬运花岗石?说说理由。

  我很奇怪,冰会搬东西吗?(不会)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拟人)读一读花岗石文字,在文中像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找一找还有哪些字运用了拟人?(搬、穿、爬、带、走)冰也活了!可是这么大的石块,冰怎么搬来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4.3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花岗石是一下子就被搬过来了吗?这个“爬”为什么加引号呢?

  (因为用拟人的手法,也说明了冰川流动的速度非常慢)

  4.4.4下发打印出来的“漂砾”词条解释,训练默读

  注意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读完提问:

  (1)你读懂了什么?

  (2)对比伊林的这段文字,你更容易接受哪一个版本?为什么?

  伊林的科学小品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百科全书中的文字更加严谨、准确,这是针对不同读者所选择的语言风格。科普说明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伊林用了一个“爬”字就把大自然中的“漂砾”现象形象地介绍给我们,这就是语文,每个字值得咱们细细品味!同学们,让咱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

  5方法总结

  伊林的父亲是实用化学家,又喜爱文学。哥哥是诗人。妹妹是儿童文学作家,她创作的《古丽雅的道路》也是我国读者所喜爱的。这个科学和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对伊林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普作家是有重要影响的。

  伊林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普希金、罗蒙诺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岁时第一次尝试写过一首火星的诗。儿童时代的伊林还写过火山、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

  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5.1听完伊林的故事,回到文中找找,伊林为什么会成功呢?

  源于他走进自然、注意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板书)

  看来,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发现和阅读文字的眼睛。

  5.2拓展衍生

  就让我们学习伊林的写作手法,介绍一种你已经读懂的大自然的文字吧!尽可能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你的文字活起来,可以借鉴花岗石的介绍方法。

  (提供几幅图片,请几位学生展示复述)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您好大自然》教案3篇

《您好大自然》教案1

  1、感受乐曲《溪边景色》所表现的自然景色,能听辨出表现潺潺的流水声的弦乐器音色。

  2、能用欢快、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声势为歌曲伴奏。选择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其中一段,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3、能用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在歌唱和视唱练习中认识和掌握弱起小节知识。能独立完成编创两小节旋律的练习。

  5、继续学吹竖笛,掌握正确吹奏长音的方法。

  第一课时:表演《田野在召唤》,聆听《溪边景色》

  一、表演《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

  春游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大利的少年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反复聆听)

  设问:

  (1)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

  (2)歌曲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

  在高声部哪里是“*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

  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按节奏进入)。设问:想像一下,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3)评价与表扬。

  二、聆听《溪边景色》

  1、 简介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的代表。交响曲是一种大型乐曲体裁,是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队套曲,由管弦乐队演奏。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各乐章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先后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思想。本乐章是以农村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具有田园风味的"作品。

  2、欣赏《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溪边景色》,想象乐曲表现的情景。

  请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当你听到这首乐曲时,你好像看到了大自然的什么景色?

  对音乐中表现的自然景色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3、再听乐曲,听出潺潺流水声,知道它的表现方法。

  师:你能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潺潺流水声吗?

  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复听乐曲,想象颤音出现时音乐所表现的大自然景色。

  5、反复聆听,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第二课时:表演《铃儿响叮当》

  一、表演《铃儿响叮当》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注意声部人数的*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

  (4)学习主歌部分。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4、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 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完整地表演歌曲。

  第三课时 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吹竖笛《红蜻蜓》

  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是经过变奏和发展改编而成的。共有十个段落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2、初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设问:

  (1)你怎么理解“变迁”这个词?“铃儿响叮当”的曲调是怎么变的?变了多少次?

  (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

  3、再听合唱曲。

  要求:这次要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快,听到分段请举手并用手指数,表示第几段。

  4、全班分成二个组(可以是上一内容表演《铃儿响叮当》的两个声部为两个组),甲组为奇数组,乙组为偶数组,分别排练教材中的10个节奏谱(即甲组排练1、3、5、7、9节奏谱,乙组排练2、4、6、8、10节奏谱)。

  5、试为歌曲配伴奏(在教师指导下,教师适时提醒各组准备进入,适时指挥一下)。因为是试配,以拍手为宜。

  6、再次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

  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根据规定的节奏谱,为不同的段落配伴奏,以更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7、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

  学吹竖笛《红蜻蜓》

  1、复习歌曲《红蜻蜓》,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

  引导学生为歌曲标上换气记号,按要求换气,唱出歌曲的意境。

  2、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吹长音,学会吹奏长音的正确方法。

  (送气时舌头要很快的向回收,像读“吐”字的感觉。)

  3、竖笛吹奏歌曲《红蜻蜓》,要求用演唱的感觉来吹奏。

  4、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特点进行力度的变化处理,有感情的吹奏歌曲。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立于不败之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分析、体会。

  难点:品析课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合教师的点拨进行体会。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深山小溪,红花绿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这一切多美啊!想去看看吗?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教师教读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字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朗读、相互评议。

  3。指导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教师指导、点拨。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1。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2。小组间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精读研讨

  1、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质疑问,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学生的疑问,形成问题组。

  (1)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

  (2)走进大自然后我们该怎样体验、

  感受大自然?

  (3)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3、针对以上问题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4、师生共议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语言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小组进行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4、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点拨。

  四、思维拓展

  1、照样子写话。

  2、描一描,画一画

  课堂小结: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小组用一两句话赞美大自然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为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改变的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及着重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特点,我结合我校学生特质,研究开发出适合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展开“我当小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大自然》一课,即是“我当小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七年级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以教师的角色,去发现筛选有益的知识,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增强其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而课程内容可涉及文学、自然、地理、历史、政治、人文等多种学科,彰显其综合性的特点。

  二、教学构思:

  本课内容与日常所闻所见联系密切,而且教师这个角色学生也十分熟悉,让学生当老师来讲述他们所喜爱的课题,极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学生成为小老师,使学生之间没有距离,使课堂很具有新鲜和亲切感的独特氛围,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从而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以《走进大自然》为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大自然这一主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利于学生发现,查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角色转换成为小老师,从而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策划、组织讲解的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三、活动目标:

  活动总目标:

  1、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

  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相关知识,了解大自然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从而具有环保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

  2、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交往、交流能力。

  5、通过合作活动,形成分享的意识,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大自然现状及活动中所学得的知识,树立学生保护意识和为环保做实事的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养成环保行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3、总结学习成果,体验合作分享的喜悦。

  4、在活动中与教师角色互换,切身体验到教师的工作辛苦,从而尊重、理解教师,与教师增进感情互动。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融入大自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做到不多字,不少字,正确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先指名认读,后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读课文,听者给予评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1)、第一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怎样走进大自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摸到什么?闻到什么?……体会他们欢快愉悦的.心情。抓住“追着……追着……追着……”进行品位,体会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急迫而热切心情。

  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投身于自然。引导学生抓住“扣醒山石”、“访问花瓣”、“网住斑斓的秋天”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进行感情朗读。

  (3)、第三小节讲的是孩子们融入自然。在前两小节的感情基础上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深切的爱。

  4、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达到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10篇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

  (围绕阅读提示讨论学习,可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甚至互读、互问均可。)

  二、自主学习

  1、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和课文,要求读熟课文。

  2、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三、重点学习,交流感受

  1、出示三个重点句,请生按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这三个句子,谈感受。

  ⑴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衡。

  ⑵ 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⑶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课文内容理解。

  3、交流从这三句话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请生交流搜集到的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2、进行综合性课外学习“大自然的启示”。

  五、总结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回忆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想想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打扫”森林》一文:

  ⑴默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为什么题目上“打扫”两字要加引号?

  ⑶画出你读了本文后理解的“生态*衡”图。(枯枝败叶与动物的生物链)

  ⑷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⑸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态*衡”的事例?

  4、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

  ⑴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从短文中你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⑶谈谈读懂文章后的感受。

  看来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生物真的是人类的老师。你还知道相关的是烈吗,讲给大家听吧。如果读完这篇短文激发了你的探求兴趣,那就赶快再去查找相关资料,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中大显身手吧。

  5、感悟写法:

  你们在学完这一整篇课文后,发现这篇文章与其它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吗?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

  要保持大自然的神态*衡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一初读文章

  ⑴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二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⑴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⑵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

  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第二课时

  1.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③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2.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3.教师小结

  4.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习第三组课文,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课文《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板书课题),读题,大自然又会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翻看一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关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谁来说说难读的词句。

  三、了解内容,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想想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说,老师归纳方法①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②直接引用原文。

  3、再读课文《打扫森林》,划出感受深的句子,想想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可以用一两个词或简短的句子在旁边批注。

  4、交流汇报,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说。

  5、出示重点句,小组合作探究大自然中的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必要时出示食物链。

  6、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7、小结学法:①划出感受深的语句写批注,②相互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

  四、学法迁移,巩固运用

  1、用学习上一篇文章的方法默读《人类的老师》,看看又会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3、大自然教给我们的很多,谁还能说说这方面的例子。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课文上所说的这些,同学们经常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请说说你从某种动物或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

  3、同学们都很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大自然的奥秘吗?推荐阅读课外读物。

  《大自然的启示》丛书《十万个为什么》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12课,明白了人与大自然应和谐相处,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有所发明创造,我们还知道了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探索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

  互相联系保持生态*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5

  一、听新闻,带入情境

  1、同学们,我们首光来听一则新闻:

  (电脑播放显示关于伊拉克战争中使用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研发出新式武器的报道。如能选择近期“新闻联播”中的相关新闻更好)

  2、听了这则新闻,你最想说什么?

  3、是的,大自然不仅风光无限,而且是“人类的老师”,既给了我们许多的警示,又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去获得新的认识吧。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1、充分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自己读一读。

  2、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准确认读。

  殃 帚 腐 壤 翼 略 键 鲸

  不折不扣 枯枝烂叶 异想天开 机毁人亡 轻而易举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声字:“殃、腐、翼、键、鲸”等,“殃、壤、鲸”读准后鼻音。

  3、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主要讲什么?是怎么归纳的?

  三、依托课件,自主探究

  1、出示句子,读一读,引出探究内容:

  ⑴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衡。”

  ⑵ “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⑶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请大家分组进行探究学习,结合课文,点击并阅读电脑中“课文链接”“仿生学资料”,读懂上面的语句,联系课文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各小组成员把阅读网络信息与阅读课文结合起来,不要完全脱离课本。自己的启示和重要的信息资料还可在书旁批注。

  四、全班交流,畅叙感受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事例和网络中的资料,谈一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举实例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即兴演讲:

  (下面两个内容任选一个,自主上台与按座位顺序依次上台相结合)

  《“打扫”森林》给我的启示。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五、开放网络,延伸拓展

  1、同学们,大自然不愧是人类的老师,它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衡,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人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条件。我想,大家一定还想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还有更多的感受想对伙伴们说吧,那么就请在网上浏览,在讨论*台交流吧。

  2、开放校园网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在“讨论*台”或BBS论坛交流,查阅教师网页中的“动植物天地”,做一做“阅读测试”,善于操作电脑的同学还可登录因特网尝试查阅资料。

  3、学生小结学习收获与感受;教师布置学生课外继续进行“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回忆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想想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打扫”森林》一文:

  ⑴ 默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 为什么题目上“打扫”两字要加引号?

  ⑶ 画出你读了本文后理解的“生态*衡”图。(枯枝败叶与动物的生物链)

  ⑷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态*衡”的事例?

  4、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

  ⑴ 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 从短文中你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⑶ 谈谈读懂文章后的感受。

  看来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生物真的是人类的老师。你还知道相关的是烈吗,讲给大家听吧。如果读完这篇短文激发了你的探求兴趣,那就赶快再去查找相关资料,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中大显身手吧。

  5、感悟写法:

  你们在学完这一整篇课文后,发现这篇文章与其它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吗?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

  【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要保持大自然的神态*衡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会写4个生字。

  2、能力目标:自感自悟,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的`警示。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交流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齐读课文进行初步感知

  三、检查生字预习及新词

  yāng zhǒu fǔ rǎng

  殃及 扫帚 腐 败土壤

  四、了解课文内容,质疑交流、学习汇报

  1、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⑴ 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⑵ “打扫”一词为什么加引号?

  3、全班交流汇报。

  4、再次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勾划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知识拓展

  自由讨论,根据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讨论,影响生态*衡的事例最终给大家的启示是什么?

  六、小结

  (学生谈论学完本篇课文后的体会)。

  七、布置作业

  先读懂下一篇《人类的老师》,再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反思

  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

  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学习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师生共同回顾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再次总结出来。

  4.引导提示学生本文的结构和以往的课文有所不同。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和读音发生变化的字。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与同桌议一议。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把你受到的启示写下来。

  2、学生写启示。念给同学听听。

  3.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回忆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想想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打扫森林》一文:

  ⑴ 默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 为什么题目上打扫两字要加引号?

  ⑶ 画出你读了本文后理解的生态*衡图。(枯枝败叶与动物的生物链)

  ⑷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态*衡的事例?

  4、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

  ⑴ 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 从短文中你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⑶ 谈谈读懂文章后的感受。

  看来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生物真的是人类的老师。你还知道相关的是烈吗,讲给大家听吧。如果读完这篇短文激发了你的探求兴趣,那就赶快再去查找相关资料,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中大显身手吧。

  5、感悟写法:

  你们在学完这一整篇课文后,发现这篇文章与其它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吗?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

  【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要保持大自然的神态*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会写4个生字。

  2、能力目标:自感自悟,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的警示。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交流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齐读课文进行初步感知

  三、检查生字预习及新词

  yāng zhǒu fǔ rǎng

  殃及 扫帚 腐 败土壤

  四、了解课文内容,质疑交流、学习汇报

  1、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⑴ 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⑵ “打扫”一词为什么加引号?

  3、全班交流汇报。

  4、再次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勾划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知识拓展

  自由讨论,根据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讨论,影响生态*衡的事例最终给大家的启示是什么?

  六、小结

  (学生谈论学完本篇课文后的体会)。

  七、布置作业

  先读懂下一篇《人类的老师》,再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反思

  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

  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0篇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花岗岩”一段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本文的体裁:科普小品文(师板书)

  介绍作者:伊林及他的作品。

  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听写课文中的生字

  对照检查批改

  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2、给“砧”字注音。(学生上黑板注音)

  理解它的意思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把大自然的文字分为上下两册,分别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三)课文哪几段写了天书,选择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1、转换角色:你来当水手或飞行员介绍天上的文字

  a、第二段:你现在是一名水手了,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出示小熊星座)怎样寻找北极星。

  引读:水手读懂了北极星,“即使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b、第三段:谁愿意当飞行员,把你的经验告诉其他飞行员。

  如何识别砧状云(出示图片)

  2、读懂天书后,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是()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是()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四)再看看脚下的土地,自学5、6段,读懂课文。

  1、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2、你觉的那一段写得最有趣,从文中画下来,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学生交流,品悟文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及质疑的写法。

  再读一读,感受作者形象的写法。

  (五)你们还懂得那些大自然的文字

  自由读第七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打开紧闭的门窗,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读天上的每一颗星,读地上的每一粒石子,感受大自然的无限乐趣。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紧张)有一点。(微笑)、(*稳)、(高兴)。你是我的`知音。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吗?(高兴)很高兴见到你们!真不简单,六(2)班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多媒体出示:

  3、伊林简介)

  4、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上面写了什么?这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即: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有了问题,我们怎么去寻找答案呢?(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探索。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是啊,有很多寻找答案的方式,不过,我们得学会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要想顺利地找到答案,必须得学会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要求:自由读,读正确、流利,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的地方回过来再读,难读的地方反复读,感兴趣的地方更要多读,当然更赞成同学们边读边划,做记号,甚至写感受。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学生认真读书。

  2、师: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还在书上做了记号,写了感受。听说,你们昨天预习得可认真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出示:铁砧、星座、罗盘、一绺、汪洋、预兆)

  (1)检查读音(2)交流了解意思(3)师小结:学得认真,预习得也很好。

  三、精读课文,读懂文本

  要求: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你喜欢的段落,这回读,可不能光用嘴读,要用脑读,要用心读,要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明白大自然的文字蕴含了多少学问和知识。

  1、学生试读。

  2、交流讨论。

  生: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师提醒:我们在边读课文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辨别方向的小熊星座,指看北极星,相机板书:辨别方向。那么大自然这本书的第一页写的是什么呢?(星)师:前几页全是关于“星”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预兆雷雨的砧状云。相机板书,预兆气象(根据学生要求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云”的,(教师多媒体板书)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石灰石、理解“------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有碎贝壳造成的,大家知道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指导理解“沧海变桑田”相机板书:了解历史沧桑。(教师多媒体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石灰石”的。

  3、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动情说: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老师还可以提问枫叶为什么变红?花青素显现出来了)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生大声背了起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1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生齐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综合治理后的图片

  师:环境变美了,太湖水逐渐清澈,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4、先用笔在作业本上写写,然后小组交流,如果你写的和别人一样,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人有我无或人无我有,那就要相互分享。

  (1)学生写。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6、看见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

  (7、------)

  5、再回到课文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能从大自然中学到很多知识,真不容易,其实,我们明天从书本上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课文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呢?

  (1)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指名读最后一小节。相机板书:观察、寻找、请教、认识、学会

  6、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鲁班发明锯子。

  生:薄壳建筑、流线机轮船、跃野赛车、雷达------

  师:所以,我们可以为大自然这本书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类(板书)

  7、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板书:

  辨别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预兆气象

  了解历史沧桑。

  造福人类

  观察寻找请教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辩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阅读重点是第二段。

  “大自然的文字”这一标题,让我们有如下思考:1、所谓“文字”指的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这是从通常意义上诠释的;2、“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何来“文字”?既然标题明确了这是文本的说明对象,那么,这一对象可能是从比喻意义上讲的,并非我们*常所指的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其实,“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大自然的一些事物现象所显露出来的某种意义,让我们可以从中领悟意义,作出解读。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探究与热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准备:投影、视频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方法】

  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同学们,看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题目,你知道哪些信息?心中产生哪些疑问呢?(信息:①文字有书本文字与大自然的文字,②课文写的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些文字。问题: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④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简介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本文作者伊林及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预先的感知;关于作者的简介,则便于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品悟文本,并且试着完成三个任务:

  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句子;②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交换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上课伊始,放足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接触文本,目的性、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对文本获得清楚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深化理解

  (一)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的诵读情况。

  1、字词检查:刚才请大家自学了生字新词,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在自读课文时学到了哪些的生字新词,有哪些动人的发现?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绺”“砧”这两个字的读音及意义,“铁砧”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汇报,辅以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一改生字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发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讨论: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的同学当当小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便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理解文本内容。

  1、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②讨论交流。(神奇的天书:星、云;有趣的地书:石灰石、花岗石。)

  2、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圈画出重点句子,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②师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咀嚼,真正走进文本。

  (认识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识天气:“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明识地貌变迁。“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海洋。”“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讨论、辨论以及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懂得道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在*常的生活学习中,你见到过大自然的文字吗?有哪些?

  (彤云密布,是下雪前的征兆;下雨前,蚂蚁会成群集队地赶路;猫儿吃草时,天马上就会下雨了……)

  【设计意图:搭建*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化理解。】

  4、讨论交流: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观察大自然,向书本求教,虚心请教别人。)

  5、指导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之后,你懂得了什么,有些什么启发或者打算呢?

  2、走进大自然,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一种大自然的文字,然后以《我发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3、结语: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不断破译大自然的密码吧!相信只要这样,我们便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便会攀上科学的高峰,到达成功的彼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说打算、写发现,升华了文章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激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便于学生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志向。】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浅出地了解一些大自然中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并向同学介绍大自然中的知识。

  3、情感目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主动地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谚语导入。

  1、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奥妙的世界。人类的.祖先通过长期观察、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编成了自然现象的谚语,帮助我们认识充满奥妙的大自然。

  2、请看几条谚语,(出示谚语)齐读,有不理解的吗?我们讨论一下。

  3、这些自然现象的谚语生动有趣,有人把它们称为“大自然的文字”。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看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我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我们借助课文,逐个解决它们。

  三、讨论交流。

  1、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有两个“文字”,分别是指什么呢?

  2、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为“天书”和“地书”,我们给这两本书编个目录。(出示书目,补充板书)

  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给大家做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吗?自由选择一种,认真准备,精彩解说。

  3、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辨别方向、观察天象、了解历史……)

  4、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勤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请教……)

  四、拓展知识。

  1、老师这里有几幅大自然的图片,(出示图片)你能从图上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吗?

  2、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3、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些大自然的文字。(出示图片资料)

  五、总结延伸。

  1、请大家欣赏我们五彩斑斓、奥秘无穷的大自然,其中有着内容丰富的文字等待大家去阅读呢!(出示自然风光图片)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任务。

  请大家从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资料,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用“剪贴本”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下周一交,我们将根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抄写认真、装饰美观等标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0篇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

  (1)出示词语:耸立预兆铁砧青苔罗盘小熊星座

  指名读词,相机正音,齐读。

  (2)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

  3.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4.听后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大自然的文字在哪?

  3.也就是说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4.齐读第一节。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铁砧罗盘耸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几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二、精读课文。

  (一).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

  1.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翻开天书的一页,指名读第2节。

  2.这一节介绍了哪种大自然的.文字?

  3.认识它有什么作用?

  4.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5.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星座。(结合课文阅读,我在课外书上还知道)

  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自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读后汇报

  (1)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

  3.拓展阅读,出示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屏显)

  用笔写在书的旁边

  4.引读。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神奇的天书啊!不仅有神奇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四)自学课文的第46节。

  1.自学要求:默读46节,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汇报。

  (1)哪几种文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想象一下,曾经的沧海会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呢?真是沧海桑田啊!

  (3)可见,看起来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来,可以反映出(地质的变化)板书

  (4)齐读第5节。

  (5)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

  (6)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

  (7)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质的变迁)板书

  (8)这两种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大地的变和迁。让我们齐读4、5、6自然段。

  3.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

  (五)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自读第七小节。

  2.

  师小结: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

  3.总结:同学们,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三、拓展阅读(以篇带篇)

  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我们读懂你

  自由读小诗。

  指名读,齐读。

  大自然的文字仅仅就这四种吗?远远不止,让我们拿起笔,也模仿它的样子写一写吧!

  读一读写得好的作品。

  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自由交流)

  四、课外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办一份小报。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神奇魅力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教学反思:

  这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也应该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从阅读的角度讲,语文课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语文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越来越变得眼亮,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对学生内心世界触动也很深。《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环节中设计阅读小诗和续写就在于拉近学生与文中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向生活。

  在学生认识并了解了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后,我想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利用自然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所以巧设一问: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看法,都能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相当的不足,还有许多需要修正和补充的地方,这将促进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辩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阅读重点是第二段。

  “大自然的文字”这一标题,让我们有如下思考:1、所谓“文字”指的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这是从通常意义上诠释的;2、“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何来“文字”?既然标题明确了这是文本的说明对象,那么,这一对象可能是从比喻意义上讲的,并非我们*常所指的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其实,“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大自然的一些事物现象所显露出来的某种意义,让我们可以从中领悟意义,作出解读。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探究与热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准备:投影、视频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方法】

  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5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宜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一方面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写三结合的策略:在读中内化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在写中超越文本。力求凸显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的教学新境界。

  [设计过程]

  一、读——在读中走进文本

  (1)读课题

  从课题上能收集到哪些相关信息?(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读作者

  ①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可围绕《十万个为什么》一书)

  ②小资料阅读:

  伊林(1895—1953),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工程师,被称为科普创作的巨匠。他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人与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对前苏联科普文学有一定贡献。伊林诞生于乌克兰。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这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

  (3)读通文章

  ①自由读,读正确;

  ②读读划划,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③展示读,分小组或以桌为组进行;

  ④指名读,整体感知文本。

  (4)读懂文本

  ①精读,读懂了什么?读出了哪些困惑?

  ②组织交流,教师引导

  ③重点阅读,大自然的文字——“星(第二小节)、云(第三小节)、石头(第五六小节)”

  ④回读,走进文本。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我想这“读”定然是少不了的。因为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加是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无声对话过程。所以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力求通过形式丰富的阅读,让学生们在读的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与思考,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既得到一定的思想启发,又为享受语文的美而积淀情感。]

  二、议——在议中升华文本

  (1)议“教师”

  ①教师小结: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智慧”一词不正是大自然“文字”的写照吗?

  ②议议,课文哪些语句能看出这样的“智慧“?

  如:“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有卷云就不会有好天气,十成有九成是阴雨——飞行云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

  “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2)议“自己”

  ①教师小结:这是我在读完《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所感所想,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一起共同分享这些胜利的果实吧!

  ②议议,在你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如: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等)

  (3)议议,这是不是一种人性美呢?是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呢?(略)

  [议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它一方面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一方面实实在在地于具体的思辩情境中锻炼了口语水*、思维能力。在议中读,在读中议。既不游离于文本本身,又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升华了文本。实际上这就是《新课标》里一直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这样的阅读也正是借助于议的手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了文本的学习质量。] 三、写——在写中超越文本

  (1)教师小结: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它需要我们去阅读,去实践,去发现。相信只要有了敢于攀登的精神,那么就一定能到达自己心中的颠峰。请敞开心扉,一起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大自然吧!

  (2)摘录,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

  (3)写一写,《我眼中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神奇》、《我读大自然这本书》、《大自然揭密》等。

  [阅读是积累,议论是吸收,而习作则是倾吐。在充分地读、自由地议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写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写,无拘无束地写。这不但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锻炼了学生习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语感的形成,活跃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渐渐形成。]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6

  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

  (1)出示词语:耸立预兆铁砧青苔罗盘小熊星座

  指名读词,相机正音,齐读。

  (2)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

  3、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4、听后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大自然的文字在哪?

  3、也就是说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4、齐读第一节。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铁砧罗盘耸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几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二、精读课文。

  (一)、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

  1、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翻开天书的一页,指名读第2节。

  2、这一节介绍了哪种大自然的文字?

  3、认识它有什么作用?

  4、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5、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星座。(结合课文阅读,我在课外书上还知道)

  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自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读后汇报

  (1)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

  3、拓展阅读,出示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屏显)

  用笔写在书的旁边

  4、引读。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神奇的天书啊!不仅有神奇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四)自学课文的第46节。

  1、自学要求:默读46节,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汇报。

  (1)哪几种文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想象一下,曾经的沧海会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呢?真是沧海桑田啊!

  (3)可见,看起来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来,可以反映出(地质的变化)板书

  (4)齐读第5节。

  (5)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

  (6)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

  (7)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质的变迁)板书

  (8)这两种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大地的变和迁。让我们齐读4、5、6自然段。

  3、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

  (五)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自读第七小节。

  2、师小结: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

  3、总结:同学们,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三、拓展阅读(以篇带篇)

  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我们读懂你

  自由读小诗。

  指名读,齐读。

  大自然的文字仅仅就这四种吗?远远不止,让我们拿起笔,也模仿它的样子写一写吧!

  读一读写得好的作品。

  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自由交流)

  四、课外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办一份小报。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神奇魅力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教学反思:

  这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也应该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从阅读的角度讲,语文课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语文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越来越变得眼亮,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对学生内心世界触动也很深。《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环节中设计阅读小诗和续写就在于拉近学生与文中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向生活。

  在学生认识并了解了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后,我想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利用自然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所以巧设一问: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看法,都能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相当的不足,还有许多需要修正和补充的地方,这将促进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知识铺垫

  读民谚,理解句意。

  思考:人民群众的智慧从何而来?

  二、导入课题

  1、板书“文字”。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揭示课题: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3、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二、自学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耸”的写法。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深入领会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知识迁移: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给大家讲讲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学生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结尾3段,请同学们回答。明确:观察、读书、请教。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怎样才能学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3、解释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大好河山风光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二、介绍作者:

  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三、字词:

  淫 雨 铁 砧 漂 砾 毒 蕈

  四、介绍伊林作品特点:

  内容丰富 文笔流畅 深入浅出 回味无穷

  五、串讲课文:主要内容:

  ⑴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⑵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⑶学会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及意义。

  结构形式:

  总——分——总 结构清晰 详略得当

  说明方法:

  打比方 分类别 举例子

  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浅显,明白如话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说明与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4、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六、作 业

  1、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2、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生存手册》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紧张)有一点。(微笑)、(*稳)、(高兴)。你是我的知音。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吗?(高兴)很高兴见到你们!真不简单,六(2)班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多媒体出示:

  3、伊林简介)

  4、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上面写了什么?这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即: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有了问题,我们怎么去寻找答案呢?(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探索。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是啊,有很多寻找答案的方式,不过,我们得学会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要想顺利地找到答案,必须得学会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要求:自由读,读正确、流利,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的地方回过来再读,难读的地方反复读,感兴趣的地方更要多读,当然更赞成同学们边读边划,做记号,甚至写感受。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学生认真读书。

  2、师: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还在书上做了记号,写了感受。听说,你们昨天预习得可认真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出示:铁砧、星座、罗盘、一绺、汪洋、预兆)

  (1)检查读音(2)交流了解意思(3)师小结:学得认真,预习得也很好。

  三、精读课文,读懂文本

  要求: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你喜欢的段落,这回读,可不能光用嘴读,要用脑读,要用心读,要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明白大自然的文字蕴含了多少学问和知识。

  1、学生试读。

  2、交流讨论。

  生: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师提醒:我们在边读课文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辨别方向的小熊星座,指看北极星,相机板书:辨别方向。那么大自然这本书的第一页写的是什么呢?(星)师:前几页全是关于“星”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预兆雷雨的砧状云。相机板书,预兆气象(根据学生要求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云”的,(教师多媒体板书)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石灰石、理解“——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有碎贝壳造成的,大家知道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指导理解“沧海变桑田”相机板书:了解历史沧桑。(教师多媒体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石灰石”的。

  3、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动情说: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老师还可以提问枫叶为什么变红?花青素显现出来了)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生大声背了起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1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生齐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综合治理后的图片

  师:环境变美了,太湖水逐渐清澈,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4、先用笔在作业本上写写,然后小组交流,如果你写的和别人一样,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人有我无或人无我有,那就要相互分享。

  (1)学生写。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6、看见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

  (7、——)

  5、再回到课文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能从大自然中学到很多知识,真不容易,其实,我们明天从书本上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课文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呢?

  (1)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指名读最后一小节。相机板书:观察、寻找、请教、认识、学会

  6、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鲁班发明锯子。

  生:薄壳建筑、流线机轮船、跃野赛车、雷达——

  师:所以,我们可以为大自然这本书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类(板书)

  7、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板书:

  辨别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预兆气象

  了解历史沧桑。

  造福人类

  观察寻找请教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花岗岩”一段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本文的体裁:科普小品文(师板书)

  介绍作者:伊林及他的作品。

  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听写课文中的生字

  对照检查批改

  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2、给“砧”字注音。(学生上黑板注音)

  理解它的意思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把大自然的文字分为上下两册,分别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三)课文哪几段写了天书,选择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1、转换角色:你来当水手或飞行员介绍天上的文字

  a、第二段:你现在是一名水手了,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出示小熊星座)怎样寻找北极星。

  引读:水手读懂了北极星,“即使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b、第三段:谁愿意当飞行员,把你的经验告诉其他飞行员。

  如何识别砧状云(出示图片)

  2、读懂天书后,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是()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是()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四)再看看脚下的土地,自学5、6段,读懂课文。

  1、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2、你觉的那一段写得最有趣,从文中画下来,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学生交流,品悟文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及质疑的写法。

  再读一读,感受作者形象的写法。

  (五)你们还懂得那些大自然的文字

  自由读第七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打开紧闭的门窗,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读天上的每一颗星,读地上的每一粒石子,感受大自然的无限乐趣。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四、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八、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业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首先)

  草长莺飞 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 主

  高下差异 (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 次

  【教后反思】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

  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叶子籁籁落下,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风雪载途

  的寒冬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第二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

  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②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③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④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四、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

  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好段序,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2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ai 连翘qiao 纬度wei 销声匿迹xiao

  蓑衣 suo 阻挠 nao 忌讳hui 悄然无声qiao

  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语造句。次第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摩拳檫掌: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学生课堂交流,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五、各抒己见:(出示小黑板)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A 1--5 || 6--10 || 11--12 B 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学生发表意见。师明确,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哪一种分法当中,6至10段始终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

  六、细嚼慢咽:学生齐读6至10段,提问: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七、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八、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布置作业: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熟读课文,把文中的雅词美句摘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及与农业的关系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理解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及作用。

  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学会用物候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画面,说说从画面中知道了什么?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用它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的变化及种种信息。今天我们学习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次第

  3、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 )四落()枕

  观()测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4、学生集体朗读

  5、根据课后练习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

  6、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7、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苏醒”采用拟人修辞写春天到了,很形象。“草木”──“萌发”,“萌”准确写出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描写了昆虫为过冬做好了一切准备,有情有感,非常形象。;“衰草连天”描写了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风雪载途”(写冬天)“载”恰当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3、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用物候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造成物候现象差异。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逻辑顺序。

  4、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四、大自然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你还能说出一些大自然的语言吗?

  五、有关物候的农谚积累。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根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6、根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强调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7、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学生细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使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动说明

  8、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衔接迁移练习小结: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现象了,真是了不起!原来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可是回头想一想,这么枯燥的科学名词,如果你*时遇到了会不会感兴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现象》会怎么样呢?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优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9、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0、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六、小结:

  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近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循循善诱,用符合我们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将深奥的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

  七、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

  【目标定向】

  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走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习字词。

  连翘( )——翘( )起

  衰( )草连天——鬓毛衰( )

  落( )叶——丢三落( )四——落( )枕

  观( )测——玄妙观( )

  差( )异——差( )遣——差( )错——参( )差

  3.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5):

  第三部分(6-10):

  第四部分(11-12):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思考一: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思考二: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五、小结本课。

  六、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结合实际,畅所欲言;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之,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班级”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答案:

  第一课时

  一、走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习字词。

  连翘(qi2o)——翘起(qi4)

  衰草连天(shu1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4)——落枕(l4o)

  观测(gu1n)——玄妙观(gu4n)

  差异(ch1)——差遣(ch1i)——差错(ch1)——参差(cī)

  3.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

  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五、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之,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

  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叶子籁籁落下,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风雪载途

  的寒冬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第二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

  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②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③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④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四、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衰草连天( ) 连翘( ) 观测( ) 差劲( ) 鬓毛衰( ) 翘尾巴( ) 玄妙观( ) 参差( ) 丢三落四( ) 差遣( ) 落枕( ) 差异( ) 落叶( )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

  “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学生齐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①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②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④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⑤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⑷ 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⑴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⑶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⑴ 《*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⑵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⑴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⑵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⑶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⑷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⑹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导入:

  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两分钟内读完。

  2、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齐读第1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标出有关词句。

  (3)课文在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讨论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篇用“沉睡”“苏醒”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共有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了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2、学习第2、3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许多”说数量不少,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文中有许多词语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物候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现在,让我们继续跟随竺可桢,探索物候学的奥秘。

  1、指名朗读第4、5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5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2、默读第6~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3、齐读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1)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3)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说明的条理性强。,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课文又在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则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希望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更大的农业丰收。,2、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第二,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运用优美、描写性语句和大量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例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

  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二、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课标的新理论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物候现象的关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了以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心得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心得1

  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篇传统篇目,本人从教二十多次教过本文,今年在再次教这篇课文时,又有了新的感悟,仅记述如下,与各位语文界同仁共同探讨.本文仅以课文第一 二节为例,谈谈本课的教学尝试与感悟.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文章第一节就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四季风光画卷。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变化,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在教授本段时,我反复让学生品读体味,然后让学生与看云识天气的第一节作比较: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问题1. 两文在语言上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问题2.两文在结构上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以下结论:两文的语言都是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词语丰富,句式多样,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在结构上, 大自然的语言先描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在这一段末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看云识天气的第一节第一句话“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总领下文,紧接着对天上的云作了形象的描绘“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最后一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既对上文作了总结又自然引出下文。同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这两篇课文的比较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小品的`认识,增强了学习科学小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又 进一步引导品味语段中的关键字词,同时把朱自清的《春》中的语句与之比较,进一步来体会科学小品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比如: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两文都用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景象。但大自然的语言显然不如《春》写的更加形象具体。在这儿就要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中的描写与散文中的描写还是有较大的区别,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中的描写用词精炼,散文中的描写则极力渲染铺陈,尽可能地把所写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再如:大自然的语言的写到“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文中的“次第”意为“一个挨一个”用词精炼准确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而《春》中的描写则更加生动形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赶趟儿”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与大自然的语言中“各种花次第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也可以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古诗句加以引深,让学生在学习现代小品文的同时有可以受到古代优美诗句熏陶。由此进一步拓展开来,

  还可以让学生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或写出一段你眼中的春夏秋冬的景色。

  《大自然的语言感悟颇多,总认为传统课文中需要挖掘的东西很多,不管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陈酒”我总觉得只有充分挖掘课文的内涵,注意知识点的内引外联,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这才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我就用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一段话给本文作结:“我觉得语文老师不应该像食品厂的推销员,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语文老师应当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体质的需要,性格心理的接受能力为己任。……讲读课上育人,必须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使用感染、熏陶的方法,使学生因动情而明理;使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大都是自己需要的精神营养,认真吸取,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成为精神上的 、人格上的强者。” ① 注:〈〈 魏书生 语文教学〉〉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扩展9)

——《大自然的启示》练习题设计3篇

《大自然的启示》练习题设计1

  一、我能给下列黑色的字注音:

  茁长(  ) 啁啾(    ) 浸润(  ) 浑浑噩噩(  )

  二、我能正确辨认下面的字,并组词。

  三、我能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启示  启发

  科学家从鲸的形体得到(   ),设计出“流线型”的船。

  2.宽敞  宽阔

  我站在山上远望,看见前面是一片(   )的草地。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的花辫愈加洁白,绿叶更加鲜绿,它仍然坚毅地绽放。

  (2)那分分秒秒都变换莫测的人生际遇与命运,不禁使人为之又喜又叹。

  (3)必可体会出那慢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五、生活中,你有没有从某个动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来说一说吧。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大自然 您好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3篇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1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1年级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