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青少年运动员竞赛心理策略的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2 11:00:05 浏览数:

摘 要:运用《青少年运动员竞赛心理策略量表》对山东省653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心理测试,结果:(1)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心理策略存在明显的训练水平差异和年龄差异。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心理策略运用频率和优化程度明显好于准优秀和一般青少年运动员,多项指标差异非常显著。(2)与成年优秀运动员相比,各等级青少年运动员的应对、归因等多项竞赛心理策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青少年运动员对竞赛心理策略的运用不尽合理。各级教练员应提高认识,以竞赛策略理论为依据,有意识培养、设计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策略目标,实施技战术、身体、心理一体化训练。

关键词: 青少年运动员;竞赛心理技能;竞赛心理策略;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1009-783X(2007)04-0066-03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By employing the competitive psychological strategy measurement table,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have conducted a psychological test to 653 teenager athletes in Shandong Province.The results of the test show:(1) there is an evident discrepancy in competitive psychological strategy due to different training-level and age difference for teenager athletes,and the application frequency and the optimization degree of competitive psychological strategy for outstanding teenager athlete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sub-outstanding athletes and normal athletes as it is clearly shown from a number of indicators;(2) compared with outstanding adult athletes,there exist various degrees of discrepancy in the competitive psychological strategies such as the responsive and inductive abilities for different teenager athletes,and their application of the strategies seems irrational.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ll levels coaches sharpen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issue,set aims of competitive strategy designs to cultivate teenager athletes and implement an integrated program of technical,tactical,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psychological strategy.

Key words:Teenager athletes;Competitive psychological skills;Competitive psychological strategy;Shandong Province

现代竞技体育的特点之一是教练员、运动员的竞赛思维向着高度谋略化方向发展,如何适时、适度的运用竞赛策略正常或超常发挥训练水平已成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良好竞赛心理策略的形成、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过程,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应遵循其身心成长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体育运动竞赛心理策略是运动员或教练员为了获得优异运动表现、达成竞赛目标,根据体育竞赛的实际情境而采用的有效的措施、程序、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具有明显的内因性、目标指向性、变更性特征。目前,国内有关运动员竞赛心理策略的研究较多,但从整体上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心理策略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较少,且缺少有效的测量工具。为此,本研究运用《青少年运动员竞赛心理策略量表》对山东省653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测试,分析其竞赛心理策略状况及青少年教练员心理训练的水平,以期探讨竞赛心理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为青少年训练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山东省运动技术学院、济南、威海、烟台、济宁体校、山东体院等653名青少年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运动成绩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参加过全国比赛或国际性比赛,且运动成绩达到一级以上标准;二类是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参加省市级或国家级比赛,且运动成绩达二级运动员标准;三类是一般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成绩未达二级标准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工具与测试方法

根据运动心理学有关唤醒激发、应对、归因等理论的研究成果[1,2],参考Thomas,Murthy & Hardy的《运动表现策略量表》(1999年)、姒刚彦等人的《中国运动员应对量表》(2003年)、邢建辉的《运动员临场应激评价方式量表》(1998年)[3],遵循现代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编拟了《青少年运动员竞赛心理策略量表》。该量表包括目标设置策略、激发策略、放松策略、应对策略、归因策略五个分量表,各分量表具有不同的维度,如应对策略包含解决问题、处理情绪、回避和超越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由相应的问题来体现,整套量表共计32个题目。运用重复测量法进行检验,并结合专家访谈,此量表效度达到0.79,信度达到0.84,表明:《青少年运动员竞赛心理策略量表》能够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心理策略进行有效的测量,较好的反映心理训练水平。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青少年运动员竞赛心理策略量表》作为测试工具,根据运动员最近几次比赛中的表现,真实填写问卷内容。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740份,其中优秀青少年运动员73份,回收64份;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276份,回收245份;一般青少年运动员391份,回收357份;共计回收666份,剔除无效问卷13份,有效问卷653份,有效回收率为88.2%。发放成年优秀运动员问卷62份,回收56份。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在微机上处理问卷,计算样本各项指标的平均分数、标准差及差异性T检验、主成份分析、因子分析。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激发策略分析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测试对象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首先,以测试对象为样本,以各测试因子为指标建立相关系数矩阵;然后计算矩阵的特征值与指标的贡献率、累积贡献率;最后,选取特征值大于1或累积贡献率大于70%的因子或指标为主成份[4]。结果显示: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激发策略以自我暗示、目标设置、注意集中为主(累积贡献率达到82.6%),以注意集中最为常用(指标特征值为2.035,贡献率为40.7%),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和一般青少年运动员分别以自我 暗示、注意集中、情绪控制(累积贡献率为74.3%)和情绪控制、自我暗示、目标设置为主(累积贡献率为81.4%),而成年运动员则是注意集中因子得分特别突出(指标特征值为2.96,贡献率为59.2%)。将不同级别青少年运动员的测试结果进行差异性T检验,比较结果如表1,可看出:与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相比,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注意集中、表象因子得分差距较大,差异极显著(P<0.001),目标设置、自我暗示、情绪控制因子则差异显著(P<0.05),而一般青少年运动员的自我暗示、注意集中、表象因子差异极显著,目标设置因子差异显著;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表象因子得分明显低于成年优秀运动员,差异极显著,目标设置因子则呈显著性差异,其他因子的差异不明显。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激发策略表现为:赛前能够制定具体的比赛目标,运用积极的语言不断的暗示自己以提高情绪,时刻集中注意力,进行适度有效的唤醒激发,为比赛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运动员对某些策略的把握还不够,容易出现激发过度、激发不足或盲目激发等现象。不同级别青少年运动员之间以及青少年运动员与成年运动员之间的激发策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优秀运动员参赛机会较多,赛场经验丰富,接受的心理训练较为系统、科学,心理较为成熟有关,而基层青少年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于激发策略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平时训练得较少。

2.2 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应对策略分析

运动员在竞赛中总要面对不同的应激源,如何处理这些外界刺激对于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至关重要,而应对方式反映了运动员的心理成熟度[2]。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的应对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表2),可得出结论:青少年运动员的应对策略呈现明显的训练水平差异,级别越高,对应对策略的运用越合理。面对应激源,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应对策略倾向于集中精力解决问题、情绪控制(指标特征值分别为1.979、1.435,贡献率分别为49.5%、35.9%),而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和一般青少年运动员侧重于情绪控制(指标特征值分别为1.008、2.131,贡献率分别为45.1%、53.3%)、回避策略(指标特征值分别为1.008、0.936,贡献率分别为25.2%、23.4%);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解决问题因子得分明显低于成年优秀运动员,差异极显著(P<0.001),回避因子则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相比,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一般青少年运动员的解决问题、回避、超越因子得分均较低,差异极显著;青少年运动员的超越因子得分相对较低,面对困境或失败难以保持平常心。研究显示:理想的应对策略应是以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面对现实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问题,而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灵活的选择超越或回避,以提高自信心。青少年运动员的应对策略不够成熟,其原因可能是青少年训练时间短,年龄小,比赛经验少,掌握的有效心理技能不多,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2.3 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目标设置策略分析

对不同测试对象的竞赛目标设置策略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3),可得出:与成年优秀运动员相比,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目标组合性因子得分较低,二者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而难易性因子得分相对较高,差异显著;在目标设置的各维度,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得分都高于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和一般青少年运动员,二者分别存在非常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青少年运动员制定目标时倾向于比赛任务的难易度(该指标特征值、贡献率相对较大),而对不同目标的组合运用较少;成年运动员则更重视目标的具体性和多种目标的组合设置。的目标难易性因子。恰当的目标是运动员的行为动力,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情绪、自信心和比赛表现。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目标应是具体明确、中等偏上难度,包含成绩目标、表现目标、过程目标的多重组合性目标,这样的目标具有挑战性、激励性和可控性[2]。青少年运动员的目标难度指标大于其它指标,可能与他们想法简单、思考不周密、勇于挑战自我的个性有关,目标具体性和组合性的设置不尽合理,则是由于对目标设置策略的理解不够,对比赛的认识和把握不成熟造成的。

2.4 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归因策略分析

研究表明,正确的归因对情绪、自信心、动机、期望等心理因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运动员在竞赛中发挥训练水平,归因及其训练已成为现代体育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归因策略调查结果进行主成份分析和差异性T检验,如表4所示,可得出: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归因倾向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因素(指标特征值、贡献率相对较大),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和一般青少年运动员则多归因于个人能力和外界情境因素;与成年优秀运动员相比,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努力归因、情境归因运用频率较低,差异显著(P<0.05);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和一般青少年运动员的能力归因因子得分明显低于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而情境归因因子得分则明显高于优秀青少年运动员,此二因子与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相比差异极显著(P<0.001)。优秀运动员在对比赛的成败结果进行分析时,常常归因于个人努力,认为失败是因为努力不够、能力较差造成的,成功则是不断努力、能力提高的结果,而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要,采取灵活的归因策略,如在困难环境下采取运气、任务难度等情境归因策略以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青少年运动员的归因策略不成熟,主要是因为训练中教练员对青少年的归因训练与指导不够以及年龄差距造成的。

2.5 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放松策略分析

问卷调查表明:运动员的放松策略主要有深呼吸、自我谈话、想象。通过对青少年运动员放松方法的调查(表5)显示:青少年运动员最为常用的放松策略是深呼吸和自我谈话(该指标得分较高),对想象法的应用较少;与成年优秀运动员比较,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对想象放松法的运用较少,二者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不同训练水平的青少年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放松策略差异,其中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和一般青少年运动员的想象因子得分与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深呼吸因子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青少年运动员在竞赛中会有意识的运用一些放松策略,缓解外界刺激造成的紧张,但对于自身紧张程度的判断、放松技巧的应用以及放松程度的把握还缺乏准确性,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运动员时而紧张,不知所措,时而松弛,注意力涣散,动作的效果低下。

3 结论与建议

1)青少年运动员与成年运动员相比,其竞赛心理策略的运用频率和优化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想象放松、解决问题应对、表象激发等指标与成年运动员相比,差异极显著或非常显著,而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和一般青少年运动员与成年运动员相比,目标设置、归因、应对等竞赛心理策略中的多项指标差异非常显著或极显著,青少年运动员对竞赛心理策略的运用不尽合理,容易出现成绩忽高忽低运动表现起伏不定的现象。教练员、青少年运动员充分认识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心理训练纳入训练计划之中。在进行技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有目的的进行心理训练,形成身体素质、技战术和心理训练一体化。

2)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心理策略存在明显的训练水平差异和年龄差异,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心理策略明显优于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和一般青少年运动员,表象激发、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应对、努力归因等多项指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而后二者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在某项策略多个不同的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基层青少年教练员需加强业务学习,掌握先进的专项理论和心理训练方法,遵循心理技能形成的规律,在训练实践中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心理技能训练。

3)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心理策略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性,《青少年运动员竞赛心理策略量表》中的激发、应对等指标在评定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时是有效的,可供广大青少年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进行心理训练时参考,但对于竞赛心理策略的实践运用、专项特征等问题,还需要在后继的研究中不断深入。

主要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2]Richard H.Cox著, 张力为等译.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

[3]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训练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

[4]丛湖平.体育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推荐访问:运动员 竞赛 青少年 策略 调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