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连教育改革新政7篇

发布时间:2022-09-17 16:10:03 浏览数:

大连教育改革新政7篇大连教育改革新政 XXX区“十四五”时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52025年) (报审稿) 12021年年6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连教育改革新政7篇,供大家参考。

大连教育改革新政7篇

篇一:大连教育改革新政

XX 区“ 十四五”时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021 —5 2025 年)

 ( 报审稿 )

 1 2021 年 年 6 6 月 月 0 20 日

 1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要求 ..................................................... 1 (一)发展基础 ...................................................................... 1 (二)形势要求 ...................................................................... 7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 12 (一)指导思想 .................................................................... 12 (二)基本要求 .................................................................... 13 (三)发展目标 .................................................................... 14 三、主要任务 ...................................................................... 17 (一)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 17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8 (三)充分满足科学城对优质公共教育的需求,发展优质多元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 27 (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构建服务科学城的融通便捷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 32 (五)主动适应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需要,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 35 (六)推进以科学城为中心的区域教育协同融合发展,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布局 ............................................................ 39

 2

 (七)围绕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城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 ............................................................................ 42 (八)深入落实“科学+城”的城市功能和品质要求,构建开放式、高水平、国际化教育聚集区 ................................ 44 (九)围绕科学城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 47 四、保障措施 ...................................................................... 49 (一)强化法治保障 ............................................................ 49 (二)强化经费保障 ............................................................ 50 (三)强化编制资源保障 .................................................... 51 (四)强化安全保障 ............................................................ 52 (五)强化监督保障 ............................................................ 52 五、规划实施 ...................................................................... 53

 1

 “十四五”时期是首都向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 XX 区扎实推进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的第一个五年教育规划。根据《XX 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XX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进一步明确 2020—2025 年 XX 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要求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 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坚持优先发展,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较好完成了“十三五”教育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为“十四五”时期 XX教育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 党建引领教育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 。教育系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制定实施《基层单位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将理论中心组学习延伸到基层学校。制定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和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党支部建在教学一线,完善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融合并进。组织开展“提升教育质量,我是党员我带头”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成立巡回指导组,全程指导 64 个基层党组织、162 个基层支部主题教

 2

 育活动。制定并下发《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与考核。印制《教育系统科级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责纪实手册》,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抓好教育系统作风建设为突破,严格干部队伍管理,有效提振了教育系统士气。

 —— 教育公平和均衡迈上新台阶。坚持扩大优质资源与均衡配置资源并举,严格入学政策,就近免试入学落实到位,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有效**择校难题。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实现新突破,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

 目前,学前教育共有幼儿园 78 所,其中公办园 33 所、占比 42.3%,民办园 45 所、占比 57.7%。在园幼儿 10988 人,其中公办园幼儿 6698 人、占比 61%,民办园幼儿 4290 人、占比 3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98.95%,学前三年入园率已达到 99.67%,位于全市前列。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共有19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3 所,开设班级 522 个,在校学生 17569 人,平均每年招生 3200 人左右。初中 9 所,九年一贯制初中部 3 所、4 所完全中学初中部,开设班级 257个,在校学生 6728 人,平均每年招生 2500 人左右。山区中学 3 所 ,其余分布在城区和平原地区。农村教育发展质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全区已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高中 4 所(均为完全中学高中部),主要集中在城区,开设班级 107 个,在校学生 3644 人。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3

 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2019 年随迁子女入学人数占 XX 区入学总人数的 26%。进一步健全残障儿童少年入学保障机制,实现了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不低于95%。教育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受益群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资助力度持续提升,弱势教育群体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教育的社会公众满意度在全市始终保持较高排名。

 —— 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出台了旨在提升教育质量的“1+2”文件,建立了区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机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下发《家校共建指导意见》,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育人机制。以“体育、艺术 2+1 项目”和学生课外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出台《XX 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方案》,建立了课外活动校外教师资源库,在 34 所学校开设了包括天文、茶艺、足球、象棋、手工制作、编织、景泰蓝、蜡染、体育、艺术、科技等特色课程。充分挖掘 XX 地区生态环保、民俗和民族工艺等实践资源,不断规范和丰富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全区校外活动站覆盖率近 80%。全区中小学 10%学科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学校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实验小学的“YUE”文化建设,XX 镇中心小学的“感恩教育”,红螺寺中学的“艺术特色”、XX 四中的“体育特色”等,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学生在多项国家、市级体育

 4

 科技艺术竞赛中获得佳绩。中、高考质量稳步提升,特别是高考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人数逐年增加。

 ——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积极推进与教育发达区的合作,与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优质学校先后实现一体化办学。探索实施学区建设,学区制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干部教师培养、教学研讨、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初步实现校际间整体优化。实施《XX 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集团化办学稳步推进。加强中高考改革及课程改革研究探索,在 XX 一零一中学 XX 分校和 XX 区第一中学分别设立“1+3”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并取得初步成效。普通高中升入优质学校的比例逐年增加。推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实际和地域特点整体开发课程。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系列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开展到名校挂职、进修研修、“校长工作室”等形式,不断推进专家型、学者型校长队伍建设。通过选派教师到市区优质学校进行“跟岗培训”,组建骨干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带动学校教师整体提升。不断完善教师资源配置,引进 58 名优秀成熟人才在一线任课。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教师绩效工资水平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 教 育服务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的能力不断提升。深入落实“科学+城”要求,坚持公共服务先行,持续推进科学城教育配套项目实施进度。引进 XX 一零一中学 XX 分校、

 5

 实验二小 XX 分校 2 所名校集团化分校,XX 一小与府学胡同小学、杨宋镇中心小学与五一小学、雁栖学校与中关村一小、九渡河镇中心小学与十一学校、北房镇中心幼儿园与明天幼稚集团实现一体化办学。XX 第三实验学校新建工程、科学城幼儿园新建项目、引进国际学校办学等科学城配套项目建设按计划全面推进,多层次、多元化的科学城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科创新城‘教’相辉映”工作常态化开展。推进教育与科学城融合发展,成立了各层级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教育专班,中小学引入科技副校长工作顺利开展。

 —— 职业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大职业学校专业改造及提升力度。调整设置了服务 XX 科学城、国际会都、中国影都人才需求的专业。探索了职业学校与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合作的办学方式。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全区镇乡均成立了成人(社区)教育机构,XX 镇、怀北镇全部行政村均设立村级成人学校,长哨营等三个镇挂牌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开展了实用人才培训、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和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培训工程。圆满完成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创建工作。

 —— 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制定实施《新时期 XX 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规划(2017—2020 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与北美、东亚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欧洲沿线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合作,推

 6

 动教师培训交流、学生互访常态化。实施了京港澳姊妹校交流工作。积极推进了与海淀、东城等教育发达区的合作,签订并实施了“海怀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在教学质量监测、中高考模拟,各类教研活动等领域,实现同步进行、实时共享。XX 教育开放呈现深层次、广领域、高水平发展的新态势。

 —— 教育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 2017 年比 2016 增长了 11.06%,2018 比 2017 年增长了 18.08%,2019 比 2018 年增长了 8.47%。深入贯彻实施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名师工程”,干部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由113人增加至352人,同比增长211.5%;本科学历由 4299 人增加至 4742 人,同比增长 10.3%。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日益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与运行机制更加健全。精准精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坚持整体统筹、全面布控,建立“四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筑好教育战“疫”的“防火墙”。切实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实现校内师生员工“零感染”。取得抗击新冠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满足了全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期盼,进一步提升了服务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 XX 教育全面开启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迈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新阶

 7

 段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 XX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也是 XX 区深入落实新一版城市总规赋予 XX 的功能定位,充分聚焦 XX 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两区”“三平台”建设的战略部署,不断开创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局面,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首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XX 教育要深刻认识新时期的新机遇、新挑战,准确把握新特征、新要求,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开创 XX 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区域城市战略定位和 发展新格局对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新要求。要立足 XX 生态涵养区和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的定位,深入剖析 XX 教育在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紧紧扣住科学城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直面教育改革...

篇二:大连教育改革新政

理工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15〕70 号)和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精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特制订《大连理工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弘扬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特色,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开展“三创”(创意、创新和创业)与“三新”(新想法、新产品和新企业)教育,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组织机构

 1.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科学技术研究院、人事处、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担任。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学院。

 2.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教务处牵头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务处、研究生院主要负责培养计划修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创新创业学院主要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班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建设、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工作;学生工作处、研究生工作处主要负责创新创业奖学金的评审、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典型的表彰、通过“创新创业培育工程”指导各学部(学院)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创新创业等教育工作;招生就业处主要负责就业创业指导;校团委主要负责培育各类创新创业社团、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等工作;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负责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在产业化过程中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等工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主

 要负责大学生创业公司的深度培育等工作;人事处主要负责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岗位核定、考核与评价等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修订培养方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基础等核心课程和学科前沿、批判性思维、就业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建设 10-20 门有特色、高水平、互动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开放课程。组织教师、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规划教材,利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建设立体化、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资源。

 3.开发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承担全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与专业任课教师、校外导师合作开发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专业课程,承担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4.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各专业应围绕本专业发展趋势,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的“四新”专业教育,渗透创新创业思想,调整专

 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专业,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自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工业设计”等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协同育人。

 5.推进校内学科专业间协同。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数

 学+、经管+、互联网+等跨专业交叉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修读计划,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6.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我校与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以及基于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

 业人才培养,结合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建立结构合理、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三)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7.整合各类实验室资源,建立实践平台共享机制。学校各级教学、科研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础条件。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从事科研助手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完善学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8.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改革教学模式。继续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化班,新办互联网+、创意设计等创新创业实践班,设置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系列课程,加快创新创业实践班运行机制和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方法的训练。

 9.扩大学生创业空间,建立创业服务体系。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特殊性,从创业空间和创业孵化服务等层面对创业学生进行引导和服务,营造一个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创业环境。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总面积约 6000 平方米的大学生创客空间,将创意激发、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融为一体,

 构建“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客文化,将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服务,细化、规范服务流程,建立不同阶段大学生创业的全方位、阶梯型的创业服务体系。

 10.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建设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学生科技类社团、创新兴趣小组、学生自发组织的科技创新沙龙与学术论坛,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科创小组”。举办各类学科、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和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校级竞赛,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竞赛为代表的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级创新创业竞赛。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加强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培育,促进项目落地转化。

 11.建设校外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利用各级政府、大学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建设校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园。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籍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12.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在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鼓励改

 革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继续推进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

 13.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14.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考核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15.建立创业教育新模式。组织具有创业计划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企业了解运营模式,形成“课堂教育+体验实习+创业实战”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16.进一步完善学分转换机制。对于参加的创新创业项目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可以认定为课堂学习,对应于培养方案中“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模块,可申请转换为 5 学分的个性发展课程。

 17.进一步放宽休业年限。制定创新创业学生认定标准,鼓励条件成熟的在校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对于创新创业休学的学生,在原学习年限的基础上再延长 2 年。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18.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保持适量的专职师资队伍基础上,面向校内聘请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创业就业指导工作。制定兼职教师和导师管理规范,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19.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20.建立校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对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讲教师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授予创新创业优秀主讲教师(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并在教学酬金等方面予以倾斜。

 21.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创业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就业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和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鼓励

 教师指导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教授、副教授岗位竞聘申报基本业务条件中等同于第一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本人学生)加权系数。

 (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22.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类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建立“一座两会”机制,即定期邀请校外创新创业知名人士就创业知识、创业政策等开展创新创业讲座;邀请校内科技达人、创业先锋开展创新创业人物事迹分享会;组织校内创客参加创新创业基地、科研院所和企业观摩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搭建良好平台。

 23.积极扶持创新创业类社团,发挥学生创客自身活力。大力培育各类创新创业社团和俱乐部,凝聚青年爱好者,在校园中形成广泛参与、自主活动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社团打造具有社团特点的品牌创新创业活动,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人士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提升社团组织活动质量。

 24.涵育校园创客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建设创新创业资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加强对发明创造、人物事迹的宣传报道,大力倡导“三创”精神。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交流会或学术年会,加强线上线下展示互动。建设大连理工大学书坊创业咖啡及以创业为主题的社区驿站等文化活动场所,为营造创客文化打造有形载体。

 25.打造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价值文化。挖掘选树一批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进事迹的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校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表彰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校内探索建立象征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坐标。

 (七)筹措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26.设立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及改革工作,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

 27.设立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天使投资,重点扶持大学生初创企业。同时,借助大连理工大学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融资渠道,引进外部投资机构,对成长性良好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持续支持。

 28.通过学校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为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无抵押小额贷款或无息借款,同时指导帮助大学生创办企业申报创新人才专项研究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通过国家和社会力量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29.修订《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奖励办法》,将学生创新创业统筹纳入奖学金评审内容。积极引导社会爱心企事业团体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

 30.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依托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孵化等服务,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做好国家、省市就业创业政策宣传,选送优秀创业项目入驻省市、园区、企业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推进与社会有效衔接,落实大学生创业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创业成功率。

篇三:大连教育改革新政

教育 1998,272.◆本刊记者 张新洲教育改革者的情怀甘井子区教委主任周明胜位于大连市中部 , 北枕美丽的渤海 , 南临浩瀚黄海的甘井子区 , 不知沉睡了多少个春秋 。以致于到了 20世纪 80 年代中叶 ,当改革开放的浪潮润绿了辽东半岛的时候 , 坐落在甘井子区这块半城半乡土地上的 104 所学校 , 其办学条件还大多是解放前后残留下来的四合院 , 其中危房比比皆是 。全区小学教师尚有48%学历不达标 , 初中升高中的成绩要比大连市平均成绩低 100分 。有的乡镇企业在与外商合资时 , 在引进设备的同时 , 还不得不从外地“引进”在当地“踏破铁鞋无觅处”的高中毕业生 ……然而 , 为什么在短短十年间 , 甘井子人不仅彻底改变了自己教育基础落后的面貌, 而且在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及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已走在大连市 、辽宁省的前列 ,一跃成为“辽宁省办学设施示范区” 、“辽宁省教育先进区” 乃至 “全国 `两基"先进县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呢?当我带着疑问迎着初冬的海风 , 走进甘井子区教育中心大厦时 , 正赶上区委书记姜成十来找区教委主任周明胜谈工作 。送走区委书记后 , 我开始仔细打量这位年过半百 、举止中带有几分儒将气质的周明胜主任。他消瘦的面容中透着一股正气 , 睿智的目光里蕴含着几分威严 。当我们谈起甘井子区教育的发展变化时 , 他微笑着形象地用 “三大战役” 来概括全区十年教育发展不平凡的历程 。第一战役 :抓住机遇, 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面对 80 年代中叶改革浪潮的涌起 , 甘井子区 502平方公里的沃土上 , 却难以寻觅到一个门庭规整的校园 , 一些学校甚至连扫帚也买不起 , 粉笔要论根分发 ……甘井子区教委的领导者并没有为此消沉 , 而是从全区经济迅猛发展与教育相对滞后的落差中 , 积极寻找机遇 , 营造尊师重教的大环境 , 迎接即将来临的教育的春天 。谁能把握机遇, 谁就能赢得主动。抚今追昔 , 周明胜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一名教委主任 ,首先要给政府当好参谋。要当好参谋 ,就必须对教育了如指掌 。历史的契机稍纵即逝 ,谁能抓住机遇 ,谁就能赢得主动权。”1985年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后 ,广大农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级办学 、两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开始颁布实施 。对于极富改革特色的 400 家乡镇企业拔地而起 , 而教育事业严重滞后的甘井子地区而言 , 一个历史性的机遇终于到来了 。于是 ,甘井子区教委抓住机遇 ,在区党委和区政府的支持下 , 大张旗鼓地提出“偿还历史欠账 , 改善办学条件”的口号 。改善办学条件 , 政府重视是关键。谈到甘井子区党委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 周明胜自豪地说 :“`新年第一会" 是甘井子人的一项创举 。” 每年的 1月 3日 , 即元旦后工作的第一天 , 甘井子区五大班子的领导与区教委科以上干部 (后来又特邀教育第一线的部分校长和教师)新年议教 。九年来 ,区政府换了三任领导 , 新年议教会却坚持九年不辍 。每议一次教 , 区委和区政府便对教育增加一份了解 , 多一份关注 ;议一次教 ,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三大战役”扫描

 人民教育 1998,282.教育便上一个新台阶 。由于甘井子区 “党以重教为先 , 政以重教为本 , 民以支教为荣”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 ,从而大大加快了甘井子区改善办学条件的步伐 。改善办学条件 , 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是保证。回首往事 , 最令周明胜难忘的是甘井子人在改善办学条件过程中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和莫大的勇气 。为了甘井子区的明天 , 刚刚走向富裕的甘井子人宁可少上几个项目 ,不买车 ,不盖私宅 ,把有限的财力 、人力无私地投入到教育事业这不朽的千秋功业上 。1984 年, 革镇堡镇羊圈子村率先自筹资金 35万元 ,建起了辽宁省第一所村级标准化小学 。紧接着 , 辛寨子镇以豪迈的气概喊出“一不等 、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的口号 , 先后集资 4000万元 , 建起九所高标准 、富有现代气息的校舍 ,吸引着其它各乡镇不甘落后 ,群起争先 。甘井子区教委领导审时度势 、 因势利导 ,协同区委 、区政府下发《关于试行〈甘井子区中小学设施标准化条件〉 的通知》 及《关于加速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决定》两个文件 , 引导群众性的办学热潮逐步沿着规范化 、制度化 、高标准、高效益的轨道乘胜前进 。如今, 在甘井子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 “最好的地皮建校园 , 最好的楼房是校舍”已成为现实! 弹指十年间 , 1.4亿元的巨资和无数人无私奉献的汗水 , 使甘井子区 93%的学校铸起大连市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碑 。第二战役:a.抓好“两支队伍” 建设, 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硬件推着软件走 ,软件逼着硬件上 。软件硬件一起抓 ,软件是真正的硬任务” 。这是周明胜的战略战术。周明胜时常提醒自己 :“作为教委领导 , 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抓教育不能急于求成 , 虎头蛇尾。制定规划要有连续性 ,要看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是否统一 ,是否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周明胜并非纸上谈兵 ,而是在“第一战役”打响的同时 , 就把区教师进修学校 ———这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航空母舰”发动起来, “抓干训 、带师训 、促教研” , 对全区中小学干部 、教师全员培训 , 成功地走出了富有改革特色的师 、干培训之路 。培养一名好校长 , 就等于抓好一所学校 。自 1995 年党中央将 “科教兴国”确定为基本国策以来 ,教育界有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 ,便一浪高过一浪 。人们纷纷谈论 ,要提高学生素质 ,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 :“要搞素质教育 ,就必须对校长、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由此看来 ,甘井子人在校长 、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上 ,十余年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确实是想在前 、干在先 ,体现出甘井子区教委领导者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的长远战略襟怀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 ,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 培养一名好校长 ,就等于抓好了一所学校 。改变甘井子区教育的落后面貌 , 必须从抓好干训入手,提高干部素质 ,培养一批带头人 。” 周明胜这番在干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给许多校长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辛寨子小学校长韩春荣谈起周明胜主任时说 :“周主任是一位有魄力 , 真抓实干的干部 。区教委敢于打破陈规 ,一改以往`就教法研究教法 ,就教材研究教材" 的老路子 , 而是确立`从实际出发 , 适当超前 , 学用结合 , 确保质量" 的培训原则 ,系统地开设了《教育统计》《教育评价》《教育测量》《决策学》《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基础知识》等八门课程 , 大大开阔了校长们的视野 。过去是干完了找理论 ,写汇报 ,急得头痛;现在是站在一定理论高度指导实践 ,得心应手 。”随着韩校长的理论水平 、管理水平的提高 ,小辛寨子这所薄弱村小也一跃成为“大连市日常行为规范化学校” 、“辽宁省美育先进团体校” 。如今 , 甘井子区的校长们已100%持证上岗 ,并涌现出一批颇有名气的校长 , 如 :周水子小学校长孙静华就是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校长 。她把周水子一所普通的小学办成了大连市的窗口校 。1994年 10月 ,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周水子小学时高兴地说 :“这所学校管理好 , 作业负担不重 ,学生全面发展 ,我很满意 。”建设 “主力军”, 立足长远。硬件上去了 , 巨大的成就转为了巨大的压力 。周明胜不止一次地说 :“一定要把教育教学质量搞上去 , 否则 , 我们在政府和人民面前无法交待 。”然而 ,教育教学质量每前进一步 , 都要比慷慨激昂的誓言沉重千万倍 。由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和城乡的差别 , 再加上管理不善 , 甘井子区曾一度存在着青年教师 “一年干 、 两年混 、三年变后进” 的不良影响 , 并有流失现象 。为此 , 周明胜提出 :“战略上从青年教师抓起 , 业务上从常规起步 , 时间上抓好头三年成长最佳期 , 发挥中老年教师传 、帮 、带作用 , 集中力量抓好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这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表现” 机会 , 创造了“出线”条件, 铺平了“成才”道路 ,从而促使他们一年过关 、两年达标 、三年创优 , 有效地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 。与此同时 ,建立奖励机制 ,对青年教师“单打一锤”。其中规定在区青年教师素质考核中 ,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三连冠)的青年教师 , 每人每月浮动两级工资 ,连续浮动三年, 在评先 、分房 、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从而出现了“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新老教师携手共进的喜人局面 。到1992 年 , 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区3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考核 , 其结果达到常规课标准的有389人 , 占 97%;教学效果好的有301人 ,占 75%。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全区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仅1996 年 , 甘井子区教师获国家级优质课 97节 , 在全国性教育教学

 人民教育 1998,292.研讨会上发表论文 100 多篇 , 在省 、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309 篇 , 高考成绩也名列大连市前茅 , 并涌现出了一批中青年优秀教师 ,褚会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充满感激之情地对记者说 :“我从一名民办教师 , 成长为一名 `特级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大连市优秀科技人才" , 皆有赖于区教委 、教师进修学校的培养 , 有赖于师训班那段铭心刻骨的培训 。”第二战役:b.建立督导评估体系,向管理要质量。“甘井子区教育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 , 离不开一位能干的领导 , 我们要在全省推广甘井子区的师训 、 干训工作经验 。”辽宁省教委副主任姬庆生的评价 , 为周明胜指挥的 “第二战役” 做了一个阶段性小结 。面临 21世纪的曙光 , 甘井子区的教育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呢 ? 周明胜以超前的战略眼光确定建立督导评估体系 , 向管理要质量 , 以确保实现 “三大战役” 的目标 , 使全区教育由 “一流的办学条件 , 向一流的管理 , 一流的质量”奋进 。管理也是生产力。向管理要质量 , 是以周明胜为首的甘井子区教委领导者们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他们以人的管理为中心 ,以人心管理为核心 , 不断强化目标管理 , 实行计划管理 , 坚持制度管理 , 狠抓过程管理 。在管理中 , 他们注重引导 、激发与活化 , 逐步使管理过程中的外部因素 , 转化为接受管理者的内部动力 , 体现出管理的科学性 、规范性和实效性 。工作提前一拍,强化目标管理。“工作提前一拍” , 是周明胜对所谓“超前意识” 的形象化表达。他特别强调一位好校长要有 “三超意识” , 即时间超前 , 责任超标 , 素质超群 。周明胜反复强调 “工作提前一拍”, 是针对全区干部起点低 , 时不我待而提出来的 , 所以要想在前 、干在先 ,就得强化目标管理 。“工作提前一拍” 的原则 , 在理论上强调其超前性 、计划性和目标管理 。各项工作都要有周密可行的计划 , 有保证实现的措施 , 有检测 、评估的手段 , 并且要适度超前 。周明胜说 :“鲁迅先生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 , 为我们树立了珍惜时间的榜样 。我们今天能做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 , 能上半年完成的任务决不拖到下半年 。”以此来激励广大干部紧张 、 高效地工作 。“工作提前一拍” 的原则 ,在内容上特指寒暑假学校干部的工作会议 。以往 ,在每年寒暑假开学之后 , 由区教委召开学校干部会议 , 总结上学期工作 ,部署下半年工作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 周明胜决定从 1990 年开始 , 将学校干部工作会议的时间由每年寒暑假后改在当年的寒暑假前 。这一小小的改动 , 看起来似乎很平常 , 其实它对教委 、对学校都便于及时回顾成绩 、总结经验 , 尤其使学校领导能利用假期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筹划下一学期的工作 。七年来的实践证明 ,“工作提前一拍” 的原则 , 为学校开学初由紧张忙乱的局面走向规范有序状态创造出极为有利的条件 , 为学校管理走向科学化 、 规范化轨道迈出了新的一步。“大视导” , 为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1997年 11月中旬, 国家教委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十项措施 , 其中一条就是 “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 这为周明胜一年来积极实施的 《甘井子区普通中小学校素质教育考核评估方案》 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考核评估方案》 从 “办学方向与目标” 、“队伍建设” 、“教科研工作” 、“德育工作” 、“教学工作” 、“体育卫生工作” 、“艺术教育” 、“后勤与总务管理” 、“办学效益” 等九个方面 , 对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全面督导 、评估 。为确保 《考核评估方案》 顺利实施 , 由教委 、教师进修学校 、督学室联合组成 “大视导” , 使 “视导” 这项由教委机关对学校全面工作给予检查督导的管理措施增强了力度 。“大视导”融“督导”与“视导”为一体,使检查 、评估与指导并举 ,考核点到位, 过程管理能抓得住 。具有深入基层 , 情报准确 ;当面相对 , 反馈快捷 ;事无巨细 ,具体指导 ;宏观调控,把握方向的特点 。为推进甘井子区域性素质教育的实施 ,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三战役:落实“两全一主动” ,培养“四有”新人。看到甘井子区在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显著成绩 , 辽宁省教委副主任姬庆生高度评价说 :“周明胜同志是一位在教育上有独到见解的内行 , 是一位有超前意识的领导 。”在记者一...

篇四:大连教育改革新政

mdash;

 1

 —

  大连市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十四五”时期大连市技工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依据《辽宁省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和《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推动技工教育发展,技工院校办学质量及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逐步扩大。截至 2020 年底,全市有技工院校 21 所(其中技师学院 3 所、国家高级技工学校 1 所、国家重点学校 3 所、省重点学校 7 所、普通技工学校 7 所),常设专业 50 个(二产类 17 个、三产类 33个),在校生 2.08 万人,毕业生总人数为 31139 人,就业率 97.6%,培养高技能人才 9873 人,服务社会培训人员为 29957 人次。

 “十四五”时期,技工教育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广阔提升空间。我市技工教育将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聚焦经济社会发

  — 2 — 展重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发挥技工教育特色,为推进大连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推进新时代“两先区”、“三个中心”、“数字大连、智造强市”建设、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实现“十个新突破”的要求,深化我市技工院校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技并修、校企合作、提质培优,加大高技能人才和大连工匠培养力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大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奋力挺进“万亿 GDP 城市”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我市基本形成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模式多元、专业特色鲜明、布局结构合理、培养模式创新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将技工院校建设成为开展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构建技能型社会的重要依托。打造“滨城技工”、“数字技工”、“大连护工”品牌,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

 3

 — —— 布局结构更加合 理。突出我市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市技工院校总体数量和在校生规模稳中有升,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结构比例更加合理、布局更加均衡,在校生保持 2 万人以上。

 —— 办学成效更加显著。以创建一流学校、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为抓手,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内部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果。建成 2 所优质技工院校,扶持打造7 个省级优质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 97%以上。

 —— 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创业对技工教育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开展学制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实训、技能评价、竞赛集训、就业服务、创业孵化等各方面服务。“十四五”时期开展各类培训 10 万人次以上。

 —— 政策环境更加优化。聚焦影响我市技工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精准发力,精准施策,让更多的项目、资金、办学场地向技工教育加速汇聚,为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技工教育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专业设置、岗位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自主权进一步落实,技工教育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

 栏 专栏 1:

 :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指

 标 2025 年 1.在校生规模(万人)

 >2 2.毕业生就业率(%)

 >97

  — 4 — 3.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万人)

 >〔0.5〕 4.面向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

 >〔10〕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关于技能人才的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技工院校党组织建设,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促进学校各级党组织组织力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技工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依靠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以及相关社会团体,与院校所在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建立紧密联系,协同推进学校党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开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

  —

 5

 — 科统编教材使用。加强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技工院校师资培训重要内容。争创 1 个省级技工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研修基地,培养 5 名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深入推进法治、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

 (五)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通用能力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技工院校公共课必修课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穿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加强学生劳动实践和实习实训,以实习实训课为载体开展包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在内的劳动教育,每学年不少于 16 学时。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社会团体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上好体育课、美育课,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专栏 2 2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计划

 1.加强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地建设。争创省级技工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研修基地 1 个,培养 5 名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

 2.加强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训、交流等方式,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规模,提高教师能力水平。

 3.创新开展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统编教材的规范使用,将爱国主义、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美育教育等内

  — 6 — 容纳入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家国情怀,坚定技能强国理想信念,培养大国工匠精神与责任担当。

 四、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 (六)优化技工院校专业体系建设 加强专业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方向,加快技工院校专业升级迭代,提升技工教育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精准度和有效度。围绕推进新时代“两先区”、“三个中心”、“数字大连、智造强市”建设、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实现“十个新突破”的要求,增加有关数字技能的专业设置,优先发展智能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海洋渔业、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港航物流、康养照护、互联网营销等我市传统优势专业和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将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纳入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优化技工教育专业结构,避免专业设置同质化,进行“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专业建设。积极参与辽宁省优势和特色专业的专业课课程标准和主体专业课程规范开发工作。

 (七)加强教材管理工作 贯彻党和国家教材工作的总体要求,严格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教材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部颁教学标准和教材目录,选好用好教材。促进教学资源开发更新和使用,在完善提升传统行

  —

 7

 — 业教学资源同时,鼓励学校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营销等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技工院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公共课程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宗教等内容教材,采用部颁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开发要注重发挥行业企业教科研机构和学校作用,更好对接产业和岗位需求,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校本教材。建立健全教材动态更新调整和学校自编教材审核工作机制,加强教材宣传和使用情况检查督导。

 栏 专栏 3 :教材开发更新和使用推进计划

 1.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材工作总体要求,认真执行部颁教学标准,强化落实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宗教等内容教材的使用规定。

 2.建立健全教材使用管理制度。完善教材选用使用、评价监管机制,防止简单以自编教辅资源替代课程教材。

 3.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及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布局,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更新开发智能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港航物流、康养照护、互联网营销等产业需要的专业教学资源,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营销等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

 4.加大对活页式等优秀校本教材开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参加全省优秀教研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八)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 8 — 发挥我市已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 5 所学校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各级各类技工院校从现有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持续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融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贯通、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对接。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突出学以致用。加强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场地等方面建设,指导试点院校做好标准制定、教材开发、教师培养,强化配套管理和督导评价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九)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并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推进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按照技工院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推进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技工院校可在教职工总额中安排一定比例或者通过流动岗位等形式,用于面向社会和企业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技工院校公开招聘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时,岗位所需条件可设置为专科毕业生或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或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可按照有关规定直接通过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到技工院校与所获技能奖项相关的岗位任教。

  —

 9

 — (十)强化学校基础工作的规范管理 依据国家、省技工院校设置标准及技工院校设立审批程序和办法,健全学校晋级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坚决杜绝“双重学籍”、超学制年限资助等问题,加强对“一校两牌”、“联合招生”、“学籍异动”等情况的监管。做好学生学籍注册工作,要在时间节点前尽早进行系统学籍注册。建立完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规范学生资助管理,落实好资助政策,加强信息比对查重,做到应助尽助。规范学校招生、教学等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探索为实习学生投保工伤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实习责任保险办法,严禁违规向学生收取实习实训费用,切实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十一)抓好校园安全工作 全面落实技工院校党委书记校长负责制。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对防疫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等方面风险隐患排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完善联防联控和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严控校园人员准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坚决杜绝校园霸凌行为,避免发生重特大校园安全事故。全力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健全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决杜绝“一封了之”、遇到问题“一刀切”等简单粗暴式管理服务,从严从实从紧抓好各项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人文关怀,关注被隔离和防控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做好心理疏导。

  — 10 — (十二)加强智慧校园建设 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鼓励学校开发使用一批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模拟仿真软件,对重点专业实现数字化资源全覆盖。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形成教学实训新形态。

 五、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十三)完善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规划引导,推动形成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梯次发展、有序衔接、布局合理的技工教育结构体系。技师学院是优化我市技工教育结构和培育大连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载体,重点培养技师、预备技师、高级工等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工学校主要承担高级工、中级工培养任务;技工学校主要承担中级工培养任务。鼓励通过合并、合作、集团办学等...

篇五:大连教育改革新政

教研 究1 9 9 6·5期 0调 查 与思 考O口 李小青 赵 奎 伟科 教 兴 省 战 略是 我省党 代 会 提 出的 三大 发 展 战略 之一。科 教兴 省,教 育是基 础,而 基础教育 则 是 基 础 的 基础。如 何 有 效发 挥基 础 教 育在 辽 宁经济 发 展 中 的 作 用,将 经 济建 设 切 实 转移 到 依靠科 技 进 步和提 高劳 动者素 质的 轨道上 来,将 对辽 宁提 高 经 济运 行质 量、转 变 经 济 增长 方 式 产 生根 本性的 影 响。在 这方 面,大 连 市 做 了 有 益 的探 索 和 实 践,并 取得 了令 全 省 乃 至 全国 瞩 目 的成 绩。大 连 市 基 础 教育 的 成 果 是 怎 么 取得 的 ? 其 主 要 经 验在 哪 里 ? 对 我们落实 科 教 兴 省 战略有什 么 启 示? 对 此,我们 作 了 专题 调 查 研究。一、大 连市 将发 展 基 础 教育 作为 科 教 兴 市 的 基础大连 市 领 导 认 为,科 教 兴 市 是 全 面提 高 国 民 素质,发 展 外向 型 经 济 的根本。因 此,他 们 切实 把基 础教 育放 在优 先 发 展 的 战 略 地 位。首 先,市委、市 政府 主要 领 导经 常 研 究教 育 工作,解 决教 育 问题,指 导 制 定 教 育政 策,倡 导 全 社 会的重 教 风 尚。大 连市 每 年 的 第 一 个会是教 育 工 作 会,一2 2一各 区 县 每年 的第 一 个会也 是 议教 会。19 9 5 年,针 对城 区 中小 学 在校 生 高 峰 期 校 舍 不足 的 矛 盾,大 连 市立 即决 定安 排 建 设 工程 2 4 项,由各 有 关 部 门分 工 负责,使 计划 当 年 完成 的 1 2 项 工 程 如 期 竣 工。市 政 府还把“普 九”工 作 列 为1 9 95年 度重点抓 好 的 1 8 件 实事 之 一。北 三 市 经 济 相对 比 较 困 难,市 长 薄 熙 来、副市 长 吴明 熹视察 农 村“普 九”工 作 时,当场拍板 拨 款5 00余 万 元 扶持 北三 市 实 施九 年 义 务 教 育,使 之 顺利 通过“普 九”验 收。与 此 同时,加 强 对 教育 工 作的领导, 配 备强 有 力 的 教 育 管 理部 门 班子,积 极 推 进 教育改 革,敢 于 承 担改 革 风 险,探 索教 育发 展 新 路,使基 础教 育扎 扎实实 地 得 到 发 展。其次,不断加大 对基 础 教 育 的投 入 力度。一是 千方 百 计确 保政 府财政的 投 入。“八 五”期 间,大 连市教育 事业 费 投 入 逐 年 增 加,19 9 1年 为2.3 2 亿 元,19 9 2 年为 2.76忆元,1 9 9 3年 为3.2 9亿 元,1 9 9 4 年为4.7 6 亿元,投 入 力 度居 全 省各市前 列。二 是 大力兴办 校 办产业,政 策倾斜,精 心 扶持。1991年 至199 4年,年 均 产 值为 n.9亿元,年 均 利 润近1.8亿 元,其中 近 一 半 收 入直 接 投 入到 教 育 上,其 产 值、利 润及 用于 教 育 的 经 费 在 全 省各市排 第 一 位。三 是 广开 渠 道,合 理吸纳 国内外 各 界捐 集 资,1 99 1 ~ 1 9 9 4年累计 吸收 捐集资9 1 6 5.9 万 元。在有些政 策 出现 波动 时,大连市 委、市政 府 敢 于 负 责,坚 决向 教 育 倾 斜 不 动摇。如 去 年 在 检查 农 村 6 4 项滥 收 费 时,上 级 曾 一 度 将教育集 资划 在 其 中,使 不少地 区 农 村“普 九”陷 入 困 境。而 该 市经过 讨 论 决 定,不 能 把教 育集 资 划进 滥收 费范畴,从 而 推进 了“普 九”工 作 在 农村的 健 康 发展。第 三,切 实 解 决 教 师 的后顾之忧,调动教师 队伍的积极 性。大 连 市在 提高教 师 队 伍素 质的同时,切实解 决 好 教师 的实 际 困 难。教 师 住房 欠帐 太多,是 普 遍存 在 的老 大 难 问 题。对此,大 连 市 采 取各种 形 式 开展“攻 坚” 。一是集约 建 房。即 集 中 力 量,统 一 建 设,由市政 府 负 责 地 皮 和 配 套 设 施,由 区、学校 出 建房资金,个人 负 担 小头,在大 连 市 区 建起 了5 栋3 1 层 较高标 准 的教 师 大 厦,使 市 区 内 教师 住房 基 本 得 到了集 中 解 决,在 全国 引 起震动。此 外,用“公 建 私 助” 、“私 建 公助”等 办 法,在 旅 顺 口 区、庄 河 市、普 兰 店…大连 发 市 展 基 础 教 育 的 调 查 研究基 础 育 是 科 教 兴 省的基 础

 市分 别建起 了 教 师 新楼,为 千 余 户 教 师 解 决 了 住 房。二 是 开 发房地 产,用 回 收 资 金补 充教 师建 房资 金 的不足。瓦 房店 利用 这 种方 式,几 年 来 共建教师 住房2万 多 平米,使3 0 0多 户 教 师 搬 进新 居。三 是 以 奖 代补,调 动城 区 各 区 和学 校解 决教 师 住 房的积 极 性。即利用 每 年 征 收2 % 教 师 住 房建 设费,以区、校 每 建 一套 或解决 一 套 二 室一厅 教 师 住 房,市政 府即奖 励1万 元的 办法,集 中大量建房 资金。四 是 争 取社会 各 界捐 助。五 是 提 供 优 惠 政策,减 免有 关 税 费,降 低教 师住房建 设工程造 价。经 过各 级 政府 及 各方 面的共 同努 力,目 前,大 连 市 城 镇 教 职 工家庭 人 均 居 住面 积 已达 到9.2平方米,超过 了 人 均7平 方 米 的 全 省 水 平,列 各市 之 首。此 外,大 连市 稳步 提 高 教 师 的 工资 收入,使城 市 教 师 人 均工资水平 高 于 职工 人 均 工 资水平。对 于 一 度成 为 普 遍 社 会热点 问题 的拖 欠 农 村 公办 教师 工资 问 题,大 连市 采取 市、县、乡 三 级拨 款 的力、法,基本 上 没再 发 生 拖 欠 问 题,成 为 全 省解 决 最 好的城市 之 一。二、大连 市 的 基础 教育形 成 了 自 己的 鲜明特 色多 年来,大 连市在基础 教 育 工 作中进 行 了 许 多卓有 成 效 的改 革、探索 与实 践,在把 全 面 贯 彻 党 的教育 方针 与新 形 势 下 教 育工 作 的 特 点 相 结 合,把 教育的 普 遍 规 律 与 大 连地方 实际 相结合,把素 质 教 育与优 才教 育相结 合 等方 面,取得 了 许多 宝 贵 的 经验,走出 了 自 己 独 特 的 路 子。1.突 出 抓 素质 教 育,把 培养 全面 发 展的 高 素 质的社会 主 义 建 设 合 格 劳 动者作 为基 础 教 育 的 主 要 目标在 我 国 现 行 教 育体制 下,由 于 高 考 指 挥 棒 的效应,各 地基础 教 育 一度 出 现 了 以 片 面 追 求 升学 率 为主要 目 标 的 不 正 常 局面。大 连 市 则 明确 把 教 育 思 想定 位 到全 面 发 展 的素质教 育 上 来,提 出 了教 育 要 面向 全 体 学 生,促进 学 生全面 发 展 的 目 标。该 市从 减 轻学生 课 业 负担 入 手,以 改 革 小学、初中、高 中招 生考试 制 度为 突 破 口,协调“五 育”共 同 发 展,逐步 取 消了 市 区 统 考,淡 化考 试 分 数 的 标 杆 作 用。19 8 3 年 在全国 第 一 个 撤 消重点初 中,198 6年 开 始 在全 省 较 早地全 面 取 消 小学 升 初 中 考试,实行 划 学 区 对 口 直升。初 中 升 高 中 减少 考 试科 目,1 9 86年 在 全 省 率先取 消生 物 考 试,19 9 0年 又 取消政 治 课考 试,同 时 降 低考试 难度。教 师 和 学 生 从 考 试 分 数 的 压 力 下 解 放 出 来以 后,学 生 各 方 面 的 素质 得到 有 效 培 养 和 加 强。譬 如大 连 7 9 中学 原 是 个 基 础 比 较 薄 弱的学 校,但他 们 坚持 贯彻 素 质 教 育 的 思 想,提 出“强 项 不 让,弱项 快 上,五 育并举,完善 形 象”的 口 号,不 设 重 点班,坚 持 假期 和 休息 日 不补 课,靠 扎 扎实实 抓 常 规教 学, 教 学成绩连续 十 年名 列 市 区 前 茅。2.德 育 工 作 独具 特 色,实 效 性 强他 们 认 真 反 思 以 往 德育 工 作 的得 失,认 为过 去那 种偏重 说 教、灌输,不 分 层 次进行德育 教 育 的 作 法己 越 来越 不能有效 激发 现 代 学 生 的 兴趣 和 共 鸣。因此,他 们 提 出 由 灌输 型 向启迪 型 转 变,区 别 学 生不 同年 龄 与 接 受能 力 等特 点,由 浅 入 深分 段实施“登 泰山”式 教育。小 学 以 道 德、心 理养成教 育 为主,中 学偏 重 公 民 意 识 和 爱 国意 识等 思 想 教 育,使德 育 工 作具有 很 强 的 可操作性 和 可接受性。大连市教委 主 任亲 自编 写 了 富有 特 色 的 《 中 华 传 统美 德 选 赞一 新三字经 》 和 《 中 国国民 意 识 集 粹 一 新 四 字 鉴 》,把 其 中心 思 想 归 纳 为“八 心”( 勤、俭、智、恒、奋、勇、群、重 )、 “八 德”( 仁、义、孝、敬、公、廉、忠、诚)和“两 意 识”( 爱 国意 识 和 公 民 意 识 ),即所谓“八八 二工 程” ,并将其 列 为 中小 学 的德 育 教材。该教 材 内 容既 继 承 了 中 华 民 族的 传统 美 德,又 包 含 了 社会 主 义的 人生 观、世界观 和 价值观,同时 符 合 学 生 的 年 龄、心 理 特点。对培 养 学生 良 好 的 思 想道 德素质起 到 了很 好 的 作用。3.发 展 特 长 教 育,为 地 区 经 济 服务大 连 市从 地 区 实际 出 发,根据 要 把大 连 建 成国际 性城市的需 要,努力在基 础 教 育 中 突 出 为地 方经济 服务 的特 色,加 强 外 语 特 长教 育。他们 从 小 学 开 始即设外语课。大 连 实 验 中学把初 中部 完 全 建成外 语特 长 班,成 为外 语 特 长 教 育 的实验 基 地,该 校 毕 业 生的 外语 水 平 近 半数可 以 达 到 大学 二 年 级 的水平。大连 市 还 每 年举 行外 语大赛,市 长 薄 熙 来 亲 自参 加并担 任评 委,社 会 影 响 极 为 广 泛,整体 外 语学 习 水平 不断 上 台 阶。目 前 在 市 区 中 学 的外语课 上,教 师 教 学都全 部 用 外语 来 完 成。三、妥 善 及 时地解决教 育 热点、难 点 问 题,确 保教育 的 正 常 稳定发 展1.解 决 义 务教 育 阶 段 学 生 课 业 负 担过重 问 题他 们 坚 决 破 除 以 考试 分 数 作 为 衡 量办学 水 平标准 的作 法,小学阶 段 取 消 市 区 统考,免 除 校 际 排序,部分小学低年级废 除 一 切 校 内 考 试。小学 减 轻 作业一2 3一

 负 担,低年 级 不 留 家 庭 作 业,部分 学 校 全 部 不 留 作业。通 过 这些改 革 使 中学 生 的 课 业负 担 大 为减 轻,校际 竞争 也 由 过去 片面追 求 升 学 率转 到 全 面 素质的 培养 和 提高 上。2.解 决部分学 生 择校问题,维 护 教 育 正 常 秩 序学生 择 校 造 成 有 的 学 校不 堪 负 荷,有 的 学 校 生源不足,少、为地使教 育 秩 序趋 向混 乱,发 展 失衡。为解 决这 一问 题,大 连 市 较 早 实行 小 学、初 中学 生 分 区划 片 就近 入 学 的 办法。“初 升高”则 借 鉴 辽阳、营 口的 做 法,实 行 指 标 到 校,将 重 点高 中 招 生 指标 中的 一部 分直接 按 比 例分 配 到 各初 中,并 规 定 只 有 本学 区的学 生 可 以 享受。使 学 生 择 校的驱 动 力 减 弱,调 动了各 类 学 校 办学的 积 极 性,使大连 市 提出 的“办 好 每 一所 学 校,不 让 一 名 学 生 掉 队”的 目 标 得 以 逐步实现。3.关 于 高 价 生 问题大连 市 严 格 限 制 高价 生 出 现,即 使 在 特殊 情 况下 也 严 格 把收 费 生 比 例 控 制 在 1 0 % 以 下 ( 政 策 允许2 0 % ),把 收 费 标 准 控制 在最低 限度。故此,高 价 生这 一 许 多 地 区 存 在 的 教 育热点 问 题 在大连市得 到 了有 效 抑 制.四、几点启 示和 建 议大 连 市 长期坚 持 狠 抓墓 础 教 育 对 经 济建 设 的深刻 影 响给 予 我 们许 多 启 示。1.调 整 战 略 思 想,切实 把 基 础 教 育 纳 入 科教兴省 战 略 中去我 省198 8年 提出“科 技兴 辽”战略,虽 然 后 来补充为“科教兴 省”战略,但在许多 人的 潜 意 识 里,还是 只 想 到 科 技 兴 省,教 育 处 在“坐 车”的地 位,即使 提 到 教 育,也 只 想 到 高 教 直 接 为 经 济 建 设 提供 科技 人 才 和 科 技成 果这 一 块。因 此,对教 育,尤 其是 对基础教 育 重 视 不 够,没 有把 基 础 教育 与 经 济 发展 的关 系 作 出 合 理 的定位。大 连 市的经 验 启 示我 们,在实施 科教 兴 省战 略 中,必 须 重视 教 育 的发展,尤 其 要 重视 基 础 教 育.把 墓础 教 育与 整 个经 济 社会发 展 紧 密联系 在 一 起,认 识 到 它是振兴 辽 宁 总 体 工程 中 的 一个 重 要基础 工 程。唯 其如 此,科 教兴 省战略才能 有 一个 厚 重 的 基础,才 是一 个 完 整的 体 系,才 能 保持 一 个长 远 的发 展 后劲。2,及 时研 究解 决 教 育热点 问 题,为教育 办实 事大 连 市党 政 主 要领导重 视抓 教育 给 我们 树 立了典 范。事 实 表 明,哪 个 地 区 的 主 要 领 导 持 之 以 恒 地 抓教 育,解 决教 育 问 题,哪 个 地 区 的教育就 会蓬 勃 发展,进 而 有 力地促进 当 地经 济 高 速 度、高 质 量 持 续 发展。因 此,必须建 立 领 导 重教机 制,做 到“五 到 位”:即 思 想 观 念 到 位,发 展 规 划 到 位,政 策 到 位,责 任 到位,依 法 治教 到 位。各级 党 委、政 府 应及 时 研 究教 育 热 点问 题,拿 出切 实的 解 决 办法,为教 育 办实 事。比 如 近 年 出现 的初中择 校 问 题,高 中的高 价 生 问 题,私 立学校 间 题,义务教育 阶 段 农村学 生辍学 问 题,拖欠农村 公 办 教师工 资 问 题,教 师住 房 问 题 等等,都 需要 我 们适 时加 以解决,以 使 教育 在 健 康 的轨 道上 发 展。我 们 应 把是 否为教育 办 实 事,切实解 决教 育 热点、难 点 问 题,作 为衡 量各 级 党 委、政 府 重 教 与 否 的重要 标 准。3.积 极 探索 新时期 德育 新 思 路,建议 推 广 大连市的“/ \ / 又 二工 程”传统 的“灌输”式的 德育 方 式 在 今 天 已 越 来 越 不能 有 效 激 起 学 生的 共鸣 和 认 同,因 此,探 索 新时期 德育的有效途 径,强 化 德育 质 量,对 提 高 劳动者 素质 意义 重 大。大连市 的“/ 又 / \ 二 工 程 ”,即“八 心”、“八德”、“两意 识”教 育,以 其鲜 明的时 代 特 征 和生动活泼的形式 赢 得 了 师 生 的 广 泛 欢迎,收到 了 良 好 的 教育 效 果.其教 育体 系更实 际、更 合 理、更 符 合教育规律。建 议 将 这 套 德 育的好教材、德育 的好形式在 全 省广泛 推 广,以 提 高 我 们德 育 的 整 体 水平 和 质 量。( 作者 单 位:中 共辽宁省 委 政策研究室 科 教 处 )敬 告 读 者因 印 刷 厂 拼版有误,本 刊 今年第 四 期一部 分期刊 出现 版 面 错 位 情 况,特 向 广 大读 者致 歉。请 收 到 版 面 错 位期 刊的读 者将 刊 物 寄 回 我 刊编辑 部( 沈 阳 市皇 姑 区 黄河南大街 8 5号,邮编1 2 0 0 3 2 ),我 们 将 及 时补 寄新 刊。《 普 教研究 》编辑 部一2 4

篇六:大连教育改革新政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参与人 单位 评审结果1 “产、学、研、用” 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政策体系研究与实践 王谢勇郭辉、王凯、杨广敏、贾卫平、丁元明、姜纪元、陈莉欣、李欣则、刘涛对外合作处 E2 基于卓越医师培养的临床课程优化的研究 邹飒枫 周长江、江洋深、白鹰、礼巍、唐伟、陈秀萍、崔莉、高爱民、张慧 附属新华医院 E3 临床导师制培养医学精英人才 赵德伟 张天奉、邹飒枫、王卫明、李晓婷、陈秀萍、闫秀丽、王晓阳 附属中山医院 E4 利用仿真模拟教学促进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张殿龙 李晓婷、王海霞、曹铭谦、姚永强、杨真、刘涛、曲凯、王亚东 附属中山医院 E5 化学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詹世平 王卫京、赵启成、陈淑花、王景昌、刘袖洞、周锦霞、高钧驰、李丹、朱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E6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专业特色的构建与实践 徐继润张晶、魏俊峰、于淑萍、富强、裴捷、袁新民、杨玉锁、陈丽荣、郑国侠、王帆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E7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陈伟荣 吴蒙华、李邦忠、张倩倩、赵益民、葛毓立、陈辉、付传起、阎小军 机械工程学院 E8 机械类专业培养多层次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建设 贾卫平 王淑芬、胡萍、王珍、于靖华、李吉、孙娜 机械工程学院 E9 产学研相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陈

 雄 李维红、董维华、李军、李刚 建筑工程学院 E10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建筑设计课程群教学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姜立婷 赵剑峰、黄世岩、初梅、李相杰、李想 建筑工程学院 E11 新时期教学管理模式探讨 汪祖民 赵红、徐进、葛学英、刘涛、于守鹏、李欣则、孙霞、秦昌明 教务处 E12 经济管理学院课程群双语教学团队建设 金南顺冷敏、李英、张晓虹、郑雪平、徐海峰、罗鹏、赵淑惠、赵爽、林波、石磊、黄晶经济管理学院 E13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宋晓琳 郑毅敏、孙琳、杨华、刘荣、李英、张东莉、刘华、孙晶言 经济管理学院 E14 文理深层交融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史学和数学的合作为探索郝

 虹张

 成张玲玲、王小健、张春梅、刘自新、王凤霞、田源历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E15 综合类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立 巨德辉 张景明、史红彬、冯利源、马静婷、宋杨、魏亚明 美术学院 E16 日语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宋协毅杨红、张晨曦、谢晨曦、姜雨婷、石若一、金春梅、夏丽滨、李妍妍、史子明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E17 生物类教学改革实验班的实践与探索 姚子昂 刘庆平、冯宝民、刘莉、蒋革、侯义龙、迟乃玉、袁玉莲、李晓艳、宋梅 生物工程学院 E18 师范类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 庞国彬 靳涌韬、周成海、轩颖 师范学院 E19 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并重的体育人文课程群建设 李冬梅 陈喜珍、刘卓、包莺、张昕、顾谦安、闫苍松 体育学院 E20 物理实验三维网络学生学习资源中心建设 吴

 迪 刘军、徐朋、王彦春、王蔚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E21 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齐春桥 汪祖民、栾玉东、葛学英、季长清、孙霞、于守鹏、马雷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E22 软件工程专业CDIO一体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张

 敏 沈连山、赵

 欣、王宝凤、茅洪波、邱少明、崔

 鑫、顾晓东、李长涛 信息工程学院 E2010年度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结果附件1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参与人 单位 评审结果2010年度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结果23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曾常茜 韩美君、李雅杰、郑丛龙、于增国、许崇波、王爱国、李霞、宋光 医学院 E24 搭建中药学专业双基竞赛平台促进创业就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高

 明 张宝文、高松、张天奉、苏明、潘燕、毛莹、梁波、陈晓云、张忠民、杨瑛 医学院 E25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研究 门顺德 蔡华、侯奕松、王阿晶、刘雅斓、周雯雯 英语学院 E26 数字化外科护理实训系统 禹海波 迟延辉、刘光颖、张治俊、刘长宇、邵英杰 职业技术学院 E27 现代教育视域下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及团队建设 张祖立 吴金梅、张从容、刘金东、洪雁、刘伟 人文学部 E28 成人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尹桂芹李玉庭、于美华、黄慧、吴之明、于永、齐建平、张慧、李琼华、刘继峰、孔彦、王美玉成人教育学院 GA29 我校成人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与监控研究 孔

 彦 李玉庭、尹桂芹、于美华、于永、齐建平、刘继峰、王美玉 成人教育学院 GA30 《国际私法学》课程全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李

 卉 郭跃、蔺妍 法学院 GA3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临床医学考试中的应用研究 白

 鹰邹飒枫、唐伟、迟海涛、冯向营、陈秀萍、周长江、江洋深、崔莉、赵涛、礼巍附属新华医院 GA32 以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临床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改革 于

 勤 吴之明、刘婷、高弼虎、李晓婷、段薇、王东皎、王晓阳 附属中山医院 GA33 基于医学影像学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 吴

 非 伍建林、于晶、周丹阳、常晓丹、张跃伟、刘文飞、王亮、姜书山、蔡兆诚 附属中山医院 GA34 本科生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教学模式探讨 郭丽苹 尹丽、林雅杰、梁顺姬、薛炜、杨爽、祝艳秋 附属中山医院 GA35 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在胸外科学习中的应用 王

 林 赵志龙、李建新、许剑扬、史晓宇、由茂端、郭松、王晓燕、阎秀丽 附属中山医院 GA36 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教学资源中心建设 路小光 康新、范治伟、刚丽、白黎智、张新莉、蒋志宏、刘莉 附属中山医院 GA37 基于增值理论的高校工程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及模型的创新性研究 葛

 斌 李玉光、刘艳、杨海波、毛玉萃、谢新开、苏焱、唐勇 工程训练中心 GA38 大连大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宿伟玲 都莉莉、施小蕾、关媛 国际学院 GA39 化学反应工程数字化课程建设 王卫京 詹世平、陈理、刘袖洞、高钧驰、周锦霞、毛璟博、李长平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GA40 综合化学实验室开放探索与实践 戴小敏 杨光、尹静梅、张晓辉、胡慧贤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GA41 专业课《环境工程学》教学团队和资源库建设 张

 晶 徐继润、杨玉锁、陈丽荣、袁新民、富强、裴捷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GA42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吕福荣 詹世平、魏俊峰、于淑萍、杨海波、张晶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GA43 高等无机化学对学生科研兴趣及志向的培养 周立川 李慎敏、尹静梅、杨光、李争宁、吕洋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GA44 物流工程概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包胜华 魏曦初、朱敏捷 机械工程学院 GA45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邱立鹏 赵晓卓、杨跃琴、袁斌、王卫星 机械工程学院 GA46 建筑物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孙

 峤李学慧姜立婷、部德才建筑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GA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参与人 单位 评审结果2010年度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结果47 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建设 吴

 寅关萍、刘晓洲、李荣涛、阎美凤、王刚、刘福祥、丁彧、郭伟、裴强、陈雪峰建筑工程学院 GA48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 肖丽萍 王忠昶、纪晓东、王玉杰、王怀亮、张晓洁、朱训国、苗峰 建筑工程学院 GA49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网络教学建设 关

 萍 纪晓东、王怀亮、李旭、苗峰 建筑工程学院 GA50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相杰 赵剑峰、初梅、李想 建筑工程学院 GA51 材料力学实验课新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刘晓洲 吴寅、陈雪峰、丁彧、郭伟、阎美凤 建筑工程学院 GA5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江彩霞金南顺、马荣霞、刘英侠、曹雁翎、郑金波、李英、石磊、张言东、王克、赵爽、黄晶经济管理学院 GA53 《经济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张晓虹 冷敏、钟春仿、李萍、李鸿飞、王辉坡、江彩霞、侯惠英 经济管理学院 GA54 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关

 辉 郑毅敏、刘英侠、王燕妮、马静、王爽 经济管理学院 GA55 以研读为核心的“国学经典导读”之课程建设 王夏刚 葛志毅、郝虹、于宝航 历史学院 GA56 以中国古代史为中心的课程群建设 王小健 郝虹、魏刚、姜德福、张宏 历史学院 GA57 《世界史文献研读》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张春梅 姜德福、鲁霞、安善花、吕秀一、张宏 历史学院 GA58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旅游规划与开发》为例 肖

 瑜 崔广彬、吴鸣岐、姜宁、张祖明 旅游学院 GA59 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经济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 徐

 勇 郑铁、郭琳、段九利、王晶、张祖明 旅游学院 GA60 以应用型旅游日语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旅游日语»课程改革研究 郭

 琳 张华、崔广彬、王冰 旅游学院 GA61 环艺专业大学生创新性设计能力培养探讨与研究 赵

 胜 李丽、庞聪、王彦栋 美术学院 GA62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研究 万瑞杰 巨德辉、杨福生、苗苗、冯利源、王琦、刘美娟、靳涌韬、郑岩 美术学院 GA63 日语阅读课程分级自主学**台及网络考试自测题库建设 彭

 杰 杨华、史子明、杨红、李平、张晨曦、韩严、夏丽滨、赵伟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GA64 同声传译基础课日语新闻听力翻译练习题库建设 孙惠俊 宋协毅、林乐常、张艳菊、张雪松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GA6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白明春 姜中才、杨晓宁、王君、姜维利、韩春香、聂洪秋、王晓来 社科部 GA66 新形势下发挥科研导师制作用,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高凤山 冯宝民、李文哲、逄 越、王仁军 生物工程学院 GA67 《微生物学》网络课程建设 王晓辉 张庆芳、窦少华、迟乃玉 生物工程学院 GA68 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中外教育思想史》教学模式改革 轩

 颖 庞国彬、靳涌韬、周成海、伍正翔 师范学院 GA69 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田径》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田

 军 薛红、王廷俊、吴淑玲、纪璇恩、袁奇、高勤、白光、费宏程 体育学院 GA70 “互动与拓展”体操教学新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丛

 伟 李冬梅、黄鹏涛、董立斌、丁辉 体育学院 GA7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实验体系研究 吕东旭 张明伟、金相奎、王珍武、刘丰彬、刘丽艳、谭绩业 体育学院 GA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参与人 单位 评审结果2010年度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结果72 高校体育专业网络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 包

 莺 陈喜珍、张立军、艾军、曲艳玲、金珂屹、张昕、刘文军 体育学院 GA73 中文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试题库建设 李

 索 王言锋、杭勇、张红翠、杨丽娟、全贤淑、刘今冬、赫钟祥、姜欣 文学院 GA74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全贤淑 王言锋、王雅萍、盖丽娜 文学院 GA75 新生研讨综合教育选修课人生美学课程建设 卲俊峰 王少良、陈颖、张红翠 文学院 GA76 物理学院工学专业按类招生可行性研究与实践 金锡哲 王彦春、刘杰、韩光、齐春桥、王晓秋、张秀玲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GA77 校企合作顶岗就业研究与实践 杜

 鸿 刘军、马雷、李军、孙超、刘明、孙正全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GA78 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高校学习资源中心建设 王彦春 季长清、徐传伟、王述国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GA79 以“工程光学”为核心的光电信息类专业课程群的研究与建设 王晓秋 金锡哲、齐春桥、刘杰、夏君铁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GA80 教研结合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张秀玲 韩光、王静、袁学德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GA81 以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生命科学发展史》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 冯明功 沙珊珊、侯义龙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GA82 专业数学课程群分级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郭宝霖李淑敏、王艳芳、王红丽、周晓杰、田源、张昊、白云峰、郭 颖、魏德宾、方芩、朱秀莉、王瑞芳、孙艳华信息工程学院 GA83 公共基础数学课教学分流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刘学生 刘自新、刚家泰、刘广智、王丽燕、王红丽、王丽娟、柳扬、王森 信息工程学院 GA84 面向专项专业技能实训的实验室教研室一体化改革探索 张玉霞 裴炳南、张奕、李晓梅、白云峰、苏洪全、杨力、于美荣、韩睿 信息工程学院 GA85 依托大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刘

 艳 葛斌、胡玲艳、梁莉、谢新开、任齐 信息工程学院 GA86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丕贤 孙文安、马冲、梁皎、牟连佳、王红、董世山、贾百奎、陈胜贵 信息工程学院 GA87 《.net开发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高秀娥 陈波、秦静、石慧、邱少明、王东、隋磊、陈志强 信息工程学院 GA88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工程案例分析与分层教学改革探讨 苏晓鹭 孙芹芝、姜英华、张丽 信息工程学院 GA89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赵

 欣 沈连山、李丽、赵晶、王明军、王岩 信息工程学院 GA90 临床医学教学实践基地之附属医院文化建设研究

 阎秀丽 张天奉、宋真、王林、邹飒枫、董晓宇 医学部 GA91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许崇波 韩美君、刘为国...

篇七:大连教育改革新政

连理工大学 2009 年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课题立项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 二○○九年二月

  2 序

 2009 年是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的“落实年” , 学校将继续围绕“质量工程” , 抓好国家、 省、 校三级建设和培育工作, 进一步落实学校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精神, 全面贯彻实施“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 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 。

 学校将瞄准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改革发展的前沿,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改革经验, 从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 建立、 健全和完善具有大工特色, 符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 满足专业培养目 标要求, 体现时代发展特点的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2009 年, 学校将继续稳定招生和培养规模,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心,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摆在突出的位置,

 引 导和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型和自 主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将结合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和就业环境的变化, 改革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推动与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观念的转变, 推进学科、 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完善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机制, 更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全力培养能力强、 素质高、 视野宽、 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精英人才。

 学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张德祥书记和欧进萍校长多次就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做出决策和指示, 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任务, 是教师的第一职责” ; “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大学应履行的时代使命,其中本科教育是学校基础性、 战略性的首要任务” 。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 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 中也明确规定:

 “竞聘副教授岗位的教师至少参与过一项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 竞聘教授岗位的教师应至少主持过一项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 。

 因此, 全校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围绕大局, 积极行动, 勇于实践, 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努力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新体系。

 李 志 义

 二○○九年二月

  3 前

 言

 2009 年是大连理工大学建校 60 周年。

 在学校建设、 改革和发展的 60 年历程中, 我校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改革开放 30 年来, 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

 实践证明, 学校立足于本科教育教学的实际, 设立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课题, 是弘扬我校办学传统、 善于借鉴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经验, 勇于探索符合校情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创新实践; 是学校在把握现代大学的使命和教育本质的基础上, 践行“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的重要决策;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体制和机制改革、 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 “办学以教师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 , 尊重教师主体地位、 首创精神和集体智慧的政策体现。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课题是面向全校广大教师进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探索而设立的, 重点资助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事业, 有明确的教学改革新观念、 新思路和新举措的立项申请。

 申请立项的课题要明确贯彻学校“十一五” 规划纲要、 学校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和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实施精英教育、 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 等相关文件的精神,以“实施精英教育、 培养精英人才” 为目 标导向, 以 “自 发申请、 自 主创新、自 由探索、 自 我管理” 为指导思想, 以“尊重规律, 科学发展、 凝结智慧、超前试点、 平等竞争、 鼓励合作、 激励创新、 倡导实践” 为工作方针, 以“提高教育质量、 改革教学模式” 为工作重点, 提倡跨院系、 跨学科、 跨专业、跨部门进行合作立项申请, 力争在某些教学改革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为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发挥引 领、 示范和导向作用。

 2009 年, 学校将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课题的支持力度, 实时调整立项目 标, 统筹资助计划。

 学校将结合学科布局、 专业设置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改革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推动与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观念的转变, 促进学科与专业、 教学与科研、 施教与问学之间的紧密结合, 完善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

  4 机制、 更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实现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稳步提高面上项目 资助强度的基础上, 围绕本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 加大重点项目 的部署和支持力度, 改进重点项目 和专项项目 资助与管理模式。

 2009 年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课题立项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地位, 推进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 知识体系、 专业内涵的改革与建设;稳步支持和培育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以交流性合作和实质性合作为重点的教育教学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探索并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并完善与现代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评估和评价体系; 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评审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政策。

 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按照资助类别可分为面上课题、 重点课题和专项课题三大类, 这三类课题各有侧重, 互相补充, 共同形成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课题的支持体系。

 面上课题资助额度为 3000~10000 元/项, 主要支持一般性的教学改革探索、 教学手段更新、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内容改变、 考核及考试方式改革、教材和习题内容补充等课题, 资助年限一般为 1-2 年。

  重点课题资助额度为 1-5 万元/项,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 主要就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革新; 育人过程及就业环境的协调; 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的统一; 优势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评价机制及评价方式的转变; 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学术、 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学思结合” 和“知行统一” 的认知手段的探究; 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兼顾“人文” 和“科学” 素养的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 教学团队及高水平教师的培养; 立体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精品课和双语示范课建设; 实验、 实习、 实训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建设; 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的研究等课题进行支持立项, 资助年限一般为 2-3 年。

 专项课题就某一专题进行专门的立项支持, 经费额度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5 一、 面上课题立项指南 1.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指导作用的发挥;

 (2)

 组织并指导大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研究与实践;

 (3)

 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 能力及途径的研究;

 (4)

 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方法研究。

 2.

 专业调整及其内涵建设的研究 (1)

 通过学科交叉、 渗透与融合, 改造并提升传统学科和专业的内涵;

  (2)

 新办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

 制定适合专业自身特点的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 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4)

 研究并制定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办法, 探索并建立与就业环境相适应的专业培养体系;

 (5)

 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对比研究。

 3.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方法、 手段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 (1)

 与精英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2)

 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3)

 课堂教学内容、 方式、 方法、 考试或考核的改革;

 (4)

 压缩课内学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的研究;

 (5)

 短学期相对集中和长学期相对分散授课的教学效果研究与实践;

 (6)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及其效果的研究与实践。

 4. 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 (1)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

 面向工程的实践内容及改革研究, 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的研究;

 (3)

 改革实习内容、 方式和考核办法, 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4)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管理制度及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5)

 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6 (6)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5. 多维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完善 在已建成的网上学习中心平台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丰富教学资源, 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 辅助教师教学为目标, 能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资源。

 6. 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研究 (1)“大班授课、 小班研讨” 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2)

 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优化课程结构及其主要课程建设;

 (3)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实现方式。

 7. 教师培训体系的研究 (1)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教育体系、 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

 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的新理念、 新内涵的研究。

 8.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的研究 (1)

 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2)

 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和考评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3)

 适应研究型教学的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

 并行排课、 多头排课、 循环排课的探索与实践;

 (5)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9. 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1)

 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实践模式的研究。

 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新时期学风建设的研究 (详见《大连理工大学 2009 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指南》)

 11、 网络教育类教学改革 (详见《关于 2009 年现代远程教育类教学改革基金课题管理办法》)

  7 二、 重点课题立项指南

 1. 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拟设 2-3 项)

 “实施精英教育、 培养精英人才” 的观念转变及实施方案; “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 的理论与实践; 借鉴国内外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观念、 制度和文化的建设经验, 结合我校实际, 研究并形成具有大工特色的教学理念和育人风格。

 2. 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拟设 2-3 项)

 以学生为本, 完善大类招生机制, 为学生营造条件宽松和自主发展的培养环境;大类培养的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 进行宽口径专业分流的方案研究与设计; 按学科门类(理学、 工学、 文学、 管理学等)

 进行招生的国内外对比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3.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拟设 8-10 项)

 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 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革新为目标, 对大学教学方法的理论进行研究并付诸于实践。

 推行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积累知识、 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性质, 将讨论式、 情境式、 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灵活贯穿于“问题-讨论” 、 “阅读-辩论” 、 “经验积累” 等教学方式中, 进行研究型或研讨式教学。

 积极推广“大班授课, 小班研讨” 的课堂教学形式。

 推行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 由学生来调动学生进行互惠互赖的课堂教学, 由学生掌控课堂从而保证课堂的效果、 效率、 安排、 参与质量、 教材使用及课堂纪律等, 使教学重点由“教” 转向“学” 。

 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制订短期和长期的课堂教学目标。

 探索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基础实验、 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 增加综合性、 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 并作为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4. 育人过程及就业环境的协调(拟设 2-3 项)

 对学科布局、 专业设置、 育人过程等进行改革, 引导大类或专业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探索企业家共同参与的创新和创业教育机

  8 制; 密切与企业的合作, 优化就业环境, 强化企业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力度,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招生和就业的相关机制、 政策和实施方案研究。

 探索行之有效的招生机制, 研究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我校的策略; 探索生源质量评价机制, 为科学合理制定招生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探索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结构, 科学构建和引导学生就业流向; 探索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保障机制, 研究制定促进学生全方位就业的政策和有效手段。

 5. 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的统一(拟设 1-3 项)

 依托于强势的学科或学科群的“拳头” 效应, 密切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协调和统一, 探索校内强势学科群与优势本科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 共建和共管机制, 形成强势学科与优势专业之间的互相支撑和互为利用。

 6. 优势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拟设 3-4 项)

 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和“辽宁省示范专业建设” 项目为引领, 以国家经济、科技、 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依托我校的学科优势, 努力促进我校优势专业的建设, 在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品牌和特色。

 7. 评价机制及评价方式的转变(拟设 1-2 项)

 转变传统的“以教论学” 的评价机制, 探索实施“以学评教” 的评价手段,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评价机制从“教师教了 什么” 向“学...

推荐访问:大连教育改革新政 大连 教育改革 新政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