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6篇

发布时间:2022-09-25 08:20:05 浏览数:

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6篇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推进山地农业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山地特色农业平台载体建设加快。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到2020年,全省共创建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6篇

篇一: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山地农业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山地特色农业平台载体建设加快。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到 2020 年,全省共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5 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3 个、国家农业科技园 9 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11 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1 个,老干妈、贵茶集团、三联乳业等龙头企业引领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建成中国辣椒城、湄潭中国茶城等一批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培育形成了一批与产品销售需求和物流节点相适应的物流龙头企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

 一、 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照立体布局、规模经营、突出特色的原则,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完善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基础支撑体系,做大林下经济规模,提高森林经营综合效益,促进林下经济全产业链融合可持续发展。

 推进林下资源“一线一库”管理。开展林地资源调查,加强林下经济生态评估,建立反映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功能、重要物种保护和生态承载力的保护成效评价体系,划定林下经济发展边界线,科学确定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开发利用强度,

 形成林地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数据库。强化林下资源用途管控,完善资源保护利用政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允许利用二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适当发展林下经济。大力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开展森林抚育、林分修复和景观提升,丰富森林植被的种类、色彩、层次和季相,推动森林景观绿化美化,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根据林下经济发展需要调整抚育间伐强度,优先安排采伐指标,优化采伐审批手续。

 实施林下经济融合增值行动。着力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促进林下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林下规模化种养基地示范工程,支持黔东南州创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区,支持重点县(市、区)发展林菌、林药、林笋、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产业,推广标准化种植和规范化管护技术,建设 65 个省级高标准示范基地,打造 20 个以上林下经济产业带,建设 3 个以上省级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形成点状示范、串点成带、结带成群的发展格局。在不破坏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前提下,探索多种“石漠化治理+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到2025 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到 3200 万亩,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达1000 亿元以上。充分利用林下野生产品资源,培育发展野生菌类、竹笋、药材等林下产品采集业。推进林下产品加工,完善产地初加工基地、产品集散地和交易市场建设,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林下

 食品加工、花卉产品加工、康养保健、精细化工、动物饲料、生物医药等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打造 10 个产地初加工园区、50 个加工示范基地、10 个精深加工基地。加快森林景观利用多元化,建设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人家为主的森林景观利用示范基地,探索发展森林体验、森林养生、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和林下经济综合体,推动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提质升级。

 提升林下经济竞争能力。完善林下经济科技服务体系,加强林下经济种业创新、近野生栽培无公害病害防治、林机装备、循环利用、储藏加工、质量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在适宜地区开展“以地适机”试点,提高林下经济科技水平。积极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充分利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对口帮扶及东西部协作契机,积极引入省外优强企业发展林下经济,支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林下经济发展,支持组建林下经济联盟,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林下经济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一个林下产品、一套生产技术标准。建立林下产品质量管控体系,推进“贵”系列林下产品公共品牌创建和运营维护,提升贵州林下产品知名度、影响力。

 二、 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农业产业发展效益逐步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紧扣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到 2020 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 2539.88 亿元,由 2015 年全国第 17 位提升至第 14 位,增速连续名列全国前列,稳步迈入中等农业省份行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产值达到 4.05 万元,比 2015 年增长 7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9.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2020 年达到 11642 元。

 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逐步从单一种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种植业实现裂变式发展,茶叶、辣椒、刺梨、蓝莓、李子、太子参等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猕猴桃、火龙果、百香果等生产规模名列全国前茅,食用菌迈入全国生产第一梯队省份。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不断提升,由初级产品、粗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拓展。2020 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 6669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51%。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2020 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 10552家,接待人次 1.1 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 120 亿元。

 山地特色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山地特色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正在由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探索出“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典型利益联结模式,较好地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山地特色农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深入调整农业品种和区域布局,特色优势产业立体式、集聚化布局形态基本形成。打造形成湄潭、凤冈、赤水、水城、玉屏、安龙、盘州、兴仁、普定等一批特色产业重点县,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95 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5 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26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正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

 山地特色农业平台载体建设加快。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到 2020 年,全省共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5 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3 个、国家农业科技园 9 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11 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1 个,老干妈、贵茶集团、三联乳业等龙头企业引领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建成中国辣椒城、湄潭中国茶城等一批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培育形成了一批与产品销售需求和物流节点相适应的物流龙头企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

 山地特色农业基础能力稳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截至 2020 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1677 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 3001 万千瓦,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41.2%。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物质装备从无到有,全省超过 30%的农业企业基于物联网实现数据采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农产品流通设施日益完善,全省已建成冷库 1284 个,库容达 412 万立方米,农产品销售半径延伸至北上广、粤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

 “贵字号”农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加快,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得到新提升。截至 2020 年底,全省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 137 个,认证绿色食品 371个,贵州绿茶、凤冈锌硒茶、都匀毛尖茶等 14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互认。创建了贵州绿茶、贵州刺梨、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白旗韭黄、大方天麻、赤水金钗石斛、施秉太子参等大批区域公用品牌,老干妈、贵三红、五福坊等企业品牌国内外知名度大幅提升。

 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制定了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五级齐抓共管、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的良好工作格局。创新设立农业现代化发

 展基金,建立形成“财政资金投入、金融资本贷款、社会资金入股、政策保险兜底”的财政金融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三、 主要挑战 农业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冠病毒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农业产业安全和贸易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进口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增加,农产品供需平衡面临新的挑战,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不可预见性增加。同时,我省仍处于农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期,结构调整仍在持续优化,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难度增大。

 农业结构布局还需优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多、小、散”局面未发生根本改变,部分单品产能过剩、效益不高、利润率低、品种同质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走出去”步履艰难。产业空间分布总体上比较分散,以点状、块状分布为主,产业集群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强县不多,尚未形成专业化、集群化、网络化的乡村产业布局结构。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还不高。我省部分农产品种植面积及产量已具备一定规模,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占比小,农业生产方式

 比较粗放,整体效益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耕地破碎,连片平整土地少,且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比重较大,超过 60%的耕地缺乏有效灌溉,高标准农田比例小、建设标准不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条件差,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滞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肉禽类、果蔬冷链流通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加工转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7 个百分点。特色农产品产加销衔接不畅,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不足,品牌化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全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 2.27%。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特色农业联农带农富农能力不强,农民还不能充分享受产业融合增值收益。

 农业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薄弱,特色产业自育品种占有率不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山地特色农业人才比较缺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整体素质总体偏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发展等用地保障还有一定难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够等。

 四、 做强全链型农业,促进山地特色农业融合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高效种养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为依托,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延长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链,拓展山地特色农业功能,加快构建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一)推进现代高效种养基地建设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要求,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农业产业基地,夯实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基础,提高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

 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坚持市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低效品种更新换代、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推广、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兴仁薏仁米、遵义朝天椒、织金竹荪、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麻江蓝莓、威宁洋芋、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石阡苔茶、锦屏茶油等 11 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力争打造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历史文化厚重、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 2025

 年,重点围绕食用菌、精品水果、道地中药材、牛羊产业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再争创 4 个以上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建设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围绕适合加工的茶叶、刺梨、辣椒、中药材、果蔬、薏仁等特色农产品,按照相对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发展的要求,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基地”等模式,推广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方式,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巩固食品加工原料基础。到 2025 年,万亩以上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 3 个以上。

 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直供基地。围绕蔬菜、食用菌、茶叶、精品水果、特色林业、生态畜禽等特色农产品,面向粤港澳和国际市场需求,按照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质量标准、备案基地及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标准的要求,健全与国内外接轨的特色农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安全标准监管,打造一批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标准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及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到 2025 年,全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达到 200个以上,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达到 30 个以上。

 (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围绕特色农业资源,分层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提升加工水平,完善加工体系,着力培育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

 提高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水平。重点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减损耗、降成本、提品级”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特色农...

篇二: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实施方案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监督考核和地方政府责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

 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

 (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做大做强民族奶业。统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科学布局近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兴农

 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节本增效,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5 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

 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资料来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篇三: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 X 大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 X 市百公里百万亩果药产业带建设目标,按照县委 X 届五次次全委会及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力争新发展‘五大特色产业’2 万亩以上,其中茶叶 5000 亩、草本中药材 5000 亩、高山生态蔬菜 10000 亩”的工作任务,特制定 X 年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

 一、扶持原则 坚持“整合资源、集中连片、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原则,以点带线、以线促面,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建设茶叶、中药材、蔬菜连片示范基地。以群众增收、科技推广为重点,强化产业支撑,打破传统产业格局,打造示范亮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为目标,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二、扶持产业及资金来源 (一)扶持产业:林茶套种、林药套种、珍稀苗木、蔬菜示范基地。

 (二)资金来源:县财政统筹资金。

 三、扶持措施 (一)补助范围

 X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新发展并达到一定规模的茶叶、中药材产业,建成的蔬菜示范基地。其中:

 1.茶叶:适合我县种植的绿茶品种、老鹰茶,且连片建设 50亩以上。

 2.中药材:X、白芨、毛慈菇、黄连、玄参、云木香、X、白术、丹参、芍药 10 个品种。其中 X、白芨、毛慈菇需单户单个品种连片种植 0.5 亩以上,黄连、玄参、云木香、X、白术、丹参、芍药单户单个品种连片种植 2 亩以上。

 3.蔬菜示范基地:由县农业局确定品种、规模、技术指标等。

 (二)补助标准 1.林茶套种补助标准:茶叶 1000 元/亩,珍稀林木补助标准根据林业局发布的第三方评估价计算,每亩按 20 株进行栽植。

 2.林药套种补助标准:草本中药材 1000 元/亩,珍稀林木补助标准根据林业局发布的第三方评估价计算,每亩按 20 株进行栽植。

 3.蔬菜示范基地补助标准:200 元/亩/季,每年补助不超过两季。

 (三)补助方式 按照群众自愿、政府补助、先建后补原则实施。基地建设经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拨付补助资金。补助资金由县农业局向县政

 府申请拨付,补助资金拨付到项目乡镇财政所,由项目乡镇通过“一卡通”或转帐的形式补助给种植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由县委、县政府分管农业领导牵头,县委农工委、县农业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和项目区乡镇(街道)积极配合,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开展工作。其中:县委农工委牵头制定任务,督查落实;县农业局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方案制定及验收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各项目乡镇(街道)负责组织实施。

 (二)强化服务 成立由县农业局分管副局长任组长,土肥、多经、农技、植保、农产品质量监管等股站业务骨干和项目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为成员的技术指导组,负责项目建设的各项技术指导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目标顺利完成。

 (三)制度保障 县农业局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各乡镇(街道)按照下达的种植任务,组织辖区内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种植户等进行建设。项目验收分乡级验收和县级验收两个步骤:项目建设完成后,由项目所在乡镇(街道)组织乡级验收,对种植面积、成活率等进行全面检查核实,核查结果由各乡镇(街道)组织公示,公示不少于 7 天,公示无异议后,

 将乡级(街道)验收报告上报县农业局,申请县级验收。验收报告需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签字,加盖乡镇(街道)政府公章,参加验收人员签字,详细记载各户种植地块小地名及面积。县农业局汇总后统一安排组织县级验收。

 五、其它 (一)已享受灾后重建产业奖励扶持政策或已享受其他扶持政策的,不重复享受本扶持奖励政策。

 (二)本办法从文件印发之日起执行,原有关奖励政策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篇四: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省、**市经济工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兴旺,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突出产业融合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着力构建新时代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湖北领跑、中部率先、全国示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打牢产业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争创目标。积极争创全国农村一ニ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二)农业经济发展指标。实现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 6%,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 10%,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 3:l; (三)农业生产指导性指标。稳定主要农产品产能,确保 2018 年粮食产能达到 25.5 万吨,油料 4.6 万吨,出栏生猪 60 万头,水产品产量 8.0万吨;调优结构,提升产能,实现全年蔬菜(食用菌)产量 33.0 万吨,水果产量 1.1 万吨,茶叶产量 130 吨:着力推进鲜花、蚕桑产业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突破性发展休闲农业

 1.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生态富民”为目标,按照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要求,结合我市“生态旅游新区、健康养生养老新城”的发展定位,推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建设。做大做强“一区两园七朵金花”,实现向“一区两园 N 朵金花”的转变。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提升农业的生态、休闲和文化价值。大力推广“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多业态共存、多产业共融、多效益共赢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2.全面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巩固提升龙风山庄、楚天香谷、沼山乡村公园、鑫东生态园、秀水湾生态园等一批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重点支持金华庄园、绿之堂、康之堂、铭浩等经营主体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按照“四有”的标准(有农业产品、有休闲项目、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接待能力)重点培育一批以白茶、鲜花、蚕桑、水果等为主导产业的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年新増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2 个以上,培育创建**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10 个以上,打造“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生态环保、功能集成”的田园综合体 4 家以上,全市休闲农业示范点达 300 个以上。

 3、精心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结合农业产业特色,以“花、果、菜、渔、园”为主题,着力打造以油菜花、玫瑰花、桃花、荷花、樱花等为重点的赏花游,以狗血桃、向阳香李、猕猴桃、蓝莓、杂柑、梨、葡萄等为重点的四季时令精品水果采摘游,以蔬菜、瓜、草莓、食用菌等特色采摘及农家乐为重点的休闲采摘游,以特色鱼类、小龙虾、河蟹等特色水产品为重点的休闲垂钓游,以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庄园、田园风光为重点的观光体验游等 10 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时,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交通网络,推进精品旅游线路的道路建设,做到“花开到哪

 儿,旅游公路就建到哪儿”。

 4.加强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和培训。继续组织办好乡村园博会,做大做强乡村园博品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举办“花、果、蔬、茶”等特色主题节会活动,全年不少于 12 次。支持本地旅行社发展壮大,鼓励外地旅行社“引客入冶”。落实“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大休闲农业网络推介力度。加强电商平台和物流网建设,支持特色旅游产品开展线上线下交易。加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农业专业技能和旅游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1.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开展优质粮油緑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应用高产代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努力提高单产,稳定主产区粮食产能。

 2.示范推广新兴产业。实施高效种养项目,抓好重点区域农业结构调整试点示范,加快发展农业新兴产业。推广鲜花(鲜切、盆栽花)种植项目,以瑞晟公司、金华庄园、阿斌农场等农业个业为主体,力争 2018年全市鲜花种植面积扩大到 1 万亩以上,鲜切花(盆栽花)大棚种植面积达到 300 亩以上;推广“稻一渔”共作项目,以金牛镇、陈贵镇等为重点,力争 2018 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扩大到 3 万亩以上。实施桑蚕种养项目,以金山店镇车桥片区等为核心,力争 2018 年全市蚕桑种植面积达到 3000 亩,通过 3 一 5 年努力,全市蚕桑种植面积达到 2 万亩以上,形成较完善的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实施“活水养鱼”项目,以还地桥镇和五湖腾远公司等为重点,新建 100 亩以上工厂化“活水养鱼”基地 2 处。

 3.加快发展高效型种植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扩大优质菜、精品果、生态茶、健康菌、绿色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重点支持大箕铺镇、经济开发区、陈贵镇、灵乡镇、保安镇等发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全年蔬菜面积扩大到 20 万亩以上,其中大棚设施蔬菜面积达到 1 万亩以上,食用菌达到 130 万袋以上;中药材面积扩大到 2000 亩以上。支持保安狗血桃、金山店向阳香李、金牛猕猴桃(蓝莓)金湖葡萄等水果产业发展,全年果园面积扩大到 3.5 万亩以上。支持殷但镇、刘仁八镇、保安镇等发展白茶产业,全年白茶面积扩大到 1万亩以上。加快建设一批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促进种植业提档升级。

 4.积极发展生态型养殖业。严格落实畜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规定,继续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提档改造升级,加快构建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粪污源头减量、粪肥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年改造升级达标高标准畜禽养殖场20个。全面落实天然湖(库)区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河蟹、鳝鳅、甲鱼、乌龟、中华鲟等高效特色水产品养殖。加快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创建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2 个以上。

 5.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业生产全程监管,严格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生产实时视频监控试点,加强对生产源头鲜活农产品的监管和检测,确保全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 99%以上。争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

 6.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业

 绿色发展“四大行动”,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方式,集成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技术,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不断提升土壤肥力。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和监测,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加强沼气工程建设,推厂农村清洁能源,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三)加快发展品牌农业 1.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根据**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加快构建以城西北农产品加工园区为龙头,以多个农业产业园为支撑的“1+ N ”农产品加工园区这局。重点支持建设劲牌产业园、休闲农业产业园、优质粮油产业园,精品果蔬产业园、花卉苗木产业园、香料植物产业园、循环农业产业园、健康水产产业园、鲜花产业园、蚕桑产业园等,促进园区健康运营和良性发展。支持金牛镇推进“农业强镇”建设。

 2.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配套、完善和延伸,切实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进加工型、仓储型、市场菅销型龙头企业,建设精细包装、深加工、菅销流通等“补链”和“扩链”项目。盘活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有发展潜力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订单生产、代储代销、货运物流等新业态,打造农产品集散中心、仓储物流园。全年确保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2 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 2 家。

 3.培植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在巩固饮品酒类、纺织服装、优质粮油、畜禽产品、水产品、特色农副产品等传统加工的基础上,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拉粗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

 发展特色旅游食品和小龙虾、鲜花、茶叶、栀子黄、蚕桑等加工业,加快培植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力争 2018 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245.3 亿元。

 4.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制(修)订一批适合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对标生产,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申报和认证力度。支持农业企业加快商标注册,推动技术创新,改良生产エ艺,优化包装设计,提升产品档次,着力培育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确保产品顺畅销售,实现优质优价。力争 2018 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 8 个以上,新培育省级以上精品名牌 2 个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工作由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承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戴云同志兼任,具体负责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工作职责。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农经局)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合力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三产融合发展各项工作。

 (二)落实工作任务。各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各乡镇要成立工作专班,制订实施方案,将相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组,到经营主体、到畈。要全面落实干部包保责任制,坚持“一把手”亲自挂帅,负总责,分管负责人深入一线具体抓,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三产融合发展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三)加大政策扶持。市政府列支 2500 余万元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其中列支 1500 万元奖补资金用于支持休闲农二产融合发展。市农业局要向上争取不少于 1500 万元相关政簧和项目资金,市直其他各部门单位也要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合,各乡镇要列支专项资金支持该项工作。奖补资金坚持优先向农业结构调整试点示范项目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发展。

 (四)强化督办考核。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要常态化对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履职尽责情况,以及各乡镇专班组建、方案制定任务分解、工作落实和经费投入等情况开展督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通报情况、督促整改。督办检查情况纳入各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

篇五: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情况简介项目名称黟县乡村振兴二期——农业产业振兴暨农科融合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项目类型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 45599.42 万元项目地点 项目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5G 智慧管理系统、传统农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农科深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融和研发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单位(主管部门)

 黟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实施单位 黟县经济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项目建设期 2021 年 11 月-2024 年 10 月项目运营期 2024 年 11 月-2044 年 10 月拟发行债券金额 27000.00 万元债券发行计划2022 年计划发行 10000.00 万元(其中,2022 年 5 月专项债券拟发行 3600.00 万元),2023 年计划发行 10000.00 万元,2024 年计划发行 7000.00 万元拟发行债券期限 20 年拟发行债券利率 4.30%项目重要性1、本项目建设积极响应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贯彻实施重农强农战略,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本项目符合《关于做好 2021 年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工作的通知》(农办计财〔2021〕4 号)相关要求,有利于推动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3、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将全面加强安徽省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4、本项目建设将为黄山市打造 智慧园区样板,拓展 农科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为区域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平台5、本项目建设将提升黟县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利于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6、本项目建设将加强黟县乡村产业建设水平,有助于补齐城乡产业融合建设短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7、本项目建设有利于提升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于持续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设美丽宜业宜居幸福黟具有积极意义项目收益来源 租赁收入、物业收入、停车收入、广告收入债券存续期本息和 50220.00 万元债券存续期净收益 72660.49 万元本息覆盖倍数 1.45本息覆盖能力 有较强的保障相关风险控制能力 较好

 目 录前 言............................................................................................................................1一、项目概况................................................................................................................31.1 项目基本情况..................................................................................................31.2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8二、项目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分析..............................................................................162.1 项目效益分析................................................................................................162.2 项目绩效分析................................................................................................17三、建设方案..............................................................................................................183.1 建设依据........................................................................................................183.2 建设原则........................................................................................................183.3 5G 智慧管理系统..........................................................................................193.4 建设工程........................................................................................................20四、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64.1 编制依据及原则............................................................................................264.2 项目投资估算................................................................................................274.3 项目资金筹措................................................................................................334.4 资金使用计划................................................................................................33五、项目预期收益、成本及融资平衡情况..............................................................345.1 项目收入测算................................................................................................345.2 项目成本测算................................................................................................475.3 营业税金及附加............................................................................................535.4 项目融资平衡方案........................................................................................56六、项目专项债券融资方案......................................................................................616.1 债券发行依据................................................................................................616.2 债券规模和期限安排....................................................................................626.3 资金管理计划................................................................................................63七、资金管理..............................................................................................................647.1 资金管理的总体原则....................................................................................64

 7.2 预算管理........................................................................................................657.3 债券资金管理................................................................................................667.4 项目收入及运营成本管理............................................................................677.5 资产管理........................................................................................................687.6 绩效管理........................................................................................................687.7 部门职责........................................................................................................69八、风险分析..............................................................................................................728.1 建设期风险及控制措施................................................................................728.2 运营期风险及控制措施................................................................................77九、事前绩效评估......................................................................................................819.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公益性、收益性........................................................819.2 项目建设投资合规性与项目成熟度............................................................849.3 项目资金来源和到位可行性........................................................................879.4 项目收入、成本、收益预测合理性............................................................879.5 债券资金需求合理性....................................................................................899.6 项目偿债计划可行性和偿债风险点............................................................909.7 绩效目标合理性............................................................................................939.8 其他需要纳入事前绩效评估的事项............................................................949.9 事前绩效评估评分表....................................................................................95附件一:项目绩效分析..............................................................................................96附件二:项目收入依据............................................................................................100

 1前 言2021 年是开启“十四五”,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之年,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加速实现农业产业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黟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乡村振兴实施战略,推动农业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区域智慧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产业发展壮大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也指出要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本项目建设顺应发展趋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以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出发点,打造新型智慧产业园区,强化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入驻,构建农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有效改善区域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的总投资估算为 45599.42 万元,申请发行非标专项债27000.00 万元。项目建设期为 3 年,债券期限为 20 年。根据资金平衡测算分析,在满足假设条件的前提下,以 27000.00 万元债券发行计划为基础,本项目债券本金资金覆盖率为 1.45 倍。如偿债出现困

 2难,将通过调减投资计划、处置可变现资产、调整预算支出结构等方式筹集资金偿还债务。未按时足额向省财政缴纳专项债券还本付息资金的,省财政采取适当方式扣回。因此,本项目专项债券还本付息具有较强的保障。

 3一、项目概况1 1.1 项目基本情况1 1.1.1 项目名称黟县乡村振兴二期——农业产业振兴暨农科融合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2 1.1.2 项目单位项目单位为黟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社会信用代码为123410237885693493。项目单位在依法合规、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将加快专项债券对应项目资金支出进度,尽早安排使用、形成实物工作量,推动项目早见成效。项目单位要将专项债券项目对应的专项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保障专项债券本息偿付。表 1 1-1 项目单位情况项目单位名称 黟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3410237885693493负责人 刘钢机构地址 黟县碧阳镇五东殿新区五丰商城 D2 楼机构性质 机关1.1.3 3 实施单位经授权黟县经济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实施单位,进行投资建设及项目完成后的运营管理。表 1-2 2 实施单位情况实施单位名称 黟县经济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4102369414450X3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法定代表人 汪建新注册地址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五东殿园区五丰商城经营范围自有资金投资的资产管理服务;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土地整治服务;住房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商业综合体管理服务;

 4机械设备租赁;教育咨询服务;业务培训;养老服务;物业管理;创业空间服务许可项目:代理记账;房地产开发经营。4 1.1.4 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经济开发区范围内。5 1.1.5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1、项目内容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5G 智慧管理系统、传统农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农科深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融和研发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四项内容。2、项目规模(1)5G 智慧管理系统5G 智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2)传统农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传统农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占地面积 53812.00 平方米(约80.72 亩),建筑面积 81000.00 平方米,包括标准化厂房、智能温控仓库、科技转化中心及其他配套用房,并配套建设道路、智慧停车场及其他公共配套设施。(3)农科深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农科深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占地面积 74300.74 平方米(约111.45 亩),建筑面积 78015.78 平方米,包...

篇六: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市现代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 (2021—2022 年)

 为落实山东省、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2021—2022 年)》和《落实“三个坚决”行动方案(2021—2022 年)》要求,加快推动我市现代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突破目标 到 2022 年,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1100 亿元,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力争达到 95 亿元,粮食产能稳定在 34 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 91%以上。

 二、突破重点 (一)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以重要农产品供给为重点,实施分品种保障策略,明确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确保小麦、玉米、猪肉、牛羊肉、乳制品、大豆、花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生产基础能力,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

 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抓好生猪产能恢复,守好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底线。

 (二)培育农业全产业链。聚焦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园区成片、产业成带、主体成群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提升行动,打造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乡土产业名品村,推动农产品向“制成品”转变,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变”,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三)强化现代种业创新。围绕“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聚焦种业保、育、测、繁、推等关键环节,重点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动农业生物育种、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协同创新育种平台,建设“北方种业硅谷”。围绕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启动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支撑现代种业发展。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聚焦“改革赋能”,坚持农业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改革完成情况较好的龙口市、招远市开展我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我市改革新路径。

 (五)完善社会化服务。围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重点抓好家庭农场能力提升行动整县试点、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化、多元化、融合发展,构建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服务体系。

 三、突破举措 (一)在粮食产能巩固提升上取得新突破。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2021 年,完成 440 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产量达到34 亿斤以上。主动融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小麦、玉米、蔬菜及果品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优化高标准农田项目布局,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两区”、扶贫重点区域和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创建区实施,加快补齐农田基础实施短板,提升口粮绝对安全保障水平。2021 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 12.3 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2 万亩,开展生产托管补助试点面积 20.5万亩,生产托管补助试点县达到农业县 70%以上。

 (二)在畜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落实支持生猪和牛羊等畜牧业恢复生产政策措施,强化疫病防控,恢复生猪产能,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强化信息监测共享、会商研判,

 加快构建现代养殖、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市场流通、监管服务体系,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2021 年,生猪产能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到 2022 年,奶牛规模养殖场实现青贮玉米全覆盖;对莱阳、牟平、招远三个区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进行提档升级,提高无害化处理规范化水平。

 (三)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开展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攻关,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育种平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到 2022 年,集中培育 7 家以上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持续加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建立稳定支持机制,不断扩大产业覆盖面。加速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融合应用,到 2022 年,力争创建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15 家以上。落实省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到 2022 年,建成“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 3 个以上。

 (四)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组织章程和运行机制,强化成员及股权管理,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组织事务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分离、账务分离,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积极

 组织开展农村集体股权质押贷款,拓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解决发展集体经济贷款难的问题。2021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过 10 万元的行政村达到 2000 个以上。支持海阳市围绕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验探索,2022 年完成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任务。

 (五)在产业发展新动能培育上取得新突破。因地制宜发展木本粮油、果品、木本药材等特色经济林,制定落实特色优势农产品培育方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商互联,稳步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打造好烟台苹果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乡土产业,每年创建 3 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5 个以上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和 50 个以上乡土产业名品村。持续培育现代高效农业“雁阵形”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提升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扎实推进优选、“双招双引”、重大支撑性项目等落实落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持续提升以“品

 道烟台仙果香”为代表的烟台品牌农产品影响力,培育壮大省市县三级区域公用品牌。

 (六)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优势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出口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到 2022 年,组织认定 2 个省级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和 6 家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加大试验示范和政策创新力度,依托莱阳省级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打造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烟台农产品进入香港、澳门市场。积极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展国际市场,确保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出资现代高效农业基金的比例由 20%提高到 30%,省市县级政府共同出资比例由不超过基金规模的 40%提高到 50%。加快扩大小麦、玉米主粮作物保险覆盖面,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 80%。用好地方特色险种省级奖补政策,加大特色险种开发创新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市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推动农业保险向收入保险转变,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涉农商业保险,

 探索“政企农银保担”多位一体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加快提升乡村产业振兴用地供给能力,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等业态。

 (二)强化人才开发利用。落实《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开发人才链,进一步发挥高端智库专家、行业协会等作用,深入指导顶尖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工作。结合农业农村系统人才需求,有计划地引进生物技术育种、智慧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作物栽培与耕种、农业机械化工程等领域专业人才,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培育人数达到 5000 人以上。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年内评选 100 人以上。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实施“烟台市乡村之星”工程,每年开展 1 次乡村之星评审工作,强化对乡村之星的管理服务。改进优化农业农村人才评价方式,确保人才识别得准、集聚得来、保留得住、使用得好,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附件:烟台现代高效农业 2021 年重点任务清单

 附件 烟台现代高效农业 2021 年重点任务清单

 序号产业集群 重点企业 重大支撑项目 重点园区 重点品牌 进展情况存在问题1 2021年重点抓好烟台市葡萄2021年重点抓好龙大食品集2021 年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 1.86 亿元。

 抓好龙大绿色肉制品深加工、民和肉种鸡养殖园区、双塔食品白蛋白提取综合加工项目等 6 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合计总投资 57.2 亿元。

 2021 年重点抓好烟台苹果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2021 年重点抓好栖霞市、莱山区 2 个国家级产业园和福山区、蓬莱区、莱阳市、海阳市 4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着力挖掘“品道烟台仙果香”文

 与葡萄酒产业集群培育,集群销售收入突破426亿元。

 团有限公司、山东安德利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领军企业培化内涵,重点打造推介“烟台苹果”、“烟台梨”、“烟台大

 育。

 樱桃”等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

推荐访问:农业产业强镇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