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2篇

发布时间:2022-10-11 11:40:04 浏览数:

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2篇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34卷第5期2020年10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am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2篇,供大家参考。

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2篇

篇一: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

34 卷第 5 期2020 年 10 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

 TaxationVol.

 34.

 No.

 5Oct

 2020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阳(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税务学院 , 河南郑州 451454)[ 摘要 ]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课堂并获得了广泛共识 。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

 设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 在建设理念 、 师资力量 、 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

 高校的课程思政建

 设应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 注重顶层设计 , 打造高素质 、 高水平 、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建立健全教学

 体系 , 构建起 “ 大思政 ” 的格局 o[ 关键词 ]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 G64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

 -5793(2020)05

 -0086

 -04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

 作为中心环节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 形成协同

 效应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课程思政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及方式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

 当前 , 在课程思政

 建设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及思考 , 如高校对课程思政缺乏深刻认识与宣传 、 思政教育与专业

 教育融合存在困难 、 缺乏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师资 、 缺乏全面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等 。

 从问题出发研究其解决对策 , 对于更好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 课程思政概述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各类学科课程融会贯通 , 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追

 求等内容根植 、 融合于各类学科教育中 , 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1.

 立德树人 , 全面引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 而课程思政在本质上也是一

 种教育 , 立德树人成为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是题中应有之义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和

 国家非常重视的领域 , 课程思政提倡的就是在各学科的学习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 , 在专业知识教学

 中将思政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 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

 “ 德 ” 字贯穿

 课程思政建设的始终 , 以德立学 、 以德施教,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

 新时期下 , 国内外形势不

 断变化 , 正确理解立德树人这一内涵 , 对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⑴ 。2.

 协同育人 , 全员参与课程思政所提倡的教育理念 , 就是在构建全员 、 全程 、 全课程育人格局的过程中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

 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 最终形成协同效应⑵ 。

 课程思政中的 “ 协同 ” 就是将学科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

 治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 将专业学习 、 学生成长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 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教师的

 每一堂课 、 伴随学生的每一步成长 , 真正实现协同育人 。[ 收稿日期 ] 2020-08

 -04[ 作者简介 ] 王阳 (1984-) , 女 , 河南开封人 ,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讲师 , 管理学硕士 ,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 行政管理 。86

 课程思政从提出到践行再到发展 , 需要高校高度重视 、 高校各部门大力宣传与周密规划 、 教师和学生

 积极参与 , 靠一方或者部分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 需要的是全员的互相配合和广泛参与 。3 •思政教育与各学科深度融合我国以往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对学科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挖掘 , 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 , 学科之间

 知识的渗透和融合较少 。

 课程思政改变了这一观念 , 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各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 深入各学

 科知识的土壤中,实现教育的综合化 。( 二 )

 课程思政的特点1.

 知德结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 ******强调要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 坚持把立

 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

 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

 项重要内容 , 同样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借助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实现寓德于

 课,将知识与德育结合起来 , 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2.

 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 。

 一方面,专业教学中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相结合 , 在融合中凸显价值引领;另一方面 , 课程思政不单单是向学生灌输思

 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而是在以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 , 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

 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从而实现价值引领 。二 、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当前 , 课程思政建设在建设理念 、 师资力量 、 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效果不佳 。第一,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深刻认识与积极宣传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打造 “ 大

 思政 ” 格局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 , 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 开辟出一

 条价值引领的道路 。

 在这样一个大格局中 , 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它始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摇篮。

 因

 而,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 。

 当前 , 课程思政建设还

 处于探索阶段 , 其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尚未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 , 高校和教师对其还缺乏深刻认识 。

 一方

 面,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透彻 , 缺乏主观能动性 。

 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课

 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阶段 , 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剖析与学习 , 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课

 程思政建设道路 , 存在一味模仿的现象;部分高校受条块分割模式的影响 , 将思政教育全部划归马克思主

 义学院等教学单位 , 没有站在全局高度审视课程思政建设 ; 部分高校一味停留在理论知识部分 , 实践成果

 甚少 。

 另一方面,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不够 。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重要群体 , 需

 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但他们接受系统性学习的机会甚少 , 这也是造成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未深入人心

 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 ,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困难 。

 专业教育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独立 , 两者教学

 侧重点有所不同 , 专业教学侧重求真 、 求知 , 思想政治教学则注重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 树立正确的三观 。

 因此 , 如何将专业领域里的 “ 真 、 知 ” 与思想精神方面的 “ 真善美 ” 进行融合,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要

 问题 。

 部分高校没有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 , 使其逐渐变成了一个难题 。第三 , 缺乏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师资 。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践者 , 课程思政始终需

 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纽带作用,这就对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教师不仅要掌握专

 业知识 , 更要了解课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 。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的是能够处理好 “ 知 ” 与 “ 德 ” 之

 间辩证关系的教师 , 需要的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教师 , 需要的是掌握人才培养辩

 证法的教师 。

 但当前缺乏这样的教师队伍 。

 一方面 , 高校的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培训体制和机制还不健

 全 , 对教师队伍的教学培训缺乏针对性 、 系统性 、 示范性,并未形成系统化和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制度 ,

 课程思政教学素养的形成更多依靠教师个人的自觉 。

 另一方面 , 部分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积极性不

 高 , 习惯于以专业课知识传授为主的固有教学模式 ,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基本处于随机状态 。

 如

 87

 果高校不重视 、 培训差 , 而教师又墨守成规 、 只愿意关注自身的专业领域 , 那么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

 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无法组建的 ,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未来也是无法实现的 。第四 , 缺乏全面 、 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

 系统 、 全面的教学体系需要集目标规划 、 实施方案 、 教学

 方法 、 教学评价等关键教学环节于一体 , 而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与机制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诸

 多不适应和脱节的地方 , 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

 例如 , 在教学方法层面 , 缺乏有效的教学创新手段和方

 法 。

 高校学科建设不平衡使得一些专业教师并不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 对于课程思政基本沿用思

 政课程模式 , 对学生多采用灌输式教育 , 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 , 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够专业 。

 在教学评

 价层面 , 不少高校没有意识到评价的意义 , 往往认为教好课程即可 , 不需要进行教学评价 。

 然而 , 只有对

 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评价 ,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教师才能更加及时地发现教学及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存

 在的问题,进而更好地改进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 。

 目前 , 课程思政还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 合理的制度

 安排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 还没有建立起系统 、 全面的教学体系 。三 、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分析勰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某一^校或某一门课程,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

 广泛 ,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予以支持 。

 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 注重顶层设

 计 , 打造高素质 、 高水平 、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建立健全教学体系 , 构建起 “ 大思政 ” 的格局 。( 一 )

 加强顶层设计 , 推动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 , 顶层设计是基础 , 各方重视是关键 。

 高校只有牢牢把握这两点 , 才能更好地

 推动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O在顶层设计方面 , 高校必须从学生的求知需求出发 , 立足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学科优势 , 充

 分挖掘和整合各类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资源 , 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 形成协同发展的教学机

 制 。

 在各方重视层面 , 高校领导不仅要提高认识更要以身作则 , 协同学校各个部门 , 强化全员课程思政的

 育人理念 , 将课程思政列入日常工作中;高校教师要统一观念 ,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 , 认识到课程思

 政与专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投身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对于课程思政 , 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从课程思政的概

 念阶段走出来 , 深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重要群体中去 , 大力宣扬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 使之根植于师生心

 中 。( 二 )

 结合实际 , 开展特色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涉及不同的学校 、 学科和教师 , 因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结合学校 、 学科 、 教师各自

 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 , 打造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 。第一,结合学校实际 , 办出学校特色 。

 我国地域广大 , 每个地区学校的教学各有差别,要结合高校自

 身的实际情况 , 有侧重地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 。

 例如 ,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思政可以结合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人文历史 、 语言特点等 ,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进一步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港澳地区学校应结合地区特殊情况 , 在推进课程思

 政的过程中 ,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加强港澳地区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结合学科实际 , 办出学科特色 。

 我国学科体系庞大 、 划分细致 , 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和手

 段也应有所不同 。

 科学类课程意识形态色彩并不明显 , 这类学科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

 育同科学精神 、 逻辑思维等相互融合 , 不能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 , 一味生搬硬套 ; 哲学类相关课程本身

 意识形态色彩比较重 , 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深化,坚定马克思主义道路 、 强

 化 “ 四个自信 ” 等都是必经之路;其他种类的课程应在结合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 注重突

 出理想和信念的地位 , 强化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第三,结合教师实际 , 办出教师特色 。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 开展课程思政不应一

 味追求整齐划一 , 而是应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发掘其潜力 、 形成其特色 。

 擅长讲理论的教师要注重

 发掘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通点 , 将思想政治元素更加深入地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 在讲述

 88

 理论知识的同时扩展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 擅长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注意广泛

 取材,选择更多既与专业内容相关又有价值引导意义的案例 ,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 , 形成自身的教学

 特色;擅长课堂互动的教师可以将小游戏 、 问答 、 情景演绎等方式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 , 丰富教学内

 容 , 加深理论的实际应用 , 在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三)

 加强教师培训 , 打造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 ,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 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开辟新道路 、 走向新

 高度 。

 面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 、 多措并举 , 以打造一支专业化 、 高素质的教

 师队伍为...

篇二: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

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弱化

 原因 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就是要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分析我国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弱化的原因,并对发挥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有效性提出对策与思考。

 2019 年 3 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9 年 8 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政课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必修课程,理应且必须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承担起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使命。

 一、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的内涵和实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高校思政课课程性质有着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突出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就是以思政课为主渠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行为。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就是通过对系列核心课程的教育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达到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本质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工具,思政课教师通过讲授系统的课程,帮助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正

 确发展。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理性思考,既要让他们知道“是什么”,又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弱化及其原因 尽管目前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果显著,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加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其他消极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有弱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冲击。在我国,高校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和思想理念的主要渗透领域,尤其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思潮,冲击着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影响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市场规则的不完善以及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很大的挑战。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克难攻坚阶段,由于国情和社会情况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本质不相容的问题。例如,社会的贫富差距就违背了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性泛滥的腐败问题也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这些严重妨碍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我国运用的优越性,削弱了马

 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青年学生由于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很容易不知不觉受到影响,造成理想信念动摇或缺失,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淡漠化倾向。

 (二)高校意识形态的环 境建设存在滞后。首先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在社会转型阶段,原有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而新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全成熟,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内容上来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某种程度上还存在“高”“大”“空”的现象。在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部分学校还是以灌输为主,不自觉地给大学生传递“讲大道理”“说空话”的感觉。其次,从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来看,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的软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存在滞后性。不能回避的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潮,在学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这些与我们长期倡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是背道而驰的。第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亟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形态,一方面由于其具有便捷、互动、共享等特征,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方式,能够积极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网络暴力与虚假信息的泛滥,甚至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些又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管理部門没有充分意识到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

 不仅仅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而且还掌握着网络文化的主创权。在当前新媒体日新月异发展的形势下,离开了新型网络媒介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广泛性、时效性就无从谈起。

 (三)思政课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我国高校思政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优化,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并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仍有重复。横向上看,目前高校所教授的四门课程之间在内容设置上还有重复现象。例如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经济制度问题、主要矛盾问题等等在多门课程中都有所阐述,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逆反心理。纵向上看,高校所教授的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时期所学过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重复现象。例如在高中时学习过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二是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不够。虽然近几年来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一部分调整,增加了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社会现实方面的联系,但对一些社会上的负面现象缺少必要的解读。例如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等等,既没有去关注解读,更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三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制约。一方面,有些老师本身直接从学生身份到教师,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甚至个别教师本身共产主

 义理想和信念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肤浅。另一方面,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亟待改善,不少高校自有的思政课师资不足,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部分中老年教师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思想过于保守,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思想较为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是驾驭课堂能力相对较差,教学经验相对较少。这些都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存在偏差。教育部最近的一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高度认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广大高校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和期待。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少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存在偏差,对马克思主义理解较为片面,认为马克思主义离现实生活很遥远,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缺乏认同,而且自身的理想信念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化、边缘化和淡漠化的现象。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对意识形态教育表示反感,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就是政治化洗脑、就是政治灌输。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事情缺乏必要的判断、鉴别能力。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新兴科学技术的推动,很大程度上了导致了世

 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朝向西方模式的趋同,同时在西方强势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也出现了意识形态朝向西方模式的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甚至部分大学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意识形态功能有效性的对策 2015 年 1 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要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这些文件和讲话精神,既是当前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也对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一)突出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化指导。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社会最为核心的政治资源,对于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理应主动承担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这是前提,也是底线。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救中国和发展中国都要靠马克思主义,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政课能帮助学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这样才能自觉抵制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同时要深刻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其意识形态功能是隐藏在课程内容之中的,意识形态功能是要依靠课程内容的知识性来实现的。因此,思政课的知识性必须得到尊重,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引导高校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全球化大环境中坚持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意识形态的传播以话语体系作为基本载体。高校思政课作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毫无疑问要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思政课要真正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贴近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敢于讲“真话”“家常话”“新话”,从而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感召力和传播力。讲“真话”就是思政课要正视社会实际问题,关注青年学生所思所想;讲“家常话”就是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授课教学,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讲“新话”就是要关注新的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答这些新问题。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掌握意识形态新动态,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新规律,主动去了解学生舆情,把握工作主动权,这样才能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活生动,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思考现实,从而真正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推进课程 建设创新。要把思政课建设成學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就要深化思政课课程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创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自信提升能力。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有坚定的信仰,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教学中具有说服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

 讲透彻,才能对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二是积极推进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达到“三个充分体现”的要求,即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要加强思政课网络资源建设,扎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虽然教材是静止的、平面的,但教学也可以是生动的、立体的,要把教材体系转变为符合学生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构建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教学环节,既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所看到的、所学到的进行综合分析,经过消化理解来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因课制宜”进行教学设计,及时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与所学过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重视课程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的高校文化。在我国,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重要任务,理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将文化育人的理念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中央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設工程已有十来...

推荐访问: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问题 原因 思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