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城市竞争力与产业集群的关联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10-27 09:40:03 浏览数: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群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理论及模型、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等领域,现有研究关注到了产业集群发展在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重要性,但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角度对城市竞争力的分析相对欠缺,亟须结合具体城市发展案例对产业集群和城市竞争力融合的内在规律加以深化探究。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产业集群;关联;缺陷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99-02

一、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城市面临着发展的机会和竞争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城市竞争和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外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相关学者以及政府决策者的关注。这些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五大角度。

1.城市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其一,把城市竞争力定义为创造财富和提高收入的能力(Porter,1998),并把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归纳为城市领导者的素质(尤其是领导城市参与世界贸易的能力)、信息技术和知识产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民营投资(包括外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相对减少后所发挥的助推城市经济增长的能力等三个方面。其二,把城市竞争力定义为创造财富和推动区域发展的能力(郝寿义、倪鹏飞,2002),认为城市竞争力主要是一座城市在竞争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优势。其三,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促进城市持续增长的能力(宁越敏,2001)。其四,侧重于强调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和城市之间的相互协调,认为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进步及其对外影响(于涛方,2003)。其五,强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认为城市竞争力的本质特征综合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资源及其配置活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等。虽然上述五种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在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认同城市竞争力内涵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并一致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各要素的合力的结果,对城市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关于城市竞争力的代表性的理论及模型

主要有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WEF的国际竞争力理论、Iain Begg的“迷宫”模型、IUD的城市价值链理论、J.Sobrino的产业竞争力模型、P K Kresl&B.Singh的城市—需求者博弈模型以及中国社科院倪鹏飞的“弓弦”模型等。其中,迈克尔·波特从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次原因入手,以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政府作用和机会因素等六大层次进行多要素分析,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WEF的模型以国家竞争力为直接研究对象,认为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8个要素对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Iain Begg通过提出一个复杂的“迷宫”来说明城市绩效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尝试着将影响城市经济行为的因素集中在一起,将不同的竞争力因素归为一个系统,以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结合就业率和生产率分析了城市经济行为与公司、企业运作的紧密关系。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城市价值链”模型,并揭示出城市形态演化的5种基本模式。倪鹏飞提出城市竞争力的弓弦模型,认为城市竞争力主要通过其产业竞争和增长的绩效来表现。该理论将城市竞争力分为硬分力和软分力两部分,硬分力包括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环境力、区位力、设施力、结构力和聚集力等;软分力包括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开放力和秩序力等。如果把硬分力比做弓,把软分力比做弦,把城市产业比作箭,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城市竞争力,则弓弦质量越好,搭配越恰当,所形成的力越大,产业箭射得越远,获得的价值越大,任何部分有问题都能影响到城市价值的获取。

3.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倪鹏飞(2002)指出,基础设施是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构成或影响力量,技术性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越来越至关重要。宋小芬、阮和兴(2004);阮平南、宋怡(2006);殷乾亮(2007)从文化的不同方面指出文化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李涛(2005)则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蒋玉宏、单晓光(2007)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以产权确认和交易功能及对创新资源要素的流动导向功能参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单定方、陈昭锋(2007)基于FDI的区域城市群竞争力提升存在的固有缺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提出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基础来提升城市FDI集聚能力。

4.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国外评价城市竞争力的两种传统方法是城市竞争性资产评价法(B Lever,2002)、城市产出评价法(I Begg,B Moore&

Y.ALtunbas,2002)以及“资产-产出”混合评价法(I.Deas&B.Giordano,2002),而国内大多数的城市竞争力研究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结构模糊关系矩阵的方法、基准评价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纵横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方法等等。更多的学者则是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合起来(沈正平,马晓冬,戴先杰,翟仁祥,2002),还有部分学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加以评价(李永强,2007;唐世龙,2007)。

5.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研究建立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大要素模块、25个要素支撑点、107项评价指标。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在这一领域有“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和“中国城市竞争力解决方案”的研究成果,它以“IUD全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提出“城市价值链模型”。它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有5个层面: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倪鹏飞把城市竞争力可分为硬分力和软分力,并据此将城市竞争力指标分为两套,共88项,其中显示性指标4项,解释性指标84项。宁越敏等在继承IMD和波特国家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39个具体的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此外,上海社科院、王桂新、周宏山也分别进行了理论探讨。但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尚无一个成熟的并被广泛接受的测度城市竞争力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演进及现状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韦伯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家克鲁格曼(P Krugman)把地理区位作为分析市场和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了区域经济集聚的分析模型。Lynn Mytelka 和 Fulvia Farinelli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把产业集群分为3类:非正式集群(例如加纳库马西Suame Magazine 汽车零部件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例如尼日利亚Nnewi汽车零部件制造集群、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外科手术器械集群);创新型集群(例如丹麦日德兰半岛家具业集群、意大利Belluno眼镜产业集群)。Markusen根据产业区结构特征,把产业集群分为马歇尔新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产业平台、政府定位型产业区;McCann 等根据集群中企业特征、集群内关联和交易的特征把产业集群分为纯粹集聚、产业共同体和社会网络;Guerrieri和Pietrobelli根据企业间关系,把产业集群分为(偶然的)企业的地理集群、马歇尔式意大利)产业区域、存在某种领导者形式的企业网络。Peter Knorringa和J.rg Meyer-Stamer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研究中,借鉴 Markusen 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以下3类: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总地来说,西方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虽然源远流长,但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找到一个可以遵循的统一的标准。产业集群概念界定的多元化反映了在产业集群的规范研究方面存在的争议,而对产业集群的分类则反映了国外在集群的实证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在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在我国沿海地区大量出现企业集群(浙江称之为块状经济,而广东则称之为专业镇)后才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其广泛关注的。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分类(孙振明,2008;丁建军,2008;方澜,2009;王瑛,2011)、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和机理(周镕基,2006;高云虹,2007;阮平南,2007;赵广华,2008;张学伟,2010;李小康,2012)、产业集群的优势或竞争力的研究(彭穗,2010;黄建康,2011;孙霞,2012)、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体系(彭宇文,2012;何悦,2013)等角度进行分析,也有部分学者从分工(徐康宁,2003;梁琦,2004;王春宇,2006;胡永亮,2006)、聚集效应(徐康宁,2003;胡永亮,2006;向世聪,2006;陈柳钦、黄坡,2008)、非正式的组织和制度(符正平,2002;李新春,2002;盖文启、朱华最,2002;徐康宁,2003)、经济地理(范剑勇,2003;张吉鹏,2004;李金艳、宋德勇,2009)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的内在关联

1990年,美国迈克·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Industrial Cluster(即产业集群)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实际上是为国家推动发展区域经济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的内在关联研究由此展开。近年来,我国亦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黄绍臻(2004)提出产业竞争力决定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必须培育产业集群。倪鹏飞(2005)认为产业集群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源泉,并把产业集群作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3》的年度主题。阮平南、宋怡主(2007)在分析城市竞争力与产业力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产业力在城市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王东强(2009)认为,产业集群面临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病,可以运用产业品牌理论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综合以上学者观点,可以将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联归纳为三点:其一,产业集群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对其外部的交易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自我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产业的整体升级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城市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此外,由于大量企业在共同市场环境中从事相似的生产经营活动,便于采用相似标准来评估企业绩效,从而推动城市产品结构的优化。其二,产业集群的内部组织特点和资源整合功能为区域比较优势向区域竞争力优势的转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从而成为构建区域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必将促进区域内既有的资源投入及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其三,产业集群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发展不仅可以促进集群内部新的相关企业的快速产生与发展,而且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企业集中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中,提高一个地区的区域生产效率,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增长。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关注到了产业集群发展在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重要性,并就其内在关联进行初步探讨,其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献资料。但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其一,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角度对城市竞争力的分析相对欠缺,而实际上产业集群战略规划及相应的政策体系建设,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产业集群和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需要结合具体城市发展案例加以深化探究,而这在目前的研究中并不多见。其三,对产业集群和城市竞争力融合的内在规律缺乏系统性分析,且忽略了不同类型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带来对策研究泛化,缺乏微观基础。

参考文献:

[1]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Leo Van Den Berg,Erik Braun,Willem Van Winden,琼洁.创新发展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0,(9).

[3] 阮平南,宋怡.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

[4] 舒银燕,张华.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基于创新网络的视角[J].未来与发展,2004,(5).

[5] 王东强,田书芹.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J].商业研究,2009,(10).

[6] 王仲智,王富喜.增长极理论的困境与产业集群战略的重新审视[J].人文地理,2005,(6).

[责任编辑 杜 娟]

推荐访问:综述 关联 产业集群 竞争力 城市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