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发布时间:2022-11-11 12:10:05 浏览数:

摘 要:在以目标为导向的泰勒高等教育评价模式中,质量标准和质量观都是通过教育目标体现出来。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难以如同工业产品或服务业那样统一形成,因为不同市场主体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不同的价值判断,政府和社会都对高等教育提出质量要求,即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外部对其质量和效率关注的压力,应该是促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当然还必须是伴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的提出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从通常意义上的评价向质量保障的转变是高等教育社会职能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 实践教学 创新教育 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1-009-03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引起国内外各层面的高度关注。社会上和教育界不少人士担心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质量是否会受影响;二是毕业生就业是否难度加大。笔者认为,继续扩招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早就是大众化、普及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毛入学率才22%左右,而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80%,日本、英国、法国均达50%以上。当然,这个大众化、普及化并不等于低水平、低质量、无目的地盲目扩招。传统的教育质量一直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教育评价的出现使教育质量逐渐定量化。“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是一位美国学者,他率先在著名的“八年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泰勒模式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育评价模式,质量标准和质量观都是通过教育目标体现出来,但这种依据自我想象设计出来的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与否却忽略了。如同工业产品或服务业那样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难以建立和形成的,因为不同市场主体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不同的价值判断。越来越多的利益关系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使通常的质量评价难以适应各方面的需要。政府和社会都对高等教育提出质量要求,因此,“大学自治”的传统务必接受外部介入它的事务,即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外部对其质量和效率关注的压力,应该是促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当然还必须是伴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这个多样化包括教学质量的多样化:即不能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必须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才是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才能适应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的提出,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从通常意义上的评价向质量保障的转变,是高等教育社会职能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借鉴

1.英国以院校审核为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面对英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大学教育质量有所下滑的状况,这个素来就有着大学自治自律和优质教学质量传统的国度曾一度寄希望通过建立一套评估体系来承担起质量评估的重任。然而经过20年的实践证明该方法太呆板、不成功,因此,建立了“以院校审查”的方法代替原先使用的“评估”方法。此项改革是英国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面对大学自治管理观念上的高位回归。“以院校审查”的方法重在评估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院校课程项目质量和标准进行常规评估的同时,重点评估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构和机制的有效性;二是对院校发布的课程项目质量和学术标准信息进行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审查;三是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过程在课程项目层次的运用的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外部评估的实施者,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是一个非官方性的独立组织。其运行经费来自于与各高校拨款机构所签合同拨付的款项以及各高校的捐赠资助,主要面向社会、学生和高校负责,并不受英国政府的直接管辖,但也对高等教育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

2.美国以认证制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从类别上可以分为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大类。在与政府的关系中,认证制度是一种政府管理的重要媒介,也是对政府管理的一种制衡。认证活动和媒体推动的学校排名,与国家学术咨询机构对博士点的评价同时并存、相得益彰,政府与民间的评估排名互为补充,表现出多元、有序的特点。认证制度成为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公众的纽带。不同认证制度机构之间所使用的认证标准不同,正好吻合了美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特征。

通过非政府 组织的认证、排名和博士点评价等活动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没有官方的专门评估机构,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评估活动,但是所有的认证组织需要经过民间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的认可。

二、树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

1.扫除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三大误区。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应该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体系化的形成,而我国当前在高等教育质量观上从评价内容、评价目标、评价机构等方面都还存在各种误区。

(1)高等教育评价内容的误区。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并且缺乏层次。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质量考核标准,阻碍了入世后市场经济新背景下的高等院校的个性发展。因此,如何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改进。

(2)高等教育评价目标的误区。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目标只在乎学生考试成绩或纯分数差异上进行片面的考核衡量,忽略了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衡量标准,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屡屡出现,经不起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因此,如何在教学改革上突破实践教育的难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要求已提到一个高度、提到议事日程。

(3)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的误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只是国家和地方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而这种集管理者、举办者与评价者于一身的单一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也存在着明显的权责不清等现象,使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而且也难以让社会所认同。因此,如何建立教育行政部门、院校自身、社会三层次的评估机构非常重要。美国曾对4000多所大学的评估排名,几乎全部是由社会有关机构完成的,而且结果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树立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观。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从总体看是好的,但良莠不齐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未考虑个性发展、未考虑多样性发展,只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树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质量观。由于学生来源、预期愿望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这个多样化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机构三方面都必须多元化。

在美国媒体报刊每年一度的“最佳大学排行榜”的出台,是学生、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个排行榜分三个层次:按总体综合排名、按学科排名(即分别按文、理、工商、艺术等)、按学校的不同地域分布排名。

中国的国情和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在投资主体、办学模式、体系结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等方方面面愈来愈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如何建立一个由政府、中介、学校、民间多方评估组成的,集综合性、科学性、层次性、灵活性于一体的评估体系,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日益深入、规模日益扩大、体制日益多样化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按不同的口径可划分为:公立大学与私立(民办)大学、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专科大学与本科大学、综合大学与单科大学、国家(省)投资为主的大学与地方(中心城市)投资为主的大学等。因此,建立以国家的基本标准为底线或参照,设置分门别类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提供多种多样的质量价值信息是关键之所在。

三、建立三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监督体系

自从有了高等教育就有了高等教育质量,随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评价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得以形成并发展起来,评价逐渐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一个由政府行政教育部门、社会利益关系人、院校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保证体制的理想模式应该是:院校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利益关系人的需要形成了高等教育办学的决策;由决策转化为具体的办学目标和准则进行办学;根据政府行政教育部门、社会利益关系人、院校自身三方评估检验的结果,进而改进设计和目标,形成新的办学决策并且做到良性的循环往复。

1.从院校层面看。近年来,在连续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迅速发展壮大,学科专业也不断拓宽,办学服务面、适应面也进一步扩大;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须不断加强,要有一定的质量意识,使发展数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应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上,更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进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不同学校层面水平和学科侧重点以及自身发展优势,做到定位明确、发展规划切合实际,梳理好办学思路,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构建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办法。同时应鼓励各种积极的具体实施办法出台,诸如:高薪选聘一流教授、专家、学者,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方法,深入开展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经常举行学术讲座和报告,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2.从政府行政教育部门层面看。

(1)加大投入。在教学投入方面、教学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教学的专项投入,逐年增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基础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的专项经费投入,同时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文献资料方面配套投入,不断提高办学条件。(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对大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的评价体系尚缺乏一定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如:只重视大学的科研经费总量,而忽视大学教学科研人员的人均经费数;只重视大学的物质条件,而忽视大学“无形资产”的排名等等。总之,不应该只用一个统一的大学评估指标体系,应借鉴国外成功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国情,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建立多层次的评估体系。

3.从社会和市场层面看。(1)与社会搭建平台。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学校“自己的事情”,高校以外的机构和个人被认为是与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无关的主体。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通过自身设定的学术标准和人文标准进行评价。现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要依据满足利益关系人需要的程度作为评判标准,不再追求非此即彼的共同质量标准,将满足不同利益关系人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才是到位的。与社会利益关系人对接的窗口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根据就业服务窗口,了解到市场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人才,设置“量身定制”的课程结构,甚至设置新专业;根据用人单位的测试、考核、面试学生的要求,加强培养用人单位所需人才,与用人单位搭建长期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平台,对院校来说,即是搭建毕业生的就业平台。(2)形成社会需求的特色服务。每个院校都应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风格或优秀特质,使市场用人单位自然地到各特色学校求得特色人才。因为大学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传播和创造科学与文化。哈佛大学在1636年建校时,主要是为教民们培养神职人员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随后,顺应潮流,积极参加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并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改革课程设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再比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等等极具特色的大学,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时代性和社会性。(3)体现社会需要的创新性培养。

斯坦福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学术尖端”战略,即以特殊待遇招揽尖端人才,把条件成熟的学科率先办成学术尖顶,并且发展大学研究园区,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硅谷战略”,使斯坦福大学从一所“乡村大学”发展成为全美大学三甲之一。总之,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使一所大学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四、铺垫实践教学平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重在传播知识、轻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轻实践教学的状况,加紧创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平台,使每个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都能够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构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搭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平台:

1.从高等教学办学定位方面着手。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美国的高校一般分为研究性大学、博士授予大学、综合性大学、普通四年制学院、社区学院以及专科学校等类别,它们均有各自的定位,彼此之间竞争并不激烈。可见政府行政主部门不能仅仅对高校着重考核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量等纯学术的因素,应加强考核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因素。因此,鉴于我国高等教育业已经步入国家和民众共同投资的关键阶段,民众有权追求通过投资高等教育获得应有回报或应有技能,以便适应特定职位要求,并满足进一步的创业需要。突出使用理论、注重实践教学。诸如: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市场要求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产、学、研相结合,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相结合,加强基础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2.从科研促进教学着手。科研与教学本来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现今的高校科研纯理论、套话、总结陈词等现象严重并得到编辑乃至校方领导等多方的承认,因此,理论的原创性被抛弃、应用价值被忽略,学术成了花瓶。当然,纯理论的研究学者尚且可以原谅,但应用学科的学者却不能,必须保证其研究具有原创性、具有应用价值。

3.从学生实践能力着手。实践其实也是创新的基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随时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允许学生在不影响自身学业的情况下自主创业。同时,实践教学管理方法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经费要不断增加投入,实践教学机制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另外,各院校都应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校发展规划目标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的实践平台,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五、营造创新性教育培养机制

创新性教育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性的学习能力的学生;(2)培养具有灵活的非指定被动的思维方式的学生;(3)培养具有前瞻性、社会性(市场性)和认识能力的学生;(4)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学生;(5)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营造创新性教育培养机制的几个关键因素:

1.从学校管理机制上体现创新性。要建立有助于教师创新性发挥的院校管理长效机制。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即制定出鼓励、帮助教师创新性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化的规定,对具有创造性表现并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其次,学校应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师提供有关创新性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信息、研究成果、技术方法等。最后,学校应经常性地、定期地组织参观学习、外请专家学者讲学、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拓展师生的思路、开阔视野。

2.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创新性。在保障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并且每年修改一次教学计划,即时开设学科前沿简介性、专题性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前瞻性意识,促进师生设置并完善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进而鼓励教师进行基于自己研究的个性化教学。比如,我们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李铁克教授、高学东教授将自己的研究项目引入本科教学课堂,并吸纳本科生进入课题研究小组的做法就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3.在教学考试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创新性。如客观的考试、问题情景考试、论文体考试等都应该得到鼓励,问题讨论式教学、答辩析疑式教学等也应得到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促成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进而做出创新性成绩。

4.从学校评估体系上体现创新性。在设置学校年度考核体系以及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设置上都可以体现创新教育能力的考核及奖励。

如,奖励教师辅导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尤其是得到社会认可并采用的科技创新项目,可以设置重奖。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赵应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重要特征〔J〕.新华文摘,2007(9)

2.杨哲.新建本科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责编:若佳)

推荐访问:教育质量 保证体系 完善 建立 我国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