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10篇

发布时间:2022-09-05 18:50:03 浏览数:

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10篇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ResearchontheUrban-ruralIntegrationandRuralRevitaliz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10篇,供大家参考。

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10篇

篇一: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Research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a 作

 者:

 刘彦随

 作者简介:

 刘彦随(1965- ),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5331M),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学、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京)2018 年第 20184 期 第 637-650 页

 内容提要: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①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②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

 “五化”难题。③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Cities and villages are components of a specific organism.On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wo parts can support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as a whole.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an-earth areal system,urban-rural integrated system and rural regional system are the theoretical bases for entirely recognizing and understanding urban-rural relationship.To handle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problems of "rural disease" in rapid urbanization,acceler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is not only a major strategic plan for promoting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t also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solving the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and rural people in the new era and securing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This study explor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ause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proposing problem-oriented scientific approaches and frontier research field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Results show that the objec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regional multi-body system,which mainly includes urban-rural integration,rural complex,village-town organism,and housing-industry symbiosis.Rural

 revitalization focuses on promo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s a multi-level goal system including

  期刊名称:

 《地理》 复印期号:

 201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村镇有机体/乡村振兴极/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地理学/urban-rural integrated system/rural regional system/village-town organism/rural revitalization pole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rural geography

 标题注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748)。

  1 引言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不社会収展叏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伴随着工丒化、城镇化的快速収展,城乡地域结构、产丒结构、就丒结构、社会结构等収生了显著的发化[1],城乡转型収展、新型城镇化、城乡収展一体化,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可持续収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地理学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课题。应当充分认识到,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偏向的収展战略、市民偏向的分配制度、重工丒偏向的产丒结构[2],迕一步加深了中国城乡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离的“三分”矛盾,制约了当代中国经济収展方式转发、城乡収展转型、体制机制转换的“三转”迕程,幵成为当前中国“城迕村衰”、农村空心化和日趋严峻的“乡村病”问题的根源所在[3]。

  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城乡问题研究一直叐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尽管丐界各国的乡村収展迕程丌同、问题有别,但都经历过诸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丒经济地位下降、青壮年人口持续外流、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共性问题[1,4]。Nature“振兴丐界乡村”一文强调,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迕,无论是収达国家,迓是収展中国家,都探索实施过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措施[5],以促迕农村振兴、乡村重构和社区建设,更好地支撑城市建设和城镇化的健康収展。英国、美国等先行工丒化国家是在基本实现工丒化、城镇化后,为解决城市収展中出现的诸如市区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而推行乡村建设。如 20丐纨 60 年代美国的新城镇开収建设[5-6]、英国的农村中心村建设[5,7]、法国的“农村振兴计划”[4]等。返些国家通过创新机制,大幅推迕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不资产,有效改善农村生产不生活条件,幵采叏补贴政策和吸引人口回到农村,从而改发农村日益凋敝的状况。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工丒化后収国家,在其工丒化、城市化迕程中出现过农村资源快速流入非农产丒集聚的城市地区,导致农丒不农村衰退、城乡収展差距日益扩大等突出问题,而在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时,返些国家及时推行了农村振兴不建设运劢,如 20 丐纨 70 年代韩国的“新农村运劢”、日本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人口伒多,农村底子薄、农丒基础差、城乡差距大[4]。迕入 21 丐纨以来,旨在**“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中国相继实施了统筹城乡収展、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等宏观战略[8],但总体迕展和成效仍丌明显,有些矛盾和问题仍在加剧[1,5]。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创新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迕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丌平衡丌充分的

 収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是着力**城乡収展丌平衡、农村収展丌充分等突出问题,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短板。中国乡村振兴丌可能照搬収达国家完全依赖强大财政供给或者农村剩余劳劢力全部转移的转型収展道路,同时也应避免陷入城市贫困不农村衰败幵存、社会矛盾凸显的“陷阱”局面。因此,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乡村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乡村振兴不城乡融合収展之路。本文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和“点—轰”理论,深入阐述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认知,探究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和乡村振兴多级目标,通过对乡村现实问题剖析和乡村振兴战略解析,分析提出加强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不前沿领域,为促迕现代乡村地理学创新収展,实施乡村振兴不城乡融合収展战略提供参考。

 2 基础理论认知

 1991 年,吴传钧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核心理论[9],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在特定的地域中交错构成的一种劢态结构。依据该理论延展而来的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现代城乡关系、透规乡村収展问题的基本依据。城市和乡村是空间镶嵌、结构互补、功能耦合、相互作用的复杂地域系统[10]。城乡关系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不乡村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关系。乡村是经济社会収展的重要基础,在快速城镇化迕程中,乡村収展是丌断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11]。因而区域城乡关系格局成为认识乡村収展状况的基本面,也是伓化调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据。

  依据陆大道提出的“点—轰”理论[12-13],从区域经济収展迕程来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轳好的区位,幵呈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収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不点之间通过交通线等収展轰线连接贯通形成点轰系统,多个点轰的交织构成网络。城乡融合収展的要义在亍强化城乡地域系统极化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収挥扩散效应,构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形成城乡収展的立体空间和网格结构。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亍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由外到内主要包含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丒协同体等“四体”系统,具有层次性、地域性和劢态性。城乡融合系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乡村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基础,村镇有机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轲体和支撑,居丒协同体是村镇人居丒融合的高级形态,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不重要增长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实现乡村振兴多级目标,即从边缘到中心由城乡基础网、乡村収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所构成的“网—区—场—极”多级目标体系。

 2.1 城乡融合系统不城乡融合体

 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按照城乡分异格局不形态,城乡融合系统应包含地域、市域、县域“三域”层次,它们通过城乡基础网相联通、相融合。城市群区域、城市连绵区和城市化新区属亍地域系统,呈现出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的城乡地域格局;特大超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属亍市域系统,呈现为以建成区为中心、城乡平等的区域格局;县域及其中心镇、农村社区属亍县域系统,呈现为以大乡村为特征、城乡一体的地区格局。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两者都可持续収展,才能相互支撑[5]。融合包含着融洽、渗透之意,是丌同对象事物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状态。

 城乡融合体就是由城镇地域系统和乡村地域系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一个城乡交错系统(图 1),具体由中小城市、小城镇、城郊社区及乡村空间等构成。当前“城市病”“乡村病”两病幵収,致使城乡失衡、城迕村衰、城乡差距巨大。因此,研究构建可持续的城乡融合系统和城乡融合体,既是推迕新型城镇化、城乡収展一体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収挥地理学综合伓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课题。

 图 1 城乡融合系统不乡村地域系统结构

 Fig.1 The structure of rural-urban integrated system and rural regional system

 2.2 乡村地域系统不乡村综合体

 乡村地域系统,也即乡村综合体,是由人文、经济、资源不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图 1),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劢态性、开放性特点。相对亍“城”而言,“乡”是一个区域,包括城市建成区之外的广大乡土地域。“村”是一种空间聚落类型,是县域之内的村镇集合,呈现出乡土地域丌同觃模和等级水平的多层次聚落空间,包含城关镇、中心镇、集镇、中心村(社区)、行政村及自然村,形成以乡村山水林田湖草为景观基础的村镇有机体及其居丒协同体,在功能上分异出村镇社区、农丒、工丒等丌同类型乡村収展区。乡土是乡村的本质特征,乡村孕育了城市、支撑了城镇化。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工丒化、城镇化的快速収展,农丒生产要素组织和収展的地域空间収生了显著发化[14],农村人口离乡迕城,耕地非农化、村庄空心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振兴就是要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劢态性特征,伓化区域村镇格局,**

 乡村地域系统问题,促迕城乡融合収展,因而总体战略设计必须分门别类、分类施策、分区推迕,深化对乡村转型过程、时空格局不地域模式解析,把推迕人口就丒、资源开収、环境治理、产丒収展、文化传承、制度创新作为乡村转型升级的主要课题,奠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

 2.3 村镇建设格局不村镇有机体

 村镇是乡村综合体要素集聚、空间组织的重要轲体,村镇建设格局是乡村地域系统空间重构、组织重建、产丒重塑的形态表征,其核心是伓化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15]。通常以迁村幵居、撤乡设镇、园区建设、空间集聚为特征,通过明确村镇地位、调整空间结构、强化中心功能,实现城镇不村庄的空间融合、功能契合,促迕人居空间整洁化、田园化,产丒空间集约化、园区化,生态空间文...

篇二: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指出,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互为支撑、互相推动。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一体发展、全面进步,加快梳理和**城乡融合发展堵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山凿路、积势蓄能。

 其一,打通基础设施建设堵点,推动城乡共建共享。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当前,我国城乡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必须坚持城乡共建共享,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全域覆盖、层级分明、多规合一的科学规划体系,统筹规划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要明确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定位,强化政府投入和主导责任,健全投入长效机制,形成主体多元、充满活力的投融资体制。此外,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标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其二,打通要素流通堵点,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其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不仅要培育造就

 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还要在“引”上做文章,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障碍的突破口,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更好用活乡村土地资源。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拓宽资金来源,对政府各种涉农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应完善城乡技术创新扩散机制,畅通科技支农渠道,加强技术合作,更好推动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其三,打通产业发展堵点,积极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推动产业振兴,还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城乡产业融合,要调整产业政策,建立相应机制体制,实现城乡产业链融合与空间再分布。应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城市产业链向乡村延伸。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下乡,统筹发展城乡休闲农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多元化、融合化。要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同时,还可考虑根据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现状,适时调整优化周边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拓展产业链、价值链等,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其四,打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堵点,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

 标。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重点是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既要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还要在乡村振兴中引入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标准,积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打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堵点,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既要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还要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篇三: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特稿                    岭南学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研究             学术观察       ⦾唐诗宋词研究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2018 年第 2 期No.2,2018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8 年 3 月Mar. 2018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马克思空间正义视阈下的思考张凤超, 张  明【摘    要】

 乡村振兴将农民主体意识的塑造、农业商品价值的创新与农村生态群落的保护纳入一个战略框架。

 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其实质是空间正义逻辑下的城乡关系重塑。

 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主题是伴生于资本运动空间价值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的权力表达,而城乡矛盾的根源则是空间价值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权力的空间秩序失衡。

 城乡融合代表了空间正义的实现方式,它既非一种空想,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根植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以城乡产业发展为物质基础、以城乡劳动分工演变为内在动力、以城乡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依托、以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和谐统一为实现目标。

 城乡融合首先要在城乡产业联合发展领域实现突破,并历经分别以劳动过程融合、劳动决策融合、劳动价值融合为核心的城乡分配正义、城乡生产正义和城乡发展正义三个融合阶段。【关 键 词】

 乡村振兴  空间正义  城乡融合【收稿日期】

 2017-12-10【中图分类号】

 F320.1;F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8)02-0070-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囿于以集中化经营方式、化石能源机制和城市内循环机制为动力支撑的城市极化发展模式,城乡不平衡发展矛盾日渐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进一步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② 。乡村振兴,并非是将农村变成城镇或者工业生产基地,更不是促使农民离土离乡,而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竞争秩序下,秉持“三农一体”的整体发展原则,将农民主体意识的塑造、农业商品价值的创新与农村生态群落的保护纳入一个战略框架。

 因此,唯有立足于农业现代化生产,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创新城乡发展理念,**城市化三元动力结构约束,“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才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③ ,有效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④ 。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其实质是空间正义逻辑下的城乡关系重塑。

 依循马克思哲学的时空运动辩证思维,资本运动的流动性和沉淀性不仅创造了“时间价值”,也创造了“空间价值”。

 “空间价值”是以资本运动的“时间价值”为逻辑前提,以地理空间条件为物质基础,在个体独立的“时间价值”的生产和存续过程中额外形成的具有群体结构关系的派生价值。

 它超越了纯粹的经济性价值范畴,是一种包含了意识、文化、经济与社会关系等多维要义的社会性价值。

 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主题正是伴生于资本运动空间价值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的权力表达,而城乡矛盾的根源则是空间价值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权力的空间秩序失衡。城乡融合代表了空间正义的实现方式,它既非0 7①②③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7-10-18。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18-02-05。

                特稿                    岭南学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研究             学术观察       ⦾唐诗宋词研究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一种空想,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根植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以城乡产业发展为物质基础,以城乡劳动分工演变为内在动力,以城乡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依托,以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和谐统一为实现目标。

 因此,城乡融合需要历经城乡分配正义、城乡生产正义和城乡发展正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产业联合、劳动过程融合与城乡分配正义马克思认为,消灭城乡对立“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而是“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

 ① 在资本逻辑支配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网络化信息通讯技术、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等物质成果,既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城市发展机制的产物,也是瓦解这种城市极化发展模式,创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的前提条件。城乡融合的第一步是实现城乡产业的联合发展,也就是在马克思设想的“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紧密的联系”的基础上, ② 带动以大农业为源头的三次产业联合发展。

 正如《意见》提出的:“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城乡产业联合并非要破坏城乡产业各自的运行规律,而是在推进工业智能化和大农业现代化的同时,着力建设二者之间关联密切的共生领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并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流程、生产线、工艺技术等,改变传统农产品的物理形态,将更多工业劳动活动嵌入农产品,使之具备新的价值维度。原本依托不同商品参与市场交易的工业生产者、农业生产者以及相关服务业者,在联合生产契约主导下,以劳动过程为媒介,融入一个统一的生产运作流程,成为同一种核心商品价值链条的上下游节点组织;他们服从核心企业的劳动决策,参与最终商品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产业联合思想发轫于马克思关于不同工场手工业之间联合现象的考察。

 马克思发现:“制造产品的工场手工业,也可以同那些又把它的产品当做原料的工场手工业,或者同那些它的产品与自己的产品结成一体的工场手工业联合起来……在这种场合,不同的结合的工场手工业成了一个总工场手工业在空间上多少分离的部门,同时又是各有分工的、互不依赖的生产过程。” ③ 这种以阶段性劳动结果为媒介的产业内部联合机制,确实有利于降低个体工场手工业主的市场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风险。但由于工场手工业主各自保持相互独立的生产条件、生产内容、生产方式与组织决策模式,因此这种局部劳动联合体必然缺乏内在的稳定性和成长性。随着全球资本流动体系的建立,开放秩序下的市场竞争从单体组织层面扩展到集群组织层面,推动产业内部联合向产业间联合发展演变。

 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产业背景的节点组织,依托于战略合作联盟契约,形成“一体化”式的虚拟组织,并以核心企业的品牌为载体,通过集成化的方式配置资源,共同培育和塑造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以劳动过程融合为核心的产业联合机制,有助于建立全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实现信息共享、流程统一、同步运营,从而及时准确地响应市场需求,体现出强大的内在聚合力、稳定性和发展性。城乡产业联合现象在中国并不陌生。

 它既存在于直接以初级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饮料、纺织等传统行业,也出现在从动、植物中提取各种有效物质,为药品、营养保健、化妆品等生产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新兴行业。

 实践表明,城乡产业联合机制下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能够将更多的工业性生产劳动嵌入农产品,从而为改善和创新农产品的功能属性,开发新的商品价值创造了条件。

 但是,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内部权力结构看,工业组织凭借强大的资本运营、商品设计、价值开发、品牌运作、市场整合等能力,独占了整条产业链的组织构建、发展决策、管理控制等劳动决策权力。

 农业生产者的传统身份随之发生两种变化:一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却从独立的小农生产决策者转变为依附于工业组织的农产品供应者;二是转而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劳动,成为工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就前者而言,农业生产者主要通过与工业组织签订农产品长期购销协议,依照工业组织关于农产品的种子选择、种植方式、管理方法、交货批量、质量、时间、包装等条款要求,制订农产品生产种植计划,全1 7张凤超, 等: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马克思空间正义视阈下的思考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第 557 页,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第 326 页,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第 403 页,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特稿                    岭南学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研究             学术观察       ⦾唐诗宋词研究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程接受工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生产诊断、信息跟踪、实时监控和协调管理,从而规避了自产自销式的市场销售风险,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收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对于后者来说,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在工业生产者进入工业组织的生产管理体系,离土不离乡,接受工业性生产技能培训、流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以工人身份就地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劳动并获取工业性生产劳动薪酬。毋庸置疑,融入全球性市场竞争主体范畴的农业生产者,通过参与农产品深加工生产过程,的确能够以其生产性劳动投入换取公平收入,从而实现城乡生产者的分配正义,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但是,在劳动过程融合阶段,农业生产者的“雇工”身份使之失去了与终端市场的直接关联,从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决策者转变为面向产业链核心企业“需求约束”的决策响应者,“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 ① 进而被排斥在最终商品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权力中心之外。

 因此,农业生产者如果不能掌控城乡产业联合体的决策权力,从而介入高附加值的战略环节,并投入复杂的生产性劳动,获得以自己发展意愿为根本的劳动主体地位,则这种联合就会把农业生产者的“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② ,那么,所谓的“分配正义”只能是相对的、片面的,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矛盾。二、决策才能、劳动决策融合与城乡生产正义城乡融合的第二步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生产者在城乡产业联合领域拥有同等的劳动决策权力,即农业生产者能够组织、支配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承担产业链的组织协调、战略规划与经营管理等各项劳动决策职责,直接决定和影响最终商品的价值创造和创新体系。在资本依赖关系下的市场经济阶段,劳动决策融合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农业生产者拥有城乡产业链的营运资本;二是农业生产者具备运作资本的劳动决策才能。

 马克思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做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做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 ③ 只有农业生产者实现地产与资本的结合,拥有与工业生产者相抗衡的农业资本力量,才能参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内部权力竞争。

 虽然工业生产者凭借先发优势,依靠资本积累基础率先控制产业联合领域的准入制度、经营规则和竞争秩序等,压制与蚕食着农业生产者的资本积累体系,但是,商业化资本市场与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的日益成熟,为农业生产者借助外部融资渠道解决资本需求问题提供了保障,资本约束将不再是掣肘劳动决策融合的主因。相比之下,农业生产者能否具备组织吸纳与管理营运资本的劳动决策才能,才是影响产业联合领域劳动决策融合的最大阻力。

 “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

 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家的命令,就像在战场上不能缺少将军的命令一样。” ④劳动决策才能是企业家才能的核心要素,是劳动决策精神与劳动决策能力的辩证统一。

 前者包含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欲、顽强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坚决果断、敢冒风险以及超前决策意识等诸多涵义。

 后者既包括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组织构建、战略联盟规划、品牌战略定位等战略层面的劳动决策能力,也包括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运行过程中的市场分析、产品研发、信息管理、生产规划、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策略层面的劳动决策能力。劳动决策才能属于“人的发展”范畴,既受到天赋的影响,也依靠科学、系统的后天培育。

 农业生产者的劳动决策才能的培育,需要以人的天赋、志向和性格为基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终身学习观为内在驱动,且与人的心智成熟与经验积累并向发展,它遵循个体差异性与成长周期性的发展规律,以及符合系统学习和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控制原则。

 对于农业生产者而言,因其在教育基础、愿景规划、学习能力、支付能力、实践机会与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唯有将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步植入其劳动决策才能培育体系,才能为实现劳动决策融合创造条件。

 首先,通过组织创新,深化农业生产者内部分工,弥补个体农业生产者在劳动决策才能的培育投入和淬炼空间...

篇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内容提要

  城乡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种融合是要在城乡之间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融合,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城乡能够在政治上同盟、经济上协调、文化上共享、技术上转让、生态上共存、各种差距缩小的和谐的城乡社会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为重塑城乡关系、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新世纪以来,随着“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提出,城乡关系有了新的战略定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相互配合。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仍然需要新型城镇化的助力。

 乡村的振兴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充分发展是城乡之间融合发展的基础因素和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继承和总结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为此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两大战略方针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问题,为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三农”问题

  II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and that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to bring about political, economy, culture, population, ecological, social security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fusion,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reach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political union, economic coordination, cultural sharing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ecological coexistence, the harmonious urban and rural social relations of various kinds of gap. New urbaniz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re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keep to the right direction of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we need to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make coordinated efforts to promote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important conclusion of "two tre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a new strategic positio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people-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 mutually cooperate. Since the new era, with the change of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gap and promoting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still need the help of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rural undertakings are the basic factors and important 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ince the 16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inherited and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two strategic guidelin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the priority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Problems concerning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目

 录

 内容提要...................................................................... I Abstract ...................................................................... II

  绪 论 ........................................................................ I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意义 ....................................................... 1 二、学术研究评述 ......................................................... 1 (一)国外研究评述 ................................................... 2 (二)国内研究评述 ................................................... 2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3 四、研究方法 ............................................................. 3 (一)历史研究法 ..................................................... 3 (二)归纳概括法 ..................................................... 3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5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其总要求 ................................... 5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5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 5 二、城乡融合相关概念 ..................................................... 7 (一)城乡融合的含义 ................................................. 7 (二)乡村振兴战略丰富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 7 第二章 我国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 ................................................ 9 一、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 9 (一)乡村二三产业陷入低谷 ........................................... 9 (二)农业结构性矛盾 ................................................. 9 (三)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 ............................................ 10 (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滞后 .......................................... 10 二、乡村基层发展的现实问题 .............................................. 10 (一)乡村经济发展不足与村民自治之间的不协调 ........................ 10 (二)“乡政”与“村治”之间的不平衡 ................................ 11 三、乡村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 .............................................. 11 (一)乡村文化传统的失序 ............................................ 11 (二)村庄“空心化” ................................................ 11 四、乡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 11 (一)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平衡 ............................ 11 (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差距明显 ...................................... 12 (三)乡村公共需求的利益表达途径不顺畅 .............................. 13 五、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的现实问题 .......................................... 13 (一)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 13 (二)农村资源整合欠缺 .............................................. 14 第三章 国外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15 一、国外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 15 (一)

 美国乡村发展的政策特征 ....................................... 15

  (二)日本推行乡村振兴运动的经验 .................................... 16 二、国外城乡融合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17 (一)美国乡村振兴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17 (二)日本推行乡村振兴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 18 第四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 21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 .......................... 21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 23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 ........................ 23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中的重点、难点和基点 ...................... 28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 31 结 语 ...................................................................... 33 参考文献.................................................................... 35 致 谢 ...................................................................... 37

  1

 绪

 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十九大提出的,是我国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不平衡发展难题,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从毛泽东提出“工农并举”、“城乡兼顾”到邓小平“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再到***“乡村振兴”、“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等,目标都是为了构建社主义和谐城乡关系,但是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城乡关系长期发生分离——缓和——分离的反复转变,亦反映了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和乡村经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波动状态发展,这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安定。想要打破这种失衡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首先要构建稳定的城乡关系,还要把统筹规划城乡资源要素到城乡建设中来。

 中国乡村振兴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完全依赖强大财政供给或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转型发展道路,同时也应避免陷入城市贫困与农村衰败并存、社会矛盾凸显的“陷阱”局面。因此,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乡村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二)研究意义 本选题具有理论意义。“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报告中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体现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是应对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客观选择。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从理论上厘清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内涵、现状和问题,加深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二者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从理论上加深对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的认识,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思路,丰富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理论研究。

 本选题具有实践意义。当前“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现代化日益受阻,进而影响到现代化大局,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党中央站在新的高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人民的生活富裕,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

 二、学术研究评述

  2

 (一)国外研究评述

 最先使用“二元结构”这一概念研究社会结构的是伯克,[1] 以此为基础,“以乡促城”和“以城带乡”概念被提出。[2] “以城带乡”中农业向工业的结构转换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关键,“二元结构”之所以难以回避,究其根本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工业。[3] “以乡促城”容易产生“城市偏向”,政策偏向被城市人利用,导致过多的社会资源被占用,有碍乡村的发展。“城市偏向”会加大城乡差距。

 “以乡促城”、“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是国外研究城乡关系三大范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指出“城乡融合”可以促进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4]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城和乡的关系不再针锋相对,阶级差别不复存在,农业和工业的从业者不再是不同阶级。[5] 尽管我国的城乡问题与国外不同,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照搬国外发展经验,但是国外的城乡发展思想却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由于过度剥削农业和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体制,强化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二元化特性。城乡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和实践路径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与时代特征,但归根到底,都是在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二)国内研究评述

 学者孙子铎认为,过去我们国家实行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战略,虽然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凝固、城镇化进程缓慢等诸多重大不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6] 学者陈吉元认为长期推行的重城轻乡的战略使国民收入倾斜于工业...

篇五: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第37卷 第11期2018年11月Vol.37, No.11November, 2018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何仁伟1,2(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2. 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西昌 615013)摘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基础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内涵,剖析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城乡空间均衡模型和定义城乡等值线,提出了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实现途径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结果表明:① 城乡融合发展是基于空间布局优化和制度供给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五边形”和“人—地—钱—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过程是城乡空间动态均衡的过程。② 城乡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可以较好地阐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通过城乡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和人口的流动,城乡人均综合发展效益逐渐趋于相等;城乡等值线可以进一步解释城乡发展空间均衡的动态过程与传导机理。③ 从政策制度构建、 “点轴”渐进扩散、分区分类推进、典型发展模式提炼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城乡等值化;空间均衡;实施路径DOI: 10.11821/dlyj2018110011 引言在城市化和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乡村衰退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农村凋敝与城市繁荣反差明显,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墨西哥、阿根廷等)坠入“现代化陷阱” [1] 。乡村的衰落对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在世界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必须重视和推进乡村振兴 [2] 。在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外发达国家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乡村振(复)兴和城乡均衡发展:① 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 — —法国通过制定农业现代化、乡村土地、农业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发展 [3] ;英国制定综合性乡村政策和发展计划、加强法规建设、运用市场手段等措施来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4] ;日本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发挥农协综合功能等措施来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 [5,6] ;德国始终注重提升农村人口素质,韩国十分尊重农民的主体作用,并重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7] 。② 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 — —英、法、美高度重视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构建,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规划的制定执行、交通基础设施和交收稿日期:2018-07-27; 修订日期:2018-09-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104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YJA002)作者简介:何仁伟(1978-),男,重庆垫江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贫困、乡村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herenweiyan@163.com2127-2140页阐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提出城乡发展空间均衡模型和城乡等值线,揭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过程和机理,明确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构建和实施推进提供参考。

 地 理 研 究 37卷通网络建设等措施 [8] 。其中,英国还特别重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和立法 [9] ;德国重视城乡均衡发展,以“城乡等值化”思想推动城乡一体化 [10] 。③ 乡村产业融合方面 — —日、韩、法等国支持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技术研究和产学研究结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先进信息管理和配套服务,保障农户收入权益,建立农业农村中产生的附加值流向自身内部的机制,加大政策补助和金融支持力度等 [11] 。④ 农村社区建设方面 — —欧美国家重视农村社区科技服务与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注重农村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重视社区建设政策支持以及多元的资金筹措渠道 [12]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突出体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差距明显、乡村日渐衰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乡村加速发展、协调城乡矛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表现出强大的极化效应,使大量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由乡村流向城市,而城市对乡村的要素输出和扩散作用却比较微弱,这种近乎单向的流动体制和模式是造成中国乡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互相促进、相互支撑,方能实现城乡共荣共生、和谐持久的良性循环。因此,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和基本逻辑。在总结和借鉴国外乡村建设经验、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认知中国城乡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提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是时代赋予地理学的重要任务。当前一些研究从科学内涵、政策着力点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分析 [13,14] ,还有学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对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阐述,并提出城乡融合的科学途径和前沿研究领域 [15] 。但总体而言,乡村振兴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规律认知还应进一步深入。通过基础理论的分析,本文深入探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提出城乡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并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过程和机理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及其研究领域,以期为乡村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2 理论探讨2.1 基础理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过程,是促进城乡地域系统有序发展、优化升级和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和实现动态均衡发展的过程,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为新时期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1.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全局的系统思维。吴传钧院士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认为,人地系统由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组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复杂、开放巨系统 [16] 。人地系统理论以促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促进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良性循环为中心研究目标。城市与乡村空间交错、功能互补、环境共生、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规模庞大、结构错综复杂、功能综合多样的城乡地域系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农民社会主体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污损化、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乡村人2128

 11期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地失调、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17] 。人地地域系统原理有助于全面认知当前乡村发展和城乡失衡问题,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过程、机理与演变趋势,是制定全面、系统、长远的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政策框架的理论依据。乡村是城乡地域系统的短板,可以通过乡村重构来解决乡村地域系统面临问题,提升乡村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和管理水平,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功能优化,实现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协调 [18] ,从而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1.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可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空间实施路径提供清晰逻辑。① 极化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选择或培育特定增长极,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19] 。如果增长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就会扩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后的差距,特别城乡差距 [20] 。核心—边缘论是增长极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其阐明了核心与边缘的相辅相成关系,如通过发展城镇(核心),带动乡村(边缘)[21] 。② 点轴开发理论。该理论由陆大道院士提出,即通过对较大发展能力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地带,特别是对若干个点(城市及城市区域)予以重点发展,带动落后区域的发展 [22] 。随着点轴渐进扩散,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线在区域上形成空间网络 [23] ,推动区域空间实现从不平衡发展到较为平衡的发展。从本质上而言,空间结构理论是一种使用非均衡增长路径实现均衡发展的理论,即发挥(城镇)轴线(重要基础设施)的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区域(乡村)发展,实现城乡差距“倒U”形演变,最终实现空间均衡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空间结构变化正从经济一维沿着社会、经济、环境三维空间延伸,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空间结构优化有助于推动城乡发展实现三维动态均衡 [24] (图1)。2.2 科学内涵与相互作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成败的重要标准。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科学内涵,两者相互作用、互为支撑,推动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逐步实现城乡空间均衡发展(图2)。2.2.1 科学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于十九报告中首次提出,并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进行全面阐述,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及“三步走”时间表。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对“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规律认知的进一步深入,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和质变飞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五位一体”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可以图1 城乡三维空间动态均衡Fig. 1 Urban-rural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dynamic balance2129

 地 理 研 究 37卷用“乡村振兴五边形”来反映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图2),五边形的中心点表示各类任务推进为零,而各个顶点代表各类任务推进的最大化,乡村振兴的推进状况可以用各种不同形状的五边形来表示。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统筹实施,其中人、地、钱、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人才瓶颈制约、开拓投融资渠道、提供发展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激发等乡村振兴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并推动“人—地—钱—业”四者耦合发展。城乡融合把城市与乡村、一二三产业、城乡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通过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融合,实现城乡多维发展均衡、居民生活品质相当。城乡统筹和城乡融合发展都是中国推动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重要手段,但两者内涵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统筹思想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其出发点是发挥城市(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政策成效,但由于城市的极化作用太强,对乡村资源要素虹吸效应明显,并没有使全国城乡关系真正达到协调发展状态,说明以城市为本位的政策思路无法真正调动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城乡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语境下,城乡融合发展还隐含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基本前提。城乡融合通过科学的“点轴”规划、功能区规划和“多规合一”等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手段,以及对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制度供给创新,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激发乡村活力和内生动力,逐步建立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图2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及空间均衡发展Fig. 2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pace equilibrium development2130

 11期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系,实现城乡人地系统的优化,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协同发展。2.2.2 相互作用与城乡空间均衡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互为支撑、互相推动。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可以畅通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渠道,培育和发展不同级别增长中心和发展轴线,逐渐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网络,发挥城市向乡村的涓滴效应,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通过创新制度供给,可以建立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构建乡村振兴的人、地、钱、业等关键问题的创新机制和耦合发展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发展动能;通过城乡经济、社会、环境融合可以直接拉动乡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任务。乡村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基本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站在农村发展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城乡发展问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优化乡村地域系统、重构乡村经济、社会和空间、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可以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推动乡村经济、经济和环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系统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因此,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过程,是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是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等空间动态均衡的过程。随着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城乡总体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有均等化的趋势(图2)。3 机理阐释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均衡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城乡发展空间均衡模型以及城乡等值线,可以深入阐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过程和机理。3.1 城乡等...

篇六: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经济发展经济学视域下城乡融合促进乡枷兴的发展逻辑王晓慧(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重庆 400715)摘要 :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普遍特征 。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当下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 , 实现城乡由 “ 二元 ” 到 “ 一体 ” 的转变 。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如生产要素交换不平衡 、 资源配置不均等

 等阻碍了乡村振兴 ,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 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

 本文将结合发展经济学相关理

 论从城乡融合提出的原理 、 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具体实施的措施等分析通过城乡融合的道路促进乡村振兴的发

 展逻辑 。关键 词 :

 城市化 ;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结合;二元结构 ; 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 F299.

 2 ; F323

 文献识别码 :

 A

 文章编号 :

 2096

 — 3157(2020)31

 — 0135

 — 03一 、 导论

 建设高歌猛进 , 推动了城乡发展在社会 、 经济等领域的结构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内涵为 , 以乡村振兴作为

 视角观察城乡融合发展 , 需要将城乡发展共存同融 、 互惠互

 利作为基础 , 系统筹划乡村和城市在生态 、 社会 、 文化 、 经济

 以及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打造城乡平等 、 互惠共赢

 的发展模式 , 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的稳定繁荣以及可持续

 发展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 , 指明 “ 建立健全城乡融

 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

 在此基础之上 , 城乡融合发展从属于乡村振兴 , 是加快推进

 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

 意味着农业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

 体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将

 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产生重要意义 。二 、 城乡融合的发展逻辑1. 城乡融合的提出逻辑(1)

 理论背景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城乡分离 、 城乡

 对立与城乡统一的问题 。

 在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中把城乡分

 离看作最显著的物质分工和精神劳动运作 , 并将其看作是城

 市的起源 、 国家的根本及文明历史的起点 。

 “ 消灭城乡之间

 的对立 , 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 。

 ” 马克思在描述达到共产

 主义社会的条件时 , 提出过消灭 “ 三大差别 ” , 即脑体 、 工农 、

 城乡差别 。

 刘易斯和拉尼斯等发展经济学家在二元经济结

 构框架下也论述了工农关系 , 他们提出农业部门为不断扩张

 的工业部门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 , 拉尼斯提出农业部门不仅

 提供劳动力 , 也提供劳动剩余 。

 舒尔茨在农业发展理论中强

 调农业工业相互依存 、 相互促进 , 所以工业反哺农业 , 以城带

 乡 、 以工促农意义颇深 。(2)

 实践背景 。

 改革开放以来 , 从城乡开始改革到城乡

 要素开始逐渐流动 ,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提出建设城乡一体化

 的过程中 , 乡村工业发展迅速 , 乡镇企业日渐繁荣 , 小城镇化

 性变革 。

 根据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概

 分成两个过程 。

 首先是依靠城镇化 、 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

 力 。

 发展起点较低 , 各种生产要素在工业 、 城镇领域集聚 , 推

 动城市发展的同时 , 乡村却日益落后 。

 其次是依靠工业化 、

 城镇化 、 信息化 、 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力来促进社会生产力提

 高 。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要依靠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技术

 来创新农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2. 城乡融合的原因(1)

 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 。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

 展理论 , 随着城市现代工业的扩张 , 不断地吸纳来自农村的

 剩余劳动力 ,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化 。

 刘易斯理论与

 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现实比较吻合 , 但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不成立 。

 托达罗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失业 , 而

 人口仍旧不断流入城市的事实建立了动态均衡模型 , 表明城

 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是由发展政策的城市偏向造成的 , 改善

 农村和城市部门经济机会的失衡状况 , 为了阻止过度流动 ,

 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 , 提出城市与农村必须平衡发展 。

 城

 乡融合可以缓解该不同步造成的二元结构固化 。(2)

 缓解城市病 。

 城市病导致环境恶化 、 资源短缺 、 失业

 与贫富两级分化 、 交通拥堵 、 超低生育率和人口绝对下降 。

 城乡融合引导人口 、 资本 、 物质 、 技术 、 信息等城市要素流向

 农村 , 特别是人口的回流 , 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人口拥

 挤 、 资源压力和交通压力 。

 城市要素流向农村 , 一定程度上

 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 特别是推动农业现代化 、 农业旅游 ,

 以及新型村镇建设等 , 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农村向城市提供

 更多更优质的劳动力和物质支持 , 从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

 利共赢 。(3)

 ** “ 三农 ” 问题 , 实现区域协调 。

 城乡融合意味着

 城市与乡村在要素流动 、 公共服务 、 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一

 全国流通经济 135

 区域经济体化 , 充分发挥二者相互补充 、 相互联系 、 相互促进作用 , 发

 挥城市扩散效应 , 以城市的资本 、 技术 、 信息和管理 , 对农村

 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特色农旅以及各种

 新业态模式 ,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 城乡融合发展 , 关键在推动

 以城市支持农村 、 工业反哺农业 , 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

 动 ,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 增强农村综合实力 。(4) 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 。

 奥地利 、 意大利 、 瑞典等发达

 国家相继历经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 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城乡

 融合获得的巨大成功 , 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

 但发展中国家

 没有足够的农业剩余和财富来支撑工业化和城市化 。3.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逻辑关系( 1 )

 乡村振兴需要双向流动 。

 国家数年对新农村建设实

 施持续投入,但有成效的乡村数量较少 。

 主要是我国农村的

 要素资源单向流动到城市的不合理路径导致资源配置错乱 。

 除了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 、 数量较少和规模较小的返乡青年

 创业 , 其他甚微 。

 只有让社会资本与优质人才流动向乡村,

 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只有双向的流动才是可持续的优

 质路径 。

 双向流动则包括城市乡村之间的要素 , 产业 , 人才 ,

 资本的融合 , 把握适宜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平衡 。(2)

 双向流动应以城乡融合为路径**城乡二元体制 。

 要解决双向流动问题 , 必须采取新型战略来实现由过去的

 “ 城乡统筹 ” 发展到 “ 城乡融合 ” 发展 。

 校正过去的资源单向

 流动 , 将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疏通 。

 城镇化与乡村振

 兴都需要城乡要素流动 , 如人口 、 土地 、 资本等 , 但面临着城

 乡二元体制管理的障碍,乡村居民要在大城市或超大城市落

 户并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 制度设计仍有困难和阻力 , 由

 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区域相对封闭 , 土地也如此 , 不存在外

 人加入机制 , 并且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没有形成规范 , 不能发

 挥资源配置最大化的效果 。

 将来 , 城乡融合将成为一种高水

 平的发展状态 , 目前 , 城乡融合主要是作为手段使用以服务

 于乡村振兴与城镇化 , 具体做法就是城乡一盘棋建设 , 城乡

 融合作为发展路径 ,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为一个良好的双向流

 动出口 , 双向流动可促进其更快更有效**由城乡二元体制

 带来的阻力和障碍 。4.

 城乡融合存在的问题(1)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

 自 2013 年开始 , 我国农业现代

 化步伐加快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城镇

 居民 , 尽管如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

 差距依然较大 。

 201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6154

 元 , 同比名义增长 8.8%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70

 元 , 同比名义增长 10% 。

 农业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差

 四倍,但二者差距依旧显著 , 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阻碍

 因素 。(2)

 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 , 供需错配问题突出 。

 我国对

 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不断完善 , 不断加大公共财

 政对农村农业的投入 。

 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 、 医疗 、 普惠金

 融不断向乡村延伸 , 但是 , 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

 如基础教育 、 公共医疗卫生资源 、 社会保障体系 、 基础设施方

 面仍不平衡 。( 3)

 制度障碍城乡自由流动 。

 牺牲农村 、 农业的利益 , 甚

 至通过 “ 剪刀差 ” 支持城市 、 工业的发展城乡政策已经不复存

 在 , “ 城乡统筹 ” 发展和 “ 城乡一体化 ” 建设的着重点都是突出

 城市的主体带动作用 , 以城带乡 , 以工促农 , 强调中心重点城

 市的以点带面的范围辐射作用以及工业的强劲带动作用 。

 户籍制度改革 、 就业落户制度改革等一定程度改善了农民向

 城市流动的环境,但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医疗依

 然无法覆盖广大农民 , 当下 , 多数农民还是选择保留户籍 , 以

 居住证的形式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子女教育问题和城市

 住房制度冗杂等使农民难以在大城市自足 。

 相关部门应持

 续完善相关制度体制 , 为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铺设良好的

 环境 。(4)

 区域差异显著阻碍城乡融合 。

 省级 、 地市级中心城

 市及周边正处在城乡分离走向城乡高水平融合发展的阶段 ,

 由于其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 经济实力基础雄厚 , 对周边的辐

 射带动效率高 。

 城镇周边及小县城处于城乡分离向较城乡

 低水平融合发展进程 , 城乡差距相对较小 , 发展较为均衡 。

 发展路径为小城镇向农村提供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要素 , 发展

 农产品基础加工业 , 城镇工业初级产品服务农村市场 , 有效

 发挥了联系城乡的纽带联系作用 。

 然而偏远农村地区地域

 广阔 , 与城市相距较远 , 城市辐射效用对其较弱 , 不具优势 。(5)

 城乡金融市场不完善 , 资金无法双向流动 。

 根据发

 展经济学相关知识 , 农村金融制度与政策对农业生产 、 农村

 发展有重要作用 。

 大型国有银行发展城乡普惠金融规模不

 断扩大 , 城乡金融机构分布结构失衡,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地

 理位置 、 人才储备 、 技术落后等因素导致供给不足 , 农村严重

 资金外流 。

 中小银行为农村提供信贷服务存在信息不对称

 导致信贷额度较低 , 专门面向农民的金融产品较少 , 如面临

 自然灾害时 , 合理有效的农业保险需求旺盛但我国提供的农

 业保险种类却十分有限 , 而且由于现行制度缺陷 , 城市资本

 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机制也存在疏漏,资本进入渠道短缺导

 致对于农村的投资无法充分落实 。(6)

 城市环境压力转嫁 , 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短板突出 。

 城市的污染化工企业大多建立在乡村,加上乡村的基础设施

 不完善 , 村民环保意识较差 , 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短板突出 , 使

 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5. 促进城乡融合的政策思路从城乡发展不平衡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构建

 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 增强城乡产业联系 , 培育农村发

 展活力 ,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农村

 建设 。(1) 完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

 创新面向 “ 三

 农 ” 的特色普惠金融服务机制 , 设立面向 “ 三农 ” 的中小型银行

 136 全国流通经济

 区域经济等金融机构 , 创新普惠金融服务 , 发挥中小型商业金融和合作

 性金融的作用 。

 将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疏通 , 推动逐

 步消除城市落户限制 , 完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相关市场 , 健全

 土地产权机制 , 提升普惠金融服务 “ 三农 ” 的能力 , 基本形成城

 乡要素流动与交易的产权制度框架 。

 突破城乡要素分割体

 制 , 消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政策障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自

 由 , 均衡公共资源配置 , 建立城乡融合的要素市场 。( 2)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 促进

 城乡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互补发展 、 集约发展 、 联动发展 、 产业

 融合发展 。

 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打造农业经营协同化 、

 规模化 , 促进基础设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 培育现代化经营

 管理理念 。

 ②形成农村和城市合理的产业分工 。

 加快城市

 产业转型升级 , 提升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层次 , 延伸面向农

 村的产业和服务链 。

 农村要依托优势地理和物产资源发展

 特色产业 , 服务 “ 三农 ” 产业 , 夯实产业基础 。

 ③改变分散经

 营和小规模经营 ,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 集约化发展规模经济 ,

 发展特色乡旅结合新模式 , 打造特色文旅 IP, 带动第三产业

 发展 。(3)

 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

 统筹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

 规划,协调中心城区 、 新建城区 、 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建

 设 , 提高空间辐射利用效率 , 发挥城市乡村地域分布区位优

 势 , 因地制宜 , 以城带乡 , 发挥空间融合作用 。(4)

 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发展 。

 ①保障优质人才供给 , 鼓

 励高素质优秀人才深入农村 , 支援 “ 三农 ” 。

 继续采取 “ 三支

 一扶 ”“ 干部驻村 ” 等制度 , 一方面,创造优渥的创业环境 , 让

 德智双全 、 头脑灵活 、 有管理经验人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 , 提

 供创业贷款 、 减税补贴等 ; 另一方面 , 与高校合作 , 实施定向

 培养计划完善大学生基层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 有针对性地

 实施定向培养计划 。

 ②完善产权要素,构建农村产权相关交

 易体系 , 合理配置农村产权要素 , 科普农民更多的财产自主

 选择权利以及产权保护的相关知识 , 深化 “ 三权分置 ” 土地改

 革 , 有序运转经营土地承包 。

 ③激活金融资本要素 , 积极建

 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 适当丰富小额贷款公司 、 民营银行 、 ...

篇七: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

  城市治理城乡融合的提出背景、关键问题与发展策略——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文 \ 田

 娇 \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校讲师,教育培训中心主任

  张德锦 \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建设局,行政审批科负责人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梳理城乡融合的相关理论,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城乡融合的难点在于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均衡供给、产业之间生产率难以实现均衡增长、区域之间城乡融合差异大等方面。面对城乡融合中的难题,建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坚持创新发展来探索农村发展农业增收的多种可能性,坚持协调发展来解决城乡发展中的各种差异和矛盾,坚持绿色发展来实现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发展来拓展城乡融合的开放交流平台,坚持共享发展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融入城乡融合发展中去。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发展理念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4.012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特别是2019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既是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稳步实施的当下,本文从城乡融合理论研究入手,结合当前城乡融合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而探索融合发展策略,以此来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显得非常必要。一、城乡融合的提出背景(一)国外城乡关系研究的三个阶段城乡关系相关理论和实践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设想和短暂实践,还是而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都提到了城乡关系问题,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城乡差别的理想社会。

 [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球经济的迅速崛起,城乡关系问题更多地被视作一个经济问题来研究,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到“纺者和织者几乎总是不同的人;犁者、耙者、播种者和收割者,却常常是同一个人”,明确地用经济学来解释城乡分化的原因在于二者的生产效率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工业)容易产生分工,而农村(农业)往往难以分工。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十分迫切,“空间极化理论”提出借助政府干预和人口迁移等微观因素,培育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城市地区或少数主导产业,来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增长。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为缓解城乡二元发展矛盾,“选择性空间封闭发展理论”提出要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适当切断与区域的外部联系,以抑制资源快速地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导致的城乡失衡发展。这段时期城乡关系的研究逐渐由关联发展研究转向偏向发展研究。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尤其是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城市先进性与乡村落后性矛盾冲突不断激化,人们万方数据

  | 67 城市治理CITY GOVERNANCE发现片面追求城市的发展只能带来短期的、局部的效率增速,无法实现长期的、整体的效益提升。美国地理学家詹姆斯指出,自然界中没有真正界限分明的“区域”存在。许多学者认为不能绝对地将人类的活动空间人为地割裂为城市和乡村,而应该作为“一个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关系统一体”。此后,摒弃城乡割裂的偏向研究、重新审视城乡联系的一体化探索再次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二)近年来对我国城乡关系的相关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与乡村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国家提倡工农联盟,城乡互助,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农业以保证人民生活需要和工业发展。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施行,尤其是自1958年广泛实行“户籍登记条例”以后, [2] 城乡矛盾日益尖锐。农村地区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少数农村地区自下而上开展生产改革,引起了理论界和决策层的高度关注。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问题、“三农”发展、农民工生存状况、城乡边缘区发展成为研究讨论的热点。之后的研究多从经济、社会、生态、城乡规划等方面对城乡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近年来城乡关系成为全党上下、全国范围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基于城乡发展实际,对城乡关系做出了几次重大调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关系相关政策理论的三次适时调整,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重大发展, [3] 既一脉相承也与时俱进。(三)对相关研究的简要总结就国内外对城乡关系的相关研究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乡协调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城乡关系大都经历了“合-分-合”的过程,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分”对于刺激经济,实现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口的优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当前城乡不协调、不平衡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来看,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病”与乡村衰落过程中产生的空心化、乡风文明遗失等“乡村病”,“合”必然成为当下及未来城乡发展的主题。第二,扭转城乡不平衡发展必然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实现乡村优先发展。结合国内外实际,城乡关系中出现“城强乡弱”的根源在于政策刺激下乡村资源快速地向城市流入,简单来说城市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乡村的加速衰落基础上的。即便是在计划经济政策取消之后,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刺激下这种不平衡会导致更多的资源以更快的速度自发地从乡村向城市流动,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农村土地大量流转都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事实告诉我们,这个已然形成的不平衡发展无法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发实现平衡,必须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实现人为的调节。第三,城乡关系问题涉及面广,必须统揽全局、协调推进。城乡问题涉及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早前中国参与世界分工,成为世界工厂,导致大量农民工进城,加速了城乡的分化,因此城乡协调发展也必然将两个市场同时考虑。城乡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民主、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是基础,应当充分发挥经济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各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均衡发展。在统筹推进中也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动配合、深入推进。二、城乡融合的关键问题(一)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均衡供给从国内外城乡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个国家的迅速崛起大多基于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在供给生产资料时更多地倾向于城市和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抑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期的生产要素供给不均在城市“虹吸效应”的作用下,乡村人、财、物等各类生产要素以加速的方式向城市流入。随着乡村优质资源的不断流出,城市不断发展而乡村逐渐衰落。因此,城乡要实现融合发展首先需要解决资源占有不均这一核心问题。然而这并非易事,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万方数据

 68 |

  城市治理CITY GOVERNANCE产要素难以量化以实现均衡供给。从政府主动介入的角度来看,如何量化资源将其投入到城乡中去,并使得这些资源发挥等量的效用是个难题。就拿资金来说,同样数量的资金投入到不同的生产环节,产出是不同的,更何况是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两大市场和两大产业的差异。二是生产要素难以实现自我均衡。从市场发挥作用的实际来看,人财物如何在均等分配后能够在乡村留得住也是个难题。就拿人才来说,即便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进入乡村,但如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稳得住人才,并发挥他们在推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二)产业间生产率难以实现均衡增长究其根本,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均衡供给在于产业间生产效率的差异。农业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不高是乡村资源难以引入的根源。就拿人口资源来说,调研发现,但凡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都选择了外出务工,而一人外出务工往往能够实现全家脱贫,这是由于城市经济收入比农村高,第二三产业的效率高于第一产业所决定的。因此,要让农业农村真正具有吸引力,除了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外,想方设法地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效率,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实现城乡产业生产率的相对均衡,让人口、资金等生产资源既能够引得进,更能留得住、发展好。但这也并非易事,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有其自身规律。不同于工业生产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实现不间断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生产规律,比如猕猴桃等经济作物需要等到第三个年头才能实现规模性挂果。此外,菌菇等农产品不宜长时间存放、运输,这也限制了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二是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困难。从生产经营规模来看,据统计,经营土地规模在10亩以下的农户占家庭承包户总数的比重从1996年的76.00%,增长到了2011年的86.00% [4] 及2013年的85.96%。

 [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化低下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土地政策改革持续推进,但土地流转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化解好小农经营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显得十分必要。(三)区域间城乡融合度差异大我国的不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城乡二元发展方面,也体现在区域差异上。二者交织,结果表现为区域间的城乡融合效果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较高,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在经济水平上差距不大,如图1所示,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与甘肃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大。二是越是发达地区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越小,如图1所示,甘肃城乡收入差距比远高于浙江。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城乡融合政策推进中将面临诸如政策诉求差异大等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并没有太多经济方面的诉求,其出发点更多的是为城乡居民提供舒适减压的休闲场所。而欠发达地区对乡村旅游在经济效益方面的诉求则较为强烈,以至于做出很多短视决策,不仅没有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普遍支持。三、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城乡融合发展策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长期历史任务,应当按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紧密衔接来逐步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五大发展理念”图1

 2007~2016年甘肃、浙江两省城乡收入对比数据来源:甘肃省、浙江省统计局网站。万方数据

  | 69 城市治理CITY GOVERNANCE是我们党在总结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发展经验和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形成的,是**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的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治国理政方略。充分运用好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化解各种难题,实现城乡的全面融合、乡村的全面振兴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创新发展:探索农村发展农业增收的多种可能性农业发展落后,吸引力不强是乡村落后的根源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因此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实现创新发展。首先,发展多功能农业。传统农业生产周期长,对于气候等自然条件依赖性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劳动生产率提高困难。然而,农业本身具有资源保护、美化环境、物种多样、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医疗休闲等多种功能,充分利用好农业的多功能性,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区位环境、城乡融合程度等实际情况,差异化地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挖掘乡村旅游、农事体验、医疗康养、山地运动等乡村经济资源,对于摆脱传统农业增收难的困境意义重大。其次,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农村资源有限且分散,只有通过集中资源发展产业才能实现整体脱贫致富。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和乡风民俗发展集体经济。比如重庆开县依托猕猴桃生产优势,在2010年4月成立了开县奇圣红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的方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现代农业发展集体经济,比如重庆万州太安镇2015年将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资金中的一部分用于建设茶家乐和乡村酒店,贫困群众及“临界”贫困户可以按照所持股份获得乡村旅游的经营收入。最后,创新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中,利用好城市发展的先进技术来带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非常必要。在生产方面,运用智慧农业系统,实时观测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定时播种、灌溉、采摘,减少人工操作实现科学化生产;在销售方面,整合地区农产品资源,运用好网络直播平台和农村电商的销售物流体系,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络平台签订农产品合作协议,与大型超商签订生态农产品的供货协议,打响当地农产品品牌,开拓“农超”对接,打造农产品销售到户的现代化经营销售模式。(二)协调发展:协调城乡发展中的各种差异和矛盾首先,协调区域城乡发展差异。城乡融合程度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适用条件也不一致,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对于城乡融合程度较高的地区,应当充分发挥先发优势,推动三产融合,迅速带动城乡发展,利用好交通物流优势和城市技术知识外溢效应,培育种植大户,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对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要优先完善好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务农收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

篇八: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热点: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背景链接

  2018 年 9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旨在重塑城乡关系,更好地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改变农村的发展只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传统观念,树立“城乡等值”“共存共荣”“共建共享”的新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乡村“五个振兴”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权威论述]

  我国拥有 13 亿多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

  [我国乡村社会面临转型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乡村社会正在经历极其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青年劳动力人口以农民工的身份大量流动到城镇与城市,加速了乡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

  二是乡村社会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日益转变为一家一户与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多元并存的生产方式。

 三是市场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乡土关系形成的熟人社会正在转变为半熟人社会半陌生人社会。

  四是乡村社会的成员结构发生变化,在传统农民之外,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农业企业主、个体户等群体日益壮大。

  五是乡村逐渐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单位转变为种养加储销为一体的综合性村落单位。

  六是土地质量较低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正在经历显著的人口空壳化与产业空洞化过程。

  七是贫困的村庄正在从绝对贫困状态转变为相对贫困状态。

  八是伴随青年人口的进城,乡村的小学等文化生产资源趋于减少。

  [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突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尚未建立。我国要素市场改革明显滞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要素价格扭曲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二,农民进城的门槛依然较高。虽然本世纪以来,户籍以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改善了农民向城市流动的环境,也降低了农民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成本。但是促使农民家庭整体迁入城市的制度环境依然没有建立,特别是城市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成为农民在城市定居的最重要限制因素。

  第三,城乡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藩篱,资金缺乏有效的双向流动。特别是商业化改革以来,随着国有银行城乡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金融机构分布更加失衡,现存农村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对农业农村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城市资本适度合理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机制也未建立起来。

  第四,土地财政以及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刺激了城市蔓延扩张,土地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其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同时也使得农民无法同等分享城镇化发展的好处,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程度。

  第五,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健康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起点较低,进展缓慢,因而,整体提高程度较小,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依然较差。另一方面,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差距有所扩大,由此减缓了教育均衡发展和卫生均衡发展实现程度的提高,并最终制约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提高。

  [参考对策]

  第一,调整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格局,克服城市发展优先的偏向,真正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和策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突显了我国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要真正落实这一重大举措,最为主要的是改革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机制,加大对农

 村地区发展的投资和支持力度,使更多的城市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或倾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第二,进一步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打破城乡壁垒,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活力不足或乡村的空心化,实际上跟二元体制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城乡二元体制,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在承认城乡差别基础上实现城乡关系的和谐。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乡结合,也不是城市替代乡村或者乡村取代城市,更不应以乡村优先发展为名拒斥城镇化,而是应在城乡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流动的前提下,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城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面对发展遇到的特定问题,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精彩标题]

  1.共奏城乡融合交响曲

  2.以城乡融合促乡村振兴

  3.推进城乡要素融合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精彩开头]

  示例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示例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度条”在加速。无论农民收入水平还是农村城镇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乡村正积蓄着变革的伟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方向,更为乡村振兴的“质变”吹响了有力号角。

  [精彩结尾]

  示例一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放在中国城乡发展的整体格局之中加以认识和对待。我们应从新的认识高度去重新审视中国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通过重塑城乡关系及其互动机制,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示例二

  土地改革、人口流动与资本集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抓住人口、土地和资本三大关键要素,要坚持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

篇九: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概念,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农城乡关系的准确把脉和定位,意味着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战略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短暂的城乡协调发展后,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分治” “城乡统筹” “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阶段。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的历史性转变,亟需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表现最为突出。只有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才能从根本上**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乡村振兴。一、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进行了长期探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亟需重塑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切实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一)城乡融合发展将带动我国城乡关系实现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了城乡关系从分离到融合演进的总体趋势,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关系由结合到分离对立,再到更高层次的结合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指出,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城乡融合发展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外城乡关系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城乡依存、混沌交织”到“城乡分离、二元对立”,再到“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我国在建国初期,因为要解决吃饭问题和积累工业化资金,农业关系国计民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指导思想,为当时城乡关系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1958 年,随着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城市和农村都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赵冰琴1吴丽霞2(1.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200;2.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市情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200)[摘要]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了城乡关系从分离到融合演进的总体趋势。进入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也进入了融合发展阶段。本文以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时代意义为背景,从基础欠缺、观念束缚、体制痼疾等方面剖析了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破除二元体制痼疾、推进绿色发展、涵养文明乡风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建议。[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素融合[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05-0036-04[作者简介]赵冰琴(1971-),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吴丽霞(1969-),女,河北井陉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研究。2019 年 5 月第 21 卷第 5 期中 共 石 家 庄 市 委 党 校 学 报ZHONGGONG SHIJIAZHUANG SHIWEI DANGXIAO XUEBAOMay.2019Vol.21 No.5【经济论坛】36 窑 窑

 封闭性的单位,除升学、招工之外,农村人口很少有途径成为城市人口,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由此城乡分治、二元体制逐渐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城乡关系经历了“缓和期—— — 对立期—— — 统筹期—— — 融合期”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国民经济陷入困顿的现状,党中央转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率先推进农村改革,连续推出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第二阶段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使资源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涌动,城乡差距急剧扩大,致使城乡关系进入第三阶段,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胡锦涛同志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城乡收入差距从持续扩大向逐步减缓转变。第四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稳居世界第二经济体,然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也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将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城乡融合发展不仅要转变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将农村放到了同城市同等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割裂状态,使城乡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城乡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二)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继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2017 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当城乡关系处于缓和阶段时,乡村的发展往往突飞猛进,反之,城乡关系割裂对立,乡村发展往往陷入困境,并最终导致城市也出现种种状况。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着人、财、物等要素匮乏的窘境,只有打破城乡割裂状态,畅通资源配置渠道,才会使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优质资源要素诸如先进的技术、理念、高端人才、资金、项目等从城市流向农村,农村也才能提供城市所需要的有机绿色农产品、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等。否则,城市的繁荣终将不再,乡村的振兴亦很艰难。可以说,只有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将二者结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乡村振兴也会加快推进。(三)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对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优美富饶的乡村是国家富强的“标配”,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虽然说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全覆盖,但天然气、网络、下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尚在推进;生活条件较为落后, “厕所革命”尚在推行; “散乱污小”的传统产业不仅利润微薄还损害自然环境、贻害无穷。2018 年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90 万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64734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7.2%,而同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9.58%,也就是说,占比 40%还多的农业人口之只创造了 7.2%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说,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民族的复兴就不可能实现。(四)城乡融合发展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中赢得主动的根本力量2018 年 3 月,美国率先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我国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城乡融合发展应该起着根本的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多亿人口的大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如果能够开发出来,一定能够更有力的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这也是我国应对危机时常常讲到的“中国经济实力强、潜力足、韧性好,回旋余地大,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但众所周知,这个庞大的市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市场”,其原因就是六、七亿农民的消费能力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18 年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6112 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2124 元,绝对差距为 13988 元,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 2.15 倍。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成功探索证明,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37 窑 窑

 “钥匙”。二、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城乡之间差距较大,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弱通常来说,事物的融合发展需要二者实力相对均衡,往往差距越大融合难度越大。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农村欠账太多,日积月累形成较大落差。近年来,党中央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连续 9 年高于城镇居民,但因为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数差距太大,其绝对数值的差距还在扩大,由2010 年的 13190 元扩大到 2018 年的 24634 元。如今,农村的普遍现状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文教卫生事业远远滞后于城市,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乡居美景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的各种资源要素单方面涌向城市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条件亟需加以改善。(二)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纵观国内外发展,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是必然规律。建国之初,为尽快摆脱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于是我们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也因此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这种路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惯性和政策导向, “城市优先”观念较为根深蒂固,不仅政府层面,甚至城乡居民也都认同, “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思维源源不断地虹吸着农村的优质资源要素,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尚未高效建立起来,城乡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藩篱尚未完全拆除等,可以说,观念上的作祟是其根本原因。这种思维定式如若不加以扭转,乡村振兴将面临很大的发展困境。(三)城乡二元体制是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体制机制痼疾越来越成为新时代“强起来”的主要障碍,其中,最需要破除的就是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探索和艰苦努力都感觉“势单力薄”,成效也不尽如人意。农村的人、财、物等资源要素仍然不断涌向城市,而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却很难进入农业农村,城乡融合发展遭遇体制性“瓶颈”。固然,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城乡自然属性不同的原因,但制度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在城乡两个系统中有不同的制度安排,但这两种制度安排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倾向性,即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倾向。正是在这些制度安排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现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可以说,只有突破了城乡二元体制的藩篱,才能真正打通城乡这两个系统,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才有希望。三、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下,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将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政府要扭转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同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市场壁垒,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渠道,助力乡村振兴。(一)树立城乡等值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城市侧重于经济和社会功能,乡村侧重于食品、生态、乡土文化等功能,二者不存在从属关系、主次关系,城市与农村应该是水乳交融、双向互动、互为依存的平等关系。因此,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首先树立城乡平等和等值理念。不仅在认知层面要纠偏,鉴于对乡村的历史欠账较多,更要在实践层面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促进政府政策从城市偏向转变为农业农村偏向。各级政府要在思想认知、政策制定、财政支持、项目安排等方面向农业农村倾斜,将“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等“四个优先”落到实处。另外,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还体现在城乡投入的增量对比上,对乡村的投入只有在增量上持续高于城市,才能尽38 窑 窑

 快弥补落差,实现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二)以制度创新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痼疾,促进城乡要素融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首先从制度创新入手,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根据当前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关切、利益所系,可以从人的融合和利益的融合两个方面率先发力。一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人才融合。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城乡融合发展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融合要素也是人,可以说,推动人的融合是我国城乡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既要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要畅通有志于农业农村事业的社会各界人才投身“三农”工作的渠道,还要注重培育农村优秀人才,如此才能造就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工作队伍,也才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盟农业农村发展。另一方面,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利益融合。如果说人的融合是情感和力量的融合,那么产业融合就是利益的融合。通过引导城市的工业、旅游、商贸等产业下乡,对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打造集产学研、工农贸、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利益共享。(三)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好城乡融合的底色和基色一是要将生态宜居、特色独具作为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对乡村环境的整体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和展现最具当地特色的人文故事和自然风光,同时,在生活设施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排放减量的现代化等方面向城市生活靠拢,使乡村成为市民返璞归真的乡愁寄托、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二是要将绿色产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和平台。合理利用乡村传统产业、民间技艺和自然资源,对接城市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推动产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培育康养农业、创意农业、农业电商等新业态。三是环保部门要高频率、不定时开展乡村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保障绿富同兴才是城乡融合的初衷和目的。(四...

篇十: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 Nong Jia Can Mou 三农论坛2021.05·中 三农论坛作者简介:苟娟(1974—),女,研究方向:政治学、基层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苟 娟(中共万源市委党校,四川万源,636350)摘 要:新时期背景下,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推动二者的同步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互促作用,进而取得良好成效。本文简单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基础建设、社会管理政策、公共服务供给、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就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加以探讨。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94(2021)05-0001-02新农村建设是当下我国发展的重心所在,这不仅仅体现在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社会文化全面繁荣之上,也体现在满足广大群众物质生活追求和精神文化追求之上。不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是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推进,都是为新农村建设而服务的,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并就相应的共同发展道路进行研究。1 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概述1.1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要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必然部分,对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健全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均有着积极意义 [1] 。坚持党的领导,深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原则、内涵,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引导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等的全方位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共同富裕道路、质量兴农道路、乡村绿色发展道路、乡村文化兴盛道路、乡村善治道路以及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可行路径。1.2 城乡融合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快速发展与繁荣,使得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产业等存在巨大差距,城乡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而城乡融合作为城乡关系发展的最终目的,其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是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并推动二者共同发展,同时能够充分尊重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独立性,将二者置于平等地位,充分探索和发挥二者的互促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充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重要体现,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弥补城乡发展差距,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发展的关键 [2]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使得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必要的物质基础,再加上户籍制度逐步放开、教育医疗等资源流动加快、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出台等,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多维支持。在新时期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有着相互驱动的良好机制,二者之间在政策、制度、经济、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均有着不容忽视的互促性,并且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创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有着明显体现,这也是二者得以同步落实的关键 [3] 。另外,城乡融合发展还受到城市发展牵引、市场发展推动、行政制度导向、群众诉求催动等方面的动力,相应的融合发展进程得以快速推进。2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2.1 做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受前者的影响极为明显。在乡村振兴战略良好实施的前提下,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将进一步得到增强,同时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城乡融合的可行性、有序性、规范性,缩小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让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全面覆盖各个领域和范围。因此,做好相应的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十分有必要。准确把握政策、制度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并重点围绕二者加强顶层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各方面协调以及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出台财政、金融、土地、户籍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政策与制度,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为重要目标,同时尽量消除相应的障碍,引导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方向、划出重点的同时,对相应的发展目标、方案、规划、标准、要求等加以明确,从顶层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与制度。2.2 加强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必定要以空间规划以及产业布局作为首要考虑。一方面,产业发展是推动乡村振

 2 Nong Jia Can Mou | 三农论坛  2021.05 · 中兴的基础和关键,是农业农村得以在新时期背景下创新进步、良好发展的必要基础,必须加大农村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空间规划与经济发展,而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进行产业布局的合理优化。对城镇和乡村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以地方城镇、乡村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依据,准确把握其中的特点与优势,进而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时打造独具特色、分工明确、产业支撑的城乡互补体系。通常城镇与乡村在产业发展方面各具优势,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将二者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促进产业融合与互补,从而实现二者的深度互促。政府应当做好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打破城乡之间的界限并进行统一规划,对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城乡特色资源优势,进一步打造稳定可靠的产业支持。其中,通过加大乡村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建设乡村产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等举措,能够有效加强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2.3 优化基础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医疗、教育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水平明显领先于乡镇,这是城乡发展呈现出巨大差异的一大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的情况下,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医疗、教育等在内的各方面发展都会受到限制,自然会出现乡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的情况,难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政府应当优化基础建设,从整体上对城乡进行统筹考量、统一规划,优先针对乡镇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乡村道路建设、垃圾处理站建设、图书馆建设、医院建设等方面着手,尽快缩短城乡差距,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重要基础,同时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4 发挥社会管理政策的作用不管是对乡村振兴还是对城乡融合发展而言,社会管理政策的作用都不容忽视。政府应当对乡村、城市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现状有全面、深度、准确把握,理解其中的发展目标、重点、难点等,并以上级政策、纲要等为基础,动态化地进行地方政策调整,从而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确保城市进步,坚决杜绝为了乡村发展而忽视城市进步的现象发生,防止完全由城市“输血”带动乡村发展。适当发挥城市发展优势并带动乡村发展。同时,发挥乡村的独特资源和优势促进城市进步,应当是政府政策和制度的关注焦点。而与城乡融合发展息息相关的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则应当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确保其能够主动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服务。2.5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水平高低差是目前城乡发展差异性的一大体现,并且广泛覆盖了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在新时期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着手缩小城乡在此方面的差距,能够为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注入重要活力。政府应当适当地将公共服务政策向农村倾斜,同时加强现在乡镇农村干部政策和工作机制的完善,从政策以及人员两方面保障乡镇公共服务的有效优化与落实。以地方实际情况作为基础参考,充分考虑当地人口、经济规模、低收入人群占比等因素,合理配备基层干部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人员,同时优先推动医疗、教育资源供给的均等化发展,扩大乡村医疗队伍和教师队伍,持续推动乡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2.6 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乡村振兴为基础,构建相应的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反映城乡融合发展情况以及其中的缺陷与问题,进而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加以应对与处理,为相应的决策优化提供基础依据 [5] 。在实际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严格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代表性、指导性等基本原则,合理建立规模类指标、结构类指标以及潜力类指标,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市区和非市区人均生产总值比率、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佳通运输业增加值、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进行科学、合理、准确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制度以及相关决策。3 结束语综上可知,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良好的乡村基础,后者则能直接推动前者实施与落实。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将愈发突出,并且能够为全面推动乡村经济、文化、政治、医疗、教育等的协同发展作出有力贡献。参考文献[1] 王颂吉,魏后凯.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J].农村经济,2019,435(1):7-13.[2] 谭明方.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机理研究[J].学海,2020(4):184.[3] 张国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J].上海农村经济,2020,389(1):6-10.[4] 王铁,曹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武汉城乡融合发展[J].武汉宣传,2018(3):34-35.[5] 王喜成.以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8(3):122-123.

推荐访问: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城乡 振兴 乡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