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8篇

发布时间:2022-09-15 13:10:03 浏览数: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8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一上册生物22 大众好!本日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干系》。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传授剖析《生物与环境的干系》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8篇,供大家参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8篇

篇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版初一上册生物 2 2

  大众好!本日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干系》。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传授剖析 《生物与环境的干系》是人教版课本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 明白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它位于初中生物课本体系肇始阶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叙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干系。这个基本的生物学看法为下一节学习“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成长”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明白,所以这节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看法,从整体上明白生物与环境的干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传授目标

 基于以上剖析,根据《课标》要求,我建立以下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干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议决实验探究“影响鼠妇漫衍的环境因素”,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要领,培育学生查看、动手操纵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育学生培育学生恋慕大自然、保护生态均衡的情绪。

 本课的传授重点是: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干系 ◆我力求议决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领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干系。

 传授难点为:

 探究影响鼠妇漫衍的环境因素

 ◆由于本活动是初中生物课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西席要告知学生探究的一般历程,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比较试验,指导学生剖析实验终于。

 三、传授要领

 为了实现目标,本节课西席的教以情境启导为主,学生的学以活动探究为主。

 四、传授历程

 传授历程包括

 ●课前准备 ●课内传授 课内传授分四个环节,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共设计了 4 个探究活动,此中第二个活动是传授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具体说课内传授历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热情洋溢地对学生说:老师给同砚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晏子使楚》的视频片断,你们想看吗? ◆视频导入落点在:使学生明白 “生物的生长受一定因素的影响”,连合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有关”。不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还为后面的活动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活动探究,感悟新知

 ● 活动一: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议决精问启导,学生关联生活实际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然后再去自己寻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

 ● 活动二:非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生活

 首先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鼠妇漫衍的环境因素”。指导历程如下:

 要是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启发学生明确,应重新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再次实验探究。

 ◆教科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无疑是好奇心极强的初中生爱上生物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机。本活动力求突破传授的重点、难点。西席具体指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历程,同时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比较实验。学生切身履历了这个实验,先操纵,再领会感悟,议决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

 活动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计划将鼠妇怎样处理? 引导学明白应该把鼠妇放回大自然,用实际行动恋慕动物。

 对活动的总结还包括对本次实验历程的概括总结,西席有意识所在出举行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历程,使学生的感性明白上升至理性明白。

 那么除了光、水特殊,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呢?学生边看资料边感悟,再请一名学生概括: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水分、泥土等 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因素。

 ● 活动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

 在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还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导学生带着标题寓目图片。

 学生交流明确:生物间的共生干系、竞争关糸、合作干系、捕食干系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活动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 一定的环境,那么生物只能被动地受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让学生查看四组图片,感悟生物的形态、结协商生理效用等必须 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

 ◆议决实例让学生去感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在活动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展示一组人类对环境毁坏的图片。

 ◆让学生去感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殊是人类对环境的毁坏,让人类面临的环境标题直面学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猛烈意识到环保的告急性和重要性,讲环保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传授环节(三)梳理总结,形成系统

 先由学生自我盘货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师生互助回顾,梳理板书:

 ◆让学生在掌握“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得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干系”这一基本看法,实现知识树的建构。

 传授环节(四)练习稳固,拓展迁移

 1.据图找出与水稻生长有关的生态因素。

 2.质料剖析: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并将以前因好奇心产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一种理性的学习责任,鞭策学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秘密。

 3.课外探究:

 ◆温习稳固实验探究的一般历程,逐渐形成理性明白。

 五、优化思考

 1.本课活动设计避免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学看法的形成。遵循实践—体验—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学看法的认知纪律。

 2.本课探究性实验的历程始终注意对学生举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育,对探究技术和要领的训练。

 我的说课到此完成,请多多指教,谢谢!

 

篇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执教者

  指导教师

  课题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解读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学习生物学,走上社会也会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对生物学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知道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并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并不能分析出环境因素所包括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能知道一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例子,但不会具体分析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需要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举例来分析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认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物生存的意义。八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学生通过各种例子能比较容易地分析出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能意识要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能促进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 三 1.2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三 3.2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因素的含义 2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描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资源 1.济南版八年级下册教材 2.课件

 3.相关视频

 教学重点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方法解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教学准备 1.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看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的程度,同时了解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

 2.提前布置学生搜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资料。

 3.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通过小游戏,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几种动物图片,学生说出动物所居住的场所。导入新课 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动物的栖息地。

 学生看图片,说出动物的栖息地。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通过学生的预习,完成学案活动一,并说出生物因素的含义及范围

  通过观看视频《蜜蜂的生活》,完成学案活动二,明确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确不鼓励学生说出生物因素的含义及内容。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举例来认识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展示不同种生物之间的通过预习完成学案活动一,并说出生物因素的含义及范围

 学生观看视频,完成学案活动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明确这种关系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学案活动三,举例说

 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小组讨论,归纳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关系,使学生明确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归纳出生物之间的关系,明确出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拓展延伸 通过播放视频《一棵小草的自述》,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总结升华。

 播放《一棵小草的自述》,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总结升华

 观看视频《一颗小草的自述》,发表观点。

 教师寄语与 课堂小结 总结提升

 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提出希望。

 学生完成学案,思维导图。做相应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一、生物因素的定义

 互助

 同种生物

  斗争

 二、生物因素的范围

 互助

 不同种生物

  捕食

  斗争

 竞争

  寄生 三、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的设计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精心选取学生常见的实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例如;抢答小游戏,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新知识。

 由于部分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生物之间的各种现象,因此可能在举例讨论交流的环节中,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对生物学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知道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并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并不能分析出环境因素所包括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能知道一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例子,但不会具体分析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需要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举例来分析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认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物生存的意义。八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学生通过各种例子能比较容易地分析出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能意识要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能促进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效果分析

  本课的设计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精心选取学生常见的实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例如;抢答游戏,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新知识。

 由于部分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生物之间的各种现象,因此可能在举例讨论交流的环节中,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同时通过观看《小草的自述》视频,来引导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保护我们生活的母亲------地球。

  教材分析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的第二课时部分。主要是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交流各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生物之间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同时通过生物界的共同发展,出现了环境的恶化,学生通过分析恶化现象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本节课的内容共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生物因素的定义。首先明确生物因素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因素包含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生物因素所包含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分析资料、讨论交流归纳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即同种生物之间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也存在互助关系,同时更存在像捕食、竞争、寄生这样的斗争关系。

 第三部分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对生物生存的意义。通过举例、讨论交流学生意识到生物之间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并树立环保意识。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课本中的“观察思考”活动,分析出同种生物之间的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互助和斗争的关系。八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高,能比较容易地分析出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

 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能分析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但不容易分析出它们对生物生存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关系的结果是实现了生物的进化,从而实现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评测练习

 1、在某草原,影响牛生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 空气

 B 温度

  C 草

  D 水 2、下列生物之间属于合作关系的是(

  )

  A 草原中的狼和兔

 B 生活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

 C 稻田中的水稻和稗草

 D 蜜蜂采蜜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写的是动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

 A 竞争

 B 合作

  C 寄生

  D 捕食 4、下列现象中是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香蕉适于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适于在亚热带栽种

  B. 玉米在水、肥充足的土壤中长得茂盛

 C. 两条狗为争夺骨头而斗争

  D. 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5、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_______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_______关系,其他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生活的________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_______关系;雨水是影响它们生活的___________因素。

 课后反思 一、 本课的亮点 1、新课的导入

 本节课的导入以抢答游戏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抢答复习了栖息地的知识,又激起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回答迅速而准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导,导入课题: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 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课程标准》中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举例和教师举例来分析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既符合了课标的要求,又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归纳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这样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就在我们身边,生物世界原来是这样奇妙!

 这样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观看视频《小草的自述》,学生看到小草的遭遇,都非常的同情。同时同学们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以后应该如何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如何对待我们周围的生物,还小草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使生物界的各种生物和谐共处。

 在本节课中,始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问题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归纳总结,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能力。选择一些实际的例子,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问题的深化给了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到了身心愉快。

 二、 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注重及时合理地评价

 在本节课中,我的语言稍微有点随意,还出现了几处小小的口误,当然也及时纠正。这是由于课下没有准备好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从细节抓起,时刻规范自己的语言,使语言精炼而准确,既有激励性又有启发性。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要客观及时地作出评价。

 2、多设计些探究性的活动

 由于本课题的缘故,本节课中,我并没有设计探究性的活动,这使课堂看起来有点单

 调,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没有实践,只是停留在了理论的层面,课堂没有深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各种分组、演示实验和探究活动。

 3 、要关注全体的学生

 在本节课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课堂。也有个别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原因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尽可能地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各种课堂活动,创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课标分析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的第二课时部分。主要是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交流各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生物之间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联系以下课标内容:

 三--1.2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三--3.2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本节课中通过学生举例同种生物之间互助和斗争的例子,不同种生物之间互助、捕食、竞争、寄生的例子来认识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课标 三--1.2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关。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小草的自述》,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课标 三--3.2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相关联。

篇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北极熊海豚滑翔鼠

 向日葵樱花争抢食物的一群小动物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重点: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光没有阳光地球上就不可能有生命。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温度温度影响各种生物的生活。生物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蛇从洞中爬出来晒太阳

 水一切生物生活的必须条件,决定了生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沙漠溶洞物的分布。

 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同种生物之间(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生物对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之间(种间关系):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注:生物与生物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

 菟丝子寄关系生

 夏天的雷鸟 冬天的雷鸟骆驼刺的根系仙人球

 螽斯保护色保护色

 拟态兰花螳螂

 警戒色毒箭蛙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

 森林砍伐

 防风的白杨树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依赖环境而生存,并受环境的限制,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1 、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生态因素 。总结:2 、生态因素可分为 非生物因素 和 生物因素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1 、生物的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等必须适应环境。3 、生物与环境是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的关系非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生 生 物 物 因 因 素 素 :

 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目的:分析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推荐器材:培养皿(或其它容器),吸水纸(或纸板)和钟表等。方法步骤:1、同学们分为4—5人一个小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20个左右(注意:不能破坏学校或社区的草坪或花坛等)。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捉鼠妇时,我们发现它生活在 ______________

 的环境中,这种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们很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探究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鼠妇喜欢干燥和明亮的环境吗?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呢?砖头、花盆底下的潮湿的陆地黑暗,潮湿鼠妇喜欢 黑暗还是明亮的环境?鼠妇喜欢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

 4、假设需要实验的验证,因此我们利用器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以验证自己的假设。(1)我们这组想验证的环境因素是 ,为了知道鼠妇喜欢明亮还是黑暗,我们设计了对照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3、通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因素作出假设。我们作出的假设是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可能是 ___ ___ ___ ___ ___光 水分有光无光光 水分潮湿干燥鼠妇喜欢黑暗的环境。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 2)这个实验方案用到的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光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时候,水份这个环境因素能改变吗?如果认为能改变,尝试让水分改变和不改变,看对光的实验有何影响?( 3)设计方案:(用文字简单描述或用图表示实验过程即可)培养皿、吸水纸、黑色袋、钟表等

 方法步骤:1、取两个铁盘均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明亮两种环境.2、将鼠妇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0只鼠妇,放入实验装置的中央,静置2min 。3、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5阴暗潮湿环境 明亮潮湿环境鼠妇各5只湿土

 4、实施计划 (如何记录结果)环境1min2min3min4min5min7min8min9min10min平均值明亮3 6 3 6 2 4 3 3阴暗7 4 7 4 8 6 7 5

 思考: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 在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鼠妇有影响? 你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你确定的变量引起的?光 温度 水分等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用1只做结果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用10只可以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当然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样本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就可以)2.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如果用许多鼠妇呢?

篇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级生物上册

 第一 单元

  第 第 三章

  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 学 习目标] :

 1、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以及生物与栖息地的关系,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2、生物栖息地中各种因素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二、:

 主干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

 1、生物圈: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都表面薄层,称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

 的高度,向下可深入

  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

 左右的圈层,包括

  的底部、

 的全部和

 的表面。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两类

 因素和

 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

  、温度、

  和

 等。生物因素主要指

 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

 生物之间和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 的

  。生物能

  一定的环境,且能

 环境。

 3、

  包括

  、

 、

 、

 等,

 它们为生物生存提供

  、

  、

  。

 主要指

  ,是生态系统中

 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它们的作 用是

  包括

 。

 主要是指

 。

 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是______________关系。

 (2)归纳书写食物链应注意的问题:①

 ②

 ③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

  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

 。

 (4)

  和

 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

 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5、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生产者的能量来自(

  ),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来源于(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着(

  )和(

 )进行的。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向的,是逐级递(

 )的。

 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类型:

 (1)根据地理因素,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

  和

 两大类。其中前者又有

  、

 、

 等多种类型;后者可以分 为

 和

  。

 (2)在自然条件下,某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类型是由它的

  决定的,尤其是

  和

 。

 (3)人工生态系统:

 ①在人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生产者是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由

  通过

 所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是根据

 的原理建立的。

 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

 的平衡之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

 能力。

 (2)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

 ,这些变化量最终又反过来影响

 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3)由于生态系统的

 机制,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

 。

 【三年中考试题分析】

 (07 年)7.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 (08 年)5.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植物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③和植物体竞争土壤内的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 10 克,则最少需消耗蝗虫(

 )

 、A.25 克

 B.50 克

 C.100 克

 D.125 克 (10 年)18.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B.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C.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D.可采取人工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让菊花提前开花 29.(9 分)请根据下列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示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存铅最多的生物是

 。

 (3)图中②代表的重要生理作用是

  ;请写出①所代表生理过程的反应式:

  。

 (4)假如该草原只有绿色植物→鼠→鹰一条食物链,如果绿色植物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为 360 千卡,那么鹰最多可从中获取

 千卡的能量。

 (5)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强的原因是

  。

 【巩固练习】

 1、下列选项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红柳树根扎得很深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望断南飞雁

 D.秋风扫落叶 2、柑橘在北方生长不好,影响柑橘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分布

 D.空气 3、一块农田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田间杂草 5、热带雨林中,各种动植物的种类繁多,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这主要和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水和肥沃的土壤

 B.水和空气

 C.水和温度

 D.阳光和温度 6、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下列各项中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大的是(

 )A.可生殖范围

  B.可生长范围

  C.可生存范围

 D.一样大 7、沙蒿在西北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且能固沙,这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

  D.生物能影响环境,也能适应环境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的生物有相似的地方

  B.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 C.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分布有影响

  D.植物多的地方动物少 10、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进行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11、下列各组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是(

 )

  A. 人和肠内的蛔虫

 B. 蜜蜂与花

  C. 鳄鱼捕食鲶鱼

 D. 水稻和杂草 12、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下列(

  )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13、影响“飞蛾扑火”这一现象的是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空气

  D.水分 14、下列不属于破坏生物栖息地的行为的是(

  )

 A.围湖造田使湖泊水面减少

  B.砍伐树木使森林面积减少 C.工厂直接将污水排入河流

  D.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生物资源

 15、如果一个人食物有 1/2 来自绿色植物,1/4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 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 10%,那么该人每增加 1 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A.10 千克

  B.28 千克

 C.100 千克

 D.280 千克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实例不能说明“生物能改变环境”的是(

 )

 A 蚯蚓能疏松土壤

 B 地衣能促进岩石风化成土壤

  C 企鹅能生活在寒冷的南极

 D 人类活动能造成环境污染 2、下列生物中属于寄生关系的是

  (

  )

 A.水稻和稗草

  B.猫和老鼠

 C.人和猪

 D.大豆和菟丝子 3、各种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彼此之间形成复杂的联系。下列属于影响果树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

 A、长在果树上的真菌

  B.吸食叶的汁液的蚜虫 C、在果园里飞来飞去的蜜蜂和蝴蝶

  D. A、B、C 都对 4、鱼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5、炎炎夏日,我们走在茂密的树林中会感到特别凉爽,下列对于这种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能适应环境

 B 生物能改变环境

 C 生物能依赖环境

 D 环境能影响生物

  6、在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实验中的变量是(

 )

 A.温度

  B.湿度

 C.光照

  D.水分 7、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

 )。

 A 食物所含有机物中的碳

 B 非生物界中的碳酸盐 C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 8、如右图示生态系统内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图,据图回答:

 (1)图中甲代表

  ,乙代表

 , 丙代表

 ,丁代表

 。

 (2)假如该地区半年内见不到阳光,最先死亡的生物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篇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20年07月普通高中教科书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境 生物与环境 教材介绍报告人:王 颖单 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目 录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一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二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 三

 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一模块的教育价值模块的主要内容

 . 1. 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 2. 体现各个系统的动态平衡. 3. 联系生产、生活、科研、环保等. 4. 突出反映我国的生态建设成就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一

 人与环境生态系统种群群落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1

 教材提纲(目录)

 • 共分四章。• 前三章按群体规模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介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第4 4 章介绍人与环境。• 四章内容层层递进,既符合生态学研究从个体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再到人类生态学的顺序,也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契合。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1

 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1

 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1

 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1

 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1

 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1

 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1聚焦重要概念,为发展核心素养奠基:• 覆盖课标列出的全部生物学大概念和重要概念,并考虑概念间的逻辑联系。• 注重概念的深度理解。教材精选事实作为理解概念的支撑材料,然后用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概念。• 注重概念的自主建构,即将重要概念转化为章节中心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再将中心问题分解为环环相扣的具体问题,从而以问题驱动概念的学习。• 生物学概念做到与时俱进,适当更新。• 课后练习 设置 概念检测与拓展应用两个层次 。• 本章小结系统梳理本章的重要概念。参考文献:赵占良,谭永平. .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彰显教材育人价值 —— 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修订的总体思路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0 年1 1 月第1 1 期. .

 (1 1 )章标题凸显动态平衡• 第 第1 1章 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 第2 2章 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 第3 3章 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体现各个系统的动态平衡2

 (2)教材内容突出动态平衡体现各个系统的动态平衡2

 联系生产、生活、科研、环保等3

 3联系生产、生活、科研、环保等

 3联系生产、生活、科研、环保等

 3联系生产、生活、科研、环保等

 3联系生产、生活、科研、环保等

 4. 突出反映我国的生态建设成就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一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二

 • 系统观• 生态观• 信息观• 稳态与平衡观• 结构与功能观• 物质与能量观• 进化与适应观生命观念 (一)

 生命的系统观1

 • 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都是系统。• 每一个较小的系统都是高一级系统的子集。• 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用系统思维认识和处理问题。生命的系统观1

 创设情境,认知冲突章小诗渗透生命观念创设情境,渗透生命观念生命的系统观1渗透群体的思想问题指向核心内容

 延续问题探讨的情境,正文讲述生命观念。生命的系统观1

 科学方法栏目渗透生命的系统观1

 正文讲述生命的系统观1

 通过活动情境渗透生命观念 生命的系统观1

 • 动物园不是自然生态系统,但动物园的管理自成体系。• 以 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为情境通过习题情境渗透生命观念生命的系统观1

 • 生态观是生态学的核心观念。• 生态观是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基本规律的整体认识,包含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生态系统各组分相互关联形成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中。• 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命的生态观2

 生命的生态观2

 生命的生态观2显性呈现

 • 对个体或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和平衡能力的理解。稳态并非稳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系统内由于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而保持相对平衡;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又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使更大一级的系统保持相对平衡。• 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 有助于学生以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并认识到生态系统稳态与平衡的实现是有限的,从而与生态观联系在一起。稳态与平衡观3

 结构与功能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同,其外貌、功能也会不同 。•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物质与能量观•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能量的持续摄入 。•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伴随着物质的变化。• 物质不灭,循环往复;能量耗散,驱动生命运转。信息观• 信息起调控作用 。进化与适应观• 多种不同的生态系统,是进化与适应的结果。• 生态系统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其他生命观念4

 • 生命的系统观、生态观、物质与能量观、信息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是相互关联,彼此交融的。• 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观念,应从整体去理解,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命观念之间的联系5

 科学思维 (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科学思维”是指 尊重 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 求知态度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 思维习惯 和 能力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 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等方法 , 探讨、阐释 生命现象及规律, 审视或论证 生物学社会议题。

 • 科学思维是指 基于事实证据 , 运用科学概念 , 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作出 判断和解释 ,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 作出预测 的认识方式。① ① 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和态度;② ②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获取证据的能力、评价证据的能力;③ ③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全面性、深刻性和流畅性。赵占良.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二)—— 科学思维及其教学[J]. 中学生物教学,2019 (10 ):4-6.(二)科学思维 (二)

 • 本模块在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证据意识、逻辑思维之外,还注重训练系统思维、建立模型、理解因果关系等。科学思维 (二)

 什么是系统思维 ?• 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识物想事• 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 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深入内部精细地考察系统• 跳出系统看系统• 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中国人民大学苗东升教授发表于 《 系统辩证学学报 》 的一系列文章系统思维1

 • 生态学思维就是整体性思维的典范。它关注事物和过程的网状因果关系和环状因果关系,重视非线性的和循环因素的分析;注重将人类生态系统作为各种组分相异相依、相克相生、共存共荣的有机整体。赵占良 . 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J]. 中学生物教学,2016 (1-2 ):4-8.系统思维1

 系统思维1线性思维

 系统思维1避免从线性因果关系的角度来回答。具备开放性,作答也需要系统思维。

 1系统思维

 1系统思维

 11系统思维

 • 模型 :( (1 )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于展览和实验;( (2 )用数学公式或图形等显示事物的抽象结构或系统。• 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 是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建立模型2谭永平.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J]. 生物学教学,2009 (1 ):10-12.《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

 》

 建立模型2“问题探讨” :

 让学生尝试根据细菌繁殖速率的假设,建构细菌种群的增长模型,并设法进行验证 。

 “科学方法”栏目介绍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模型2

 正文结合“问题探讨”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并尝试进行模型形式的转换。建立模型2

 讲述“J” ” 形增长曲线时,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模型2

 建立模型2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建立模型2

 科学家访谈介绍生态学研究方法建立模型2

 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然后正文介绍模型。建立模型2

 • 由于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生命现象的解释往往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决定论的思维进行研究。赵占良 . 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J]. 中学生物教学,2016 (1-2 ):4-8.生物学因果关系3

 生物学因果关系3

 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往往呈现循环因果现象,其机制表现为负反馈调节。生物学因果关系3

 生物学因果关系3

 选择性必修2 共有5 个思维训练 其他思维训练4

 科学探究 (三)1. 设计多样的探究活动2. 创设探究活动情境3. 突出活动的开放性

 (1 )8 个“探究· 实践”活动新增2 个:• 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 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2 )25 个“思考 · 讨论”活动新增多个。(3 )2 个“课外实践”设计多样的探究活动1

 8 个“探究· 实践”活动•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新增2 个:• 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 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设计多样的探究活动1

 设计多样的探究活动1

 新增 “思考 · 讨论”活动大多以真实的科学研究为素材。创设探究活动情境2

 新增 “思考 · 讨论”活动大多以真实的科学研究为素材。创设探究活动情境2 25 个“思考 · 讨论”活动

 • 体现梯度设计:靠前的“探究 ·” 实践” 给出活动方案;靠后的给出提示,由学生设计方案;• 安排“课外实践”突出活动的开放性3

 突出活动的开放性32 个“课外实践”

 (四)《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社会责任 ” 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 担当 和 能力 。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 理性 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社会责任 (四)

 1. 培育爱国情怀2. 宣传生态文明思想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 培育科学精神5. 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形成教材落实哪些社会责任?

 (1 )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2 )介绍我国的生物资源1 培育爱国情怀

 问题探讨创设情境,增进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1)

 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

 (1)

 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问题探讨创设情境,增进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

 正文介绍(1)

 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

 第4 4 章 正文介绍,呼应第1 1 章“科学家的故事”(1)

 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

 创设习题情境(1)

 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

 科学家访谈(1)

 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

 课外阅读栏目介绍我国的科技成就 (1)

 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

 课外阅读栏目介绍我国的科技成就 (1)

 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

 课外阅读栏目介绍我国的科技成就 (1)

 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

 (2)

 介绍我国的生物资源 章首页的情境和照片均为我国的生物资源。

 章首页的情境和照片均为我国的生物资源。

 (2)

 介绍我国的生物资源

 “群落的物种组成部分”以**、福建地区的森林群落为例 。(2)

 介绍我国的生物资源

 “群落的季节性”部分,配有大批候鸟飞抵鄱阳湖的照片 。(2)

 介绍我国的生物资源

 以大树杜鹃为习题情境,增进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 。(2)

 介绍我国的生物资源

 以普氏原羚为习题情境(2)

 介绍我国的生物资源

 (1 )突出呈现生态文明思想(2 )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3 )反映环境现状,树立保护环境的情感2 宣传生态文明思想

 (1)

 突出呈现生态文明思想

 (1)

 突出呈现生态文明思想

 (1)

 突出呈现生态文明思想

 (2)

 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2)

 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2)

 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2)

 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2)

 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2)

 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生物富集(3)

 反映环境现状,树立保护环境的情感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3)

 反映环境现状,树立保护环境的情感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示例(3)

 反映环境现状,树立保护环境的情感

 反映了我国古代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的哲学思想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问题探讨的情境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习题情境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敬业、求真、 探索等• 几乎踏遍了全国所有重要的山脉;• 在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艰苦历程;• 成功 进行 科学研究的秘诀 。4 培育科学精神

 敬业合作探索4 培育科学精神

 强调随机取样4 培育科学精神

 • 野生动物保护•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有害生物防治5 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形成

 三个方面:• 合理配置 , 增大流入的总能量;• 科学地规划和设计生态系统 , 最有效利用能量;•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5 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形成

 • 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 、 生活实际的关系 , 科学技术帮助人类社会朝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5 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形成

 5 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形成

 5 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形成

 按章节顺序介绍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 三

 分三节• 第1节 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2节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3节 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章首页及第1 1 节以东北豹创设了贯穿始终的情境(一)

 第 第1章 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标题章首页图章引言压图小诗1 贯穿始终...

篇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设计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 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二、生态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土壤等。

 (探究实验) 2、生物因素: 捕食、竞争、寄生、斗争、合作等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方面 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初步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2.学会保护大自然的生物,试验后能将鼠妇放归大自然。

 2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还不具有实验探究及观察分析的能力,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

 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要加以积极的引导。

 3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难点 1 设计对照试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如何组织好“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 1 【导入】导学案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我们把地球上个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第二章的学习就要带领我们去了解生物圈。那么,想要了解生物圈,首先就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 2 【讲授】教学过程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不仅是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

 三、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提问:P13 的图片中,对小麦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可分为几类,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找出阳光、温度、水、土壤、老鼠、蚯蚓、七星瓢虫、蚜虫、杂草等因素。并根据其有无生命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

 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鼠妇又叫潮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是一种 动物。在的环境里可以找到它们。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确定实验探究方案 对照实验:在研究某个条件(光)对研究对象(鼠妇)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光照情况即明亮、阴暗)不同以外、其他条件(温度、湿度)都要相同的几组实验叫对照实验。

 该实验的变量:光。

 实验装置:

 4、实施计划:实验探究,获得实验数据 环境 1min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 平均值 暗

 明 5、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结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

 6、表达与交流 (做完实验后,要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五、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的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就存在这各种关系。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1、捕食关系: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竞争关系:农田中的水稻和杂草 3、合作关系: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4、寄生关系:人小肠中的蛔虫 六、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

  7min 活动 3 【活动】学生活动,分组学习

 教师上课前预习实验步骤,并由让学生自行准备实验材料,在课堂上以每六人一组,按各组预先做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每组由组长组织,组内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各组之间进行比较,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评价,评出优秀组,加以鼓励,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 4 【练习】学生展示

 实验探究完毕后,各组发言人展示该组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所得出的结果,并总结本组是探究中的收获,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各组展示完毕后教师给以合理的评价,并根据各组的气氛、积极程度、方案几结果的合理程度评出优秀组,加以鼓励。

 活动 5 【讲授】课堂小结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合作、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

 非生物因素:温度、水、阳光、空气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a)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 1 【导入】导学案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我们把地球上个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第二章的学习就要带领我们去了解生物圈。那么,想要了解生物圈,首先就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 2 【讲授】教学过程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不仅是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

 三、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提问:P13 的图片中,对小麦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可分为几类,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找出阳光、温度、水、土壤、老鼠、蚯蚓、七星瓢虫、蚜虫、杂草等因素。并根据其有无生命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

 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鼠妇又叫潮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是一种 动物。在的环境里可以找到它们。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确定实验探究方案 对照实验:在研究某个条件(光)对研究对象(鼠妇)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光照情况即明亮、阴暗)不同以外、其他条件(温度、湿度)都要相同的几组实验叫对照实验。

 该实验的变量:光。

 实验装置:

 4、实施计划:实验探究,获得实验数据 环境 1min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 平均值 暗

 明 5、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结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

 6、表达与交流

 (做完实验后,要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五、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的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就存在这各种关系。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1、捕食关系: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竞争关系:农田中的水稻和杂草 3、合作关系: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4、寄生关系:人小肠中的蛔虫 六、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

 7min 活动 3 【活动】学生活动,分组学习

 教师上课前预习实验步骤,并由让学生自行准备实验材料,在课堂上以每六人一组,按各组预先做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每组由组长组织,组内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各组之间进行比较,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评价,评出优秀组,加以鼓励,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 4 【练习】学生展示

 实验探究完毕后,各组发言人展示该组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所得出的结果,并总结本组是探究中的收获,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各组展示完毕后教师给以合理的评价,并根据各组的气氛、积极程度、方案几结果的合理程度评出优秀组,加以鼓励。

 活动 5 【讲授】课堂小结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合作、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

 非生物因素:温度、水、阳光、空气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a)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更多 精品课件

 •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7PPT)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件(共 46 张 PPT)

 • 七上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件+教案+练习)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6 张)

 •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课件+2 视频+课堂练习)

 更多 精品试卷

 •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

 更多 精品导学案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导学案 • 七年级上 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导学案 • 2015—2016 学年度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七年级上生物(人教版)学案: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 人教版七上生物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导学案(无答案,2 份打包)

 更多 精品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稿 • 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教案 • 2015 年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初中部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 1 单元 第 2 章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初中部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 1 单元 第 2 章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篇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物与环境二 》单元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一科学知识 1懂得食物链的含义。

 2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3. 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4.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二科学探究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2. 能用显微镜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3.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资料。

 4.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2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课标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环境更加熟悉了。在对环境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有深度和价值的问题对环境问题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生物与环境二”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

 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 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建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世界的观点需要经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 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 10 个主题活动组成。首先从观察熟悉的“蔷薇花丛”开始 研究“花丛”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认识生态系统 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然后从设计和建造生态瓶开始观察生态瓶内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研究改变生态瓶的控制条件推测和观察条件改变后的生态状况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最后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在了解学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通过上网、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珍稀动植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做一个某种珍稀动植物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的调查研究报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本单元从“花丛”到“生态瓶”再到“沙尘暴”和野生动植物及珍稀动植物 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加深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强化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贯穿了现代生命世界相互依存的基本观点学生们经历的活动将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对生命的认识奠定基础。

 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们长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良好惯。

 从化市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吴小勇供稿

篇八: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2021 年出版新教材】

  教科 版小学 五年级科学下 册第 一 单元《 生物与环境 》全单元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1《种子发芽实验》 1.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1.3《绿豆苗的生长》 1.4《蚯蚓的选择》 1.5《当环境改变了》 1.6《食物链和食物网》 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1.1 课 《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 1 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 2 课、第 3 课一起构成了课程标准里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的学段目标。

 学生通过种植凤仙花的活动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大多数植物的生命从种子发芽开始,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本课的内容设定为“设计关于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在本课中,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设置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步骤、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本课通过集体研讨“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计划,初步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与方法,如何实现对比实验的公平性。然后,在分小组研讨“关于种子发芽的其他条件”的试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学习在时间中完善实验计划。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时间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

 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

 课前准备:

 PPT 课件、绿豆种子、一次性杯子、土壤、纸巾、水、滴管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 PPT 出示种子发芽图片,提问学生:大家以前种过植物吗?绿豆的生命是从什么开始的?蒲公英的生命是从什么开始的? 说明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植物的种子传播到任何地方都能发芽吗? 预设:不能,落在南极不能发芽,温度太低了。干燥的沙漠里不

 能发芽,缺少水分等。

 二、探索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以绿豆种子为例,根据我们在一、二年级的种植经验,说说要让种子发芽该怎么做? 学生交流探讨并汇报。

 预测:阳光、空气、营养(土壤)、水分、温度。

 优秀生发言,教师引导:不错,注意了知识的积累!那么种子发芽需要养料,需要水分,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学生自由发言。

 2.设计对比实验计划 (1)以“土壤”条件为例设计试验计划 ①在做实验之前要先设计一个实验计划,选择一个要改变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填写在记录表上(计时进行统计,尽量使每个计划选择的人数差不多)

 ③以“土壤”条件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2)以“土壤”条件为例完善实验计划 ①你们计划怎样做实验?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②你们预测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说说理由。

 ③为了让实验更公平,你打算怎么做? 预测:做两组,一组加土壤,一组不加土壤。(无土壤的一组可以加入纸巾来固定绿豆)

 ④除了土壤以外的其他条件怎么设置? 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例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

 教师引导:实验中只能改变选择的那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化,这样的实验方法叫做对比实验。列出相同的实验条件有哪些,不同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⑤关于绿豆种子的数量问题,为什么要放多颗绿豆? 可以放散客绿豆,如果只放一颗,假如这颗绿豆是坏的,实验就不能成功,绿豆数量多点可以让实验更准确。

 研究的问题 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 预测 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相同的条件 温度、水分、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各 3 粒、阳光、空气 不同的条件 提供土壤和不提供土壤 实验方法 A.准备两个盆; B.在一个盆里铺上一层土壤,另一个盆里放纸

 巾; C.在两个盆里各放 3 粒绿豆种子; D.给两个盆里定期浇同样多的水。(为保证浇的水一样多,简易用滴管浇水,每次 10 滴,并且定期补水)

 三、研讨 1.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进行对比?为什么要在每一个玻璃皿中放 3 粒种子? 在生物对比实验(或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在这个变量中,接近现实生活的叫对照组,而偏离现实生活的叫实验组。

 试验组的结果是之前不知道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知道。而对照组是自己已知的,不用试验就知道的常识。试验组是复杂的,有许多的变量,须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而对照组是简单的,几乎没有任何变量。

 2.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预测?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需要土壤绿豆种子也可以萌发。

 3.对于种子发芽必需的其他条件,我们可以怎样制订实验计划? 例:

 研究的问题 绿豆种子必须有水才能发芽吗? 预测 绿豆种子必须有水才能发芽。

 相同的条件 温度、土壤、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各 3 粒、阳光、空气 不同的条件 提供水分和不提供水分 实验方法 A.准备两个含有泥土的盆; C.在两个盆里各放 3 粒绿豆种子; D.一个盆里定期浇水,另外一个盆里不浇水。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种子的发芽实验来理解了对比实验的操作过程与意义,运用对比实验的探究性学习,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例如课本中利用“金属活动性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学习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习控制实验条件的科学方法,充分理解和认识为了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必须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因而利用对比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在设计实验时要控制反应的条件,从而将科学方法渗透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化学学习中科学的学习方法。

 1.2 课 《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 2 课,包含课程标准里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的学段目标。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顾绿豆芽的过程。学生将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还要与做同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分析实验信息。教材要求针对前一课所涉及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研讨。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信息,共同交流分析,引导学生从多组数据中分析结果。第二部分,交流实验信息。要求学生汇报实验并认真倾听。引导学生学习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如果发现实验结果和预测的不一样,还要反思实验的过程,或是对先前的预测进行质疑。最后再全班汇报和讨论的基础上,对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做出一个肯定的结论。第三部分,移植绿豆芽。这个活动是探索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教师一定要讲述移植的方法,还要鼓励学生认真完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2.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指导土壤和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课前准备:

 PPT 课件、土壤、花盆、实验信息统计表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上节课我们做了种子发芽的实验,我们观察实验中的种子发芽情况,有了什么发现?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二、探索 1.分析我们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我们的发现。

 填写实验记录表 日期 种子的变化 1 号组(

 )

 2 号组(

 )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2.交流实验数据 首先介绍实验内容,比如我们组实验设计是“种子的发芽是否与XXX 有关”。

 其次交流在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包括种子的变化及其数量。

 最后谈谈我们的发现,例如:某组关于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观察记录。

 日期 种子的变化 1 号组(在土壤里)

 2 号组(无土壤)

 3 月 14 日 种子膨胀,数量 3 种子膨胀,数量 3 3 月 15 日 种皮破裂,数量 3 种皮破裂,数量 3 3 月 16 日 出现根,数量 3 出现根,数量 3 3 月 17 日 长出叶子,数量 3 长出叶子,数量 3

 3.和做不同实验的小组分享和交流。

 了解他们的发现,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结果的。

 ①改变温度的条件

 种子总数 已发数量 未发数量 解释 1 号组(18℃)

 18 16 2 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2 号组(4℃)

 18 1 17 ②改变光照的条件

 种子总数 已发数量 未发数量 解释 1 号组(有光)

 24 24 0 光照对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2 号组(无光)

 24 24 0 4.查阅资料,进一步确认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明确:绿豆种子发芽需要这几个条件,分别是水、温度、空气等等。因为绿豆发芽的过程中还不需要进行与光的合作,因此可以忽略光照。要想它尽快的发芽,可以保持它的温度良好,给予充足的水份和氧气即可。

 5.观察绿豆的生长 把实验中已经发芽的绿豆种子移植到花盆里,放到合适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汇报。

 预设:温度的高低、水分的多少、光照的时间等。

 6.移植绿豆 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我们该怎么办呢? 把实验中已经发芽的绿豆种子移植到花盆里,放到合适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①将土壤填至花盆三分之一处,用工具把发芽的绿豆从杯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坏了根; ②轻轻地输送花盆里的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将花盆里的土壤加到离花盆口两三厘米处; ③轻轻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土壤,给花盆吃滴浇水,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

 三、研讨 1.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我们怎样用实验中的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 运用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的科学方式来解释实验结果,统计是指收集、处理和解释数据的方法。由于统计方法是科学探索的固有内容,因此我已经在研究设计、方法、结果、图表等数处提及统计。

 2.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明确: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必要条件是一定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其他的如光照、土壤对种子的发

 芽影响不大。我们能够通过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充分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1.3 课 《 绿豆苗的生长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 3 课。在《种子发芽实验》和《比较种子发芽实验》两个实验的操作中,学生种的绿豆都已经发芽,并长出了叶子。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对绿豆苗的生长进行观察。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指导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植物生长需不需要阳光没需要学生用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另外,让学生以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科学探究目标: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

 科学态度目标:

 便显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

 课前准备:

 PPT 课件、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两盆绿豆苗、黑色塑料袋。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明确:水、温度、空气 二、聚焦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物的生长起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

 预设:需要。光能使植物长得快、更绿、提供营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猜测的理由。由种子萌发活动引入,从“绿豆种子萌发所需要条件”的探讨延伸至“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阳光对绿豆苗、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作用”的思考,自然聚焦本课主题,指向性明确。

 三、探索

 1.教师引导设计实验来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2.思考讨论:我们要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小结 研究的问题

 预测

 实验的方法

 要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

 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出示记录单,小组讨论,学生填写。

 教师明确:

 研究的问题 ...

推荐访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分析 教材 关系 生物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