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美术基础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2-10-22 09:00:03 浏览数:

摘要: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品质的重要特征。美术基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被世界各国公认。强化这种素质教育对学生独立创造观念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独创的艺术表现应给予鼓励与肯定,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形成其创造意识与独创信念,促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开发。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培养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J424.1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是创造者根据一定的目地在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的支配下,运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创造思维和创造方法,产生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在知情意三方面均有超常表现的一种完善人格。创造力是人类个体潜在的素质,并非少数人所固有之秉赋与技能。开发潜在的创造力,尤其是开启学生的潜在创造意识,使这种潜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创造性的能力,这应该是美术基础教学的重点。

我们现在正处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知识淘汰与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再以百年十年计,而是以月以年计,电脑技术数月就更新一次、淘汰一次。在国外硅谷中失去持续创造能力的年仅四五十岁的软件专家就被解雇吃救济饭,若在此时,中国学生依然死记硬背前人的成果,也不想想究竟还有什么大用处?人脑又如何承载?从记忆方面讲,即使是“记忆天才”,其记忆能力也不及电脑内存的亿万分之一。在教育中人怎能和电脑在“记忆”上比高低,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更何况有限的人脑一旦被过量的记忆储存塞满,人脑的创造性信息资源就不得而人了!原因很简单,人脑的内存是有限的。在这电脑时代,人脑的唯一长处仅仅在于持续不断的创造性,永远为电脑所不及。因此,当代需要的人才必定是赋予想象力的,是能够在掌握基本工具知识(如语言、数字等)和专业知识发展规律外,还能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提出新创意,设计新方案的创造型人才。当代教育的重心必须移向创造性素质教育。美术基础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技巧的传授,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的含义首先是创造的欲望和创造的勇气,这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源头。好奇心是人的本性,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则能积极发散思维,勇于大胆独创地进行艺术构思。创造性基于创造的欲望和表现。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闪光点应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形成其创造意识与独创信念。比如在写生过程中,开始要培养学生对空间想象力及对形体、色彩的感受力。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色彩基础后,要给他们一定的艺术表现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的表现,使他们的创造能力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而不断提高。以色彩写生为例,面对同一组静物,因学生的艺术禀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差异,作画时必然出现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的学生的作品很自然的流露出单纯朴实的画风,把静物画得抒情而充满诗意;有的学生则用简练的笔触概括、洗练富有装饰味;而另一些学生则追求用笔流畅、光的颤动,画面上显示出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些手法的表现都是学生艺术个性和创造才华的显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与创造的勇气,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的萌芽,使学生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审美素养与观察力是创造力形成的重要前提。

艺术创造离不开对艺术形象的大量感知,在美术基础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绘画、摄影、建筑、设计、雕塑等美术作品的鉴赏,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来源,启发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联想,从而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里养成发现美、欣赏美的习惯,形成对美产生强烈的感受力、洞察力、鉴赏力,为将来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观察是创造的前提,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就不能有对美的发现,因而也创造不出感人的艺术作品。比如在色彩写生的教学中,树立正确的观察色彩的方法是画好写生画的一个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环节。在自然界中,色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处在邻近色彩的包围之中,或并列或聚散。每当学生面对色彩纷呈的诸多变化时,常常眼花缭乱看不出颜色,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发现颜色并列、聚散时所产生的变化及其特殊效果,明暗对比、虚实对比等,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在大自然和生活中感悟各种人物形象、动物姿态、植物颜色、风景意境,从而了解其生活、生长的规律,积累大量的形象资料,开阔思路,激发创造热情,形成发展、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独立思考、创作、创新打开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发动机,是最富于生命活力的部分。色彩斑斓的梦想与幻想常常伴随着孩子们奔向美好的人生大道,希奇古怪的念头往往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不过是想象力的仆人。”这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录,然而,他却曾经是一个被开除学籍的孩子。无独有偶,比尔盖茨是自己“开除”了自己的人,他们都是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人。在美术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应该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在内容或形式富有创造性的美术作品里得到发展。教师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树立学生独创精神,乐于与他人不同,更不模仿他人,坚定自己的创造信念,使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到逐渐提高。比如,在大自然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每当雨过天晴后,自云翻滚,变幻的云朵常常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动物或其他形状,产生这样的感觉实质上是人在观察这些物象时,已加入了“再造想象”。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这种功能的培养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又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画中国画创作时,用大笔“散峰”在宣纸上横皱竖抹,干湿浓淡兼施,然后依据画面上出现的“抽象”符号,加以联想,巧妙构思出雄奇险峻的山水画,随之用特技“泼、冲、拓”等方法,让水、墨、色自然撞击,渗透,画面上出现了妙趣天成的肌理韵味,这时通过教师启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加上一些水禽船舫之类的实物形象,让人看了以后产生一种烟波浩淼、一碧万顷的奇妙景象,在这整个过程中就饱含了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操作能力是创新能力实践的基础。如果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设计能力就无从谈起。操作能力是指按一定的工艺程序选择、处理、配置各种材料,创造新的艺术与物质成果的能力。操作是对手和脑的相互协调的训练,特别是对形象思维的训练。传统的学院式教学一般都以静止的状态给学生提供理性分析和充分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了解造型的原理并在一幅画中找到物与物之间恰当的关系。比如画石膏写生、色彩静物写生等,这种按部就班的训练方法在今天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手和脑相互协调的训练仍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手段,它既有助于学生绘画基础的建立和解决造型的基本问题,又增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但这种绝对静态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的敏捷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制约。因为人的思维有其情性也有其适应性,过分熟悉的对象会使思维限制在一个定式中,当对特定的对象表现的具体技术和方法掌握成为一套程式之后,往往就容易停留于完成固定程式本身而不对物象的本质作进一步的探究。可以说适应性和习惯会使思维缺少活跃性,不利于开掘思维的深度,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训练方法进行补充和拓宽,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和多种绘画形式表现对象,通过不同的要素在造型中所起到的作用,自由地选择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不仅从中摸索到最适应自己个性的表现手法,而且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的操作?

设计能力是创造能力得以发挥,显现与实施的具体体现。学生可以通过设计草图、平面图、透视图、色彩图、效果图、模型等方式使其创造力得以体现,因为这是一套纷繁复杂的形象语言系统,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素描、色彩、设计的训练才能逐渐掌握线结构、透视、明暗与色的表现方法,结合使用电脑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数码时代,艺术创造力以外的技巧、功力等艺术因素都可以由电脑完成,只要你拥有足够丰富的想象力和足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软件的技术,你就能成为一位艺术家。在我们的学生中间,那些个性鲜明、想象力突出的学生,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著名的艺术家一点儿都不奇怪。但任何形式的设计都必须贯彻现代艺术的创新观念,强化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特点,因为无论在任何时代,艺术的创造力都是最重要的。总之,美术基础教学必须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创造力 应注重 美术 高校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