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职业教育优质和谐发展的对策

发布时间:2022-11-02 08:20:05 浏览数:

[摘要]十七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加和谐优质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充分实现教育的关怀伦理,关注学习者内在精神状态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校际关系的和谐。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均衡、当下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均衡、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均衡。提升特殊职业教育的质量还有利于把我国几千万残疾人培养成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职业教育 和谐 优质 特殊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侯晶晶(1975- ),女,安徽马鞍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7)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未成年残疾人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研究”(项目编号:07SHB014)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学校生活中的关怀道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EEA050199)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008-03

得益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强力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近五年取得了显著发展。在此基础上,“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周济部长在讨论“十七大”报告时指出,教育战线需要抓好五个着力点,其中第一、三两项关涉职业教育。笔者认为,十七大确立的一系列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加和谐优质发展的新要求。

一、促进职业教育更加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七大强调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子系统内部和各系统之间达到和谐状态。为此,教育和职业教育也需要和谐发展,即摒弃无谓的冲突、内耗、壁垒,通过充分实现教育关怀,达到力量和合、功能优化的状态。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至少依托于三方面的和谐:学习者内在精神状态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校际关系的和谐。

1.学习者内在精神状态的和谐。人,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学习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而学习者内在精神状态的和谐是其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内在动力是发展的首因,职校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在角色转换时期,由于固有行为模式对现实的指导力减弱,在积极、稳定的新行为图式形成之前,人的自我意识和精神状态容易失衡。囿于社会上残存的学术与职业的二元对立观以及重普轻职的偏见,相当一部分职校学生在转型初期比较排斥自己的身份,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这种失谐精神状态的实质是过度泛化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它严重阻碍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充分激发。厘清观念、去除误识,有益于学习者建构和谐的精神状态,成为学习的积极主体。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成才观,切勿将成功成才等同于考上名牌大学。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过22%,若执此单维度成功标准衡量成败,则每四个青少年中只有不到一人是“成功”的。职校学生不要忽略这样的事实,许多大学惊现过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事件,还有些大学生缺乏自律能力、陷入网瘾、不能胜任学业而退学。所以,成功不可能有一个一元的、一劳永逸的标准,成功具有多向性、不同步性、异质性等特点。每个人都有长短强弱,学习者需要根据自身多元智能的具体情况,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其次,要树立现代职业观。脑体二分的传统职业观在现代社会日渐失去存在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人人相互交换服务、交换劳动的经济体制,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各个行业的劳动者都同样有权利享受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成果。新型职业观已清晰地呈现在“十七大”报告中:经济发展方式要“重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重视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统筹抓好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次,学生内在的精神和谐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从2007年秋季起,人年均1000~1500元的助学金将覆盖90%的中职生。这笔款项主要用做学生的生活费津贴,将使贫困学生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不过,对于许多年纯收入不足两千元的家庭而言,职校的学费仍意味着必须举债上学。所以,职校需要认真落实“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措施,“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学费贷款绿色通道进职校,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接受教育”。①

2.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是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另一基石。以人为本、相互尊重、教学相长,是师生共建和谐关系的首要条件。师生之间的和谐并非基于制度身份的表面尊重,而是基于目标一致、共同进取的积极交流互动。为了建设学会学习、主动钻研的校园氛围,职校教师应该率先垂范,不断在职成长,以身作则地带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教育部已制定了“十一五”教师培训计划:“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由中央和省两级组织实施,其中中央财政安排3.3亿元,重点支持3万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各省组织12万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②这将为教师的在职成长、继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教师的正面榜样作用是学生观察学习的最好范本,是师生关系的融合剂、学生成长的推进器。唯其如此,国内外许多学者才把教师的榜样作用视为教育关怀和有效教育的首要机制。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外辅导员,笔者对此有亲身体验。该校许多学生本自视为“垃圾”,学风涣散,经常迟到早退、挑衅教师。笔者在面对该校全体学生的讲座中,以小学毕业带病自学十年最终考上博士留校任教的亲身个案,说明了因误诊致残辍学的“给定身份”与高校教师的“获致身份”之差异,以教育学、社会学学理以及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每个青年都具有巨大的潜能,青年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正不断优化,只要珍惜机遇、发挥优势、充分努力,必能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人的生命过程是给定与建构的统一。许多学生在聆听和互动时流露出沉思的神情。任课教师们欣喜地发现,从讲座次日起的数月以来,全校学生几乎无一例外按时出操、认真上课,“仿佛一夜之间脱胎换骨”。这个案例使该校教师体验到师生心灵相谐、共同奋进的教育力量,并更加自觉地以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寻求建立具有教育意义的和谐师生关系。

3.校际关系的和谐。校际和谐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资源分配中是否机会平等、各得其所,相互之间能否打破壁垒,实现力量和合。21世纪以来,我国下决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明显提高了职校师生的社会认同度和幸福指数。目前,教育财政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开始重视加强职校教师培训,财政倾斜将有益于打造并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此外,为了赋予中职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除了加大高职在高等学校中的比重,还需要适当改革高考的计分权重和录取标准,拓宽职业中学与普通高校的衔接通道,扩大普通高校对中职生的录取比例。在输出端,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类型和创新水平,大致规定其雇佣职校毕业生的比例。从劳动法规的高度禁止聘用的身份歧视,保障职校毕业生拥有学以致用的舞台,成为推动新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职业教育。全国第二次残疾人基本情况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八千多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4%。几千万残疾人是成为社会的负担还是社会的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殊职业教育的规模、空间和质量。如果残疾人能充分发挥潜能,便可为社会和家庭节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优质均衡的职业教育是能让人与社会长期受益的积极投资,也是保障社会长治久安、团结稳定的根本良策之一。为了开创特殊职业教育的新境界,不仅亟待培养更多具备全纳教育能力的职教师资,同时需要加大相关的教育财政投入,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构建更具和谐关怀的校园氛围和校际关系。

二、促进职业教育更加优质发展

职业教育近年规模扩张显著,现在需要转向提升质量,以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优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十七大系统阐述的科学发展观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不乏启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面对千差万别的学习者,职业教育也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优质发展。为此,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均衡,当下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均衡,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均衡。

1.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均衡。提升教学水平需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以理论引领实践,以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虽然职业教育中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有主次之别,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文化软实力也决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举一反三,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要以理论学习为实践的先导,充分利用业已成熟的间接经验,为实践学习提供较好的平台。关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二元化职教模式和订单式培养模式,更早地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双螺旋共进,在低年级即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时间。书本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越早适当结合,就越有益于学生的角色认同和职场成熟,在高年级(如第三年)顶岗时去则能干,很快完成从旁观到实干的转型,使更多的学生脱颖而出,在毕业时达到或趋近中级工水平。目前,“我国的高级技师、中级工、初级工比例与德国相比,完全倒挂”,④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短板。

实践学习对于职业教育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应试压力小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更加灵活自主地安排教学时间和进度,除了讲授式、观察式、操作式课程,还要预留时间进行经验分享、答疑切磋,适时开展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可以创造“比、学、赶、超”的实践学习氛围,同时有助于教师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技术漏洞,进行过程性、诊断性、综合性评价,及时纠偏。

2.注重当下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均衡。温家宝总理在视察职业学校时指出:“职业教育实质上是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终身发展的必要性在于技术不断改进,任何目前学习的知识技能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终身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当前的成长,另一方面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不搞兴趣消耗型、动机枯竭型的“发展”。学生各有自身的强项弱项和发展的节奏,一味强求他们整体同步“达标”,往往会使目前能力较弱的学生视学习为畏途,消磨掉自信心和上进心。教育应该从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实然状况出发,大致制定并动态调整适当的应然目标,趋近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可能性。这也符合维果茨基提出的发展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理。职业教育终身发展的机制包括培养职场自主学习能力,完善灵活开放的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创设技能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职场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发展的基础,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从工作实践中敏锐地洞察问题、发现创新契机的能力。独学无友则陋。一线的工作团队可以相互激励、互教互学。但是,完全内源性的发展毕竟在时间、动力和视野方面都有局限,而现有的全国自学考试体系只包括职业教育的一小部分专、本科段专业。因此,职业学校亟待完善灵活开放的非全日制职业继续教育体系,通过教学互动,开发出有职业现实针对性、普及前沿技能的课程,对已有工作经验的职校毕业生进行再培训。职业研究生教育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高端创新型实践人才及其领军人物,以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它在录取标准、培养方式、评价体系、校企合作的运作机制上,都应有别于普通研究生教育。

职业继续教育确实大有需求、大有市场,呼唤着灵活对口、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我国政府规定,“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⑤ 我国的高端职业教育可以借鉴欧洲研究生教育的三级制,即设立文凭(diploma)、证书(certificate)、学位(degree)三个由低到高的层级,三个层级要求的学分与年限不等,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可加学课程,与高一层级对接;实行宽进严出的原则,使学习与工作更加紧密结合,资源互补,鼓励在岗成才。

3.注重统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均衡。职业学校的课程普遍存在超稳定性问题。国家课程必须综合考虑教师备课压力、地区差异等多种因素,因此较多呈现共性内容,更新周期难免较长。不过,国家课程开发可以充分与教育电视台及出版社合作,录制相关的电视教学片或发行教学VCD软件,弥补直接实践教学之不足。为了因地制宜地促进当地特色经济发展,及时跟进前沿技术,职业学校应该在用好统一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校际合力,勇于推进文化创新,自主开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校本课程。若干具有相似专业的职业学校可以集中优秀教师,各展所长,集中财力,共同开发教材。内容既反映本领域的核心理论和最新实践成果,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学理论正确地指出:只要教材编写者真正掌握精髓,懂得深入浅出,那么任何学习主题,都能在不同学习层次上予以呈现和进行有效教学,并能在层次上螺旋式衔接上升。⑥

三、结语

发展和谐优质职业教育还需要重视立德。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共识。我国经济学家茅于轼分析指出,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院长李德威指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关键能力”,即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职业道德和社会美德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牢固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观念,认识到人人共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的重要意义。总之,十七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提出了新要求,又具有方法论的重大启示,有益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和谐优质发展。

[注释]

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25.

②申琳,杨文生.“十一五”中央财政将向职业教育投入100亿[N].人民日报,2007-10-25.

③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8.

④尤建国.探讨高职学生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9):43.

⑤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教育评估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

⑥单中惠.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2.

[参考文献]

[1]王毅,卢崇高,季跃东.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沈超.就业·收入·和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史国栋,陈志方,陈剑鹤.高等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对策 和谐发展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