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2-11-03 11:50:05 浏览数: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重在实践。在科学选择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过程中,深挖理论基础是前提,坚守组织文化是基础,预设正确目标是根本,优化服务内容是重点。厘清理论基础、组织文化、建设目标和服务内容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路径选择中的关系,对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选择、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8 — 0048 — 0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 这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的目标、前行的方向,是各级基层党组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体现、筑牢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之基的新手段。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精神,在理解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科学内涵基础上,重要的是实践。深挖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理论基础,坚守优秀的服务组织文化,预设正确的建设目标,不断优化服务的内容,这些都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路径选择的重要环节。

一、深挖理论基础——科学选择实践路径的前提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决策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有着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为支撑的。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深挖其科学的理论依据,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公仆”思想,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思想,这三者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理论基础,是科学选择其实践路径的前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公仆”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民公仆”的思想,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重要的理论来源。1871年的3月,巴黎的工人们举行了一场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这就是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给马克思、恩格斯带来了启示,他们创造了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属于无产阶级的“人民公仆”思想。〔2〕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公仆”思想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首先是无产阶级运动就是人民运动。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3〕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服务人民是领导无产阶级运动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归宿。其次是人民普选、人民监督的机制。1981年恩格斯为《法兰西内战》一书的德文的单行本撰写的导言中表达了这种思想,“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4〕12简而言之,只有那些将自己定位于社会公仆、得到人民普遍认可的人才能长久地履行人民赋予的行政、司法、教育等权利,脱离了人民公仆的角色、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就会被人民随时罢免。再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廉洁制度。为了使巴黎公社中的人民公仆永远扮演好自己的公仆角色,巴黎公社执行的是低薪的收入制度。公社的工作人员们都是兼职却不兼薪。“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的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4〕55巴黎公社中的委员们说:“我们过去是劳动者,今天仍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5〕这些思想都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充分肯定。

(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又一重要理论来源。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是在1939年2月《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关于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以便与国民党的道德观有原则的区别。例如‘知仁勇’……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是勇于为人民服务的。”〔6〕直至1944年的9月,为了追悼张思德同志并纪念他的优秀事迹,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文章,标志着其“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正式形成。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植根于我党的实践,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开宗明义,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树立牢固的为民宗旨意识。〔7〕1922 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而奋斗。〔8〕这些论断都明确的表达出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二,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也是毛泽东所倡导的政治、认识和工作路线。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9〕毛泽东率先垂范,坚持群众工作方法,深入群众中间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第三,倡导以人为本。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军民之间相互的人文关怀。毛泽东自己对革命队伍中的普通同志都极为关心,表现出平等待人,以人文本的情怀。

(三)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思想

1985年的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讲话强调:“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本质概括,也是其对无产阶级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定位的准确把握。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工具。邓小平认为:“工人阶级的政党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时间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0〕这是他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工具性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工具应该为根本服务。第二,谋取群众利益是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1〕 163“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1〕 251邓小平对群众利益有了具体的表述,那就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为我们党也确立一个更加量化的奋斗目标。第三,强调群众监督。邓小平非常重视来自党外的群众监督的作用:“要有群众的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化、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11〕 332这一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政党廉洁思想高度一致。群众监督是克服领导权力腐败、保证党的领导始终为人民服务的有力武器。

二、坚守组织文化——科学选择实践路径的基础

任何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作为政治组织形态存在的中国共产党也有其组织文化。这种文化是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党组织及其成员的价值取向,外显为稳定的行文行为特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执政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服务文化。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坚守服务的组织文化是科学选择其实践路径的基础。

(一)服务文化的形成

不同类型组织的核心价值不同,表现出的组织文化样式也截然不同。〔12〕 57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因此,必然地形成了以服务人民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自身是为了人民利益奋斗的政党,必须切实关心民意,拥护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就曾指出,群众的利益总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不了解群众的具体诉求,就无法真正代表群众利益,从而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就是党领导的军队关注群众实际利益的一个典范。〔12〕 57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也在人民中间汲取到了智慧与力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使中国共产党的服务文化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服务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动自觉。

中国共党执行以来,十分重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到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从胡锦涛的“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到***大力倡导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以服务为核心的组织文化的强化。历史证明,我们与群众的联系紧密、服务的好,我们的工作就做得好;我们脱离群众、“唯我独尊”,我们的工作就很难展开,也会给国家发展带来损失。

(二)服务文化的坚守

任何组织所具有的组织文化都不是天然形成的,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塑造出来的;所有组织所具有的优秀组织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长期的引导、塑造和坚守。举个教育组织坚守优秀文化的例子。哈军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是教育组织中的一个组成。学院初建时,首任院长陈赓就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思想。他说,学校好比大食堂,教师是烧菜的,干部是端盘子的,学生是吃饭的。教师、干部都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这种服务思想形成之后,得到了哈军工后继者的传承与坚守,由哈军工分建出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一直坚守哈军工“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思想,形成了自己优秀的校园组织文化,为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而作为政治组织的中国共产党,面对自身执政地位和使命提出的新要求,面对组织成员的不断壮大更新的新形势,必须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继续坚守党优秀的以服务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应该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服务意识淡薄、脱离群众的风险大大增加。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强化对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服务组织文化的坚守,将服务作为一种精神符号植入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全部工作中,将服务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文化基调,坚守、打造根深蒂固的服务文化,在联系群众中强化服务意识,在维护群众利益中增强服务能力,在组织党员活动中宣传服务精神,充分发挥服务组织文化的凝聚感染、教育引领作用,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奠定良好文化基础。

三、预设正确目标——科学选择实践路径的根本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只有树立正确的目标,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也是如此,只有预设正确的建设目标,才能更好的完成建设任务。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才能保证这个战略目标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实现,就需要每个基层党组织确定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满足“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需要的、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战术目标。预设正确的战术目标,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科学选择实践路径的根本。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就要在服从于战略目标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战术目标去开展。各个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术目标的预设,应兼顾服务理念的转变、服务动力的激发、服务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才能保证预设的战术目标的正确性。

(一)目标的确立应体现服务理念的转变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重要的外显行为特征就是要人民提供服务。以往的工作中,基层党组织为人民提供服务所坚持的传统服务理念是“我能提供服务”。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把“我能提供服务”的理念转变为“按人民需要提供服务”的理念。这种服务理念的转变,是“想当然”的服务向真正倾听民声、心系民意的转变,是真正的“人民需要什么服务”“我提供什么服务”的“按需服务”。

“按需服务”的理念,应该渗透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战术目标确立的全过程。只有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战术目标确立过程中转变转念,在服务层面建立起与人民双向交流的通道,尊重人民作为服务客体、服务对象的地位和主观意愿,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才能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仍举哈军工的例子。哈军工开学以后,陈赓院长为了照顾老教授生活,专门为教授们开办了教授食堂。然而哈军工是军校,一日三餐都执行严格作息时间。老教授们常常因为备课等工作错过了吃饭的时间。以陈赓为代表的院党委发现了这个情况后,马上整改,要求教授食堂按照教授们的作息时间开饭,保证教授们随时都可以吃上热乎饭。这一举措真正尊重了教授们作为服务对象的工作生活规律,做到了“按需服务”,将教授们的心留在了北方高寒地区新建的这所学校里,为国家的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由此,不难看出,只有坚持“按需服务”的观念,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尊重群众的意愿,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充分满足群众诉求、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准确而少偏差,才能使我们的服务“不凌驾于群众至上”,成为群众贴心、可心、用心的服务。

(二)目标的确立应实现服务动力的激发

在确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战术目标过程中,还应注意实现对基层党组织内在服务动力的激发,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从“要我服务”实现到“我要服务”的转变,从组织要求服务向自主追求服务转变,使建立在“按需服务”基础上的“我要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自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模式。

现阶段对于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紧迫性、重要性还缺乏自觉的一致认识,在强调对上负责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对群众的关怀和服务。服务的内在动力得不到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然会对“如何服务”、“怎样提供服务”缺乏深入思考,容易导致不能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无法保证“服务”的主体地位、持续深入和有的放矢。这就要求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的群众观,使其深刻的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13〕只有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内在服务动力得到充分激发,现阶段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才会迎刃而解,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服务意识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这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决策落实到行动的逻辑前提。

(三)目标的确立应注重服务能力的提升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战术目标的确定应注重服务能力的提升,要在目标设定上就着手解决“会不会服务”“善不善于服务”的本领问题。服务能力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均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体系和广大党员的素质。

现阶段,基层党组织中还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党员干部中还存在着应对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而能力不足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体系,加强党员队伍的能力建设,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实现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方面,应做到服务的全方位、全领域和全过程,切实营造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工作局面,〔14〕 24不断优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和党建管理机制,完善群众诉求的调研反馈机制和服务评价互动机制,以完备的工作体系切实保证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全覆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其内在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责任感;通过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内在能力,解决服务本领恐慌的问题;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完善服务体系、增强自身本领,才能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过程中,拥有持续服务、优质服务的能力,才能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供能力保障。

四、优化服务内容——科学选择实践路径的重点

服务内容是基层党组织服务于群众的实践接触点,是科学选择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实践路径的重点。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过程中,针对群众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内涵,使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方便快捷,呈现出贴近性、多元化特征,使常规服务工作做到位,使特殊的服务工作能做到群众心里,使创新的服务工作尽快出现,从而更有效的为群众服务、谋利。

(一)常规服务到位

常规服务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服务的基本方面。常规服务就是基层党组织针对服务领域内的所有群众所提供的固定化、常态化服务,通常包括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信息传输服务、教育引导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等等。〔14〕 24常规服务满足的是一般的群众诉求,是群众普遍欢迎和需要的,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辐射面,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所需完成的及格题。常规服务做不到位,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无从谈起。常规服务的提供过程中,也要在其针对性和有用性上下功夫。比如,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和制度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维权和政策咨询服务,成为群众合法利益的捍卫者;在为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服务同时,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群众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

(二)特殊服务到心

特殊的服务内容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服务的重要方面。特殊服务就是基层党组织针对服务领域内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困难群众)所提供的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或特殊阶段性事件中向广大群众提供的必须必要的服务。特殊服务的“特”表现在服务对象的特殊或者服务内容的非常规性。特殊服务相较常规服务而言,针对性更强,要求更加具体。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比如,对生活有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最低劳动保障的服务,对下岗职工积极拓展、协调提供就业机会,对烈士家属,进行节日慰问和走访。针对特殊事件而进行的特殊服务,比如,对发生地震、火灾、洪灾的地区群众,要积极提供生活援助和心理疏导服务,在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前提下,在心理上疏导群众正确认识灾害、如何度过灾害重建家园,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特殊服务要做到群众心里,让群众真正需要、完全满意,这是基层党组织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重要体现。

(三)创新服务到来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供的创新服务,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加分题,是面对新的服务环境、新的服务需求而创新地开展的服务工作。现代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为人民群众提供创新服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将服务程序化繁为简,使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其次,要不断拓宽群众了解基层党组织提供服务项目与内容的渠道,让群众可以有选择地接受服务。程序简单、渠道拓宽是提供创新服务的保障。进入信息化社会,创新服务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以及网络等空间,提供服务。借助微信、QQ群、微博等新媒介,设立网络在线服务窗口,积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模式,开辟新的服务渠道和平台。在服务中强化创新意识,提供创新型服务,才能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拥有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的能量。在信息化平台中,可以提供的创新型服务种类将更多,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发出求助信息、反映困难,并获得基层党组织的帮助。以创新型的服务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的活力,激发人民群众接受服务的意愿,在基层党组织、党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服务与接受服务的互动、互通,促进基层党组织更好地了解群众的想法,进而更好地服务群众。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一定要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发力点和创新点。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党建工作中,无论是致力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体系,还是着力激发广大党员的活力、提升服务能力,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向群众提供最优质、群众也最需要的服务。因此,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应紧紧抓住服务这个着力点,在如何实现群众满意的服务上发力,在服务的载体、方法、内容等实践方面不断创新,以实际行动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绩,就一定能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好,一定能做好新形势下的服务群众工作。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

〔2〕 姬莹.从巴黎公社看马克思的“人民公仆”理论〔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1):6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8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3-05.

〔5〕罗辑璋.巴黎公社文告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54.

〔6〕毛泽东书信选集〔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2.

〔7〕 刘涛.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历史生成与文本内涵——兼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诉求〔J〕. 求实,2014,(09):24.

〔8〕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第3册:155.

〔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9.

〔10〕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251-332.

〔12〕 周建勇,朱华.党的三大作风新探:一个组织文化角度的阐释〔J〕. 探索与争鸣,2014,(08):57-57.

〔13〕 杨蕾,殷焕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J〕. 中州学刊,2013,(06):23.

〔14〕 孙黎海.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架构〔J〕. 理论学刊学刊,2013,(08):24-24.

〔责任编辑:张平凡〕

推荐访问:服务型 路径 基层 实践 党组织建设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