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福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巧用地方民间艺术,活化语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2-11-14 12:00:06 浏览数:

摘 要: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中有着母体艺术所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中,融入方案教学开放教育等多元化的现代课程理念,结合艺术教育特点已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主线,使它们相互交融、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力量发挥教育的威力,有效地提高我们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族艺术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身处阆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的川北文化,从通俗的山歌到闻名遐迩的灯戏,从浓郁的民俗到丰厚的人文历史,无一不是这片土地的特色。川北文化在这方土地上的发展应当与语文教学这门综合性艺术相结合,才不致让如此独具特色的文化陨落。而目前这种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越来越让学生感到反感,正需要一种本土的、学生熟悉的东西进入语文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语文课堂闪亮起来。几年来,我校以开发地方民间艺术为办学特色,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民间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既是对优秀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充实,更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

一、活用人力提高兴趣

教师匠心独运、精美的课前设计常常能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控制,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学很快进入最佳境界。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设计课前导入,往往更能事倍功半。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正是我们学校民间艺术开发如火如荼的时候,我让班上小有名气的校民乐队的学生演奏了一段二胡曲,用悠扬、奔放、和谐的旋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请他介绍小小年纪是如何学会演奏二胡的,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从他口中娓娓道来,活脱脱勾勒出一个现实的“小音乐家”的形象,让全体学生惊讶、感叹,学生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巧用灯戏拓展课堂

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要利用各种优势表现各种不同的角色,选择多种渠道把课文内容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心领神会。这就需要老师具有精湛的协调能力,能灵活运用各种便利途径,使课文内容的讲解成为一门艺术赏析课。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中的形象达成和谐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才会积累丰富的鉴赏经验,才会形成一个能力上的飞跃。而这样的引导,脱离了学生的现实就会失去其在课堂上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老师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东西引入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中涉及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的时候,我先让班上学校灯戏队的同学全副武装表演了地方灯戏——牛灯《新农夫教子》,展示了地方戏的面具、道具、服装以及优美的唱腔,介绍戏曲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让他们知道,地方戏是一个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再现。课文中对藏戏的介绍,实际也是对藏族人民精神风貌的一种传达,这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形成了民族精神意识,更让课堂变得具有活力。

三、借用改编训练写作

平日的写作课是学生最讨厌上的,而老师也最讨厌教这门课。主要在于形式的呆板,学生思维的限制。改变写作课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上写作课时,老师先介绍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节目,如牛灯——新农夫教子。简介其内容、形式特点、教育意义等,然后让学生仿写、改编。并让学生自编自导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短小精炼的小故事的编排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既让学生懂得了故事中的道理,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看着自己编排的节目走上舞台,也让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从此不再畏惧写作课,让写作课成为他们的快乐课。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深邃的,而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更是深厚而广博的,语文教学只有和地域文化相结合,才能走得轻便且走得更深更远;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语文这门综合性学科的课堂教学。不妨让我们独特的地方艺术形式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艺术焕发更加绚丽的色彩,在美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灵感,训练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民间艺术势必成为素质教育推进的主力军,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定会因此而熠熠生辉。

推荐访问:民间艺术 活化 课堂教学 巧用 语文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